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潘欣:2015最先倒下的是移动端和平台类产品
作者:潘欣
新东方在线VP,以直言敢言著称教培界,江湖人称潘大叔是也。
1、2015年依然会有持续不断的新创业公司涌现和大量的投资涌入,单笔投资越来越大,但是同时也会陆续的出现创业公司的倒闭。其实这不叫预测,评论家们都会这么写的,因为但凡每个行业的初期大多如此。
2、最先倒下的会是哪些类型的在线教育公司?移动端和平台类的应该是首当其冲的。移动端是未来甚至是当下,但是一个孤立的移动端在很长时间内是没可能变现的,移动端的流量之贵又令人发指,一个又烧钱还不一定能拉到用户还没可能赚钱的领域咋办?平台类的公司当雷锋又得拉用户又得拉学生,整个互联网PC端流量却在不可逆转的下滑通道中,您说咋办?互联网行业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只要有了用户就不怕没盈利模式。话是没错,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是这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注入,能被大资金持续临幸的公司毕竟是极少极少数吧?
3、在线教育可能从赚钱角度确实没那么快,但是带来的冲击必然是越来越大。在这种冲击下,中小型线下培训机构会批量的死掉,但是这和颠覆这个词本身无关,请在线教育创业者不要看到这里自嗨。目前看,传统的培训机构真的能算形成一定壁垒的也就新东方和好未来。其他培训机构尤其是地方性的以前面对大机构竞争还能抵抗,但是面对互联网,它们基本都是没有任何还手之力的。对于他们来说,想去拥抱互联网、去“找死”的资格可能都没有,只有“等死”一个选择。反过来看,在线教育会帮大的培训机构剿灭一批小培训机构,但是多出来的用户却未必会全部流转到互联网上,倒是会有一部分自然输送到大培训机构里去。这种竞争就类似于老大和老二打架,结果老三死了……
4、移动端一定是未来,但是孤立的移动端不看好。用户的习惯会快速向移动端迁移,但是教学不同环节的用户场景不会只在一个终端上。对于企业来说,营收的模式也不允许你只建立在移动端。
5、在线的一对一和小班VIP模式会兴起,但肯定不是现在做口语、托福那种不断拉新的做法。目前看,一对一无论线上下都是最没有壁垒的,但线上下的成本结构又是非常不同的。现有的线上一对一其实本质上还是传统面授的做法,几乎没有教研、高达几千元的单个用户成本、纯靠电话销售驱动,这本质上根本不是一个互联网的生意。虽然有些公司目前保持很高的增速,但是也许很快遇到天花板。
6、题库这个领域有很多进入者,也有很多看衰的。但是不应该把视角停留在题库本身,题库只是这类应用的底层,在应用层其实是有很多变化的空间的。大的方向相信是智能学习,也许现在大家的切入点或发展路径不尽相同,但最终必然殊途同归。当然,看衰人的理由大多是学生不需要这么多题库,但是这个理由等于扯淡。什么领域的用户都不需要那么多同质的应用,但这不就是竞争的必由之路吗?“题库”相关的应用貌似是目前移动学习领域用户量增长最快的一块,我也确信这是学生的刚需,但是目前这块也确实是烧钱最厉害的,各家烧了多少钱买用户又有多高的留存率和活跃度,大家想必是甘苦自知的。
7、评论家们关于在线教育的商业模式有一种论调——课程免费服务收费。我估计他们看互联网思维之类的文章看多了,这话说起来容易说明白不易啊。最起码,印象中我没看到一篇文章能说清楚都具体靠什么服务收费的。对于在线教育的创业者们来说,千万别被这些论调给忽悠了。截止到现在,不管你是录播还是直播,不管你是做题的还是答疑的,不管你是网校的还是平台,最显而易见的变现模式都是讲课挣钱。除了卖证书卖学分之外,服务之于授课,还是增值部分,且很难独立存在收费的可能性。
8、最后说回到资本市场吧。今年出现了几个国内的上市教育公司,也算把以往的“墙”敲开了一道缝隙。不过,对于国内股市,我是一如既往的不屑。如果说A股是垃圾场的话,好歹那里得垃圾拾掇拾掇还能回收;新三板相比之下,基本就是一不可回收的垃圾场。上了这些个股市,真不是什么值得欢呼雀跃的事,有逼格的公司肯定还是会优先选择美国市场的。当然了,现在谈这拨在线教育公司去美国上市确实有点忒早了……明后年,相信还会继续有一批玩概念洗钱的公司在国内股市登录的。
以上预测,请勿对号入座,否则就给您2014年最后一天添堵了。
最后,祝各位好运,虽然“好运”毕竟只属于极少数人……
-
观点
浪潮收购数据库完成战略拼图 下一个收购目标会锁定金蝶中间件吗?
