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背景调查技术公司 Checkr宣布获得4000万美金B轮融资 由Y Combinator领投
去年十月HRTech报道过《Checkr B轮融资3000万美元,由Y Combinator领投》,今天Checkr 宣布完成4000万美金B轮融资!(Today, Checkr is formally announcing that round: it has raised a Series B of $40 million)
Check 我们曾经多次报道过,这是一家使用技术驱动的背景调查公司,通过给客户提供API的方式让客户轻松的使用Checkr来完成员工的基本背景信息核实,如犯罪记录,家庭住址,SSN,信用记录等信息,可以通过Checkr简化入职流程中的审查环节,而像 Workable 和 Zenefits 等 HR 管理工具也能通过 API 接入 Checkr。
融了这笔钱,其法国籍的CEO Daniel Yanisse 表示将用于继续投入产品开发,扩展新的销售团队以及扩展到更大的市场。目前他们的业务仅限于美国和加拿大,更多的对手像传统的强大的调查公司 SterlingBackCheck, HireRight, and First Advantage,当然也有新的竞争者Goodhire 等。
Checkr 这家公司发展非常迅速,HRTech曾经到过这家刚开始只有5个人在阳谷县的办公室,2014年下旬当时刚刚获得10万美金的天使资金。一路发展过来,速度很快,也非常看好这家公司的发展!
在中国背景调查希望做到这样的便捷基本不容易,基于各种信息的不完整性和不公开;随着个人征信的牌照越来越多或许是有更多的机会。国内有一些公司基于社交网络信息抓取候选人的情况作出判断,这个方面Checkr 表示会考虑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基于道德的因素暂未开展(听起来很汗颜。。。哈)。
Checkr 发展很快还有两个核心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其技术,第二个就是一开始就收费 25美金/人,类似美国的二手车Carfax收费。同时美国的自由职业者非常多,很多公司对这样轻量级的背景调查需求很旺盛!
总之我们很看好!
中国哪家会跟上?
资讯
大易云申请挂牌新三板 2015年前11个月亏损800多万
来源:速途网 报道 张梦怡
昨日,上海大易云计算股份有限公司申请挂牌新三板,2015年1-11月营业收入1,302.4万元。
记者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网站上了解到,申刚正直接持有大易云公司486.135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7.01%的股份,王瑛直接持有大易云公司114.063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6.34%的股份,申刚正与王瑛为夫妻关系,申刚正与王瑛可以控制公司合计 54.02%股份的表决权;因此,申刚正、王瑛为公司的共同控股股东;公司第二大股东上海证大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持有407.048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2.61%;公司第三大股东上海云才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 持有372.130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0.67%。
经营方面,2015年1-11月营业收入1,302.4万元 净亏损为815.78万元 ,2014年度和2013年度净亏损分别为589.32 万元和439.05万元。由于公司收费产品为服务租赁模式,各年收入较一次性买断低,而新的免费产品员工宝和招聘宝尚处于产品持续改进、客户累计和培养客户粘性阶段,增值业务收入还没有体现,因此目前公司仍处于亏损阶段。但由于公司收费服务租赁业务收入持续性强、而后续新增业务的增值业务收入具备爆发能力,随着公司业务原有业务和新业务的不断开展,公司盈利能力将不断增强。
公司主要竞争对手有Oracle Taleo、WorkDay、IBM Kenexa、北森等,相对于竞争公司,大易云在产品和客户,以及在本土资源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大易云目前已拥有包括百度、腾讯、新浪、搜狐、京东商城、大众点评、网易、神州数码、广发银行、中信银行、友邦保险、中美大都会、太平人寿、兴业证券、华润、汉能、海尔、奔驰、现代汽车、丰田、本田、东风日产等上百家年度招聘量在 500-40000 人以上的各行业标杆性企业客户。
大易云是一家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 SaaS 应用软件及相关服务供应商。是国内最早开始云招聘软件研发的企业,并将研发放在业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开展。目前公司形成了上海、北京、西安、苏州四地的研发中心。公司依托技术优势和行业专业背景,经多年自主研发向大型企业提供了包含招聘管理、人才测评、简历解析等诸多服务模块的云招聘管理系统。针对中小企业人才招聘方面的难题,公司为其量身打造了招聘宝产品。同时公司也在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公司的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员工宝已经研发完成,预定于 2016 年一季度上线,公司致力于借助员工宝进一步打造“连接员工、连接服务”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不断向人力资源领域纵深方向发展。
资讯
拉勾网完成2.2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 弘道资本领投
来自亿欧网3月23日晚间消息
拉勾网今日宣布获得弘道资本领投,启明创投、荣超投资等跟投的2.2亿人民币C轮融资,据悉,此轮融资将用于产品和技术研发,连接人与企业,提供更多元的人力资源服务。
拉勾网成立于2013年7月,是一家互联网招聘公司,其于2014年4月宣布获得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是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同年8月,拉勾网宣布完成启明创投领投,贝塔斯曼跟投的2500万美元 B 轮融资;拉勾网成立之初获得徐小平、曾李青、弘道资本等数百万元天使投资。
资讯
大数据招聘服务SaaS平台e成获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
3 月 23 日,大数据招聘服务 SaaS 平台 e 成 宣布获得数千万美元的 B 轮融资,此次的投资方为凯辉创新基金和光速安振。其中,光速作为 e 成 A 轮的投资方,本轮再度投资。据悉,光源资本在本轮融资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e成隶属于上海逸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12年7月,创始人兼CEO为周友鸿。2014年10月,e成获得光速安振领投A轮千万美元融资。
据悉,e成是一个大数据招聘服务SaaS平台,主要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数据挖掘、和NLP(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来提升招聘效率,形成协同共享效应,并通过建立的海量个人、企业用户画像提供数据BI服务,推进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
e成ceo周友鸿表示,“B轮后,凯辉基金将其在欧洲和美国积累的优质资源共享给e成,这将进一步推进我们在招聘SaaS、交易服务、数据化服务一体化的商业模式下,有更多创新和服务。”
备注:融资消息中的金额由被报道公司或投资机构提供,HRTechChina不做任何形式背书。
资讯
“战新板”搁浅,给互联网职场亮起了哪些黄灯?
