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网站
HR必知:如何选用招聘网站
随着劳动力自由流动加速,企业招聘日益常规化,网络招聘渠道凭借其发布招聘信息独具的低成本、存续期长、受众广、浏览不受限等优势,正在成为企业招聘的常规渠道,越来越多的企业与招聘网站签订常年网络招聘服务合约。本文尝试从企业与网站的匹配度、主体客户、服务项目功能、岗位设置等角度探讨企业如何选用招聘网站,同时也为招聘网站改进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企业与招聘网站的匹配度分析
选用在地域、行业上与企业有较高的匹配度的招聘网站。与互联网的无边界不同,招聘网站在成立、发展、扩张的过程中,都会有其专攻的现实世界的地域(市场)、行业(专业)。网站在现实世界的地域性、行业性,使其更倾向于,也相对容易开发和吸引本地、本行业的客户,而本地、本行的企业优先选用本地、本行网络服务,反过来又加强刺激了本地、本行的人才登陆网站注册信息、求职应聘。选用具有较高匹配度的招聘网站,企业的招聘需求信息才能更容易到达潜在求职者或目标人才,从而更好地完成招聘计划、实现招聘目标。比如南方人才网在广州、中国人才热线在深圳就有独特的地域优势,中国建筑人才网在建筑行业也有突出的行业优势。
主体客户分析
影响网站招聘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其客户,尤其是其主体客户,包括机构客户、个人客户。
机构客户分析主要是分析提供职位、发布招聘信息的主体,是直接用工的企业还是猎头(顾问)公司,哪类企业占多数,猎头公司的层次如何。比如,主体是猎头公司,而且职位更新缓慢,表明网站开发企业客户不力,直接、有效的职位供给明显不足,显然不适合招聘职位较低、需求较紧迫的企业选用。又如,主体虽是企业,但大部分是本地小型民企,显然不适合知名公司、大型国企选用;如果网站上发布的大部分职位层次较低,那么要招聘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专才的企业最好另选网站。如某大型国企集团急需引进高级税务师、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专业经理若干名,选用了本地龙头招聘网站,但一个半月的招聘效果非常不理想,原因就在于:该本地龙头招聘网站虽以企业覆盖面广、职位数多著称,但进一步分析其服务的企业及职位信息,就会发现该网站服务的企业多数为中小型民企,职位层次大多是文员、主办、主管一类,显然与该大型国企集团的招聘需求相差甚远。
个人客户分析主要是分析网站的人才(简历)库,也就是注册的简历信息。企业在发布招聘信息后,除了收阅主动求职者投寄的简历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招聘网站的人才库具有的猎头功能,自行设置条件搜索招聘网站的人才库,猎取未投简历的潜在人才。因此,人才库质量是决定招聘网站招聘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招聘网站的核心资源。为此,企业在选用网站时,可以要求备选网站提供免费试用的账户和密码,有些网站还主动为潜在客户提供免费试用。企业可以利用试用账户查看网站的人才库,分析其人才库的人才层次(学历、职称、从业资质、岗位职级等方面)、专业结构及简历信息完整、更新情况,判断人才库的质量。同时,也要注重跟踪考察应聘简历,不但考察符合招聘需求的简历,也要简要归纳不符合条件的应聘简历,以便更充分、全面地了解人才库人才的整体档次和求职者的质量。
服务项目及其功能分析
招聘网站提供的发布招聘信息服务,由多种服务小项构成,常见的主要有:发布职位数、更新次数、搜索下载简历数、其他网站人才库的支撑等。服务项目可以增强招聘效果,但不当的服务项目又可能会无谓地增加企业的招聘成本。因此,有必要对招聘网站提供的服务项目进行功能分析,以鉴别哪些项目是功能过剩的,哪些项目是功能不足的。在这里,我们结合实际操作,着重分析发布职位数和搜索下载简历数两个服务项目。