来源:公众号“人称T客”
上一周浪潮股市停牌,当时就有证券公司朋友的问,浪潮是不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发生,T哥当时的第一反映很可能是年终的收购案,那么最急需的也是迫切的是完整软硬件一体化策略,数据库是浪潮的短板,而此次停牌浪潮很可能与数据库的收购有关。
其实浪潮的高管曾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他们要软硬一体化最大的瓶颈在于基础软件的缺失,不过从近两年来浪潮的股市的优异表现上看,以及浪潮要完成千亿的宏伟目标,基础软件的课一定要补,收购自然成为重金在握的浪潮最便捷的到达方式,因此可以预见数据库和中间件将会成为浪潮的必修课。
昨天,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决议,浪潮以自有资金1,249万元投资鼎天盛华(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公司持有鼎天盛华50.96%股权。
那么鼎华和顶天立地有什么关系呢?
2012年11月19顶天立地(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与韩国最大的软件公司-北京特脉克斯系统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名为鼎天盛华(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而北京特脉克斯系统软件是一家韩国软件公司旗下拥有TmaxData、TmaxSof两款产品,数据库和中间件,在中国更名为企业级数据库产品(UpRight DB)、 企业级中间件产品( UpRight WAS)等,顶天立地是特脉克斯本土技术的支持方和方案的落地实施方,此次交易鼎华已将实际控制权交给了浪潮,浪潮也由此拿到TmaxData、TmaxSof中国区的授权和经营权。
另外在技术更新和支持,公告显示依然由韩国公司主导,TmaxData及TmaxSoft会支持不断更新新产品、支持知识产权更新。
在销售领域上也做了一定的限制,浪潮具有中国所有地区的销售权。但保留了 Tmax 中国法人对韩国籍企业及客户的销售权。同时在香港 / 澳门 / 台湾市场:合资公司和 TmaxData、TmaxSoft同时具有销售权。由此可见,浪潮看中的中国市场业务的绝对支配地位,换句话说TmaxData、TmaxSoft在中国区的业务已全权让给浪潮,浪潮也因此搭上了数据库和中间件的末班车。
在合作上有排它性条款,合资公司存续期间,在中国境内关于合作对象产品系列的产品,浪潮信息与TmaxData、TmaxSoft均不得与第三方重复开展本协议中已约定之方式的合作事业,若任一方违反本项约定,违反的一方应向其他方当事人赔偿其向合资公司实际出资的金额。
此次投资的目的浪潮旨在改善公司目前关键应用主机的生态环境,扩大关键应用主机销售规模,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但不排除浪潮全资收购的可能,并且浪潮手握优先选择权,另外浪潮也做了两手准备,在对Tmax实际控制之前,浪潮还与南大通用与金蝶中间件展开合作,一方面借用外资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快速布局市场,另一方面也积极跟国内相关的基础软件公司接触,除了在在谈判桌上可以拥有更大的回旋空间外,也为浪潮软硬一体化另辟通道。
从目前合资公司的控股来看,1千多万的金额对于浪潮来说是毛毛雨而已,所以也有可能是浪潮当下的权益之计,浪潮下一步可能更倾向将实际控制权掌握在自已的手里,因为在核心技术方面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将命运交给别人掌控,更何况是浪潮,因此可以预见浪潮下一步很可能会展开大规模并购。
其中首要的目标对象会是金蝶中间件,今年9月3日,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金蝶”)与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浪潮”)在北京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产品研发、方案融合、市场、营销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这是国内两家重量级IT厂商的突破性合作,浪潮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软硬一体化的云计算领导厂商,金蝶作为中国软件市场的领跑者,双方将联手促成浪潮政务云、国产关键主机系统与金蝶中间件Apusic系列产品的技术融合与市场协作,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金蝶中间件一直有上市准备,但从最近两年的财务报表显示金蝶中间件离上市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而且金蝶的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开始全面加速企业移动互联网转型,金蝶中间件显然与金蝶轻装上阵加速快跑策略有点背道而驰,所以不排除金蝶有抛售的一些不良资产的可能。而能够接盘方唯有浪潮兴趣最大,一手谈合作,一手谈收购,脚踏两只船浪潮显然在做利益平衡。
在数据库方面,浪潮与南大通用也采取先合作的方式,今年10月浪潮与天津南大通用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大通用)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双方将联合开发中国自主研发的大数据核心技术与产品,并推动产品在关键行业和企业的应用,为我国关键领域大数据应用提供高可靠、高性能的国产化支撑平台和解决方案。
