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02月21日】
  • 资讯
    热点关注:基于云端的薪资管理服务商ZenPayroll获得2000万美元A轮融资 ZenPayroll是一家基于云端的薪资管理服务商,公司刚刚获得一轮 20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ZenPayroll 打算利用这轮融资来开发更多的功能、拓展业务和扩充员工规模。此前,ZenPayroll 已经获得过一轮 610 万美元的种子投资。 ZenPayroll 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包括科技初创公司、花店、面包店、宾馆、牙医诊所等。它的亮点在于能够为用户提供简单快捷的薪资管理服务。用户只需 10 分钟时间便可在 ZenPayroll 上完成注册并使用。而包括 ADP 和 Intuit 在内的这个领域的巨头的使用技术门槛则非常高,需要专门的培训才行。在 ZenPayroll 上注册后,用户可以自动设定工资管理时间表。ZenPayroll 会快速计算薪资、添加津贴和奖金,并自动计算、支付用户所在州和联邦政府的个人所得税,提交电子申报表。最后,ZenPayroll 还可以生成明细的支出和交易报告。 ZenPayroll 的收费标准是这样的:使用 ZenPayroll 服务的公司首先需要支付 25 美元,前 10 位员工每位员工每月再支付 4 美元,多于 10 位的部分,每位员工每月再支付 2 美元。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公司有 8 个人,那么公司每月需要支付的费用总和为:25+(4×8)=57 美元;如果一家公司有 15 人,那么每月需要支付的费用总和便为:25+(4×10)+(5×2)=75 美元。 在去年 9 月份,ZenPayroll 每个月处理的薪资总额就已经突破亿美元元大关。当然,ZenPayroll 现在还面临来自几个行业巨头的竞争,包括薪资管理服务商 ADP 和会计软件公司Intuit等。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欧开磊]   补充介绍: ZenPayroll 将服务对象瞄准了中小企业,而他们的薪资管理解决方案也更为简单,如下: 用户只需 10 分钟时间便可完成注册并开始使用后台仪表盘。相反地,包括 ADP 在内的市场巨头的使用技术门槛很高,需要培训。注册后,用户可以自动设定工资管理时间表。ZenPayroll 会快速计算薪资、添加津贴和奖金,并自动计算、支付用户所在州和联邦政府的个人所得税,提交电子申报表。最后,ZenPayroll 还可以生成明细的支出和交易报告。 ZenPayroll 的解决方案采用 SaaS 模式,售价为 25 美元每月,或每个员工每月 4 美元。当一家公司的员工数量超过 10 名时,售价就会变成每个员工每月 1 美元。 公司正在计划扩张,除了目前的加州,公司正在陆续登陆德州、弗罗里达和华盛顿,在未来几周内,还将覆盖纽约和伊利诺伊州。公司扩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各州薪资的监管程序不尽相同,没有一套统一的政策,需要花时间来进行适应。 根据目前市场对于公司服务的需求,CEO Joshua Reeves 预计在未来几周内公司的服务将覆盖全美约 40% 的人口的地区。除了在美国本土进行更大范围的扩张之外,公司甚至计划在 2014 年进军加拿大。 公司目前的服务对象为中小型企业,其中包括科技初创公司、花店、面包店、宾馆、牙医诊所等。在今年 4 月份,ZenPayroll推出了 一款面向会计师的云端薪资管理服务,目的是提供给每个人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一种有效的会计服务,不用购买企业范围的软件,就能进行工资税的计算和支付、直接的存款交易以及归档。
    资讯
    2014年02月21日
  • 观点
    传统雇佣模式或将终结,流动性人才招募时代来临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杉汇”(ID:Sequoiacap), 编辑洪杉。 招聘长期员工,从入职起便投注重金加以培养——这样传统的用人方式即将受到冲击,在未来,“按需招聘”或将成为与之并行的人才管理模式。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评论》与德勤咨询共同完成了对3700名公司高管、经理和分析师的调查,并得出如上结论。除此之外,对于数字时代人才选用的痛点问题,本文至少还提出了以下观点: 仅有少数领导者及员工认为技术技能是职场中最重要的能力,“数字技能”的培养成为当下人才用留的关键。 未来的数字化机构需要依靠两种人才模式来维持运营:一种是灵活的“按需招募的人才”,只要公司需要就可以招过来,另一种就是核心员工。 对于流动性人才管理,公司应建立按需供给的人才库存,只要公司需要,就有专业人才可供招募。 重新审视核心员工价值,他们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战略自主权,能为指定的目标完成任务、贡献力量。 核心员工不仅是一群全职工作的人,他们还是你可以投入资金和精力的核心团队,能为组织的长期战略发展树立目标、引领方向。 在《麻省理工斯隆管理评论》与德勤咨询共同推出的一个数字商业研究项目中,我们在采访了超过3700名公司高管、经理和分析师后发现,“吸引与留住人才的能力”是公司最经常忽视的风险因素之一。 那么,在公司和员工眼中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呢?这答案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数据显示,仅有18%的公司领导者和27%的其他员工认为技术技能在工作中最为重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在数字化浪潮中,如见机行事、具备前瞻性思维和变革性视野等能力,和技术技能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这个数据或许可以为公司HR提供重要的参考:如今,培养员工的“数字技能”已成为公司的重要课题,也成为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如果受访者认为雇主没有为自己提供培育“数字技能”的机会,相比于那些来自数字化程度较高、技能培育机会更多的机构员工,他们表示自己可能会在一年内离职,而且可能性是后者的六倍。 除了年轻、缺乏经验的员工,那些常被视为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的中上层经理,也有类似的想法。这些公司要是再不行动,就可能既失去了现有的员工,也在吸引人才上栽跟头。 两种人才招聘模式的有机结合 在与高管和分析师的访谈中,我们也观察到在数字化浪潮下,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招募和管理人才的思路: A思路:“按需招聘”模式,即一些公司根据某段时期的需求招募流动性人才。 持此类想法的公司,通常借用网络平台招募自由职业者。例如,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Work Market,经营着一个自由用工管理平台,能基于公司的当下需求帮公司招募专业人才。 B思路:“核心员工”模式,即一些公司则更注重长期培育、管理现有的员工。 这类公司在员工上岗、持续培训和发展上抛掷重金,为员工创造数字技能培育的机会,努力提升工作体验,针对不同时期为他们提供不同帮助。 第一种策略,提倡通过数字平台轻松招聘人才,平台可根据工作流程和技能需求的改变来调整自己的规模;第二种策略,则需要公司培养员工,在他们身上不断投注资源。 尽管大多数公司更喜欢选用其中一种,但我们认为也可以将两种策略有机结合,这意味着,未来数字化运作的机构需要依靠两种人才模式来维持运营:一种是灵活的“按需招募的人才”,只要公司需要就可以招过来,另一种就是核心员工。 建立「按需招聘」人才库 选择“按需招聘”模式,便意味着公司要管理大量专业性强、流动性强的人才,这时公司或许应该建立一个按需供给的人才库存:只要公司需要,就有专业人才可供招募。 在管理人才库时,公司不妨采取社群运维的思路。即使市场中的求职者可能来了又走,但对于公司来说,应该眼光更长远,定期对人才库加以维护。 同时,公司还需注意平衡全职员工和兼职合同工的数量。例如,Work Market就为那些同时靠全职员工和兼职合同工运营的公司,建立了专属人才库。