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这15个免费学习网站,每一个企业家都应知道
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意味着你需要扮演多重角色,特别是当你的企业刚刚起步,而你又没有足够的员工能够照顾到方方面面时。
学习创业所需的新技能成本是高昂的,但幸运的是,免费、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在近年来呈现持续增长。利用以下的资源,你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市场营销、创业、企业管理等技能。
1、CodeAcademy
该网站提供免费的互动性编程课程,能够帮助你对诸如HTML、CSS、Javascript和PHP等编程语言进行学习。你可以注册一个免费账户然后对课程进行保存。对于那些没有开发人员,甚至是自己创立网站或产品(像是APP)的创业者而言,在这里学习代码可以自己动手对Bug进行修正。
2、HubSpot学术网
这家获得认证的免费资源网上有关于集客营销的课程,包括网站优化、登陆界面及潜在客户培养。如果你想要发展自己的业务、完善企业的网站,这些技能是必需的。
3、Moz
如果你想要对搜索引擎优化进行学习,可以看看搜索引擎优化(SEO)领导者——Moz上的宝贵资源。除了免费的Moz学院以外,该网站上还有网络研讨会(现场直播和录制版),以及搜索引擎优化初学者指南、社交媒体和链接建设。
4、LearnVest
成功的创业者们知道该怎么对资金进行管理,无论是业务上还是私人生活中。除了一些价格合理的金融类课程外,LearnVest上还有一些免费的课程,如《培养更好的用钱习惯》和《如何做预算》等。
5、Natalie MacNeil、MyOwnBusiness
互联网使培训呈现出一股新浪潮,这对于那些想要学习如何在特定利基市场开办企业或是做好业务的创业者而言非常有利。一些出色的导师和机构会针对创业者定期推出免费的课程和电子书,这其中就包括Natalie MacNeil和MyOwnBusiness网站。试着搜索“利基关键词”+“商务课程”找到一门最适合你的课程吧。
6、edX
这家免费的网站上目前有300多个涵盖各种话题的课程,包括《财务分析与决策》、《创业101:谁是你的客户?》等。这些课程不仅涵盖了普通业务,同时也可以帮助你学习更多行业中的相关技能,像是大数据或者环境保护等。
7、可汗学院
这个免费资源网创办的初衷是让每个人都有学习数学、科学、艺术、技术等等的机会。网站上有超过10万个练习能够让你学以致用。虽然许多课程面向的是高中学生,但是也有几门课程适用于所有人,如税收和会计。
8、麻省理工学院网络公开课
现在在麻省理工学院网上,有一些教授的课程,你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进行免费观看和阅读。麻省理工将一些有利于新企业主的课程汇集在一起,放在了“创业者”这一页面上。课程包括《早期国有资本》和《软件企业》。
9、宾夕法尼亚库兹大学
这所大学有近100门免费点播课程,非常适用于创业者们,包括涵盖了业务规划、运营和管理以及小型企业税收的课程。
10、Coursera
就像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那样,该网站与114位教育合作伙伴合作,为近1000万用户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的一个优势是针对具体利基市场提供完全与之契合的课程,像是范德堡大学的《临床研究数据管理》以及马里兰大学的《企业家的创新:从观念到市场》。其广泛的网络合作伙伴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11、OpenCulture
该网站本身并不是一个教育平台,而是各个网站免费资源的收集和分享者。从iTunes U(iTunes上的名校网络公开课)到其他形式的音视频课程,该网站上共有150门免费商业课程。用户还可以找到免费有声读物、证书课程以及其它在线课程。
12、YouTube
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之一,在上面几乎可以找到你能够想象的到的任何视频资源,对此大多数用户并不感到惊奇。从TED到创办企业介绍,YouTube是一个能够找到几乎任何话题的很好资源。
13、Alison
该平台提供来自现今诸多互联网巨头的免费课程,其中包括谷歌、微软以及Macmillan。迄今已拥有超过400万名用户和600多门课程,课程涵盖多种话题,如经济素养、个人发展以及业务、企业技能等。
14、Saylor
Saylor基金会提供免费课程的同时也与一些优质的学院、大学展开合作,开设一些价格合理的课程。它所提供的课程类似于你攻读本科学位时的课程。
15、播客Entrepreneur of Fire、Think Entrepreneurship's
尽管这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课程,但是它可以通过一种神奇(且易于消化)的方式,使你成为一名更出色的企业家。
你可以通过你电脑上的流媒体或是iTunes以及其它app收听一些播客。比如 Entrepreneur of Fire的播客每集听众数已经达到数千,、它能让你了解最新消息。另一个针对创业者的播客是Think Entrepreneurship's。
总结
最适合你的学习方式是音频、视频还是文本?不管是哪种,相信以上的15项创业者学习资源已经足够帮助你了解更多的创业、会计和获取客户的相关知识。
来源:创业邦
-
观点
一场打破封闭的春风,在线教育颠覆性7大表现
一场紧跟时代脉搏的改革,一个动则说颠覆的行业,一场打破封闭的春风,在线教育带来的变化。或许如今很多人不再提及颠覆一词,但是我们却在做着颠覆的事情,只是不再言说,俗话说道理越变越名明,而事情是做出来,唯有等到功成名就的那天才能让一切的嘲笑变为无力的言语。如今,由于在线教育的到来,它已经在做着颠覆性的事情,体现在哪里?
第一、教育部门争当时代先锋
从上海市杨浦区政府出台了涵盖九条细则的《杨浦区支持互联网教育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到广东省教育厅日前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承认网络课程被承认大学学分,教育部成立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等等,还有嘉榔所知的一部分城市的有关教育部门,他们已经在默默地准备推进在线教育学习,甚至准备跟部分教育合作。如果这样子的政策,还被认为是短暂的话,那么无话可说。在推动在线教育方面,教育部一直是相当积极,但也是给出不少的紧箍咒,所以才会被看起来平淡无奇。
任何一个时代,估计都没有今时今日能够出台那么多鼓励政策。因为不单我们明白,教育相关人士也明白,教育一旦被掌握那是很可怕的事情,而这种东西一定要中国化,况且这是一种增加群众素质的形式,至于平台如何,有时候确实不是考虑的重点。
第二、 高等教育的大门开始
最近的网易有道联合十几所高等学校打造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清华、北大等与国外三大在线教育平台的合作,还有一批垂直课程的首个在线教育证书等等…高等学府的改变是很难得的,也是很容易。他们是一群具有独立思考的人,所以接触在线教育比起任何的年龄层次的人都要易于接触。而且当这种东西被认可,那么势必一发不可收拾,恨不在这个时代的大学。你说我是大学生不用每天到课堂,而是在宿舍打着机学着课程,或者随时随地学习课程,均被认可学分的化,何必不每天那么早起去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大学生本来就是思想活跃,并且与众不同的。
高等学府的改变不单是学生,更是带给老师的改变。以往一些核心的教学知识,都被某些权威掌握,但是今天互联网时代,什么样的信息不能挖掘出来,而也让无数的老师有更加深入的进修,而非一日熬一日。同时,对于学校而言,老师水平的提高,无疑是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支持与不支持的权衡利弊得失,不难选择吧。
第三、传统教育越发注重用户体验
在今天的时代,嘉榔敢说没有哪个教育机构敢出来说不用关心用户体验、用户感觉的。现在传统教育机构把用户真正的放到首位,你会发现很多的教育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以前传统教育是不担心招生不到,所以很多都是不太用心,但是今天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平台出现,无疑会分割学员,并且线上与线下学习后,一旦体验不好,那么难保学员续费或者不推荐。
教育机构的发展依赖于品牌,所以各种的广告,各种承诺等,但是你会发现有些失效,并且成本逐步在增加,这可是要命,所以不得不对用户的维护。
第四、招生量下降,业绩提升
如果,你还信一些传统教育机构说的什么盈利,数字多少,那么你还真要好好研究 这两年的招生人数有多少,而课程价格到底翻了多少。比如以往一个学员的消费是2000,而找1000个学员,那么今天4000的学费,只需500人就行,怎么判断了?因此,我们看到很多传统教育都在紧张,而非假的紧张,还在质疑在线教育的影响的时候,根本就看不到所谓的影响的深层次。
如果不信,硬要看例子的话,仔细看下不同的教育机构开的讲座情况吧,就点这么多了。
第五、在线教育概念股一直升
嘉榔不玩股票,但是嘉榔有留意相关的股票行情。自从去年在线教育春风出现后,看看相关的概念股的情况吧,是不是恨不得一开始就投入了。即使到如今,资本市场依然看好在线教育,而国外的市场更是如此,不然真以为那时候的达内教育的上市没有因为是在线教育风口的原因啊。
而且,新南洋、立思辰等机构都在大举在线教育,不惜重金收购或者投资,真当他们是笨蛋吗?
