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自己在职场应该拿多少工资?这个公司免费帮你做评估谈价格 Paysa(https://www.paysa.com/ )是一款100%专注于训练员工并为员工提供工作以及做出职场决策的工具。Paysa致力于帮主用户获得应得的报酬,Paysa100%免费,并能为您提供私人化的定制服务。   Paysa这一工具的灵感来自于可靠、及时、个性化信息的缺乏,从过去的信息来看,人们往往很依赖各种渠道来获取问题的答案,例如,问朋友、家人、同事或者使用搜索引擎。而问题是这些来源是狭义的,且有不准确的数据,这些不准确也不个性化的数据,往往并不那么有帮助。   据HRTechChina记者了解, Paysa的主要功能有:   要求加薪 员工申请加薪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通过paysa对员工的工资预估等,就可以拥有谈判技巧以及相关数据表来支撑您的谈判。   让合适的工作自动找到您 paysa会为给大家带来工作机会,并根据学历、工作经历、兴趣爱好、能力等信息的匹配度,给这些工作进行打分。   获得最好工资报价 要知道工资报价是否公平是一件很难的事,paysa会通过比较用户与其他人的报价,来获取市场行情。
    硅谷
    2017年03月21日
  • 硅谷
    企业云服务提供商MuleSoft在纽交所IPO,首日涨幅超过Snap 企业云服务提供商MuleSoft于今日在纽交所IPO,股票代码为“MULE”。发行价格为17美元,略高于此前一直宣称的14-16美元价格范围。 MuleSoft诞生于2006年,是一个帮助企业使用API连接不同类型软件和服务的云集成平台。 此次IPO融资金额为2.21亿美元,总共发行1300万普通股。IPO后,公司市值为21.4亿美元,其IPO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为15亿美元。 鉴于过去几周IPO成功的例子很多,MoleSoft的表现也不赖。MuleSoft上市首日报收24.75美元,大涨45%。首日涨幅已超过Snapchat。招股书显示,2016年MuleSoft营收为1.88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70%),净亏损5000万美元(2015年亏损6500万美元)。 Snapchat于上周IPO,市值39亿美元,发行价也为17美元,高于预期价格。当日Snap股价更是上涨44%,虽然这几日其价格稍微低了一点,但仍然高于发行价。稍早前,加拿大的奢侈品制造商Goose也上市了,总募资额为2.25亿美元,发行价为12美元,当日收盘价高出25%。 MoleSoft是今年企业服务领域第一个IPO的企业,如果它上市成功,标志着还有其他企业服务公司将会陆续上市,尤其是当Snapchat于近期成功上市之后。 MuleSoft 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是在2015年,获得1.28亿美元G轮融资,估值15亿美元。2014年3月,MuleSoft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F轮融资,估值近8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中有一半使用了该公司产品。SaaS、大数据等概念兴起之后,它是SaaS领域引领潮流的创业企业。有报道分析,MuleSoft受到资本欢迎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其能保持70%的增长速度的同时,还能获得1.5亿美元的收入。 来源:亿欧网
    硅谷
    2017年03月20日
  • 硅谷
    从创业到成功,SaaS巨头Salesforce靠的是这七大秘诀 编者按:本位来自微信公众号“WPS企业服务研究院”(ID: WPS-SaaS),作者 欧开磊。WPS企业服务研究院是金山WPS旗下的一个专注于研究企业服务行业的平台,旨在提供更有价值的企业服务行业分析、大咖观点与前沿资讯。 Salesforce可以说是所有SaaS公司的先行者,而我有幸在Salesforce 2004年IPO之前就加盟公司。创建于1999年的Salesforce目前已成为全球按需CRM解决方案的领导者。 Salesforce取得的巨大成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成功带领企业软件进入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时代:软件通过互联网和订阅租赁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 (从左至右依次是:Marc Benioff,Parker Harris、Dave Moellenhoff、Frank Dominguez) 得益于Salesforce创始人Marc Benioff和公司联合创始人Parker Harris、Dave Moellenhoff和Frank Dominguez的宏大愿景,软件产业自此永远地改变了。Salesforce 从一个斗志昂扬的行业新星快速成长为行业领导者,它在这个过程中遵循的策略值得今天的SaaS创业者们好好学习。Salesforce之所以能成长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主要得益于公司遵循的七大原则: 1.  能清晰明了地阐述你产品的价值 2.  凝聚团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3.  