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队协作
    iWorker工作家发布V6.0版本,从团队协作转型云ERP 记者在“iWorker工作家”完成B轮融资时报道过,企业级市场都是垂直应用,集成很难,需要考虑组织架构的权限以及信息同步问题,所以当时iWorker工作家的逻辑是集成了CRM、OA、IM、项目管理、日程管理等一套系统。采用“7+2+1”的模式来解决平台化和个性化的矛盾,即7成采用标准化平台,2成采用自定义模块,供企业自主改变流程满足个性化需求,最后1成是移动化以及延伸部分,也是工作家在探索的空间,提供了6个接入口。 而日前,iWorker工作家发布了V6.0版本,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展到财务、进销存、OA、CRM、项目、分销与零售、制造、人力资源等十个管理模块,也就是说,iWorker现在是一个完整的云ERP。 从产品层面说,这一版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加入财务模块,并跟业务融合。新增了总账、报表、应收应付、存货核算、固定资产等模块,与原有的进销存、零售、制造等业务系统连接。所有的业务核算单据都可以根据预设的凭证模板自动生成凭证,传递到财务系统。 2.加入全渠道零售与分销系统。一方面,因为分销管理是集团型企业供应链的重点,所以iWorker把各分子公司独立销售,以及分销商、经销商、代理商等多种销售业务模式都覆盖到。另一方面,iWorker起到了一个数据中台的作用,支持各零售行业线上网店+线下门店进、销、存等往来业务,支持跨境、国内电商,提供多平台、多店铺、多仓库、多家物流管理,以及跨越平台实时同步数据。 3.个性化配置。上文提到,这是iWorker一直在探索的部分,如今是推出了面向服务架构的底层平台——iWorker Tools,包含可视化配置工具、外部API接口、HTML5集成应用、开发和分包应用等解决方案。它将企业内的业务数据,如:客户、商品、订单、库存等转化为数据模式和界面模型。企业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模块配置,就能调用服务流,较快的实现独立部署。 之所以做重,从协作平台到云ERP,iWorker工作家CEO蔡军的逻辑是,与以服务业为主的美国市场不同,中国目前仍然是工商业占主导,前者强调非结构化的过程管理,后者更重视目标管理和数据结果,因此ERP产品才是国内企业级市场的主流需求。近期遇到瓶颈的SaaS初创公司,绝大多数是针对过程管理的,可能打从一开始就“站错了队”。 据悉,iWorker工作家目前拥有超过3000家付费企业客户,共计41万付费用户数,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0%。 来源:36氪,作者:徐宁。
    团队协作
    2017年12月01日
  • 团队协作
    Slack启用消息菜单功能,进一步完善团队协作 Slack 是聊天群组加工具集成的协作工具。Slack 已经整合了电子邮件、短信、GoogleDrives、Twitter、Trello、Asana、GitHub 等多种工具和服务。2014年初拿到了4000多万美元融资之后又完成1.2亿美元的融资,其估值也达到了 11.2 亿美元。但目前市场上类似的协作工具有很多,国外有Microsoft Teams 、Worklpace、AZGram,国内则有钉钉。为了证明其市场占有率,1月份,Slack团队宣布应用拥有超过500万日活跃用户和超过150万付费客户。也为了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Slack发布了另一个功能,帮助用户更好地连接应用程序。 Slack推出第三方应用程序目录已经有一年多了,现在连接可用的应用程序数量已经增长到900个,增长率有500%。 Slack团队表示,90%的付费团队正在使用至少一个应用程序 ,平台营销主管Ceci Stallsmith 表示,团队对应用程序目录感到非常满意,因为Slack工具加链接目录的形式形成了强大的生态系统。 其实一直以来,Slack不断推出新功能来鼓励应用程序集成,包括消息按钮,线程回复等。现在公司又推出了下拉消息菜单功能,开发人员可以在处理不同频道消息中的动态数据时使用该功能。当开发人员从数据库提取的信息时,下拉菜单是比较好的形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用户将Slack与客户关系管理工具(如Salesforce)连接在一起,那么可以使用消息菜单来向对方相发送相关帐户。 