一年一度的美好 “两会” 结束了。这本是诸多大佬明星议论国事的大舞台,和我等草民无关。但今年“两会” 传来的消息是——“战新板” 估计要夭折了,这让老 K 大吃一惊。掐指一算,互联网职场应该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或水落石出,或暗礁密布,黄灯已经亮起,高速裸奔者请降低车速,小心慢行。
熊出没,老 K 提请职场人士注意:
严谨裸泳;
暂时按捺浮躁的心态;
眼光需要变得更加毒辣和挑剔,因为垃圾 Offer 可能更多;
更审慎地对待私有化进程中的公司的机会;
拉长变现预期的时间,更多地从自身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机会的选择;
适时抄底一只真正的独角兽。
怎么理解上述的观点,且听老 K 一一道来。
一个小梗
C 君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高管,他的公司因为资本的原因,无意中牵扯进了另一家正在私有化要约进程中的大公司。C 君有点纠结,自己的公司陷入了一场大的资本游戏中,前景飘忽不定,所以有意寻找外面的机会。好在机缘不错,一家上市公司给他开出了 Offer,连股票和现金,算下来有个一百大几十万。然而 C 君不太满意,因为和他现在相比,并没有太多的增长,不禁又对现有的公司产生了某种留恋。
现在问题来了,“战新板” 事变,那家大公司的私有化和再上市进程很有可能做成了夹生饭,估计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会像游离在阳间和阴间的孤魂野鬼,回又回不去,上又上不来,整个融资和战略都面临着大的调整和变化。C 君应该怎么办呢?
“战新板” 为何会被暂停呢?老 K 斗胆揣测一下吧:
股市从去年夏末转熊,国家虽几经努力,但趋势依旧疲软。5000 多家新三板公司挂牌,中间沉淀了大量资金,流动性差的情况短期很难解决,于是国家寄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反哺实体经济的思路没有见到大的成效。如果任由股市像过去那样一熊就熊 7、8年 的情况发生,所谓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国策就很难落地。所以我们看到 “注册制” 暂停,“战新板” 搁浅,可能都和控制股市容量有关。而且年初房地产开闸放水,热钱都跑到楼市去了,如果真如之前预期的那样,“注册制” 和 “战新板” 同步在今年6月 推出,A 股恐怕就要直线熊到两千点以下了。
“战新板” 夭折对创投圈的影响
大量 PE 和基金参与了中概股的私有化,国内资本市场的高估值,产生了一二级市场巨大的套利机会。已经成功从美国退市并在 A 股上市的分众传媒,市值在回归后上升了 11 倍,巨人网络上升了 6 倍,这等回报让各路资本趋之若鹜。但,现在他们被套牢了。
新三板的兴起,尤其是战新板的高预期,从 14年 开始,有海量的人民币基金开始进入互联网市场,大有和美元基金平分天下的态势。但现在,人民币基金则有退潮的可能。
一部分套牢,一部分退潮,被资本吹起的互联网估值泡沫在潮水退去后,不禁露出了依然骨感的身材。估值中枢必然面临下沉。
话说美国的独角兽估值也在剧烈承压,纳斯达克的市盈率创历史新低,很难超过 15 倍。独角兽公司的平均估值从一年前的 40 多亿美元,骤降至 16 亿。
参与私有化的资本在时间预期和估值预期上都出现重大偏差,退出成了大问题。
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必然会波及所有参与互联网投资的天使、VC、PE 等。停一停,等一等,这个趋势从去年的夏末秋初开始,本来有望在今年夏天结束,现在看来,有延长的可能。
“战新板” 搁浅对互联网企业的影响
私有化进程中的中概股会最难受。这是一串长长的名单,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 360、聚美优品、搜狐、陌陌、人人、完美世界、淘米、智联招聘等。
本来从美国退市,通过私有化,再在国内上市博取高估值,就是一条艰辛异常的道路,所费资金亿万,所耗时间数年。在期间,公司所有的战略和融资安排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一般业务上难有大的进展。这下可好,后面的门刚刚关上,前面的路又给堵死了。所谓进退维谷,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和 “一孕傻三年” 一样,公司的发展必然受到重大影响。
“战新板” 的道路不通之后,他们所剩的选择并不多。正常排队 A 股的 IPO,目前已经过审的待上市企业就有 600 家,按照一年200 家的速度,解决当前库存至少就需要 3年;借壳上市,合适的壳资源本来就稀缺,再加上壳资源坐地起价,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件;第三种是挂牌新三板,先不说新三板呆若木鸡的流动性,就说让 360 这样体量的公司和几千万人民币市值的各种垃圾公司扎堆,面子上也过不去啊。回头你跟别人怎么介绍?“我在 360 上班,哦,对了,我们老大刚刚去新三板敲钟了。” 你说我是该恭喜你呢?还是该 “呵呵” 呢?
