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ngwest
    LinkedIn入华第三步:对微信投桃报李,BAT同时成为客户 今年5月份时,领英网和微信合作上线一个经过专门设计、适合在微信中显示的LinkedIn名片。在把这个特殊的电子卡片开放给用户之后,现在,领英和微信在账号互通的情况下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合作——双向绑定。   接下来,用户在LinkedIn上编辑联系方式时添加了微信后,微信中的个人信息中就会自动展示出LinkedIn的账号;反过来,如果用户在微信的设置中启用了LinkedIn,那么LinkedIn的账号中也会自动绑定和显示微信账号及其二维码。简而言之就是,用户只需在LinkedIn或者微信中的一方绑定对方服务的账号,然后双方的服务将可以自动实现双向绑定。   对于微信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其可以获得LinkedIn上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的职场人士关注;而领英网也通过这样的合作来提升用户增长速度。在5月份时,沈博阳曾经表示LinkedIn和微信是互补关系,如果我们看一下领英的定位和微信在国内的使用场景就会发现这种关系更加明显。   在国内的职场上,很多时候人们在简单的交谈后就会互加微信好友,但加完好友之后你可能并不了解对方,这时LinkedIn上资料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其次,当你在领英上看到一个感兴趣的人想和他做进一步的互动时,这时微信又是国内职场上一个很好的交流途径,毕竟国内的很多职场人士并不排斥互加微信好友。   除了继续深化和微信的合作,领英也开始在国内的招聘市场上拓展企业级用户。现在,如果你去翻一下腾讯、百度、新浪这些知名互联网公司在LinkedIn上的企业页面就会发现,这些公司在最近十来天突然不约而同的开始在LinkedIn上发招聘信息了。   百度的LinkedIn页面在9个月之前更新了一条动态之后一直处于静默状态,而最近的十来天则开始频繁发一些招聘内容;腾讯的LinkedIn页面同样在经过了几个月的静默期之后,于本周开始在LinkedIn上招聘;类似的是,新浪微博昨天也在LinkedIn上发布两条招聘动态。   当向沈博阳求证领英网在国内的企业级市场招聘业务拓展情况时,他表示,领英网的商务和市场团队确实已经开始推进相关的工作,目前阿里巴巴已经开始向领英网付费来使用其“人才解决方案服务”,不过这些知名互联网公司在LinkedIn上突然的频繁更新和这次活动并没有关系。   据了解,阿里巴巴这次购买的主要是LinkedIn的“人才解决方案服务”,而领英网的市场团队当前的业务扩展目标也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有国际扩展需求的中国企业以及有从海外招聘人回来需求的中国公司。在服务这三类客户的过程中,领英网接下来还会和国内的大学机构、Tesla、Uber进行一些大型的合作或推广活动,这自然会吸引国内的新用户加入。当本土用户增多后,那些有招聘本土人才的本土公司又会成为领英网新的目标客户。   自2月25日LinkedIn简体中文版上线以来,领英网已经运营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沈博阳今天公布的数据显示领英网60%的用户都来自北、上、广、深这四个大城市,基于此,领英网中短期内的很多工作也都将围绕这四个城市开展。   【文章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4年07月25日
  • pingwest
    隔行如隔山,协同工具Teambition如何针对不同行业定制工作流程? 一个典型的中国手工艺品制造商,首先需要两到三名员工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各种好玩的手工艺品创意,确定创意后由设计团队确定设计图,采购员根据设计需求来采购所需要的物料,接下来是加工和生产,最后才进入销售和售后环节。   而一个典型的软件开发团队,他们所面临的工作流程则是完全不同的,通常如下:确定需求、设计、开发、测试bug、产品上线。     这便是项目协作工具Teambition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不得不考虑在产品的设计上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工作流程差异,然后再通过可视化工作流程来帮助用户快速处理任务、了解项目进度并及时查看项目进展。   “不同行业的企业会有非常不同的协作模式,因此对行业案例的需求很高。”Teambition创始人齐俊元对PingWest说,“我们想要把所有的需求收集起来,然后以一个统一、经过实际应用的行业案例,帮助一个行业的企业解决问题。”     因此,根据行业深化功能会是Teambition企业版所尝试的一个方向。目前,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所谓的“行业研究计划”。他们通过邀请企业加入调研,来了解不同行业在协作上的真实诉求,以此来满足行业间的功能需求。     “Teambition还将开放完整的数据接口,企业可以自行或者和Teambition一起进行定制化研发。简单来说,Teambition帮助企业完成了80%的事,企业只需要完成最后的20%就够了。”Teambition创始人齐俊元说。   与免费版相比,Teambition企业版还能够提供一些高级的功能: 成员统计:了解企业员工的工作安排和进展情况,并能横向对比所有员工的完成情况; 团队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项目访问权限; 项目协作:无限的项目数,支持个人项目向企业项目迁移; 私有部署:将Teambition部署在私有云服务器上(需加入私有版或专属版的企业套餐)   Teambition企业版的定价模式是订阅制,每个月的价格为499,但并没有像Trello等同类产品那样根据再根据使用人数定价,也没有对文档附件的存储容量做出限制。“SaaS服务的边际成本很低,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使用我们的产品。”Teambition创始人齐俊元对PingWest说,“按使用人数收费对企业来说成本计算很不方便,由于不断有员工入职和离职,这种计费方式会使得成本不断波动。”   【文章来源:pingwest   作者:童滨】