开发人员有可以使用五种不同类型的菜单,静态菜单显示某些固定的选择;用户菜单显示Slack上的团队成员;频道菜单提供公共频道;对话菜单列出直接消息;还有根据服务器响应动态加载的实时菜单。 Slack正在推出与16个合作伙伴的消息菜单: Front: 将团队的外部沟通(电子邮件,社交,短信,语音)组合到一个共享的收件箱中。 Growbot: Growbot鼓励团队成员,自动添加积极的反应并促使团队胜利。 Kip: Kip协助组织和团队购买办公用品。 Lever: 让整个团队参与招聘过程。通过Lever App,用户可以向Slack频道发布公告对候选人建立进行标注。 MailClark: 通过Slack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Twitter,Twitter DM和Facebook消息。 Memo (formerly Pogo): 在Slack或网络上保存并查找代码段、会议记录、链接、Slack消息或其它简短的工作内容。 Nikabot: 跟踪团队成员和项目,并获取关于当天缺少的信息的提示。 OpsGenie: 提醒功能和通话管理解决方案,为Dev&Ops团队提供日程管理、升级和事项通知。 Polly.ai: 通过简单和经常性的测验管理团队。 Slaask: 一款共享的实时客户服务应用程序,为Slack提供充足的空间。 Statsbot: 个人分析助手,用户可以查看聊天数据。 SurveyMonkey: 通过收集反馈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更好的业务决策。 To-Do Bot:  Slack中的待办事项列表,帮助超过60,000个团队提高了生产力并完成了工作。 Troops: 将Salesforce工作流程集中在Slack里,帮助公司更新和共享信息。 Workato: 消除应用程序跳跃,允许用户在所有云应用程序中完成工作。 Zylo: 为企业的各种云应用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在线控制中心,帮助企业监控自己的各项SaaS软件的使用情况并作出优化。 为满足用户处理复杂工作流程的需要,Slack正在为开发人员添加更多选项。对于早期的团队,具有简单的界面控制可能就足够了,但Slack逐渐壮大,需要为开发人员提供额外的功能。添加消息菜单是Slack开发者平台的另一个里程碑。在不久的将来,开发人员能够将文本输入交互性纳入其应用程序。据悉,消息菜单今天已投入使用。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70495.html
    团队协作
    2017年04月12日
  • 团队协作
    “蓝湖”入驻Tower,产品设计协作领域多了新玩家 市面上有很多协作类产品,如Woktile、Teambition、石墨等,这些通用型产品有很多细分行业和细分领域,如何在一个平台上适配不同场景是协作类产品的一个难点。Tower今日接入了产品设计协作平台“蓝湖”,就是希望适配平台上产品设计类需求。 那么“”蓝湖”是如何适配产品设计类领域的呢?“蓝湖”将设计团队工作场景中的讨论设计图、展示产品设计流程、原型制作放到平台中。具体操作是这样的:“蓝湖”提供了画板,设计师把所有设计图放上来,画跳转连线页面的跳转逻辑。此外,设计师可以上传Sketch文件,并自动更新版本。在产品交流环节上,团队成员能在设计图上进行讨论、标记评论然后@相关责任人,谁被@了会收到邮件通知,继而进行交流。最后在产品交互阶段,省去coding,通过页面上的两个步骤可以演示给RD。 跳转逻辑页面 标注、讨论页面 总体来说,“蓝湖”的推出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1.市场需求。互联网时代,产品设计协作变得重要,产品流程展示、在线讨论设计图、制作原型等每一个点变化很多,但目前很多产品并不能满足流程化需要。在蓝湖之前,Designboard为设计师提供画作平台,而创作之后设计师与PM、工程师打磨成品需要通过微信、QQ、邮箱等进行交流。这一过程效率低,浪费很多时间。所以,一款设将各工作节点连接起来的计类协作平台是需要的。 2.内部团队需求。蓝湖团队成员过去从事互联网产品开发工作,在产品开发各个环节上没有发现能较好满足自己需求的同类工具,而登陆国外工具很慢,所以决定自己开发一款产品。 ”蓝湖“目前所有服务免费,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考虑收费,这主要由于以下考虑:蓝湖团队想通过“蓝湖”产品服务好设计师人群并开发其后续价值。也就是说,在聚拢一批设计领域相关人员后,蓝湖团队会通过与招聘平台合作、社群活动等寻求变现。 