第六、投资疯狂
不知道是否有发现,任何一个在线教育的创业者仿佛不太担心投资的问题,没错从去年开始,只要你的平台不是那么鸡肋的话,拿到不同程度投资是很容易,而且嘉榔就知道一些就一些项目书,加上一个初始阶段,还没有正式发布的平台,就已经拿到几百万的融资,所以不要只看表层,有很多的在线教育平台是在默默的准备着。
而且有人说几个月前拿着项目要投资,很容易,但是没有答应,但是怎么发现越来越少。嘉榔不知道怎么说好了,一个秘密的东西大家都争着抢,而当你这个项目被无数人传阅后,他们还会有时间跟你扯谈,早就去找适合他们方向的项目,所以并非投资少,而是你的项目被看多了,但是有些项目无论多少人看,依然是优质,但是你敢保证自己是那个吗?
第七、群芳争艳,百花争鸣
如今,在线教育行业颇有遍地开花,满地黄金的情况,每个垂直领域都开始被不同的平台占据,可喜的一种情况是已经没有那么多要做在线教育淘宝,走好垂直化,先生存下来,在谋求其它,这是一个定位,即使淘宝那时候也不一开始就是定位成为现在的样子,很多东西都是发展变化着。
而且,今年你会发现我们真的有互联网的繁荣,不像一些行业有些附庸的感觉,我们那么多在线教育机构竟然开展各式各样的大会或者沙龙,这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事情。既然教育是一件好事,为何不大举宣扬,让更加人享受起码看起来公平的教育,让更多的人知道在线教育,让更多的人来到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是一场不晚场的事业,未来必定辉煌,所以让我们一起站在时代的风口,成为真正的时代人物吧,未来成败,真的有那么重要?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赌博!
【本文作者:黄嘉榔;微信公众号:hjialang】
-
观点
移动Office免费幕后:微软丢弃个人办公鸡肋市场
[摘要]微软的免费策略,仅仅涉及个人消费者市场,而不是利润丰厚的企业办公市场。
HRTechChina编者注:纳德拉担任微软CEO之后,微软开始实施一种免费战略,比如两款版本的Windows系统免费授权给厂商。上周,微软再度作出一个令外界吃惊的宣布,移动端的Office将完全免费,并且提供浏览到编辑的完整功能,详情点击阅读《工作更移动化!微软继推出iPad版Office之后,又正式推出iPhone版》。许多分析师表示,微软的免费举动背后,是个人办公软件市场已经形成一个利润微薄的鸡肋市场,移动端产品也没有提升微软的Office365完整套件的销售,面对谷歌在线办公的威胁,微软干脆选择了丢弃市场、狙击谷歌的策略。
今年,作为一个被遗忘的移动端市场,微软推出了iPad版Office,其中免费版本只能浏览。分析师认为,iPad版本在刺激Office365的销售上,遭遇了重挫。
机构“Directions on Microsoft”的负责人米勒(WesMiller)表示:“在办公软件的低端市场,微软遭遇了压力,事实上,微软之所以在移动端宣布免费,是因为消费者版本的Office365,市场渗透令人失望。”
按照独立分析师汤普森的说法,微软周四在Office产品上越过了“牺牲线”,即免费产品和收费产品的边界。
在此之前,如果并未订购Office365,则iPad版Office用户仅仅能浏览文档,根据新政策,这些用户未来将可以编辑文档。不过对于少部分的平板用户,微软仍然限制了一些高端的文档编辑功能。
在iPad版本之前,在今年三月份,微软已经将面向iPhone和安卓手机的Office版本(OfficeMobile)宣布免费提供。本周,微软作出调整,将iPad上的Office套件,分拆为Excel、PowerPoint和Word三个独立的应用,但在安卓平台,套件仍然保留。实际上,在移动办公软件领域,将套件分拆为独立应用,已经成为被苹果、谷歌采用的通行惯例。
需要指出的是,微软的免费策略,仅仅涉及个人消费者市场,而不是利润丰厚的企业办公市场。
诸多分析师认同米勒的观点,即微软原本使用免费版的iPadOffice套件,刺激Office365家庭版(年收费100美元)和个人版(年收费70美元)的销售,但是目标落空。消费者并不习惯采用软件租用模式。
美国Jackdaw研究公司的分析师道森(JanDawson)指出,实际上,微软的Office收入主要在企业一侧。据道森统计,全部Office产品(包括Office365和传统的授权模式)在2014财年可以提供240亿美元的营收,其中只有30亿美元来自消费者市场,其余来自企业市场。消费者市场占比只有可怜的13%。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版Office365的销售增速,远低于在线租用模式。今年三季度,消费者版的收入仅增长了4%,但是在线租用收入的增幅高达27%。
由于移动端的Office未能够刺激Office365的销售,微软开始重新思考今年三月份的战略,当时这一举动获得业界专家的好评。
道森表示,微软将Office进行分支化,免费版本只能浏览,限制编辑,这种做法影响了Office在iPad用户中的渗透。他表示,免费和收费版的边界太过遥远,免费版几乎什么都不能做,收费版什么都能做,微软已经意识到,这样的边界划分是一个错误。
道森认为,既然绝大部分的Office收入在企业端,微软考虑,为何不干脆开放消费者版本的更多功能,而在过去,微软对于免费提供Office的任何功能,十分谨小慎微。
上述分析师米勒表示,消费者市场的办公软件的价值,正在“接近于零”。如今,谷歌旗下的Docs产品面向个人用户完全免费提供,从去年开始,苹果也开始免费提供iWork办公软件。为了保持竞争力,微软只能扩大个人版Office的免费化。
分析师汤普森表示,微软新近的举动,也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即面向个人用户销售办公软件很难赚钱。
不过,微软是一家企业,而不是慈善组织,将移动端Office转向免费,对于微软有何价值呢?
道森表示,微软希望Office成为渗透全球市场的一个办公软件,另外Office文件格式几乎成为行业标准,个人版的免费化,有助于巩固企业的Office市场。
汤普森表示,对于微软而言,移动版Office免费更多是一种防守策略。移动版没有能够刺激Office365的销售,与此同时,微软担心更多的Office用户流向谷歌。显然,通过免费将用户留住,保留购买高端产品的可能性,总比让用户流向对手更有利。
另外,美国市场研究公司Moor Insights & Strategy的分析师莫亨德(PatrickMoorhead)则认为,微软此次是一个主动出击,而不是绝望性举动。纳德拉给微软制定了“移动优先云优先”的战略,微软此次仍是在推进这个战略。(晨曦)
来源:腾讯科技
-
观点
成功IPO前创始人&CEO需要做好的10件事
利用资本运作成长的技术型公司,从成立到上市需要花费 8-10 年时间。没有一夕成功的上市,从创立到上市是一场需要投入海量工作和艰辛努力的马拉松。顺利上市过程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创业者需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确保万无一失。而万全的准备要求你具备预见性、对未来的眼界和巨大的增长潜力,同时不容许丝毫的败笔。即使公司已具备了上述属性,你的首次公开募股仍不能算胜券在握。不妨考虑以下十步走的计划来确保一个万无一失的上市进程。
你需要一个既懂商业模式也深谙华尔街运作规则的CFO
如果公司还没有这号人才,那么得至少在你的上市计划一年前开始招聘。CFO 在你公司推广上市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他至少需要几个季度来了解公司的商业理念并确保有足够的理解深度,此外你的 CFO 还应组建自己的团队以及建立体系来响应上市公司的需求。对想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而言,其中更多的挑战还在于,境内有过带领公司上市经验的财务高管是如此稀缺,而且语言问题也可能造成沟通障碍,能顺利带领公司上市的首席财务官需要有能够和华尔街投资人无障碍沟通的语言能力。
提前熟悉了解相关的投行
选择一个对的承销商对你的首次募股至关重要。比较典型的方式是,公司会举办一次竞标的“预演秀”(Bake-off), 像选美比赛一样,会上受邀的各投行向董事会介绍自己的资质并对上市定位提出各自观点。如果你已在上市计划启动的前一年就开始接触投行方,那么可以考虑取消“游说大会”(竞标)或改为参与者更有针对性的小范围会议。实际上你可以根据之前了解的信息来选择会谈的投行对象。需要注意的是,投行们是互相竞争的关系,在你做出决定之前你的选择余地是最大的,你需要杠杆利用这种微妙的竞争来确保他们会提供最好的人力和灵活度赢得你的青睐。
用恰当的标准来遴选你的承销团体
在选择主承销商时,要评估他们的投行联合能力(cydicationcapabilities)、他们对你企业的熟悉程度以及华尔街将会如何评价你的公司,用这些标准来判断。选择主管团队时则要看他们研究分析师的资质和兴趣方向。虽然卖方研究工作近几年的名誉和影响力已有所败坏,不过一旦上市,有掌握丰富信息的权威分析师密切跟踪你的公司仍是非常有帮助的。
借即将上市的优势吸引顶尖人才加盟你的公司和董事会
一旦上市,期权价格会与股价密切关联,你吸引到顶级创业人才的难度将加大,但即将上市的消息则对一些顶尖人才有强大的吸引力。此外在临上市前合理虚张开支会让上市后头几个季度的盈利期望保持在较低水平。相应地,在上市前招聘董事会成员也容易得多。
练习如何应对投资者
在提交 S-1 注册文件前半年到一年间,可以开始接触公众投资者和卖方调研分析师。利用这些面谈机会夯实你的故事,练习应对公众投资者的问题。但要记住,在这些会面的同时你已经开始建立你的声誉,在这些会谈中达到或超预期、达成目标、保持良好记录也至关重要。
在上市前“冲刺”你的资产负债表
