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裁员
    合并之后员工的去与留——裁与不裁,This is a question 编者按: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我可能不是猎头”,作者张皓凡(Kevin Zhang),资深互联网咨询和人力资本运作专家,深度介入互联网产业 17年,涉及组织变革、商业模式、融资财务、人力资本运作等方向,现为 CC-Wise Consulting(Beijing) 创始合伙人。最近纷纷扰扰的互联网合并案中,几家欢喜几家愁。可是合并之后裁员的刀子该怎么落下?   一句话看懂近期的合并案 1、携程和去哪儿:去哪儿不挣钱,也不再是移动时代百度的发力点,让携程收了算了,整合资源准备在生活服务领域与另两大巨头决一死战;   2、阿里收优酷:单一的视频业态要想盈利太难了,不控制住版权源头,几乎没有可能。阿里布局传媒和影业,优酷始终没有规模盈利的苗头,我们一起玩耍吧;   3、乐视控股易到用车:出行领域大局已定,这个......这个........你懂的;   4、E 代驾和神州专车:E 代驾受到滴滴高频打低频的洗劫,神州专车的安不安全的定位也没有切到痛点,两个小玩家抱团取暖;   5、58 合并赶集:让 58 抢先一步上了市,赶集投资方离套现越来越远,58 在生活服务领域竭力想从巨头口中分一杯羹,(话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移动流量场景)实在也不想在自己的后院和赶集火拼,每年耗费几亿颗子弹,合就合了吧;   6、美团和大众点评:谁都无法立即胜出,谁还都不盈利,百度在一旁虎视眈眈,资本心痛啊,赶紧合了吧;   7、滴滴和快的:谁都干不死谁,政策博弈风险大大的,Uber 在旁如狼似虎,资本烧的心惊肉跳,赶紧合了一统江山吧;   接下来的合并预测: 视频领域还没完,电商 O2O 领域出故事。   合并之后的众生相: 1、投资人松一口气,惊心动魄的烧钱告一段落,该套现的套现,该留守的留守;   2、出局创始人最悲催,养了多年的孩纸归了旁人,虽然换了点钱。调整一段时间,要么再出山创业,要么间接退休,相忘于江湖;   3、合并弱势方的高管各种无力感,大部分会被洗出局,还得站好最后一班岗;   4、中层表示很无助,不知向谁表忠心;   5、普通员工很焦虑,该走该留是问题,裁员之刀将落下,寄身天涯无所依;   6、旁观 HR 和猎头急吼吼,捡点漏也是好的;   7、细分领域其他竞争者顿觉暗无天日——如果孙权曹操联合,请采访刘备的心情。   员工去与留 1、合并最直观的效果就是消减成本,怎么消减?裁员啊。   2、职能部门肯定是要合并的,财务啦,人力啦,法务啦,行政啦,假设原来各有 100 人,你说该裁多少,保守估计也得裁 50 吧。   3、如果合并后是双品牌运作,诸如产品、运营、市场、运维等部门会相应保留,但合并的弱势一方的团队肯定也不会再强力扩张,最好也就是一个维持局面的状态,然后随着公司资源逐渐向强势品牌的倾斜,逐步趋于收缩。就像当年优酷合并土豆,土豆的品牌虽然长期保存,但在产品上,版权上,运营上,都是渐趋弱化,翻不起大浪了。   4、严重重合的职能必然面临大规模裁员。比如美团和点评的城市地推团队,原来是打的不亦乐乎,都恨不得消灭对方,现在合并了,人员必然冗余,想全方位的融合,可能性也是不大,那你说该怎么办?   5、研发团队的裁减也势在必行,原先的技术架构不同,所用语言有区别,系统思路也不一致。在整个系统的切换和迁移过程中还好说,这个过程完成,谁该留,谁该走,大家也就都心知肚明了。   6、联席 CEO 是合并后最常见的高层架构,通常由双方的创始人担任。但大家不要理解为这是一种长久的双巨头结构。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老人家也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其实合并后的公司以谁为主,早在合并谈判中就已经确定好了的,当然也是双方争论的要点之一。但尘埃落定之后,两位老大谁走谁留就是既定事实了。所谓联席 CEO,注定出局的一方就是一个留守政府,协助完成合并事宜,交接清楚后,默默离开。   7、创始人是这样,那被合并方的 C 某 O 们,VP 们,又该如何呢?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因为信任关系,因为利益博弈,因为尾大不掉,等等吧,在既有的案例中,离开的还是居多。你不可能说房子都卖给人家了,主人都离开了,剩下的七大姑八大姨再赖着不走,别人即使不说什么,你自己不觉得别扭吗?当然对于被合并方的高管而言,也不能一概而论,你如果是技术高管,产品高管,人畜无害,于事有益,完全可以留下。又或者你和新的主家三观合,有发展前景,也可以换挡不减速,继续高速前行。   8、中层干部的去留趋势就不那么明显了,往往和你的直接老大有不小的关系。他有了不错的新去处,把你带走是可能的。他在新体系中获得重用,你留下也是不错的。又或者你能力和人缘都不错,你所在的部门又是合并之后的重点方向,你可进可退的余地还是蛮大的。除此之外,你在新平台的前景一段时间会比较模糊,你的上层人脉一夕之间全部崩塌,新领导再重新认识你,又是好长一个过程,不亚于你重新换一个工作所需要的适应期。何去何从,还是早做打算。   9、底层员工的选择余地就比较小了,裁员的刀必然会落下,而且可能不止一次。