-
新创
Worktile 的原班人马推出团队协同工具“纷云”,工作沟通绕开微信?
毫无疑问,微信正在无微不至地入侵我们的人生。本来,它是一个朋友之间交流的沟通工具,因为太过流行逐渐统治了不少人和团队的工作沟通。说实话,微信除了“即时”之外,并不是一个好的团队通讯工具,在我看来它甚至连邮件都不如。
很多人都在寻找那个在工作沟通中替代微信的产品。昨天下午诞生的新团队即时通讯工具“纷云”(Lesschat,以下简称纷云),是人们期待的答案么?
纷云的开发者正是在团队协同工具 Worktile 的原班人马,后者团队在中小型企业级云服务市场中颇有知名度。为什么又做了一个团队沟通工具?QQ 和微信还不够吗?Worktile 创始人兼 CEO 王涛透露,在自己的微信上,同事和好友、公司群和总群、每天关注的有效信息和总信息数——三者的比例都在不断降低,达到百分之甚至千分之个位数的水平。本质上,QQ 和微信是社交工具,不是沟通效率工具。
尽管Worktile团队没有提及,也在对外宣传时主动避开同为沟通效率工具的 Slack,但对 Slack 有了解和使用经验的人,恐怕绝不会对纷云陌生。
纷云采用了以“#”号抬头的“频道”、“私聊”和“群组”,共三个聊天版块的设定,和 Slack 如出一辙。其中,频道是完全公开的,一旦创建可以被所有团队成员看到,成员可以根据规则自由加入或申请加入;私聊就是私聊;群组则是隐私的群聊,只有参与者可见。这套聊天功能三重奏,覆盖了团队沟通当中绝大多数的场景:吹水、团队公共事务或非严格的公开讨论,可以使用频道;严格限定参与人员的的范围性讨论可以使用群组,而一对一的私下沟通,无论严格还是不严格,只要不希望其他人知道,都应该使用私聊。
第三方接口服务是纷云和其他团队沟通工具相比的一个亮点,举一个客服人员的例子:中小团队人员紧张,客服往往要兼顾微博、微信公众号、官网反馈邮箱、客服聊天、应用商城下载页面等多个渠道。纷云可以帮客服人员把不同平台的反馈信息集中起来,通过接口推送到频道中,呈现为一条消息——回复这条消息就可以自动转发到对应的社交平台上,极大地简化了客服人员的工序,降低了切换场景耗费的时间和经历。
目前,支持的第三方服务中,客服和产品经理需要的有微博、微信、Worktile、印象笔记、应用商城等,开发人员则会需要有 GitHub、BugHD 等,也有周伯通、竞鹿等服务HR人士。当微信后台收到了留言,还是在 GitHub 上有人提交了新的代码,抑或招聘网站上有新的应聘者,纷云都可以将这些数据收集到一起转换成一条可交互的聊天信息。
王涛透露,产品刚刚推出正式版,目前支持 76 个服务,比已经上线一年的 Slack 少 4 个,团队计划在今年底聚合超过 200 个 SaaS 服务。接入纷云的实现方式也很容易,按照王涛的描述,“只需几行代码”——尽管我们都知道,程序员所谓的几行代码恐怕并没那么简单。
根据公开的数据,Worktile 目前已经拥有超过 10 万个注册团队,在国内所有企业云服务当中网站排名(Alexa)第一。在 Worktile 产品获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纷云的推出给 Worktile 团队丰富了产品队列。
目前国内企业级 SaaS 服务市场上,沟通工具的竞争也已经初现端倪。在 Worktile 之前,另一家初创公司 Teambition 就已经推出了一个类 Slack 产品“简聊”。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也推出了一个面向各型企业的内部沟通工具“钉钉”,依托云计算资源主打和互联网语音电话强大的整合功能。这个产品来自阿里失败的社交尝试——前“来往”团队。此前腾讯方面也曾传出消息,正在试制一个“企业版微信”形态的产品。
不过,在互相竞争之前,这些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级沟通产品最需要挑战的,恐怕是那些从远古的OA时代留存下来,早已过时的“老家伙”们。
在聊天形式的纯沟通工具这个产品类目里,大家依然无法忘怀刚一问世就爆红的Slack。Slack刚推出的时候高喊“杀死电子邮件”的口号,基于国外比较流行的IRC聊天室产品,首创了我们目前所见的这种流行的[(频道+私聊+群组)x多接口]/即时通讯的产品形态,今年2月宣布获得了超过50万名企业用户。背后的公司Tiny Speck目前已经完成了7轮3.4亿美元融资,公司估值超过11亿美元。目前来看,这种模式还将流行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国内外公司的共同推动下,相信不少采用微信或QQ的企业沟通将被Slack模式取代。
来源:pingwest
-
新创
应聘宝:专注解决大学生求职问题
来源:猎云网(文/杨斯惠)