真正了解你的客户,并让他们成为你的英雄 4.  打造一个平台 5.  让信任成为你的第一价值 6.  全力以赴,敢于与巨头较量 7.  敢于冒险,顺应潮流 今天那些很成功的 SaaS 公司,大都遵循了这七项原则。遵循这7项原则虽然不能保证你的公司能像Salesforce一样成功IPO,但对你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一、能清晰明了地阐明你产品的价值 要想确保你公司的业务模式是可行的,那就必须同时满足下面所有这些需求,这样你的公司才有一飞冲天的潜力: •  你的产品能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用户也愿意为这种需求买单。 •  你有足够多的潜在用户,能让公司越来越壮大。 •  你提供的解决方案足够复杂,有很高的技术壁垒,让竞争对手很难进入。 •  你能高效推广和销售你的产品。 如果你能简洁地阐述你的产品的价值,你将会受益良多。市场将能很容易地了解你所提供的产品的价值。潜在客户也能对你们简洁的产品说明产生共鸣,因为客户总能很容易地理解和记住这些信息。简单的产品解决方案说明可以掩盖其技术的复杂性,并让客户放心,这方便你更好地推广和销售你的产品。 简单地说,Benioff的愿景是使企业软件像 Amazon一样简单好用。而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样,Salesforce也确实做到了这点。正如它简明扼要的宣传语所展示的那样:“移动鼠标、点击、关闭”。 二、凝聚团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创办一家公司并将其打造成一家能够长久发展的公司并非易事。要做到这一点,创始人需要一支能够和自己一样热爱这个公司的团队。 作为全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风险投资家之一,John Doerr在谈到创业公司招聘时曾谈到两类不同的人:“雇佣兵”和“传教士”。 在Doerr看来,“雇佣兵”与“传教士”这两类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雇佣兵思考问题有很强的机会主义色彩,而传教士会从战略层面考虑问题。 (2)雇佣兵通常适合短跑冲刺,而传教士更适合马拉松。 (3)雇佣兵关注自己的财务报表和竞争对手,传教士则更关注自己的客户体验和价值展现。 (4)雇佣兵是狼群的boss,传教士是团队的导师或教练。 (5)雇佣兵担心权益;传教士痴迷于作出贡献。 (6)雇佣军的动机是赚钱;传教士也知道钱很重要,但相对于钱,他们更热衷于做出有意义的事。 一家有改变世界愿景的创业公司能够吸引上面所说的传教士那样的员工,这种员工更愿意为了一个崇高目标而非更高的薪酬而奋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创业公司都有崇高的愿景去激励员工,但是有崇高愿景的公司更能集结一支由愿景和目标驱动的团队,而不是被金钱驱动的团队。 Salesforce确实有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改变企业软件的交付方式。Benioff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人,他在 1999 年就意识到,互联网可以提供SaaS服务。这种观点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荒谬可笑的,因为企业并不愿意将他们的数据储存在第三方服务器上。企业里的CIO们对 SaaS 也表示各种担忧,他们对一个基于网络的的应用程序在安全性、性能、功能性和可控性上是否优于软件包非常质疑。 面对这种情况,Benioff依然极力推崇“无软件”的优点。他坚持认为公司应该能够通过互联网来租赁企业软件,租赁费用要比购买传统企业软件包的费用便宜得多。 每一个创业者都想要一个能全力拥护公司使命的团队。真正伟大的公司是那些把激情和奉献精神灌输给员工的企业。而Salesforce的使命就是“终结软件”。 三、真正了解你的客户,并让他们成为英雄 对于任何公司来说,与客户建立持久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对于打造一家成功的 SaaS 公司更是至关重要。线下世界的商业模式的特征是一次性交易,商家很少关心自己产品对用户的实用性和价值,这种模式是无法打造一个可持续的SaaS业务的。想想传统的企业软件和SaaS商业模式之间的差异: 传统企业软件: •  客户一次性购买完成 •  价格昂贵,标价有时高达数百万美元 •  客户购买企业软件的同时,还要购买相关硬件 •  客户需要专门招聘管理维护软件的IT人员 •  要升级,客户必须花钱购买安装 相比之下,SaaS 模式是: •  按需租赁代替了购买 •  顾客无需购买任何软件或硬件 •  客户不需要招聘操作管理软件的 IT 人员 •  SaaS更新时会与客户使用的软件无缝同步 在 SaaS 领域,“销售”只是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的开始。SaaS 供应商应该要想办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他们的服务无法为客户提供价值,客户将不再续约。 在Salesforce内部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SaaS 供应商是“业主”,客户是“租户”。Salesforce在自己的服务器上租赁访问功能和数据存储功能。