同时南大通用与IBM进行战略合作,获得Informix技术授权也为南大通用将自己打造成国产数据库的“龙头”奠定了基础。所以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国字化的背景上,金蝶中间件和南大通用显然是最适合浪潮的首选。浪潮此次率先完成对合资公司的控股,可能还是有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 合作金额上没有谈到一个合适的价位,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传言这么久的收购案,浪潮最终只落槌Tmax的原因。
第二、 技术团队的组建,一旦浪潮全资收购这两家公司,就要面临技术班底的搭建,而在数据库和中间件领域没有基础的浪潮,对于这块全部接盘显然有所顾忌,可能从合作的角度更适合浪潮目前的发展模式。由对方出技术和支持,浪潮出销售和方案。
第三、 浪潮本次控股合资公司的金额不大,浪潮有意控制棋局和走向,也为浪潮在日后的谈判上更大的周旋空间。浪潮大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考量。
从长期的发展规划来看,控股合资公司显然不是浪潮的最佳方案,到底浪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可能要在日后中能够揭晓,不过浪潮坚定的软硬一体化方针策略不会改变,浪潮也一直在强化合作和并购补强自身的不足,找到一个可以支撑自已长期的发展路线图,而这一次的收购控股也仅仅是浪潮的又一个开始。
-
观点
忘了FB吧 职场人士仍离不开电子邮件
[摘要]出人意料,仅仅只有4%的人认为Facebook等社交网络在职场中“十分重要”。
邮箱可能被黑,也有时候会充斥着垃圾邮件,甚至有人觉得使用邮箱已经落伍了。但作为职场人士,你离不开它。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最新报告,被调查的美国职场人士中的10个有6个认为电子邮件对他们的工作来说“十分重要”。【那么在中国呢?大家认为电子邮件很重要吗?可否留言告诉HRTECHCHINA?】在所调查人员中,25%的人认为手机对他们的工作十分重要,35%的人说固定电话很重要。仅仅只有4%的人认为Facebook、LinkedIn、Twitter等社交网络在职场中”十分重要“。
该报告是在索尼影视遭受大规模黑客攻击之后发布的,这次攻击导致一大批邮件在线上被公布于众。这起事件之后科技业界的部分人士宣称大型黑客攻击会加速电子邮件的灭亡。社交媒体服务,比如Facebook和Snapchat,作为通讯工具在年轻一代中的崛起也似乎预示着电子邮件在未来会遇到重重麻烦。但目前来看,邮箱在上班时间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这份报告中分析是基于一项对1000名成年人的网上调查,这其中有一半人做全职或兼职工作,经常使用互联网。
下面是这些调查中发现的有趣点滴:
1、美国雇主仍然控制着员工上网。被调查人员中几乎有一半人(46%)说他们的雇主阻止访问一部分网站。
2、另46%的受访者说雇主对网络发言和发帖有规定。
3、超过35%的人员认为互联网、电子邮件和手机延长了上班时间。
4、但并非全都是坏事。报告发现39%的员工称这些数字工具带来了更有弹性的工作时间。
5、最后,92%的受访者说互联网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很明显,他们不常使用Twitter。(翼飞)
腾讯科技讯 12月31日
-
观点
企业移动化,任性需要什么资本
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 //
IBM和苹果、三星与SAP的联姻,说明了企业构建移动业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移动化的艰难。企业如何才能以更低的成本搭建自己的移动体系,快速响应市场的新需求,同时规避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对于整个企业来说,IT架构应当适应企业互联网这个现代企业管理升级和业务创新的新主题,移动化是未来优先考虑的重点工作。他同时强调,移动化是超越了企业App的概念,两个关键点是融合与复用——移动化的全新环境是基于后端延展而来的,但要依托原有的后端管理机制和能力的复用来补充新的能力。
他认为,企业移动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工作的效率会更高;
满足客户的需要更快;
受众群体超越了管理层,应用场景超越了手机看报表。
企业移动化面临的诸多挑战,例如在落地的时候,会遭遇安全、管理等很多因素的阻碍,这与传统消费APP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能不能把后端的商务分析报告展现出来——原本在PC端能够展示的报告,未必适合移动端。
企业移动化不是做APP,它不仅仅是一块屏,后面还隐藏了很多的东西,包括融合的能力、复用的能力、安全的能力和管理的能力等,这些都是企业做移动化的时候必须考虑的。不是把PC端的系统全盘搬到手机上,这是由屏幕尺寸有限的特性决定的,需要有做减法的智慧,管理层也会遇到一个思维的变化。
易操作:无需培训,体验出色,随时随地接入,强调服务
易管理:能够降低成本,基于云服务,一站式,端到端的管控
融合:一体化,现有系统有机延展,传统业务创新,联合模式
高安全:脱离第三方平台,防信息窃取,跨网络访问,策略支撑
国内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已经在进行移动化的探索,但绝大的企业移动化还处在初阶阶段。相对而言,互联网企业在移动端的商业应用能力比较出色,例如百度公司,在移动端的营收已经达到了36%,李彦宏更是声称移动营收和利润将超过PC端。与此同时,这些信心膨胀的互联网公司也把目光转向企业应用,如微信企业号、百度直达号之类的产品。那么,企业移动化能够从互联网巨头那里借到多少力?
