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作
未来劳动力预测:人力资源部门今天能做些什么来为明天做准备?
文/John Doyle
尽管深入研究2030年全球劳动力的预测很诱人,也很令人兴奋,但用如此长远的未来来决定我们今天的行动往往是不切实际的。例如,普华永道(PwC)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他们认为将塑造这一未来的5个“大趋势”:技术突破、人口结构转变、快速城市化、经济实力转变、资源稀缺和气候变化。普华永道指出,人类如何应对这些趋势将决定未来的工作;他们认为,这些反应将在企业分裂与企业整合、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摇摆不定。
这些趋势和情绪令人着迷,值得关注,尤其是考虑到它们对就业市场和人才获取的影响。尽管如此,有关10年后工作前景的理论——包括普华永道的这些预测——对试图制定短期战略的人力资源主管并没有多大帮助。
长期的预测对于指引我们走向一个特定的方向是有价值的,但它们并没有告诉我们当下应该做什么。
短期的人力资源预测
劳动力市场吃紧
2018年最后一个季度的职位空缺率是多年来最高的,在年底前几周就有690万个职位空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说,这是他所见过的最紧张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和通货膨胀将被迫相应上升。
虽然劳动力市场吃紧并不新鲜,但短期内也不会改变这一趋势。随着婴儿潮一代越来越多的人退休,以及科技、工程和医疗等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激增,人力资源部门在未来几年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挑战。
令人惊讶的是,过去几年工资增长一直相当停滞,这一事实似乎与人才的总体需求相悖。如果雇主希望提前招聘,这种趋势就无法持续。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将负责全面评估薪酬结构,以及它们的招聘和保留战略。在人才库不足的情况下,你将如何调整工作要求?你将如何管理劳动力的代际转变?你将如何解决多样性问题?正如我们将在本文后面讨论的,这也是评估人才获取过程中的合作伙伴的一个机会。
数字变革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一项调查显示,87%的员工希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能改善他们的工作体验。此外,麦肯锡指出,由于工作自动化,多达3.75亿全球员工最终将转换业务类别,迫使他们学习新技能。
这对人力资源意味着什么?
毕马威(KPMG)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四分之一的人力资源主管对自己数字化改造员工或部门的能力没有信心,半数人力资源主管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出现没有准备。大多数没有任何计划来应对这些数字趋势。尽管如此,大约一半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一两年投资于流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增强。你会站在哪一边?需要注意的是,HR与IT领导者在数字技术关键投资方面的合作对成功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将在人力资源部门推动明智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不用说筛选人力资源记录创建的海量数据和系统化的手工流程了。如果绩效评估、入职文书工作、程序和福利管理都得到精简,你会是什么样子?
自动化简单的任务将使人力资源领导者能够专注于更复杂和更有价值的活动,为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打开大门。像IBM这样的公司已经开始关注员工体验的个性化、数据驱动的主动挽留策略和更智能的职业发展计划。像这样的项目如何改变你的劳动力?
提高软技能的重要性
对于那些重视员工和最终产品或服务同等重要的组织来说,文化契合一直是招聘时的优先考虑事项。但是,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是,由于自动化使得基本的技术任务对人类的手和头脑来说变得不必要,软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适用于组织的所有级别,从最高管理层到业务前线。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因为人力资源领导者面临着工作意义或目的的新价值,尤其是对千禧一代和Z一代。软技能和情商是这个蓬勃发展的现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更具体地说,LinkedIn最近分析了数千份招聘启事,发现了五大最受欢迎的软技能:时间管理、适应性、协作、说服和创造力。考虑到许多人力资源部门正准备发起数字化转型,适应性和协作等技能排名如此靠前是有道理的。同样,说服和创造力是填补技术空白的技能,无论技术多么聪明,都无法填补这一空白。
然后,人力资源部门就得想办法更准确地评估潜在员工在这些软技能和情商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和员工的经验同样重要。
相应地调整招聘策略
随着劳动力的转移为这些短期趋势腾出空间,人力资源领导者面临着重新评估招聘策略的需要。内部招聘团队对业务非常了解,但可能不具备相应的扩展人才网络的能力。在这些情况下,内部和外部招聘团队之间的明智结合可能更有价值。
外部搜索合作伙伴通常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并为此建立了自己的人才网络。此外,他们多年来一直在培养与被动求职者的关系,这些被动求职者不太可能直接回应公司发布的职位空缺。因此,积极地塑造这种伙伴关系,使其有利于整个组织,将是长期成功的关键。同样重要的是确定谁将拥有这种合作关系。与人力资源部门的合作至关重要,但外部搜索合作伙伴可能需要来自执行团队的关键信息,以使招聘目标与总体业务目标保持一致。这样的合作关系对贵组织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Future Workforce Predictions: What Can HR Do Today to Prepare for Tomorrow?