    pingwest
    2014年07月17日
  • pingwest
    企业手里有大量数据却无处使用?阿里云想把“数据处理”变成一门生意 无论是“小数据”时代还是现在的“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挖掘、存储、分析和使用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而且这件事的难度还会随着数据量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大。同时,单个企业若是仅仅想要进行数据的存放和处理,去配备一整套Hadoop集群也并不经济。于是,阿里云准备将这件事做成一门生意,帮助企业对他们手中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     不久前,阿里云正式对外公布了一个叫做ODPS的商用服务。ODPS的全称是Open Data Processing Service,也就是开放数据处理服务。企业可以将来自前端的大量数据集中导入到阿里云中存储,这一点类似于亚马逊此前推出的Redshift数据仓库。     不仅如此。官方还表示,在这个基础上,阿里云将会开放更多的数据分析服务。目前,ODPS开放了SQL功能,以用于数据仓库和日志分析。这就像是Google此前推出的BigQuery——它可以让开发者可以使用Google的架构来运行SQL语句对超级大的数据库进行操作。同样地,现在企业也可以使用ODPS来对数据进行处理了。     在价格和性能方面,ODPS是按照使用量付费的:存储1GB的数据,每个月收取大概0.5元钱左右;阿里云还官方公布了一个数据处理能力供参考:6个小时ODPS可以处理100PB的数据。至于至关重要的商用后的SLA(服务等级协议),ODPS产品经理汤子楠披露了一部分:在技术层面,阿里云承诺放在ODPS中的数据不会泄漏,阿里巴巴和阿里云也不会查看;在服务层面,鉴于不能承诺所有提交的数据处理作业都能计算成功,如果是阿里云方面的原因导致作业失败,那么阿里云则不会收费,而且对于离线作业来说,只对作业成功的那次进行收费。     在此前,ODPS一直被应用于阿里内部的业务系统中,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阿里小贷公司的审核和放款流程。阿里巴巴的官方数据称,有超过36万人从阿里小贷借款,最小贷款额为1元,并且能够实现3分钟申请、1秒放款、0人工干预。在这些背后,阿里小贷每天需要处理30PB数据,包括店铺等级、收藏、评价等800亿个信息项,运算100多个数据模型……这些都是放在ODPS上存储和分析的。阿里云还表示,淘宝和支付宝等阿里巴巴的部分核心数据业务,也都运行在ODPS平台之上。而在ODPS的产品页面则拿出了阿里巴巴的关联公司天弘基金和众安保险作为案例来进行宣传。     从目前来看,ODPS开放的还只是针对大量数据的数据仓库功能,以及部分数据分析服务。但阿里云显然并不想止步于此。     你可以把阿里云此前一个叫做“御膳房”的服务看作ODPS未来发展方向的缩影。简单来说,“御膳房”实际上是对淘宝和天猫电商数据的挖掘、存储、分析和服务输出的整套服务。在“御膳房”中,淘宝和天猫平台上的大量电商数据被放到ODPS上进行存储,阿里巴巴还引入了第三方ISV(独立软件开发商)来针对这些数据开发分析工具和模型进行分析,最后他们将分析结果拿到服务市场上去销售给卖家——所谓针对淘宝天猫用户进行的精准广告营销,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得来的。     在ODPS被开放出来之前,“御膳房”完全是阿里巴巴内部的电商平台上生长出来的产物,从数据来源,到数据取向,都是服务于淘宝和天猫平台。而在开放以后,就会有更多类型的企业和数据(包括一些阿里巴巴内部不太擅长处理的非结构化数据)被放在ODPS上,而使用范围也将不仅仅局限于阿里巴巴平台了。     用更加直白的语言来解释就是,ODPS此次作为PaaS被开放了出来进行商用,接下来,企业自身、或者借用ISV开发的工具再在ODPS之上进行数据分析,然后使用这些分析结果。     不过,ODPS现阶段仍有不少问题。汤子楠坦言,对非结构数据的支持将会是ODPS面临的一大挑战。因为ODPS最早是基于阿里巴巴内部的业务成长起来的,而阿里巴巴分析的数据主要是交易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大多都是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这决定了,ODPS最初开放的服务面向的也都是结构化数据,比如无人分析、数据仓库、BI(商业智能)分析。而随着更多的企业使用ODPS,一定会有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放到这个平台上来,这将会是ODPS接下来要探索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外则是数据的传输问题。阿里云官方的建议是直接使用ODPS的数据仓库,这样就可以直接调用ODPS之上的分析工具;但如果客户的数据并不存储在阿里云上,也想使用ODPS对数据进行分析,则只能通过API使用https协议传输——这意味着网络传输不得不受到网速的限制。当然,企业还可以选择把数据装进硬盘里,寄给阿里云。   【文章来源:pingwest   作者:方荼】