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软件提供商之间更多的将是合作,因为大家的定位不太一样,如微信企业号更多的是实现营销的目的,而企业内部更多的是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通常是企业内部来做,不太可能放到第三方平台,这就涉及到企业内部移动化的事情,熟悉企业管理流程、企业业务流程的传统软件厂商当然更加精于此道。当然,针对外部,可以和互联网厂商合作,把新型的工具如微信、微博的能力集成到企业APP中来。尽管互联网厂商对传统企业的内部管理流程积累不多,但互联网运作模式和移动技术的产品化是他们的本能、强项。多方合作是需要一个优秀的移动平台,让开发者能够利用平台所提供的技术框架,以及控件等进行开发,无论是企业用户和开发者遇到的移动开发的技术瓶颈,还是消费类移动互联网不熟悉业务,都降迎刃而解。
跨平台:企业在做移动开发时,一定不希望做两套代码,这个不合理。他需要用一套代码就能够在iOS、Android上用。
资源复用:在企业中,可能有几十个移动APP的模块,这些模块不可能每个都从头做,所以资源的复用性和积累性很重要。
碎片化应用:这就是跟传统的PC业务的不同。PC的业务,无论是ERP,CRM还是其他业务系统,都是比较重的。而移动端的应用,一定是简单的,快速迭代的。碎片化的好处就是可装配,当一个应用出来后可以很快把它生成APP。
快速开发交付:开发完后可以快速支持APP上线。
卓越的用户体验:基于手机的尺寸,基于移动技术现在的一些瓶颈,当移动应用的页面过度复杂时,体验一定会差。
-
观点
在线教育$5000亿市场:变高等教育为职业教育是关键
注:硅谷与高等教育看似不想连的两种事物,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难以满足学生求职发展,硅谷看到了其间存在的巨大机会,并由此发展出了一个全新产业,成为硅谷全新浪潮。
人很容易忘却互联网才兴起,我们仍对它的定义和运作有众多分歧。互联网日新月异,更新速度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发明。教育技术(ed-tech)领域同样也不例外。
值得大家注意的一个有趣现象:自2012年来,大多数教育技术公司就已悄无声息修改了他们宗旨,从漫无目的学习到为了求职而学。以致于现今网站上基本上都贴着:“就业、就业、就业。”
而这种转变可能与2012年另一发展有关:学习项目(如ALP)增多,同时包括联合国大会和Dev Bootcamp。ALP细致调查考量学生就业情况,涵盖他们的就业率、平均工资及工作内容。该举在ed-tech行业对产品核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我的学生入职,我获益极大且提升了自身信誉度,此时,其他的教育方式只能靠边站了。
2012年,MOOC和ALP新兴发展并不是巧合:因为时代将职业与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了。高等教育在这几十年巨变下,已不再均衡,而在2012年,美国要求大学减轻学生的债务和对学生就业负责
该举使得此高等教育在未来更具前景。大学生并不明晰他们的当务之急:除了求职还是求职。但是现今存在的教育体系并未将此焦点作为最高要务。然而硅谷已熟知这种不均衡,洞察未来发展趋势和近几年发展情况,并密切关注高等教育市场—该市场每年产出5000亿美元。然后,当务之急,应对大学有深刻认识。
高等教育与就业
你或许不知道,近几十年间美国的高等教育才飞速发展成长为如今这样。你或许认为大学的历史与民主体制差不多悠久,但实际上,最近70年间,高等教育才被完整地重新定义。在过去,高中毕业后上大学的人数只占极少部分(1940,仅有5%高中毕业生完成了大学学习)而到如今大部分都会上大学(现在,65.9%的高中毕业生会念完大学)。这主要归功于,高校资金来源从前主要是学生,但现在主要是联邦财政支持。
但最重要的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从之前的全民教育和学术研究转变为了现在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假如,你问学生上大学的原因,排名靠前的原因肯定是:为了得到更好工作(第一);为了求得特定职业(第三);能赚更多的钱(第四)。
但人们对此事的看法并不能达成一致,主要是高等教育能否满足众多学生职业需求和达到最终目的。但调查表明,好的学历能够提升学生的收入水平。而仅有11%的商业高管认为大学生掌握了工作中必需的技能,这与96%的大学教授认为毕业生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形成了鲜明对比。
重新定义“高等教育”为“职业教育”
Ed tech为此作出了多种多样的努力并于2012年完成,而2012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在美国,没有一个机构为成千上万的潜在客户提供职业教育。该发现使得业内众多人开始意识到职业教育的巨大需求,最终ed-tech公司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
趋势1:量化学生产出