其实针对某一特定人群做产品,这样的案例不少,比如最典型的母婴人群,有“蜜芽”、“贝贝”、“宝宝树”,还有面向一亿军迷的“铁血网”、针对潮流人群的“YOHO!有货,以及针对40—60岁中老年的友瓣直播”等。在设计领域,IMCAN与“设计中国”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中国设计师人数达1700万,亚洲占比45%,全球占比19%,市场规模不算小。目前蓝湖有1万多企业用户,Tower、美团、滴滴、面包旅行、钱方好近、快服务等在使用。 相比国内,国外服务设计领域人群的互联网产品就比较多了,跑在赛道前面的是InVision、Marvel两家,其中InVision在去年6月份完成了 5500万美金的D轮融资,由Iconiq Capital领投,之前几轮的投资者 Accel Partners 和FirstMark Capital 跟投;Marvel也刚刚完成了在400万美金的A轮融资。 蓝湖团队目前有20人左右,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打磨产品,改善用户体验。 来源:36氪,作者:韩旭,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4988.html
    团队协作
    2017年03月06日
  • 团队协作
    QQ 也开始动脑筋团队协作了~ 发布TIM 办公聊天轻应用 不知道你的公司现在还用不用企业微信,从今年 3 月份起,还未正式发布的它就广受关注,微信想以此试水企业服务市场,媒体想搞个大新闻,大家也想在生活和工作夹杂的、铺天盖地的微信消息中喘口气。 不过,至少从我自己的使用经历来看,企业微信没能实现任何一个目标。它没有帮我们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就像我们自己本身就做不到一样。 现在,微信的“老大哥” QQ 也要尝试一下类似的事情:今天,有媒体发现,腾讯悄悄发布了一款新的聊天应用 TIM(域名为 office.qq.com),除了“昭然若揭”的域名,TIM 的页面还写到,“轻聊的 QQ 更方便办公”。 腾讯客服的 TIM 页面介绍: TIM,轻聊的QQ,办公更方便。还支持高效的多人协作文档,可以在线编辑 Word、Excel 文档。支持免费的音频、视频通话。也继承了 QQ 的超快传文件体验。 TIM 使用了 QQ 的账号体系,你可以使用 QQ 帐号号登录 TIM,登录后联系人、消息、群、多人群聊与关系链相关的数据均是双向同步的。 目前,TIM 的官网提供了 iOS 和 Android 版的下载链接,但是,iOS 版使用的是企业分发的模式(即不通过 App Store,仅限企业内部使用),目前这种方式已经无法下载,App Store 中也搜索不到。但 Android 版已经可以下载。 QQ 和 TIM 的聊天信息及用户关系是完全同步的 从 Android 版截图以及腾讯官方的介绍来看,TIM 使用 QQ 号登录(和最初企业微信只能用微信登录一样),好友、消息完全同步,在界面上,TIM 也和 QQ 非常相似,只是将底部导航栏的“动态”换成了个人主页。 TIM 添加好友的方式和微信类似,可以搜索手机号或 ID、直接点击“加手机通讯录好友”、绑定 QQ 添加 QQ 好友,也可以使用扫一扫。 在腾讯客服页面,还出现了 Mac 版 TIM 的使用说明(虽然现在还无法下载),其中介绍了 TIM 还有“创建组织”的功能,这清晰地显示了它是一款企业服务软件。组织创建成功后,创建者、管理员还可以添加子组织,并向子组织中添加或删除成员等。 TIM 还有一个很“商务”的特性,你可以自行选择打开或关闭“QQ 空间”。 而出现在“个人主页”界面的新功能更能透露 TIM 的意义,协作文档、邮件、收藏、日程、电话、我的文件。这些功能有微信和 QQ 的影子,但将它们放在一起的组织方式也更符合团队协作软件的使用习惯。 新增的协作文档和日程是很有用的功能。目前,TIM 的文档协作支持表格和文档两种格式,它还允许在 Web 端查看以及导出。具体操作上,文档创建完成后,你可以分享给 TIM 好友、微信、朋友圈、微博等,邀请别人进行协作。和 Google Docs 类似,TIM 的协作文档采用自动保存机制。 和企业微信不同,TIM 和 QQ 完全打通,甚至连聊天消息都是双向同步的,这甚至比微信手机版和电脑版做得更彻底,后两者只有在同时在线时,才会互相同步聊天消息。 这也体现了微信和 QQ 的一些细微差别,在我接触到的创业者中,一些需要大量的文件传输和协作的团队,坚持把 QQ 作为主力协作软件,原因就是 QQ 在 PC 和移动端之间的无差别同步,以及更长的保存聊天文件的时间。 从现有信息来看,TIM 就是一个在 QQ 上“动刀”的团队协作软件,它去掉了 QQ 的娱乐化内容,并增加了以团队协作为目的的新功能。和 QQ 的双向同步或许会让它显得有点多此一举,但是你仔细想一下,它或许才是真正能让你把工作和生活分开的工具:你可以在 TIM 上处理公司事宜,在 QQ  上回复女朋友的约会,而在和客户、合作伙伴、采访对象交流时,你也不用费尽心思劝说他使用“企业版 QQ”,你要做的就是添加他们的 QQ,然后在 TIM 上和他聊天。 腾讯鼓励内部竞争,TIM 看起来就像 QQ “对抗”企业微信的产物,单从上面一点出发,这次我把票投给 TIM。   作者:蒋鸿昌 http://www.pingwest.com/qq-made-a-new-app-tim/