    pingwest
    2014年07月16日
  • pingwest
    竞鹿——“定制式”的人才拍卖网站 在竞鹿创始人陈理捷的眼里,互联网圈子里的人才招聘早已经变成了卖方市场。 “竞鹿”并不是陈理捷和他的团队所做的第一个产品,他们此前的项目是“快简历”——面向年薪20~50万左右的高级技术人员。它对招聘的最大改进,是信息的呈现变得更直接:网站上不再是公司名称与千篇一律的HR样板职能需求文,取而代之的是你直接“上司”的档案。 但在做快简历时,陈理捷发现了一个问题:“从快简历的角度来讲,我们让CTO和CEO这样的角色出面招聘,是因为他们相对于HR而言是稀缺的。但后来我们发现即使是这样,比起稀缺的人才,CEO和CTO的吸引力也没用那么大。” 所以,他们想到了做竞鹿——类似于英国的hired.com,竞鹿是一个“定制式”的人才拍卖网站——在求职者向竞鹿提交简历后,只需要等着从找上门来的招聘方中挑选出自己想要去的,然后就可以进入接下来的求职面试环节了。那么,这种把招聘变成“卖方市场”的做法,是怎么实现的? 首先,竞鹿现在只接受技术、设计师、产品经理和运营四类岗位的简历投放,而且要求求职者具备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如果你是求职者,首先需要上传简历——而这几乎是你唯一需要做的事了,竞鹿不需要你注册,也不需要你填写任何其他信息。 简历上传完毕后,竞鹿的人才顾问团队会开始审核你的简历。如果你的简历不够完善的话,他们甚至会电话联系你协助修改和完善简历,并会在你的简历上附上最基本的面试问答(一般是为什么离开上一份工作,想要什么类型的新工作)。在经过你的确认后,竞鹿才会把你的简历发送给招聘方。你会收到一封包含”竞鹿求职版”应用安装包和二维码(用于登录)的邮件,竞鹿会将你的简历匿名推送给招聘方,当对方在招聘方应用里“竞拍”你时,你就会收到相应的通知。 接下来,你可以从“竞拍”你的招聘方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公司,通过请求后招聘方就可以看到你的联系方式。之后,双方联系并可以确认安排面试。 对于招聘方来说,首先需要下载“竞鹿人才推送”App。注册并填写完毕公司的相关信息后,就可以看到来自竞鹿的推荐候选人名单。在现阶段,竞鹿并不会对职位进行匹配,只针对热门职位每天进行推送,比如iOS、Android、PHP、前端这些几乎每家公司都会招的职位。陈理捷说,未来他们也会给招聘方提供通知设置,让其可以过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推送通知。 陈理捷认为,现在很多招聘网站都是为通用人才设计的,而没有为最优秀的那部分人才专门设计一个流程提供服务。这对求职方和招聘方来说都不是好事,因为优秀的求职者很容易被淹没在简历的海洋里,而招聘方也很难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那个人。 “比如,我在招聘网站上发布了招聘信息,如果这则信息没有上热门推荐,那我根本就没有机会跟优秀的求职者发生接触。但如果是在竞鹿上,我最起码会有一次机会——也就是向求职者发送招聘请求的那次机会。”陈理捷对PingWest说,“虽然求职者最终不一定会选你,但是你最起码可以跟他说上一句话——告诉他你的公司有多棒,为什么他应该选择你。”竞鹿想要提供一个应聘方和求职方可真正沟通的平台,而不只是求职招聘信息的匹配,他们还将会在下一个版本里添加私信功能。 【文章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4年07月03日
  • pingwest
    LinkedIn高级账户的新功能:帮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并“销售”自己 在2011年Facebook推出背景图的设计后,社交平台Google+与Twitter也分别在去年和今年早些时候推出了类似的设计。而现在,LinkedIn加入了进来,高级账户能够自定义背景图,并且用户头像尺寸变大,头像旁边的“简介”栏尺寸也增大,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同时,这项改进的设计将在几个月内面向所有用户。   对于这项设计改动,负责该项目的产品负责人Dmitry Shevelenko表示,希望每份LinkedIn简历都反映了其独特的品牌。   除了页面设计,LinkedIn还为高级账户带来了其他几项新功能。 为你最优化简历提供建议。当你不知道如何填满简历时,LinkedIn将建议提供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使得填写简历变得快捷,同时能够让你更可能得被搜索到;   在搜索结果中突出。在搜索结果中,高级账户信息的显示面积是普通用户的两倍。假如你是个设计师,将有更多的作品在搜索结果中得到展示。升级为高级账户后,你的信息便能够更多的得到曝光,进而更容易受到别人的青睐。在LinkedIn看来,当你同时与几百万人竞争,即使是有着一点点的优势,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简历能被所有人看见。高级账户的简历能够被LinkedIn上3亿会员看见,并且联系上,而这样可能为你带来一些未知的机遇;   查看自己的影响力。