对公司来说,全职员工可以形成稳定的人才储备基础,而兼职合同工则可以为需求的变化提供必要的灵活性。 公司也需要为这些人才创造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很多机构像对待二等公民一样对待合同工,但对于想吸引人才的公司来说,这样做代价太大,无异于自毁长城。有着珍稀技能的合同工可以用脚投票,为任何项目或公司效力。 重新思考「核心员工」的价值 核心员工不仅仅是一群全职工作的人,他们是你可以投入资金和精力的核心团队,能为整个组织的长期战略发展树立目标、引领方向。 首先,公司需让核心员工有能力对战略决策施加影响。核心员工,包括年轻员工在内,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战略自主权,能为指定的目标完成任务、贡献力量。 在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战略化思维对于在数字环境中工作的公司领导和员工都非常受用,分布式领导(distributed leadership)是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公司打造企业文化时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显然,员工若想提高工作的自主性,需要和最高决策层多加沟通,对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其次,公司需营造一个让员工愿意长期融入的环境。毫无疑问,数字化程度高的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意识地培养、保持和增强员工的参与度。要想让核心员工长期融入公司环境,光靠发工资是行不通的。很多想留职的员工都表示,需要公司愿意为他们多加投入,能持续提供成长所需的机会。 美国制造商3M公司就是一个示范,他们肯为新员工投资,以此提升员工的忠诚度。3M公司的CEO英格·图林(Inge Thulin)表示,公司计划在2025年以前,让所有员工都能参与到员工拓展项目中来。 公司需为员工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以确保他们持续获得数字化的工作体验。核心员工的工作时间一长,就需要有新的机会来发展技能。传统的领导力发展项目只是从聘用期中抽时间来选人参加,而现在着力开展新项目的公司,则是鼓励核心员工持续更新自己的技能。 最后,那些同时雇佣核心员工和合同工的机构,需要解决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核心团队的规模多大才合适,核心员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公司应不应该和按需提供人才的平台协作,或是公司是不是应该培育自己的人才库,一有需要就能找到合适人选,一家公司如何在搭建人才储备的同时不让竞争者趁此挖人,有没有可能与其他公司共用人才市场、可能性有多大,等等。 带着这样的问题,公司应该着手实验管理人才的新模式。在数字时代,这样的尝试是充分利用人才价值的必经之路。
    观点
    2017年02月21日
  • 观点
    CEO解决问题,必须向麦肯锡学会的方法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内容为2017年1月5日笔记侠联合喜马拉雅FM推出《新商业进化论》,方军发表“学会麦肯锡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逻辑【互联网知识经济的产品战略Ⅲ】”为主题的分享整理。 笔记之前,请先思考: 麦肯锡一类的咨询公司是给人替建议的吗? 战略咨询公司的咨询为什么那么贵? 麦肯锡最独特的价值是什么? 为什么方法论重要,结果不重要? 精益创业与战略规划有什么不同? 一、麦肯锡卖给我们的是方法论 大家好,我是方军,我是一个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实践者,有超过15年的内容、互联网和技术的经验。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探索未知产品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希望和大家一起迎接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大机遇。我们会重点关注公司的产品战略,也就是说这个公司卖给我们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个问题,咨询公司,麦肯锡卖给我们的是什么? 战略咨询公司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和很多专业服务公司不同。 广告公司卖给我们的是广告的设计制作和投放服务; 投行卖给我们的是协助完成交易; 审计师卖给我们的是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 律师卖给我们的是法律服务处。 但是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卖给我们的是什么? 有人说,战略咨询公司就是医院和医生,但是,医生不会只开处方给我们然后说你回家去自己治疗吧,而战略咨询公司大都会这么说。偏偏战略咨询又是非常重要的专业知识服务之一,因此,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究,麦肯锡们究竟卖给我们的是什么? 马文·鲍尔,图片来源:360百科 麦肯锡公司的传奇领导人马文·鲍尔将这家公司的愿景定义为:向各类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就各种重大管理问题提供深受尊敬的公允的建议。麦肯锡认为,管理咨询是一种专业而不是一种买卖。 鲍尔曾经说,我们没有customer(顾客),我们只有client(客户),我们不属于哪个行业,我们自成一个专业,我们只是管理咨询顾问,我们不是管理者、创建者、建造者也不是猎头。 我们可以看到麦肯锡自认为它提供的是专业的建议。关于咨询顾问有个笑话,说咨询顾问做的事儿就是看你的手表,然后告诉你现在几点了。这部分呢?是事实。但是为什么还是需要咨询顾问需要麦肯锡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手表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看得懂的,需要专业的掌握专门方法的专家来协助,教我们怎么看。也可能是虽然我们看懂了,但是我们希望有另外一个人来帮我们再看一下,从专业上确认一下。不过如果我们仅仅把咨询公司所提供的东西视为建议,可能也是一种误解。 我想说的是,咨询公司售卖的并不是建议,不是治疗,也不是信任,咨询公司售卖的是方法论。 二、一定要按战略咨询公司的方法去做吗? 律师售卖的是建议,医生售卖的是治疗,会计师售卖的是信任,咨询公司售卖的是方法论。律师售卖的才真的是建议,因为你一定会照着律师的建议去做。但你不一定就会照着咨询公司咨询顾问的建议去做,这并不表明我们付给咨询公司的巨额咨询费就错了,而是说我们现在购买的根本就不是建议。作为一个公司的创始人CEO高管,如果咨询顾问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我没有认知上的判断力,行动上的决断力,恐怕我们也没有资格坐在这样的位置上。 我们付钱给咨询公司,实际上我们买的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看看形象点的例子,在中国的企业史上,华为可能是在一个咨询项目上面付给咨询顾问最高金额的公司。从1998年到2007年前后,华为请IBM做咨询顾问,协助导入所谓的集成产品开发IPD。这个项目做了10年,华为付给IBM的咨询费、ID工具费加起来有20亿人民币,这个项目带来的就是一个明确的方法论,一套成熟的技术产品开发方法。 我们可以这么说,正是有了这套产品开发机制做基石,华为才有机会成为现在年收入近4000亿人民币的超级巨头,引入了IPD,将一家小米加步枪的企业,硬性的转变成了具备国际化运作能力的公司。这套方法论,将华为的研发变得系统化,协助华为完成了跨越。 在项目推进的10年里,华为付出的是要求全公司全力推进IPD,不要试图修改这套方法论,而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削足适履,让脚去适合鞋,全心全意地落实它。任正飞就曾经这么说,我们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华为要削足适履,华为以引进一套现代化的研发工厂的心态,先把这个研发工厂建起来,高效运转起来。