绝大多数网站对发布职位数和从其人才库搜索下载简历数都有限定。以一个半年期的服务合约为例,网站提供的发布职位数从30到100不等,较多的发布职位数甚至成为某些网站的卖点。在企业生产经营相对稳定、职位变动不大的情况下,日常招聘是不需要发布太多职位的,这时过多的发布职位数就可能成为过剩功能,企业可能支付了不必要的招聘(服务)成本。网站倾向于提供更多的发布职位数,这一点与报刊等纸质传媒有极大的差异,原因在于网站投资运营后,其固定成本、网站总空间就成了经济学上的“沉没成本”,多提供几个发布职位数并不会占用其“版面”和增加其运营成本,反而可能会因企业多发布职位吸引更多的求职者和更多的网络点击量。因此,有的网站甚至提供更多的发布职位数,如南方人才网对年度会员不限发布职位数。总之,在选用招聘网站时,企业需要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和职位的变动度,决定所需的发布职位数。削减发布职位数的过剩功能,一是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二是可以在服务合约谈判时作为要求增加其他服务功能的交换条件。
相比而言,网站对从其人才库搜索下载简历数就没那么慷慨了。大多数网站会限定搜索简历的下载地区和份数。企业在实施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的招聘时,由于这类人才大多处于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并不像其他处于就业善变状态的求职者经常需要搜索招聘信息主动求职,企业难免会遇到潜在的应聘人才主动求职的积极性不足的情况。这时,就要充分利用招聘网站的人才(简历)库,按照职位需要主动搜索网站的人才库,享用网站具有的猎头功能。但是,有时这些处于相对优越就业状态的专业人才未必愿意转换工作,企业往往需要搜索很多的简历才能约到一定数量的可供选择的求职者。因此,对企业,搜索下载简历数是多多益善的,这是企业享受网站招聘服务作为企业猎头的关键。显然,更多的搜索下载简历数代表着网站更高价值的服务,是企业选用招聘网站的重要决策参数。有些网站,如中国人才热线,还提供外部简历库支撑,虽然其搜索提供的简历与企业自主搜索的简历存在需求上的差异,但也算是增强了其作为企业猎头的功能。
岗位设置分析
网站在研发阶段,应该对岗位进行过调研,使个人注册用户在生成简历时借助网站的岗位功能模块和企业的实际对接,同时也使企业借助网站的猎头功能更准确地搜索简历、定位潜在的求职者。网站的岗位设置,一是为求职者生成简历、搜索招聘信息,二是为招聘者发布招聘信息、搜索与筛选简历时提供相对统一的模块和便捷的路径。同一行业、同一岗位的招聘信息或简历将得到归集,网站自定的岗位设置越接近、符合企业实际,就具有越强的服务功能。
事实上,为数不少的网站并没有进行尽责、有效的调研,有的甚至直接借鉴、抄袭先行者网站,岗位设置与企业的实际严重脱离。以建筑业为例,多家知名招聘网站对建筑业的岗位设置就存在一些共性的、典型的问题,一是不理解行业的细类划分,比如不分设计与施工,在岗位设置上将“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和“土建工程师”放在一起,却没有“建筑设计”类岗位;二是岗位设置模糊,未能对接企业实际,如在设置有“建筑施工管理”岗位的同时又设有“暖通工程师”、“工程项目经理”、“工程管理”等;三是岗位设置涵盖不全,如缺乏“工程合同管理”、“安全工程师”等;四是岗位更新缓慢,如仍沿用预结算、概预算,而不是“造价工程师”。其实,网站可以通过售后服务征询企业客户的意见,逐步改进、优化岗位设置,如中国人才热线新增了“报建”、“工程投标”等岗位,南方人才网设有“安全主任”等岗位。
不科学、不切实际的岗位设置使个人用户在填写简历时无所适从,加大了企业搜索潜在求职者的难度和成本。笔者曾有过这样的一次经历,在搜索简历库中的空调工程师时,选择岗位设置最接近的“暖通工程师”,结果出来的简历数不多;根据求职者网上投简历的数量判断,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于是另试“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经理”岗位搜索,找到了更多的简历。因此,选用简历模块的岗位设置与企业实际更接近的招聘网站,能更轻松地享用网站服务实现招聘目标。要判断其岗位设置的科学性、与行业/企业实际的符合度,只需工作人员作为个人用户到备选网站注册简历就能体验到。
诚然,选用招聘网站的决策因素还有许多,比如网页广告、品牌知名度等,但上述四项因素胜在企业能相对较易、较快搜集资料,方便自行判断。
【 文章来源:HRsalon】
招聘网站
互联网垂直招聘平台内推网--绕过猎头、绕过hr、打出情感牌
编者按:内推网具有信息认证环节,个人认为这并不算得上是其新颖之处。而较为异于其他招聘网站的是,用户投递简历的数量被加以了限制,这样的举措的确防止了滥发简历。但那些急于求职的朋友会买账吗?个人认为还有待考量吧!
