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智联招聘推新产品智联卓聘 瞄准中高端人才市场
9月4日晚间消息,智联招聘集团今日宣布正式推出中高端人才招聘产品智联卓聘,并举办首届“金融人才招聘季”活动。
据悉,此次智联推出卓聘产品,旨在向中高端人才招聘领域拓展。智联招聘CEO、智联卓聘创始人郭盛表示:“智联招聘服务人群主要是白领和学生,但随着中国人口的变化,高端人才开始成为市场需求的缺口,智联卓聘希望以人为中心,营造一个人才的环境,并从各种社交平台丰富个人简历,使人才的价值最大化,真正帮助高端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
郭盛同时指出,未来希望智联招聘成为一个职业发展平台,服务用户的整个职业发展生涯。
据了解,智联卓聘在IT、房地产等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金融行业也将成为卓聘的一大特色。智联卓聘将面向职场高端人才、猎头、有高端需求的企业,打破传统网络招聘模式,首创网络招聘电商模式的多维度展示、多渠道评价、以及多形式人岗匹配平台,实现企业、求职者和猎头在线互动多元化。
“我们是以创业的心态在做卓聘,在智联招聘这个大公司里做一个创业产品。这是智联招聘未来的心态,我们以小弟的心态做事,智联招聘的转型才能更快实现。”郭盛如是表示。
据悉,智联卓聘是智联招聘转型职业发展平台的第一步,智联卓聘将帮助智联招聘在中高端人才领域实现测评、招聘和培训等产品,完成业务闭环。(扬子)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资讯
这款企业社交管理工具融资了3500万美元 估值接近8亿
[摘要]截至目前,Hootsuite已经从外部获得了2.25亿美元的融资。
9月5日,外媒援引知情人的消息报道称,加拿大企业社交媒体账户管理平台Hootsuite Media已经获得由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 Investments)领投的3500万美元。目前,该公司的估值已经接近8亿美元。
Fidelity和Hootsuite发言人拒绝对此消息进行置评。
截至目前,Hootsuite已经从外部获得2.25亿美元的融资。光在去年,该公司就获得了由Insight Venture Partners和Accel Partners领投的1.65亿美元。
就在传出成功融资3500万美元的同时,Hootsuite当天还宣布其完成了对定制化社交推广服务商BrightKit的收购交易。至于具体交易金额,Hootsuite方面尚未透露。
不过,Hootsuite在整合BrightKit资源方面可以说做到了无缝连接,其在宣布收购当天就推出了针对企业宣传的新功能Hootsuite Campaigns,而这一功能所采用的技术恰恰是由BrightKit提供的。
获得新融资以及进行收购的行为无疑将提升Hootsuite的名气和地位。分析人士指出,虽然Hootsuite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仍有一段时日,但毫无疑问其终极目标就是上市。
HootSuite创建于2008 年,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其采用了Klout开发的计算互联网影响力的算法,帮助企业根据其关注者在社交网站上的影响力来分类这些关注者,让企业和品牌可以更好地与关注者进行沟通。目前该服务所支持的社交网络包括Twitter、Facebook、Linkedin等。
据报道,该服务目前在175个国家拥有1000万用户。(李路)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2013-2014年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状况研究报告完整版
研究方法:
《2013-2014年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在2013年5月正式成立了专项研究小组,历时5个月完成。
本调研是由移动化研究中心和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共同调查和发布。
项目组面对面深入访谈了40位专家以及来自不同行业的30位用户代表,调研对象涉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开发负责人员、面向客户的销售人员、实施和运维服务等人员,范围涉及政府、金融、流通、制造、医疗等多个重要行业。
同时基于我们在移动信息化行业的积累以及业内多家厂商和机构的协助,对政府、金融、流通、制造、医疗等领域的主要行业客户成功回收了350份调查问卷。
主要发现和结论
(一)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改善使企业迈开了向移动信息化前进的步伐,但从目前采用移动应用的企业比例、满足的业务需求以及主要应用的行业来看,国内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高速发展前的临界状态;
-预计2013年年底,国内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将分别突破3亿部和8000万部,年增长率达到75.8%和23.1%;智慧城市、wifi热点、3G网络的大力发展带动基础网络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网络稳定性和传输效率进一步提升,总体应用体验正在得到更多的企业用户认可。
-尽管开展企业移动信息化的环境已经具备,但是目前针对具体实践移动信息化,多数企业用户目前暂无计划;企业用户针对具体的移动应用部署,以移动OA、移动开卡等满足当前基本需求为重点;移动信息化行业发展不平衡,政府机构、金融行业引领发展,其他行业观望态度较强。
(二)企业从传统信息化向移动信息化延展时,非常谨慎。规划阶段企业用户考虑重点更加务实;部署阶段企业用户考虑重点更加稳健,做好过程控制,确保未来的系统安全性;在运维阶段,企业用户首要关注应用的安全性,其它包括运营成本、二次开发等诸多问题也非常关注。
-规划阶段:贴近业务需求基础上实现效率的提升,是企业用户开展移动信息化的首要驱动因素;支持环境和投入成本是首要考虑的要素;遵循三个原则进行系统规划——即基于现有系统做移动延展,能移动的先移动,先简单系统再复杂应用;缺少行业成功实践案例和可靠的外部帮助是规划过程中的重要障碍。
-部署阶段:企业在部署移动信息化时重点考虑过程可控、应用功能以及安全性等问题;企业更愿意选择“统一下发”的终端部署方式和Android操作系统;更倾向与原有的系统厂商合作进行移动开发。
-运维阶段:企业用户所面对的移动信息化系统更为复杂、应用安全性也很棘手;迫切希望了解如何去控制移动信息化正常运营的成本;对于移动信息化系统的二次开发也比较担心。
(三)政策创新需求、资金充足推动政府积极开展移动业务,但这也带来相应的管理和安全挑战;金融行业移动信息化集中于满足业务增长需求,但如何在安全前提下提升使用效率、促成客户交易是金融行业不得不重点考虑的问题;流通业对信息发布、流程控制等移动应用需求较强,亟待契合行业特点的解决方案出现,同时运维阶段需重点控制成本;制造业移动应用需求广泛,潜力巨大,但在实践移动信息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较多。
-政府很多部门都会涉及到现场办公的方式,如税务、工商、城管、公安等,这也催生了对于移动办公、移动业务系统的需求。同时,作为政府部门,其内部业务的移动审批需求也比较强烈。
-金融行业业务增长需求直接驱动其移动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移动开卡开户、移动贷款审批、移动展业等应用在金融企业竞相开展;但由于移动信息化的开展并未充分考虑业务自身的特点,致使应用效率仍然不高,对业务增长的拉动有限。
-流通业在信息发布、流程控制上对于移动信息化需求较强,但企业用户对于移动应用的可落地性有一定担忧,运维阶段的成本控制和安全问题较突出。
-制造业在生产管理、客户管理、物流运输等方面的业务办理需求较多,基于移动化方式作业的意愿较强,但受到业内的基层从业人员能力较弱、基础系统不健全、现有信息化系统多且杂等现实情况的制约,目前初步搭建的移动信息化系统未得到充分应用。