刀何时落下,落在哪里,怎么落下,有关合并之后的高层运作、组织调整、业务方向,在你这里的信息会严重不对称,谣言四起,你惶惶不可终日,充满焦虑感。又或者你听天由命,等着拿补偿金走人。裁员的刀的传导过程通常是这样的,董事会和投资人确定合并方案,股权方案,哪个创始人走,哪个创始人留,只是第一步;确定合并之后的业务战略和整合方案,这是第二步;根据业务战略确定各层组织架构,这是第三步;出具人员合并方案,裁员方案,甄别标准等,这是第四步。然后刀就会落下来。   合并裁员之见血三刀 第一刀:合并之后高层首先需要探讨的就是业务架构的重组。于是乎那些重叠业务、阻击性业务、边缘性业务、某些尝试性业务、竞争性的市场推广部门(也是合并之前花钱最多的部门)会最早遭到裁撤。速度快的话,这把刀在合并之后的第一个月就会落下。   惊悚人群:上述业务线或部门的几乎所有人。   第二刀:合并之后的当务之急是压缩成本,投资人迫切希望看到财务数据的好转。于是很多企业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对人员进行一一甄别。统一按照绩效考评结果进行一刀切的裁员是惯用手法。排名靠后的人群会首当其冲,后 20%,后 30%是常规界定,排名 50%之后全部裁撤的情况也是发生过的。这一刀落下的时间通常会在合并之后的一到三个月发生。   惊悚人群:几乎涉及所有部门,低绩效员工要注意了。   第三刀:上述两刀过后,企业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下面才会进入切实的部门整合、人员甄别、文化整合阶段。这个阶段通常会由人力部门牵头,重新梳理公司的组织架构、部门分工、业务流程等等。从裁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细筛的过程,判断的是人才的性价比、文化认同、能力素质框架的匹配、团队的融合。如果你的直属老大还在,那么他的意见会非常重要。但在很多时候,直属老大已经 “牺牲” 了的话,所属部门会像没爹没娘的孩子,或无人问津,或被随意处置。   惊悚人群:职能部门是重灾区,其他如产品、研发、运营、市场、销售等业务部门也多有涉及。入职时间超过 4年 和不足半年的群体会格外敏感。价格过高、人缘差、文化认同感虚无、团队精神不足、能力素质框架匹配度不高等等,都会成为你被裁掉的理由。   结语 刀啊刀,你何时落到我的头上?好在现在互联网机会那么多,你尽可以淡定处之。在等着刀落下的这段时间里,多联系联系之前的同事朋友,多沟通沟通猎头,无论怎样,都能有备无患,如果手里能够拿着几个 Offer,那你爱裁不裁。有道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
    裁员
    2015年11月17日
  • 裁员
    「独角兽」们的寒冬来了,这可能是给5.7万员工们最忠实的建议...... 摘要: 据统计,仅在美国境内,91家「独角兽」公司的员工总数已经达到约5.7万人,而如今,这些人都可能和他们的CEO一起面临寒冬。尽管“独角兽”仍然是初创公司的金字招牌,但很多业内人士纷纷发出警告,所有人都不该再沉迷于识别这些“潜力股”了。而应该开始正视「面临寒冬」这个事实。     立冬刚过,北方已经是叶儿落雁南归的时节,接下来就要迎接小雪、大雪,真正拥抱冬天了。谁能想到在大洋彼岸的硅谷,人们正在为另一场冬天的降临做准备——它是属于“独角兽”的冬天。   不可否认,“独角兽”仍然是初创公司的金字招牌,它代表一家新生公司至少获得了10亿美元的市场估值。   可如今,我们不该再沉迷于识别这些“潜力股”,而应该开始帮助它们——不仅要帮它们活下来,还要让它们活得好一点,尽管接下来要面临的将是估值较低的一轮轮融资和风投退出的利空前景。毕竟,这些企业的兴衰也切实关系到普通民众的生活。据硅谷研究机构PitchBook最近的一次估算,仅在美国境内,91家独角兽公司的员工总数已经达到约5.7万人。   经典老片拳王系列的主人公洛奇说过,关键不在于你的拳打得多厉害,而是在遭到打击时能不断前进,被打趴下了还能站起来。所以,我们也应该提醒一下独角兽的掌门人和员工们了,从现在开始做好过冬准备吧。   如果你是“独角兽”的CEO 过去几年里,你的公司可能得到了一些有效的自由资本,这些“免费午餐”可能刺激你储备现金并增加开支。为了降低企业烧钱的速度,我建议,首先考虑缩减销售团队,企业的主要开支就是这些人的薪水。我建议你看看过去两个季度的数据,如果哪位销售代表竭尽全力还是无法完成销售配额,这样的人就应该是公司第一批裁员的目标。接下来还要裁减一类业绩不稳定的销售人员,他们可能在某个时期能够完成销售任务,却不能一直保持高水平。   近来,企业间的人才之争也成了“烧钱”的一大根源。经历大规模裁员以后,企业很难恢复招徕员工的势头。因此,不要为了未来发展而拼命裁撤一些岗位,可以在企业内部调整薪酬结构,从过去的经验里寻找解决思路。   一家叫做PayScale的薪酬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旧金山市业务开发代表一职的薪水就涨了18%。由于薪资急剧上涨,一年前的薪酬模式在旧金山湾区已经不再适用。要解决这个新问题,企业可以考虑调整薪酬结构,比如不再将业务开发代表的薪酬固定为某个数字,而是设立多个等级、分级对待。又或者,你完全可以放弃在旧金山地区招人,把业务开发代表团队设在旧金山以外的地区,许多投资公司都采取了这个策略。