鉴于你将凭借上市获得大量资金,在此之前追逐现金貌似有违常理。但非常关键的是,你不能容许任何可能导致失败的“单点”出现。公众投资者不习惯为营业损失买单。如果你希望获得融资,投资者更倾向于回避投资亏损或者寻求一个更积极的评估。以大量现金储备开始你的 IPO 能让你在接触投资者时更有底气,而且大部分投资者乐见到他们的资金并不会用于近期营业支出。
行销上市时不要“发明”其它的衡量指标
Groupon 从它“著名”的上市案例中学习到的是:试图告知大众调整后综合运营收入(不包含线上市场支出),只会使公众投资者在看到新的指标时倾向于假设最坏的状况。投资者只会在懂得如何预测你的市场表现时才愿意买你的股票,所以要让帮助你进行内部预期的关键驱动力来领导你公开的指标。保持简单,不要用“看上去很美”的模式使投资者不知所措。
确保你的财务模型有充足的估值折扣
要成功上市并创造长期价值,你就必须持续达成或超过预期。上市后的前几个季度里要控制预期以达成财务预期、提高公司评估。通常公司给分析师提供上市前指导估值是在内部模型上进行 25% 的估值折扣。相反地,如果你用太大的差价冲击指导值,你会让你的投资者忽视指导值,大幅提升他们的预期。一个合格的管理团队需要能够理解和管理华尔街的预期,也会因此而获得声望。
花大量时间维护投资者关系
我调查过很多新上市的公司,常常听闻他们的 CEO 和 CFO 会在上市第一年中花 20%-30% 处理投资者关系。要预留足够的 IR 时间,因此你还需要有一个能在你外出教育投资者时顶替你处理事宜的强大的内部团队。
制定合理的交易价格,勿随价格涨跌喜悲
如果你的股票在交易首日以高出上市价格 25%-50% 的价格收盘,很明显你将获得超额融资,不过,如果融资远低于预期,相应会“补偿”你建立一个“对的投资者”基础,帮助你吸引到严肃的、有备而来并熟悉你的商业模式的长期投资者。你不能阻止短期操盘手在你公司上市后炒作你的股票,但长线的投资者基数越多更好。
本文作者 Glenn Solomon 是 GGV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领导了 GGV 对 Pandora、Successfactors、Lsilon、Quinstreet、Nimble Storage 和 Square 等公司的投资。关注企业级应用如 SaaS、云计算,以及移动领域。
-
观点
苹果CEO库克出柜,而第二件事是计划在中国建大学!
来自国外科技网站9to5mac的消息称,苹果公司正预计将其美国库比提诺总部的苹果大学扩展至中国。苹果公司副总裁兼苹果大学校长乔尔·波多尔尼(Joel Podolny)正在面试一些候选人,并为中国苹果大学寻求校长。
苹果大学(Apple University)在2008年成立,此计划由乔布斯和前任耶鲁大学商业学院校长波多尔尼共同发起,主要目的是培养中层管理人员,让苹果文化不会随着重要高管的流失而消失,来满足苹果公司内部不断增长的用人需求。
苹果大学扩展至中国,将是苹果首次将大学项目扩展至其他地区,意味着苹果希望在销售和运营之外更多地融进中国市场,苹果很多供应商的总部都在中国,相信中国苹果大学的主要目标是培训产品工程和生产相关人才。而不仅仅是销售和运营。
过去几年中,苹果在中国的增长非常快,iPhone和iPad销量高达数百万。库克频繁访华,与员工见面、与政府官员交谈并访问苹果供应链。苹果在中国约有5000名员工,分布在零售、运营、营销等各部门。目前,苹果在中国有12家零售店,未来两年内将增加至40家,还准备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
乔帮主在苹果以保密工作出色而闻名,他一手创办的“Apple大学”也不例外,今天找了相关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其中部分的培训内容不得不让我们觉得苹果大学跟毕加索一样,是苹果人精神洗礼的殿堂,将每堂培训课与企业文化理念结合得淋漓尽致。
苹果公司的培训高度保密,几乎没有人写过相关的东西,只是在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为乔布斯所做的传记中略有涉及。公司不鼓励雇员们公开谈论公司,这些课程自然也不例外。没有任何课堂上的照片公之于众。
培训课程1
在苹果交流
兰迪·尼尔森(Randy Nelson)是“苹果公司的沟通”课程的教师之一,他来自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乔布斯是该公司的创办人之一。
在去年的一期课程里,Randy Nelson通过毕加索著名的11张《牛》的手稿来讲述了产品极简化的原理:我们所看到的最终线条化的、充满毕加索风格的作品并不是一气呵成的,毕加索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首先画了一张写实风格的牛,然后不断地结构化、图形化,将可以去掉的部分尽量的简化,最后完成了最终的作品,虽然只有简单的线条,但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毕加索所画的牛。从这个角度说,毕加索方式不仅仅是在绘画,同样是在设计Apple的鼠标最好地说明了两者的契合点。
通过这种概念,苹果鼠标也完成简化的过程。这堂沟通的培训课留给苹果人的回忆是:经历一次次再创作,直到你能把信息以非常简洁的方式传达出来,苹果品牌,乃至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这样。
培训课程2
什么让苹果成为苹果
尼尔森有时还会教另一门名叫“苹果何以成为苹果”的课程,一个去年上过这门课的雇员说,他会在课上放出谷歌电视遥控器的幻灯。这个遥控器上有78个按钮,然后尼尔森拿出了一张苹果电视遥控器的图,它是一个薄薄的金属片,上面只有三个按钮。
苹果的设计师们是怎么决定只设三个按钮的?尼尔森解释说,他们一开始先有了一个创意,然后继续讨论,直到实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一个按钮用来播放和暂停视频,一个按钮作为选择键,另一个按钮用来回到主菜单。
谷歌电视的遥控器则是反例,它有太多按钮了,尼尔森说,这是因为参与项目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们都实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苹果的设计师们达成了一致:只有三个按钮是必需的。
尼尔森认为这是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差别所在-设计师在功能和美观上寻找平衡,而工程师则期望每个人都变得跟钢铁侠一样强大。接受过这些课程的员工认为,看到这些东西就可以明白“设计”当中的精华,这不仅仅可以用在Apple的产品上,还能用在生活当中。
这堂培训课程里面传承着苹果核心的设计原则:苹果是怎样及时精确,简单地执行自己的设计原则,并服务于体验者。
培训课程3
优质生活
另外一门课程“优质生活”则是来源于乔布斯的观点,他也曾亲自教授这门课程。众所周知,乔布斯对于工作中的事情都希望亲力亲为,而对生活的品质要求更高。他认为如果生活中的事物不够优质、每天使用的东西的身处的环境都糟糕的话,不可能设计出最优秀的产品。它的目标是提醒雇员们,要让最好的东西围绕在自己身边,比如有才华的同伴和高品质的材料,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最好。
这门课的教师之一乔舒亚·科恩(Joshua Cohen)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曾经拿纽约的地标建筑中央公园做例子:中央公园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曾经它是一片乱石岗,是低收入者的棚户区。但是设计者想把它改造成一个合适市民休息的地方,让来这里的游客能够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最终有了现在的中央公园。Joshua Cohen认为这与Apple一直致力的方针没有区别-让复杂的电脑变得简单,用户很自然的融入到系统当中,不需要费心清理。
培训课程4
思考技术世界的魅力
史蒂夫·P·乔布斯(Steven P. Jobs)创立苹果大学的目的是向员工灌输苹果的商业文化,并传授公司的历史,特别是公司的发展和技术经济的变革。课程并非必修,只作为推荐课程,但是吸引新雇员来听课从来就不成问题。
许多公司也有类似的内部培训,有时会被视作“灌输”,而苹果公司培训的主题则是思考技术世界的魅力。
除此之外,课程还会针对已有的Apple案例进行分析,这是任何大学都学不到的,例如当初iTunes和iPod决定兼容Windows的时候,乔布斯坚决反对,在公司内部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终结果证明:如果当时坚持了格调,iTunes和iPod就不会获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Windows庞大的市场占有率,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iTunes和iPod,为iTunes Store带来了爆发性的增长,否则很难想象不知道Windows为何物的iPhone能有什么样的成绩。
“研究苹果迄今几十年的案例,你会发现它们始终保有这样一种独特文化——相信自己在创造能够改变人们生活的最好产品,”巴贾林说。“他们想植入的完全是文化上的东西,公司越大,要做到这一点就越困难。”
这些只是Apple大学的一角,还有很多课程内容只有内部人员才知道,不过Apple大学代表着Apple的企业文化,这里的人坚信他们正在制造最好的产品,并改变人们的生活。那是他们企业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东西。而从一名员工的评价中也能看出Apple对于这种文化的贯彻:“连厕所里的手纸都好像是艺术品一样!”