高级账户能够查看90天内简历都被谁看过,查看自己的第一联系人和公司中影响力前100的排名;   在为原有的高级账户——月费23.99美元的“商务版”以及47.99美元的“商务增强版”升级添加新功能外,LinkedIn还将更新的功能打包,推出了月费7.99美元的“个人增强版”高级账户服务。之前收费高昂的高级账户服务更多面向的是高级管理人才,而7.99美元的服务的用户可能是应届毕业生或者普通白领。产品负责人Shevelenko解释说,对于那些有志将职业生涯提升一个新层次的,个人增强版就是为他们而设计。   根据LinkedIn五月份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高级账户订阅带来了0.96亿美元的收入,较去年增长46%。但我们发现,LinkedIn目前的收入主要来源还是招聘解决方案,这项业务为LinkedIn第一季度带来了2.76亿美元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8%。而另外一项业务——营销解决方案,为LinkedIn创造了1.02亿美元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2%,比高级账户订阅20%的占比略高。     同时,美国区收入占到LinkedIn总营收的60%,而与LinkedIn 3亿用户其中2亿来自美国本土外的用户分布不相符。在招聘解决方案、营销解决方案以及高级账户订阅三项业务中,其中国际用户贡献收入占比最高的为高级账户服务,收入占比达到42%,并且较上年增长144%。可以看出,LinkedIn的三项业务,高级账户服务是最容易在国际地区开展的。而随着低价高级账户服务的推出,中国等国际市场的更深介入,相信短期内高级账户订阅的营收比例在国际市场将持续增加,甚至可能提升高级账户订阅在LinkedIn总营收中的占比。   【文章作者:郭海峰        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4年06月05日
  • pingwest
    对话Reid Hoffman与沈博阳:LinkedIn是一个传递信任的职业社交“工具”,在中国没有模仿者 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络LinkedIn的创始人及董事长,Reid Hoffman在领英网入华之际应邀出席了一系列国内活动。在5月24日,Hoffman和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接受了国内媒体的采访。Reid Hoffman说,LinkedIn和他投资的另一家公司Airbnb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模式,所以它们选择进入中国的时机有所不同。而沈博阳认为,比起其他的社交网络,LinkedIn更像是一个工具,希望能让中国用户学会“把职业发展记录在LinkedIn上”。而比起中国本土的“负责者”,他们认为LinkedIn的服务对象有所不同,并更具备耐心。 以下是摘选的问答实录:   Q:LinkedIn已经是一家非常成熟的公司了,而现在,越来越多非常早期、没上市的公司也选择进入中国,你怎么看这两种不同的方式? Reid Hoffman:这跟市场的时机有关,更重要是要看创业公司的模式。LinkedIn做的是一个职业社交网站,社交网站有网络效应。我们希望在海外有一个更大的用户基础之后再进中国,接着靠中国和国际之间的交流需求,把中国市场做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在2004年来中国时没有选择让LinkedIn进中国,而在2014年,也就是10年之后才进中国。其他很多公司,比如Airbnb进中国就比较早,这和它的模式有关系,Airbnb强调的是为全世界旅游者找到性价比高、可居住的地方。这种模式让它在中国已经有了大量的需求,所以必须迅速的在中国站住脚。   Q:你在LinkedIn进入中国之前最大的担心是什么,这些担心是怎么解决的?投资人给LinkedIn提出了哪些建议,哪些被你采纳了? Reid Hoffman:首先,LinkedIn在中国更多的是像一个创业公司那样在运作,虽然LinkedIn在全球范围内可利用的资源很多,比如我们在进入中国的时候已经有了400多万的中国用户。但由于中国市场太不一样,所以针对中国的产品和市场还要做很多的调整。我所顾虑的是,我们还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LinkedIn之前,也没有什么如此大型的网络平台在进入中国时取得过成功,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也是我个人为什么愿意不停地来中国学习、看看中国到底有没有市场、中国和美国以及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其他公司在中国发展的不好的原因。   另外如果想在中国做好,需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包括搭建一个好的团队,以及有一个非常好的汇报线,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解决的。进入中国既然要选择就要选择最顶尖的投资机构,我们选择他们很大原因是要听取他们的建议,比如,怎么样去理解中国的招聘、人力市场跟国际和美国有什么不一样?中国的创业公司是怎么运作的?另外怎么样和中国的这些互联网巨头打交道、合作、竞争等。   Q:目前LinkedIn中国是否有产品团队?Michael Korcuska能不能谈谈对中国产品的理解?(Michael是LinkedIn若干产品团队的管理者) 沈博阳:我们在中国已经有了本土的产品团队,之前的话有些人接触过,最早在中国有一个办事处,代表人是李晖(Henry Li)。