这种避其锋芒的用人方式在波士顿、亚特兰大、奥斯汀和丹佛都取得了成功。   对于工程部门,公司董事会一般都会给你施加压力,希望尽可能多地请工程师,扩大竞争优势。但新形势下,这类人才也应该区别对待:你需要优先考虑核心的工程技术人员,若有富余资源,则用以着力打造一支小规模的研发团队。如果你的公司设于旧金山,那我还是建议你从长计议,做好过紧日子的心理准备,考虑是否要转移工程团队,从而降低人力成本。   在市场营销方面,你得评估每分钱是否花得值得,投入的资金能否显著提高客户转化率。那些大笔砸钱打响品牌的活动,比如在高速公路上做路牌广告、在贸易展会上开大型派对等,都可以削减相应经费。要是你购买过15个不同的SaaS(软件即服务)企业管理应用软件,现在也是时候砍掉一些了。   最后,你也应该适当忆苦思甜,回想2008-2010年金融危机以后业界普遍紧巴巴的年月,那时的创业者尚且不介意挤在斗室工作,往炉渣砖上搭块门板就能办公,你有什么理由独占2000美元一张的豪华办公桌?假如你刚刚签下500万美元的10年办公室租约,现在反悔还不晚,要知道,那可是在捉襟见肘的当下预支了500万美元。即便毁约退租赔掉100万美元,也可以拿回400万美元的流动资金,怎么想都是划算的买卖。   如果你是“独角兽”的员工 过去几年,“独角兽”公司在市场上特别吃得开,你的日子也滋润得很。   可惜,今年风气大变,就业的严峻形势像回到了2010-2011年,今后还会持续这样的新常态。要是你最近打算跳槽,以下建议能帮助你评估在未来东家会过得怎样:     首先,请正视现实,许多独角兽的员工都跟你一样,将迎来艰难的寒冬你和同事都面临实打实的失业风险,可能遭遇大范围裁员。盘算跳槽的时候,你有理由尽量找一家管理层公开透明的公司。在当前动荡的环境下,这种透明度尤其重要。即使环境变得更复杂,有些衡量企业管理层的标准仍然应该坚持。事实上,作为公司的一员,你比以往更有义务敦促管理层实现透明。   今后你会看到优胜劣汰,风投会弃一些“独角兽”而去,投入其他“小鲜肉”的怀抱——这不过是风险投资的本性。   其实,过去几年的确有一些产品和企业表现优异,向其真正的客户提供了货真价实的有用价值。如果那些企业和他们带来的所有便利都烟消云散,那才是最大的遗憾。2005年前后,曾有人悲观地断言,创业公司是没有希望的资产,我们中的很多人都经历过那个阶段。要是我们现在不能团结起来,不能扶持即将经历寒冬的独角兽公司,让十年前的悲观预测成真,伟大的创新就此止步,这才真是对时代的嘲弄。(本文首发钛媒体)   来源:Venturebeat.com 若离 / 翻译 Joyce / 编辑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464470.html
    裁员
    2015年11月12日
  • 裁员
    SAP全球裁员2250人 将加速通过互联网销售软件 // -1, //IE内核 presto: u.indexOf('Presto/') > -1, //opera内核 webKit: u.indexOf('AppleWebKit/') > -1 || u.indexOf('UCWEB') > -1, //苹果、谷歌内核(UC急速浏览器也支持webkit) gecko: u.indexOf('Gecko/') > -1 && u.indexOf('KHTML') == -1, //火狐内核 mobile: !!u.match(/AppleWebKit.*Mobile.*|UCWEB/), //是否为移动终端 ios: !!u.match(/\(i[^;]+;( U;)? CPU.+Mac OS X|iOS/), //ios终端 android: /Android|Linux.*UCWEB/i.test(u), //android终端 iPhone: u.indexOf('iPhone') > -1, //是否为iPhone iPad: u.indexOf('iPad') > -1, //是否iPad webApp: u.indexOf('Safari/') == -1, //是否web应该程序,没有头部与底部 UC: u.indexOf('UC') > -1 }; }(); if(shell.android || shell.iPhone || shell.UC){return true;}else{return false;} } if(browser()){ var str = window.location.href; if(str.lastIndexOf("magazine.caijing.com.cn") 欧洲最大软件公司SAP周五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3%约2250人,主要因为公司将加速通过互联网来销售产品。   SAP在全球拥有约7.5万名员工。公司人力资源主管斯特凡·里斯(Stefan Ries)称,公司去年也进行了类似比例的裁员。里斯说:“基本上,这是公司应对市场环境变化而进行的持续措施。此次裁员并不是削减成本计划的一部分,而是重心调整所致。”   里斯还称,与此同时,SAP今年还计划在高增长领域增加2200名员工,如云计算业务、 Hana数据库业务,以及去年73亿美元收购的Concur业务。同样,SAP去年也增加了同样数量的员工。   当前,SAP正对其核心的软件业务进行重整,希望说服企业客户其软件能运行他们的最关键应用。   在欧洲,SAP员工可以签署主动离职协议。在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员工还可以选择提前退休。(李明)   来源:新浪科技
