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泛IT教育的MOOC平台“开课吧”获2000万美元A轮融资,今年内推出500门自制课程,发展C端用户完成线上到线下的教育闭环 垂直泛 IT 教育领域的 MOOC 平台“开课吧”今天向36氪确认已获得 2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由复星集团旗下的昆仲资本以及另一家暂时未公开的投资机构投资。融资完成后,开课吧将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内容制作,计划在今年内推出自制的 500 门在线视频课程。 我们曾于去年“开课吧”上线之初报道过它,你可以将其看成“Lynda+Coursera 模式”的合体——它所有课程都由自己的团队拍摄,经过与老师协商知识点划分、视频拍摄录制、后期互动效果制作等环节后才会发布。而学生学习其课程的模式则与 Coursera 相同——学生们可以选修某位老师开的课,并完成作业、讨论、课后测试等环节,最后拿到证书,获得可在高校中转换的学分。 但去年刚上线时,开课吧的多数课程还是来源于其背后的线下教育机构“慧科教育”,而慧科教育做的是面向 B 端的服务,即与大学合作进行学科共建,由高校提供教学场地和学生,慧科教育则提供教育解决方案,包括教学师资、课程体系规划、线上教学内容的制作等服务,因为慧科教育有和 IBM、百度等企业内部的一线技术人员资源,可以教授业内前沿的技术,这正是大学所匮乏的资源。但也因此,慧科教育所产生的内容更适合大学教学、更为专业和细分,并不能满足开课吧泛 IT 教育的多种类需求。 所以此次融资后,“开课吧”将会把资金投入内容制作,他们计划在今年内推出 500 门自制的在线视频课程,丰富网站的内容。而在这之后,“开课吧”打算将自己的软性 API(即自己的视频制作团队)开放给 CP,为有好的课程内容的机构或者老师提供视频课程的拍摄、制作,把控内容质量,最后将质量符合要求的在线视频课程发布到平台上。 有了内容,C 端用户会随之而来,而当拥有大量用户之后,“开课吧”计划为用户提供学习后的后续服务,比如职业技能的测试和认证(可以颁发学校、业界或者是政府机构的认证证书),以及通过数据挖掘切入 IT 领域的招聘,完成从教学入口到最终将学生输入线下企业的闭环。因此,课程内容、导学服务以及后续的招聘等增值服务都可以为其盈利点带来想象空间,不过目前开课吧所有的课程都还是免费向学生开放。 在今天的采访中,开课吧创始人方业昌说,之所以此次会选择复星集团的投资,是因为在复星的多产业背景之下,他们投资的风格是追求长线的价值投资而不是短期的利益回报,这个说法也和业内普遍认为在线教育行业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指数型增长的观点相合。而随着有内容资源优势的团队(比如开课吧和智课网)不断成长并拿到高额融资,同时有流量优势的平台巨头(比如淘宝同学和YY)进入在线教育领域,早期靠提供技术平台起来的在线教育领域创业公司,很可能会因为流量不足、同时缺乏优质内容而渐渐走入困境。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苑伶]  
    资讯
    2014年03月10日
  • 资讯
    LinkedIn是如何利用数据分析驱动产品的? 让我们看看这家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第三大社交网络的运营数据。目前,LinkedIn有着2.7亿注册用户,大约400万家公司入驻,已经成为了职场人士最重要的在线交流和招聘求职平台。更引人注意的是它对高端企业用户的吸引力:大约90%左右的TOP100企业在使用Linkedin的服务。 从它的营收数据中也可以看出这些业务的增长潜力。LinkedIn的收入主要由人力解决方案(即招聘)、市场解决方案(精准广告)、订阅产品(针对个人的付费增值服务)构成,2013年Q4财报显示,这三项收入分别有2.456亿美元、1.135亿美元和8810万美元,同比涨幅分别达到53%、36%和48%。 实际上,LinkedIn的这一整套业务尤其是商业模式,是由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驱动的。随着注册用户数、入驻企业数量的增加,LinkedIn所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呈爆发性增长。社交网络上的每个用户产生的分享、评论和互相之间的互动都是数以TB乃至PB计,而为了让招聘者和求职者更准确地匹配,让广告推荐更加符合用户的真实喜好,准确和靠谱的数据分析是构建LinkedIn整个服务的基石。 在3月7日举办的阿里巴巴大数据论坛上,LinkedIn数据分析部资深总监Simon Zhang(张溪梦)详细介绍了数据在整个LinkedIn产品构建当中的重要性。他说,整个LinkedIn的商业模型由三个循环驱动的环节构成:首先是用户的增长以及用户的体验,其次,用户的增长和体验增加了很多的后台和前台的数据;第三,Linkedin会从这些新的数据里面发现更多的解决方案和产品,以推动商业的增长、用户的体验和用户数量的增加,从而进一步产生了更新的数据。 