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业主”,SaaS公司就需要有对自己满意的“租户”(即客户)。Salesforce在很多不同场合都分享过这个形象的比喻。 Benioff意识到,SaaS 需要的不单单是传统的客户支持团队,所以他在公司里专门设了一个新的岗位:客户成功经理。公司会给愿意花更多钱租赁服务的客户配专门的客户成功经理,客户成功经理会经常与客户交流,负责分析客户使用Salesforce的状况,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使用方案。客户听从客户成功经理的建议也会愿意买一些价位高的产品。 Salesforce还非常重视对其客户的成功进行营销推广。Salesforce会将印有真实用户人像的海报挂在公司走廊;每一个使用Salesforce SaaS服务的客户都被打上“英雄”的标签。Salesforce 甚至在各个广告渠道大力宣扬这些英雄。不管在客户公司内部还是在我们的用户大会上,我们的客户俨然已经成为我们产品的代言人。 客户口碑对企业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只要你能让客户获得成功,客户就会成为你品牌的粉丝,并帮你传播和推荐你的产品。懂客户,就是懂得与客户共兴共荣的道理,客户也是你通向成功之路的坚实桥梁。 四、搭建一个平台 作为一个打造SaaS 产品的创始人,你能简明扼要地阐述你产品的价值,你的团队也被你大胆的远见所鼓舞,并致力于将远见变成现实。你知道公司提供的服务需要能够吸引并留住客户(长期租户)。考虑到这点,下面这个建议听起来可能会显得有悖常理: 不要打造客户要求的东西 你的客户可能会要求一些非常具体的东西,这时你就需要判断开发这个东西是否有利于客户的成功和你自己的成功。 下面举一个Salesforce 发展初期的例子来阐述这个问题。早在 21 世纪的头几年,大部分企业还不习惯将公司数据存储在第三方。由第三方拥有和经营应用程序的想法甚至被认为是一种该遭诅咒的想法。Salesforce的很多潜在客户和投资者都坚持要让Benioff提供除SaaS产品以外的内部部署版本。 然而Marc、Parker、Dave和Frank 这几位公司合伙人却决心忠于自己的使命:颠覆软件产业。他们知道客户想要什么,但却提供了一个比客户想要的更好的东西。他们拒绝打造一个内部部署版本的产品。如果他们听从客户那么做的话,他们就无法打造一个SaaS应用平台了。 从2004年到2008年,Salesforce为自己成为应用平台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东西都不是客户要求的: •  2004年:我们使深层元数据驱动自定义,市场上称为Customforce。 •  2005年:我们发布了Multiforce,这是一个小工具,在Salesforce 的用户界面上选择性地呈现应用功能。 •  2006年:我们发布了AppExchange,这是Salesforce核心服务的扩展目录。 •  2007年:我们发布了Apex,一种被用作添加应用程序业务逻辑的强类型编程语言。 •  2008年:我们推出了 Visualforce,一种用来构建 Salesforce 自定义用户界面的一种模板语言。 Salesforce 构架了一个平台,并说服第三方开发者为自己的服务平台开发功能。如果你也能复制这个模式的话,你就能将你的产品开发团队的规模扩增几个数量级。 打造你知道能为大部分客户提供价值的平台。倾听客户要求,并以此为产品路线图提供指导,但绝不能让客户需求左右你的产品路线图。你希望确保客户的成功,但不是做客户要求的事。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赞成。 五、让信任成为你的第一价值 如果一家SaaS公司在客户留存方面出了问题,那么它的丧钟也就敲响了。作为一家蒸蒸日上的SaaS公司,你肯定想一辈子留住客户。但是,如果客户不信任你的话,他们就不会一直留存下来。 在Salesforce IPO后的18个月里,我们就遭遇到了客户信任方面的问题。我们的团队、软件和数据库的规模与复杂性都日益增长。这时我们很难及时交付能满足企业软件高质量要求的新功能。 2005年末至2006年初,Salesforces 遭遇了一系列严重的服务器宕机的问题,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大家纷纷表示SaaS的产品交付模式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公司的前景开始备受质疑,客户也开始丧失对我们的信任,甚至连我们自己都开始有点怀疑自己了。 公司的客户因此抱怨说服务不可靠。更糟的是,竞争对手在得知 Salesforce 服务下线后,趁机提供免费试用注册,并且将 Salesforce 所有的问题都曝光给媒体。很快,Salesforce服务可靠性的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 然而,危机之中方能显现你的勇气与信仰。 Salesforce联合创始人Parker Harris解决这一系列宕机故障问题的方式就是停止所有新功能的开发。团队的所有精力都放在提高服务的性能和可靠性上面,这个过程持续了好几个月。 在这个过程中,Salesforce还推出了一个名为trust.salesforce.com的网站,网站上会显示我们服务器的实时运行状态,包括最新的例行维护信息、交易和速度的历史信息、目前及最近的网站钓鱼和恶意软件报告、最新的安全技术和最佳的安全实践。Salesforce教育现有客户、潜在客户与记者,在这里有他们所需的信息,我们不会隐瞒任何问题。 这让Salesforce 获得了足够的传播主动权。这种实时更新状态的做法在今天比较常见,但是在2006年,能做到如此程度的公开透明度绝对是一种极为创新的做法。 