    裁员
    2015年03月09日
  • 裁员
    蓝色巨人IBM转型有困难,但不至于裁员11万人? 市场流传消息称,蓝色巨人IBM将裁员26%,根据目前公司雇用人员数计算大约为11万人,创下公司裁员的记录,不过目前没有大的通讯社跟进让人心存疑惑。IBM因为转型去年也大幅裁员1.3万人,但激进到裁员11万人还是难以置信,IBM瘦身最好的策略是将业务打包卖给其他公司。 市场流传的消息称,蓝色巨人IBM将裁员26%,根据目前公司雇用人员数计算大约为11万人,创下公司裁员的记录(IBM此前曾有过裁员6万人的“壮举”),虽然裁员大部分可能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分公司,不过IBM仍将支付大笔的遣散费,估算在100亿美元上下,如果消息被确认,那么IBM瘦身的决心可见一斑。   不过目前看裁员11万人太过激进,而且信源单一,IBM总部仍未回应,大家疑虑的是IBM是否会不顾现在的业务和公司的军心如此操作。IBM已经在不断出售硬件资产并且转型云服务,也在频繁出击多领域布局并且与多家公司合作,财报虽不够好,但不至于突然激进到如此裁员的程度。     目前看如此裁员的消息不合理的地方在于: 1.IBM的转型一直在稳步推进中,从2010年购买云服务公司以来,虽然因为业务调整也有裁员,不过除了壮士断腕,都想不到对IBM如此裁员行为合适的词形容,但IBM砍掉的是公司“有机机体”的四分之一,不仅仅是一个手腕,会对现行的业务产生影响,IBM也会面临很多客户和法律上的问题。   2.消息来源于科技博客,虽然现在博客的消息也是信源的一种,不过没有大的通讯社跟进,还是让人无法完全确信,对于一个43万人的公司来说,工会是很强大的,在裁员付诸实施前,不可能一点消息都不泄漏。   3.IBM去年裁员1.3万人的遣散费预算是10亿美元,扩大到11万人就是100亿美元,消息称在一个月完成,即使外包给HR公司,每天裁掉4000人,也是个难以想象的任务。   4.IBM之前的转型调整策略可以看出,首席执行官Virginia Rometty试图通过卖掉业务来调整,即使“贴钱”也做。更何况“有钱、任性”的中国公司觊觎IBM的成熟业务,没有比买来就成为市场第一更好的效果了,钱对于急于布局海外的中国公司不是问题。     IBM营收连续11个季度下降,巴菲特亏损30亿美元 IBM上周公布了2014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IBM在2014年第四季度营收为241亿美元,同比2013年第四季度下滑12%,净利润为55亿美元,同比下滑11%,营收已连续第11个季度下降。中国作为IBM销售表现最好的市场,营收也下降1%。营收在金砖四国(包括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同比下滑21%。财报显示IBM的每项业务几乎都出现了萎缩,IBM公布的2015年公司预期也低于分析师预期。   IBM股价应声下挫至150美元跌幅超3%,IBM此前公布第三季度财报后股价也跳水过。近四个月IBM的股价下跌了23%,而这坑惨了“股神”巴菲特,巴菲特在IBM一家公司的股票损失就超过30亿美元,看来巴菲特真的不了解科技股。   巴菲特从2011年开始收购IBM股票,并成为IBM第一大股东。巴菲特耗资114亿美元,这在当时也被视为巴菲特投资理念产生转变。因为此前,在投资上颇为谨慎的巴菲特对科技类股敬而远之。目前无法估计巴菲特在IBM损失的原因在于,他收到了股票分红,应该能弥补下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   即便如此,IBM的巨额投资和亏损也让巴菲特的晚年英名蒙羞,巴菲特此前被人称道的就是他在挑选股票方面出众的眼光,84岁的“股神”巴菲特能否再次靠时间证明自己眼光的正确呢?     IBM在云服务市场落后于对手,能否再次转型成功? IBM历史上有过成功的转型,当年的首席执行官 Louis Gerstner(郭士纳)也被誉为管理大师,服务、软件和金融业务支撑IBM的辉煌很多年,但科技界变化过于快速,IBM现在反而被认为是反应迟缓的“老公司”了。   随着公司客户越来越多地迁移到云服务,而不采购服务器,导致IBM的硬件市场需求和营收下滑,对服务人员的需求也降低。2014年2月26日,IBM宣布启动“阿波罗计划”,计划裁员人数达1.3万人,以节省10亿美元的开支,不过再次大幅裁员证明去年的裁员没有起到IBM预期的效果。 首席执行官Virginia Rometty表示,IBM正在经历快速的转型,努力精简人员,以提升速度和灵活性。   从2009年开始,IBM的整个架构已经按照云计算进行调整,不过受到了移动互联网去PC化的影响,效果不显著。Virginia Rometty于2012年开始执掌IBM这艘大船,目前兼任IBM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自上任以来,Virginia Rometty一直尝试改造IBM,她也萧规曹随欲实现前任首席执行官Sam Palmisano的5年期盈利目标,不过在连续10个季度营利下滑后,已经正式放弃这一目标。     