因此,数据实际上是贯穿整个LinkedIn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驱动力。而针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就成为驱动整个链条运作的关键一环。 Simon称,在他加入LinkedIn的9个月后,就确定了进行内部数据分析的三大原则:第一个是简单,任何人都能够看明白看懂;第二个是迅速,越慢接受度越低,越快接受度越高;第三是规模化,希望Linkedin内部所有的员工都能够用数据分析帮他们做决策。 LinkedIn是如何在数据分析中实践从而得出这三个原则的呢? 首先是推翻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重新构建一个分析框架。LinkedIn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是:一,分析师要从产品、市场、销售和运营出发,先要了解和使用产品;二,进行产品追踪,实行产品数据标记,保证数据质量——也就是说分析师本身要分析自己以后要分析什么,这样才能把正确标记加到数据库里面去;三,数据和数据质量管理,即了解数据库之间的公用,流程,每种数据是怎么分工的。在这基础之上,才是传统分析中的专题分析、商业智能与报告、深度分析等等。 在完成整个分析框架底层的构建之后,就可以实现规模化了——把这些工作写入系统,系统可以模拟之前所做的大部分工作,然后让每个员工都能使用这些数据分析结果,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决策。
    资讯
    2014年03月09日
  • 资讯
    会议、培训的伴侣——ArcNote商务相机 对于不提供讲义的会议或培训来说,做笔记想必是大多数人“引以为痛”的工作吧?你是否已具备了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吟一首好诗,写一手“烂”字?   言归正传,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纯粹的手写记录很容易遗漏重要信息,即使用键盘记录,一般人的打字速度也难以跟上进度,因此,会议记录已经成为众多职场人士的“梦魇”。如果可以拍下会议内容,同时录下要点信息,那笔记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ArchNote 正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而生的。       1. 培训、会议,内容过多难以记录? 会议上,Boss在喋喋不休,我们正晕晕乎乎,突然一个声音传来:“注意这部分,这是我们年度考核指标的重点!”。精神来了,得要把这页讲的东西记下来!还在找纸笔,敲键盘?不用这么麻烦,拿出手机,用 ArcNote 拍一下,你要的信息就清晰的保存下来啦,没错,就是这么简单。     2. 角落里的孤独寂寞冷,你怎么会懂? 坐在角落里的我,有手机没视角,想死的节奏有木有?不用担心,无论你在哪个角度,坐得近还是远,最终都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这货能“修理照片”!         3. 有图有真相,留声留重点!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可你能否仅凭这些图片想起会议重点信息吗?如果不能,请不要难过,ArcNote 在拍照的同时还允许你录下现场的声音,甚至你还可以注上少许文字信息,这样悲剧就不会上演了~     4. 做事要细心,文档要归类! ArcNote的分类界面比较简洁、大方、适用,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绝对没有,真正的:简单即是美。         5. 要的就是PDF! 现如今,是个应用都有云端分享、云端存储,ArcNote没那么“玄乎”,但其也有简单的分享功能,你可以用它将会议笔记生成PDF格式文件,并分享到任一平台~   写到这里,有人是否会产生这样的论断:这款专供会议、培训记录的“神器”,是否就是印象笔记的翻版? 老实说,相较于强大的印象笔记,ArcNote的部分功能确有雷同之处,但ArcNote也有其独特的亮点,本人更加偏向于使用ArcNote。首先,ArcNote的功能界面简单、自然,能够让人窥一发而见其全貌,这对具有单一需求的用户来说颇有吸引力,而印象笔记的功能界面则少了一分简单,况且印象功能过于强大,想要短时间“入手”并不容易。其次,ArcNote能够对多角度拍摄的图片进行修复,以达到最好的记录效果,且其免费版没有笔记容量的限制,而印象笔记免费用户每月仅能上传60M笔记内容,这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除非你只用印象笔记记录文字。   总之,无论是印象笔记还是ArcNote,都表明:移动app已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不断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强大的移动app必将成为我们简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以及整合碎片时间的有效工具,让我们在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作者: @付伟的轻描淡写 付伟,爱学习、爱分享、爱生活,希望成为一个“数字时代的学习推动者”,业余时间通过 fuweiqmdx 这个微信公众号分享些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爱好,欢迎大家和我互动。  