-
协作
Zoho CRM与Slack集成,打通销售与协作
作者:王旭
今日,Zoho在官网上正式宣布旗下CRM产品与Slack达成合作,名为Slack-Zoho CRM集成上线。
Zoho可以说是印度SaaS公司的领跑者。1996年,Zoho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成立,绝大部分的研发团队落地于印度。前身是AdventNet,主要进行运维网络管理方面的工作。2003年,Zoho中国子公司成立。在接下来的10年中,共研发了20余款企业服务产品,其中就包括Zoho CRM。2006年11月22日,Zoho CRM上线。如今使用Zoho CRM的公司已经超过60000家。
甚至在一些公司中,Zoho CRM替代了Salesforce,之所以有如此成绩,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个原因:
1、Zoho CRM提供了丰富的插件,除了Zoho其他应用以外,还集成第三方办公、效率和协作软件,有高集成,高扩展的特点;
2、针对各行业,Zoho CRM都有解决方案;
3、此外,Zoho CRM还做了销售自动化,例如深度挖掘潜在客户,以及追踪营销。
而Slack我们就比较熟悉,成立8个月就晋升独角兽,定位团队办公协作产品,可以理解为聊天群组 + 大规模工具集成 + 文件整合 + 统一搜索。
至于双方的本次合作,主要是打通销售和协作。
例如,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当销售人员发现CRM中的潜客信息,却不能第一时间通知团队;或者,由于同时打开了不同的选项卡,潜客留下的重要信息可能会被错过;再或者,要找CRM中相关的交易信息,案例,销售线索等,需要花很长时间,等等。
这些情况,在Slack与Zoho CRM集成之后,都会简化,从而提高团队获取消息,提取数据的效率。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www.zoho.com,www.zoho.com.c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5519.html
-
协作
企业级协作及消息管理平台 Mobilize 获得 650 万美元 A 轮融资,全面整合工作流程和内外部消息通讯服务
[caption id="attachment_14778" align="alignnone" width="820"] woman lying on the sofa while writing a text message on her cell phoneracornhttp://www.shutterstock.com/gallery-321598p1.html[/caption]
编者按:对于很多企业而言,统一的协作及消息管理平台更有用!
对于很大企业而言,如何高效处理群消息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风投公司也更关注解决这一行业痛点的初创公司。目前最常见的企业协作通讯应用是 Slack,除此之外,Facebook、Google、微软等公司也有自己的协作工具,但即便如此,市场上似乎很少有统一的系统去管理各种消息通讯。
现在,Mobilize 公司希望解决这个问题,本周三(9 月 21 日),该公司宣布获得了一笔 650 万美元 A 轮融资。据鸵鸟电台(微信:鸵鸟FM)了解,本轮融资的投资方包括 Trinity Ventures、 Floodgate Ventures、Hillsven Capital、Array Ventures、Upwest Labs、以及一批天使投资人。
对于本次投资,Trinity Ventures 风投普通合伙人 Ajay Chopra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如今,全球企业群组通讯服务数量巨大,Google、雅虎、以及Facebook都在这一领域努力,但依然无法满足企业级需要,因为和普通聊天不同,企业协作通讯的服务要求很高,即使这些行业巨头也没能很好解决该问题。
Mobilize 是一个消息服务平台,它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个整合了企业内部工作群组/网络的“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包括一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一款即时消息工具、以及一个覆盖电子邮件、短信、活动事件、文档等内容的通讯服务中心。Mobilize 平台可以覆盖企业内部所有工作流程,把员工和内外部合作伙伴组织到一个数据库内,实现了统一的协作和消息通讯管理。
用户还可以更新自己的档案信息,Mobilize 平台可以实时把数据同步到电子邮件、短消息、会议日程、调查问卷、以及其他相关工作内容之中。
本文作者:Farmer
来源:鸵鸟电台(微信:鸵鸟FM)。
-
协作
畅捷通旗下“T+”与“工作圈”深度融合,协作串联ERP模式开启
畅捷通相关负责人翟政辉表示,旗下 “T+” 产品与 “工作圈” 已做深度融合。“T+” 产品定位 ERP,而 “工作圈” 则定位企业协作平台。
