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专栏
    当业务部门说HR“不懂业务”,该怎么怼回去? 身在职场,往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不由己。在工作中免不了会和同事发生分歧。 当HR和业务部门产生分歧的时候,很容易在一句话上吃瘪,那就是: “你不懂业务!”   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不用讨论了,听我的。 有的时候,我们明明自己有道理,就事论事,对方却蛮横无理。 今天我们就来破这个局,希望HR们再听到“你不懂业务”这句话的时候,有能力拍桌子怼回去,撂下一句“你才不懂业务!” 什么叫“懂业务”? “懂业务”,可以分为很多层面: Level 1:知道业务部门在干嘛 了解业务部门的核心职责与日常工作、当前重点推的项目、比较头疼的问题,以及什么阶段忙、什么阶段闲等等; 清楚业务部门里主要人物有哪些,知道他们的大致背景、行事风格、工作习惯,以及每天在忙什么、聊什么; 看上去比较复杂,做起来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HR肯离开工位,和业务部门的人多接触、多交流、多观察、多记录就行。 Level 2:知道业务相关的数据 数据是业务过程和结果的真实反映,业务部门的各项决策,也是在各种数据基础上测算出来的;如果HR能轻松说出各项关键数据,并且知道这些数据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是HR懂业务的一大标志。但很多业务部门不愿意给,就算给了也未必是有价值的数据。除了公开的业务报告,赢得信任感,令业务部门经理愿意多分享,也需要技术。Level 3:知道如何能够实现业务提升通常情况下,业务部门对HR的诉求无非就是缺人手,催促开岗位、招聘,核算薪资、考勤等。 面对这些疑问,HR可以从“人”的角度,从选、用、育、留等方面去分析。比如新员工流失率高,业务部门大概率会说是因为这个人不行,反正人都走了,也不介意多背一口锅;但是HR可以更客观地分析: 是选人标准有问题?还是面试官有问题? 是技能没有培训到位?还是一线主管没有尽责? 业务问题几乎都离不开人的问题,找到根因,然后想方设法推动解决,就是HR对业务的贡献,这是中高层管理/HR业务伙伴的要求,难度不低。 以上三点,我们都是从组织内部的视角来界定“懂业务”,其实,我们还可以更上一层楼,从外部视角来理解“懂业务”。 Level 4:了解客户的需要和想法有一点,我们要想明白,公司为什么要做这项业务呢?你可能会说老板是为了赚钱,那么客户为什么愿意掏钱付费呢?客户之所以愿意付钱,一定是我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给客户带来价值。所以我们还需要搞清楚我们所服务的客户是谁、有什么特点、真实需要是什么、决策过程是什么。如果理解了这些,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的业务部门的工作,就相当于降维打击... 这就如同站在巨人肩膀上,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工作是真正有价值的、哪些是日常例行的、哪些是应付交差的。Level 5:了解市场变化与终局Level 5是希望我们能成为“事前诸葛亮”,尽量规避那些在未来,有可能击垮我们的盲区。 虽然我们能够想到一些,但是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打败我们的,往往都是那些想不到的。 其实业务部门也不一定很懂业务业务部门之所以理直气壮地说HR不懂业务,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业务部门的人,一定比HR懂业务。 从而我们可以判断一下,说HR不懂业务的那个人,他自己又处在懂业务的哪个Level呢? 顶多在Level 1 到 Level 2之间——  虽然有成交或业务团队管理的经验,但不一定能跳出岗位和部门;从公司整体出发看业务,也不一定能跳出任务和考核;从客户需要出发看产品和服务,更不一定能跳出眼前的各种“苟且”,从赢得未来出发看组织能力;退一万步说,甚至很多数据都不一定能算得清楚、讲得明白。   真正Level 4及以上的人,往往会谦虚谨慎,甚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绝不敢夸口说自己懂业务。 在职场中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会显露自己的本领,对任何人都非常谦卑。越厉害的人,越不把自己当回事儿。 因为他们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自己所谓的成功背后藏着无数人的努力,没有这些人,你什么都做不成。 心理学上有一种达克效应,说的是能力不够的人更容易忽视自己的缺点。 这个现象来自于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Kruger和David Dunning。他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专业喜剧演员和大学本科生给30个笑话的有趣程度打分,然后比较。 结果发现,判断自己的幽默感上,大部分人是自视甚高的。而且最不能辨别有趣的那群人,最容易觉得自己高出平均水平。 于是,心理学家们得出一个结论,没有能力的人,更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  所以HR千万不要自惭形秽,我们完全有可能比业务部门的人更懂业务。 但是想要拍桌子怼回去之前,我们还需要做好准备,让自己真的更懂业务。如何让自己更懂业务首选,我们必须纠正几个观念: HR“懂业务”,不是要了解所有的业务知识和信息。 懂业务的标志是,作为HR,当你了解相关的业务知识及信息,你必须知道作为HR,你应该做什么,能提供怎样的价值。 如果给你相关的业务信息,你不知道HR到底应该干什么。