IBM近年的转型与面临困境的原因 1 IBM一直在大刀阔斧地缩减硬件业务,包括将低端机X86服务器业务以2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联想、倒贴15亿美元“甩卖”芯片制造业务。硬件制造早就不赚钱了,服务器市场也增长乏力,故而IBM的行为大家都理解。   2 IBM在云计算领域投资数十亿美元进行研发和并购,2007年至今,IBM已经投入70亿美金收购17家云计算公司。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天有超过550万客户交易通过IBM云平台完成,但在云服务领域,IBM已落后于微软、Google、亚马逊。   3 蓝色巨人是科技界少有的“百年老店”,不过40余万员工的大公司必然存在层级和决策缓慢的问题,这有点类似于中国“国企”的毛病,IBM也在适应从移动互联网对云服务的需求,但如何保持领军地位则要看转型的速度。   Virginia Rometty一直在努力,试图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移动重构IBM的组织架构,不过她能否扭转IBM的不利局面尚看不到效果,已经有投资人质疑其领导力。巴菲特并非伊坎那种有支配欲的“激进投资人”,不过当自己的巨额投资产生如此之大的亏损,巴菲特也可能显示自己的战斗力要求撤换CEO。     (本文系作者@文庚淼    出处:钛媒体)
    裁员
    2015年01月26日
  • 裁员
    泡沫来了?去年美科技业裁员创2009年以来新高 [摘要]2014年,美国企业的裁员总数为483171人,而科技行业在其中占21%。   求职服务Challenger, Gray and Christmas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科技行业仍保持快速增长,但2014年成为了自2009年以来美国科技行业裁员最严重的一年。Challenger, Gray and Christmas帮助被辞退的员工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2014年,惠普和微软等大公司的重组导致科技行业裁员人数达到100757人,较2013年增长77%。这是自2009年以来,这一数字首次突破10万人。2009年是最近一次美国经济衰退后的第一年。   在所有这些裁员中,有59523人来自计算机行业。电子行业的裁员为19408人,较2013年上升超过一倍。电信行业的裁员同比增长68%,至21821人。   2014年,美国企业的裁员总数为483171人,而科技行业在其中占21%。微软进行了1.8万人的裁员,而惠普则裁员1.6万人。思科、英特尔和赛门铁克2014年也宣布了大规模裁员。(李玮)   Re/code中文站 1月22日报道
    裁员
    2015年01月22日
  • 裁员
    Evernote成立七年多来首次裁员 [摘要]昨日HRTechChina报道Evernote(在中国的服务名称为 印象笔记)的一位发言人证实,印象笔记在中国的服务现已暂时禁用公开笔记功能。今天Evernote公司决定把应用开发工作集中在美国,虽然裁员,但不会停止继续扩张。 著名云笔记服务商Evernote(中文名印象笔记)将在全球裁员20余人,这也是这家公司成立七年多以来第一次裁员。   Evernote一位发言人表示,“2015年我们将专注于对效率和营收最具影响力的领域,因此将在全球裁员20余人。”部分裁员的原因是该公司决定把旗舰产品Evernote的应用开发工作进行整合,尤其是集中美国加州雷德伍德总部和瑞士苏黎士的团队,而不是分散到全球各地。   一位消息人士表示,此次被裁员工包括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产品开发负责人,以及一些工程师、设计师和支持与质量监管员工。此举引起了Evernote将关闭奥斯汀办事处的担忧。不过Evernote公司表示,奥斯汀的Scannable开发工作将继续进行。Evernote于2011年8月宣布将在奥斯汀开设办事处,主要从事Skitch和Scannable等产品的开发。   Evernote创办于2008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雷德伍德城的Evernote,此前已通过数轮融资募集到超过2.9亿美元资金。去年9月份Evernote全球用户已经超过1亿人,其中超过30%的用户来自亚洲,而且亚洲也是Evernote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   目前Evernote共有400余名员工,分布于全球9个国家的10个办事处。Evernote发言人表示,虽然进行裁员,但该公司的招聘步伐不会停止。去年9月份,Evernote首席执行官菲尔·利宾(Phil Libin)表示,Evernote应用在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尤其受到欢迎,考虑到Evernote仅有25%的用户来自美国和加拿大,Evernote希望增加亚洲的员工数量。   当时利宾表示,Evernote考虑在印度设立办事处,并很快进入澳大利亚市场。此前Evernote已在欧洲和南非设立了国际办事处,并成立了北京、首尔、新加坡、台北和东京办事处。(小贝)   腾讯科技讯 1月8日,
    裁员