    团队协作
    2016年11月16日
  • 团队协作
    巨头来了:微软Office发布企业协作工具Team:直接挑战Slack 北京时间11月3日上午消息,微软今日在旧金山召开发布会,发布了新的企业内部协作工具Teams。这一工具将直接与同一领域大热的旧金山创业公司Slack展开竞争。 微软Office业务企业副总裁柯尼斯鲍尔(Kirk Koeigsbauer)主持了此次发布会,微软CEO纳德拉(Satya Nadella)出席了活动。从今日开始,Teams将在181个国家以18种语言,面向Office 365的付费企业版用户免费提供,预计全面上线时间会是2017年第一季度。 Teams工具将与微软的Office办公组件深度整合,并基于Office 365的云平台打造。借助这一工具,企业可以在Office平台上打造属于自己的协作小组,进行群组沟通、文件分享、共同办公等功能。 Teams的主要特性包括:群组聊天既可以公开,也可以私密;借助微软内嵌的Skype,企业用户可以直接进行视频和语音会议;用户还可以发送Emoji、贴图、GIF等个性化信息;与Word、Excel、PowerPoint、SharePoint、OneNote、Planner、PowerBI等微软诸多办公软件深度整合,企业用户可以直接协作完成办公。柯尼斯鲍尔还强调,Teams拥有微软引以为荣的安全保护,协作沟通内容都会进行加密。 今年年初,媒体曾经报道微软内部曾经讨论斥资70亿美元收购Slack。Slack创办于2009年,上一轮融资的估值高达36亿美元。Slack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看到了企业办公软件和商业聊天工具之间的中间市场。目前Slack日活跃用户突破400万人,其中包括125万付费用户,年营收达到了1亿美元。 据传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立主微软收购Slack,但遭到了纳德拉的反对。纳德拉等部分高层认为,微软完全可以自己推出类似业务,凭借微软巨大的平台优势和用户基数来实现成功。 虽然Slack已经占据了一定先发优势,但微软同样拥有自己的优势。通过Windows、Office、企业云服务等一系列完整的企业软件服务,微软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企业办公服务提供商。其中Office是全球最为普及的企业办公软件,每年营收高达230亿美元。而Office 365已经拥有8500万用户。 Exchange邮件系统在企业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0%。   Slack 发公开信: http://www.hrtechchina.com/15177.html    
    团队协作
    2016年11月03日
  • 团队协作
    Microsoft 推出团队工作应用 Project Sonoma,一款移动端的 Slack + Trello Project Sonoma 是 Microsoft 推出的一款移动端团队协作应用,允许用户查看下一步工作计划,关于工作的重要信息、与同事沟通等。在产品形态上,Project Sonoma 像是 Slack 和 Trello 的结合,不过工作列表的色彩多于团队协作。   由此来看,Project Sonoma 其受众更倾向于非办公室工作者,即那些不用电脑、无固定办公地点的人,比如倒班制的医生、及服务行业的人群。Project Sonoma 还没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可在 Google Play 和 iTunes 上下载。关于 Project Sonoma 的创建团队,有说来自微软收购的一家公司 Shiftr ,后者做的便是员工工作日程工具。   今天早些时候,Microsoft 还收购了一家 AI 日程安排公司 Genee,该功能或整合进 Office 加强其办公功能。   本文参考信息来源:mspoweruser.com