    资讯
    2014年03月07日
  • 资讯
    腾讯网与LinkedIn领英达成合作 推出LinkedIn人物 编者按:腾讯在中国的用户数量可是相当可观的,而LinkedIn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两者结合似是会更容易符合点中国的国情,能被用户更快接受。想一想能第一时间看到许多管理大师和投资人对时事的解读,还真是不错的。 腾讯科技讯 3月7日消息,腾讯网科技频道日前与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领英签署合作协议,联合推出“LinkedIn人物”(http://tech.qq.com/zt2014/LinkedIn/index.htm ),把LinkedIn内容平台LinkedIn Influencers上的优质内容带到中国。 双方展开合作后,全球商界、政界等领袖在LinkedIn Influencers上发布的优质内容,将通过腾讯科技以及腾讯网立体化的媒体平台展示给国内读者。国内的企业家和创业者能通过腾讯科技的“LinkedIn人物”栏目,了解全球意见领袖对科技趋势以及商业热点的分析解读。此前,LinkedIn也与腾讯微博展开了密切合作。 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的使命是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并协助他们在职场事半功倍,发挥所长。目前LinkedIn会员遍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 2.5 亿人。今年2月25日,LinkedIn正式推出了中文测试版,并宣布了中文名“领英”。 LinkedIn Influencers是LinkedIn旗下的内容平台,目前已经汇聚了全球超过450位商界、政界等领域的管理大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迈克尔•莫瑞斯等企业家、管理大师和投资人对当下热点时事的解读,以及他们对行业的解读和洞见。 腾讯网是当下中国浏览量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致力于在新媒体时代为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腾讯网将新闻通过网站、新闻客户端、IM平台、社交平台等多种优质渠道,个性化地推送给数以亿计的用户和读者。 腾讯科技是腾讯网旗下频道,致力于提供全球科技产业最新、最热和最独特的新闻内容,前不久刚刚与美国知名新媒体Business Insider签订独家战略合作,建立中文站(http://bi.qq.com/)。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网】
    资讯
    2014年03月07日
  • 资讯
    “蚂蚁招聘”给小微企业带来福音,招聘广告由批发变零售 编者按:一体化人才管理模式能为企业管理员工带来很多便捷,它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市场。这的确是创业趋势。招聘从线下逐渐聚集到线上,蚂蚁招聘为小微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降低。但就其是否只止步于综合类招聘,决定未来其发展的潜力。 对于企业HR来说,每天面对从招聘网站投递来的海量简历,心中只有一个字——烦!而对于很多连专门HR都没有的小微企业来说,每天能有几百封简历供其挑选其实已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了! 随便翻了翻58同城关于北京地区销售人员的招聘职位列表,从第1页到第80页,每条职位信息旁全都充满了“精”、“验”这样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背后全都是招聘企业白花花的广告费。而随着“套餐”机制的盛行,各大综合类招聘网站的广告门槛基本都已提到3000元以上。对于企业人数在15人左右,每年招聘1~2个职位的小微企业来说,假设它只选择Top3的招聘网站投递广告,那么它每个职位的招聘成本也都是4000元以上。这种“批发式”的招聘广告对小微企业完全不合适。 有多年猎头经验的黎阳在今年上线了一站式职位发布平台“蚂蚁招聘”。它背后的思路就是为小微企业将招聘网站的广告位由“批发”变“零售”。简单来说就是,蚂蚁招聘作为招聘方首先在各大网站购买含有多个广告位的招聘广告套餐,之后再将这些职位打散分发给它的小微企业用户。