    2015年01月08日
  • 裁员
    刚裁完诺基亚的12500名员工,微软又开始对自己的5000名员工动手了 裁员是微软 CEO 纳德拉的既定方针,今年 7 月份他就公开了微软要在一年内要裁员18000人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第一波指向刚刚被收购的诺基亚,13000 名裁员计划中有 12500 人来自芬兰手机巨人。诺基亚中国受到很大影响,一度引发了中国员工的抗议。 根据ZDnet的报道,裁员计划的第二波已经启动,1351 个裁员名额主要分配给了微软总部 Redmond 的员工。第一波裁员中受影响的少部分微软员工主要来自操作系统事业部(OSG)。除此之外,一直在微软默默无闻服务的“临时工”,外部工作人员也受到很大影响。 知情人士告诉Business Insider,这次裁员公司的测试工程师成为裁员的主要目标。因为纳德拉决心改变原有的构架,将测试和研发两个过程分离开来。同时 Business Insider 猜测销售市场和服务事业部(SMSG)不会受到影响。 微软官方拒绝对本轮裁员的消息进行评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裁员将从 9 月 18 日正式开始。根据纳德拉的计划,18000名裁员中的大部分都要在今年年内进行。微软估计裁员将会造成 11 亿美元到 16 亿美元的短期开支。如果这笔开支有一半用于员工补偿的话,意味着平均每名被裁员工可以拿到 3 万到 5 万美元。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zdnet.com, businessinsider.com]
    裁员
    2014年09月17日
  • 裁员
    多事之2014,盘点全球20大老牌企业大裁员 浓缩观点 今年以来,全球范围似乎迎来了裁员的热潮,有多家大科技公司以及老牌企业展开裁员行动,有的裁员规模之大堪称血腥,然而裁员除了公司战略上的调整,最终牺牲的还是些普通员工,以下就为大家盘点了2014上半年全球20大老牌企业大裁员。 今年以来,全球范围似乎迎来了裁员的热潮,有多家大科技公司以及老牌企业展开裁员行动,有的裁员规模之大堪称血腥,然而裁员除了公司战略上的调整,最终牺牲的还是些普通员工,裁掉他们那些公司既可以精简架构,又可以节省一些成本来高薪聘用高技能人才。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从裁员风波中也不妨一窥各大企业的现状与未来动向。 以下就为大家盘点了2014上半年全球20大老牌企业大裁员,原文来自网络,经编辑:   微软(Microsoft)(诺基亚(Nokia)) 7月17日,微软就正式宣布一项旨在简化运营的重组计划,全面整合近期收购的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而这次整合,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裁员。微软称,此举将导致公司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内最多裁员1.8万人,其中约1.25万人将来自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目前,首批的1.3万人裁员行动已经启动。 编者注:相比以往的死气沉沉,纳德拉在上任以后展现出少见的血性。大面积的裁员势必会让微软在短时间动荡不堪,但没有血与火的锤炼,就不会有真正凝聚在一起的团队。   西门子(Siemens) 西门子首席执行官表示,这家欧洲最大的工程公司将裁减至少11,600个工作岗位,以节约大约10亿欧元(13.4亿美元)成本。该公司首席执行官Joe Kaeser周四在纽约的一个网络会议上对投资者和分析师们表示,裁减的岗位中,7,600个岗位缘于该公司精简流程、创新部门架构,另外4,000个则是各国区域中心的冗员。他说,有些员工将转岗到新岗位。   IBM 2月26日开始的裁员其内部代号为“阿波罗计划”,裁员人数至少为1.3万人。IBM首席财务官马汀·施罗特(Martin Schroeter)表示,该公司计划花费10亿美元用于2014年的裁员,这一费用可“上下波动1亿美元”,而裁员已从第一季度开始。   英特尔(Intel) 公司计划到2014年底把10.8万人的员工数量减少5%,涉及超过五千人。英特尔的主业仍在受到PC市场的影响,在进军移动领域的过程中也频频受阻,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华尔街可能还是会关注英特尔对PC行业之外的领域有何展望。例如,该公司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就曾经在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探讨了“物联网”趋势。   海尔(Haier)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近日在某论坛上表示2014年将继续裁员1万人。“去年我们去掉16000人,海尔去年年初是86000人,去年年底变成70000人,所以去掉了18%。今年预计再去掉1万人”。张瑞敏说,去掉的主要是中间层,还有一些是因为业务智能化之后的人员需求下降。