当科技产业开始着眼于高等教育市场时,他们吸取现有的范例的经验,开始发展。MOOC在网上提供大学课堂资源,这种形式潜力巨大,以致于《纽约时报》将2012年定义为“MOOC的一年”。
MOOC的的确确风靡了整整一年,与此同时,2013年Udacity的CEO发布了新产品“lousy”。但该产品并未达到销售预期。考量和推送学生就业情况看似很轻松容易,但它需要极大地关注质量和领先于其他产品。在Udacity项目中,高质量的课程需求使得Udacity雇佣货真价实的导师授课,而这意味着会使产品价格升高并伴随其他附加产品的改变。
趋势2:就业率,并不仅仅教育
为Udacity高质量产生的高昂收费,他们必须为学生提供高额投资回报。也因此,他们的宣传标语从免费高等教育变为了助力你的就业。与大学不同,ed-tech极快地融合这种新特点,并毫不矛盾。
Codecademy是该趋势的另一典例。该公司创立者之前在GroupMe工作,而不是在大学里,并且,你可以轻易看出他们看待编程教育就如同看一个转换优化的问题。Codecademy发布免费的产品,但他们怎样从成千上百万的用户中赚钱呢?被同样问题困扰的不止他们,我们也一样困扰着。因此,Codecademy近期发布了一项付费项目(项目标语:在此过程中,转变你的就业前景),同时在资讯门户发布广告(广告词:开始该项目,数月内就能就职)。该项目与ALP和其他职业教育项目具有极大相似点。
趋势3:混合线上线下教育机构
Codecademy和Coursera是两家基于网络的ed-tech竞争者,他们创建了物理学习环境。而与此同时,ALP开始开办实体学校,但大多会运用网络与实体混合的模式。
今年早些时候,Hack Reactor发布了网上嵌入式教程项目Remote Beta,一种基于网络的ALP。在该领域的其他公司也纷纷发布新产品,如Dev Bootcamp的Localhost。
未来于此
为了更新换代,高等教育系统迫切需要适应职业教育新特点,但由于其充分理由。—它能够排斥学生,商界领袖,甚至美国总统。
考虑到现实背景,市场需求大,他们重塑了Codecademy, Hack Reactor, and Udacity—2012年三个截然不同的产品—使得他们成为了相互联系的教育项目。
如果你认为当出租车发展成为科技公司极具戏剧性,那就等待大学也发生成如此变化吧。
Source:TC (编译:Health)
-
观点
山雨欲来封满楼,Gmail彻底失联了!
近日,Gmail的IMAP/POP/SMTP被封了。
Google 官方的实时访问受限示意图里,中国已经全境变为红色。
Gmail 无法正常访问倒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截至上周五之前,有迫切需要的用户是可以通过第三方邮件客户端登录的,同时也能正常收取来自国内邮箱(如网易、腾讯、新浪)的邮件。但这次“消失”进一步也导致 Gmail 的 SMTP 和 POP 端口一同“失联”,第三方客户端在非特殊情况下已无法正常获取来自 Gmail 的信息,国内邮箱服务也不再能正常向 Gmail 发送邮件。
联系过往,无法正常访问的互联网服务在重要节日、会议前后会有一段时间“连接性衰减”,但 Gmail 如此彻底的访问异常并无先例。Gmail 在国内的小部分个人用户尚可通过简单手段实现内容迁移,但对有国际业务的中国公司及在中国境内有开展业务的跨国企业而言,Gmail 是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对企业来说,邮件系统迁移成本极高,而不稳定的邮件沟通也会对业务沟通造成明显影响。
往好一点的方向猜测:联系 Google Play 应用商店中国特别版的开发者发布会,Gmail 也不无可能发布类似的中国区专版。与 Google Play 同理,Google 在国内的服务运营和销售需要正规化、合法化。中国专版如果真正落地,在一定的运营框架和“依法管理”体系下,国内有需求的企业能够比较稳定地访问和接受重要信息,而 Google 也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各地多级经销商对外出售 Gmail 的 Business 授权和服务。
用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以前Gmail只是网页不能访问,但是在手机以及电脑的客户端上还是可以接受和发送邮件的。而现在,就不要奢望的你的邮件客户端里的邮件更新了。
看看网上的声音吧:
如果你在等国外大学的Offer,如果你在等境外合作火伴的邮件,赶快洗洗睡吧,要么学会用VPN,要么赶快换个邮箱吧。
10年的磨练,造就最好用的邮箱系统
2004年,一位google的员工开始用个人20%的空余时间(google内部著名的鼓励员工创新的政策)开发google
2006年,Gmail有了独立域名、聊天、以及日历功能。
2011年,Gmail的用户界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可以选择主题,在对话中可以看到附件中的图片
2013年,上线了分类功能,Gmail自动将邮件中的宣传内容与重要内容分离。
2014年,Inbox by Gmail
被很多人认为2014年最nb的产品,系统自动将邮件归类,更加智能的将重要信息展现给用户。目前还处于邀请状态,只有获得邀请邮件才可以使用。
文章整理自:美国朋友圈精选,USACool,36kr
-
观点
移动学习是“真热”还是“虚火”?