这说明两点,要么你的专业能力不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点;要么,这些业务信息,对HR来说不是重要的信息。 前一种情况,是HR自身专业能力的问题,后一种情况是不清楚HR懂业务的边界,属于不重要的业务信息,这不是HR懂业务的范畴。 HR“懂业务”,不是简单的业务知识+HR。 HR“懂业务”,既要懂业务知识,又要懂HR的专业技能。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懂业务”,不是(业务知识+HR知识)这种积木式的简单拼图,而是业务知识与HR知识形成盘根错节的网。 把这张网铺好之后,才能让我们跟业务部门更好的同频交流,这里的交流可不是让大家用专业术语去交流,是要用业务部门的逻辑去跟他交流。 那么,我们该如何成为一个懂业务的HR呢? 我们可以从商业的视角出发来看待问题。 除了人资方面的专业知识外,我们平时可以多关注一些商业案例、行业分析报告、投资机会等,这样有助于我们站在老板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想要懂业务就是要像老板一样思考,站在老板的角度看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还可以让我们知道更广阔的的外部在发生些什么。 想要参透商业模式,我们应该要知道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什么?客户是谁?产品是什么?利润点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参透的上述问题就能够了解企业经营的主要活动,也包括主要活动所需的人才以及人才的能力素质模型。商业模式的领悟可以进一步帮助公司确认组织架构,通过组织架构的合理设计驱动公司重要商业活动的落实。 明晰组织架构。每个部门的职能是什么?它们各自需要达成哪些关键业务指标?每个部门之间是如何协同的? 明晰组织架构就能明确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组织架构并非一张组织架构图那么简单,其中暗含着部门与部门的分工与配合,这便是通过部门职能的明确来实现的。 贯穿业务流程。部门内的业务流程有哪些?哪些是核心的业务流程?每条业务流程需要达成什么目标? HR对业务的了解莫过于对业务流程的了解,组织内所有的活动都是以流程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是HR要负责整个公司的流程管理、制度管理。组织内所有的活动以及目标最后都会拆解为不同的流程及其目标。 如果所有流程的目标得以实现,那么组织的目标便可实现,所以HR了解业务流程便可用HR的专业知识推动业务流程目标的实现。 你学会了吗?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肯耐珂萨
    机构专栏
    2021年07月22日
  • 机构专栏
    北森获2021候选人体验产品大奖 日前,2021招聘科技创新论坛沪上召开,现场揭晓2021候选人体验大奖榜单,北森新招聘云荣膺“候选人体验产品大奖”。 候选人体验大奖评选活动由HRTechChina在2018年首创,旨在践行“推动中国人力资源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的宏伟愿景,希望能够推动企业和招聘官从更直接的感受出发,吸引并影响候选人做出决定。 而候选人体验则是关于企业招聘营销推广和雇佣目的与候选人之间最直接的互动效果体现。   北森则认为,关注候选人在应聘过程中“关键时刻”的体验感受,形成全程闭环的应聘体验是理想的招聘产品的关键。   基于此,北森依托一体化HR SaaS战略与低代码PaaS平台,以新招聘云产品为核心生成了高效能、高质量的数字化招聘解决方案,在各个环节提升候选人应聘体验。   北森相关负责人表示,鉴于招聘与应聘的共生性,打造优质候选人体验的前提是为HR、面试官提供优质的招聘体验。   “招聘端,我们基于Nature Design3.0‘高效、愉悦、温暖’的设计理念历时3年打造新招聘云。通过清爽简洁的页面设计、贴合动线视觉清晰的信息分布直观呈现;操作上符合C端用户习惯,流畅轻盈,部分操作采用推屏设计,不打断场景,有效减少冗余跳转,简单易用,上手迅速。”   同时,基于北森一体化理念让招聘场景、招聘数据和用户体验不再割裂,与人才测评、编制校验、Offer发放、员工入职等员工全生命周期管理无缝对接。   “而应聘者端主要通过科技应用、社交玩法的融合等提升候选人体验。” 比如在候选人应聘与吸引阶段,通过VR、微官网短视频等方式举办特色的雇主品牌宣讲,通过应聘咨询机器人事实回复应聘问题;从简历投递、测评到面试的人才筛选阶段,可以通过AI等先进技术自动解析多格式简历、智能面试对话提升筛选效率,缩短等待时间。 还可以通过游戏化测评提升候选人作答的愉悦性和积极感;通过面试的候选人可以获得企业个性化的Offer,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并在入职前的保温期收到企业发来的生日、节日祝福,提前了解岗位职能学习相关知识等;并通过线上快速完成信息采集、合同签订等入职流程,让入职更便捷。   北森相关负责人认为,从候选人到员工,友好的应聘者体验和好口碑,短期而言可直接提升企业校招的转化率,长期来讲则可有效降低企业的离职率,继而形成企业非薪酬因素的招聘竞争力。 “我们将持续完善产品与服务,通过提升候选人体验,为企业人才吸引与招募更好赋能。” - END -北森基于全新招聘管理系统,推出智能一体的招聘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招聘效能,降低人才识别失误风险,全面提升人才获取竞争力。
    机构专栏
    2021年07月22日
  • 机构专栏