来源:培训经理指南
-
观点
云存储混战:除了赔本赚吆喝,创业还能做啥?
云储存技术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日益普及的今天已经显得不再那么神秘,各大公司也在争先推出自己的云储存服务给广大的用户,最直接的产品就是推出了类似于网络硬盘或者网络U盘的私人云储存应用。
云储存应用产品储存文件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储存环境较稳定,不会出现因为U盘或者硬盘的损坏或丢失造成用户文件遗失的问题,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云储存应用也是一种通过网络传输的储存介质,都会被各种不可抗因素导致数据损失,但是就目前互联网环境来看,数据提供商对于数据最基本的保护还是做得比较到位的。用户不用担心自己的数据因为意外原因丢失。各大公司同时也根据自己的实力以及公司本身的定位和风格推出了不同类型的产品以及服务。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国内外目前比较主流的几款云储存应用产品,从多方面总结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一些改进的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本次云储存应用的盘点选取了国内的百度云、360云盘、迅雷快传、115网盘、新浪微盘、腾讯微云、和国外的iCloud、Google Drive、Dropbox、微软OneDrive 几款各具特色的云储存应用进行对比,希望通过对比给你一种新的思路。
云储存的分类:云盘,多功能云平台,云服务
根据各大公司云储存的产品以及服务情况,可以将市面上常见的用户较多的几款云储存应用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传统意义的提供云端储存服务的云盘,功能单一,大容量是这一类云储存应用的特色。第二类是将云储存功能扩大化,推出平台型应用,云存储应用中整合多项功能,比如系统编辑等。在云存储不断降价的时候,希望能通过增加多元功能吸引用户。第三类就是将云存储和云计算结合,同时为中小企业开发API,作为企业用户的后端技术支持。这项服务不仅仅局限于小的个人或者小企业,甚至可以扩展到各个大企业的云技术支持。
第一类:单一化云储存应用
发展到今天的云储存,在市面上已经很少有极其单一功能的云储存服务,各大公司都在自己的云储存服务的基础上添加了相应的扩展功能,但是本类应用还是主要以云储存应用容量为主打力量。代表产品有:360云盘、新浪微盘、迅雷快传、115网盘、腾讯微云。
360云盘本着将免费到底的态度对行业进行了非常大的冲击,除了提供最基本的文件上传下载服务外,还提供文件实时同步备份功能,只需将文件放到360云盘目录,360云盘程序将自动上传这些文件至360云盘云存储服务中心,同时当在其它电脑登录云盘时自动同步下载到新电脑,实现多台电脑的文件同步。云盘的初始空间是5GB,用户可以通过做任务的形式对自己的云储存应用进行扩充,扩充幅度非常大。通过下载客户端使用就能将云储存应用的容量扩充至36TB,然后登陆账号采取等级制度,等级越高所获得的奖励容量也就越大,所以,在容量上360网盘打了一张非常漂亮的王牌。
微盘是新浪微博的一款官方云储存应用,主要用户群体针对微博用户,初始空间为2GB,并且可以通过完成新手任务可以获得额外的10GB空间,之后通过每日签到可以获得容量不定的奖励。储存空间不是微盘的亮点之处,微盘主要是依附微博的社交性,将上传的文件分享后,会生成一个链接,并且能够根据提示操作简单的分享到微博中,微盘给微博用户的体验要明显优于其它云储存应用在微博中的感受。
微云是腾讯公司打造的一项云服务,您可以通过微云方便地在手机和电脑之间,同步文件、推送照片和传输数据。其主要特色就是用户数量庞大。基于腾讯公司庞大的产品生态群以及QQ用户的数量,微云也在逐步将腾讯公司旗下其他产品的储存业务慢慢融入到自己的服务中,这也就是说庞大的腾讯用户今后都将可能成为微云的使用群体。目前已经有超过1亿用户在使用微云保存文件。虽然腾讯微云的扩容方式较为简单,通过下载手机客户端登录使用后,用户即可获得10TB的容量奖励。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对于微云来说,用户的数量就是他们手中握得紧紧的王牌。
迅雷快传是老牌下载软件迅雷旗下的产品,它的精髓就是“分享”,可以说这就是一款为分享而生的云储存产品。它沿用了迅雷一直使用的会员制度,普通用户拥有20GB的基础容量,而等级越高的用户或者年费用户的容量比普通用户的容量要高出几十倍之多。除了固定空间外,迅雷快传还支持积分扩容,不过扩容的空间每月都需要按照容量扣取积分,积分可通过用户上传文件并分享下载的方式获取,点击下载的IP数量越多获得的积分就越多。因此为了维持扩容空间的使用权,用户只能不断上传新的文件并进行分享。
115网盘作为国内较早的网络储存服务提供商对于国内云储存应用行业之间的“容量竞争”好像不是非常感冒,风格整体偏中庸,似乎有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依旧我行我素的推出初始空间15GB,后期通过做任务参加活动以及签到的形式奖励容量。容量扩充程度每次几G不等。但是和360网盘或者百度云这样的T级别云储存应用来比,显然是有点小家子气了。但是老牌云储存服务商累积的经验与忠实的用户群,的确是115网盘的一笔不小的财富。
第二类:多功能云平台
基于大容量储存的云盘,各大公司也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云平台应用,整合了多项与云储存有关的服务,以扩大云储存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用户。与第一类云存储不同,云存储在这一类服务中退到幕后,依靠云存储而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是关键。其代表产品有国内的百度云、国外的iCloud、 Google Drive、Dropbox、微软OneDrive等。
苹果的iCloud作为苹果生态圈中不可缺的一个元素在容量方面的表现不是很让人满意,这也可能和苹果本身的战略有关。每个Apple账号下免费容量仅为5GB,iCloud的容量追加费用是10GB/20美元/年、20GB/40美元/年、50GB/100美元/年。价格相对其他云储存应用来说较贵,但是考虑到Apple生态圈对于iCloud的依赖程度来看,iCloud将苹果音乐服务、系统备份、文件传输、笔记本及平板设备产品线等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且联系非常紧密。各种设备都需要接入iCloud,它是一个与以往云计算不同的服务平台,苹果提供的服务器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存储介质,它还应该带给用户更多,相信还是有不少用户对此埋单。
Google Drive向用户提供15GB的免费存储空间,如果用户需要更大的空间,可选择升级至100GB空间,每月费用为1.99美元;或是升级至1TB,月费9.99美元;或是升级至10TB+,月费99.99美元。另外,当Gmail用户成为Google Drive付费用户后,其存储空间将扩容至25GB。Google Drive与Google Docs深度整合,因此可以让你和同事实时处理文档、电子表格以及演示。同时可以对相关文件进行回复与评论,而当其它人对你的文件进行评论或者希望与你分享时,你将收到通知。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Google的这项服务有点不接中国人的地气,所以体验并不是非常的好。
Dropbox采用了差异化服务的运营模式。其为初始用户提供2G的免费文件空间,为获得更多文件空间,用户有两种选择:一、通过邀请其他人使用和参与其他活动获得奖励;二、用户通过付费获得。Dropbox支持PayPal支付平台。一个用户每邀请一个新用户,可获得250MB免费使用空间(教育网验证用户为500MB,最大免费空间为3G)。用户可以通过Dropbox客户端,把任意文件丢入指定文件夹,然后就会被同步到云,以及该用户其他装有Dropbox客户端的其他计算机中。这样无缝的协同工作方式让很多远程实时共享文件的团体用户受益非常大。
微软OneDrive文件管理方式与Windows基本相同,可以建立多级目录,对文件、文件夹进行移动、复制、共享、删除等操作。这对于高度依赖Windows的用户来说是一件非常方便的功能。可以轻易的将自己的文件同步到私人的云储存里面,到任意一台PC中随意访问。近期微软OneDrive为用户提供了永久性的存储空间扩容,现普通用户的存储空间将从7GB提高到15GB。更高储存容量的售价也降低了70%,100GB每月只需支付1.99美元(之前是7.49美元),200GB每月只需支付3.99美元(之前是11.49美元)。
第三类:主打云数据服务的“云储存基础设施提供商”
本类应用及服务主要通过“云”平台提供架构搭建、数据存储、安全防护等服务,帮助开发者降低开发与维护成本,在商业变故、投资服务、办公场地等方面为开发者提供服务,可以称之为一种较为高级的云服务。代表产品有Amazon Web Services、阿里巴巴百川计划等。
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一组广泛的全球计算、存储、数据库、分析、应用程序和部署服务,可帮助组织更快地迁移、降低 IT 成本和扩展应用程序。很多大型企业和热门的初创公司都信任这些服务,并通过这些服务为各种工作负载提供技术支持,包括:Web和移动应用程序、数据处理和仓库、存储、归档和很多其它工作负载。简单的说,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各种云计算服务,托管企业的各种数据储存、计算、分析等需要大量资源的工作,能够简化企业的计算量,进而为企业节约资金。这一云服务就不仅仅像前面两类所说的简单的文件储存和简单的协同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云。安全级别和数据处理能力也和前者很大区别。