2.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发展特点
从企业用户实际的移动应用比例、满足的移动需求以及移动应用在行业间的分布分析,企业移动信息化进入下一阶段还需要时间。
2.1.针对具体实践移动信息化,多数企业用户目前暂无计划
调查发现目前多数企业在短期内尚无具体的“移动化”规划,处于纯粹的观望阶段。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这部分企业一方面暂且没有找到实践移动信息化与提高企业自身业务价值的结合点,还没有足够发现移动信息化带来的有利因素到底对增加企业盈利能力会带来怎么样的效应;另外一方面部分企业认为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针对发展移动信息化当前来自具体业务需求方面的推动力还不足,暂时还不需要针对移动信息化展开具体的实践活动。
图表 2企业移动信息化部署现状
2.2.企业用户针对具体的移动应用部署,以满足当前需求为重点
移动OA是企业客户初期试水移动应用的典型代表,但在移动应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例如行业解决方案、深入核心业务管控模块的应用,如移动ERP、移动BI等,目前在企业用户首次部署过程中还不多见。结合企业用户首次部署和未来再次部署计划,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当前企业用户针对具体的移动应用部署,主要还是围绕着自身业务需求的发展状况。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一方面部署移动OA、移动CRM等从业务需求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些应用基于“移动化”方式更能够满足业务处理的实时化、交互化和可管理化等特点,进而提升企业用户内外部服务价值;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出于“稳健发展”的考虑会选择从相对边缘、容易实现“移动化”的系统开始进行尝试。
图表 3企业移动应用首次部署情况
图表 4移动应用未来可能再次部署
2.3.移动信息化行业发展不平衡,政府机构、金融行业引领发展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政府机构和金融行业用户是移动信息化发展最快的行业。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这两个行业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一方面政府机构内部出于创新应用的鼓励和政策的驱使,加上发展资金较充足,在面对移动信息化转型上更为积极;另一方面则是部分政府机构本身对基于“移动化”方式的办公需求更为强烈,所带来的价值短时间可以体现,例如在警务安全领域,传统的信息化办公方式很难做到实时处理,而“移动警务”通过无线网络利用警务专用终端实现与警务信息的访问来完成警务执法工作,真正实现了现场执法,现场办案,对整体的办公效率大幅提升。
同样在金融行业,由于行业内竞争的日益加剧,基于“移动化”的作业方式有效的改善了在部分业务处理过程中的用户体验,从而帮助金融行业客户在扩张用户基数的过程中取得效率上的优势,例如信用卡办理作为银行机构重要的业务扩张手段,传统的手段越发在同业机构竞争过程中显得效率不足,而基于平板电脑等业务终端的移动作业方式,有效地缓解了这一不足。另外“移动化”带来了金融行业更多细分业务的诞生,如移动支付、移动股票交易,为整个金融产业创造了更大的“蛋糕”,进一步推动了金融行业客户在移动信息化方面加大尝试力度。
综合来看,移动信息化发展较快的行业和企业用户特性是共同的,即行业或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基础较高、信息化与业务结合点明确,某些行业和企业已经可以预见到移动信息化推动企业发展的利益点。
图表5不同行业移动应用系统部署状况
第二章、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与市场规模状况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与传统的信息化产业链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不仅仅在用户的需求方面差异很大,同时产业链角色之间的合作模式、商业模式与传统信息化产业链相比差异更明显,在企业级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上分布着多个关键角色,包括企业用户、移动应用开发商、移动中间件提供商、移动操作系统厂商、应用商店、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安全提供商、渠道商,以及其他服务商。这和基于桌面端的企业级应用产业链有很大的不同。
1.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状况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深层次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加速完善,在研发、流通、使用、支持环节逐步形成了规模,并且在各节点开始出现一批有代表性的供应商和用户。
企业移动信息化产业链
1) 企业用户:围绕发展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的用户方主体,如中国银行、中石化等,企业用户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企业性质的不同,对移动信息化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
2) 移动操作系统提供商:目前主要的移动操作系统有苹果的iOS、微软的WP和谷歌的Android,其它如三星的Bada、黑莓的Blackberry OS、诺基亚的Symbian等;
3) 移动中间件厂商:主要为移动应用开发商提供开发环境或相关移动应用的能力、工具和技术支撑。与传统信息化所用到的中间件不同,移动中间件不但要支撑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的差异,还要需要满足快速更版的同一类型操作系统不同版本的差异,目前国内主要的供应商包括上海天畅、烽火星空等;
4) 移动应用开发商:面向企业级用户提供各种移动应用的厂商,这些移动应用包括移动OA、移动CRM、移动ERP等,在不同的移动应用划分领域都聚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厂商,例如移动OA厂商有蓝凌、泛微等,移动CRM有百会、xTools等,移动外勤有南京外勤365、广州玄武科技,移动ERP有金蝶等;
5) 企业移动应用商店:企业的移动应用商店主要是仿效了目前流行的消费型移动应用商店如Google Play、苹果 App Store的模式,同时也为企业级应用提供下载平台。企业可以控制用户对移动应用商店的访问,员工直接通过企业发放或者自购的设备访问商店,浏览由第三方或企业自行开发的各类移动应用。包括企业自建的移动应用商店来分配应用和基于第三方提供的移动应用商店,例如中国联通推出的企业移动应用商店等;
6) 移动终端厂商:指提供移动智能终端的硬件制造商,如三星、苹果、联想、华为、中兴等;
7) 电信运营商:提供移动网络运营环境的运营商,国内主要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8) 移动安全厂商:为企业整个移动信息化平台和应用过程提供各种安全保障和产品的厂商,包括移动终端安全、传输通道和过程安全、访问安全、数据和信息安全等一整套的安全服务提供商,涵盖了传统的安全和加密厂商以及基于移动信息化发展特点提供安全保障的厂商,如赛门铁克、360、,明朝万达等。