    震惊!给员工开购房《收入证明》,她却拿来告公司! 基本案情 王小惠于2016年11月入职湛江某公司,2018年12月18日开始,公司全面停业整顿,除留守人员之外,员工都离开岗位并解除劳动合同,2018年12月18日王小惠离职。 2019年2月18日,王小惠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36000元(9000元/月×2个月×2倍)。王小惠主张其月薪为9000元,并提供了一份公司出具的《收入证明》,《收入证明》上记载月薪为9000元。 仲裁委于2019年3月26日作出《仲裁裁决书》,裁决公司支付经济补偿22500元(9000元/月×2.5个月)。 公司不服,提起诉讼。 公司认为,王小惠提供的《收入证明》是为了方便办理购房贷款而填写的,月收入9000元是不真实的,其月收入应以工资表的收入为准,仲裁委依据王小惠提供的《收入证明》来确认王小惠的月工资收入是9000元/月并计算王小惠的经济补偿金是不当的。   一审判决 一审判决:收入证明与实际收入差距较大,不符合常理,不能作为认定工资标准的证据。 一审法院认为,王小惠在公司工作2年2个月,公司应支付2.5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给王小惠,根据公司提供的解除劳动合同前的11个月的工资表,王小惠11个月的平均工资收入是5040.27元。 至于王小惠提出其月工资收入应按9000元/月计算的问题。王小惠该主张主要是依据其提供的《收入证明》,但综合王小惠在庭审中确认的是其本人签名的收入情况来看,与其主张的9000元/月差距较大,不符合常理。 公司认为该收入证明中的内容(含月收入)都是王小惠为了方便办理购房贷款而填写的,月收入9000元是不真实的,公司对该份证据的质证意见是比较客观、合理的,王小惠提供的《收入证明》并不能作为王小惠月平均工资收入的依据。 由于公司不提供2018年2月的工资表,导致无法准确计算出王小惠在劳动合同解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 公司在起诉状中提出王小惠的工资收入是5157.67元/月,与王小惠前11个月的平均工资收入5040.27元基本相符,且因未能提供完整工资表的责任在公司,综合考虑王小惠在劳动合同解除前其他11个月的平均工资情况,从举证责任的承担及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出发,一审法院确认王小惠在劳动合同解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为5157.67元/月。 据此,法院判决公司应支付给王小惠经济补偿金为12894.18元(5157.67元/月×2.5个月=12894.18元)。 王小惠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认为一审判决认定的月工资有误,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每月工资总收入都是9000元以上(底薪+绩效工资),并且提供的收入证明上有公司的公章,一审判决认定不能作为王小惠的工资收入依据是错误的。 二审判决 二审判决:仅凭《经济收入证明》不能证明王小惠每月实际领取的工资为9000元。 二审法院认为,本案争议焦点问题是公司应向王小惠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是多少。 王小惠以其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每月工资总收入在9000元以上为由,上诉主张公司应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22500元。因《经济收入证明》是开具给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公司抗辩称该收入是王小惠为买房需要,请求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不是其实际领取的工资,理由较为合理,仅凭《经济收入证明》不能证明王小惠每月实际领取的工资为9000元。 公司提供的《工资表》显示王小惠在2017年12月、2018年1月、2018年3月至11月的月工资分别为5087.13元、5087.13元、4977.54元、4975.96元、4975.96元、4975.96元、4953.00元、5154.98元、4952.97元、5157.67元、5157.67元。 经王小惠确认是其本人签名的工资为2018年1月、2018年3月、2018年5月至10月这8个月工资,平均工资为5027.78元。对于2017年12月、2018年4月、2018年11月这3个月工资,虽然王小惠否认是其本人签名,但从这3个月的工资收入来看,与王小惠确认是其本人签名的其他8个月的工资收入基本相符,故一审判决认定该3个月的工资收入为王小惠的工资收入,并无不当,本院亦予以确认。 王小惠上述11个月的平均工资为5040.27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计算经济补偿金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王小惠于2018年12月18日离职,故应以王小惠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的平均工资作为计算其经济补偿金的月工资。 但因公司未能提供王小惠于2018年2月的工资收入,导致无法准确计算出王小惠在劳动合同解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故一审判决从举证责任的承担及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出发,按公司在起诉状中确认的月工资5157.67元作为计算王小惠经济补偿金的月工资,并无不当,本院予以维持。 51酱划分析,本文公司之所以能胜诉的关键在于,有员工签字证明的工资条,证明员工的真实收入情况。但很多公司都不会发工资条,更别说让员工签字确认了,还是会存在一些风险隐患。 案号:(2019)粤08民终2997号(当事人系化名)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法律(HR-LAW)