对于滴滴、美团点评这样的大型独角兽来说,估值都将近 200 亿美元了,在战新板关闭后,估计去美国上市已成为不二之选。但上市之路还有多远,谁也不敢说。有关融资、估值、上市这件事,我的朋友 G 君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是一家领先的汽车保养 O2O 的创始人:在你的业务真正站上一个可靠的台阶并能稳定盈利之前,所谓估值,所谓融资额,所谓融资轮次,都是假的。你算算你的客户获取成本,再算算转化率、交易额和留存率,以及烧钱不再时,这些数据是否还能稳定住不下来,你就知道你的模式是不是真的经得住推敲并存活。很多市值和融资额,其实就是在靠资本支撑着,一旦不烧钱了,各项数据就呈自由落体状态。就像 05年 成立的 58 和汽车之家,在经历了刚开始风风火火的烧钱折腾后,都有长达 3、4年 的时间悄无声息,他们干什么去了?就是关起门来修炼内功,爬上那个站得住的台阶,一旦站上去了,闭关成功,再出关的时候就直接上市,没有半点废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滴滴和美团点评都还没有真正站上那个台阶,优步和糯米还在旁虎视眈眈,一旦不做资本投入,用户就跑掉了,拿什么支撑数百亿的估值。所以我判断独角兽,估值和融资额都是虚幻的风景,不用烧钱也能站得住的台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想选好平台的职场朋友,这也是一条基本的规则。在 “战新板” 夭折后,资本暂时退潮,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裸泳,美团和滴滴们,恐怕还有很长一段修炼内功的路要走。
至于其他 D 轮之前的创业公司,资本被套牢了,没钱了,人民币基金观望了,估值中枢也下降了,日子会更加难过。于是近期我们看到大量的 A+ 轮、B+ 轮融资出现,为什么?钱不够烧了,数据也没上去,估值不够下一个轮次,忍痛割股份,卖老脸融点资,好歹强撑一下,其实跟乞讨差不多。C 轮死的状况会大量出现,并像癌症一样扩散到 B 轮死和 A 轮死。职场的小伙伴们要准备好。
互联网职场黄灯亮起,敬请慢行
不要指望再像去年那样,好 OFFER 满天飞,你随便挑;
尽量按捺自己想要急切套现的心情,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做更长远的规划;
做合理的涨薪预期,脱离实际的涨幅很有可能是坑;
真正的好公司和好老板会更容易冒出头来,根据 “站上台阶” 的原则抄底一家好公司,你的成长预期会更加有落地的可能;
谨慎选择那些纯靠规模,靠烧钱往上走的公司和模式,因为资本退潮后,他们更容易裸奔;
盈利还是各种商业模式的根本,狂抡概念,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规模而规模的模式将受到挑战。
我估计互联网的估值逻辑会发生一次小小的切换,这股风潮正从硅谷刮向国内。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做过这个统计,从 95年 互联网兴起,到今年超过 20年 了,其他社会价值、文明价值不算,所有互联网公司创造的纯商业价值 (纯利润),是否大过在其中投入的资本。我大致猜一下:可能未必。
展望
“战新板 “肯定还会回头,但时间未知,方式未知。
原则上新三板不会成为战新板的替代。
互联网职场会渐趋理性,但人才流动可能会更加剧烈。
互联网薪资水平已在高位,再往上做大的突破不是短时间的事情。
作者:【我可能不是猎头】聚焦互联网职场,以专业视角解读互联网人、事、组织,分享干货,激发思考。欢迎在公众平台查找【我可能不是猎头】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详情请联系 ksc0013@163.com。
资讯
云适配发布办公浏览器 Enterplorer,帮大企业做移动办公或是一门好生意
今日,云适配正式对外发布办公浏览器 Enterplorer。
云适配总体定位就是帮助企业做移动化。企业移动化的需求在两方面,一个是对外的网站,另一个是对内的职能平台(像 OA 等)。至于前者,云适配此前一直发力在做,可以用一行 JS 代码将 PC 网站实现移动化,不过这里的移动化指的是 HTML5,而不是 APP。关于对内职能的移动化,就是办公浏览器 Enterplorer 要做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要做 Enterplorer,云适配创始人兼 CEO 陈本峰强调了几点逻辑:
首先是市场。企业对外的 PC 网站往往只有一个介绍页面,不会承载过多内容,所以做移动化的市场空间也相对有限。并且,去年开始市场的注意力已经开始聚焦移动办公。
其次是定位。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在 2.5年,而美国在 13年,这 2.5年 是否能支撑得起一个商业模式还是问题。而大企业内部一定具有一套成熟的定制系统,不是任何通用的企业服务提供商可以满足,企业更有付费意愿去将自己已有系统移动化。
最后是基础设施。企业内部应用多有弹窗、表单等交互设计,相较于静态的图片文字型网站,移动化技术复杂很多,云适配已有 3年 的技术积累,有能力去做移动化。加之,网络的带宽、手机硬件的速度等基础设施都已经成熟。
说到移动化,传统思路就是自己开发 APP,但这样需要改造整套系统的后台,才能开发出能够调用的数据接口,导致失败率很高,交付时间也过长。而像是百度转码等,原理是在服务器端改写,改完之后很多交互设计就不能使用,只适用于静态页面。
所以,云适配的思路是改造了浏览器的内核。Enterplorer 通过全球独创的 “双渲染引擎” 技术,能够快速实现应用系统的移动化,让企业摆脱开发过程中对原有系统 API 的依赖。陈本峰告知,平均移动化交付可以压缩在 1 周左右。
Enterplorer 可以融合所有的企业级移动应用形态,包括 CRM、OA、IM 等,一次登录访问所有系统。另外,Enterplorer 内置安全沙箱、缓存加密、Cookie 加密、VPN 安全通道等,保证企业数据安全。
至于收费,云适配则是采用 SaaS 模式,按照使用人数收费。据悉,目前已有 10 多家付费企业,包括中国普天、中国化工、金龙集团、金山软件、科大讯飞、光明网等。
来源:36氪 ,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4827.html
资讯
消息:中华英才网全资收购伯小乐,价格不知
在线招聘领域的并购还在持续。去年5月并入58同城的中华英才网昨日宣布,已完成对新锐招聘网站伯小乐的全资收购。
收购完成后,伯小乐团队将整体并入中华英才网,组建成为中华英才网校园招聘创新事业部,原伯小乐CEO赵朋来出任该部门负责人。
据悉,伯小乐2015年9月份上线,团队以90后大学生为主。2015年10月,获58同城战略投资。
据中华英才网总经理刘扬介绍,中华英才网历来重视校园招聘业务的发展,是国内三大在线招聘网站中校园招聘历史最久、效果最佳的“选手“。此次全资收购伯小乐,主要看中伯小乐”在线笔试+在线面试“的创新模式,作为对中华英才网传统校招业务的补充。“中华英才网在招聘领域一直勇于创新、锐意进取,致力于与求职者共同成长,伯小乐团队以90后大学生为主,对于应届毕业生及大学生求职心理非常了解,此次收购‘伯小乐’正是中华英才网针对90后新生代求职群体求职新趋势的一次模式创新”。
据介绍,伯小乐首创的“在线笔试+在线面试”模式将企业与毕业生连接在一起,开创了校园招聘全新模式,解决传统校园招聘模式链条过长、效率低下的“痛点”,笔试、面试的在线化,使招聘企业与求职群体聚合在伯小乐平台上,完成高效率的招聘流程。这一模式迎合了互联网企业的招聘需求及高校应届大学生的求职需求,成为大学生与企业的桥梁。截止目前,已有3000余家企业,200余家高校入驻,拥有超过50万个人用户。
在流程设置上,有招聘需求的企业在伯小乐平台发布和岗位对应的笔试题,求职者在线笔试,把对以往单纯根据简历判断求职者转化成考核求职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对于通过在线笔试的候选者,直接预约在线面试,最初完成招聘流程。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经过将近一年的强势回归,中华英才网实现了三端(PC、APP和手机网页端)重构,并在2016年春节后移动端发力跃居行业第一后,开始在传统优势业务即校招领域发力。此次全资收购伯小乐,正是中华英才网在校园招聘领域的积极布局。
资料显示,自去年5月并入58同城后,中华英才网通过专业的品牌调研,为重新走向辉煌制定了专属的新英才战略。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下,中华英才网积极迎接变化,下大力气寻求移动端发展,力求颠覆传统模式,全面提升服务和招聘效果。
http://www.hrtechchina.com/10920.html
资讯
行业培训将迎来巨变:AR/VR颠覆传统培训?