现在时间又往前推进了差不多十年,我们相信经过最初的削足适履,在过去的10年里面,华为应该已经对这个研发工厂进行了大幅度的升级。华为引进咨询顾问的历程是购买方法论,全心全意的落实,等到学会了完全掌握了再迭代和升级。 当然了,每家咨询公司售卖的方法论和售卖的方法又是不同的。 三、麦肯锡最本质性的方法论是什么? 我们看到了比较像研发工厂一样的方法论之后,我们再来看看麦肯锡和其他的战略咨询公司的做法。一直以来有很多讲麦肯锡方法的书,麦肯锡的工作方法、麦肯锡的调研方法、麦肯锡的推理方法、麦肯锡的战略规划的方法等等,我们认为这些固然都是麦肯锡的方法,但并不是它本质性的方法。 麦肯锡的本质性的方法论是解决CEO层面所关注的一些重大的紧迫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麦肯锡LOGO 比如我们刚才说起的这个麦肯锡公司的传奇的领导人马文·鲍尔,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当时领导了通用汽车的一个项目,他说,如果当时不是得到通用汽车CEO的支持和参与,我根本就不会启动在通用汽车的工作。 从CEO的视角出发,只从CEO的视角出发,是麦肯锡最独特的价值。 他的咨询方法论经过了几十年的传播,具体的方法都已经被业界所知晓。 唯有从CEO的视角出发,解决真正重大的问题,用大量的人才做CEO级别的判断,是它现在仍然特有的独特价值。对于怎么解决一个CEO级别的问题,如果曾经在相似的角色里工作过,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就是明确定义问题,了解状况,提出假设,形成推理过程,得出判断和给出解决方案。 战略咨询顾问所提供的方法论,是他们以外部的视角用自己的方式,系统化地进行这样的过程,并将这种过程和结果,展现在我们这些客户面前。 广告创意的人通常也会向我们说明创业过程。但是他们的说明是为了强调我的结果很好,你要采纳我的结果;咨询顾问展现过程,实际上是在向我们展现方法、判断,解决方案反而是相对次要的。 在互联网的时代,因为环境和行业是快速变化的,判断和解决方案变得更加不重要。判断要留给在战争前线的人去下,咨询是给他们提供方法论,为他们的自我学习提供参照。因此麦肯锡的咨询顾问,真正提供的不是建议,而是方法论。如果你是咨询公司的角色,一门心思想提供建议,可能就错了;如果你是客户,你希望咨询顾问帮你做决定,那也错了。 解麦肯锡所售卖的产品,一切的关键就是方法论,3个字。 图片来源:千图网 为什么方法论重要,结论不重要呢? 我们先辨析两个概念:理论和方法论。 所谓的管理理论就是一种适合具体情况的因果陈述,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你这么做就会得到那样的结果,这是一种因果陈述。所谓的方法论,就是在当前的情况之下,我们怎么一步一步得到结论,我们怎么一步一步落实结论?理论是关于因果关系的,是why;方法论是关于怎么做的,是how。 在商业实践中,我们解决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怎么做,我们不能依赖别人来帮我们作出判断,我们自己要用方法论去找到怎么做的结论,我们要向他人学习的不是结论,我们向他学习的方法论,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我们提升自己的个人认识水平。 四、要方法论,而不是结论 当我们看到一本书的时候,比如现在大热的《颠覆式创新》,我们要关心的不应该是克里斯坦森所说的结论,有的公司可能进行低端破坏,可能进行新市场破坏,我们应该关心他是怎么一步一步得到这个结论的?他的方法论是什么?掌握了方法论,我们才能用他的方法他的结论,放在我们的领域里面,看看是不是实用。 在互联网领域里面去看结论,尤其会出现问题,是因为对其他的领域来说,变化是非常缓慢地发生的。我们看到的结论因为它的前提没有变化,它的环境没有变化,这样,结论往往还有效,但是在互联网你看到一个结论,可能它的前提,它的环境、技术、竞争都已经快速的变化了,结论已经失效了。如果你只是看结论,试图把这个结论直接应用,那你就在错误的路线上行走,而你掌握了方法论,用这个方法来分析自己的问题,那么你可能在正确的路径上面。 图片来源:素材公社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互联网创业要不要做APP? 这个话题,从2012年初到2016年底,很多早年的讨论、文章由于没有明确的标明时间,现在,还被当成结论拿出来又翻出来。现在,我们又非常关注APP,是因为微信推出了小程序的功能。 我先说结论,现在的结论是,如果不是大规模的用户型的互联网公司不要做APP,但是四五年前的结论是什么?四五年前的结论是,如果你的资金你的技术能力够,那么建议做APP。但是,请不要关注结论,重要的是得到结论的方法论,做APP或者不做APP,实际的问题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获得用户。 4年前APP虽然开发成本高,难度大,但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用户,现在APP的开发成本降低了,但是获得用户的成本大幅度提升。对于非必要的APP,用户也不再愿意下载新的了。相比而言,通过微信的超级APP来接触用户,成本就相对的降低了。 总的来说,麦克基提供的是方法论,是帮我们在重大的问题上进行决策的方法论。当我们在创造知识产品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是在提供时刻会变时刻可能会变错的结论还是提供方法论,当我们购买服务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我们要仔细辨析,我们买到的是什么,我们买的产品服务是结论还是方法论,我们也要注意我们留下的是什么,我们有没有买椟还珠。 五、精益创业的方法论 我每次分享后,都会谈一个知识点。刚刚在讨论华为通过购买咨询服务,学习IBM的IPD集成产品开发方法论。今天的知识点部分,我们一起来看看精益创业的方法论,在互联网领域精益创业这几年很受欢迎。我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精益创业的提出者Eric,说他自己的创业经历。他们做了非常合乎逻辑的分析,开发出了互联网产品,但是呢,把产品推给用户的时候,却发现没人用。 精实创业提出者Eric Ries,图片来源:天天快报 他们有精彩的战略,有不错的产品,但是用户的实际行为,却批评了这些看上去很精彩的战略。Eric个是技术生,他很熟悉所谓的精益软件开发模式,这种精益模式来自于日本丰田的生产方式,在遭到了挫折之后,Eric就反复的思考,他发现自己做了很多事后,被证明是浪费时间的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他说了解顾客所需之外的所有努力都可以不要,也就是这么说,对创业公司你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了解顾客想要什么。正是在这个想法的基础上, Eric开发出了精益创业的方法论。 所谓的精益创业,就是从一系列的假设开始快速的验证、学习,直到掌握如何建立一套可持续的业务。 精益创业就是开发、测量、学习这个三环的循环。先是开发build,然后是测量measure,然后学习learn,然后不断的循环,重复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未来的路。 看精益创业你可能会发现,它与战略规划是完全不一样的方法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它当成和麦肯锡的产品是什么一个对比的知识点,麦肯锡用的是传统的战略规划的理论,而我们在做互联网创业的时候,我们要看精益创业战略规划是我们掌握了所有的情况,我们已经推理得到结论,然后实施。精益创业是我们先小范围的尝试,看看假设能不能成立,学习再尝试再测量再学习,战略是在这个过程中生长出来的。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我们从知识经济的视角出发,发现麦肯锡这咨询公司卖给我们的产品,实际上是方法论。麦肯锡真正提供的不是建议,而是方法论。结论,不是我们要向别人学习的,而是应该我们自己去做的。方法论是我们要向他人去学习的。精益创业是与战略规划不同的方法论,我们要在开发、测量、学习的反复循环的过程中找到未来的路。 我们一系列的节目都是在探讨一个知识公司的产品。战略下一期,我们会来讲一讲谷歌卖给我们的产品是什么?它对我们做知识产品,会有什么样的启发。 谢谢大家!