    机构专栏
    2021年07月21日
  • 机构专栏
    曾经卑微的HR,居然靠校招翻身了 我是小北,小小HR一枚,主职招聘(校招),每年校招都会遇到很多让人闹心的问题。什么乱七八糟的简历格式、各种放面试鸽子的奇葩借口、年年增高的Offer拒绝率……只有你想不到,就没有你遇不到的。年复一年的校招总让人疲于奔命,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有种累觉不爱的感觉。同行的大拿师姐见我一脸愁苦,安慰我说自己也是一路卑微过来的,并甩给我一本日记,里面记录了很多秘籍还有“校招神器”。为了让这次校招不再盲又忙, 我得赶紧看看都有些什么! 北森基于全新招聘管理系统,推出智能一体的校园招聘解决方案,全程闭环设计学生应聘体验,关注学生应聘“关键时刻”的体验感受,实现从人才吸引、甄选到录用保温的全流程精准匹配,融入AI科技与数字技术,帮助企业加速迈向高质量校招。
    机构专栏
    2021年07月21日
  • 机构专栏
    超强行动力的最大真相 前言 为了提高行动力,我试过许多方法。 比如奖励法,告诉自己“只要看完这本书,就奖励自己一顿大餐”。 番茄钟法,“每工作25分钟就休息5分钟”。 自我暗示法,每天对着镜子说“你是最棒的,今天的工作肯定会很顺利”。 时间管理法,做年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 这些方法分享的人都说好,但我就是用不起来。 是方法不管用,还是我人不行呢?我一度没有了自信。 直至随着对行动力研究的深入,我才明白:不是方法不管用,也不是我人不行。而是我忽略了行动力的一个最大真相:没有普遍适用的行动力。 如果你能像我一样认清这个真相的话,我相信你的行动力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没有普遍适用的行动力 你有没有发现下面的情况: 你对研究做饭可能很有行动力,但对运动就没啥行动力。 你对考证复习可能很有行动力,但对写文章就没啥行动力。 你对团队管理可能很有行动力,但对销售签单就没啥行动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在不同事情上的行动力不足往往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有时可能是缺乏动力,比如你现在身体健康、也没啥想取悦的人,因此运动的动力就不足了。 有时可能是畏难不敢行动,比如你见人就脸红,但现在不仅要你上门去见陌生客户还要强行推销,对这种事你肯定是能拖就拖,毫无行动力可言。 但我们学习的各种提升行动力的方法,往往只是从单一原因入手的。 比如奖励法是用于动力不足的,这对于提高我上门推销的行动力就没啥帮助,因为销售提成已经让我很有动力了,但天生内向脸皮薄的这个障碍无法被动力所克服,克服这个障碍需要的是脱敏训练。 有些提升行动力的方法,虽然跟原因对口了,但很多事行动力的提升仅解决一个原因还不够,需要多个关键原因同时解决才有用。 比如你对写文章没啥行动力,不仅仅是因为畏难不敢开始,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缺少主题阅读的练习也是重要的影响原因。 这时仅仅用一招“立刻行动”的方法来提升行动力,几乎是没啥用的。 “立刻行动”的做法是用于降低启动难度的,让你先从写10个字开始确实能帮你坐到桌边,但10个字之后你依然会停下来,因为脑子里没存货、又不知道如何快速阅读做输入,10个字之后你就不知道该写啥了。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泛泛地提高自己的行动力,而是要充分认识到没有普遍适用的行动力。 一个在工作上行动力爆棚的人可能在减肥这件事上行动力缺失,是个大胖子,工作过人体重也过人,这很正常。 提升行动力要针对具体的事来说,找出导致这件事行动力低下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对口的方法,这时你就会发现方法有用了,你的行动力蹭蹭蹭地也上来了。 现在你知道没有普遍适用的行动力了,恭喜你,光是知道这一点你的行动力就已经可以上一台阶了。 如果你还想再上一个台阶的话,那就要提前去找到一些适合驱动自己行动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按照适用场景做好分类,以用在不同事情的行动力触发上。 毕竟有些方法只是临阵磨枪是不够的,还需要提前做下练习。 下面我以三类常用的提升行动力的方法为例,给你演示下如何找到这些方法,并分类使用。 影响意志力的方法 我们的日常行动是靠惯性重复维持的,对意志力的消耗很小,甚至几乎没有。 但如果你想改变惯性,完成一个新的行动,这时就依赖于意志力。 意志力就像个周扒皮,具有强迫性,会逼着你去采取某种你不愿意采取的行动。 比如,你参加半程马拉松,跑了10公里后很累,很想歇下来不跑了,但意志力会逼着你继续跑到终点。 所以,意志力是个好东西,能帮我们完成很多原先做不了的事,但不幸的是,我们意志力也是有限的。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每一次的意志力对抗都会导致自我损耗。 当意志力耗费殆尽,我们就无法做任何跟自己惯性不一致的行动了,只能慢慢等意志力恢复后才能再开始这样的行动。 认识到意志力的局限性后,我们就可以去挖掘影响我们意志力的两种方法了: 1 提高自身的意志力储备 在百度或微信里搜索“提高意志力的方法”,你会发现有不少搜索记录。 通过阅读比较,我发现最常用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比如跑步、瑜伽等;另一种是休息,包括充足的睡眠和冥想。 一周三到四次规律性地做有氧运动,再保证睡眠时间或做冥想,你储备的意志力上限就会大大提高了。 像我动手写文章前,就有一个习惯——打一个盹再写——这帮我储备了足够的意志力来克服写作过程中的种种障碍。 2 减少行动耗费的意志力 除了提升意志力外,你还可以通过减少意志力的消耗来影响意志力。 利用恐惧和截止日的紧迫感,都可以有效减少对意志力的消耗。 