除以上角色外,还包括渠道商和其他服务商参与到产业链中来,渠道商即各种企业级移动应用的销售商和代理商以及相关的服务商,其他服务厂商是为企业级移动应用提供各种技术支撑和服务的厂商,如移动支付、移动定位等。
2.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市场规模状况
随着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环境再未来的逐步成熟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也一再扩大,2012年国内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的市场规模大约在75亿,伴随这些有利条件的刺激,未来几年将保持在一个高速增长期,平均增幅在40%以上,预计201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会在250亿左右。
调研数据显示,预计在未来1-3年内,在整体企业移动信息化的投入中,具体应用的开发投入会占比50%以上,有关移动安全的投入也达到20%上下。
第三章、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性
企业在传统信息化建设时,通常都会经历规划、实施、上线运营等步骤,而在移动信息化开展过程中,依然会经历类似步骤。区别在于,在移动信息化阶段,企业不仅要考虑发挥移动信息化的功效,也要考虑在不扰乱传统信息化的运行下如何将移动信息化与传统信息化的进行有机的结合。
1. 规划阶段
1.1. 贴近业务需求基础上实现效率的提升,是企业用户开展移动信息化的首要驱动因素
最初企业开展移动化的原因是要满足企业部分高层的及时审批、及时决策等,是以满足少数人的需求为主要动力。而现在,促使企业开展移动信息化的最大原因,已经变成基于“移动化”的办公和管控应用方式,实现企业内部多数相关人员的效率提升。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造成这种前后差异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
企业内部: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业务需求在发生改变,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中基层使用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当前信息化系统的服务支撑能力,随着企业内外部服务对象进一步提升了对效率的诉求,中基层使用者越来越期望支撑办公和管控的信息化系统能够满足其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实现有效的信息交互。
企业外部:来自企业外部的刺激因素,首先其它同业机构内的“移动化”先行者,在基于内部移动信息化实践后的效率提升,使得他们在竞争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其次在实践移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市场,移动智能设备在性能提高的同时价格不断降低、移动网络性能日趋稳定资费也在走低、已经促使部分中基层员工利用自有的设备实现部分“移动化”协作,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企业开展移动信息化的实践。
图表 7移动应用部署的驱动因素
1.2. 支撑环境和投入成本是企业用户在开展移动信息化时首要考虑的要素
企业用户在构建移动信息化系统的规划过程中,会基于多方面的考虑,用以决策未来实践“移动化”的具体方向。调查发现,在规划阶段企业用户的考虑主要有这样一些方面:
支撑环境:企业用户在传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让他们认识到,整个移动信息化的产业环境是否足够成熟,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能否成功实现“移动化”。不管是对“移动化”定位短期或者长期的企业,在规划的过程中,已经不仅仅简单考虑整个系统搭建所需要的网络运营环境、技术支撑环境等,他们逐步开始考虑与生态环境中各环节的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并且能否找到合适的厂商。
投入成本:未来实现“移动化”的投入成本甚至投入产出比也是企业考量的重点。一方面移动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需要投入成本,另一方面来自移动终端的采购成本也是一个现实的负担,甚至部分企业用户表示,由于与现有信息化系统的差异,企业当前对“移动化”还缺乏必要的积累,可能无法通过内部现有的信息化团队实现高效的运维服务,未来上线运营之后,还需要厂商提供必要的运维支持,这势必产生更多的成本开销。
同时,个别传统信息化系统发展较成熟的企业用户表示,未来能不能顺利实施企业的“移动化”也取决于能否帮助企业实现效益目标,例如部署一套移动信息化系统能否帮助直接降低库存、增加资金流、减少人力支出等。
其它:除了支持环节和投入成本,企业用户在初期较多考虑的是未来实现“移动化”的定位、可移植性、安全性等。
图表 8移动应用规划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
1.3. 多数企业部署移动信息化系统时主要遵循三原则
多数企业部署移动信息化遵循三个原则:基于现有系统做移动延展,能移动的先移动,先简单系统再复杂应用。
调查发现,目前企业用户很少基于一个完整的作业流程和业务目标构建全新的移动信息化系统,大多是在现有的信息化系统上做移动延展性开发,先实现部分环节的移动化。这样的好处是不仅可以降低成本,也能在实施过程中做尝试性引导,降低风险,一旦不成功就另换计划,如果成功不但有了经验也有了大规模推广的依据。通过尝试性的实践获取未来大规模部署的必要经验和规避必要的风险是企业移动信息化部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进一步深入到具体的移动应用功能或模块,目前企业用户还是采取较稳妥的方式开展,在需求满足的前提下,遵循“能移动的先移动”、先部署简单系统满足当前,未来根据需求的变化和条件的成熟逐步演进到复杂应用。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规避风险积累实践经验,但基于零散需求的满足出发,缺少整体移动信息化的构建考虑,未来会造成各个应用之间一定程度的信息孤立和最终的系统融合障碍,同时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对安全方面也留下了隐患。
图表 9企业移动信息化整体部署解决方式
图表 10移动应用部署遵循的原则
1.4. 企业用户缺少行业成功实践案例和可靠的外部帮助是规划过程中的重要障碍
企业在实施移动信息化的过程中既没有成功的行业案例对照,也没有权威的咨询服务依赖,这对于正处在规划阶段的企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困扰。这种现状一方面反应出企业用户在对移动信息化发展上无从下手、急需外部资源给予指导;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现有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厂商的成功实践案例较少,可以为企业做全程移动信息化咨询服务的企业仍然匮乏。
由于趋利的因素,多数的移动信息化方案还停留在为政府、金融等资金充足的行业领域提供帮助,但是这些行业的成功经验由于其行业特点限制,能顺利扩展到其他行业的能力较弱。
图表 11移动信息化规划阶段面临的主要困难
2. 部署阶段
2.1. 实现过程可控、应用功能以及安全性是企业在移动信息化部署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首先从具体应用的可落地来看,企业用户在部署的过程中,或是基于原有系统延伸开发获得新的移动能力、或是基于特定范围的业务需求做部分“移动”开发。但作为企业用户来看,不论基于什么背景条件最终实现应用,一定要在可控的范围内实现最终落地,而这个范围包括了技术实现成本、财务投入成本等。