本文文字内容摘自:原作者 K.R. Sanjiv。 K.R. Sanjiv是Wipro 公司(一家提供全球信息技术、咨询以及外包服务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拥有超过 25年 的 IT 企业从业经验,涉及咨询、应用程序开发、以及跨行业的技术开发等多方面。
在拥有增强现实技术(AR)以前
我们很难真实再现某些特定的工作场景,使之服务于培训
一个实习医生可以阅读所有他喜欢的专业书籍,并观察其他外科医生的实际操作,但这些都无法让他获得在手术室里亲自操刀的感觉。
危险性行业的工作场景通常难以模拟,哪怕是目前最先进的 2D 模拟器也未能真实地再现出周围的环境氛围。这一局限性成为了虚拟技术在某些企业应用中的一大障碍,比如资源开采行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历史上这些行业的死亡率为何居高不下。)
不过,现今技术的发展为以上难题的破解提供了两种途径: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 VR)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以下简称 AR)
▲VR:完全进入虚拟世界
▲AR:虚实结合,技术难度更高
AR/VR 培训的优势
VR 和 AR 两种技术经常被混淆,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VR 倾向于打造出全真浸入式的虚拟空间,而 AR 通过添加标签、说明、三维图像等虚拟元素,把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元素叠加到了用户的视野空间内。
事实证明,无论是医疗保健还是资源开采行业,AR/VR 技术的应用对其发展大有裨益。早在 2014年,石油公司就开始使用这种技术来培训石油钻井工人。以前石油公司只能通过 PPT 演示文稿来强调安全的重要性,现在它们可以模拟工作场景,使工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工作进程。医疗卫生部门也纷纷效仿,医院现今使用 VR 技术提供模拟场景、用AR进行工作培训辅助,从而指导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功能复苏、Foley 导尿管插入等操作。
▲AR:医疗场景的“即学即用”
这些行业受训的人员不必置身于充满风险的真实环境中,就可以在 VR /AR 技术模拟出的场景中反复练习相关核心操作技能。不仅如此,在虚拟现实(VR)技术提供的平台中动手进行 “实际” 操作;用增强现实(AR)眼镜面对真实物体进行“即学即用”,学员们更能获得第一手信息,而不用再去依赖操作手册这些纯理论了。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早已被许多行业公认,但现在有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进行更多抽象领域的学习。
在 VR 和 AR 平台中,用户可以根据个人掌握的程度,重温复习或加快学习进度,这样我们就能持续专注在培训学习上。不过,为什么这项技术还没有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呢?
目前面临的挑战
成本是广泛推广所面临的主要的障碍之一。目前,一套 VR 设备的成本上升到 3000 美元之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虚拟设备供应商进入市场,这一局面正在逐渐改变。
Facebook 最近联手三星公司为消费者提供一套 VR 系统。微软则推出了一款名为 HoloLens 的AR眼镜,国内青橙视界亦推出一款AR智能眼镜和工作辅助系统,工程师进行维修的时候,可以通过AR智能眼镜同步看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图纸,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谷歌宣布重新启用自家的 AR 眼镜,并更名为 “Project Aura”。谷歌还推出了一个平价的 VR 系统:Google Cardboard。这些都预示着 AR/VR 的培训被认可并卓尔有效。
▲AR:工程师利用AR技术辅助检修培训
此外,VR技术的应用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目前,不少 VR 设备使用超过一小时, 用户便开始感到头晕不适。针对这一情况,开发人员已致力于研制相关解决方案。这项技术还处于临时过渡期,一些虚拟现实设备使用时间略长便会引起 “VR 晕动症”。
而显然AR技术相较VR则在这方面领先,基于现实场景使人的大脑可以相对明确进行判断,据了解,REALX(青橙视界产品)已经解决这方面问题,使智能眼镜可以稳定、持久携带,并且视野清晰。
当然,目前VR技术还不可以提供全真浸入式模拟体验(相较之下AR则没这个问题),因为它只能作用于我们的两项感官——视觉和听觉,其所提供的模拟程度是有限的。但这不应当成为虚拟现实技术推广应用的 “拦路虎”。
企业应用实例
资源开采、医疗健康作为最能感知市场的代表行业,AR/VR 技术最先在这两个领域当中得到很好的应用。现在其他行业也纷纷加入。美国目前有四支 NFL 美式橄榄球队通过 AR/VR 技术来分析本球队以及对手的训练比赛情况,以此来提高成绩。
通用汽车公司是另一家早期应用该技术的企业。他们使用 Google Glass (注:谷歌的AR智能眼镜)对工人实时培训并提供即时反馈,同时在 Google gadget 上查看相应的实况展示。培训因此被重新定义: 由 AR 技术提供上下文信息 / 操作流程提示,模拟出真实的工作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受训学员尝试进行该领域的复杂操作。
▲青橙视界:国内首家将AR技术应用于航空飞机维修
青橙视界亦是中国大陆首家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航空维修领域的公司,并构建了基于AR技术的整套工作辅助和培训系统(PSS),航空公司的工人使用RealX智能眼镜进行工作辅助,指导工作步骤,通过三维图像提示操作,并通过智能眼镜反馈工作成功,形成大数据,从而改善航空维修人员外勤工作效率,解决培训、管理与经验性难题。