恐惧提高行动力的即时强度是最强的,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对失去感的恐惧强度是获得感强度的10倍。 哪怕一个意志消沉、成天懒洋洋躺着的人,在突然看到一条蛇游过来要咬自己时,也会因为恐惧一激灵地爬起来。 截止日的紧迫感同样如此。你想下你参加高考的场景,哪怕再困考试时也不会睡着,只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压根不够用。 番茄钟法就是同时利用了上面两类影响意志力的方法:利用25~30分钟人最有注意力的一个时间段,因为这段时间里我们的意志力充足;利用定时的紧迫感,以较少的意志力消耗提高我们的行动力。 这类方法对提高行动力是有帮助的,但要注意它们不是万能的,它们只适用于因意志力不足导致的行动力低下。 对于受其它因素影响的行动力低下,这些方法就不管用了。 比如,对于因为畏难迟迟写不出文章的人来说,你再睡觉、再利用截止日、设置再多的番茄钟也解决不了问题。 对于畏难,我们要采用下面不一样的方法。 克服畏难的方法 畏难导致的最大障碍就是迟迟不敢动手。 克服因畏难导致的行动力低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难度: 1)降低开始的难度 2)降低过程中的难度 1 降低开始时的难度 降低开始的难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自己:不要做得多、更不需要做得好,就是先开始做一点点就行。 比如一想到要跑30分钟,你可能立马就联想到两腿发沉、胸部发闷的痛苦场景,那你愿意去跑步的意愿就很低了。 但如果你告诉自己,就是去跑步机上走上一分钟就可以了,这时你站到跑步机上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等你真站上了跑步机,走了一分钟后,你也就自然而然地可以跑一会了。 做一点点就够了的秘诀就在于,只要你开始做一点点,你就不会仅仅只是做一点点,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你就完成大部分计划了,而且相对自然和轻松。 哪怕最后你真的只做了一点点也无所谓,因为这本就是你一开始的计划,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完全不会影响你的效能感。 2 降低过程中的难度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旦事情开始了就差不多成了一半了。 但如果在过程中未能克服畏难的情绪,半途而废了,那开头的这一半就浪费了。 如何在过程中克服畏难情绪呢? 在过程中克服畏难情绪的最主要方法就是迭代,也就是第一遍先做自己能做的,在心里告诉自己无论做成怎样都行,第二遍、第三遍还会再改的。 有了这样一个想法,你是不是就不会因为不会做或怕做得不好而不继续往下做了? 这个也是《学习力》这本书里介绍的技能学习方法: 不管多么难的技能,先从最粗最简单的部分开始学一遍,之后再学第二遍、第三遍,这种学习方法下每一遍的难度都有了很大下降,畏难情绪也就没了。 我现在学习新技能时都是用这种方法,以前畏难一直没敢学的数据统计分析,蹭蹭蹭地就入门了。 跟影响意志力的方法一样,降低开头难度和降低过程难度的方法也有其适用场景,只适用于因畏难导致的行动力低下。 假如一个人是因为意愿不足或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的行动力不足,用上面这样的方法就没啥用了。 持续行动的方法 前面我们了解了如何克服畏难情绪让自己启动起来,以及启动后如何持续行动。 但很多时候,行动不是连续不断的直线,而是持续一段时间,中断一段时间,然后再持续,再中断的这么一个不连贯的过程。 比如每天早起这件事就是一种典型的不连贯的行动。起床后就是做其它事了,直至入睡后到第二天早上才会再碰到起床的问题。 面对这种不连贯的行动,你最可能的表现是下面这样: 第1天早起,你激情满满“早晨起来,拥抱太阳,让身体充满,灿烂的阳光,满满的正能量”。 ...... 第4天,你开始耷拉着个脸“一定是上辈子作恶多端,才会要我这辈子早起学习吧”。 第7天,“让我再睡一会”,这一天你晚起了30分钟。 最后,当动力递减到低于行动的阻力后,你就再也不早起了。 面对这种不连贯的行动,有什么办法可以克服惰性呢? 核心的方法就是利用频繁触发的环境。 比如,如果你必须每天早上8点钟到公司打卡,迟到一次就罚500元,在这个多频触发的环境压迫下,我相信你一定能够保持日日早起。 像《学习力》里介绍的功利性学习策略之所以很有效,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利用了频发触发的环境: “在工作场景下你总是要不断解决一些相似的问题,处理多了,这方面的技能也就熟练了,但如果让你主动去练习的话,十有八九你跟早起一样坚持不下来。” 再比如,在家工作时,你忍不住拿出手机玩一玩,一抬头发现已经几个小时过去了,准备吃晚饭了。 但如果在公司工作,你最多玩一会就要赶紧放下手机,然后装作自然地四下环顾下,看看有没有被老板发现你在摸鱼。 这就是环境潜在的监督作用,它通过无形的压力,频繁地触发你投入到工作中去。 这种借助外部环境持续触发行动的方法效果很好,但也要留意下,它只适用于需要一段时间坚持的行动(比如坚持早起、坚持运动等),但对于非持续性的行动就没什么效果了(比如逼迫自己今天写完报告)。 写在最后 我们总是很羡慕有着超强行动力的人,也很想自己有着这样的行动力。 但我们往往会忽略行动力的一个最大真相“没有普遍适用的行动力”,从而错误地、泛泛地提升自己的行动力。 行动力只能针对具体的事来说,对于不同的事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行动力提升方法。 我给你举了三类方法的示例: 1. 意志力不足的时候,可以采用提升意志力储备、降低意志力消耗的方法。 2. 畏难不敢行动的时候,可以采用先做一点点,做了再改的方法来降低难度。 3. 难以持续坚持的时候,可以借助外部环境频发触发,让自己更能持续下来。 你可以继续挖掘更多的方法以及它们的适用条件,我相信这么做了后,你的行动力一定能大大提升!