    团队协作
    2016年08月23日
  • 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办公软件“石墨”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上线企业版进军2B市场 今日,团队协作办公软件石墨文档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 Pre-A 轮融资,领投方为山行资本,心元资本、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跟投。据悉,此次融资取得资金一半将继续用于产品研发上,另一半资金则将用于石墨文档的商业化上。   会上,石墨文档还正式上线企业版产品。企业版产品不仅囊括了个人版的所有功能,还允许设置多个管理员进行企业文档共享成员的管理。在内外部协作上,企业成员可邀请企业外部成员进行协作,并能对其访问控制进行管理。此外,企业文件的所有权将归属于企业,防止因企业成员离职而导致资料泄露。同时,石墨也公布了其企业版产品价格,18元/人/月。   通过发布企业版产品,石墨文档开始拓展B端市场。据了解,美国实时协作工具Google Docs 的企业级解决方案——Google Apps for business的活跃用户已超2.4亿,企业用户达500万,年收入达10亿美金。在石墨看来,中国2/3的企业都在使用文档,市场潜力巨大,加之没有Google Doc这样的巨头在该赛道内,石墨有机会成为国内“文档协同办公”类工具的领头羊。   恰巧,Salesforce也宣布将以7.5亿美元收购了团队协作应用软件Quip。被问及对此事的看法时,石墨文档创始人吴冰表示:“Quip产品主要以文档和表格为主,技术层面不算复杂,我们的技术水平也能达到,甚至更高。虽然美国大部分市场是被Google Docs和office365所占据的,但Quip在这么竞争激烈的市场里,还能估值7.5亿美元,说明这个市场非常有潜力。拿我们与Quip对标的话,我觉得我们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此外,石墨文档还宣布了与钉钉的合作。通过此次合作,钉钉将补足其文档协作工具功能板块,石墨文档也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引流渠道。   来源:36氪,作者: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0441.html
    团队协作
    2016年08月03日
  • 团队协作
    7.5亿美元仅买下一款软件,Salesforce这次补强型收购到底基于什么逻辑? 继上个月放话“愿意以高于微软26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LinkedIn”之后,收购欲膨胀的Salesforce又开启了新一轮与云服务领域相关的产品抢购计划——昨天,公司已确认收购团队协作应用软件Quip,后者的联合创始人为Facebook前首席技术官Bret Taylor。据科技媒体Techcrunch了解到的消息显示,此次收购总金额大约为7.5亿美元,交易将以现金加股权的形式进行结算。   能够与Microsoft办公软件相匹敌的Quip Quip成立于2012年,曾受到知名投资人Peter Fenton以及若干顶级风投(包括Benchmark、Greylock等等)的青睐,迄今为止共融资4500万美元。在其最新发布的声明中,公司表示将在并入Salesforce后继续经营自己的业务,Taylor与另一位创始人Kevin Gibbs(前Google员工)也将继续留任公司。   Taylor在自己的博客中谈到了自己对于这次收购的看法: “我们团队深受这次交易的鼓舞。作为Salesforce的一部分,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拓展服务并因此而获得上百万新用户。与此同时,Salesforce成功打造的用户平台也赋予了我们更加高效的产品迭代能力。总之,大数据、内容与通讯手段的全新整合将带给我们更多未知的惊喜。”   起初,Quip刚发布时还只是一款仅存在于移动端的原生应用,但在移动设备上积累了一定用户后,公司却“反向”进入了电脑市场,并面向苹果与Windows系统推出了PC版办公软件。 Quip曾被很多企业大佬称作是一款能够对Microsoft Word产生威胁的及时性办公软件。的确,在功能方面,Quip具备了取代微软Office软件的能力。