应聘宝是一款针对新人求职时遇到面试经验不足、求职技巧缺乏、专业知识遗漏等问题,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软件,Android版上线于今年3月、5月iOS版上线。
“应聘宝创办的想法来自我自身的求职过程,去年毕业的时候,找工作过程非常辛苦,即使在当地算是名校毕业生,但是一样压力很大。对于求职本身、自我能力、社会需要,完全处于迷茫的状态,只能跟风看大家在干啥,然后盲目的尝试。我们想提供一款产品在毕业的时候帮助身边的大学生,少一些迷茫。” 应聘宝创始人徐嘉南对记者说。
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求职时面临许多问题,多数人通过百度或各大论坛解决疑惑。求职的迷茫和缺少准备导致第一份工作满意度低,毕业一年内跳槽率高。应聘宝通过指导用户选择合适的工作从而解决职位满意率低,跳槽率高这一企业痛点。
目前,应聘宝有“刷真题”、“约导师”、“学技巧”、“查宣讲”四大主要功能版块,具体用处如下:
1、刷真题:支持9大类别50种岗位细分,用户可以在这里看到应聘时的笔面试真题,并与其他用户共同讨论。同时,应聘宝帮助建立用户的能力体系,引导用户做更好的准备。
2、约导师:对于很多没有人脉,或单纯靠机器无法解决困惑的同学,应聘宝邀请了已经在工作的学长学姐入驻平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答疑。包括简历修改、模拟面试、职业发展规划等。
3、学技巧:这部分由特约专栏作家原创或网络转载职场经验、求职技巧、自我提升等相关的文章来帮助用户提升。
4、查宣讲:汇集了全国6大城市近百所高校的校园宣讲信息,供用户查询。
招聘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招聘的各个环节目前都有玩家:招聘信息获取、简历制作、性格测评等。颇具O2O形态的互联网招聘公司,大都集中垂直领域信息类招聘平台和猎头类招聘平台类两方面。前者专注于行业内的专业人才招聘,而后者则定位于中高端招聘市场。应聘宝避开市场竞争激励的招聘环节,从应聘切入,属于招聘辅助领域。“我们没有直接做招聘,和招聘网站不是竞争关系,是伙伴关系”。徐嘉南说。
对于产品的发展,徐嘉南告诉记者,首先会做好现有的功能模块,内容质量,增加岗位覆盖面,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则是基于长期战略和愿景开展相应的业务功能扩展,内容从互联网行业最终拓展到全行业。在商业模式上,无论是流量变现还是人力资源服务都具有想象空间。
目前,应聘宝团队共有6人,都有相关职位的经验,大都毕业3年以内,非常年轻。“正因为我们年轻,才能非常深刻的理解用户,贴近用户,因为我们本身也是产品的用户。” 徐嘉南说。
据悉,应聘宝于去年12月获得种子投资,天使轮融资已正式启动,计划融资200-300万元人民币。
-
新创
未来可能杀死 LinkedIn 的 6 个 App
作者:杨琳桦、吴戈 本来来源:硅发布微信号Guifabucom
我有个朋友有专门“收集和研究各细分领域正有什么新进入者,以及它们可能颠覆谁”的嗜好。最近,他做了一张图,标题是:未来可能杀死 LinkedIn 的 6 个 App。
注意:这些 App 大部分还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据 CrunchBase 数据,部分还未披露融资,或根本还未有种子资金进入。
有意思。虽然招聘行业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积累型行业,要把这门生意做大,最终必然涉及该平台掌握多少企业和用户端数据,以及有多强的技术能将两者进行快速和最优化匹配,但没有第一步,就没有第二步,而这 6 个 App 在第一步即如何切入问题上,都显示出了一定方向性/未来性。
我们来看看它们分别是怎么玩的。
第一种模型
粗犷点分,可以将 Blonk、Jobr、Coffee 和 Switch 都归于这一类型,它的切入点更倾向/侧重找工作的人,即 Employee。而这一模型又以 Blonk 为最极端代表,它的煽情概念竟然是:可以与招聘企业的 CEO 聊天。想想看:一个公司的 CEO 该多忙,但我们竟然可以和他聊天。
我把 Blonk 功能结构走了一遍,产品逻辑大概是:首先用户进入,即可以选择用 LinkedIn 账号登陆,这也意味平台方能迅速掌握你的职业简历,然后,用户进入 “Tinder” 模式。
Tinder 是个位于洛杉矶的初创公司,其创新之举是能让男女双方用非常简便的方式进行社交选择:把页面左滑表示不喜欢,右滑表示喜欢,而只有当双方相互喜欢, 才可以聊天。Blonk 把 Tinder 的极精简功能应用到了职业领域。