    机构专栏
    2021年07月19日
  • 机构专栏
    股权激励个税政策未来走向,你知道吗? 熟悉个税体系的朋友应该知道,居民个人取得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应该按照工资、薪金税目来进行纳税。 2019年开启个税改革,引入了综合所得的概念,包括了工资、薪金所得,所以股权激励所得也属于综合所得。 在个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164号文中(“164号文”),给出了过渡期的特殊处理方法: “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全额单独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 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股权激励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单独计算,不并入综合所得,不用合并做汇算清缴,政策很好很方便... 但政策只有3年的寿命,今年年底即将到期。 (**事实上164号文中很多的政策都即将到期,我们以后的文章再来做系统的梳理。)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政策到期了如何延续?这是本篇要讨论问题。 要了解政策可能往哪儿去,我们首先要知道,政策从哪儿来。 仔细一看才发现,政策的年头比我们很多人工龄都长,来源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35号) 主要是第二条,“(二)员工行权时,其从企业取得股票的实际购买价(施权价)低于购买日公平市场价(指该股票当日的收盘价,下同)的差额,是因员工在企业的表现和业绩情况而取得的与任职、受雇有关的所得,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因特殊情况,员工在行权日之前将股票期权转让的,以股票期权的转让净收入,作为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员工行权日所在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行权股票的每股市场价-员工取得该股票期权支付的每股施权价)×股票数量” 35号文主要明确了工资、薪金所得以及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目前政策仍然有效。 接下来是《关于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号 明确了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比照35号文,同股票期权的方法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再接下来是《关于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461号 主要明确股票增值权及限制性股票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及相关政策执行中的操作细节。 然后是关键的: 《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101号 对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给予递延纳税,而上市公司给予不超过12个月的延长纳税期限的优惠。 最近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164号文。 以上涉及的文件和内容都很多,很容易眼花缭乱,我们把要点提炼总结一下: ❶  上市公司员工(居民个人)取得股权激励,属于工资薪金,但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全额单独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此政策12月底到期) ❷  以股票期权为例,员工应该在行权时缴税。按行权市场价与授予价差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❸  如果员工取得股票期权,在行权时交了税,那么在卖出股票时就是在二级市场上卖股票,不管你赚多少钱(这个难度很高:p),目前是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 ❹  在行权时缴税,员工很可能没钱,税总因此给了优惠,允许税额不变,在12个月内税款补齐。好了,知道政策从哪儿来,到底是什么现状后... 接下来我们猜测一下,164号文政策到期后,未来政策走向:   01、第一种可能性 既然是工资薪金,既然是综合所得,那就在行权当月全额并入工资薪金,然后在来年全额作为上年的综合所得进行汇算清缴。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里,把手机一丢,不敢再看,也有可能指着老徐的名字破口大骂。为什么?因为这条路意味着什么优惠都没有了,那就有可能都按最高45%来纳税,当然大家都不愿意了。 所以并入工资薪金这条路不是说一点可能性都没有,但估计税总下重手的几率不大... 毕竟,区别于所在月份的其他工资薪金所得,单独计算应纳税款的规定2005年就有了,现在一刀砍断,确实有点残忍。 那还有什么其他选项吗?   02、第二种可能性 有人认为,现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非上市公司不一致,建议未来保持一致,全部按现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政策调整。 这样合二为一,政策会更简单,而且员工拿到钱了再缴税,似乎很合理,但其实问题也不小:❶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是一个递延纳税的政策: “一、对符合条件的非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股权期权、限制性股票和股权奖励实行递延纳税政策 (一)非上市公司授予本公司员工的股票期权、股权期权、限制性股票和股权奖励,符合规定条件的,经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可实行递延纳税政策,即员工在取得股权激励时可暂不纳税,递延至转让该股权时纳税; 股权转让时,按照股权转让收入减除股权取得成本以及合理税费后的差额,适用“财产转让所得”项目,按照20%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股权转让时,股票(权)期权取得成本按行权价确定,限制性股票取得成本按实际出资额确定,股权奖励取得成本为零。” 而员工取得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卖股票赚的钱全部按20%缴税,对比二级市场上卖股票不用交个税,大家肯定会觉得不公平。 ❷  操作层面上似乎也不可行,股权激励拿到的股票卖的时候缴税,而普通股股票卖的时候免税,系统应该如何实现?系统就算实现了,你不晕么? ❸  还有个点,当授予股票期权的时候,企业是以工资薪金的名义进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但实际个人按却按“财产转让所得”来缴税。 这样很多人会认为逻辑不通,且国家税收少了,因为工资薪金最高缴45%的税,而财产转让所得只有20%。路有千条万条,让国家少收税的路不能算一条。 所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政策向非上市公司看齐的可能性似乎也不大。   03、第三种可能性 还有第三条道路选择吗?当然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164号文的股权激励政策再延三年呗,反正三年一瞬间就过去了。 现在大家刚刚适应就调整,反而更不适应了,倒不如直接顺延,然后有什么调整再从长计议,你说是不? 老徐相信税总的领导们也会这么考虑的,所以,我们可以再等等看。 至于164号文中其他政策延续性的问题,我们后续再来分析。