在德国,国家铁路公司应用 VR 技术为他们招聘人才。应聘者有机会先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工作实况,然后再申请职位,这样一来企业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了优势。该公司认为,VR 技术的应用将帮助公司内部老员工体验未来的工作场景,从而更好地自我提升,应对新的挑战。
在澳洲,VR 技术为澳大利亚知名的 AGL 能源有限公司在培训方面提供了若干种可能性:为新员工提供公司生活的体验,同时提供员工学习与发展的培训,开设实况安全教育等课程。
从以上诸多员工培训应用实例中可以看出,毫无疑问,AR/VR 技术对于未来的企业至关重要。比起传统的培训机制,应用 AR/VR 技术进行培训会更加有效,技术的成熟也让应用变得可行。
创新型企业将通过 VR/AR 培训来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超越对手。
资讯
Slack成为“独角兽”的真正原因
“转载自微信公号:硅发布(Guifabucom),已获硅发布转载授权;”
最近国内不少 SaaS 创业者在问 Slack 实际使用体会,独角兽 Slack 是个致力解决创业公司内部沟通、杀死电邮的企业级应用。以下文章,来自 Fileboard 市场和产品发展总监 Satya van Heummen,是分析 Slack 比较好的一篇文章。
Slack 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创业公司,这点对一个 SaaS 公司不可思议,短短 2 年就发展起来,也难怪大家都在研究如何为自己赢得这样的成功,但是如果我们看市面上已经有的分析:
第一种,将其归功于 28 亿美元的秘密武器,在 Metalab 的 Andrew Wilkinson 帮助下像病毒一样扩散。Metalab 是家设计机构,帮 Slack 创始人将他代码转化成有趣产品。作为一个设计师,Andrew 结论是:Slack 注重设计,无论看上去、听上去或感觉上,Slack 都和其他无聊竞争对手不一样,所以 Slack 有很多用户,使它成为“独角兽”。但据我所知很多创业公司看上去、听上去或感觉上都比他们竞争对手特别,但最后都以惨败告终。
所以不久后第二种分析出台:Slack 竞争对手 Hipchat 设计师提出:设计不是 Slack 秘密武器,而是它设计、产品、时机、团队、炒作和市场营销使它成为“独角兽”。这种说法将 Slack 的成功归结于运气,认为只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之后 Slack 创始人自己讲了经验(必读):从一无所有到上亿美元,堪称史诗般的启动策略,结论是:Slack 所以成功是因为团队非常聚焦于教育、用户反馈、用户满意度和计量分析。
我认为上面分析统统不够精确,它们显然没错,但都太笼统。我们使用 Slack 已经超过一年,公司内部交流基本都靠它,现在让我来告诉你 Slack 成为“独角兽”的真正原因。
真正原因
有一天,一个新成员加入我们公司,使用 Slack 不久后,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嗯…我想回复之前一条评论,那个评论是 Satya.Vhs 在 5 月 9 号发布的,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复…所以,是没办法回复吗?还是他的评论就是条长长的线?”
这让我想起我们刚开始用 Slack 的情景。就像我新同事指出的,Slack 用起来不方便,所以我当时真不喜欢。它就像一条连续的信息流,你必须时刻关注(如果你有 1 个以上频道,那就是好几条信息流)。使用 Slack 很容易漏掉信息,让我分神和紧张。
所以我这样回答他:
“Slack 魅力在如果你不时刻关注,你就失去谈话控制权。所以你必须每天 24 小时在线,这样就没事啦:-D.”
这个回答突然提醒我了,并且这就是驱动 Slack 成功的原因:如果你不时刻关注,你就无法再参与到和你组员的讨论中,这就导致了:
1、社交孤立/压力
如果你没时刻关注,你就无法了解其他人所知道的 Slack 上的信息,也就无法参与到他们对话中。在公司,你必须知道当下在发生什么,这不仅仅是工作需要,对你职位和未来发展也很重要。跟随 Slack 潮流,让你开始感受到社交压力,然后每天 24 小时都在关注它。
2、上瘾
你开始时刻关注 Slack,就像上瘾一样,这给你带来无意识的压力,因为你总会觉得错过什么。我一些同事无论半夜、周末、休假或老婆工作时都在刷 Slack,Slack 基本上和邮件、Facebook 和 Whatsapp 处于同一水平了。
3、单一信息源
现在大家都因为 1、2 非常关注 Slack,它上面信息也就越来越多(这正是它拥有成百上千集成的原因,而且每周都在快速增长),Slack 已经获得高额投资。
而在你意识到已经无路可逃时,Slack 已经成为你公司和公司文化一部分,接着,你就意识到你需要付费了。
为什么 Slack 商业模式如此出色?
Slack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以历史消息为基础,免费信息搜索(以及可见极限)是 10000 条信息,如果你想在 Slack 上查看历史消息,无须付费,你能找回 10000 条消息。
这就意味:如果你没付费,你就无法再看到别人对话,你也就无法摆脱这种社交孤立。但如果你付费了,你公司人越多,你就会越快达到 10000 信息极限。举例:如果你公司每人每天发 100 条信息,而你们团队一共 100 人,那么用 Slack 第一天你就需要付费了,这样才能避免社交孤立。
而在你发现前,已经有一半人错过对话,发现自己已经“与世隔绝”,为防止公司内部沟通和企业文化因此失败,你开始为 Slack 买单。
为什么 Slack 替代品没能发展起来?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 Slack 替代产品没能发展起来,Slack 前还有 Yammer、Campfire、Hipchat 以及 Skype。这些软件我都用过,但没有一款像 Slack 这样让人上瘾。
原因是:这些软件要么是实行嵌套评论,要么就没信息限制。你不用时时刻刻查看,因为即便几年后,你依然能参与到对话中。这些软件产生不了社交孤立效应、上瘾效应,也没必要时时查看。
如果我是 Slack 竞争对手,我会立即在我免费计划中实行这样的信息限制。
Twitter 为什么会失败?