这样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它一个职位的广告成本可以降到299元,同时该职位信息几乎能在Top10的招聘网站可见。 除了节省广告成本,蚂蚁招聘为小微企业提供的招聘后台还包含简历管理、查询等功能。在同一个后台,看来自多个招聘网站的数据。而到后期蚂蚁招聘还打算为小微企业提供人工筛选简历、协助预约面试、电话面试候选人等后续增值服务。 黎阳在向我介绍蚂蚁招聘的时候,一直拿美国的Taleo举例。后者在两年前被甲骨文以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但事实上,说Taleo是蚂蚁招聘的样板其实有些牵强,Taleo除了做招聘,还面向不同规模的企业做企业员工的聘用、管理、奖惩、人才职业规划等多方位服务。而国内更像Taleo的初创公司应该是“和斗”。它为企业提供的人才管理解决方案也是从员工的招聘管到离职。 但单就蚂蚁招聘的模式来说,它做的仅仅是为小微企业在各类综合类招聘平台上提供更高效的招聘服务。我承认该模式有其创新的一面。但不能否认的是,放眼整个招聘服务市场,综合类招聘模式已是上一个时代的事。在中国发展的这几年,这种模式虽然通过将线下招聘市场聚集到线上,貌似为招聘者和求职者提供了更加直接的对接通道。但企业HR每天接收几百封的冷冰冰的求职简历;求职者可以任意“一键海投”,却无法通过招聘网站上简单的几条信息去做一个明确的筛选。无形中这种模式反而增加了双方的对接成本。 在我看来,未来招聘的趋势应该是市场逐渐催生出的一些垂直类招聘服务。它们本身在既定领域就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信息和企业资源,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为企业和求职者做更有针对性的对接。同时,企业创始人、员工、文化等完整信息的呈现,求职者在网络上的活动轨迹等辅助信息能让彼此更了解对方。 但恰巧,蚂蚁招聘和各类综合类招聘网站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我担心,蚂蚁招聘作为2014年的初创项目是否有些逆潮流而行?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丁伟峰]  
    资讯
    2014年03月06日
  • 资讯
    互联网垂直招聘平台内推网--绕过猎头、绕过hr、打出情感牌 编者按:内推网具有信息认证环节,个人认为这并不算得上是其新颖之处。而较为异于其他招聘网站的是,用户投递简历的数量被加以了限制,这样的举措的确防止了滥发简历。但那些急于求职的朋友会买账吗?个人认为还有待考量吧! 在企业内部,由于业务线繁多无法保证专业性的HR、业务竞争导致频繁的猎头骚扰和低效的招聘流程,应当是过去数年招聘者与应聘者集中遇到的困扰。而以LinkedIn为首的社会化招聘解决方案便在这种状况下浮出水面,内推网便是其中一款。 内推网(neitui.Me) 与早前Ping West报道的快简历的功能有些相近,实际两者也为同一个投资方。公司于2013年4月份成立,有趣的是,快简历的创始人陈理捷受不了新浪的招聘流程,而内推的黄小亮则来自阿里巴巴。这两个产品带着明显的社交基因——使用新浪微博的帐号、发布招聘职位的不再是以公司为单位,而是通过具体用人部门的负责人亲自发布,越过了HR部门及猎头筛选的环节。 在内推网的网站的主页上,我们可以看到以招聘者个人公众头像的选项卡,这么做的好处在于招聘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交媒体影响力把自身需求传播得更远,而对于应聘者而言,他们会更清楚自己日后要“共事”的人及环境,从过去猎头一对多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转变为现今一对一的交流,无论从效率还是信息量而言都会大有助益。 在认证信息环节上,内推采用了微博帐号认证、个人身份认证及公司邮箱认证三种方式,认证成功后,职位发布者可以从普通用户的每日2个职位上调至6个,而认证公司则每日能发布3个;而应聘者一方,每日可以申请0-4个简历。对于数量的限制,内推另一位创始人黄小亮向Ping West解释道,他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用户实际的需求大致在这个范围里,从管理者角度,他们并不希望求职着滥发简历,这会违反内推作为“精准推荐”的本意,其实除此之外,内推还增加了一个小功能,收简历的一方可以对简历的相关性做评价,如果应聘者持续乱投简历,自身的权重很快便会降没了。 在产品推广的手段上,内推设定了一个激励机制:有奖推荐。我们知道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大多有自己的人才招聘奖金制度,少则数百多则数万,内推把其搬上了互联网。具体做法是只要用户分享了从职位需求页面生成的链接并最终成交,奖金便归分享者,这种真金白银的激励方式,结合社交媒体的传播性,自然得到不错的反馈,李程告诉Ping West,他甚至想把它做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圈,日后通过抽佣的方式获得部分的收益也在考虑的范围里。 