他现在的角色就是在中国领导产品团队,开发出更多的中国的本土化产品。   Michael Korcuska:第一,中美两个国家有不一样的模式和生态环境,在美国,我们和Google等各种各样的公司合作,在中国我们也会寻找本地合作伙伴,包括现在和微信的合作、微博的合作等。我们不是考虑怎么样复制美国的产品线,而是建立本地的生态环境。第二,很重要的是,我们这些从硅谷来的公司更在意的是用数据来说话。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2月份推出了一个简体中文测试版的领英网,我们希望根据用户的使用行为和数据,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开发出更好的功能。   另外LinkedIn在中国会有一个更大的产品团队,我们会有更多的产品的想法,但今天我肯定不会做任何一个产品的宣布。     Q:在中国来看,职业社交没有美国那么成熟,LinkedIn前期怎么来吸引更多用户?LinkedIn跟本土的职业社交网站会有哪些区别? 沈博阳:我们会看到每一个美国的模式在中国都会有非常成功的一些模仿者,但是要除掉LinkedIn的模式之外,这里可能是有原因的。我个人从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去看一看,里面会有几个原因:首先,职业社交的概念在中国稍微新了一点,美国人更愿意把很多信息放到网上,中国人有顾虑,在文化上有差异;而更重要的一点是,“领英”毕竟是一个社交网站,有网络效应,在进入中国之前,没有简体中文版之前,我们在中国已经有了400多万的用户,这些用户都是最高质量的,本土的“复制品”很难去吸引这些高端用户;还有一个原因是,其实LinkedIn的模式在美国发展也不算快,但在中国,大家都恨不得3、4年不上市就觉得失败了。一个投资人如果看到一个网站发展了一年才100万用户太少了,没有耐心,然后就导致挖空心思做一些新的功能,但是LinkedIn拥有耐心,我们要专注职场,现在,这些耐心被证明是成功的,让LinkedIn有一个非常单纯的职场环境。   至于获取用户的方法,我们这个模式肯定不是在线买流量,其次我们也没有完全准备好去做一个大的在线的或者线下的广告,更多的是做一些接地气,偏用户运营的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承载。     Q:之前很多本土的商业网站都在说商业合作会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是熟人社会,纯粹的商业社交在中国会不会有障碍?你们预期在中国的增长会是缓慢还是爆发式的增长? 沈博阳:如果非要让我找一个原因,为什么我们有可能在中国发展的没有预期那么好,那一定就是文化。因为文化是必须要去试、去努力逐步影响的,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是什么样子?中国的话我们还是一个所谓的熟人的交往,中国人强调关系,而LinkedIn又提供一个这么好的在线的平台,其实完全有可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把线下的关系搬在线上。   LinkedIn提供的不光是一个关系,它首先给用户的是职业身份和职场身份,LinkedIn是个人在线的职业发展的平台,我们做的第一步是建简历,放在LinkedIn上。我们在中国传递的是,把你的职业发展记录在LinkedIn,这个就足够了,慢慢发现有好的工作会找到你,你还可以认识到其他人,这样会慢慢发现在LinkedIn上有非常好的人脉关系。   有人讲“LinkedIn是一家非常无趣,但是又非常有用的网站”。某种意义上讲我还是认同的,虽然我们搞社交网站,但是某种意义上讲更像是一个工具,一个有用的工具,我希望你能把你在线的简历完善得更好,把你职业发展的经历搬到网上,让用户觉得有价值,这个网站本身不是仅靠广告赚钱,这部分只占我们业务的20%多点。   Reid Hoffman:我第一次听到“关系”这个词是2004年来中国时听到的,这也是我在过去花了很多时间去想的问题,在文化上怎样把LinkedIn在国际上的模式搬到中国,以让其在文化上更好适应中国市场。这里面提到我们讲的关系其实更多的是还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感觉。举个例子,如果我和沈博阳是好朋友,我把Michael介绍给他的话,他对我的信任有一部分会传递为对Michael的信任,这个信任的传递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对企业和个人的招聘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信任的传递非常重要。而且这个信任的传递在网络上对你的个人的品牌也好,个人的形象也好都是有益的。其实我们在中国也在研究,有什么样的东西能把在线的这个舞台、在线的信任建立的更好。   Q:LinkedIn在中国没有一个很好的模仿者,但我们知道还是有一些小的网站,比如大街网,虽然是招聘网,但是也在做商务社交,你怎么看? 沈博阳: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愿意给自己加一个标签,我是中国的谁谁谁,或者是我希望以后变成谁谁,这是无可厚非的。可是真正发展下去是不容易的。LinkedIn的页面很容易复制,但是对企业客户的产品和功能是很难复制的。这跟传统招聘网站相比,是90%和10%的关系——在职场里面只有10%的人是在积极的找工作,剩下90%的人是被动求职者,所以招聘网站无论怎么样去标榜自己,都是在服务10%的用户,而LinkedIn是在服务90%的用户。   谁会天天找工作,就像一个约会网站,找到对象后,我可能三年都不需要了,是一个低频次的。但是我们不是,LinkedIn用户是找到工作以后愿意更新我的LinkedIn简历,愿意去分享一些工作的经历。   