除了允许用户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撰写文档、处理电子表格以及制作演示幻灯片,其还具备移动聊天功能,方便同事之间的工作交流。此外,用户在围绕文档进行实时协作时,Quip会将改动或评注通知发送给分享过这一文件的所有用户。   公司投资方之一Greylock的合伙人John Lilly就表示自己从2013年以来一直在使用这款产品: “我们都抛弃了笔记本转而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办公了。不过,无论载体如何变换,我们关注的核心仍然是办公效率。而Quip基于移动设备重新定义并打造了的全套办公工具,并内置了实时协作和通知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它改变了我们协同工作的方式。”   买下Quip到底是基于Salesforce并购整合策略的技术逻辑还是产品逻辑? 尽管Salesforce是业内数一数二的CRM服务商,但关于Quip为何选择最终将自己出售给Salesforce这个问题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在企业服务市场,大企业整体架构的不断调整及并购交易似乎已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趋势。   作为科技圈有名的“买手”,Salesforce的收购欲到底有多疯狂,看看这半年来的成果就知道了。据Crunchbase统计,自2012年6月Salesforce就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收购征程,收购交易共41笔,其中仅2016年以后的收购就有7笔(包括Crunchbase没有记录的员工自创工具Peer),几乎是一个月一次的节奏(如下图): 在这7家今年收购的企业中,除了Quip,36kr还对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提供商Demandware、机器学习公司MetaMind以及人工智能企业PredictionIO的收购事宜做了相关报道。   与在收购后将产品进行简单合体相比,Salesforce一般更倾向于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进行“补强”。在科技作者郑林鹏的《Salesforce并购整合路径分析》一文中,Salesforce收购路径外延拓展的核心主线共有两条:技术逻辑与产品逻辑。从技术方面来看,Salesforce一是需要利用科技去完善自己的底层架构与技术储备,确保平台的流畅运作,让产品有个”好底子“。例如机器学习公司MetaMind的深度学习技术就可以帮助Salesforce完善运作模式,简化平台的技术操作流程。   而从产品层面来看,Salesforce主要是为了补充和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如今年收购的电子商务服务公司Demandware就能够帮公司拓展电商领域的业务。   因此,收购Quip可以被看作是Salesforce基于产品逻辑的一次整合策略。作为公司不断扩充的“生产力服务”投资组合的一部分,Quip被Salesforce视为一个与微软在软件领域展开竞争的绝佳入口。   但考虑到7.5亿美元的昂贵价格,也许Salesforce更在乎的是这款产品背后的团队——是的,根据收购协议,Quip的团队将加入Salesforce研发团队并被赋予重要任务。或许这个团队接下来要做的事会对Salesforce的企业服务链条产生关键作用,而这可能就是Quip最终接纳Salesforce的原因之一。   来源:36氪,作者:宇多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0424.html
    团队协作
    2016年08月02日
  • 团队协作
    专注中小微企业的记账工具,“简账”完成100万元天使融资 近日,“简账”联合创始人刘念邱透露,项目已于去年6月完成了100万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个人,下一轮融资在计划当中。 如今,企业常用的记账软件价格普遍较贵,操作起来也很复杂,对于很多中小微企业来说,其实并不适合。他们更需要一个简单易懂的辅助型工具,来帮助他们无门槛的记账,并且能比较直观的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 “特别是一些传统或者互联网的项目型企业,比如装修、工程,很多施工小组的财务状况比较混乱,有些是手工记账,甚至一些小公司根本没有记账的习惯,这样一来便会导致开支浪费或者沟通延时等等问题”,刘念邱说。 