海尔一直在推进互联网转型,在海尔看来,裁员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为了转型。转型需更多软件开发人才。 钛媒体注:近十多年海尔建立的“实网”如此庞大,此次裁员可以理解为是不惜牺牲销量,对分销体系主动做大手术,未来形成以电商为主的商业模式。但这里必需问,值得不值得?   索尼(Sony) 为了改善电器业务的收益状况,索尼公司目前在日本国内征集提前退休员工,削减人员。2012年度索尼在国内外裁员1万人左右,但是由于销量不振,收益状况的改善并未达到预期,于是决定追加裁员。   松下(Panasonic) 日本松下公司将内部信息系统开发部门约1500名员工裁去约1000人,目的在于压缩劳务成本、减轻经营负担。计划于7月1日实施。松下计划将位于大阪府门真市的子公司“松下IT解决方案”出售给富士通。而此公司“情报系统企业”的部分员工采取随业务走的方式一同转移到富士通。目前松下正在与富士通和IBM就分别转移500人左右的方案进行协调。   惠普(HP) 去年12月份,惠普已经正式确认将裁减3.4万名员工,其裁员总数已经达到了4.5万人到5万人。惠普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在随后召开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此次裁员活动将覆盖公司旗下的所有业务部门和所有地区。   戴尔(Dell) 戴尔Dell于2013年基本完成私有化,随后业务重心也从PC转向了企业IT解决方案,戴尔2014年2月裁员1.5万多,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5%。戴尔目前的全球员工总数约为11万,此次裁员隶属于该公司转型的一部分。The Register指出,戴尔将向被裁员工提供两个月的薪水,每任职一年提供一周的薪水补偿,外加上75%的奖金和18个月的医疗保险,以及再就业培训等。   沃尔玛(Wal-Mart Stores) 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解雇旗下山姆会员店仓务部的2300名员工,其中一半为中层管理人员。裁员计划仅限于美国市场,根据沃尔玛去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山姆会员店占集团总收入的12%。山姆会员店行政总裁布鲁尔表示,公司管理架构近年渐趋臃肿,为精简架构无奈裁员。   酷6(Ku6) 4月24日提交的6-K文件显示,许旭东接替杜昉出任CEO,杜昉及CTO陆坚离职,酷6同时宣布各个部门裁员40%。   巴克莱 作为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宣布裁员多达15000人,推动专注于投资银行业务的激进重组计划。首席执行官安东尼•詹金斯将宣布关闭那些曾经在该银行表现最好的业务部门,包括大宗商品、新兴市场固定收益以及欧洲大陆和亚洲的部分业务。   联合利华 种种收缩战略之中,联合利华宣布2014年裁员2000个工作岗位的计划似乎并不那么显眼,但仔细观察联合利华的裁员构成不难发现,市场部是最为“受伤”的部门,因为销售不再那么容易。重演裁员悬疑,日化产业受到了冲击,压力巨大,一致采用裁员的方式减轻财务的压力。   露华浓 在中国市场厮杀37年的露华浓宣布撤出中国市场,与此同时裁员1100人。   博通 美国芯片制造商博通(Broadcom)宣布,将关闭基带芯片业务,并将裁员2500人。在财报会议上,公司首席执行官ScottMcGregor表示,六月份,博通已经作出决定,退出手机基带芯片市场,当时希望能够寻找到买家,不过如今,博通已经决定,关闭基带芯片业务。   苏格兰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准备采取大规模的业务裁撤措施(包括相当数量的投行业务及国际业务),同时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计划裁员约3万人。今年1月苏格兰皇家银行为应对销售美国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误导顾客购买贷款保险产品等不当行为可能带来的索赔,已计提约30亿英镑(约50亿美元)的司法费用准备金。此事件将直接导致该银行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6年亏损。   摩根大通 美国最大的银行摩根大通2月份宣布在降低盈利目标的同时,还将裁员8000人。据了解,这是由于该行抵押贷款业务萎缩,从而计划限制分支机构的成本支出。据了解,摩根大通可能会为了裁员而砍去其25.1万劳动力的大约3%。被裁人员主要集中在抵押贷款和零售银行业务部门,有消息称摩根大通去年在这两个部门总计裁员约为1.65万人。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表示,裁员是公司必须不断随业务变化而做出调整的一部分。   大智慧 在外部遭遇维权的同时,大智慧内部做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行动,《投资者报》记者从大智慧前员工处获悉,目前裁员规模有1000人左右。