阿里巴巴百川计划主要通过“云”平台提供架构搭建、数据存储、安全防护等服务,帮助开发者降低开发与维护成本,在商业变故、投资服务、办公场地等方面为开发者提供服务,通过阿里巴巴积累的海量数据帮助APP开发者理解各自的用户群体,从而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入驻“百川计划”的APP应用,可以使用阿里提供的“云”平台基础设施,直接授权登录淘宝账户,并接入阿里商品、交易、支付、O2O开放体系,为APP应用快速进行电商化升级。对普通创业者而言,百川让APP开发变得更加简单,创业者不用再面面俱到。换言之,使用百川平台,你甚至不用懂太多技术,只要有好的点子与策划就行。
云储存现状:各大云储存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化之处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云储存服务在用户层面可以明显的区分为两大类用户,第一类是面向个人用户以及小群体用户,第二类就是大企业、需要大量计算的云服务。
一、大容量云储存服务正在袭来,服务价格暴跌
出于国内外用户使用习惯与储存文件类型风格的不同,国内外云储存应用的容量普遍差别略大。但是普遍相对几年前的云储存应用的前身“网络硬盘服务”小小的几百兆来说,已经算非常大的改变了。这几年来,云储存的服务价格一路走低。国外的云储存应用大多起始容量20GB内,扩大容量的方式主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付费升级,费用也只是从几美元到几十美元不等。但是国内的云储存应用以“大”和“免费”取胜,尤其是360的起始容量可以说为36TB起,因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扩容升级任务,下载相应的移动应用,就能获得超大的T级云储存应用。够用户储存极其庞大的文件资源。
这种T级云储存应用是各大云储存服务提供商们相互争夺用户的一个手段,虽然国内外的云储存应用提供商所设定的初始容量有大有小,但普遍还是偏大。这样的储存模式和国内外的知识产权保护有着一定的关系,很多用户喜欢在把云储存应用当做自己的私人硬盘来使用,收藏了大量的文件在云储存应用中。国内的高清影视资源文件大多以G为计算,如果遇上一个高清控,那么一个超大的云储存应用对于他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经过编辑君在海外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看,国外用户主要用云储存应用储存私人的文件或者照片。文件大小主要为MB为单位,而且很少长期保存,只是把云储存应用当做一个临时的大容量储存工具。而且在欧美地区对于版权的保护极为重视,使得盗版影视资源无法存活,从根本上遏制了大容量G级别的文件上传。所以对云储存应用的容量要求并不是很高。反而更注重文件的共享性以及跨平台的操作性。他们使用云储存应用分享自己的工作文档给同事,并且进行在线工作分类,能够简单的将要处理的文件分给同事,并且无需过多操作就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然而在中国,大多数企业都还是使用较为简单的P2P传输需要修改的文件,或者使用企业内部的网络进行文件传输。对云储存应用的依赖性不大。所以云储存应用的容量大小以及功能的设定还得依靠国情来决定。
二、给国内云储存服务敲警钟:国外云存储巨头已经纷至沓来
由于国内的特殊网络环境,以及各大平台门户型互联网企业对国内云储存应用的干预,这些门户型企业“财大气粗”“人脉广泛”,拥有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和潜在用户群体。所以现在国内用户使用的云储存应用大多数是由前面所提到的几个大厂商所提供的云储存服务。用户群体高度集中在一个或几个较大的云储存应用中,虽然对网络数据资源整合利用率较高,降低了资源的共享使用成本。通过文件特殊的身份码识别就能对文件进行“秒传”,这是将众多用户的资源统一整合储存的优势,能够给用户优质的使用体验,让用户在传输文件的时候减少网络带宽的使用以及一些不必要的文件读写。
虽然我国云储存应用环境一片大好局势,但是像温水煮青蛙的生存环境对国内的云储存应用提供商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在国外的各大云储存服务提供商都已经相继进驻国内,针对中国市场制定了响应的战略方针。“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面对这些国外势力的挑战,国内的厂商如果还一味的依靠现有的特殊网络环境以及一些保护性的政策,如果国外云储存应用一旦猛然发力,国内云储存服务商们将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三、云储存应用盈利模式单一阻碍行业进步
现今国内外云储存应用的用户对云储存的容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前文所提到的现状中,服务的价格却一再打折。各服务提供商对于云储存服务的盈利方式大多局限于收费扩容这一简单的盈利模式上。从360网盘的“免费36T”“终身免费扩容”等广告语来看,国内免费容量最大的云储存应用服务商已经放弃了通过容量来盈利的方式,但其他的盈利模式却又不是特别突出,所以导致了以360为代表的国内云储存应用盈利模式单一的尴尬局面。
国外云储存应用服务商企业所面临的情况和国内类似,苹果、微软等公司的云储存服务面向大多数用户的盈利模式依旧是通过售卖容量让用户对其账户下增加储存容量的形式进行盈利。模式单一化程度非常严重。打简单的“容量仗”终究不是云储存行业的出路,云储存应用的盈利模式亟待改进。
四、企业级运存储领域方兴未艾
随着大型云储存以及云计算的铺开,部分企业推出了基于云储存的扩展服务。而这些面向大企业的云服务很明显风格与面向个人与小型企业的风格完全不一样。这一类型的云服务主要提供的是云计算而不是云储存,以阿里巴巴百川计划为例,为开发者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云计算平台,用户只需要将自己需要的功能输入进云端,就能从庞大的云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内容。百川计划的云计算能够处理好大多数的技术性问题,所以作为创业者,就不用再担心被技术问题所限制,只要有好的想法以及完善的运作模式,就能依靠云计算生产出令人满意的产品。
面对这些服务,新型的云储存服务商在原有的云上锦上添花吸引大量新兴用户,如果传统的云储存应用还依赖“储存”这一功能想博得用户的青睐,可能需要进行一次很大的蜕变才有希望。
展望未来,云储存还有很长一条路要走
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石,而物联网又是云计算最大的用户,二者的融合可谓珠联璧合,相辅相成。在大数据时代,云计算融合物联网将进一步推动数据价值的挖掘,促进产业爆发。云计算不仅是一次全新的技术变革,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企业经营的传统模式,其按需付费的柔性成本运营模式及软件即服务的成熟解决方案使企业的快速成长与技术创新成为可能。
一、信息安全是云储存的保证
云储存的信息安全极为重要,如果云储存失去了安全性,个人或企业的资料轻而易举的就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云计算过去在传统行业推进缓慢的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他们不敢将数据和计算交给第三方,尤其是金融、通信等行业的客户。传统行业规模较大,且是直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业务,因此其对云计算的性能有极高的要求,即包括计算速度,也包括网络、并发等方面的性能。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对海量数据处理的计算能力,大型企业需要处理的数据远远大过普通开发者。安全、性能和海量是拥抱云计算最为关心的几个因素。
前段时间吵得沸沸扬扬的iCloud影星不雅照事件就是对云储存安全性的一次很大的考验。虽然苹果公司一再强调iCloud的云服务是非常安全的。但这仅限于物理层和会话层的安全性,增加防火墙以及增加数据保护措施确实能够提高云储存的安全性。但是基于用户层的账号密码的保护缺失造成的安全性能方面的瓶颈会让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是云储存的核心。云储存服务商要做好其产品全方位的安全性才能让用户放心的使用。
二、不打价格战、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才能让云储存服务商更好的运作
