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科技
2014年中国K12在线教育研究报告
1.在线教育的K12(小学到初中、高中)领域偏热,竞争激烈,潜在风险大。其热闹程度仅次于语言培训类;
2.K12学生主要处在应试阶段,学习主动性不足,单纯的在线方式并不适合,更好的切入点是链接线上线下的O2O教学模式,打通课上和课后,才能迎来破局;
3.对于学生阶段的教育方式,社会本来就需要一场发自教育思想层面的“辛亥革命”,而当前K12线上教育大多采用疗效欠佳的“洋务运动”,集中于技术层面,堪为短视;
4.在K12教育领域,传统线下教育和在线教育并不对立,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最终形成是一种混合式教育学习新方式。
用户行为分析视频点播最受用户喜欢
刚刚进行了一次面向近两万人的在线教育调查显示,其中对于网络学习的产品选择上,有19%的用户选择了视频点播平台,是所有在线教育产品中的最高值。
排名第二位的是培训机构的在线课程和网校,第三名则是各种学习辅助类工具。而作为新兴的家教互动平台,只有6%的用户选择尝试。
在此次调查中,没有用过任何在线教育产品的用户占到24%。
玩家K12在线教育格局
在整个K12在线教育行业中,一个趋势是来自互联网领域的玩家不断涌入,例如YY旗下的100教育,其拥有用户和流量,主打开放平台,采用大而全的新商业模式,部分免费,部分收费。同时,YY将教育业务板块的优秀机构和课程迁移至100教育平台,并通过课程开发、师资培训、资本合作等配套政策,将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全部包揽,还同步吸引外部优秀K12教育机构进驻。
在新选手入局同时,也有局内人受阻遇难。梯子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梯子网同样主打大而全的模式,但由于持续烧钱,没能真正建立起行业壁垒。
在内容上,梯子网号称有1千万道试题,但互联网上几乎不可能有独占内容,别家完全可以夺走;
在教师层面,其拥有大量教师资源,却成为高额成本负担。因为,教师产生的大量内容既卖不上价(免费),也没有足够学生去消费;
同时,平台规模优势难以迅速形成,K12在线教育属于慢热的产业,又跟“体制”休戚相关,平台规模增长需要几方共同成长,难度大,时间长。
K12需长时间的运营积累和用户累计,用户的接受习惯也还要培养。
另一个“老兵”沪江网,专门立足K12在线教育多年,属于纯粹在线教育的第一阵营。
K12领域还有一波力量,来自传统教育机构。他们也正在尝试切入线上。例如好未来、学大教育等。
在这一领域,传统教育机构其实是被挑战者。进入在线教育,自身必然面临左右手互博,线上线下打架的困扰。但同时,我们需要看到,传统教育机构在内容方面优势突出,并且更了解教育本质。
好未来旗下学而思网校的用户数量已突破105万,并推出教育社区家长帮,从学生生源的争夺,向全面占领家长升级;并借助考研帮向K12以上的成人教育领域延伸。
学大教育则发布了e学大智能平台,加速向在线模式转型,渠道载体拓展到平板电脑。e学大将建设“校外自建,校内共建”两大生态系统。其中,校外系统以课辅行业为核心,在学大内部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并开放加盟渠道,同时实施系列并购计划;校内系统以全日制学校为主体,提供数字教育服务。
挑战一直做内容,会被耗死
K12平台是需要海量用户来做支撑,而优质的内容是需要长久才能出来。但一味片面地追求内容质量,平台也会被耗死。所以,合理的方式是先把量做到一个级别,再逐渐提升内容。
由于地域分布不均、中小机构众多、标准化质量难以控制、学生主动性差等诸多原因,K12属于在线教育难啃的骨头。
在行业环境中,目前国内的K12领域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费用畸高不下、义务教育名不副实、课外辅导秩序混乱等问题。特别是国内的教育资源仍然保留在体制内, 产品模式只是对当前学校传授式教学模式的简单技术模仿升级,中国教育领域相对比较保守封闭,外界很难打进去,一进学校,马上被政策、被校长、被老师、被学生弹出来。
此外,“迅速试错,快速迭代”这一互联网典型的成功思路并不适合k12在线教育,这个领域可能需要更多的“传统式思维”。K12教育对教师和技术的耗费资本大,市场相对“慢热”,用户是学生,决策人是家长,评估涉及到老师,把三个环节打通高效串联起来很复杂。
机遇走进客厅,定向输出
可以尝试做增值服务,如K12领域的问答或者专业的一对一培训,相关收入由平台和机构来分成。
此外,如果从“教育不平衡、大学生就业难、教育创新不足、难以提供终身教育”这四大当下教育痛点切入,k12在线教育创业会找到更多可能性。
一些纯知识的讲授或者是技巧的传达,可以用在线教育的模式,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K12可在移动端和电视端能有所突破,通过电视面向家庭教育市场做定向输出,大有可为。
自:腾讯科技
-
腾讯科技
51Talk融资5500万美元 系红杉在线教育第一单
[摘要]目前,51Talk主要定位为非应试类的成人英语培训。
51Talk已经建立了线下体验店,探索O2O模式
据获悉,近日,国内在线英语培训机构51Talk完成5500万美元C轮融资,领投方是红杉资本,华兴资本担任本次交易的独家财务顾问,雷军旗下的顺为基金和美国风投机构DCM再次跟投。这也是红杉资本向在线教育领域投出的第一单。
2011年11月,51Talk正式上线,主要采取线上一对一外教口语课程,每课时(25分钟)15元起,价格仅为线下培训机构的1成左右,以价格优势对线下英语培训机构进行破坏性入侵。新东方创始人、知名投资人徐小平为其天使投资方,2012年年底,公司获得 DCM 数百万美元的 A 轮投资,2013年又完成1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其中小米CEO雷军旗下的顺为创投基金是其领投方。
此次C轮融资距离51Talk1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一年内其累计融资额高达7000万美金。51Talk创始人黄佳佳透露,“本轮融资后,51Talk三年内不以盈利为目的,所获的资金主要用于升级自主研发的核心课程、技术平台和IT系统,并强化外教运营,拓展少儿市场,并且计划进军国际市场。”