证券投资咨询资格的丧失也让众多从事此业务的大智慧员工短时间内难以为大智慧创造效益。大智慧从事金融产品的销售人员,无需任何从业资格证书,入行完全没有门槛。难以想象这些人如何能保证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伏尔加汽车 俄罗斯伏尔加汽车日前表示,由于该公司旗下的拉达品牌销量持续萎靡,该公司计划今年在俄罗斯工厂削减大约1.3万名员工,较其之前宣布的裁员规模提升了一倍。伏尔加汽车今年1月份曾宣布,为了削减成本开支、改善金融状况,该公司计划今年在陶里亚蒂(Togliatti)工厂裁员7,500人。CEO波·安德森(Bo Andersson)当时曾宣布:“(裁员的)初始目的在于确保公司在俄罗斯车市不振的现状下,仍然能够具有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法国Lafuma 为确保2014年达到收拾平衡,法国Lafuma集团新东家Calida集团决定本年度裁员150人同时接手管理这家公司。Lafuma近年来发展遇到颇多问题,财务数字一直表现不佳。截至9月底的2012/13财年该集团销售额仅为1.936亿欧元(2.539亿元),比上一财年大幅下降27.2%,即使在货币中立条件下,降幅也达12.3%。为削减开支,2013年6月,Lafuma公司已经裁员161名,接近总数的1/4。(此文来自网络 转载于钛媒体 )  
    裁员
    2014年07月27日
  • 裁员
    微软大规模裁员凸显云经济重要性 [摘要]在科技行业,云和移动等新兴业务正给传统的旧业务模式带来更大的压力。   微软宣布,该公司计划在今明两年裁减最多1.8万名员工,这将创下微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裁员规模,原因是其正在消化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的交易,并调整自身定位以适应未来发展。微软方面宣称,将在2015年6月30日之前完全完成这一裁员计划,不过今年将完成大多数裁员。     在今年4月份完成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的交易以后,微软的员工总数大约为127104人,这意味着此次裁员规模相当于其员工总数的近15%。微软表示,就目前而言,该公司正在展开裁员1.3万人的行动,其中大多数裁员行动都将在未来六个月中进行,并于未来12个月内全部完成。其中,大约1.25万名被裁员工将来自于诺基亚设备和服务部门,大致相当于该部门员工总数的一半。裁员总人数最高可能达到1.8万人。微软称,预计未来四个季度时间里的离职金及其他支出将会达到11亿美元至16亿美元。     微软此次大规模裁员反映了该公司需要适应竞争更加激烈的科技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上,云和移动等新兴业务正给传统的旧业务模式带来更大的压力。微软今天宣布计划裁员1.8万人,这将是该公司39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被裁减的员工主要来自微软近期收购而来的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不过,也有大量被裁减的员工来自公司的工程业务部门。因此可以说,微软正在按照“敏捷开发模式”重组公司的业务流程和文化。     针对此次大规模裁员,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还发表了相关的备忘录。他在备忘录中声称,微软公司正在努力精简公司的运营,此举应当能够帮助微软公司在“移动和云业务为先的领域”更好地运营。     纳德拉在备忘录中称:首先,我们将简化我们的工作方式,以更好地推进问责制,并让公司更加敏捷和快速发展。作为工艺流程现代化的一部分内容,我们从公司各项纪律获得的预期都将发生变化。除此之外,我们还计划精简纵向和横向管理层级,以此加快信息流动和决策进程。其中就包括将公司组织变得更加扁平化,和扩大人事经理的控制范围等。另外,我们的业务流程和支持模式也将变得更加可靠有效,而且团队之间也更加信任。     除此之外,纳德拉在备忘录中还解释称,这一战略调整解决了他如何处理诺基亚的问题。微软于去年9月并购了诺基亚的手机业务部门。事实上,在苹果手机和Android手机的冲击之下,诺基亚在手机市场的份额急剧下滑。对此,纳德拉声称,微软将通过发行高设备来抢占移动市场的份额。为此,微软公司决定改变竞争诺基亚产品的设计,并放弃诺基亚手机此前使用的Android系统,转而打造搭载Windows系统的Lumia产品。纳德拉还称:“做出这一裁员决定,的确非常困难,但很有必要。”     本周二,业界就有分析师声称,微软将重点向敏捷软件开发模式转变。在敏捷开发模式下,程序员将在两到四周的时间内,迅速编写出功能程序代码,大大不同于封闭软件程式所需的几个月或几年。分析师称,敏捷开发模式非常适合用来开发云软件,因为云软件需要经常更新,以保持竞争力。(悦潼)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裁员
    2014年07月18日
  •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