    观点
    2017年02月21日
  • 投融资
    实习委员——首家实习招聘小程序获百万级天使轮投资 近日,实习委员小程序正式传来消息:该项目已获得百万级天使轮投资。这也是首个获得天使轮投资的招聘类小程序。 据了解,实习委员项目从去年中旬启动,不到半年时间便塑造了一个广受大学生喜爱的IP形象,仅在广深地区就有超过10万的微信好友。而实习委员小程序从11月份立项,仅仅用了2个月时间就完成产品开发以及落地。正式版发布第一天即斩获16万PV。其核心业务是进行大学生实习需求对接,同时免费为企业获取高质量实习生资源提供途径。目前还尚未出现相同垂直品类的其他小程序。 负责人介绍,实习委员小程序只是打入学生市场的第一步,将来会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发更多产品。  
    投融资
    2017年02月21日
  • 投融资
    职行力完成10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 人力资源运营平台职行力为企业员工提供能力提升、执行力提升和工作学习意愿提升的一体化解决方案,2016年底完成10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两家上市公司旗下的产业基金联合投资。   “职行力”做了一款人力资源运营的移动APP,主要面向中大型企业。“职行力”从培训管理这块切入,通过一套激励运营方案,例如微课大赛、新产品FAB(说服性演讲)征集大赛等,让员工自己贡献培训内容(UGC)。比如说对顺丰这类大公司而言,人员流动性高,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很重要,通过学习相对应职位的UGC内容,员工也许能更快上岗。
    投融资
    2017年02月21日
  • 观点
    YC标准解读:2017年什么样的创业公司会被看好? 来源:简法帮(微信号:jianfabang)是一家为创业者和初创型企业提供交互性法律文件在线自制服务的互联网企业,致力于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线上法律服务。 导语:2017年,什么样的创业公司会被看好?我们来听听最前沿创业服务机构YC的逻辑,足够简单,没术语,没废话。 对于任何地方的创业圈来说,YC这个词早已经不需要注释,这家硅谷创业服务机构和投资人早已是全球创投圈紧盯的一个风向标。 YC一年两次的创业营为入选的创业团队提供12万美元的资金支持,以换取创业公司7%的股权。入选团队入驻YC硅谷创业营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创业加速项目,最终以一个让创业者和众多投资人直接面对面交流的“路演日”告终。 创始人参加YC创业营的目的往往并不在于那12万美元,而是YC校友的身份和机会,尤其是在获取资源、建议、关系网和业务机会等方面的特殊意义。所以,很多创业者都希望能够通过海选最终进入YC创业营,不少多创业者甚至以进入YC创业营为荣。 揭秘2017年YC衡量创业公司的标准 那么,YC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YC年轻总裁Sam Altman在2017年2月17日致YC社群的一封信中做了如下揭秘。 申请创业营的公司经常问YC如何决定谁能进入,YC通常考虑四个问题: 1)这家公司能开发出很多人真正喜欢的东西吗? 如果是这样,而且假设这里的“很多”的确足够多,公司还要有机会变现出可观的收益。 2)这家公司容易被复制吗? 我打过交道的最成功的一些公司都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网络效应、专有技术、复杂的协调或其他各式各样的市场壁垒。我知道理论上的确有可能打造一家非常成功的卖商品的公司,但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 3)这些创始人会发展成为“天生的好手”吗? 正如大多数人所说,除非你投资于伟大的创始人,否则很难赚钱。这其中的内涵可以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这里有一些问题我常问自己:这些创始人是坚定不移的那种人吗?他们是善于创造性思考的那种人吗?他们有多聪明,特别是他们有没有我以前从没有听说过的真知灼见?他们是善于沟通的那种人吗(这样他们能够招募人才、拿订单、融资并与媒体打交道等等)?他们是非常专注和卖力的那种人吗?他们是那种似乎总能克服困难找到解决办法的人吗?他们是我都愿意为之工作的那种人吗? 这通常是让我最难评价的因素,因为你必须对他们的未来轨迹做出判断——你试图预测五年后这些人会是个什么样子。 4)这家公司有一个明确且重要的使命吗? 没有这个,我通常会因此感觉到无聊。更重要的是,没有使命的公司通常很难招聘到足够的优秀人才加盟,因此也很难成长为一家大公司。 我们特别喜欢那些有某种非传统背景的创始人,对于人生道路极其“传统”的创始人我们通常持有一点怀疑态度。创业不是拼履历,我们不喜欢将YC作为通往商学院道路上的一行简历的那种创始人。虽然从许多方面来看,这对YC来说是一个值得窃喜的烦恼,YC品牌价值的提升意味着我们必须努力找到为了正确理由而创业的人:将他们痴迷的想法变为现实,愿意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来实现这个想法。 YC已经在资助“非著名”人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将继续努力——这是我们两三个最重要的成功秘诀之一。YC请大家传达这样的信息:进入YC不需要有经验丰富,不必是知名人士,也不必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简历。YC资助聪明、雄心勃勃的人,只要他们有一个伟大的想法以及表明他们能够做出事情的证据。 如果你知道一个创始人应该申请YC,你可以推荐给YC。同时强调,公司申请入驻YC并不需要推荐或介绍,YC资助的大多数公司没有通过这种方式。 YC的社群(校友帮)文化 正如前文所说,YC社群的力量和质量是它最有特色的卖点之一。与任何社区一样,这源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这里只介绍三点。 首先,YC创始人最初确立的最重要的文化价值之一就是为创业者做正确的事情,即使这么做可能并不符合YC的短期利益。参加过YC创业营的创业者可能知道,这可能是YC与其他投资人相比最突出的差异。 此外,他们创造的另一个文化价值观是尽力只去资助优秀的人(也就是做正确事情的人,尽管我们还需要另行评估其有效性)。我们有时也会在这方面犯错误,进行善后处理是我们工作中最令人不快的部分。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在人的判断上做得还不错。 第三,我们有一个“接力帮”的校友文化。创业营的每一批创业者知道他们可以向任何YC校友寻求帮助,这一点已经远远超出了硅谷正常的预期。后来,当这些创业者变为成功的企业家后,即使不用YC张口他们也愿意帮助新的校友。 我们进入软件时代只有大概30年,互联网时代大概20年,而人工智能时代大约2年历史。这每一个时代都是一个技术革命的时代,当我们多年后再回头来看时,相信这每一个时代都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相信这几个时代将代表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技术革命。 你需要知道,能在这样的时代做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一个多么让人激动的机会。 后记 在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和联合办公空间数量都快超过创业者人数的行业“泡沫”面前,很多人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创业圈的浮躁,冷静地思考创业者到底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尤其是应该培养和资助什么样的创业者。 笔者曾经听过YC创始合伙人Jessica Livingston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个讲座,一位听众就问她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同行拷贝YC模式却不能取得她们的成绩,她回答说复制YC的形式可能没有太大意义,同行需要理解YC做法背后的逻辑,取得YC的成绩可能也需要时间。 希望文中YC的经验能够供中国众多创业者和为创业者服务的机构参考。
    观点
    2017年02月21日
  • 资讯
    为什么区块链招聘可能是未来的人力资源趋势 Why blockchain for recruitment might be a future HR trend 区块链能否验证事实和交易?能否提高招聘效率和人力资源领导者的其他关注领域的效率?我们看看。  by Pam Baker 在人力资源和招聘工作中,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在玩弄两个事实和一个谎言 - 不知道谁在玩什么或什么时候玩。如果我们现在玩游戏,它会看起来像这样:区块链是确保准确性的突破。(真相)一些人认为区块链是未来人力资源重要趋势。(真相)。使用HR区块链的细节全部解决。(谎言。) 事实上,尽管在招聘和其他人力资源流程中使用区块链的承诺确实存在,但现实充满了复杂性。这里看看两者。 作为人力资源趋势的雷达上的区块链 区块链是由一系列经过验证的事实组成的分布式共享数字分类帐。这些事实可以是从金钱到信息的任何事物。作为记录保存的数字系统的一部分,每笔交易及其细节都经过验证,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记录。每个有权访问分布式分类账的人都会收到这些信息,并且各方在块之间被复制,共享和实体之间同步之前达成一致。区块链几乎不可能被篡改,因为每个信息块都会引用它之前的区块。 在这个信任既难以捉摸又高昂的时代,区块链的吸引力正在飙升,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确认,验证和验证价值和事件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多个垂直行业(如银行业,制造业和保险业)和多个业务横向行业(诸如会计,履行,供应链和运输等部门)被吸引到并且非常兴奋的地方 - 在他们的工作中使用区块链。 为什么区块链吸引人力资源专业人士 “很容易看出,如何能够确保个人教育或工作经历的细节 - 以及可能更多的个人事实 - 是不可改变的,这对人力资源部门来说非常有吸引力,”Carol Van Cleef说,与律师事务所Baker&Hostetler合作,经常就金融科技问题向客户提供建议,包括区块链。 她说:“假设原始输入是准确的,重复验证相同信息的成本可能会显着降低,对结果的信心增加。” 鉴于近期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不是一项小任务 - 或者是小额费用。 企业软件供应商Workday的学习产品战略主管James Cross说:“十年前,求职者可能拥有一所或两所大学的学位,并明确定义了两三位以前雇主的长期职位。提供基于云计算的人力资本管理和金融云应用程序。“即便如此,验证员工的经验和教育费时费钱,通常在招聘流程结束时以及通过外包背景调查提供商进行,”他说。 Cross指出,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招聘与过去截然不同。“一位候选人可能会有比以前更多的工作和更多样化的职业,个人和学习经历,”他说。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点。2016年,25至34岁的千年工人的平均工作年限为2。8年。这很重要。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资料,千禧一代现在是劳动力中最大的一代。教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更难追踪和验证。 “候选人可能曾为一家经营人才市场的雇主工作,或者已经完成了几次轮岗'职责之旅' - 一路获得技能,知识和反馈,”克罗斯说。“他们也可能已经完成了按需在线培训,并获得了徽章或数字凭证,甚至可能为多家雇主开展了'演出'。” 这只是为了初学者。考虑到人力资源是一项数据密集型功能,区块链可以在部门范围内拥有更多的应用程序。 Baker&Hostetler的Van Cleef在区块链上提供了一些关于人力资源趋势的警告。