畅捷通此前的逻辑是用 ERP 串联 CRM、OA 等,他们认为企业需求中 ERP 是主线,基于此可以搭建内部数据的整合。但实践下来发现,协同应该变成串联一切的平台。所以,这次的融合就是以 “工作圈” 为基础,串联 ERP 等服务。
说起协同办公,自然就想到阿里的钉钉、刚融资的纷享逍客以及即将要出的企业微信,这类产品同质化很严重,不过畅捷通的优势就在于 ERP 的沉淀,翟政辉告知,畅捷通有 120 万的企业用户,这些都是相对高质量、有长期付费意愿的客户。
翟政辉还表示,结合之后产品的受众依旧为小微企业,也逐步开始探索盈利模式。
来源:36氪,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4599.html
-
协作
干货|6个方法帮你找到最优秀的联合创始人
假设你已经找到了创业 idea。
现在,你想要100%投入,将你的创意变成一个真正的企业。那么当前,你就处于预营收阶段。这个阶段,你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吸引到最优秀的创始团队。你还要意识到,接下来的路不会十分平坦,因为对于一家处于早期阶段的初创企业来说,其创始团队几乎无法获得任何营收,而且还将面临一大堆潜在问题。
除此之外,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你会遇到非常艰难的挑战,尤其是技术性人才。在科技行业,他们要比商业人才宝贵得多,除了其他初创企业,那些科技巨头也将会凭借其巨大的财力和影响力和你争抢技术人员。而且,就算你找到了一个愿意和你一起合作的技术联合创始人,除非你此前与其一起合作过一段时间,否则,你根本无法预测对方能否和你默契配合。
那么刚刚开始创业的你,要如何吸引优秀的联合创始人?又要如何测试对方是否适合你呢?以下6个方法也许能为你提供帮助。
1.构建愿景,并且保持其简洁性
很多初创企业的创始人都会犯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很难向别人描述自己做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这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在企业成立的初期阶段,你很可能在创业之前发现了一个困扰着人们的问题,而且你也想出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然而即使如此,你仍然很难轻松的让别人理解你的工作,因为还有许多模棱两可的东西需要你去解释。而且在你真正建立起业务之前,你还有大量的问题还没找到答案。
在你开始寻找联合创始人之前,你需要确定一个清晰的愿景,让别人知道你的公司做的是什么,你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以及你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针对哪些受众所设计的。就像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你的客户一样,也并非每一个技术人员都能够成为你的联合创始人。你需要找到一个清晰的价值主张,而且这个价值主张必须能够被你们双方所接受。
2.稍微想想未来
虽然你现在所处的,仅仅是预营收阶段,但是如果你想要吸引潜在的联合创始人,你必须向对方展示你基本的企业架构。虽然在当前这个阶段,未来的一切都还无法确定,但是如果你对于未来企业的规模、融资方式以及对联合创始人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将会有助于让对方接受你。
当你对企业基本的架构和对联合创始人的期望有一个清晰的愿景时,那么你就可以在这个时候去寻找对方了。而且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你还应该开始去寻找团队中的其他人,并且建立企业文化。
3.将他人推荐视为寻找合适创始团队的最好方式
良好的合作在很多时候,都比找到顶尖人才更加重要。事实上,当你在开始寻找完美的联合创始人时,你第一个要考虑的战略,应该是将你的愿景和想法分享给你的人脉网络中的其他人。
告诉他们你为何要成立这样一家企业、你要开发什么样的产品或是服务,以及联合创始人对你来说有多高的重要性。也许你将无法立刻让他们对你提起兴趣,但是通过将你的意愿分享给他们,这些你身边的人会开始有意或是无意的帮你进行留意,当他们发现适合你的潜在联合创始人时,他们就会将其推荐给你。
4.寻找或创建一个开源的项目或社区
当你身边有其他同领域的人时,那些明智、有创意的人会时不时的为你提供许多灵感。无论你在哪个领域发展,你都应该找到这样一个社区。这意味着你应该在众创空间、行业聚会甚至是线上论坛等处花费大量时间。人以类聚,这里的人有着相似的背景、经验和爱好,当你在这里找到了和你想法类似、而且脾气相投的人,那么对方很有可能是你将来的默契搭档。
就算你没有在这里找到合适的联合创始人,但是你依然可以在这里构建一个新的人脉网络。这个网络将有可能为你介绍合适的人。也许用这个方式构建创始人团队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一旦找到,对方就很有可能是那个最适合你的人。
5.创建博客或微博,并不断进行更新维护
在别人给你推荐了有意与你合作的潜在联合创始人之后,你在审视他们的同时,他们也会开始对你进行调查,因为对方也希望你能够和他们进行良好的配合。