直到今天,你依然可以在Salesforce trust的网站上看到这句话:成功的基础在于信任,而信任来自于透明化。 在打造一家SaaS公司的过程中,要确保服务的可靠性,在系统出问题时不要对客户有丝毫隐瞒,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 六、全力以赴,敢于与巨头较量 如何才能为你的SaaS创业公司赢得认可和尊重呢?其实你成功的机会是非常小的: •  IT转型到云服务其实才刚刚开始。为什么要做SaaS?(why SaaS) •  你的营销预算太少,你需要打造一个品牌。你是谁?(Who) •  你需要与市面上的很多竞争对手竞争。你有什么特别之处?(What) •  潜在客户不喜欢改变。他们为什么要改选用你的产品呢?(Why) 要打造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企业,你必须回答上面所有问题。你需要说服客户SaaS是最好的选择。你需要说服业内分析师和媒体你的公司是具有颠覆性的力量的。你需要说服客户,你的解决方案和市面上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的产品一样可靠。你需要说服每一个人,你的公司正在给整个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肯定不想错失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SaaS?SaaS服务允许客户根据实际需要租赁服务。对于SaaS的客户来说,他们不需要购买任何软件或硬件,因为SaaS产品全在云端。对于SaaS供应商来说,他们只需维护和更新一个单一的应用程序。支持维护SaaS应用比支持维护传统软件要高效得多。不管对SaaS提供商还是客户,这都是一种双赢。 而对于有关“who”、“what”、“why”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从Salesforce的案例中找到答案。 从Salesforce 成立之初,Benioff就将Salesforce描述为一个可以替代微软、Siebel、甲骨文和SAP的另一个选择。将自己的羽翼未丰的小公司描述为那些巨头公司的竞争对手,这让Benioff很快就成为话题的中心。通过不断将Salesforce描述为那些行业巨头的竞争对手,Benioff为公司多增加了一层可信度。 Benioff的这种做法也成功吸引了媒体和分析师的注意,他们开始纷纷报道天生好斗的Salesforce是如何挑战传统软件巨头的。Salesforce显然处于弱势,但Benioff却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去抢庞大竞争对手的风头。 Salesforce 早期曾举办一场名为“软件终结者”的广告活动,广告宣传画中描绘了一架灵活的的战斗机击落一架红色双翼飞机,暗示 Salesforce 终将打败 Oracle。 Salesforce类似这样的营销例子Salesforce还有很多,它在新闻发布方面总是会有战略性的营销方案。恰到好处的宣传让Salesforce 深入人心,这样的宣传可以带来新的客户、新的合作伙伴,同时也带来了客户群的稳定增长。强调增长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做法,因为创业公司的增长率通常比传统大公司要高,毕竟创业公司的用户基数要低很多。 作为创业公司,你在行业中当然是处于下风的。这时不妨借鉴Salesforce的宣传做法,这是让自己成名的一个有效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你也不会损失任何东西。如果那些大的竞争对手对你的宣传策略做出了回应,等于他们帮了你一个忙,因为他们的回应等于变相确认了你的宣传信息。 七、敢于冒险,顺应潮流 创业公司相比其传统竞争对手而言有几大优势:创业公司更灵活、更有创造性,而且比传统的竞争对手更善于利用最新的技术。创业公司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现有的问题。 创业者是富有远见的梦想家,他们能看到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并坚信能够将梦想变成现实。创业者所面临的挑战是要不断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该怎么走。下一次的颠覆会是什么,下一次颠覆将会如何重塑公司?创业精神的核心就是敢于冒险的精神,同时敢于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做出大胆的假设。 Benioff是一个富有持续远见的人,他的雄心没有停留在对Salesforce产品的最初设想上。他一直在思考Salesforce的演变:从单一应用到一套应用,再到一个快速应用开发平台,从企业协作工具到一个应用程序容器和数据库提供商。 Salesforce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受到竞争对手和相邻领域公司的发展影响。公司的产品策略也在顺应着潮流,从移动云计算到社交网络,再到大数据。在这个过程中,Salesforce 也学到了通过收购公司的方式来获取有助于实现公司愿景的核心技术。 对于软件的未来,Benioff经常会发出比较大胆的预测,并把将预测变为现实的艰巨任务交给自己的团队去完成。他自己非常喜欢下面这句话: 对于1年内能实现什么,大家普遍都预估过高,但对于10年内能实现什么,大家往往又太过低估。 想想明天能带来什么,对于公司10年内能取得什么成就要做出大胆的预测。然后跳上冲浪板,脚踩浪潮,勇往直前。