Q:什么样的公司在LinkedIn上更多?有多少中国企业级用户? 沈博阳:中国有几万家企业在LinkedIn开设他的公司主页,在LinkedIn开设主页很大的目的是建立自己的雇主品牌。当你有一个好的雇主品牌的时候,更多的人才愿意加入,这个对于吸引人才会变得非常重要。   具体什么样的公司在LinkedIn上更多?我们现在更看要的是两种公司,一种公司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还有一种公司是有海外扩张需求的中国公司,比如类似华为这样的公司。它如果在土耳其开分公司,它不可能把HR放在那里去招聘,当然需要LinkedIn。下一步我们也会渗透到更多的公司,包括之前和泰康人寿交流的时候也是一个道理,他们也有非常强的需求,对海外的有教育背景的中国人来工作,LinkedIn虽然在中国只有500万用户,但是海外这么多的用户可以供想到海外扩张的中国公司去选择,这些公司也愿意买我们的服务。     Q:领英网近五年有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沈博阳:近期目标就是要建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团队,第二就是要把网速提高,把基础的用户体验做好,再往下就是包括一些本土化的生态系统的对接,包括本土化的一些功能。长远来看,我们更多的希望五年之后不是说达到上亿用户的目标,我关注的是能不能改变大家的习惯,比如说,我希望五年之后白领找工作之前不发简历了,而是上LinkedIn,比如大家采访之前愿意在LinkedIn查一查对方是谁,在哪个学校毕业的?这些是非常好的行为,大家愿意在LinkedIn分享一些好的东西,做交流,这些是我们非常愿意看到。   Q:目前从投资角度关注哪些领域?最近投资的有意思的公司有有哪些?你如何看待LinkedIn和微信之间的合作? Reid Hoffman:我能想到有意思的是4年之前投的Airbnb,另外还有最近投的费教育内容分享平台Edmodo。这个公司是一个面向教育领域的,在高中里面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社交网络。至于投资的方向,我个人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大的方向和领域,更多的是看一个大的方向。对于用户来说,它怎么样能够改变千百万人的生活。当然比较关注的是有网络效应的社交网站等公司,另外交易类的平台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方向。对于微信,我个人是非常尊重的。它非常具有创新性,又诞生在这么大的企业中,他们做了好多社交产品;另一方面我们也非常愿意和微信进行一些合作。   【文章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4年05月26日
  • pingwest
    Dropbox企业服务度过失意一周 Dropbox的企业用户已经达到了400万,并且仍在不断为企业用户提供新的协作工具的消息。可即便这样,最近发生的若干事件可能还是要为Dropbox的企业级服务蒙上一些阴影。   我们在上周,也报道过《云存储曝安全漏洞,Dropbox暂停链接分享》,企业协作解决方案提供商Intralinks无意中发现Dropbox处理URL方式可能会泄漏一些用户私人信息或雇主的文件。在Dropbox里,当用户分享文档时会生成一个链接,而如果接收方在查看这个文档时又点击了文档内部包含的链接,那么第三方将可能获取文档的最初来源,进而读取到文档的内容。Intralinks甚至已经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取包括税收记录、银行备案信息在内的多种敏感数据。   问题被披露出来后,Dropbox立即取消了一些问题链接的访问权限,并且在官方博客中向受到影响的用户表示歉意。   除了自身服务的安全性出现了问题外,Dropbox竞争对手的表现也让其昔日的光环略显失色。经过接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企业级云服务提供商Box最终赢得了通用电气的青睐。通用电气超过30万的雇员接下来将使用Box的云服务来进行工作文件的存储和分享。虽然Box目前仅有20多万的企业级客户,但赢得通用电气的订单不但可以提升其云服务的竞争力,也为接下来的扩张增加了筹码。   相对于有着2.75亿个人用户、400万企业用户的Dropbox来说,Box的2500万注册用户在体量上和其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看上去后者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虽然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但Dropbox并没有停下来。在最近一段时间里,Dropbox还是针对其企业级业务做出了多项更新。它不但向所有用户开放了全新的Dropbox企业版、推出文档协作工具Project Harmony,还将Dropbox Partner Network推广到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Recode今天的消息也显示,著名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商Spotify接下来会成为Dropbox的企业级客户,所以Dropbox在经历了失意的一周后也许会赢回一些局面,不过想吸引一家通用电气那样级别的客户就不是件容易事了 【文章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4年05月15日