如果你想成功吸引这些潜在的联合创始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向对方展示你的学识以及专业技能。你可以开创一个个人博客,并且将连接放在公司的网站上,这个博客会成为你的一个优秀工具,你可以用它来推广你的创意、愿景,并且最终成功吸引联合创始人。除了博客之外,你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宣传渠道,例如在 YouTube 上建立频道,发布视频内容,或是使用 Twitter 和其他行业在线论坛等平台。你可以在这里分享你的想法、运营理念、你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这种做法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这个博客需要你定期更新和维护。
6.先约会,然后再筹备婚礼(也就是商务合作)
上述所有技巧,都是为了最后一条做铺垫:在寻找到联合创始人之后,你还要对其进行测试,看看你们之间能否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The Four Step to the Epiphany》是在讲述精实创业方面非常有名的一本书,该书的作者 Steve Blank 曾经说过,联合创始人之前应该先“约会”,以此来确定彼此之间是否能够擦出火花,合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许多曾经多次经历了这个阶段的创始人都表示,一家初创企业能否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优秀的人才,而是企业内部人们之间相互协作的流畅程度以及速度。创始团队成员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技巧,能够将许多可能爆发的问题提前扑灭。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下测试潜在联合创始人的沟通能力,可以帮你辨别出对方是否是适合你的那个人。
本文转载自创业邦杂志,责编:刘桓。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进行寻求报道。
HRTechChina提供、关注最尖端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您可以搜索“HRTechChina”公众号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
-
协作
Box上市首日股价大涨65% 市值接近28亿美元
[摘要]Box是一个在线文件共享以及云端内容管理服务平台。
云存储与协作公司Box周五早上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上市后的首秀,完成了长达10个月的上市历程,期间曾至少两次推迟。
上市首日,Box股价报收于23.15美元,与14美元的发行价相比涨幅超过65%。Box以20.20美元的股价开盘,期间最高曾上涨至24.73美元。根据周五的收盘价计算,Box市值接近28亿美元。摩根士丹利、瑞信和摩根大通为主承销商。
Box通过IPO筹资1.75亿美元,最初对公司的估值为17亿美元。随着股价上涨,该公司筹集到的资金也水涨船高。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接受采访时,Box创始人兼CEO艾伦·列维(Aaron Levie)表示,他对IPO过程感到满意,对公司筹集到的资金也感到满意。“股市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我们很高兴现有的结果。”他说,“没有一丝丝遗憾。”
除了IPO融资,Box还有去年7月份通过私募公司TPG和对冲基金Coatue Management筹得的1.5亿美元。列维说:“从资金角度看,我们感觉自己处于非常强有力的位置。”
上市之后,Box的下一个动作就是以1月31日结束自己的2015财年,并在3月初发布季度和全年业绩报告。
Box的最大股东是风投公司Draper Fisher Jurvetson,2006年该公司曾领衔对Box进行A轮投资150万美元,Box上市之后该公司持股超过19%,按照周五的收盘价计算,这部分股票价值超过5.4亿美元。列维持有3.4%的股票,价值近9700万美元。
其他主要的股东包括持股10%的U.S. Venture Partners,持股8%的Coatue Management,以及持股7%的私募公司General Atlantic。
上市之后,列维在Twitter上发消息感谢客户与员工:“感谢优秀的员工、客户、合伙人和投资者,是他们帮助我们走到了这里!现在我要去睡一会。这不是一个前瞻声明哦。”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和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也通过Twitter表达了祝贺。(小贝)
来源:Re/code中文站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