她说:“我们在建立区块链技术和这个术语涉及的所有领域都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对于像HR这样的数据密集型功能来说,潜力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无限,但实际用途将会非常多。” 教育验证可能是人力资源首次使用区块链 由于人员及其背景可能如此复杂,因此在招聘过程中使用区块链有一些棘手的因素。要让区块链技术成为一份坚实的履历或无可置疑的就业历史,谁在每个区块贡献和验证数据是关键。在某些用途中,如教育验证,这些问题的答案相对简单。非常如此,一些大学已经为他们的学生提供了这些数据块。这不仅是您在那里找到的成绩和学位。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成绩单是防篡改的,基本上是由发行机构签署的,我们已经为卡尔加里大学的学生做了这个,允许他们在他们的”cocurricular record“上放上志愿者职位,然后我们“卡尔加里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以及上周在旧金山举行的RSA 2017区块链非金融应用的发言人Thomas P. Keenan解释说。 工作时间,达到目标以及由此产生的工资和奖金都是雇主和员工的有用记录,获得的奖金记录对未来的就业机会也是有利的。   机构之间共享教育数据也很简单。 “另一个很大的优势是降低成本,”基南说。他说:“我们花时间检查来自国外大学和大学本身的申请人的证书。用于验证机构的区块链注册将大大消除这一繁重的任务。” 然而,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可能希望以区块链形式提供这些信息,以打击欺诈行为,从而降低验证流程的成本。 Keenan说:“虽然大学成绩单通常具有较高的认证水平,但我可以告诉你,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完全虚假的成绩单,在遥远的国家被编造出来并被认为是真实的。” 事实上,欺诈性教育索赔在外包时期猖獗,并且仍然对在多个国家运营的公司构成问题,因为这些公司有时难以跨地域同步信息,并且将学位与学位的差异等同起来。 区块链可能有助于建立此信息,然后为将来可能需要此信息的公司保留该信息。此外,区块链有可能追踪员工从工作到工作,并为员工提供快速可靠的手段,以提供教育证书并快速聘用。 记录工作历史中的问题 验证教育是一回事,记录就业历史的细微差别是另一回事。 “虽然你可以对特定事情进行核查,例如申请人是否拥有学位,但是很难有独立咨询或合同工作经验的明确公式,或者在工作时可以清楚地了解职位的头衔是什么意思即使它们属于同一行业,甚至在不同业务中也会有所不同,“Saba Software Inc.产品和合作伙伴市场营销高级总监Paul Ardoin表示,该公司生产依赖机器学习的基于云的人才管理应用程序。 验证历史数据也会遇到问题。 Ardoin解释说:“公司或教育机构在收购中失业或被吞并,可能根本没有这些信息,或者它可能是一个挑战,找到合适的人。” 如果我们试图以追溯的方式记录职业道路,“这将会导致人力资源部门和他们尝试招聘的人们头痛数十年,”他说。 简而言之,这表明从现在起为就业目的构建区块链比回溯并建立完整的过去记录更实际。反过来,对于许多员工来说,区块链只会是部分就业纪录。 另一个棘手问题是应用程序跟踪系统的广泛使用,或者更具体地说,人力资源依靠关键字对申请人进行分类。尽管自动化对人力资源有帮助,但对于申请人来说,这往往是一个障碍,他们随后写出多个版本的简历来触发各种工作中的特定关键字搜索。在当前的区块链概念中,申请人不太可能这样做,而招聘公司可能错过伟大的人才。 HR使用区块链与法律,隐私问题 SAP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Bianca McCann表示:“当然,这种[长期员工记录保存]可以在法律和数据隐私的背景下加以考虑。 例如,现在有些地方向候选人询问过去的工资或当前的年龄是违法的。但是,这些信息可以存储在区块链中,根据就业相关用途的发展情况以及围绕隐私的概念如何发展,求职者的私人信息可能会在未经他人许可的情况下被访问。这引发了许多问题。例如,如果招聘组织在区块链中查看某些信息,是否承担法律风险?或者,潜在雇主是否可以访问这些信息,对不想放任它的员工构成真正的风险? 另一方面,区块链在招聘过程中成为人力资源趋势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双赢的。 “在需要确保正常工作许可并促进海外安全支付的国际招聘方案中,区块链的可信安全可以帮助雇主和员工,”技术和管理Keyrus的首席顾问Hannah Curtis说。该公司最近发布了区块链连接器。 工作时间,达到目标以及由此产生的工资和奖金都是雇主和员工的有用记录,获得的奖金记录对未来的就业机会也是有利的。 “在候选人被聘用后,区块链智能合约可能会对员工的工资,福利和退休计划产生影响,例如,在另一个事件(例如根据达到既定目标收到奖金)的情况下,编码并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触发,“柯蒂斯说。 智能合约 - 帮助促进和管理数字流转移的计算机协议是资产 - 存储在区块链中。 她说:“这对自由职业者和承包商职位来说特别有用,因为智能合约可以确保只为完成的工作付款。” 区块链作为人力资源趋势开始显而易见 虽然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区块链将在某些时候被人力资源部门用于招聘和管理目的,但这还不是一种常见的甚至趋势的做法。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解决。 “与财务应用程序不同,招聘,简历或工作经历没有任何目前可信的历史情景,”Saba Software的Ardoin说。 这意味着人力资源使用区块链技术可能仅限于验证和记录教育和培训 - 至少,起初是如此。 Ardoin说:“ 黑白分布式分类账方法在跟踪公司和非正式学习和培训时仍然是一个有用的模型。“我们已经在Learning Record Stores(一种数字教育资料库)中看到了这种功能,同样存在一些挑战 - 例如支持新类型的内容,并确保非正式学习得到适当的评估 - 但是实施区块链学习应用程序比处理简历和作业历史记录的细微差别要简单得多。 以上由AI翻译完成,仅供参考。HRTechChina呈现   Working in HR and recruitment can sometimes feel like playing a game of two truths and a lie -- without knowing who's playing or when. If we were playing the game now, it would look something like this: Blockchain is a breakthrough in ensuring accuracy. (Truth.) Some see blockchain as an important future HR trend. (Truth.) The details of using blockchain for HR are all resolved. (Lie.) Indeed, while the promise of using blockchain for recruitment and other HR processes does exist, the reality is filled with complexities. Here's a look at both. Blockchain on the radar as an HR trend A blockchain is a distributed, shared digital ledger made up of a trail of validated facts. These facts can be anything from money to information. As part of this digital system of record keeping, each transaction and its details are validated and then recorded across a network of computers. Everyone who has access to the distributed ledger receives this information, and the parties agree on the accuracy before the block is replicated, shared and synchronized among the entities. A blockchain is virtually impossible to tamper with since each block of information references the block before it. In an age when trust is both elusive and held at a high premium, blockchain's appeal is soaring since it presents a way to confirm, validate and authenticate both values and events. This is why multiple verticals (such as banking, manufacturing and insurance) and multiple business horizontals (departments such as accounting, fulfillment, supply chain and shipping) are drawn to -- and very excited about -- using blockchain in their work. Why blockchain appeals to HR professionals "It is easy to see how the idea of being able to ensure [that] the details of one's educational or work experience -- and potentially more personal facts -- are immutable could be very attractive to HR offices," said Carol Van Cleef, partner with law firm Baker & Hostetler, which regularly advises clients on fintech issues, including blockchain.   "Costs associated with repetitive verifications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could be reduced significantly and confidence in the results increased, assuming the original input was accurate," she said. That's no small task -- or small expense -- given how much the nature of work has changed recently. "Ten years ago, a job candidate may have had a degree from one or two universities and clearly defined long-term roles with two or three previous employers," said James Cross, director of learning product strategy at Workday, an enterprise software vendor that offers cloud-based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cloud-based applications. "Even then, verifying an employee's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was time-consuming and expensive, typically happening right at the end of the hiring process and through an outsourced background check provider," he said. Cross points out that in today's business landscape, recruitment is quite different than in the past. "A candidate is likely to have had more jobs and a more diverse tapestry of career, personal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than previously," he said. Findings from the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ear this out. In 2016, the average job tenure for millennial workers ages 25 to 34 was 2.8 years. This is significant. According to Pew Research Center, millennials now make up the largest generation in the labor force. Education, too, has changed drastically and now is much harder to track and validate. "Candidates may have worked for an employer that operates a talent marketplace or have completed several rotational 'tours of duty' -- gaining skills, knowledge and feedback along the way," Cross said. "They may also have completed on-demand online training, and been awarded badges or digital credentials. And they may even have worked 'gigs' for several employers." And that's just for starters. Considering HR is a data-intensive function, blockchain could have many more applications within the department's scope. Baker & Hostetler's Van Cleef offers some caveats on blockchain as fledgling HR trend. "We are at a very early stage in the build-out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all that the term involves," she said. "For data-heavy functions like HR, the potential may not be truly unlimited, but practical uses will be numerous." Education verification likely the first blockchain use for HR Because people and their backgrounds can be so complicated, using blockchain in the recruitment process has some tricky elements. For blockchain technology to work as a solid resume or unquestionable employment history, the question of who contributes and who verifies the data in each block is key. In some uses, such as education verification, the answers to those questions are relatively straightforward. So much so, that some universities are already providing these data blocks for their students. And it isn't only grades and degrees you'll find there. "In a blockchain world, the transcripts would be tamperproof and, basically, signed by the issuing institution. We already do this for our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by allowing them to put volunteer positions on their 'cocurricular record,' which we then certify for them," explained Thomas P. Keenan, M.A.,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and a presenter on nonfinancial uses of the blockchain at RSA 2017 in San Francisco last week. Time worked, goals met, and resulting pay and bonuses due and paid are useful records for both the employer and the employee, and a record of earned bonuses could be a plus for futu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oo.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 data between institutions is potentially straightforward, too. "Another great advantage will be cost reduction," Keenan said. "We spend time checking the credentials of applicants from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the universities themselves. A blockchain registry to validate institutions would go a long way to eliminating this onerous task," he said. HR professionals, however, are likely to want this information in blockchain form as much to combat fraud as to cut costs in the verification process. "While college transcripts usually carry a high level of authentication, I can tell you that we have seen some totally bogus ones, fabricated in faraway countries and submitted as authentic," said Keenan. Indeed, fraudulent education claims were rampant at the height of outsourcing and still pose problems for companies operating in multiple countries where it is sometimes difficult to sync information across geographies and to equate differences in degrees and schools. Blockchains could be helpful in establishing this information and then preserving it for companies that may need this information in the future. In addition, a blockchain has the potential to follow an employee from job to job and provide a fast and reliable means for that employee to present education credentials and get hired quicker. Problems in documenting work history Verifying education is one thing, documenting the nuances of employment history is quite another. "While you can check off boxes on specific things like if the applicant has a degree, it's harder to have a definite formula for things like experience in independent consulting or a contract job, or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hat titles for jobs mean when they can even vary from one business to another, even if it's the same industry," said Paul Ardoin, senior director of product and partner marketing at Saba Software Inc., which makes cloud-based talent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that rely on machine learning. There are problems with validating historical data to contend with, as well. "Companies 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at have gone out of business or been gobbled up in an acquisition may simply not have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or it may be a challenge getting to the right person," explained Ardoin. If we attempt to document career paths retroactively, "it will cause headaches for decades for both HR departments and the people [who] they try to recruit," he said. In short, this indicates that it is more practical to build blockchains for employment purposes from this point forward than it is to backtrack and build a complete past record. In turn, for many employees, a