目前的云计算产业,正处在新一轮价格战的前夜。在繁荣的云服务领域,Amazon已经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些都被微软、Google、阿里巴巴、百度、360等云服务提供商看在眼里,未来的他们必然还是会通过积极的降价策略,削弱对手的优势。能否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提供相应的服务,这对云储存提供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但是合适的价格仅仅是让服务正常运作的基础。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才是让云储存服务商们走得更远的必杀技。未来的云必将是一个庞大的数据群,如果仅仅靠在云储存应用空间上做过多的无谓挣扎,又或者在应用界面推出广告或者其他降低用户体验感的设置,虽能够在短期得到小额的盈利,但这并不是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首先要基于用户的体验,从用户出发思考问题。未来的云既是大家共有的数据群,也是云储存服务商们提供个性化、私人化服务的广阔平台。比如不同云服务之间的数据整合,个性化的数据保护,更高级的基于云储存的数据管理等进阶功能。这些服务是很多用户所需要的,特别是一些企业云服务,相信这些用户还是会非常乐于为这类“私人化”的服务掏腰包。
三、云存储功能逐渐从台前走到幕后,差异化、针对性服务主导未来云计算
对于云储存与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商,抓准用户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会是企业运作的主流方向,在今后的“云”中,用户需要的是通过云快速响应,提供需要的数据。而不是在一堆繁杂的云数据中海底捞针一般挖掘自己的数据,这样就失去了“云计算”的意义。
我们看得见的云的存储功能逐渐从台前走到幕后,慢慢的和具体服务相互搭配合作,增加云储存的扩展功能,让用户在云端就能体验各种需要的扩展功能。例如笔记类应用与云储存相结合,通讯录和云储存的整合,照片的云端整理,智能识别分类就能给用户基于云储存的另外一种体验,让用户有更针对性的服务。这对开发者的眼光是一种考验,同时也对云储存和云应用的开发者们带来了偌大的商机。
四、面对海外云储存巨头袭来,资源整合能力和吃透本土优势决定本地“云”的成败
海外云储存服务虽然有着较好的底子,运作模式与管理方法也较优于我国现在市面上的一些云储存应用。但是海外云储存服务缺乏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我国网民的性格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参透的。所以本土云储存应用服务商需要抓住自己的本土化优势,以自己对中国网民的了解,推出相应的个性化服务,不打价格战,不打空间站,审时度势,学会积累自己的资本,学会站队。
在功能上推出符合国人储存文件的习惯的功能,既要保持好自己的传统风格,又要推出新的云计算服务。在设计风格与操作习惯上走亲民路线,定能够与海外的云服务狙击在国门口。
来源:猎云网
-
观点
前惠普高管于志伟加盟LinkedIn中国 任营销副总裁
[摘要]于志伟此前曾任惠普中国区副总裁、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全面负责该集团在大中华区的战略制定及业务拓展。
LinkedIn(领英)中国宣布,前惠普中国区副总裁、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于志伟正式加盟,出任营销副总裁,向LinkedIn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汇报。
于志伟拥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EMBA)和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2003年),此前曾任惠普中国区副总裁、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全面负责该集团在大中华区的战略制定及业务拓展。
沈博阳表示,于志伟20多年来丰富的从业经历和管理经验,将帮助LinkedIn中国更加快速地拓展业务,更好地服务企业客户。
于志伟表示,LinkedIn目前在中国已经拥有近200家企业客户,未来LinkedIn将帮助更多的企业获得优秀人才,打造良好的雇主品牌,成功拓展海内外业务,加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深入交流。
来源:腾讯科技
-
观点
2015年9个会呈爆发式增长的行业
随着2014年即将结束之际,是时候审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轨迹,并预测其在新的一年里的发展趋势。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IEEE计算机学会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们表示高科技发展趋势在2014年特别的火爆并将会在2015年继续保持火爆的状态。
通过信息的筛选,我们得出了一些被认为在2015年依然会快速发展的9个科技行业的名单。
9、3D打印
3D打印将会在2015年迎来突破,这将使得这种形式的制造具有吸引几乎任何企业的魅力。根据MIT的信息显示,这个突破性的技术是微尺寸3D打印。
这就意味着不同材料制成的“油墨”可以被装载进3D打印机,使他们能够打印出一个大尺寸的物体。
8、商用可穿戴设备
在2015年,可穿戴设备将开始慢慢渗透到职场。智能手表将让员工无需目不转睛的盯着自己的手机。
健康腕带设备将鼓励员工参加集体健身课程。公司也将开始测试智能眼镜上定制的应用程序,如维修指南、视频会议、培训视频等功能。
人力资源软件公司Kronos以及劳动力研究所最近在全球范围内调查了9000人,发现有73%的人表示,他们认为可穿戴设备会在工作中有所帮助。
7、高度机密的设备
计算机安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密码在2015年仍然不会消亡,但我们的设备将变得更加安全和私密。更多的设备将装上指纹传感器。
虽然黑客这个职业依然会存在,但是你的办公软件将被嵌入在一个安全层中(类似于Sandbox)。所以,当黑客攻进一个应用程序,其他的应用程序将会监测到并启用自我保护。黑客将只能获得有限的信息也并不会得到保存在其他应用程序中的数据。
Gartner表示,“每个应用程序都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
6、Devops
IT部门过去常常分阶段工作。他们会先在测试机器中写一个新的应用程序,只有当应用调试完美时,他们才会正式推出这款应用,以至于应用不会发生崩溃。
但是,IT部门更希望像Facebook一样进行工作,他们希望用户可以参与测试并通过用户在现行网络下的使用来验证新的功能,并收集他们想要的数据。这可以使他们迅速做出改变。
这一趋势被称为“Devops”,这将“开发”和“运营”融合在了一起。Devops要求IT部门购买大量的新技术,并改变他们做事的方式。
5、由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
今天,如果一个公司想要在它的网络交换机或存储设备部署完成后再做出了很大的改动,这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新的趋势是在这些设备的顶层添加软件,用软件控制一切。这使得这些公司能够轻松地进行修改和转移这些设备。
由软件定义的网络和存储设备在交付使用后可以使数字业务工作更具有灵活性。
4、云
微软的CEO Satya Nadella给了“移动性(mobility)”这个词一个新定义,它不再意味着你出门在外时拿着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
这个新的定义意味的是你的“身份信息”被保存在云端,并随着你在不同的设备与设备之间,网络与网络之间传递。只要有网络,与你本人相关的信息就可以随时随地存取。
微软是众多正在实行这个想法的企业之一。这将创造一个新一代的办公应用程序,不仅进会将数据保存在本地,还可以让你与同事合作。
3、智能数据
每个人都已经得到了大量的数据,有时也被称为大数据。在2015年的重点将不再是以低成本收集和存储数据,而是转移为一旦得到这些数据如何利用的问题。
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公司里谁最需要得到这些数据——业务经理。
有了这些数据就能够回答那些高层提出的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销售达不到上个月的预期?” 他们可以通过图表、图形、详细情况及其理由等数据来回复这个问题。
2、智能机器
这个行业现在正在争论下一代可联网的设备叫做什么:"internet of things"、"internet of everything"、"web of things"。
但它并不完全只关于互联网,它还关于了要给日常物品装上相应的传感器和芯片,让这些物品突然变得智能。这也涉及到了我们要给已经在使用的应用程序提供一些行为监测能力,让应用也变得更加智能。
比如,你的办公应用程序会了解你的工作作风与习惯,在你需要查看这些数据的时候自动将相应的数据展示在你面前。
1、云计算
在过去的几年里,企业已经开始慢慢的从购买软件和硬件方面作出转移,他们开始从别人那里租借相应的软硬件,并根据需要部署在相应的地方,这些企业只为他们实际使用的产品支付费用。这就是云计算。
到2014年底,云计算这一趋势已经从涓涓细流转变成溪流。在2015年它会进一步成长,变成瀑布。
IDC预测,2014年全球所有企业在云端的花费将达566亿美金,云计算市场一年会增长22%,与整个IT行业的发展速度相比快了6倍。到2018年,全球范围内在云端的花费将可能高达1270亿美金。
via businessinsider
-
观点
MOOC形态产品,是否是切入在线教育蓝海市场的终极武器?