    硅谷
    2017年03月20日
  • 硅谷
    微软云服务 Micosoft Azure 全球出现大面积故障,目前已经恢复 今天,微软公司对外披露,旗下部署在全球各地的数据中心的公共云服务 Microsoft  Azure存储层出现了大面积故障,此外由于本次故障问题,也影响到微软其他服务出现了存储问题。 根据微软在 Azure 服务状态页面上的描述: 从 2017 年 3 月 15 日 22:42 UTC 开始,部分地区使用 Storage 服务的用户在执行服务管理运营操作(比如创建、更新、删除)时,可能会收到报错提醒。其他使用 Storage 的服务可能也会受到影响。重试可能会成功。此外,美国东部的一部分客户可能无法访问他们的 Storage 账户。目前,微软工程师已经确定了故障潜在原因,并尝试修复,目前正在处理该问题。微软将会在 60 分钟之后发布下一次故障更新信息。 根据 Microsoft Azure 状态页面的信息显示,在微软分布在全球各地的 28 个数据中心里,26 个出现了存储故障。 此外,客户尝试创建新的虚拟机(Virtual Machines)时,可能也会面临问题。 无独有偶,就在几个星期前,亚马逊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云服务也遭遇了 S3 终端,导致其他服务宕机。在停机时间里,Docker、Medium、Slack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为等使用 AWS 服务的客户都受到了较大影响,亚马逊后来表示,该故障是由于人为错误造成的。 这回不是微软 Microsoft Azure 云服务首次出现问题了,2012年,该服务中断了超过半天时间。据悉,本次中断故障还影响到了微软的 VisualStudio Team Services (VSTS) 服务。 经过检查,工程师判定是因为电力问题影响了一个 single scale unit. 数据中心技术人员重启并恢复了该 scale unit 的电力支持。太平洋时间 11:27 p.m. 微软公司表示一切已经恢复正常。 本文来自翻译:venturebeat.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7104.html
    硅谷
    2017年03月17日
  • 硅谷
    LinkedIn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加入微软董事会 LinkedIn联合创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今日宣布加入微软董事会。 此举承接去年微软以262亿美元价格收购LinkedIn一事。交易完成时,LinkedIn首席执行官杰夫·韦纳曾说公司的日常运营将“大体上不会改动”,同时也透露了一系列两家公司将共同合作的领域(比如将LinkedIn整合到微软Outlook和Office系列产品中)。 在LinkedIn发布的博客文章中,霍夫曼表示他的主要工作仍是Greylock合伙人,不过他“在过去九年里仍在LinkedIn首席执行官杰夫·韦纳办公室旁边保留了自己的办公室”——所以他仍有积极参与LinkedIn的事务。(严格来说,他也曾是LinkedIn董事会主席。) 成为微软董事会成员,霍夫曼说他还是会把重心放在LinkedIn上,同时也会帮助微软在硅谷建立更多联系。 “自与微软合并后,LinkedIn如今拥有了新的资源和技术资产得以继续向前发展,”他写道,“试想一下如Cortana这样的人工智能助理帮助你决策,利用三层连接关系让你的利益最大化。或者LinkedIn的学习软件与微软的混合虚拟技术HoloLens结合为你带来更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除此之外,微软年初也任命LinkedIn的凯文·斯科特(Kevin Scott)担任首席技术官。 来源:创投时报
    硅谷
    2017年03月15日
  • 硅谷
    Google Hangouts拆分成类Slack的Chat和视频通话工具Meet,转型为企业协作工具 Google做聊天服务并没有什么好履历,但是搜索巨头做社交之心一直未死(这一点跟阿里挺像啊)。Hangouts、Allo、Android Messenger、Duo等等可以用前赴后继来形容。在经过几年沉寂之后,Hangouts近日进行了一次重大翻新,原来的聊天服务被拆分成了2部分,一个是提供了群聊功能的堪称Slack克隆版的Hangouts Chat,以及提供视频通话服务Meet。这显示出Hangouts的定位已经变成了企业协作工具。不过目前这两项服务仅针对Google的早期采用者计划中的企业用户提供。 从The Verge提供的截图来看,Hangouts Chat仍然保留了原来的一对一聊天,并且仍然支持web、Android及iOS等多个版本。但其最大的改动就是增加了聊天室的功能,同时还提供了线程化消息,这两点可以说是自2013年以来最大的变动。 Hangouts Chat还与Drive和搜索以及其他办公套件进行了深度集成,尤其是与Google Docs以及Sheets的集成将是Hangouts Chat的主要差异化优势——这种深度集成可以使得文档权限自动根据创建文档的团队来进行分配(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微软一样具备这种优势,而且Skype也是这样发展的)。这一点会对Slack构成重大威胁,因为大多数企业都正在向Google迁移,并且很多企业都已经在使用Hangouts了,这种深度集成会使得企业团队的协作更加无缝。