所以,对于记账这件事情来讲,从个人到专业记账的整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属于小微企业记账的空白阶段,而“简账”便想来填补空缺。 基于此,简账将专业软件的流程简化后,更适合于没有会计专业知识的创业者使用,操作简单化,安全、及时,基础功能免费,首页仅提供5个记账的指标,包括收入、支出、应收、应付和利润,并且还有库存管理、销售记录等功能,根据小企业会计法则开发,账目资金以及盈亏运转会更加清晰与一目了然。 另外,简账还提供了团队协作的功能,支持公司管理人员共同记账,不管是有权限的老板、会计、还是合伙人都能随时记账和查看财务状况,不过库管人员只能使用库存管理功能。 刘念邱告诉记者,简账4月份上线后注册用户上千,使用团队协作功能每月会有VIP费用,但目前的推广期免费。线下,团队会不定期的举办创业者活动,尝试定位问题积累一批精准用户。 谈及未来的发展,刘念邱表示,简账想帮助企业做以财务为起点的管理工具,“对于创业者来说,他们大多数技术出身,会以技术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然而基于更好的商业模式,需要做一系列的财务规划,对于企业的未来也会有帮助,但很多创业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纵向上,除了基础功能,之后简账会有报销审批的增值功能,通过项目的预算、执行到支付的整个过程,把记账和工作融为一体,并且还会对于公司开支做评估。 横向上,简账希望成为企业服务的接口,致力于和其他的企业服务项目共同打造一个服务B端的生态。 然而,初创公司林立后企业服务也开始遍地开花,简账想做的事情,“云账房“、“慧算账”、“小白财税“等等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解决方案,然而相比之下,“简账”重在简化操作、提高效率,团队协同降低了沟通成本。     产品:简账 公司:成都知创科技有限公司 网址:www.easyaccounting.cn 【猎云网(微信:ilieyun)成都】6月12日报道(文/朱珠)
    团队协作
    2016年06月12日
  • 团队协作
    怎样让公司团队更好协作?Airbnb是这么做的 “产品团队在一个山谷上,市场营销则是在另一个山谷上,连接他们的却是一座又长又狭窄的吊桥。每天,一些勇敢的‘思想’会尝试走过这座桥。而我们需要的,是构建一座和金门大桥一样坚固的桥梁结构,不管有多少流量两边都能畅通无阻地交流。”——布莱恩·切斯科,Airbnb联合创始人兼CEO 笔者之前曾主张不管你是什么性格,都应该尝试多接触些人,从不同人身上学习有价值的东西。事实上,本文要阐述的是Airbnb分享了自己品牌重塑的过程中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理念,他们如何跨营销,产品,工程和设计团队实现协同工作,以及他们是如何配置团队以确保成功和工作效率。 我有机会与Airbnb体验设计主管Katie M.Dill和Airbnb体验设计师Alvin Hsia进行了交流。我们探讨了许多不同的主题,比如之前的创业体验,对于亚洲和新加坡社会经济的看法,以及每个不同团队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不过之后仅仅过了几周,我在硅谷参加Greylock设计社区大会时又遇到了Alvin Hsia,于是决定好好聊聊关于Airbnb一些“鲜为人知”的秘诀。 团队架构 Airbnb的设计团队主要有四大支柱组成,分别是体验,产品,洞察力(理念)和内容策略。根据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也被成为EPIC。Katie负责体验设计团队,由行业内的产品和用户体验设计师组成。体验设计师和产品设计师的人数比例大约是10:1,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在后文详述。 品牌重塑 Airbnb抛弃旧时代Logo,Airbnb进行了品牌重塑,提出“Belong Any where(家在四方)”概念。不过,品牌重塑是由市场营销发起并推动的。Katie为大企业品牌重塑提供的一个建议是,最好你的品牌重塑战略能得到(至少一位)公司高管的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前进。