编者注:终极武器一定是在满足用户获得结果的需求上落实到更深的层面上,给用户的“结果”能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效力。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让互联网用户基数得到进一步飞跃式的增长,进而带动了垂直细分领域的腾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的影响已经从衣食住行延伸到更远更细的领域当中,比如玩,有艺龙、途牛、驴妈妈;比如恋爱,有花田、百合、世纪佳缘;比如教育,有果壳、有道云课堂等等,可以说目前互联网已经延伸到无所不及的地步,但是随着互联网大佬的纷纷涉足和创业者的不断涌现,让国内每一个垂直领域刚一崛起就迅速进入殊死拼杀的红海市场。不过也不乏例外,其中在线教育,目前就是一个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用户基数增长迅猛的蓝海市场,那这样一个蓝海市场的存在,背后又存在着哪些因果关系呢?
在线教育到底有没有变成一座金矿的潜质?
此前我们在考量一个互联网市场或者互联网产品的时候,通常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它的赢利点在哪里?但是现在,这种思考方式已经过时了。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个市场到底有没有需求,是用户需求催生的市场,还是互联网的弄潮儿臆想出来的概念?这个,才是判断一个市场日后有无成为一座金矿的考量标准。
放到在线教育身上,我们可以以这样的思考路线来摸索。
首先,国内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增速如何?因为这是互联网市场诞生的土壤。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长趋势和环境相比是全世界互联网企业都垂涎的。然后我们再思考,中国互联网用的文化结构是否均衡?最近各大互联网公司频频跑到三四城市刷墙的行为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互联网正在向教育平均水平较低的区域辐射,这种文化水平不均衡的用户结构必然会导致对在线教育需求的催生。最后一个问题,传统教育的资质是否等同于就业能力?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教育资质对找工作效果的影响,但是我们还是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就业难的社会问题,也可以频频看到高校学生靠着一张毕业文聘找不到工作的新闻。
综上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局面:用户基数有的,用户(潜在)需求有的,用户解决问题的驱动力有的。那在线教育到底有没有变成一座金矿的潜质呢?答案是有,并且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野蛮生长。
在商言商,在线教育的G点到底在哪?
既然我们说到了在线教育有在未来成为一座金矿的潜质,那为什么它现在都还没有显现出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价值的,它的G点,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我前面在第一段有提到一个词——需求,那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个词来说一说。需求意味着什么?连接。连接这个词或许是本年度互联网企业最热衷提及的一个词。连接又意味着什么呢?连接意味着你从被动变为主动,连接意味着你可以随时把你掌控的资源进行变现。
百度连接信息检索,所以他可以盘活移动分发;阿里连接买卖交易,所以它可以盘活金融支付;腾讯连接人际互动,所以它可以盘活社交应用;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互联网思维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个人觉得很有意思,放到互联网连接上,我觉得就是在寻找互联网的商业逻辑的时候,不要纠结在第一层级的连接上,这一层级的连接现在多是用来抓需求,抓流量的,而真正的变现G点,可能是隐藏在第二或者更深的层级上,这样不仅转化率更高,用户体验更好,而且连接的关系也会更紧密。
放到在线教育上再来看,在线教育的下一层级是什么?
举个案例,国外知名在线教育平台couresra早在一年前就为自己的下一层级连接拓展了一条路:推出了一个匹配未来雇主和网站上的顶尖学生的招聘服务。没想到吧,一个在线教育网站竟然直接去切了招聘网站的后路,而且还切的这么自然。用户在我这学习深造,我自然知道用户在哪些技能上更擅长,并且依据用户在我这的学习记录,推送到有相关技能岗位需求的企业,可谓是一件完美匹配的事情。如果日后在线教育再切到婚恋网站呢?理由也很简单,匹配同相同学习/兴趣爱好的人,这听上去一点都不违和吧?所以不要看在线教育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大家都只是在养兵圈地阶段,至于之后的商业变现,只是看谁从什么样的角度切入而已,毕竟现在的互联网环境让每个人的互联网数据都更加丰富,跨领域连接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低了。
谁才是切入在线教育蓝海市场的终极武器?
注意这段小标题的措辞,是“切入”,而不是“进入”。进入的门槛并不是很高,谈下一批教育资源,搭个平台放上去就可以了。但是“切入”就不一样了,切入意味着要在大蓝海市场中区分于竞争对手,差异性地快速进入这个领域的更深一层级并且能够快速地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壁垒。
如果你了解一些在线教育的现状,你会知道目前最受在线教育市场追捧的产品模式,就是MOOC(汉译为“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被译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国外最知名的在线教育平台,比如Coursera、Udacity、edX都是MOOC的产品形态,国内也涌现了一批MOOC平台,比如网易的“中国大学慕课”和果壳网的“MOOC学院”等。MOOC之所以能用“切入”这个词来形容,是因为它的产品模式解决了用户接受在线教育的最原始目的:我学习了,我得要个结果。
MOOC不同其他在线教育课程,它不仅可以在上课中与授课老师互动,对上课时间也有较严格的要求,并且还要按时完成课后作业,最关键的是,完成结课后,用户可以得到相关的结课证明。综合来说,MOOC更像是一所线上大学,而不是学玩掺半的其他教育产品,整个产品模式也更能支撑住用户想要结果的需求。
既然MOOC能切入,那么为什么国内教育的领军者网易还要扶持有道词典、公开课、云课堂这些在线教育产品呢?为什么不直接切入呢?这里就要提及另一个互联网布局的词汇了——产品结构生态链。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不同的产品负责抓住不同的用户,哪些是引流的,哪些是打口碑的,哪些是用来日后变现的,不同的产品放到一起,便成为了一个企业布局一个市场的产品生态结构链,这里的每一环都必不可少,每一环都是为了让整个产品体系健康运作起来。当然,网易在在线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沉淀也已经开始了,就在前几天,网易通过云课堂悄悄地上线了一款MOOC形态的产品——计算机专业课程。
已有的MOOC平台中,教育课程虽然是MOOC形态的,但是课程本身是并不成体系的,也就是说每门课都是相互独立的,你只能学习某些技能,却不能整体系地学习一个专业。而网易这次上线的新产品,是把计算机专业从大一到大四四个学年的全部专业课程全部搬到网上来了,它上线的MOOC产品不是一节课,而是一个专业。
前面我们提到了说用户要的是一个结果,那你说是一节课给的结果充足,还是一个专业给的结果充足?而且这种整专业的学习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首次。所以在线教育这个市场再往细分领域发展下去的话,落到的肯定不是分散的课程上,而一定是聚焦的专业上。
所以MOOC虽然是切入了这个市场,但还不能称之为“终极武器”,终极武器一定是在满足用户获得结果的需求上落实到更深的层面上,给用户的“结果”能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效力。网易云课堂这次的尝试要想成为“终极武器”,我觉得还有两点需要考量,一是能否从单一专业拓展到多个专业,最后达到“网络大学”的规模;而是能否从结课证明延伸到专业证明,最后达到“大学”证明。这背后的道理就是,规模决定影响力,影响力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产品壁垒,所以在线教育市场的那个“终极武器”,让我们边走边看。
(本文系作者@汪继勇 ,来源:钛媒体)
-
观点
拉里·佩奇:硅谷太短视,很少人追求真正的技术突破
编者注:长久以来,硅谷给人的印象总停留在前言的技术、创新的模式和告诉发展的公司,但这些年已逐渐走入了功利化过强的弱循环模式,很少的投资人去真正关注那些长久致力于改变世界的突破性技术。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日前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对此提出了抱怨。从其目前在谷歌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公司有意朝新技术的研发去投入较大精力。
以下为《金融时报》采访文章全文,来自腾讯科技:
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如果世界上90%的人类工作由机器人完成,世界会变成更快乐的地方吗?你能以5万美元的价格买到硅谷中心的住宅吗?你或你的孩子将来有一天能享受无限的廉价电力吗?人类寿命能大大延长吗?