其次从应用的功能上看,企业用户在实际部署阶段针对具体的系统或者应用,不论是覆盖边缘业务还是深入核心业务,其功能应该得以在移动端实现并且满足解决目标业务需求,同时能够结合移动终端的特有的功能,如拍照、定位等,更好地实现功能的延伸,更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办公效率。
另外,在安全的部署上,需要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确定安全防护的层次、保障范围,然后,针对各类风险的安全防护需要遵循一定标准和规范,同时还要考虑安全产品的部署尽量减小对于后台系统的影响。
除实现过程可控、应用功能以及安全性等部署阶段重点考虑的要素之外,其它如终端的选择、开发承担者等也是企业用户考虑的要素。
图表 12移动应用部署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
2.2. 企业用户更愿意选择“统一下发”的终端部署方式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用户在最终部署终端的方式上,绝大多数还是采用了统一下发的方式。
在移动终端部署上,多数企业用户基于统一管理、保证安全以及统一形象等基本考虑,统一采购和发放是移动终端部署的首选方式。与当前较为火热的BYOD相比,统一发放模式在初次采购成本上较高,而BYOD统一管理、安全隐患、多种操作系统支撑等附加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企业移动信息化进程。部分企业采取BYOD的方式主要是从企业员工的习惯和便捷性考虑。
图表 13企业移动终端部署方式
图表 14企业采用统一下发方式的原因
图表 15企业采用BYOD方式的原因
2.3. 企业用户在部署移动终端上并没有特定选择,操作系统上多选Android
目前对已经开始实施移动信息化企业的调查中发现,在面对移动终端的选择上,主要类型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进一步研究发现对移动终端的选择,企业用户通常都是根据办公环境来选择合适的终端类型,并且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较大,从整体结果来看,企业用户对目前移动终端具体类型的选择是处于较离散状态。
在操作系统方面,Android受到更多企业欢迎,首先在于客户认为搭载该系统的移动终端拥有更多的企业级应用开发实例,能够为更多用户接受,其次Android选用了linux的开源方式和上层使用java开源的一种形式,给市场奠定了一个彻底开源的平台,使得硬件厂商的进入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借助于全球Java的热潮,拥有了一个广阔的开发群体。
而比Android开放程度相对较低的微软WP系统,由于其在形式上对桌面端的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有着良好的继承,获取最终用户的使用感受较为容易,并且处理办公文档方面有优势,使得企业在选择未来终端所安装的操作系统时有一定倾向考虑。
在调查中意外的发现是,苹果公司的iOS系统是目前企业移动信息化选择中最低的,封闭的系统虽然在安全性上有绝对的优势,但在办公软件开发上给第三方厂商增加了难度,且其终端成本采购价格不菲,这两点给以后移动信息化在企业级市场的大面积普及增加了难度。
图表 16企业移动终端类型选择倾向
图表 17企业操作系统选择倾向
图表 18企业倾向于Android系统的主要原因
2.4. 企业进行移动开发时更倾向与原有系统厂商合作
企业在部署过程中针对应用开发,会考虑自身的开发能力、所需移动化的开发难度、成本等综合因素。目前主要采用的开发方式有三种,自主开发、原有系统厂商协助开发以及直接从移动信息化厂商引入或进行针对性开发。
大多数企业会选择原有系统的厂商协助开发,然后是直接从移动信息化厂商引入或进行针对性开发,最后是少部分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做自主开发。采用前两种方式,一方面说明了企业用户当前的部署还是属于“指哪打哪”的阶段,主要需求还是在原有系统上获得延伸性的“移动”能力;另一方面说明,企业用户目前的移动信息化的实际需求不完整,多数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两种方式也是企业能够最大化降低风险的表现,即便不成功也不会影响现有的体系,而且容错的几率较小。
图表 19企业移动应用开发承担者选择
3. 运维阶段
3.1. 企业用户所面对的移动信息化系统更为复杂、应用安全性也突出
移动信息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在移动信息化背景下的安全问题也更加错综复杂。企业用户在上线之后关注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来自于移动终端、信息传输通道、系统后台、信息自身安全等方面。例如,部分企业人员使用的终端设备涉及企业的关键数据,比如企业高管、销售人员所使用的设备,往往涉及管理、经营等敏感信息,是否会造成信息外泄和如何防止外泄是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同时企业现有部署的安全防护体系是否适用于移动信息化背景,以及最终用户基于“移动”模式下的应用安全意识也是企业在运维阶段关注的重点。
3.2. 企业迫切需要了解如何去控制移动信息化正常运营的成本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内部面向信息化部门同样提出了控制成本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决策层对于信息化能为企业带来的价值与相关的投入成本愈发关注,除了在增加移动信息化投入时需要足够的说服力之外,还要有力的表明移动信息化可以为企业带来足够吸引人的收益。从实践来看,在整个移动信息化系统构建过程中,企业用户最终关注的成本控制内容包括:
硬件成本:购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器、配件、耗材、无线网络线路部署设备以及相关附属设备的成本。
软件成本:购买成套的商业化或量身开发的移动信息化软件系统和应用软件所产生的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包括信息技术服务支持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以及培训费用等等。
场所成本:包括计算机房、办公室、测试室、维修室、培训室、仓库以及机房专用空调和后备电源等相关的投入。
外包服务成本:向外部服务商购买服务的成本,比如IT规划咨询、应用系统开发、无线网络线路和网站空间租用、域名注册与解析等等,这其中包括硬件软件等不同成本类型,但是很多时候服务商都是一揽子报价,很难将外包服务成本准确细分为最基本的成本类型。
其它成本:维持信息化部门持续运转产生的成本,如通讯、用车、差旅等管理费用的支出。还有信息系统维护升级所产生的变动成本。
3.3. 企业用户对于移动信息化系统的二次开发也比较担心
传统的二次开发概念,是在通用软件的基础上针对行业或者某一企业特性做适配的再次开发,如ERP系统、CRM系统等。这个前提条件是通用产品本身已经较为成熟,有成功的经验和案例支撑,可以满足不同的企业用户需求,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灵活的适度订制。但在面对移动信息化的二次开发时,这个经验会出现偏差,因为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像ERP这样的成熟通用产品、各大厂商虽然提出移动解决方案,但也是尝试阶段,缺少成功的行业应用实践,其移动产品需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逐步通过二次甚至多次开发实现企业客户最终所需要的功能。
多数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对于移动信息化系统和产品的二次开发非常关注,具体包括如下细节:
不要在修改过程中涉及核心代码。
对系统的修改不希望过多。
开发的时间应该控制好,尽量不要在上线运行前就进行二次开发。
尽可能实现对企业特殊需求的满足。
最后企业信息化负责人从期望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引进的成套商业化产品尽可能的实现不经过二次开发或者仅仅通过参数的调整就能满足企业需求。
图表 20移动应用上线运营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
---------------------------------------------
【文章来源:人称T客】
资讯
8招让LinkedIn帮你建立影响力
LinkedIn领英中国60%的用户都是来自北上广深,BAT等大企业都是其会员,高端性可见一斑。大量一线城市白领用户,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招聘资源,无论对个人品牌塑造、求职应聘,还是企业的营销推广、人才招募,都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为大家来介绍行业专家们总结出来的8个LinkedIn使用要点。1-3是关于个人页面建设,4-6是关于LinkedIn社交关系建设,7-8更多是关于企业营销推广,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非常实用。
1LinkedIn≠在线履历表
虽然LinkedIn定位职场社交,企业在招聘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参考个人主页的一些信息,但是千万别把LinkedIn等同为在线履历表。比如,个人资料简单写为“我毕业于哪个大学,在什么企业工作过,有过什么工作经历。”,这和普通的纸质简历根本无区别,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展现出个人的价值和不同。下面的要点可以供参考:
1)我能做什么:我通过技能、产品、服务帮助【目标客户】达成了【客户的目标】。2)为什么我与众不同:相比同行,我有什么出众的能力或独特的卖点,做过什么不一样的事情3)别人的评价:可加入能够吸引目标市场注意的客户表扬、领导认可推荐等等。
LinkedIn不像鸡尾酒舞会一样可以夸夸其谈,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选择都是以价值为导向的。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能力,递送价值的诚意,在平时的LinkedIn使用行为中都能展现出来。
在平时,让顾客(潜在企业)了解你可以做什么事情,在有需要的时候自然会选择你。举个例子,一个中小企业业主迫切需要解决营销上的一些问题,需要帮助,看到下面两种不同的LinkedIn主页介绍:
1. XXX(不知名)公司CMO
2.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顾问(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解决方案服务)
TA会优先选择哪一种?最糟糕的是有时候别人连你的公司名字都不知道,第一印象可能会更偏向后者。在市场上,其实没有人关心你是谁,他们只关心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所以不要简单罗列你的履历,而是展现你的价值,突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个人资料
LinkedIn上有很多种方式引导流量,优化关键词就是其中之一。将个人资料与热词、媒体内容,演示文稿,文档、书籍挂钩(不是推销),可以让你更容易被发现。个人资料内容侧重于展现专业素养,表现出乐意交往的意愿。
有以下几个要点:
1)强调个性化、专业性,但并不是要一个企业LOGO,毕竟不是真实名片,功用不同。2)有非常清晰的相关性,方便别人能了解到更多关于你的信息。3)不要像淘宝卖家那样堆叠关键词,展现真实的你,彰显气质。4)尝试与同类人不同的东西,有亮点。5)写一些别人的推荐、赞赏。5)填充满所有可用字段,并且定期更新。
3让个人资料更“养眼“
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查看应聘者的LinkedIn个人资料页,个人资料页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个人资料中,一般的文字信息是基本项,视觉性元素是加分项。比如照片、视演讲频,带有文章链接的图片,甚至信息图、PPT幻灯片,这些视觉化元素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给人很好的第一印象。范例如下:
如图所示,Todds用新书封面、PPT 幻灯片、文章链接、个人演讲视频这些视觉元素美化自己的个人资料,看起来富有创造力,很容易获得好的第一印象。视觉内容最好保持定期更新,展现自己的一种积极态度,一来是获得更好的视觉元素,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给人留下一种做作的感觉。特别是一些获奖或者表彰类的视觉性资料,能让你的资料更充实,个人形象更生动。
4构建有价值的关系网
即便你的LinkedIn主页有很多关注者,那也不一定意味着真正的人际交往,可能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有价值的关系网,意味着要把一般的连接转化成实际的交往关系,同时在社交圈中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重视。
如今,即使是高端的LinkedIn也避免不了一般社交媒体内容泛滥的问题,内容同质化现象也存在。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创造一些对别人有价值的内容,即便是随手转发,也要简单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不要求很独到,但至少有态度。
如何在LinkedIn中建立交际关系呢?方法和现实中的差不多。找出你的LinkedIn关系网中MVPs(最有价值球员(Most Valuable Player),最有价值不是指财富和地位方面,而是对你的帮助方面),通过资料去了解他们的目标、需要、价值取向、喜好,在日常的接触认识彼此,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然后,你可以利用一些技巧,在个人层面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例如讨论相关问题,给予他们帮助,对收到的帮助致谢,祝贺他们的成就等多种互动。利用LinkedIn的站内私信功能、@功能、打招呼功能等,帮助MVPs传播一些优秀内容。方法各有不同,但追求的效果是统一的,即:
善于倾听、关心他人,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1)你的内容出众有观点,脱颖而出。2)善于倾听、关心他人,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3)LinkedIn关系网中成员给予你回报。4)别人喜欢分享你的内容,乐意与你进行讨论。
建立有价值的社交网络是一个微妙而漫长的过程,这些所谓的技巧看着都似曾相识,很简单,但是能认真投入的、坚持到底的很少。在LinkedIn这种投入非常值得,如果你专注于将社交网络的连接转化为有价值的人际关系,那么毫无疑问它会有助于你在商业、职场上的发展。
对于个人而言,不要把LinkedIn单纯当成在线简历工具,简单粗暴地随便发一些内容,甚至进行所谓的“网络营销”,这是非常不值得的。认真经营LinkedIn,收获不仅仅是商业合作、工作职位,更重要的还有个人品牌、个人网络影响力。
5玩转@功能
玩微博的人对@功能最熟悉不过了,“转发微博并@三个好友就有机会得到iPhone 5S一台”,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人一般都是好朋友或者僵尸粉,很少去打扰陌生人。