然后我开始思考:商业模式方面 Slack 就像 Twitter,但为什么 Twitter 失败了呢?Twitter 也是这样的连续信息流,如果你不经常查看,会错过大量信息。
但我很快意识到:Twitter 没给人带来这种社交压力,因为它是关注“个人”,而 Slack 关注团队。你错过 Twitter 上信息无关紧要,但如果你错过 Slack 上信息,你错过的就是工作上的很多信息。
这也是 Facebook 成为上亿美元公司的原因:你不经常关注你朋友信息,你还算什么朋友呢?迫于社交压力,你会时刻刷 Facebook;Snapchat 也一样,你需要时刻刷,不然就错过。
该如何复制 Slack 的成功?
Andrew Wilkonso、Matt Hobb 及 Slack 创始人 Steward Butterfield 总结得很到位:想复制,你需要一个设计优秀的产品、经验丰富的团队、完美的时机以及出色执行力。
但说实话,很多创业公司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出色,但却没有获得像 Slack 这样的影响力。所以当你创建、营销、出售一件和 Slack 类似产品时,你还需要考虑心理学。
如果用户因为社交压力而在情感上和你产品产生联系,你就成功了。这种压力会使他们对你产品进行高额投资(Slack 通常需要人们在里面投入 2000 条信息后,他们开始上瘾),这就是 Slack、Facebook 及 Snapchat 这种社交平台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
也是 Twitter 失败的原因。
PS:我们也用 Slack 啦,Slack 这两天在用户内部做的一个调查:以下是他们自己概括的八个可能性优势。
资讯
硅谷融资估值下滑:泡沫破灭还是理性回调?
在融资遭遇困难之下,创业公司也只能无奈选择裁员。Evernote、Tango、Zenifit、Snapchat等一批知名创业公司甚至独角兽成员都在纷纷裁员。当然,这也与硅谷整体裁员大潮符合一致。
这不是倒春寒,这是寒冬持续。今年的硅谷初春,格外阴冷多雨。近期我所采访的数位创始人,都在为同一个问题焦虑:现在融资怎么这么难?
硅谷创投持续降温
过去几年,“泡沫”的阴影一直笼罩着硅谷。创业公司的估值急剧飙升,10亿美元独角兽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科技与创业人才持续涌入,硅谷已经出现人满为患的景象。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了15年前,硅谷网络泡沫破灭之前的火热场景。
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降温的感觉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诸多成长期创业公司甚至是独角兽公司的估值陷入停滞,甚至被迫接受流血融资(估值下滑);另一方面,早期创业公司发现他们要打动投资者的难度越来越大,投资者变得日益犹豫甚至退缩。
O2O领域创业公司DoorDash上月以6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总额1.1亿美元新一轮融资,这一估值距离该公司此前期待的10亿美元相去甚远,与去年3月的上一轮融资估值持平。本月初,社交平台Snapchat以160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1.75亿美元,最新估值同样与去年没有变化;而此前的投资者DST、阿里、Lightspeed都没有参与。
估值下滑的情况也比比皆是。CB Insights的统计显示,单是今年前两个月就有13家创业公司被迫接受了流血融资。可穿戴公司Jawbone估值腰斩了一半,地理社交平台Foursquare估值缩水了六成。“近期我们观察到的几笔达成的投资,创业公司估值都是打了六折甚至更低。”硅谷一家中国VC的投资人对记者表示。“现在的情况,大家都会很谨慎。”
实际上,这种趋势从去年第四季度就已经开始。道琼斯的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创业公司融资总额同比下滑6.6%,至1713亿美元。而实力最为雄厚的共同基金对创业公司的投资仅有10笔,较此前单季度动辄30笔的数量呈现出明显的降温趋势。
在融资遭遇困难之下,创业公司也只能无奈选择裁员。Evernote、Tango、Zenifit、Snapchat等一批知名创业公司甚至独角兽成员都在纷纷裁员。当然,这也与硅谷整体裁员大潮符合一致。雅虎、Twitter、VMware等上市公司也在大举削减规模。
儿童益智游戏开发商CodeSpark创始人格兰特-霍斯福德(Grant Gosford)对记者表示,“虽然融资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融资的难度显然在不断增加。”目前他正在频繁往返于硅谷与公司所在的洛杉矶之间,希望尽快完成A轮融资。
一家物联网创业公司创始人透露,他们此前定的估值是3000万美元,但现在投资者报出价格甚至只有1000万-1500万美元。而另一家增强现实AR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则直接把Pre-A的估值定在了800万美元的低点,“虽然市场上同等公司估值都在1500万美元以上,但现在的情况开始定低点不是坏事,早点拿到资金早点启动,投资者也会更有信心。”这两家公司都在融资过程中,因此要求匿名评论。