而与搜索的集成可以对聊天室、人、文件类型甚至聊天内容当中的链接等进行过滤,方便信息的快速定位(虽然其他聊天工具也有搜索功能,但是肯定没有Google的强大。不瞒你说,我有时候找36氪的文章也是通过Google而不是站内搜索找的)。 此外,Google还为Hangouts提供了扩展性。用户可以创建“app scripts”,其实就是类似Slack的聊天机器人,让第三方公司创建app集成到Hangouts Chat里面。目前Google内部正在使用这项功能,比方说他们建立了一个叫做@meet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以查看群内的日程安排然后自动建议会议时间,而做出的日程安排还会直接放到Google Calendar里面。 Hangouts的另一大更新是把视频聊天服务拆分了出来,名字叫做Meet。Google称新的视频聊天服务占用的CPU资源将显著减少,导致计算机停机的可能性也会大为降低。服务经过轻量化之后可最多支持30人的视频会议规模。而且如果用户使用Chromebook或者Firefox浏览器的话连插件都不用装,因为采用的是Web RTC标准,不过微软Edge和苹果的Safari就得用插件了。此外,现在加入会议也变得更加简单,不在邀请之列的客人“敲一下门”就可以请求加入会议了。 Hangouts已经好几年没有进行过令人瞩目的更新,所以突然搞这么一出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但是Google对此的持续投入程度还存疑,因为Google经常会干掉自己开发的项目。目前Hangouts Chat仅针对入选Google早期采用者计划的公司提供,而且哪些功能要收费哪些不用收费尚不清楚。 但是逐步明朗的一点是,Hangouts的身份危机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要成为企业的协作工具。对于作为企业协作工具的旗帜的Slack来说,它将面临着Google、微软等利用企业工具套件的捆绑优势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而Google大幅改进Hangouts也可视为是微软、Amazon、Google之间展开的全面云大战在客户端的延伸——尽管Amazon在争取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以及IaaS领域占有明显优势,但是面对着逐步转型的大企业,在上层(PaaS、SaaS)拥有更多资源的微软和Google似乎更有吸引力。 来源:36氪,作者:box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6606.html
    硅谷
    2017年03月13日
  • 硅谷
    Amazon收购会议生产力平台Do以增强AWS视频会议服务Chime 与一些公司喜欢大张旗鼓发通告不同,Amazon有时候是做了也不说,而且也不让别人说。上个月,Amazon刚刚推出了一项新的企业生产力服务——视频会议工具Amazon Chime。在几天后的2月15日,会议生产力平台Do宣布自己已经被收购。没人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但随后眼尖的网友在Do的LinkedIn账号简介上发现,Do现在已经是Amazon Chime的一部分。这说明Amazon已经收购了Do。Do的服务将会关闭,其会议记录、管理等功能已经集成进Chime,但此次交易的相关条款并未透露。 Do是一家提供会议生产力的初创企业,成立于2013年。平台的主要目的是想帮助企业提高会议的生产力。平台集成了包括Slack、Zapier、Google Apps、微软Exchange、Office 365以及Evernote等许多知名的第三方工具,然后让用户利用这些工具记录笔记、准备演示或文档,编写会议纪要等事情。最主要的是平台可以把与会议相关的资源集中到一起进行管理。避免了邮件往来之需。平台提供了web、移动app以及Apple Watch app等访问接口供用户访问上述服务。迄今共支持了超过500万场会议,越有25000家客户。此前,Do共进行了3轮240万美元的融资,投资者包括Salesforce、Sherpa Capital以及Mark Pincus等。 Chime是AWS于上月推出的视频会议工具。可为企业用户提供视频、音频、屏幕分享以及文件共享等服务,支持Windows,MacOS,iOS以及Android等平台。Chime包含了多个版本,其中基础版免费,只支持两人视频通话;如果想体验其它的功能,比如屏幕分享,则需要选择其他版本,其中定价最低每人每月2.5美元,最高的15美元(支持100人会议)。 Chime收购Do可以认为是AWS在虚拟会议业务争夺战中给自己增加砝码的表现。这已经是Amazon为增强Chime进行的第二笔收购。 去年,Amazon先是收购了视频会议工具Biba (虽然Amaozn从未直接确认过,但对Biba网站的访问均已被重定向到Chime),这构成了Chime服务的基础。而对Do的收购无疑将提高会议管理的效率。就在本周一,AWS还收购了专业视频编辑器工具Thinkbox Software,这种视频编辑能力无疑也将增强Chime的服务表现。这些能力的增强可以使得Chime增加与Microsoft Skype、思科WebEx以及GoToMeeting等既有者竞争的底气。 当然,Chime也只是AWS拓展云服务战略的一个棋子。以EC2、S3为标志,AWS先是通过IaaS打开了云计算的大门,培育了一大批用户,然后再慢慢朝着PaaS、SaaS拓展。目前已经推出了安全、分析、AI、应用服务、企业生产力、消息分发等服务,几乎有把整个云服务一网打尽之势。 来源:36氪,作者:box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6277.html