    机构专栏
    2021年07月15日
  • 机构专栏
    工惠通荣获HRtech“2021员工体验大奖” 2021年7月9日,由HRtech主办的“2021员工体验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上,员工体验研究院(EXInsitute®)主办发起的年度前沿专业表彰活动,吸引了超过100+优秀的行业知名企业和近30家优秀的机构参与其中,经过提名审核、员工体验测评、案例提交评审、综合审议等环节,在员工入职、员工成长发展、数字化体验、员工福祉、办公场所等员工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以及产品的用户体验和UI设计中做出创新的尝试和最佳实践。基于工惠通带给工会创新性的改变以及带给员工出色的用户体验,工惠通在本次评选中荣获“2021最佳用户体验奖”。 作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领军企业,FESCO近年来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与研发力度,以服务、科技、平台为支柱,将资源、知识能力及科技成果以最佳组合方式应用于不同场景,致力于打造有价值的智慧人力服务生态,以生态化平台持续赋能人与组织,助力中国服务全球共享。 工惠通智慧工会服务平台,助力客户打造智慧工会,实现工会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直达客户工会会员及工会组织。平台通过组织在线、沟通在线和协调在线,实现会员与会员、会员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数字化管理,激发工会创造力。 工惠通平台在提高员工体验上不断探索,依托系统平台实现了多端口登录、线上入会、在线缴纳会费等便利工会基础功能。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平台结合企业实际和职工需求,有针对性地为职工提供一系列精准服务活动,包括“遇见美好遇见你”联谊活动、《工会说》明星主席专访、惠直播公益课程、趣味运动会、献礼建党100周年主题活动等。利用平台,工会工作从过去的“猜测”的预判转为“观察”和“倾听”的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有效的推动工会自我变革,创新发展。 作为智慧工会服务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工惠通不仅实现了工会组织的高效运作,更创造了一个链接供应商、工会组织、工会会员的智慧工会服务平台。 更多工会产品相关问题   请联系您的专属业务代表   或拨打咨询电话 010-85691108   工惠通-智慧工会服务平台 作为智慧工会服务的引领者,FESCO工惠通深度整合市场优质资源,为客户提供合规、专业、丰富、便捷的工会综合解决方案,服务涵盖系统平台、工会咨询、慰问祝福、活动组织、会议培训以及工会人员外包。通过线下服务与线上系统形成闭环,全面提升工会会员体验和管理效能。
    机构专栏
    2021年07月09日
  • 机构专栏
    荣誉 | BIPO成功荣获2021员工体验大奖 2021年7月9日,由HRTech China主办的2021员工中国体验论坛在北京丽晶酒店盛大召开,论坛同期揭晓了“2021员工体验大奖”获奖企业,BIPO凭借其在员工体验领域内的快速发展和创新的产品服务,成功荣获该项大奖,并受邀参与了此次颁奖仪式。 在工作的数字化时代,员工对工作的数字体验变得非常重要,员工体验也将成为未来工作的新思维模式。员工体验平台更有可能成为未来人力资源战略的核心,能够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支持。 BIPO通过对人力资源行业发展的不断洞察,坚持科技赋能人力资源,BIPO所研发的Workio App 以此为企业的员工体验带来全新的转变,更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劳动力管理的提效。同时结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洞察不同的用户人群及特征,帮助企业量化劳动力效能,实现更为便捷的管理流程。通过无处不在的体验终端满足员工的工作需求,从而弱化系统的存在感,更大程度上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提供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 未来,BIPO也会不断用新的科技产品与管理思维,共同推进人力资源科技持续发展,帮助企业克服数字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为更多企业员工创造更高效便捷的员工体验。
    机构专栏
    2021年07月09日
  • 机构专栏
    每个月的那几天,对HR好一点 ■  HR日常算薪烦恼,你占了几条? 1、公司员工几千人,薪酬方案几十套,信息量庞大,算薪就要好几天?2、底薪、提成、绩效……算薪项目实在多,容易漏还容易错? 3、转正、调动、离职……员工有异动,薪资有调整,如何保证都算准?4、个税场景多,政策总是变,系统来回切,说起算税报税就流泪?进入到7月,又迎来每年一度的社保缴费基数调整。每年的税费调整和政策变动总是让HR苦不堪言。人力资源本身已经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而在这当中,最“吃力不讨好”的当属做薪酬发放的。 对他们来说,全年工资发放无误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大家都觉得理所应当;但只要有那么一次算错,就堪称是重大失误。 所以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HR们都压力倍增,沉迷于算薪无法自拔。 在这种时候,我们不仅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理解,还可以多想想,怎样才能对他们更好一点? 北森薪酬云全面升级薪酬核算解决方案,从数据准备、薪税核算、灵活发薪到个税申缴,只需4步,帮助企业和HR实现一体化算薪,让薪酬管理更加智能和高效。 