blockchain would only be a partial employment record. Another thorny issue is the widespread use of 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s, or more specifically, HR's reliance on keywords to sort applicants. While automation is helpful to HR, it's often an obstacle to applicants, who then resort to writing multiple versions of their resume to trigger specific keyword searches in various jobs. It would be unlikely that applicants could do that in the current conceptions of blockchain, and hiring companies may miss out on great talent. HR's use of blockchain vs. legal, privacy issues "Of course, this [long-term employee record keeping] would be something to consider in context of laws and data privacy," said Bianca McCann, vice president of HR at SAP. Right now, for example, it's illegal in some places to ask a candidate their past wages or current age. But such information could be stored in a blockchain and, depending on how its employment-related use develops and how concepts of privacy surrounding that develop, the jobseeker's private information could potentially be accessed without his or her permission. This raises a number of questions. For example, if a hiring organization views certain information in a blockchain, is it taking a legal risk? Or, could a potential employer's access to this information pose a real risk to the employee who did not wish to indulge it? On the other hand, blockchain becoming an HR trend in the hiring process could be win-win in certain scenarios. "The trusted security of blockchain can additionally assist both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when it comes to international hiring scenarios where there is a need to ensure proper work permits and facilitate secure payments overseas," said Hannah Curtis, principal consultant at Keyrus, a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firm that recently released blockchain connectors. Time worked, goals met, and resulting pay and bonuses due and paid are useful records for both the employer and the employee, and a record of earned bonuses could be a plus for futu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oo. "After candidates are hired, blockchain smart contracts could have an impact on employee wages, benefits and retirement packages, as well. As an example, any benefit contingent on another event, such as receiving a bonus based on hitting a set target goal, could be encoded and automatically triggered via a smart contract," said Curtis. Smart contracts -- computer protocols that help to facilitate and manage the transfer of digital currents are assets -- are stored in a blockchain. "This is particularly useful in the case of freelance and contractor positions where smart contracts could ensure payment only for completed work," she said. "Unlike financial applications, recruiting, resumes or job histories don't have any current scenarios in which the history is currently trusted," said Saba Software's Ardoin.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HR's use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will likely be confined to verifying and document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at least, at first. "The black-and-white distributed ledger approach can still be a useful model when tracking corporate and informal learning and training," Ardoin said. "We're already seeing this kind of functionality within Learning Record Stores (a form of digital education repository). Again, there are challenges -- such as supporting a new type of content, and making sure that informal learning is properly valued --b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blockchain for learning applications is much more straightforward than dealing with the nuances of resumes and job histories."
    资讯
    2018年02月21日
  • AI
    人工智能如何促进人力资源分析 How AI Can Boost HR Analytics Marianne Chrisos  How AI Can Boost HR Analytics 使用AI技术改善您的人力资源报告。 了解如何使用AI来更有效地衡量您的人力资源指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许你会想知道在人力资源部门是否有人工智能的地方。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我们花了一些时间专门研究人力资源分析的好处,以及人工智能如何帮助促进人力资源部门的报告和分析,以更多地了解组织的健康和效率。 每位经理应该知道的人力资源分析类型 分析可能不是HR谈到的第一件事。您的具体人力资源需求可能更多地集中于遵守规则条例或员工福利。以下是一些人力资源分析示例,有助于说明为什么报告在每个部门(包括人力资源部门)都很重要。 员工流动率: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可能会有一个偶然的想法,即他们的组织内有多少员工流失 - 也就是说,人们退出的频率如何,或者公司必须重新雇佣相同职位的频率。如果一位人力资源经理不断发布需要销售人员的广告,这可能意味着销售人员正在放弃 - 或者销售额在增长,他们需要更多人来满足需求。为了真正了解其原因是由于营业额还是其他原因 - 以及衡量员工翻身的频率,这可能会告诉您关于商业或文化的一些事情 - 您需要使用分析来衡量。 申请人的质量和数量:你的招聘信息有多好?你的企业声誉有多好?你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 并且如果你发现答案“不是很好”,通过分析你的工作发布的申请人数,特别是申请人的质量,可以帮助确保做出调整。使用报告软件可以衡量您的候选人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并报告申请人的属性。他们有相同行业或职位的经验吗?他们有帮助组织发展或从事大型项目的历史吗?分析可以帮助您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节省时间。 文化:虽然上述两种分析可以让您对企业文化有所了解,但具体的文化分析对于了解您的企业的健康状况非常重要。使用人力资源工具,如自我报告软件和人力资源调查,您可以编辑和分析数据,分享员工对文化态度的共同点。 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分析中的作用 人工智能是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因为它能够分析大量数据并找到模式,甚至做出预测。人力资源分析工具从人工智能中受益,因为人力资源部门有大量原始数据可供使用,人工智能可帮助快速有效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人才管理系统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来分析简历关键字和其他指标,以帮助预测潜在招聘信息的最佳人选,从而为人力资源招聘人员节省大量时间。AI还与其他HR数据分析工具一起工作,以推荐培训领域或预测潜在的营业额。   以上AI翻译完成。   作者:Marianne Chrisos Born in Salem, Massachusetts, growing up outside of Chicago, Illinois, and currently living near Dallas, Texas, Marianne is a content writer as a company near Dallas and contributing writer around the internet. She earned her master's degree in Writing and Publishing from DePaul University in Chicago and has worked in publishing, advertising, digital marketing, and content strategy.