  • pingwest
    在线语言学习网站多邻国Duolingo在中国访问不畅 以网络众包方式致力于消弭各语言之间障碍的免费在线语言学习网站Duolingo近日发布了中文版本,并且公布了其官方中文译名:多邻国。该网站目前提供让中文用户学习英语的课程。仅仅在该网站beta版本上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参与课程的订阅用户就超过了一百万。     不过,Duolingo最近对此却喜忧参半,甚至有些无奈。就在5月8日,Duolingo中国课程的相关负责人在百度贴吧上收到用户反馈,称其不论在网页版或是移动应用上都无法登陆Duolingo的服务。随后,几名用户也到Duolingo网站的论坛上反映了相似的问题。这种状况持续至5月12日,仍然未能解决。该问题最初出现时,他们甚至猜测是否因为他们的课程中,设置了一个叫做“政治”的技能——按照场景分类的词汇学习,而导致服务被封,但随后这个猜测即被否决。Duolingo发现,这个问题远远复杂得超过想象。     Duolingo的创始人Luis von Ahn在Duolingo的论坛上发布帖子,并寻求更多来自中国地区的更多帮助信息:     正如你们中得很多人所知道的,我们最近开设了让中文用户学习英语的课程。两周前,该课程发布了iOS上的移动应用,在第一周时,我们的用户量增长迅猛,几乎快要超过一百万人。然而,过去的3天,30%我们在中国的用户无法访问我们的服务器。我们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被针对性地限制了服务,不过这个问题只发生在中国,并且绝大多数发生在使用中国联通的用户身上(尽管我们无法确认是不是只有使用联通的用户发生了这种情况)。在一系列的调查后,我们发现访问我们api的域名无法正常访问,影响了我们的用户。     我们正在尽我们所有所能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们可以帮助我们搜集到更多的数据,我们也会非常感激。如果你在中国,并且也有这个访问问题,请给china@duolingo.com发邮件。我们的CTO Severin会询问一些信息来帮助确定具体的访问失败原因。     在该篇博文的最后,Luis写道,“给世界的免费语言教育……至少是当他们可以访问到我们服务器的时候。”     同样是做在线教育和MOOC课程的Coursera在进入中国的早期也遇到了十分类似的问题,他们发现中国的用户对他们的视频访问速度很慢。他们的应对策略是寻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果壳网替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果壳网的创始人姬十三说:“(访问速度慢)这问题很大。视频一卡就没有人用了。”服务器访问的问题,几乎是每家海外公司进入中国都最先要面临的一个挑战,Duolingo方面也正在加紧与中国相关公司的联系,寻求解决方案,尽快修复访问问题。     而在这篇论坛帖子的第一则评论中,Duolingo用户jackelliot回复道:“我希望这个问题能尽快解决,这只是一个教育性的工具,它想对所有人都开放。” (PingWest正在与Duolingo方面沟通,在听到更多消息后,我们会对该内容进行更新。)   更新: 从中国时间5月12日下午1点左右起,陆续有Duolingo用户表示,对移动应用及网页端的访问已经恢复。Duolingo方面表示,从他们的数据图表显示,问题已经解决。不过他们仍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次部分用户被墙。他们会积极和一些中国的合作伙伴对话,为中国用户架设一个更稳定的服务。     Luis von Ahn在给PingWest的邮件中写道,“我们会看看是否可以找到合作伙伴提供更稳定的服务,因为中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because China is a very important country for us.)”   【文章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4年05月13日
  • pingwest
    【HR工作小助手推荐】日历应用UpTo:把所有关注的事都放进一张日程表 HR们,在你们日常工作中,是否通常习惯于用日历,备忘录应用来管理自己的工作、会议或者是需要出席的活动,招聘等等事项,以免忘记呢?但,这些你们记录的事情都被做成了不同的应用或日程表,无法在一张日程表里统统看到。     但UpTo是能让工作和生活都能通过这一个日历应用来呈现和管理,所有你所关注的事情都可以在这个应用中找到并呈现,用户还可以有选择地将这些事项加入到本人的日历中去,用一个应用安排一天24小时内所有想要关注的事情。       UpTo的名字来自于英语中的问候语“What are you up to? (你忙啥呢?你最近怎么样?)”这款应用最初于2012年3月发布,原先的产品理念是将社交与日历应用结合起来,让朋友们相互分享日程,方便用户了解朋友的动态或者加入朋友们的聚会和活动。这一理念让UpTo在前两年举步维艰。首先,这一诉求太依赖于社交,但在传统社交理念中,分享日历的行为并不常见。其次,人们通常更倾向于用日历来记录和规划工作。会考虑使用日历的人,通常注重效率,想要通过这类应用合理分配时间。随机浏览发现并参加朋友的聚会或活动?那更多是闲暇时兴致所至干的事儿,不会有人正儿八经地通过日历来管理这样的“休闲生活”。     最近这个团队重新设计了这款应用,将关注点放回日历功能本身:用户可以将Google Calendar, iCal,Outlook等日历都集成到UpTo中。这一日历类应用最根本的诉求形成了UpTo最直观的第一层界面。在UpTo的发现功能中,用户还可以浏览发现和订阅所有关注的人和事。