这些一直都是佩奇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佩奇现年41岁,是谷歌联合创始人与首席执行官,他觉得自己应为更大的思想放飞自己。近来,谷歌实现了管理层重组,佩奇已经将大多数当前业务移交给新的副手,以便给自己留出更多空间实现更远大的抱负。
这个信息暗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准备好将搜索引擎垄断获得的巨额现金,投向下个世纪的科技热潮。佩奇表示:“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展望未来100年的前景,我们可以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大多数问题。”谷歌2004年实现上市,现在距其理想主义首次提出已经过去10年,谷歌的“不作恶”、“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等口号听起来让人觉得有点儿怪异。谷歌的强大和富有已经激起愤恨和反弹,特别是在欧洲,那里已经对谷歌垄断互联网搜索展开调查。
可是佩奇依然坚持其利他原则和大号雄心,坚决不后退一步。这些原则与雄心都是佩奇与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在纯真年代定下的。佩奇说:“我们的社会目标依然是主要目标,我们总是想通过谷歌实现,但我想目前我们还未取得想象中的成功。”
在佩奇看来,即使谷歌著名的深远使命——整合全球信息、令其人人可用,依然不够大气。佩奇的目标是利用搜索广告业务获得的资金,去资助未来的繁荣产业,从生物技术到机器人等。
批硅谷变得短视
近来,我们在谷歌位于硅谷的总部中对佩奇进行了专访,他展示了典型的“试探性”个人风格,这与大多数公司老板的果决自信形成鲜明对比。毫无疑问,管理一家拥有5.5万名员工的大公司让佩奇日益曝光在聚光灯下,也让他的措辞比以往更加谨慎。但是他的雄心以及思想扩展显然没有改变,即使已经成为2个孩子的父亲。佩奇表示,他越来越意识到诸多长期问题,比如教育。
佩奇发现自己正在一个历史时刻领导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当前,技术变革的洪流正威胁或给社会和企业带来颠覆性变化。谷歌的目标比大多数公司更大,它将大量资金投入新的冒险中,这些资金不断累积,现在已经超过620亿美元。佩奇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未知的领域,我们正努力弄清楚:我们要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对世界产生更积极影响。”
许多谷歌投资者近来对谷歌公司豪赌长期未来开始变得谨慎,但这还只是个开始。在佩奇看来,这一切都要归结于一个雄心:世界还没有足够的商品供应。当硅谷处于周期性繁荣期时,它依然是科技界的震源,硅谷已经变得短视。佩奇认为,硅谷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他说:“显然有许多资金和激情,这些东西都是周期性发生的。但是未来100年中,你可能不会太在意。”
佩奇说,大量资金涌入科技行业,最新的消费互联网繁荣让人们产生容易获利的印象。你可以创建仅有10人的互联网公司,可能有数十亿人使用你的产品。这不需要太多资金,而且可以赚许多许多钱,每个人当然都喜欢这样的方式。
佩奇估计,硅谷中大约只有50名投资人正在追求真正的技术突破,这些技术有对地球上大多数人生活产生影响的潜力。如果有人支持这些大创意,不会存在资金短缺或技术障碍。佩奇称,这类技术突破才是他所追求的,它并非受到任何基本技术优势驱动,而是由雄心勃勃的人趋势。没有足够的机构发现,我们对这些方向的投资不足,特别是政府机构。
工程师思维发挥作用
对于是否应由私人公司而非政府机构负责世界上最长期、最雄心的科技项目,佩奇的观点是:总得有人去做吧!这就是佩奇的工程师思维在发挥作用。作为计算机学教授的儿子,佩奇不喜欢太多的内部会议,而是直接深入到技术问题。比如,佩奇曾介绍自己如何让谷歌数据中心运行起来,他提及谷歌应支付多少电费问题,甚至可能需要重新设计电网。但佩奇认为,只要正确关注和应用,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善的,电网可以更高效运转。
佩奇最近访问了一个专攻核聚变发电的初创企业,他对实现低成本能源的突破性技术非常热心。另一家初创企业也给了佩奇惊喜,这家公司可以通过显示视觉图像的方式读取人的思维。佩奇说:“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团队,仅用5000万美元就在许多问题上取得重大进步,但这显然还不够。”
谷歌本身在某些领域的豪赌被佩奇称为“外围”,即这些赌注有技术解决方案,在因为某种理由而未能受到关注。比如,佩奇选择自动驾驶汽车和影响老年人的疾病进行研究,后者曾是其妻子在斯坦福大学实验室从事的研究课题。佩奇称:“这不是很复杂的研究。”通过下属的生物技术子公司Calico,谷歌计划投资数百万美元进军该领域。佩奇说:“我们从人们的信任中受益匪浅,当我们表示自己要做什么时,人们相信我们能做到,因为我们有资源。 ”
计算机将接管9/10人类工作
但与早期令人兴奋相比,现在的技术变革洪流开始令人恐惧。早期时,每个大胆的倡议都会得到放纵,就像溺爱的父母庆祝孩子的手纸画一样。佩奇说:“我认为人们已经看到颠覆性技术,但他们并未看到其真正的积极影响。他们没有将其视为改变生活的动力,原因可能是人们没有感受到他们参与其中。”
作为一名乐观主义者,佩奇认为所有技术都将改变。比如,他认为人工智能将获得迅猛发展,计算机以及机器人将可以接管人类大多数工作。佩奇认为,9/10的人将放弃今天正在从事的工作。人们会为失去工作而后悔吗?佩奇说,技术的发展将令许多工作变得过时,无需再为此浪费时间。他说:“每个人都应按部就班地工作,以便低效率地做事,确保工作安全,这种想法对我没有意义,也不是正确的答案。”
佩奇还看到技术的另一个好的影响,即会令许多日常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通货紧缩时代来临。佩奇说:“即使人类工作被颠覆,但在短期来看,我们需要的产品成本会大幅下降。我认为这很重要,只是还未被人发现。”佩奇认为,新技术不是令企业效率提升10%,而是以10倍速度提升,这就会让价格下降。他说:“我认为,能让你生活更舒适的东西将变得非常非常便宜。”
崩溃的房价是这个方程式的另一部分。随着技术发展,政策需要改变,人们获得建筑用地将更迅捷。不再需要100多万美元,硅谷心脏地区帕罗奥图的平均房价也不会超过5万美元。对于许多经济拮据的人来说,这种变化无异于天上掉馅饼。
数以百万计的工作过时,私人住宅价值狂跌,日常用品价格螺旋式下降,这一切听起来好像天堂。但是在资本主义体系下,通过技术根除低效必须追寻符合逻辑的结论。佩奇说:“你无法摆脱这些事情的发生,你会有一些惊人的经济能力。当我们拥有可以从事更多工作的电脑后,那将改变我们对工作的看法。”
耐心等待打破隐形天花板
在涉及政策问题时,像许多技术专家一样,佩奇立即显示出沮丧。他说:“我们非常担心这些事情,我们希望能将其转变过来。”听起来佩奇似乎已经有了具体想法,他说:“作为一个社会,做些不同的事情很困难,我认为这很不好。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人们还未想到,包括我们如何组织、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是:如何组织我们的民主?如果你看看美国人的满意度,它正在下降,这令人感到非常担忧。”
为了获得科技界的终极奖品,谷歌可能偶然撞到了公司发展的限制瓶颈。佩奇经常与苹果已故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辩论,他说:“乔布斯总是告诉我,你做得太多了。我更喜欢你做得不太多的地方。”而佩奇回答说:“我们有很多钱,我们应该投资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如果我们只做以前做过的事情,不去做新的事情,对我来说那就像犯罪。”
但是理想主义并未让佩奇实现自己的雄心时变得盲目。他说:“乔布斯说得很对,他说我只能应付某些事情。”如果佩奇以及谷歌要获胜,他们必须击败过去大公司的掣肘,特别是科技公司。佩奇说:“最大的公司现在几乎都处于差不多的规模,当然这是就市值来说。你说我们正接管所有的事情,但还没有公司能做到这一点。”
佩奇思索如何打破隐形天花板,他的思维似乎已经进化。谷歌内部实验室Google X首先开始对新的大创意进行尝试,项目包括谷歌眼睛和自动驾驶汽车。尽管布林正逐步退出谷歌主要业务,佩奇称两人依然是亲密盟友。他说:“我们常在一起,很少有人能分享我们那样的经历。”对于布林总是下最大赌注,佩奇称布林总是站在极端重要的一端。
超越Google X后,佩奇正尝试建立独立业务部门,这位半独立的领导人正视图借助谷歌的羽翼建立更大的新业务。除了Calico,谷歌近来透露,其新举动包括“智能之家”Nest,互联网接入以及能源投资。在过去2年间,谷歌已经崛起为硅谷最大的风投资本者。
佩奇表示,像谷歌这样的公司,最终将发展到哪一步无迹可寻。但是如果要选择一个他认为能够应对前方挑战的人,他认为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很合适。佩奇说:“我们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提供长期、耐心的资本。”以他这样的年龄,佩奇依然等得起。但与雄心没有界限不同,耐心可能会引发问题。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