合理调整是好事
虽然市场存在着泡沫破灭的担忧情绪,但投资者似乎认为这种降温是理性回调。雅虎联合创始人、AME Cloud创始合伙人杨致远认为,多数后期的创业公司由于没有流动性和退出渠道,又遭遇到融资困难,所以目前估值正在趋于合理。
回顾去年的美国股市,不仅科技公司上市数量明显减少,上市科技公司的估值也纷纷下滑。市调公司Dealogic的数据显示,去年总计只有28家科技公司选择在美上市,创下了7年以来的新低,而此前两年分别是62家和48家。
但更为严重的是,去年上市的科技公司中,其中一半股价都已经破发。而且,Square、Box上市发行价估值均较最后一轮融资缩水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后期进入的投资者无疑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同时也会波动到他们对早期创业公司的融资信心。
在硅谷New Gen基金创始合伙人张璐看来,美国股市明显下调,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这些都在打击着投资者的信心。“创业者或许需要重新考虑自身的增长空间和未来前景,才能以合理的估值吸引到投资者。如果此前估值虚高,未来遭遇到流血融资,可能会面临丧失控制权的困境。”
杨致远认为,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晚期创业公司,也在逐渐传递到早期融资阶段的创业公司,现在B轮和A轮融资都出现了困难。但他看来,这些公司估值趋于理性是件好事,他们在逐渐专注于真正的创收和盈利能力,而不是追求市场份额等指标。
华山资本董事合伙人杨镭也持相同的看法。“我认为这是市场对过去几年不理性的资本涌入的一个良性调整。所以现在看到不少公司出现融资困难与估值下滑是正常的。而这种投资人的谨慎以及二级市场的冷静还会持续一段。”他对新浪科技表示。
聚焦VR领域的硅谷罗森博格基金创始人迈克尔-罗森博格(Mike Rothenberg)指出,现在的市场增长放缓,同时资产的部署也在减少。实际上,只是因为之前经历过长时间的增长,现在回归平稳阶段。
在罗森博格看来,未来更多的资本会集中在那些已经被认为是“赢家”的公司,这对进行A轮和B轮公司是很大的影响,因为如果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赢家,他们就不会成功在这一轮获得融资。罗森博格说道,更多的创业公司会开始建立真正成熟的业务,并且拥有收入、现金流量和利润。
专注于早期的硅谷孵化项目500 Startups创始人戴夫-马库(Dave McClure)估计,早期创业公司的估值现在已经下滑了大约20%。但他依然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我觉得目前的变化是健康的。那些融资后期的创业公司,尤其是独角兽,可能遭受估值的较大回调。但至少早期创业者的热情还没有出现消退,申请我们孵化器项目的创业公司数量还在不断上升,每个季度就有上千家。”他相当看好VR/AR、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机遇。
VR/AR带来春意
那么目前的融资环境下,投资者会就此退缩么?德丰杰风险投资合伙人李嵩波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目前创业公司遭遇融资困难和估值下滑是此前泡沫的健康回调,但创业市场的整体状况并没有改变,只要创业项目具有技术能力、市场前景和合理估值,投资人同样不会错过这样的机遇。
“现在是逢低买进的机会”,硅谷3D LCD显示技术公司LEIA创始人皮埃尔-艾夫(Pierre Evreux)此前曾经效力于摩根士丹利对冲基金。他们的B轮融资已经接近完成,但他认为,当美国VC畏手畏脚的时候,正是中国资本挺进硅谷的好机会。
华山资本合伙人杨镭也不认为情况会进一步恶化。“对于华山资本而言,这是一个好的投资机遇。其实与其说我们是逢低买入,倒不如说给我们跟多的机会与时间来挑选那些事实上优秀的公司。我看到一方面这种市场的估值调整还在进行中,另一方面一些非理性的资本,特别是是和中国有关的非理性,不成熟的资本还没有完全离场。现在是美国的二级市场的理性在压制着这些泡沫,否则我甚至担心泡沫会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地回头。”
即便在融资普遍降温的当下,VR/AR领域依然呈现出蓬勃增长的态势。市场调查公司Digi-Capital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美国VR/AR领域的投资规模已经达到11亿美元,而去年全年的总额也只有6.86亿美元。即便除去其中高达7.94亿美元的Magic Leap融资,今年前两个月的投资规模也远超去年第四季度的2.5亿美元。用杨镭的话来说,“这给眼下的投资冷流带来了一丝春意。”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硅谷一股VRAR的投资与创业的新热潮。尽管成熟的投资机构依然相对谨慎,但创业者及早期投资人热情几乎不受O2O、社交领域的降温的影响。我们也看好AI(人工智能)、ML(机器学习)、DL(深度学习)、大数据等领域。”杨镭表示。华山资本在VR/AR 领域已经在硅谷投资了Unity、 Twitch、Movidius等几家具有潜力的公司。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