数据准备 无论企业使用什么样的算薪系统,数据准备始终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步。有了北森薪酬云,HR可以在线向业务部门发起薪酬数据采集,并结合人事、假勤数据自动生成员工发薪相关信息,极大地提升数据采集效率。在线数据采集:HR可以在系统中发起数据采集流程,自动发送给相关负责人。相关人员可以在线填写,也可按模板批量导入。数据收集完毕后,发送相关领导审批,通过后即可生效。HR可以随时查看填报进度,及时跟进、催办。 自动生成发薪人员:系统会结合员工的入、转、调、离数据,自动生成当月需要发薪的员工,同时智能统计新增、补发、减少的员工,HR无需反复沟通、核对。  薪税核算  数据准备就绪,就到了核心的一步——薪酬和个税的计算。北森薪酬云拥有系统强大的配置能力和精准的核算能力,操作简单,HR一看就会,一算就对。 智能核查数据异常:系统预置13种可能会影响薪资结果的数据项目,包括一些人事流程,如调动、批量调动、转正等,HR可以及时查询并处理这些异常情况。 强大配置能力与精准核算:系统支持多套薪资方案,满足多公司、多类别员工的计算规则。HR可以通过公式配置,轻松获取任职、调薪、奖金、假勤等数据,支持入职、离职及月中调薪工资自动折算,一键完成算薪。另外,系统直连税局系统,支持工资薪金等多税种,准确核算员工个税。 智能分析薪酬差异:薪酬计算后,系统自动对比并标记本期与上期的薪酬差异,提高HR薪酬复核效率。发薪审批时,系统自动按部门、公司、成本中心等维度汇总差异,辅助审批。     灵活发薪  一番薪酬核算智能操作后,到了“激动人心”的环节——发工资。工资发放前可能需要经过部门主管、人事主管、财务主管、总经理等多层审批确认,审批角色不同,关注点也不同。有了北森薪酬云,HR就有了灵活、高效的发薪法宝。 灵活的发薪审批流程:系统可以设置分角色提供审批信息,如HR节点可查看员工明细,但财务审批节点只能查看汇总信息,最大程度做到薪酬保密,还能实现审批进度可视化。 高效的工资发布:企业可以按法人公司批量导出银行报盘文件。HR可以灵活配置不同工资条模板,员工在PC端、移动端、企业微信、钉钉、邮箱等多个渠道查看,工资条还支持传统密码、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加密方式,保障薪酬安全。     个税申缴 个税申报是所有HR在薪酬核算时的一大困扰。北森【个税通】支持在薪酬计算场景中直接嵌入算税部分,在一个系统中就可以完成所有报税操作,HR能真正做到轻松申报,算税无忧!   多法人批量申报:个税通可以实现多法人实体一键算税,在线轻松申报综合所得。系统支持多税种,包括工资薪金、年终奖、一般劳务、实习生劳务、离职补偿金、股权收入等,发放场景全面。 一键在线缴款:个税通申报后,保留前期申报结果,关联协议账号、扣款等信息,一键缴款,完成业务闭环。 至此,北森 “薪酬核算四步法”全部完成,整个过程高效而智能。精准的薪酬核算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企业可以进行科学的预算管理和成本分摊管理。 企业管理者还可以利用机构、序列、职级等多维度的薪酬数据进行人工成本分析,并结合经营数据分析单位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情况。 借助北森薪酬云,通过智能高效的薪资核算与全方位薪酬管理,让薪酬管理不再发愁。
    机构专栏
    2021年07月08日
  • 机构专栏
    58魔方·中国行|人力资源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由“58魔方”主办,“喜马拉雅轻学堂、领顾咨询”联合举办的《数字化浪潮来袭,赋能企业数字化重塑》沙龙活动,在上海圆满结束,活动针对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实践展开研讨分享,通过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在蒂升电梯(中国)、喜马拉雅的实践运用,解决企业在人力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技术问题和难点。 58魔方·中国行 数字化浪潮来袭,赋能企业数字化重塑回顾 在产业互联时代,数据将成为所有企业的核心资产。基于大数据重塑商业模式乃至企业管理模式,并最终将引领人力资源管理必然地走向数字化转型。人力资本数字化平台就是顺应这种时代潮流,致力于帮助用户构建数字化中台,通过数据重新构建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体系。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时代的风潮,如何实现人力资本数字化转型,就必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活动邀请到蒂升电梯(中国)首席人力资源官陈敏,喜马拉雅VP张远,凭借全球技术和人才网络,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敏锐的行业洞察,通过实战经验分享帮助企业利用认知、AI、云计算等进行数字化重塑,构建具有前瞻性业务模式。 活动现场   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实践 分享嘉宾-蒂升电梯(中国)首席人力资源官 陈敏 分享内容概要 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在蒂升的实践 平台化、数字化背景下的人才赋能机制 在企业中如何运用好人力资源数据分析   声音的梦想 喜马拉雅组织演化和赋能创新 分享嘉宾-喜马拉雅VP 张远 分享内容概要 解构-万物得其本者生,万事得其道者成 重构-无边的内容产业重构引发员工赋能新变化 实践-喜马拉雅新商业教育 数字化到底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从整个发展策略上来说,最早信息化帮助我们提高了效率,把很多手工的东西变成了电脑可以统计、计算的东西;后来以三支柱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是打通了人力资源部门自己的小循环和业务部门之间的连接关系;现在我们提的数字化,是帮助企业以及帮助核心人才更好的转型,适应未来,适应新的环境与挑战。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空杯归零,因为既往经验已经无法指导我们未来的经营,只有具备底层的能力才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成功。   关于58魔方  58 魔方成立于 2015 年 3 月份,是以交付为导向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平台,在全国设有35个分公司,2个千人级的交付中心。公司致力于数字化改造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以交付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前端直链58同城主站,后台4亿人才库,由2000人的交付团队聘力、利用数字化智能交付系统为企业供给人才。
    机构专栏
    2021年07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