// //
回顾2014年,移动互联网对学习的冲击如汹涌的大潮扑面而来:各种各样的“网络公开课”“翻转课堂”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引发了业界和媒体关于是否会颠覆在线教育的持续而广泛的报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化学习(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等已经成为学习发展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成为人们争相谈论、一些领先企业率先实践的焦点。在企业学习领域,以移动学习、社会化学习、游戏化学习为代表的新一轮企业学习革命,如同春天里绽放的花朵,争奇斗艳,如火如荼。
那么,移动学习与社会化学习是“真热”,还是“虚火”?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新学习技术带来的挑战?
移动学习:风头正劲
近年来,移动学习是学习技术领域最大的热点之一。从有“培训行业奥斯卡盛宴”美誉的ASTD国际会议暨展览来看,据粗略统计,2013年ASTD大会展商展示的学习技术中,移动学习就“一枝独秀”,独占鳌头(31%);而今年,移动学习则呈现“遍地开花”的景象,约有70%~80%的展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包含移动学习要素——不仅是一些学习技术供应商,甚至一些传统的培训公司、产品供应商,也嵌入了移动学习的应用。从今年几次国内行业会议来看,情况也大抵如此,不仅有专门的移动学习论坛/会议,而且几乎所有的e-Learning厂商都宣称自己在做“移动学习”。
许多研究也能印证这一判断。例如,知名学习研究公司Brandon Hall集团2013年的调查显示,73%的被调查者已经采用了某种形式的移动学习,87%的公司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增加移动学习应用。Ambient公司2013年发布的“2012-2017全球移动学习市场”中甚至提出,移动学习将迅速超过传统e-Learning,呈现出“蛙跳效应”——对于许多人来说,会跳过(或根本没有用过)e-Learning,而直接采用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趋势,是毋庸置疑的。按照美国学者罗杰斯提出的“创新扩散”模型,我乐观地估计,2014-2015年将是移动学习从“早期采纳者”“跨越鸿沟”,走向“主流市场”的关键一年。未来,移动学习将是“天下谁人不识君”。
社会化学习:企业学习的新蓝海
社会化学习将成为企业学习的新蓝海,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关注并实施社会化学习。理由至少包括如下五方面。
第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不是与工作无关的“另外一件事”,不只是发生在教室或课堂,而是每个人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工作之中,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完成的。由于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学习也离不开社会化因素与过程。因此,任何学习从本质上看都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第二,学习的目的是绩效提升,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获取知识或信息。从这种意义上讲,要满足每个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就不能仅依靠正式学习。事实上,在企业中,相对于具有明确的内容与结构设计、有人引导的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占有更大的比重,也是满足每个人个性化、及时性“按需学习(on-demand learning)”最主要且有效的方式。研究表明,在非正式学习中,社会化学习是主要的形式与载体。
第三,伴随着“新人类”在职场中的崛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快速普及,员工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随时随地、碎片化的按需学习,客观上让社会化学习成为新时代企业学习的必然选择之一。
第四,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挑战,企业只依靠过去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能够让学习者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共同创造出新知识。而这主要依靠的是社会化学习,因为正式培训主要传授的是过去的知识。
第五,按照托尼·宾汉姆和玛西娅·康纳的看法,影响现在职场环境的关键趋势有三种:人际联系日益紧密、职场人群构成变化产生的新期望、私人定制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三个因素聚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不仅加剧了人们对社会化学习的需求,也为社会化学习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冷思考:创造价值才是真
“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学习发展行业缤纷的热点,许多从业人士经常会感到困惑: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社会化学习??这些东西到底是“真热”,还是“虚火”?驱动这些热点发展的力量是什么?该如何应对?
跟风或搞运动的应对方式显然是无效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精髓,理性应变。
首先,企业学习的革命真的已经到来,它就在我们身边,会影响我们每一个人,谁也不能置身度外。相反,我们应该正视挑战、积极应变。
其次,这一次企业学习革命的驱动力包括四个方面(简称“四新”):企业所面临的“新环境”“新人类”成为职场主力军,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以及一些优秀企业的“新实践”。这四重力量叠加起来,会加速企业学习的变革。
第三,在上述四重驱动力的作用下,企业学习将呈现出“混合化”“嵌入化”“社会化”“体系化”的“四化”趋势。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社会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等,都是这些趋势的具体体现。
最后,要想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除了不断提升学习发展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贴近业务,以学习者为中心,拥抱移动学习和社会化学习等新技术,注重学习转化与绩效改进。只有真正创造出价值,才是立足与应变之本。
万达学院培训经理凌宇航:
移动学习能够更好地满足“成人需要实用性”的学习特征,体现了“随需即学,随学即用”的理念,打破了传统课堂培训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局限性,能够使信息更迅速、更有效地传递。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培训的传授知识方式,有效激发了学员自学的学习方式,在提升学员课前的准备度和投入度与课堂现场的吸引度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了培训后的效果转化。
商源商学院培训总监金延芬:
移动互联网的大行其道,使得知识的获取本身早已不是问题,关键是学习效果。一方面,由于成人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学习的差异化,使得翻转课堂成为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企业有组织地学习是为了最终能高效推动企业的绩效,这离不开课堂时间的重新分配、资深经验人士的引导互动和员工个人的在岗反思。实践证明,翻转概念的导入可以较好优化整体学习效果。
来源:培训杂志
-
观点
年底招聘大戏,招聘网站自导自演的一场盛大狂欢?