在LinkedIn,如果想和陌生人建立起稳定的连接关系,那就要学会正确使用@功能,一方面表示关心和在意,另外如果对方长期不登陆,系统会发一封邮件告诉对方有人@ta,保持连接。
如何用好@功能呢?自然是建立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比如TA喜欢什么内容,不想错过什么内容,浏览和发布内容有没有一定规律。当然,@功能是带有策略性,要灵活根据对方的反应做出调整,不能过分使用,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恶意骚扰。
6专注小团体,切忌遍地撒网
要获得积极关注的最好方式是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这点道理大家都懂。问题在于大家都竭力去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想办法脱颖而出,于是即便最好的内容也可能被埋没,可能得不到关注(明星除外)。在LinkedIn中也是如此,如果你是一般人,还没有什么网络影响力,那更应该专注于所属的行业,在擅长的、想学习的领域慢慢积累,加强自己在某些话题上的优势和威信,也方便和讨论小组中的一些人建立稳定关系。
无论是哪个社交媒体,能亲密交流的人来来去去就那几个,有时候专注于和一小撮人搞好关系比遍地撒网有效得多。特别是在LinkedIn小组讨论中,越专注,个人在小组TOP榜中停留时间越久,当别人搜索到你所在的小组时就会发现你,认可你的权威。
7用好LinkedIn推广功能
LinkedIn的推广功能类似于新浪微博的推广功能,好处有几个:
受众范围小而精
LinkedIn主打职场社交,聚集的多是高端白领人群、甚至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社交媒体的强关系性质又进一步细分了用户群体,推广内容很容易在社交网中传播,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尤其对于B2B企业来说,通过LinkedIn甚至有机会接触到企业决策层人员,这是LinkedIn的核心竞争力。
推广工具完善
LinkedIn的推广功能完善,方便定位用户群体。可以通过毕业学校、企业名称、职业类别、职称、地理位置等多种条件的组合,实现最大化内容投放的精准程度,不需要使用第三方工具。
效果度量指标可视化
LinkedIn提供了营销度量工具(Metrics)来度量推广效果,提供指标包括:受众数量、印象、引起的活动、点击率、粉丝、订阅数、CTR、CPC、费用等。同时还可以将不推广的内容和推广的内容进行对比,多维度分析推广的效果。
LinkedIn的特性决定推广内容必须是干货,一定是所有内容里最好的、最有价值的。职场人士时间本来就少,如果用一些空洞烂俗的内容进行轰炸,很容易产生反感,对方没有理由停留。长期经营干货确实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但是回报是值得的,企业可以在所属行业中获得较好的印象和较高的威信,品牌更容易得到青睐。
8建立关系比建立连接更重要
对于个人而言,关于连接和关系的建议已经在“建立有价值的关系网”中说明,这里不再赘述。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关系对于LinkedIn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企业面对不仅仅是一般的个人用户,可能还有一些潜在合作伙伴、供应商的管理人员。
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客户的情感化管理上,比如哪些人访问你的主页,分享了什么内容,对内容有什么反馈,这些是企业和用户建立关系的基础(即了解用户)。再者就是做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产品的推销者,多提建议,少打广告,彰显价值。
本文来源于SocialBeta。
由MARK_GROVE编译。本文由Cindy King整理Melonie Dodaro,Donna Moritz,Stephanie Sammons,Mark Lerner,Jon Rognerud,Linda Coles,Brenda Bernstein,Julia Borgini,John Nem 九位行业专家的文章而成。
资讯
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
摘要:倘若MOOC课程确实达到高校水平可以转换为学分,对于高等教育层次以下或跨学科的学习者来说,学习的难度还是不可小觑的。
MOOC学习背景
内容优质,难度较高
MOOC课程多来自欧美传统高校,由高校教师直接任教,很多教师所教科目是其在高校讲授过若干年的内容,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既能传递该领域最核心重要的内容,又能兼顾内容与学习者的联系,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或简单直观的类比促进学习者理解。所以这些来自常青藤高校的内容具有非常高的质量,可以让全世界不同水平的学生学到该领域最好的课程。然而也正因为其高校的背景与内容的核心程度,有些内容艰涩难懂,需要通过慎重仔细的分析推断方能理解;加之欧美与东方思维逻辑的差异、表达方式的区别,理解课程内容本身具有较高的难度。此外,因MOOC开始发放课程证书,有些传统高校更是有意愿认可MOOC课程,同意将其转换为普通高校学分,美国的公私立教育认证机构也正在启动对MOOC课程能否达到大学水平的考评。倘若MOOC课程确实达到高校水平可以转换为学分,对于高等教育层次以下或跨学科的学习者来说,学习的难度还是不可小觑的。
课程化、序列化
MOOC毕竟是Course(课程),与KhanAcademy、TED-Ed等仅提供分类的教学视频相比,MOOC使用课程的概念贯穿关联视频,更突出视频间的顺序和关系,使学习者可以更清楚明确地接触到教学者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传递的教学内容,缩短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思维差异。
多用视频,关注体验
MOOC课程多使用视频的形式教学,具有直观、信息量大、情感丰富、刺激多样等特点,强化学习者与媒体的交互,降低课程学习难度;且每段视频不超过7分钟,视频中穿插练习题,更便于学习者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此外,界面的美观程度、交互形式、视频字幕、社区反馈等与曾经的OCW相比,在用户体验层次上提升很大。
多种工具并用
除视频外,每门课程基本都包括练习题、Wiki、论坛等多种工具增强学习者与平台,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此举一方面可以帮助不习惯视频学习的学习者通过文本的形式开展学习,且便于学习者从各个角度深入学习相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促进学习者群体学习氛围的形成,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相互答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优势
与国内的公开课等不同,MOOC使用全英语授课,向全世界所有国家提供服务,所以各文化环境的学习者都可以到MOOC上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的学习者一道参与学习。不同国家地区的学习者在论坛中讨论学习、非学习问题,便于学习者之间跨文化交流、激发新思想的火花,结识新的朋友,加深相互理解。
中文MOOC学习者遇到的问题
通过逐一阅读果壳网MOOC学习小组中学习者的心得与感受,我们可以发现小组内最活跃的MOOC学习者是学习MOOC课程最多的学习者,经验丰富。帖子中也往往显示,MOOC学习者面临一些普遍的问题,具体如下:
问题1:英语
面向全世界的MOOC使用英语教学,这也成了国内学习者的头疼之处,尤其是大学层次的课程满屏都是专业术语,令不少学习者着实挠头。