这些订阅的日历内容并不会直接被加到日程表中,而是隐藏在原本日历项的下方,形成第二层界面——当需要查看今天有什么用户关注的事情发生时,可以使用上下展开的手势,这个隐藏层就会呈现出来,用户可以通过点选将自己关注的行程加入到日程中。   在重新改变设计后,UpTo会显示一周的天气情况,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发生在周围有趣的事情,更有趣味的是,在UpTo上你还可以看到一些名人的日程安排,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日程。当然,为了安全起见,这个日程只会显示当天总统先生的公开会晤或出访,并不会事无巨细地呈现他真实的一天。     本周,在旧金山一场生产效率类应用的活动上,几家效率类应用的创始人谈到,对这类应用而言最有价值的数据是时间:一天24小时中人们如何分配他们的时间?这是效率类应用了解用户最重要的数据。那么,对于一个效率类应用而言,能完全地参与到用户一天24小时的生活中,就离成功不远了——改版后的UpTo似乎是现在市面上日历类应用中,最接近这个目标的有力竞争者。在这个生产应用讨论会上,一位参会者说道:“人们只需要一个日历,而不是很多个不同的应用。”现在,从工作到娱乐、从朋友到本地发现,所有的日程事项都可以在UpTo中规划了。   【原文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4年05月09日
  • pingwest
    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和微信是互补关系,将联合推出“领英名片” 【文章来源:pingwest】 早在不久前,世界上最大的职业社交平台LinkedIn,和中国最大的移动社交应用微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不少紧密的合作:在LinkedIn正式宣布推出本地化的简体中文版页面的一个月前,微信接入LinkedIn账户在用户个人信息页面。不久之后,部分LinkedIn的美国本土用户开始可以在“联系方式”中添加微信ID,开放给自己的人脉连接者。   而目前,LinkedIn的产品团队正在测试下一项功能——当用户在LinkedIn上添加微信联系方式成功之后,他/她的第一度LinkedIn人脉就能在其个人页面顶部的资料栏中看到该用户的微信二维码——然后再用微信的扫一扫功能,直接添加对方的微信。   而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今天在接受PingWest采访时时表示,LinkedIn和微信的合作接下来将更加深入。     使用过中国区LinkedIn(领英网)的用户也许已经发现了,目前其功能和LinkedIn.com相比还有着部分的缺失。领英网接下来除了会在功能上和美国版本保持一致外,还会基于移动互联网为领英的用户提供更多特色功能,这自然离不开微信。     沈博阳在采访中告诉PingWest,领英网和微信合作的“领英名片”功能即将上线。这项功能不止是在微信上绑定LinkedIn的账号,当用户在微信的个人资料页面点击绑定的LinkedIn账号后,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网页,而是一个专门设计过、适合在微信中显示的LinkedIn名片。微信用户既可以分享又可以收藏这个经过特殊设计的电子卡片。     沈博阳介绍完这项新功能之后表示,LinkedIn希望在微信上为用户提供一个分享和传播职业标识的机会。     事实上,到了今天,至少在互联网界,很多用户可能既把微信当作生活中的通讯工具又把微信当作工作中的社交工具。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在用户的自愿选择下,微信扩展出来的“功能”已经和定位职业社交网络的领英网有着某种程度的重叠。那么在一系列合作的背后,沈博阳是如何看待LinkedIn和微信的关系呢?     沈博阳给出的答案是:互补。在沈博阳看来,LinkedIn既不做通讯、也不发照片,它只是帮助用户维护职业里的社交人脉关系。由于LinkedIn仅仅专注做这一小块,所以它和微信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且,作为唯一一个全球性的社交网络,当微信进行全球扩张时,双方可以找到很多合作的点。     往更深层面说,沈博阳给LinkedIn的定位是一个工具型的产品——他们在意的是用户是否把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放到LinkedIn上。因为对于LinkedIn来说,一个有着完善职业信息的用户显然要比那些每天都来,但整个个人资料页面空空如也的用户有意义的多。这也是LinkedIn不那么看重用户活跃度的原因之一——它并不是一个像微信那样典型的社交工具。     接下来,LinkedIn还将在北京、上海陆续举办线下活动并邀请一些知名人士和用户面对面交流。沈博阳称,LinkedIn内部也没有为线下活动定下一个指标,比如要拉来多少新用户之类的。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活动更多的是为了传递公司的理念:LinkedIn会变成你获取知识发展、职业洞察的一个好机会。     在LinkedIn的世界里,它们希望这款“工具”能为用户提供三个方面展开的。我们不难看出,这和微信的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冲突。接下来,LinkedIn和微信还将继续推动双方在各自需要的市场上向前发展。
    pingwest
    2014年05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