这点非常有帮助,特别是你需要和好多跨功能性团队合作,得到高管的支持会帮助省去不少麻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沟通交流 当Airbnb第一次启动品牌重塑工作时,Logo打印出来的效果很棒,但是在数字屏幕上,包括在网页和移动产品上显示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果在你的公司里,产品设计和品牌是分开的两个团队,那么一定要学会沟通交流,在工作的每个不同阶段都要彼此参与,确保流程无误。 “翻转开关” Airbnb决定一次性改变旗下所有设计——全新的主页,全新的网站,全新的移动App。他们花了五个月时间完成所有的重新设计和改变,在那段时间里,设计师和工程师在两个独立的设计和代码库上工作、维护。 在营销和产品之间搭桥 当一家公司发展超越了某个特定阶段,旗下团队不仅有各自的规划路径,也会在不同的时间轴上完成工作,此时沟通交流就会成为一大挑战,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初创公司身上尤为明显。通过做好规划,明确职责,确保每个人都朝着同样的目标在努力,否则步调不一致很难让企业有较好发展。 与Airbnb体验设计师Alvin Hsia的Q&A Q1. 如今Airbnb体验设计团队规模有多大? 体验设计团队刚刚超过50人,但相比于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的人数已经翻了一番。 Q2. Katie提到了OKRs(目标与关键成果),这对你意味着什么?你能分享一个例子,Airbnb如何使用和评估OKR考核的吗? 每个产品团队和他们的子团队都有年度目标与关键成果(OKR)目标,之后OKR会被拆分成每个季度的目标。如果举个例子的话,就拿Airbnb的“Guest Love”团队来说吧,他们的OKR考核值班包括2016年的住宿预定量,而对于“Host and Homes”团队来说,则是旅途预订百分比和住宿五星评级量。 Q3: 设计师如何评估成功和提高? 一般来说,我觉得设计师有两种方式去评估成功和提高。第一个是从团队的指标和目标的角度去看他们所负责的项目是否获得了成功。第二个是他们有没有学到新东西,技能是否有提升,以及个人是否有得到提高。最好的团队不仅让设计师觉得舒服,而且也能给他们提供很多机会。 Q4. 你能谈谈体验设计师和项目经理/工程师之间的关系吗?通常一周时间里,设计师和其他团队会有几次沟通? 在Airbnb,我会说设计师70%的时间都在和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包括项目经理,工程师,研究人员和数据分析师。我与他们会晤的频率也很高,通常一天两次,根据不同的项目阶段,也会不定期开会讨论。 整个设计团队没有会有一次会晤,让大家彼此了解下不同团队之间的工作情况。我们使用了Google Slides,这款工具很有用,大家回去之后会明白自己所做的东西是否会和别人有重叠。对于那些更详细的反馈和批评,你需要回去和自己团队的设计师好好讨论一下(在Airbnb,涉及的包括Guest Love, Hosts and Homes以及产品增长团队,必要时,也会加入其他相关团队)。最终,会形成一份定期的设计报告发送给体验设计主管Katie Dill和设计副总裁Alex Shleifer,如果遇到较为重要的工作,还会提请首席执行官Brain Chesky知悉。 Q5. 你能分享下Airbnb的产品设计师和体验设计师是如何协同工作和交流的吗?你们遇到过那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产品设计师开发工具包和工作流,帮助体验设计师和工程师更高效地、更出色地协同工作。他们是设计运营部门的一部分,当然,这个部门里也包括项目经理。他们会做大量工作,包括让我们测试新设备,设定标准红线,削减生产资产。我们不断实验新插件,内部工具和流程优化。他们则削减“日常管理费用”,帮助体验设计师更容易专注于解决真正的用户体验问题。 Q6. 在这个过程中,产品设计师如何能够了解到用户需要或用户问题呢?在用户测试阶段,产品设计师也会参与其中吗? 这是一个好问题,产品设计师需要了解用户的问题,比如他们会让我们了解到有很多用户可能使用的不是最新款的iPhone手机,因此需要多考虑兼容性问题。此外,我们的App也会在不同类型的设备上使用,比如在不同的安卓系统上如何确保设计灵活性。最近,我们Airbnb的产品设计师想出了一款工具,能将真实数据导入原型产品里,这对测试有非常大的帮助。(翻译:Tino,编辑:picar) 来源:创业邦 链接:http://www.cyzone.cn/a/20160516/296308.html
    团队协作
    2016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