在企业内部,由于业务线繁多无法保证专业性的HR、业务竞争导致频繁的猎头骚扰和低效的招聘流程,应当是过去数年招聘者与应聘者集中遇到的困扰。而以LinkedIn为首的社会化招聘解决方案便在这种状况下浮出水面,内推网便是其中一款。
内推网(neitui.Me) 与早前Ping West报道的快简历的功能有些相近,实际两者也为同一个投资方。公司于2013年4月份成立,有趣的是,快简历的创始人陈理捷受不了新浪的招聘流程,而内推的黄小亮则来自阿里巴巴。这两个产品带着明显的社交基因——使用新浪微博的帐号、发布招聘职位的不再是以公司为单位,而是通过具体用人部门的负责人亲自发布,越过了HR部门及猎头筛选的环节。
在内推网的网站的主页上,我们可以看到以招聘者个人公众头像的选项卡,这么做的好处在于招聘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交媒体影响力把自身需求传播得更远,而对于应聘者而言,他们会更清楚自己日后要“共事”的人及环境,从过去猎头一对多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转变为现今一对一的交流,无论从效率还是信息量而言都会大有助益。
在认证信息环节上,内推采用了微博帐号认证、个人身份认证及公司邮箱认证三种方式,认证成功后,职位发布者可以从普通用户的每日2个职位上调至6个,而认证公司则每日能发布3个;而应聘者一方,每日可以申请0-4个简历。对于数量的限制,内推另一位创始人黄小亮向Ping West解释道,他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用户实际的需求大致在这个范围里,从管理者角度,他们并不希望求职着滥发简历,这会违反内推作为“精准推荐”的本意,其实除此之外,内推还增加了一个小功能,收简历的一方可以对简历的相关性做评价,如果应聘者持续乱投简历,自身的权重很快便会降没了。
在产品推广的手段上,内推设定了一个激励机制:有奖推荐。我们知道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大多有自己的人才招聘奖金制度,少则数百多则数万,内推把其搬上了互联网。具体做法是只要用户分享了从职位需求页面生成的链接并最终成交,奖金便归分享者,这种真金白银的激励方式,结合社交媒体的传播性,自然得到不错的反馈,李程告诉Ping West,他甚至想把它做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圈,日后通过抽佣的方式获得部分的收益也在考虑的范围里。
据李程透露,内推网目前已经做到2万UV,认证招聘者超过600,认证公司200个,日上传简历2000份,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平台而言,这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在移动端推广服务的渠道上,除了目前已经推出的iOS客户端外,内推的微信公众帐号上同样可以实现部分招聘功能。不过在推广思路上,同样是充分利用媒体属性,内推似乎更注重自己的工具性,主页上我们找不到像快简历那样的话题性实践策划,这对于团队而言,应当是可以考虑改进的地方。
对于社会化的招聘方式,我们看到了它的便利性,但同样,它依然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就如快简历创始人陈理捷坦然的,这类更个性化的招聘形式不会与LinkedIn的目标用户产生正面冲突,做好国内创业团队、大企业里想更有效率招聘人才的主管,才是当务之急。
注:题图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于PingWest中文网
招聘网站
招聘网站Monster收购两家招聘服务商TalentBin、Gozaik
专业招聘网站Monster今天宣布,已经收购了两家招聘网站:TalentBin、Gozaik,不过未透露具体金额。
其中TalentBin(www.talentbin.com/)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人才搜索引擎”及招聘工具服务商,通过对Facebook、Twitter、Quora等网络平台聚合人才数据,并从中筛选出潜在的职位候选人,此前曾获得320万美元投资;
Gozaik(www.gozaik.com/)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帮助企业招聘人员在社交网络上精准投放招聘广告的工具。
(来源:it桔子)
小编评述:在未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招聘领域的机会很多,会不断涌现各种各样的网站和工具帮助雇主和求职者消除信息的鸿沟!机会多多!有想法的可以跳进来了!
招聘网站
海归创业的IT人才招聘网站“哪上班”推出移动端,支持职位订阅和简历云同步
哪上班(iOS)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一个专注于 IT 领域的垂直招聘网站,该网站由三位海归联合创办,早先拿到过徐小平投资,最近也确认收到了王淮、Philip Su和朱华明三人的天使投资,但具体金额并未透露。
跟我们当时报道比起来,哪上班目前的产品形态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首先是向移动端转型,在最近上线的手机 App 中,哪上班实现了职位查询和订阅,以及简历导入和同步。用户可以在手机邮件客户端内,将 Word 或 PDF 格式的本地简历导入哪上班,PC 端和移动端均可实现投递。该应用推出的背景是,哪上班团队意识到求职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被动行为,用户在求职意愿不明朗时很少主动登陆网站。而基于移动端消息推送 + 碎片化时间的特点,多少可以拉升用户的打开率。
同时,最初上线时哪上班主打的是智能匹配和强隐私保护,企业和猎头的联系权限被限制在精准匹配、或主动投递简历的人才,以防止对用户过度打扰。而现在哪上班的目标是让企业与人才更顺畅的沟通,产品上大幅精简,变成了双向自由联系。人才技能标签与站内信的升级版也将于本周五前上线。
最后还有一点比较有趣的是,哪上班当初给自己的定义是“非社交化”,但据创始人 Michael 表示,他们现在还在审视这一点,未来要不要做社交招聘还是个未知数。
一年来做了这么多次调整,相信哪上班团队也经历了一番试错。
综合我们之前的观察,招聘垂直化渐渐成为一种流行。单在 IT 招聘领域内,我们报道过的就有拉勾、内推以及基于大数据服务 C 端的职播网,一些聚合了 IT 人的社区也在试水招聘业务,比如做硬件人才的与非招聘,转型后的钛媒体,以及“蠢蠢欲动”的36氪。
关于以上几位投资人:
王淮:Facebook早期工程师,现在的致景投资合伙人,兼任大众点评、百姓网CEO顾问,《打造Facebook》作者,技术牛人。
Philip Su:微软前主群经理(Principal Group Manager),现Facebook伦敦工程办公室总监( London Engineering Office),《微软老将的离职信》一文作者,牛人。
朱华明:先后做了同学网、Mobile Messenger等产品,作为联合创始人之一参与了“某某”,据传也是位互联网圈的关系枢纽。
总之,四位投资人中有三位是技术背景。
来源:[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沈超] http://www.36kr.com/p/208515.html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