问题2:缺乏毅力、自主性差、拖延严重
MOOC中高等教育层次的专业内容纵然很新颖很开眼界,但对内容的深入理解需要较长时间的深入思考方能完成。而电脑这一端的学习者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需要十分自觉地屏蔽一切干扰因素,心甘情愿地长时间思考,这一切对学习者的自主性、理解水平和学习能力等要求极高,大量学习者也正受困于此。
问题3:参与性不强、缺乏讨论氛围
和学校教学师生同处一室,并可在课间充分讨论不同,MOOC学习者在自己的终端上独立学习,缺乏与其他学习者同步交流的机会;即使是在论坛留下问题,也不一定得到解答,更何况是及时、满意的解答。且课程通过视频的形式传递,学习者除控制速度外没有操纵视频的机会,故其有参与感不强等感受。
问题4:笔记、词典等工具不顺手
MOOC的视频课程通过网页实现,而网页端没有提供词典工具与笔记工具或相关插件,学习者在做笔记或查生词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在工具与网页间切换,分散学习注意力,干扰学习过程,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问题5:无法实现实验或共建项目
由于网络技术的限制,计算机编程与数学推导等尚可通过内嵌程序实现,而生物学实验、化学实验等却无法在网页中真实再现,这也成了限制理工科课程教学和学习的瓶颈。此外,课程尚没有为学习者因兴趣组成小组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提供支持。
问题6:缺少文化氛围
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MOOC自带的讨论区,无论是语言还是思维习惯,MOOC更符合西方习惯,或满足跨文化交流爱好者的要求,缺乏更符合东方人习惯的学习者同伴互助或内容深度讨论。
问题7:视频形式单一
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视频贯穿,媒体形式单一,不能很好满足适应文字、音频等学习者的需求。此外,对视频媒体的加工方式有限,学习者将视频内容转换为自身学习成果(笔记等)时缺乏便捷的工具支持。
MOOC的周边支持
以上七个问题道出了当前国外MOOC学习者遇到的主要问题,从问题解决的思路划分,可以看到问题6和问题7的解决主要依赖MOOC自身的发展变化;问题1和问题2的解决主要依赖学习者自身的成长;问题3~5虽然最终的解决方式仍在于MOOC系统的完善,但第三方可以在此提供周边服务支持。支持的形式主要包括:
1.提供更易用的工具服务
如果第三方机构能够提供更便捷易用的学习工具,如不切换窗口即可记录笔记、记录笔记时可自动插入时间的工具等,即可提升MOOC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而这些学习工具可以满足问题4和问题7反映出来的需求。此外,随着课程数目的增多,对课程评价、课程导航、个人学习记录等周边服务的需要也越来越明显。
2.创建本地学习社区
问题3和问题6指出的问题在于同伴交流问题,因为中国的学习者人数少,在MOOC讨论区难以形成规模,所以希望有更本土化的交流环境。同时本地社区中成员间的共同学习氛围也可促进问题2和问题5的解决。
3.提供相关的教学服务
如问题1、问题2所述,英语交流、时间管理等能力成为MOOC学习的瓶颈,而这些能力的掌握也需要学习和长期的练习,而这些能力亦需要对应的教学服务支持。
综上所述,当前MOOC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面临来自MOOC官方、学习者自身的限制,产生了七个主要的学习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第三方通过创建工具服务、本地社区和教学服务等方式予以解决,以支持MOOC学习者更深入持续的学习。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资讯
百度正式发布“直达号”,向微信公众号宣战
在今天的“百度世界大会2014”上,百度算是正式向它的竞争对手宣战了。百度CEO李彦宏在现场演讲中第一次向微信公众号对商家的服务功能提出质疑:他认为微信公众号具有两个缺点,一个是个性化服务受限,他指的是微信开放平台后台的限制;另一个是效率低,他提到,如果商家不具备自己开发公众号后台的能力,需要找第三方服务商(ISV)来搭建,那么可能需要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同时李彦宏还对公众号对商家的帮助作用提出了质疑,他举例说,某家宝马汽车的经销商公众号,订阅者的数量为5000(这些都是对于4S店非常有价值的老客户),但通过公众号预约服务的却只有不到5%,而转化到服务的转化率为0。
而百度挑战公众号的工具是一个叫做“直达号”的服务。简单来说,你可以把直达号看作一个为商家优化的高级版“轻应用”,目前海底捞火锅、良子足疗和峨眉山三家合作商家的直达号已经上线。以海底捞火锅直达号为例,进入后你会发现几个通过色块呈现的功能模块,比如订餐、菜单、外卖等;而下方一栏则是“咨询”、“评价”、“分享”和“更多”四个扩展功能。在咨询一栏中你可以与客服在线文字沟通,在评价中可以点评商家,在分享中则可以把直达号直接分享到各个社交网络上。
最有意思的是直达号的进入方式:现在,你可以直接在百度的移动搜索框中“@+商家名”的方式直接进入到某个商家的直达号里。而接下来马上要公布的手机百度app 6.0将会为直达号进行完整呈现,比如用户除了可以通过搜索的方式进入直达号,在“发现”模块中还会加入直达号的导航和发现功能,在“个人”模块中用户也可以找到自己使用过的直达号。
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李彦宏在现场提到了以下几点:根据百度的观察,用户在进行移动搜索的时候提交的寻找“服务”的请求越来越多,因此百度希望为用户提供“连接人与服务”的能力,以及为商家提供向移动互联网迁移的能力。而李彦宏认为,传统商家向移动互联网迁移的时候,无外乎有三种选择:移动网站、原生应用和搭建基于平台上的应用。
显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正在争夺第三类的平台位置。李彦宏之所以提到微信公众号的诸多缺陷,实际上是为了向外界推销直达号对于商家而言的优势——百度副总裁李明远在介绍直达号时介绍,百度为商家提供了“组件工厂”和客户资源管理的功能。“组件工厂”的意思是,商家可以无需编程和找第三方开发商,直接在后台通过拖拽的方式排列直达号的模块展示形式,商家可以把自己的数据与这些功能模块对接;而简单的客户资源管理的功能则可以让商家直观地看到使用直达号的用户的信息和统计数据。
另外,百度也已经建立了从入口(移动搜索)、服务载体(轻应用,这次的直达号)和支付方案(百度支付)的一整套闭环服务。李明远介绍,用户现在可以直接在百度移动搜索中完成搜索电影、在线选择电影院和座位、买票支付的流程。
在现场,百度技术副总裁王劲还正式宣布了一款智能硬件——Baidu Eye,这个与Google Glass穿戴方式类似的产品已经在这次会议之前被泄漏了,但王劲却展示了一种用Baidu Eye与商家服务结合的具有“科技感”的方式:他说,在未来,商家甚至可能通过Baidu Eye以及百度大脑的图像识别技术,与使用自己直达号的客户资料进行比对,来认出到店消费的顾客。
随着直达号的推出,一场针对线下商家向移动互联网迁移的“拉拢战”正式打响了。就在几天前,微信支付正式公布了“微信智慧生活”全行业解决方案,以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支付为基础,帮助传统行业将原有商业模式“移植”到微信平台,通过移动电商入口、用户识别、数据分析、支付结算、客户关系维护、售后服务和维权、社交推广等能力形成整套的闭环式移动互联网商业解决方案。而几乎同一时间,支付宝钱包也宣布面向商家和开发者开放60多个API接口和服务窗、卡券等移动应用服务,商家可以免费进驻支付宝钱包 “开店”,短时间内就能搭建一个“移动店铺”,而开发者也能通过平台API接口进行个性化高级开发。
不过我也在前面提到了,直达号的产品逻辑与此前的轻应用并没有太大不同。有了完整的产品链条却没有微信这样的社交粘性,百度的下一个问题也许就是:如何让原本是“信息查找工具”的手机百度,变成下一个“服务聚合工具”?