    AI
    2018年02月21日
  • 资讯
    人效提升,从一次组织健康体检开始 作者 :六点一刻创始人 Daisy 进入2019年,企业经营环境陡然压力大增,减员增效的口号此起彼伏。企业把效率提升作为目标永远都是没错的,而且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当下大多数企业在产出效率上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是,对于组织提效这件事,减员是唯一可靠的途径吗?我们的观点是,减员是比较直接的方式,但未必是最好的,而且副作用比较大,还有些损失可能是我们当下无法预见的。 而所有的提效措施,都要和一个推演周密完整的人岗规划策略相匹配,这样才会动该动的人,留该留的人。不然,可能效果适得其反,让企业元气大伤。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外企职场人也许还有印象,那次金融危机期间,外企是动作最快进行裁员的那批企业,但是紧接着2009年中国本土业务快速反弹的时候,有些外企裁人的进度甚至还没走完,然后仓促过渡到重新招人的流程,大伤了元气,损失了不少业务机会,企业经营成本也在人员大进大出的过程中大幅增加。 所以通常我反对把提效目标和减员动作直接挂钩。尤其是那些把“末位淘汰20%”的任务直接拍下来的管理动作,这个过程中如果缺失有效的组织规划,对团队造成的伤害也是致命的。 人力资本分析和规划在组织规划和提效策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数据说话,往往最直接最有力。人力资本分析规划需要紧扣经营的本质逻辑,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很简单: ◇ 我们在人身上投入的钱,带来了多大的回报? ◇ 哪些人在高回报区域,值得我们加大投资? ◇ 哪些岗位和人是企业经营业绩的黑洞和负担? 评估人力投入回报率的方式有很多,下面推荐两种方式(分别以两个案例来呈现),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行业标杆分析,进而判断企业是否处在行业合理收益区间。 【案例1】 软件信息化行业人力资本回报率四象限分析 以上是2017年信息技术行业191家公司的市场对比,X轴是支付水平(年度人均薪酬福利总成本),Y轴是支付效率(每元薪酬成本带来的营业收入)。 高人力投入高业绩回报,往往是行业领先企业,有能力投资优秀人才,同时人才上的投资又撬动了高的企业收益,形成良性互动。 第二象限:低人力投入高业绩回报,是股东乐见的回报区间。但需要确认企业是否具有核心技术而驱动了高生产力?或者高效的流程管理而降低了对人力成本的依赖?而且要区分人才,保留并激励核心员工,确保企业的竞争力可以维系。 第三象限:低人力投入低业绩回报,有可能企业的发展存在忧患,面临生存压力。 第四象限的公司在相对较高的人力成本率下,创造的利润并不高,可能是人员激励的方向出了问题,需要加强人力运营与企业战略的联结。 在软件信息技术行业中,人力资本回报率普遍受到挑战,企业的利润需要从流程的精细管理和人才的灵活配置中挤压出来。而且因为随着企业信息化需求饱和,软件信息服务行业技术壁垒低,整体竞争态势严峻,大部分服务企业常年徘徊在行业回报中位水平;效率提升瓶颈并不容易突破。 我们还观察到,信息技术行业整体竞争态势严峻,大部分企业常年徘徊在行业回报中位水平;效率提升瓶颈并不容易突破。通过行业最优规模模拟分析,我们发现员工规模在小于1000人和大于4000人区间相对更难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行业标杆公司在员工规模1000-2000之间人力资本回报率达到相对峰值,超过2000人规模后人力资本回报率开始递减,而员工规模超过4000时,则人均收入和人力资本回报率表现均开始呈明显下滑趋势。 因此整个行业都需要寻找创新运营模式才能突破这个规模化陷阱,规避企业由于规模扩张带来的效率负担。 【案例2】 组织内部效能对标分析 案例公司B中,事业部3在分析前被严重高估,因为招聘需求量大,Leader个人魅力和业务曝光足;事业部4在分析前被严重低估,因为业务过于传统,人员配置比较便宜。经过分析,核心管理层明显看到,业务投资的重点应该是具备高成长价值的事业部4,在人效回报上都具备优势;而事业部3则需要论证和优化人员配置,很可能需要裁员。 CEO做企业管理决策,往往和投资人做投资决策很像,也是在寻找和发掘高回报区域,即在哪些岗位和人才身上加大投资从而可以带来更大回报,这才是组织的首要关键决策。 发现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在我们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其实很多企业CEO缺的就是这个关键信息,“我的企业效率到底怎么样?”“地主家里还有多少余粮?” 大多数时候我们发现,若不是看见真实的数据,亲眼看到和市场的差距,CEO对于自己的组织的判断也是模糊的;或者怀着侥幸心理,好像身体不舒服我们一直都知道,却懒得去看医生。往往直到B超结果检测,这是一个恶性肿瘤信号的时候,才能真正迫使CEO们重视组织效能这件事情。 Intel创始人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说过,“任何公司在历史上都至少遭遇过这么一个时刻,你不得不做出大幅改变才能跃迁到下一个业绩档次。 如果错过了这个时刻,你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如果你的企业也正在面对这种压力,我建议你从一个客观全面的组织健康体检开始。 六点一刻组织健康诊断系统把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营结果建立关联,帮助CEO直接实时了解组织的效能和健康状况。 产品自推出以来,已在很多企业实地应用,受到广泛好评,并在2018年10月的HR TECH人力资源科技论坛上获得了最佳产品奖,是人力资源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也是人力资源科技应用从流程自动化升级到了数据决策体系的应用落地。
    资讯
    2019年02月21日
  • 资讯
    Mixmax为其Gmail工具带来了LinkedIn集成和更好的任务自动化工具 Mixmax今天推出了基于Gmail的Chrome 2.0工具和插件的 2.0版本,它有望使您的日常通信工作变得更容易处理。 随着版本2.0,Mixmax获得一个更新的编辑器,该编辑器可以更好地与当前的Gmail界面集成,并且不受Grammarly等流行扩展的影响。当然,这是赌注,但我已经测试了一下,新版本确实能够更好地将自身集成到当前的Gmail界面中,并且感觉更快一些。 更有趣的是,该服务现在具有与LinkedIn更好的集成。这与LinkedIn Sales Navigator和LinkedIn的整合都有 用于生成销售线索和联系它们的工具,以及用于发送InMail和连接请求的LinkedIn用于发送InMail和连接请求的消息工具 - 并从Mixmax界面直接查看有关收件人LinkedIn配置文件的信息,包括LinkedIn Icebreakers部分。 与其现有的Salesforce一起整合,这应该使销售人员的服务更加有趣。而Salesforce集成也正在获得一些新功能,当潜在客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可能来自LinkedIn)尚未在您的数据库中时,该功能现在可以自动在CRM工具中创建新联系人。 Mixmax 2.0中的新功能也被公司称为“野兽模式”。我不得不承认,这不是我最喜欢的名字,但它是一个有趣的任务自动化工具,专注于帮助面向客户的用户优先排序并快速完成批量任务并扩展该服务的当前自动化工具。 最后,Mixmax现在还具有Salesforce链接的拨号器小部件,可以直接从Chrome扩展程序拨打电话。 “我们一直专注于帮助商业人士更好地沟通,而我们为Mixmax 2.0推出的所有产品都只强调了这一重点,”Mixmax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OlofMathé说。“我们的许多用户都使用Gmail,我们与LinkedIn的Sales Navigator的集成确保用户可以方便地建立更丰富的连接,并在网络电子邮件工作流程中无缝扩展他们的网络。”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 Mixmax brings LinkedIn integration and better task automation to its Gmail tool
    资讯
    2019年02月21日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