本文作者:wayneshi
来源:虎嗅网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04825 /1.html
不管最终效果究竟如何,2014年底这台招聘大戏的确搞的很任性。“双12招聘周”和“年底招聘风暴”竞相对垒,招聘行为经过商业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求职者的年度狂欢”,好一阵热闹风光。可火是火了,但我们不禁要问,轰轰烈烈的年底招聘热潮,到底是顺应需求,还是招聘网站自导自演的一场盛大狂欢?
在最不适宜的时间玩招聘,容易玩出火
喜欢反其道而行之似乎是互联网人不走寻常路的惯用手法,新花样都是玩出来的,这一点可以理解,不过前提是不能逾越行业常规。
12月到3月的跳槽人数一般较低,原因不言自明——年终奖。愿意选择年底跳槽的人要么是公司没有年终奖,要么是下家待遇非常优厚,不过在大部分人守着年终奖等过年的情况下,大批量的好职位空缺是不会出现的,因此就有可能出现跳槽之后仍不满意而再次跳槽的情况,当招聘节无法解决企业方招聘的需求时,它的举办也就失去了意义。
大范围简历轰炸——招聘节反成HR灾难日
如果说年底招聘节是求职者的盛会,那么对HR而言就是“世界末日”。往常20人竞争的岗位如今变成了40人或者更甚,听上去似乎是对企业而言十分乐观的数字,然而成倍的简历投递量却并不意味着职位要求的契合度更高,恰恰相反的,HR花了大量时间审阅与招聘职位不符的、抱着“试一试随便投投”的心态而投递出的简历。
参加了年底招聘节且排名前100的某互联网公司HR即表示:“参加招聘节收到的简历能有平常的三倍多,热门职位甚至能有五倍,不过90%以上都会被过滤掉,工程量非常大,效果不见得很好。”
如果招聘方法本身不能得到优化改善,那么再来更多顶着“互联网创新手法”名义举办的招聘节、招聘周,其本质仍是原始低效的。
持续性招聘行为无法由“促销”代劳
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尤其是常年缺人的互联网行业,招人都是个从年头持续到年底的任务,无论是行业大牛还是创业团队,抢人大战从未停止过。一两次集中的招聘行为并不能解决互联网公司常年人才匮乏的现状,一劳永逸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在招聘领域的。
既然如此,周伯通和拉勾还纷纷选择做年底招聘节,其原因就很值得玩味了。事实上,所谓的招聘三大巨头虽然仍掌握着招聘市场大部分流量,但其细分领域的表现却开始逐年走起了下坡路,用户体验更是一团糟,这直接导致了短短一两年间各大垂直招聘平台的拔地而起。所谓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已经不适用于市场残酷的生存拼杀了,谁能杀出重围先一步捕捉到用户谁才算真正迈出了第一步。因此周伯通双12招聘节启动不到三周,拉勾的年底招聘风暴就火急火燎席卷而来也就不奇怪了。
一方面,年底是各大企业招人最低迷的时期,这时候来一剂强心针刺激刺激求职者对企业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参与热情可以理解;另一方面,双12可谓现成的营销噱头,几乎要给人一种错觉,即看到“双12”就有便宜可占。
可惜的是,招聘并不等同于年底清仓大处理,买错的物品可以退货,工作却非儿戏。当职位招聘被廉价“促销”,可以想见,未来的招聘市场会变成什么样,“新春招聘周”、“暑期招聘月”、“圣诞招聘专场”……先别笑,这可不是玩笑,一个不小心,也许下一个为“招聘促销”买单的人就是你。
-
观点
专注于“职场万元户”的高端招聘平台未来会如何?