    硅谷
    2017年03月09日
  • 硅谷
    AI遇阻?Chatbot 错误率高达70% Facebook削减AI投资 据外媒报道,由于Messenger聊天机器人的错误率高达70%,Facebook已决定削减对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投资。 聊天机器人错误率高达70% Facebook削减AI投资 外媒称,Facebook将暂时放弃打造大型聊天机器人生态系统,而转向于训练Messenger机器人专注处理一些特定任务。以后,我们不会再只能听到聊天机器人无聊的唠嗑了。 Facebook在去年强化了其Messenger bot(聊天机器人)平台,允许企业与Messenger应用的庞大用户群进行互动,比如电商等各种基于在线服务业态都可以是bot的应用场景。 那时,Facebook对bot开放平台的商业前景给予了厚望,认为其可以替代一部分人工客服,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据了解,自Facebook开放Messenger bot以来,得到银行和航空公司等企业大力拥护。截至去年9月,开发者已开发出了3万个聊天机器人。 不过,日前有外媒报道指出,其目前的结果并不如人意。因为Messenger的错误率高达70%,即用户70%的请求都无法完成。 国外分析师 Richard Windsor指出,Facebook在尝试将其系统自动化的过程中做了太多错误的决策。“问题不是 Facebook 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而是该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没有足够久。”(周小白) 推荐阅读
    硅谷
    2017年03月08日
  • 硅谷
    软件定义存储初创公司Hedvig C轮融资 HPE投资公司参与其中 作者:黄雅琦 来源:ZDNet存储频道(编译) 【编译】 2017年3月4日   位于加州圣克拉拉的软件定义存储(SDS)初创公司Hedvig在刚刚完成的C轮融资中获得2150万美元,总融资金额达到5200万美元。 C轮融资的投资方包括新加坡公司EDBI以及HPE的投资公司Hewlett Pachard Pathfinder、Atlantic Bridge Ventures、Oman Technology Fund、True Ventures以及Vertex Ventures。 Hedvig创建于2015年,为企业提供软件定义存储产品,通过其Hedvig Distributed Storage Platform解决方案构建云环境。 “企业IT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来自新兴数字业务的巨大冲击。这唤醒了存储业界,同时也是一个信号:在云的时代,主存储和二级存储需要灵活简单的软件定义存储解决方案,”Hedvig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Avinash Lakshman表示。 Hedvig将利用最新的融资资金把业务扩展到亚太地区,新加坡作为该季度的总部。 “随着云在亚洲的普及,企业寻求可以提供具有像云一样的敏捷性、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以更好管理庞大数据的新型存储解决方案,”EDBI公司首席执行官、总裁Swee Yeok Chu表示。“新加坡领先的数据中枢地位,是Hedvig借助EDBI帮助瞄准亚洲市场的理想基地。” Hedvig还将把这次融资用于产品开发、聘请工程和销售人才。 通过Hewlett Parckard Pathfinder的这次投资,HPE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集团首席技术官Milan Shetti也成为Hedvig的技术顾问。 展望未来,Lakshman说这家公司将继续推动在云和备份功能方面的创新,从而在金融服务、服务提供商、制造、能源和零售市场取得初期的进展。 Hedvig的客户包括法国巴黎银行、DGC、LKAB以及Mazzetti。
    硅谷
    2017年03月07日
  • 硅谷
    摩根大通AI软件几秒完成律师36万小时工作,分析师 华尔街第一大投行摩根大通又搞了一件大事情! 摩根大通软件几秒内就能完成律师36万小时的工作。 彭博社报道称,摩根大通开发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COIN。这款软件上线半年多,经测试,原先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0000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COIN只需几秒就能完成。而且,不仅错误率大大降低,它还不用放假。   COIN仅仅是开端 COIN只是这家美国最大银行的起点,是其2,000个技术项目之一。 摩根大通专门设立了技术中心,聘用约4万名技术工作者,技术预算达90亿美元,专攻大数据,机器人和云基础设施,期望借此找到新的收入来源,降低费用和风险。此外,它还和英特尔、微软等30多家企业组成了一个新的区块链联盟,以开发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让企业更加便利使用新崛起的Ethereum区块链技术。去年,摩根大通还与区块链创业公司Digital Asset Holdings启动了一个测试项目。该公司CEO布利斯?