据李程透露,内推网目前已经做到2万UV,认证招聘者超过600,认证公司200个,日上传简历2000份,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平台而言,这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在移动端推广服务的渠道上,除了目前已经推出的iOS客户端外,内推的微信公众帐号上同样可以实现部分招聘功能。不过在推广思路上,同样是充分利用媒体属性,内推似乎更注重自己的工具性,主页上我们找不到像快简历那样的话题性实践策划,这对于团队而言,应当是可以考虑改进的地方。 对于社会化的招聘方式,我们看到了它的便利性,但同样,它依然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就如快简历创始人陈理捷坦然的,这类更个性化的招聘形式不会与LinkedIn的目标用户产生正面冲突,做好国内创业团队、大企业里想更有效率招聘人才的主管,才是当务之急。 注:题图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于PingWest中文网    
    资讯
    2014年03月06日
  • 资讯
    以众包的问题证明你的职业能力,在线技能测试平台Smarterer再获160万美元融资 Smarterer 的理念是通过回答一些问题来评估用户对某项技能的掌握能力,如同一场只有选择题的考试。如今,在 Smarterer 上被回答的问题已经超过 2500 万个。 目前 Smarterer 上的问题种类繁多,从网站设计,音乐,到金融都有。而这些问题大多是众包给 Smarterer 的用户的。也就是说,Smarterer 不必成为问题的制造者,只需要审核用户上传的问题的质量就可以了。 Smarterer 有一套评估用户的技能熟练度的算法。对于与某项技能的相关问题,Smarterer 会建立起一套题库,并且将题库中的问题难度进行分级。如果用户回答问题正确,Smarterer 给出的下个问题则会提升难度,如果答错了则会降低难度。当回答了一定数量的问题后,题目的难度水平会维持在某个范围内,Smarterer 会根据这些信息对用户给出技能的熟练度评分。由于题库中问题量庞大,题库能有效遏制背答案的可能性。 Smarterer 称,企业用户可以利用这套测试来评估员工在各方面的能力,并且将他们有机的组合起来,比如将一些在不同方面”偏科“的员工分进同一个团队,实现协作互补。 不过,需要指出来的是,目前 Smarterer 的机制更适合评估编程、金融、数学这些易于量化的能力;对于销售技巧,文章写作等却有心无力。比如在对“文章写作”的考核中,大量出现“什么叫 bumping heads”,“用来说服人的文章叫什么”等问题;它们几乎不考察文章写作的能力本身,并且是否不写文章只回答选择题就能测试出写文章的能力也十分让人怀疑。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暮山]
    资讯
    2014年03月04日
  • 资讯
    行业融资信息:技能分享和学习服务SkillShare获得600万美元B轮投资 1、技能分享和学习服务SkillShare获得600万美元B轮投资 SkillShare(http://www.skillshare.com/)成立于2010年,是一个主打技能分享、人人都可能成为老师的在线学习及课程服务平台,目前拥有超过500个课堂,听课人数已超过10万人。该公司日前获得600万美元B轮投资,由Union Square Ventures、 Spark Capital等联合投资,这样该公司累计融资达到1100万美元。 2、销售管理服务ClearSlide获得5000万美元C轮投资 ClearSlide(https://www.clearslide.com/)成立于2009年,是一个面向企业的销售管理工具,为一线销售人员提供一个基于浏览器的数字面板,提供销售文件管理、客户管理、协作分工和交流等。该公司日前获得5000万美元C轮投资,由The Social+Capital Partnership 领投,Greylock Partners、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Felicis Ventures 、Comcast Ventures 、Silicon Valley Bank 跟投,这样该公司累计融资达到8900万美元。 3、云端应用管理平台Bitium获得600万美元A轮投资 Bitium(https://www.bitium.com/)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类应用、工具、SaaS软件等服务的管理平台,支持一个账号登陆所有SaaS、各类SaaS的集中认证和分发服务等。该公司日前获得600万美元A轮投资,由Polaris Partners 领投,Resolute.vc、 Double M Partners、 Social Leverage 、Lazerow Ventures、 Karlin Ventures、 Amplify Partners 等跟投,此前该公司曾获得240万美元种子投资。
    资讯
    2014年03月03日
  • 资讯