引言: 当下,在线招聘行业已步入了相互追逐和厮杀的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高端招聘领域及诸多高端招聘平台的兴起,让很多以普通白领为主的传统招聘平台倍感压力。借助“老东家”的品牌实力,加上更加垂直的高端市场,瞄准年薪10万以上人群的智联-卓聘则当之无愧成为当今职场“万元户”的雀巢。
所谓“职场万元户”是指那些从最初月薪千元逐渐跃入月薪万元以上的职场精英人士。对于高收入的他们来说,一个更为垂直,更加专业的招聘平台则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实现自身价值将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对于中国人力资源行业来说,“中高端人才”毫无争议的成为年度最显著的“标签”。职场“万元户”们在风光无限的2014年中,成为各家企业争相引进的“抢手货”。而中高端人才招聘领域的火爆,也间接带动了中国人才市场的发展。根据行业权威人士分析,从2015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中高端人才的招聘仍将延续目前火爆态势,逐渐成为中国人才市场发展的“生力军”,并促进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良性循环。
反观就业难问题,则与目前火爆的中高端人才招聘环境和企业旺盛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预计2015年将更加严峻,就业难现状仍需得到有效缓解。理论上讲,中高端人才市场的大量需求应和就业形势成为等量关系,但残酷的现实却打破了这永恒的定律。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高端人才市场繁盛无比,但由于诸多不可避免的因素,造成中高端人力资源行业陷入招聘“窘境”。
进入21世纪以来,中高端人才招聘领域的兴起,催生出了一大批以此为主业的新兴招聘平台。在经过数轮的资本扩充和跑马圈地之后,各平台俨然成为了左右市场变化的中坚力量。通过仔细分析,在招聘领域经验的缺失,成为了新兴“土豪”们的致命硬伤。”腰缠万贯”的形象和“中气不足”的底蕴留给市场和用户的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印象。加之行业标准的不统一和服务质量的良莠不齐,使得用户体验远未达到理想预期。而与此同时,老牌传统招聘平台仿佛被中高端人才领域的兴起打的“措手不及”,以往对普通白领群体的招聘模式在应对当下市场需求时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促使老牌传统招聘平台亟待调整经营战略、整合市场资源推陈出新,这些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其中,对以往经验的借鉴成为转型的关键。
新兴招聘平台和老牌传统招聘平台在经验上的对比不可同日而语。前者虽然在财力上并无明显的劣势,但不高端、不精准、无经验、无影响力的营销模式却使得很多新兴平台和传统平台相比处于下风。然而以智联卓聘为代表的一批老牌传统招聘网站旗下的高端招聘平台则在“老东家”经验的扶持下,成为职场应对市场变化和领跑行业趋势的先锋。规模化的领域细分使这些高端招聘平台只专注于职场精英阶层的“万元户”,更加精准的促进求职者、猎头和企业三方的互动,提升高端人才招聘服务的效率。
智联卓聘高级总监王忠选称,与其他高端招聘平台相比,智联卓聘更精准、更细化、更具针对性。根据年薪10万以上职场高端群体的“求职惰性”、“希望实现价值最大化”、“不愿被低估”等特点,智联卓聘的“职位邀请”和“3D简历”会带给求职者不一样的体验。职位邀请是招聘方通过智联卓聘将相关符合条件的职位推送给求职者,主动沟通了解其求职者的潜在意向,从中带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求职者可自行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所谓的3D简历,不仅包括求职者自我评价、奖惩情况等基本简历信息外,还有来自猎头与求职者沟通交流后给予的评价等等,这两大功能是构成智联卓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高端人才招聘服务效率的有效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将这句至理名言套用到人力资源行业上来看,经验就决定了高端招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新兴平台虽然在现阶段仍就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但“硬伤”的制约让其与传统的高端平台在竞争上显得“先天不足”。从狭义上看,糟糕的用户体验成为影响新兴平台发展的根本;而从广义上讲,模仿先进经验让新兴平台对于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发展难免有点“小马拉大车”的感觉。
总之,专注于“职场万元户”的高端招聘平台必将是未来影响中高端人才招聘领域的决定力量。同时,希望在不久的未来,部分新兴平台会“独辟蹊径”,打造出影响行业发展的招聘巨擘,共同为中国中高端领域人才服务。
来源:驱动中国
-
观点
调查显示:仅一半的企业认真对待DDoS攻击
DDoS攻击可以对企业产生严重影响,但根据卡巴斯基实验室和B2B国际新调查公司表示,只有50%的企业认真对待DDoS攻击,认为它是企业IT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DDoS攻击中小型企业的平均成本投入在52000美元,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进行DDoS攻击,平均平均成本投入在444000美元。
受到DDos攻击的企业损失的不仅是金钱,38%的企业认为,DDoS攻击已经损害了公司的声誉。 29%的企业表示,DDoS攻击破坏自己的信用评级,26%的企业表示,DDos攻击增加了他们的保险费用。
应对DDos攻击的态度和措因行业而异,60%的金融机构,能源公司和公用事业服务机构都有意识并且采取措施防止DDoS攻击。然而,只有53%的电信运营企业,50%的IT企业,41%的电子商务企业,38%的媒体公司采取措施应对DDos攻击。从公司规模来看,只有38%的小企业认为防范DDoS攻击是公司IT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公司在这方面的比例达到60%。
自 cnbeta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