据 Blonk 自己透露,创业和投资大师 Peter Thiel 的一个面试问题启发了他们。Peter 经常问来面试的人:“什么是别人都不认可但你自己很相信的事?”Blonk 团队说,他们喜欢这个问题,并由此开启让应聘者和 CEO 直接文本对话的应用。
目前已有 100 多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 Blonk 上滑来滑去,并直接导致一个叫 Johnathan Osacky 的软件工程师被初创公司 Slice 雇佣。我也用了下这个软件,Blonk 匹配给我的第一个公司是 Lyft,他们在招社区经理。
当然,用过后很快会发现:不是所有企业你都可以和 CEO 聊天,尤其是像 Lyft、Adobe 这样规模偏大企业。比如 Adobe,你对话的仍是 HR 的人“Recruiting Engineer”。Blonk 目前融资情况不明。
Coffee 和 Switch 同样投资不明。以下是 Jobr 拿钱情况,它在成立 5 个月后拿了 200 万美金的种子资金。
第二种模型
第二种模型则以 Poacht 为代表,这是一个明显侧重企业主即 Employer 模型,除用户端同样直接连接 Linkedin Profile 外,用户一进入,还被要求填写系列问卷调查,包括:
Quit 目前工作,你有多认真?多少薪水能让你离开本职工作?此外,用户还被要求对 Included Benefits、Compensation、Career Advancement、Flexible Schedule 等选项进行选择。
这些功能设计都显示更侧重从雇主角度思考问题。然后,用户才到浏览初创企业的招聘页面,但此时,你可以直观看到你与对方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比如,我随便选了个叫 Thoughtwork 的公司,点击“喜欢”后,该公司招聘页面突然变成评分图,而评估匹配度的五大指标是:Skill、Employment evel、Education、Success potential 和 Historical 等。
很显然,对“工程师”这样的职位,我在“技能”上是狠不吻合的,所以它处于我五大评分中的最低分之一。
Poacht 对自己描述是:帮助雇主挑选那些正受雇于其他公司的最好和最有资格的候选人。它已完成种子投资,在成立半年后拿了 4 万美金。
第三种模型
第三个模型就是 Weave 了。从产品功能看,它更侧重基于地理位置的职业社交,如作为 C 端用户,同样基于 Linkedin Profile 进入,接着又是 Tinder 模式开启,左滑表示待考虑,右滑则表示愿与其匹配。
但你所能筛选的人物前提,都是 Weave 基于“地理位置”和“职业情况”帮你匹配。刚才我随便点了个人,真可怕,马上出来这么个对话,除以下第一个问题,这位同志紧跟着又问了第二个问题:“So what trends are you most interested in these days?”
和记者一样好奇的人士,他的职业描述是:投资银行。
总结:
1)所有这些招聘 App 都基于一个背景,即近几年初创企业越来越多。如果仔细看 Linkedin 定位,它服务的其实主要还是中大型企业客户,且定价较高。这使一些刚成立的初创企业无处寻找合适人才,新型招聘 App 将解决这个问题。
2)他们都采用 Tinder 模式。
3)他们都基于/链接 Linkedin Profile,以迅速掌握用户职业履历数据,并利用核心算法进行匹配。
4)很多人虽然在职,但仍有寻找更好工作的意愿,在线市场缺乏这样一个平台,Linkedin 当年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崛起,但它的移动版实在太难用了。基于移动的 App,即使你不在电脑边,初创公司和用户间也能随地、即时和不紧迫地沟通,虽然招聘行业聊天模式到底是否行得通还有待验证,但对初创公司/年轻一代或许是有可能 Work 的,聘用一个人前,先各维度了解一个人;以及年轻一代越来越高频率的跳槽。
5)移动的垂直细分特点:这是不是个赚钱的行业?比如像零售,正发生的是整个行业大规模裁员,科技领域则是高利润行业,我们看到的这六个 App 基本重点聚焦在科技人才招聘。
6)与此同时,整个招聘业的商业模式恐怕是更难做了,比如像以前 51Job 还能通过出售广告位收费,但这些移动 App 都属轻模式,商业模式基本都应该是按效果付费,即实际达成结果,才能获得收入分成。
最后,昨天测试 Weave,微信上突然传来一声大喊:“Lynn!你是否加入 Weave 了,我看到你了!”原来我微信上一位朋友是 Weave 早期个人天使,希望我们很快会带来硅谷在线招聘领域行业内人士观点。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不得对作品实施转载。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