    基于关系链计算的招聘应用“脉脉”上线Feed流,由强工具属性切入社交 在国内毫无推广就意外拿下 400 万用户的Linkedin终于入华了,这对国内的职场社交公司来说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国内这么多年始终不温不火的 Linkedin 模式似乎还有戏,起码 Linkedin 自己就有信心。忧的是,目前本土玩家们都远没有修至大成,这位洋和尚的突然入局会不会让自己更加难做? 事情还没法定论,但无论如何总要未雨绸缪。比如人人网已开始对旗下的商务社交网站经纬网进行扩充,在引入大数据团队的同时,进一步整合了人人职场等资源。而创业公司一端,我们此前多次报道的“脉脉”则在产品中加入 Feed 流,开始试水职场社交。 如果要给以前的“脉脉”下个定义的话,我会选择“基于人脉计算的招聘工具+匿名社区”作为描述。“脉脉”的基本原理很清晰,就是将你不同的社交网络叠加(比如通讯录 + 微博),通过数据挖掘描绘出你真实的人脉关系链。在“脉脉”中,你可以在一度人脉的引荐下认识二度人脉的朋友,也可以由一度人脉的分享发现二度人脉以内的招聘和求职信息。鉴于求职的隐私属性,“脉脉”也设计了一定的匿名机制。 而现在,“脉脉”则在“工具 + 匿名社区”的属性之外加入了一定实名元素——其实就是围绕一度人脉的 Feed 流。在 Feed 流中,你可以看到一度好友间的互动,以及对招聘职位、求职信息的分享和评论。现实意义来说,这是对以前列表式的信息发现机制的革新,使得信息传播流程更顺畅。长远意义来说,“脉脉”是想为社交化打下基础。目前“脉脉”的 Feed 流基本围绕“招聘”设计,不支持微博式的多媒体内容分享(可能是担心定位过于模糊)。但随着用户群体的逐渐壮大,未来围绕职场生活提供方方面面的解决就显得必要。所以一个可以预期的情况是,当条件逐步成熟,“脉脉”可能越发向一个职场社交网络靠拢。 做职场社交通常要面临两项挑战,一是解决冷启动,二是维系用户活跃。 冷启动问题对“脉脉”的影响相对较轻,由于“脉脉”团队在做这款产品前已经做了比较丰富的社交数据积累,用户只要打通通讯录与社交账号就可以自然建立起社交关系的映射,而无需对方真的加入这款应用。 而用户活跃问题算是国内类 Linkedin 产品的一大软肋,优仕、天际、大街的情况都不太理想。这里的关键点在于,你不仅要为用户提供一个社交架构,还要向这个社交架构持续注入有价值的内容(除非这个网络能够自己生产)。显然仅仅依靠招聘这种低频需求,是无法长期吸引用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由媒体或者高频工具转型职场社区可能更易成功。比如作为媒体的36氪推出的36氪plus,Linkedin自身也越发媒体化。放在“脉脉”上看,它可以通过匿名八卦社区(有时你会发现这个社区的爆料很靠谱),加上基于数据挖掘的人脉管理工具,让你有至少每隔两三天就上来看一下的想法。而且随着你身边人越来越多地被卷入,这一频率还会加强。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沈超]
    资讯
    2014年03月03日
  • 资讯
    销售活动管理平台ClearSlide获5000万美元融资 销售活动管理平台ClearSlide刚刚获得了 50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 销售代表最主要的任务是沟通。与客户的沟通。通过演示、电子邮件、电话、视频对话等手段将公司的产品推销出去给客户。另外就是销售代表之间的交流。将其他销售代表行之有效的手段传播给其他销售代表有利于整体销售业绩的提升。 销售活动管理平台 ClearSlide 就能做这些事情。ClearSlide 是一家销售活动管理平台初创企业,成立于 2009 年,可为销售代表和管理层提供实时的可视化及分析。 ClearSlide 为销售代表提供了一个基于浏览器的数字仪表盘,用户可用它来上传 PPT、DOC、PDF、各类视频、交互网页、Flash 等类型的文档。上传完毕后,销售代表可以让潜在客户通过一个添加有公司域名的 URL 来浏览内容。此外 ClearSlide 还提供相关分析数据,以便于了解客户与特定共享内容的交互方式。ClearSlide 的服务以 web service 的方式提供,销售代表只需一个 URL 地址即可完成文档共享、电话及聊天会话的发起。简而言之,这是一款以销售代表为中心的销售活动管理平台,可提高销售人员的效率。 此轮融资由 Social+Capital Partnership 领投,Greylock Partners 及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等也有参与。加上 2 年前的1100万美元A轮融资及去年 28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此轮过后 ClearSlide 的总融资已达 9000 万美元。 根据公告的消息,去年该公司收入增长了 2.5 倍多,客户群也实现翻番,其知名客户包括 Rackspace、汤姆森路透、华尔街日报、LinkedIn、Intuit 及 Comcast 等。此轮融资所得将用于公司扩充以更好地支持不断壮大的客户群。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boxi]
    资讯
    2014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