马斯特斯(Blythe Masters)是摩根大通前高管。 在去年2月的投资者日活动上,摩根大通企业投行业务总监丹尼尔·平托(Daniel Pinto)表示:“金融科技和新的能力对于我们所做的一切非常重要。” 另一个程序X-Connect也开始投入使用,主要用来检索电子邮件,以帮助员工找到与潜在客户关系最密切的同事,并帮忙介绍认识。摩根大通还在去年向机构客户提供一些云支持技术,允许像BlackRock这样的公司自助获取财报、研报和交易工具这些常规信息,解放了销售和客服。 摩根大通这一系列动作,仅仅是整条华尔街的一瞥。   华尔街失守 之前整个社会担忧人工智能可能夺走300万卡车司机的工作。但事实证明,现在最该担心的是华尔街的交易员和对冲基金经理。 一群来自哈佛、麻省的数学博士加上硅谷极客,创立了大数据智能分析处理引擎Kensho,“用AI取代金融分析师”的口号引发了华尔街的巨震。你可以向这个引擎提问,比如“iPhone6发布后哪些股票会涨”,他就会在一秒钟之内给你精确的答案,而且准确率非常高。 这个引擎太具有杀伤力了,因为有了他的存在,70%以上的股票分析师将会失业。因此,就连高盛也对此项技术大惊失色,联合Google共同入股Kensho,布局人工智能金融领域。 高盛科技部门联合负责人Don Duet称,高盛将获取数据以及将数据转化为信息的能力,看做重要资产和核心策略,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正进行大规模投资。 鼎鼎大名的IBM超级计算机Watson在金融领域也有应用,Watson采用全新的认知计算系统,可以提供诸如客户需求分析,预测经济走势等服务。它还能够结合个人投资履历给出智能化的投资计划。 AI领军人物本.戈泽尔(Ben Goertzel)博士带领的团队,则正在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股票交易。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名为“基因进化”的系统,由多个AI引擎构成,在自动分析所有的股票价格、交易量、宏观数据、上市公司账目之后,所有的AI引擎会“聚在一起”做市场预测,然后投票选出最佳的市场决策,进行股票交易,没有任何人类干预行为。 本·戈泽尔博士的事迹被拍成了电影《超验骇客》 而智能理财服务服务代表企业Wealthfront和Betterment已是资本市场宠儿,他们完全依靠智能运算和数据分析来取代传统的理财顾问。 花旗银行预测,未来10年,智能理财管理的资产可能可以呈现指数型增长,有望增至5万亿美元。嘉信理财和全球最大投资管理公司贝莱德都已经注意到这点,嘉信理财自行开发了在线财富管理工具,贝莱德2015年8月底宣布将收购专注于智能理财领域的初创公司Future Advisor。 AI操盘,未来几何? 《哈佛商业评论》提到:“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有计算机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处理的主要元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些知识型工作将会屈服于人工智能的兴起。” 一家专职从事招聘的公司Options Group对超过3200名金融专业人士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还是持欢迎态度,他们还是倾向认为新技术将改善他们的职业。 而对于AI能否真的在华尔街崛起,很多人还持有怀疑的态度。就算真有一家基金用AI获得了成功,也存在风险——其他公司或许会复制这个系统,从而破坏它的成功。如果市场中的大多数人都采取同样的行为,很有可能会改变整个市场。因为“一旦有人发现一个行得通的花招,不仅其他基金会迅速抓住这一点,其他投资者也会将资金倾泻而入。真的很难想象出只有它能套利的情形。”一个投行高管如是说。 金融业是冷酷的,要在金融市场中赚钱,光有聪明远远不够,还需要用一种与其他人不同的聪明方式来做事。AI操盘,未来几何?我们且走且看吧! 信息参考:雷锋网、华尔街见闻 来源:本文来公众号英途。   摩根大通已经开始使用学习机器来对金融交易进行语法分析,而这些工作此前需要法律团队花费成千上万小时。该程序名为COIN(Contract Intelligence的缩写),用于对商业贷款协议进行分析。在6月份这一项目上线之前,这些单调乏味的工作每年需要花费律师和信贷人员360000小时的工作量。 而现在,该软件能够在数秒内审核文件,而且更加不容易出错,并从来不需要休假。将平常任务自动化,为银行家和客户创造新工具,这些是摩根大通96亿美元科技预算中不断增长的一部分,也是本周二该公司年度投资者会议上的核心主题。而对于COIN,根据设计者称,该程序已经帮助摩根大通减少了贷款业务失误,这些失误的大部分都来自于每年12000份新批发合同分析中的人工错误。此类技术通过摄入数据来识别类型和关系,而摩根大通正寻求在更多领域应用该技术。摩根大通计划在诸如信用违约掉期和托管协议等其他种类的复杂法律文件中使用该技术。 有一天,该银行可能会用此技术来帮助分析监管规则和企业传播。 在小编看来,这对法律从业者是一个巨大的警钟,想,仅这家银行每年节省出来的36万小时就意味着多少法律工作将变得多余,从而多少法律人员将变得多余,即便这些更多导致美国法律人员变得多余,那么多出来的美国法律从业者也将过剩地去转向其他领域或业务,包括中国高端律师的业务,而被驱赶的中国高端律师又会去转向其他律师的业务…… 所以,哪天你发现连普通律师业务都这么难找的时候,可能是远方海浪的连锁反应已经推到你的眼前了……
    硅谷
    2017年03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