【文章来源:pingwest】
资讯
从数据服务起家,Vandrico推Canary帮企业打造可穿戴设备信息平台
关注可穿戴设备的人,对Vandrico公司一定不陌生。这家位于加拿大的创业公司,之前一直在做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库。最近,Vandrico 推出了新的业务,代号为Canary,为企业打造可穿戴设备平台,现在已经有不少大公司与 Vandrico Canary 建立了合作,并在测试产品。
Vandrico 这次想做的是,打造一个灵活的平台,帮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与可穿戴设备结合,为员工推送各种有效信息,解放员工双手,提高工作效率。这一平台适用于各种体量的公司,从小微企业到大集团。Vandrico Canary 还提供防火墙服务,允许使用内网联网。同时,Vandrico Canary 还提供了重置 API,可以打通现有服务。
举个例子具体说下这项服务是具体如何操作的吧。假设矿工们使用了智能手表,现在矿井里发生了紧急事故,平台就可以像智能手表发出“紧急”的警报,并指导工人们一步一步救生,可以是地图导航引导工人们到最近的安全点,或者提供救生指南。现在 Vandrico Canary 平台支持预警警报的设备已经包括了智能手表、Google Glass、Recon Jet 头盔和大量的智能手机。
其实上述这些功能智能手机也能实现,不过智能手机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很难确保员工收到相关信息,可穿戴设备尤其是头戴式的显示设备,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少土豪公司已经为员工配备可穿戴设备了。目前,与 Vandrico Canary 合作的其实也是这些大土豪公司,包括了 Google、HP、思科等。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小石头]
资讯
Google的企业级服务有了一个旗帜鲜明的名字:Google for Work
可能觉得“enterprise”这个词比较旗帜不鲜明吧,现已将自己的企业级业务更名为“Google for Work”,这样一来,所有的 To B 服务都会连上一个 Google for Work 的牌子,To B 业务作为一个独立产品线的角色也更加鲜明了。
Google for Work 的负责人 Amit Singh 说,更名可不是面子活,这意味着“我们发布产品、传播新功能的式”也将开始改变。Singh 还介绍了 Google To B 业务最近的成绩,比如 Secret 和 Snapchat 都入驻了自家的云平台。而且,公司在这块业务的投入也在加速。
“云平台这事不是闹着玩儿的。”该服务负责人 Shailesh Rao 说。很显然,Google 这方面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 AWS 了。该公司还称,60% 的财富 500 强公司都在使用 Google for Work 的服务,运营副总裁 Jocelyn Ding 说该公司的企业服务满意度高达 95%。
【文章来源:36氪】
资讯
从会计社区入手,企业协作支持,“用友畅捷通”想打造小微企业云服务生态
提到用友软件,大家应该会联想到企业软件,比如 ERP 软件、集团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等等。而畅捷通,作为用友软件转型互联网的标志性布局,于在 2005 年成立事业部,2010 年单独成为独立子公司,2014 年在香港上市。对于互联网转型,在了解到畅捷通的几个垂直类产品和其成熟的畅捷支付工具后,发现以深度垂直工具为切入点的布局,是想做小微企业服务的开放性平台和业务闭环。
深度垂直应用提供用户储备
畅捷通一共推出包括“客户管家”、“工作圈”、“会计家园”以及“易代账”四个主要应用。
其中,工作圈是类似于Slack的社交化工作平台,支持 OA 订单审批、传播存档和财务软件等。根据畅捷通副总裁莫俊琦介绍,工作圈的优势主要在于传统管理软件背后积累的 120 万企业用户,一旦打通服务,小微企业就倾向于在这个圈子里进行协同和交互。
“会计家园”和“易代账”则是围绕全职 / 兼职会计这一群体打造的应用:会计家园是针对会计群体的垂直化社区,莫俊琦告诉36氪,会计群体非常特殊,有大量培训考试要求,也需要即时了解国家法律政策相关内容,所以“会计家园”更像是一个社区 + 在线教育平台,包含商务社交,教学视频以及问答等成分。在体验后感觉这个平台很像会计版知乎。
“易代账”则是为代账会计服务,用友在做传统会计软件时发现,大部分会计其实都是以代账会计身份为企业提供财务管理。
“客户管家”则是典型 CRM 应用,主要使用人群是销售人员,有比较大的客户管理和群消息等需求,在和“工作圈”打通之后,社交内容可以直接沉淀至“客户管家”便于任务分配等后续操作。
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会计家园用户数 100 万,月活约占 64%;易代账在 6 月上线,包含 4 万多账套数(企业数),月活占比 61%。
开发者平台
传统企业软件转型做移动端应用和小微企业 SaaS 平台的目的是什么?莫俊琦解释说,企业云服务是为了在这些垂直领域网罗需要低成本服务的小微企业,而后,畅捷通还会在明年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的 PaaS 平台,开放所有 API 接口,吸引更多的开发者进来。毕竟,畅捷通自己不可能完成所有的第三方应用,需要开放和合作。
结合畅捷通自有支付工具——畅捷支付,平台目的是将第三方开发+用户+付费围绕在自己的这个垂直生态圈内,最后在用升级付费方式完成商业化闭环。
目前,畅捷通在硅谷也有技术团队,负责搭建底层平台,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说起来,真的还蛮拼的……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Leah]
资讯
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商Plasticity Labs 获得210万美元A轮投资
Plasticity Labs(http://www.plasticitysoft.com) 日前获得210万美元A轮融资,由Fibernetics Ventures 投资。
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关注企业员工情绪改善的技术公司,其研究成果主要基于认知和行为科学以及相关的心理研究,力图为企业更科学地打造正向积极的工作氛围提供支持。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