在分析人士看来,在细分的英语培训在线教育领域,51Talk此次获得5500万美元也给对手造成了一定的融资压力,随着资金的到位,其将进一步扩大在线英语培训行业里的市场份额,拉开与其他竞争者的差距。
按照51Talk官方披露,目前51Talk主要定位为非应试类的成人英语培训,比如职场实用类,其已拥有近5万名付费用户和2500多名外籍老师,领先于在线英语培训其他对手,这一数字和线下英语培训机构英孚教育接近。
此外,今年,51Talk已经建立了线下体验店,探索O2O模式。黄佳佳说,未来还将尝试新的模式,不排除进行投资并购。
来源:腾讯科技
-
腾讯科技
贝塔斯曼涉足在线教育 上亿美元购Relias
[摘要]这是贝塔斯曼集团继1998年收购兰登书屋以来在美国完成的最大宗收购。
传媒集团贝塔斯曼宣布,欲以上亿美元的价格从私人股权公司Vista Equity Partners手中收购美国在线学习供应商Relias Learning。
这项交易正在等待反垄断机构的审批,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这是贝塔斯曼集团继1998年收购兰登书屋以来在美国完成的最大宗收购。
贝塔斯曼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兼CEO瀚韬(Thomas Rabe)表示:收购Relias Learning是使教育业务成为继媒体和服务之后贝塔斯曼集团第三大业务支柱的重要一步。
瀚韬称,Relias是医疗保健和合规领域的在线学习服务供应商,从教育、健康和数字化三大全球趋势中获益。在过去五年中,Relias的管理团队在发展业务方面表现优异。
Relias Learning由Essential Learning和Silverchair Learning Systems合并而成,提供学习管理系统和在线培训课程,包括老年人关怀及行为健康和残疾人护理等医疗保健服务行业。
Relias拥有4000多家企业客户,提供约2500种不同的在线课程;每年,学员完成超过2000万次课程的学习。Relias Learning共有近300名员工;
在收购完成之后,现任首席执行官Jim Triandiflou将继续管理公司业务。
贝塔斯曼集团多年来一直活跃于教育领域,2014年9月刚收购美国教育服务供应商Udacity的股份。此外,贝塔斯曼集团还是University Ventures一期和二期基金的主要投资者。
这两项基金投资于以美国市场为主的创新教育服务供应商。在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战略增长区域,贝塔斯曼集团也在越来越积极投身于教育领域。
贝塔斯曼集团称,致力于教育领域的三大细分市场:在线学习、医疗教育和大学教育服务。在线学习市场(包括Relias等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近200亿美元的市值,且每年以高达15%的增幅快速发展。现在,有22%的岗位培训时数都是通过在线学习技术完成。
收购Relias Learning是贝塔斯曼集团短期内的第二大战略。本月月初,贝塔斯曼集团通过全资收购古纳雅尔,强化内容业务。
近几个月内,贝塔斯曼集团还购得Santillana Ediciones Generales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大众图书出版业务、在线视频营销公司SpotXchange的绝大部分股份、电视节目制作公司495 Productions、电子商务服务供应商Netrada以及音乐发行公司Talpa Music。
来源:腾讯科技
-
腾讯科技
中国大陆成LinkedIn全球拓展最快市场
[摘要]LinkedIn在中国大陆已发展出6百多万注册用户,“我们接下来是看至少1个亿”。
LinkedIn 硅谷山景城总部园区
全球拓展最快的市场–中国
LinkedIn自年初通过与Sequoia Capital (红杉资本)和CBC (宽带资本) 创立合资企业“领英”的方式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的职场人士对于LinkedIn更直观的体验更多的还是在选择注册中文版还是英文版的个人资料页面,或是要不要把自己的LinkedIn账号和微信帐号关联起来并允许在微信个人信息页上显示LinkedIn链接标签等方面。
仅仅几个月间,LinkedIn已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展出超过6百万注册用户,“我们接下来是看至少1个亿”,LinkedIn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在LinkedIn硅谷山景城总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被问及通过与微信合作来拓展中国区用户群时沈博阳说:“现阶段与微信的合作对LinkedIn在中国的用户拓展确实很有帮助,不过从长远来看还是要靠自己,不可能靠一个合作伙伴做到很大。目前LinkedIn和微信双方相互理解,微信想得很清楚,不愿意把自己做得更重,所以双方完全没有竞争关系。”
接下来,LinkedIn把在华拓展合作关系的触角伸向了大学校园。11月11号,从北大开始,LinkedIn将启动与中国最精英的15所大学的合作,沈博阳介绍说合作形式将不仅仅是去宣讲一些东西,更多的是要与各所大学的就业中心展开深度合作,把美国精英大学就业中心的一些成功模式介绍到中国,包括为即将踏入职场的准毕业生们拍摄人生第一张职业照等项目。
LinkedIn在美的部分思想领袖,包括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奥巴马等(图片来源:LinkedIn)
至于在美国运营得很成功的思想领袖项目会不会也借鉴到中国来,沈博阳说该项目在中国的落地会跟美国不太一样,毕竟中国已经有了名人博客,所以方向将会是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比如律师、媒体人、咨询顾问等等职场人士就自己的专业方向来开专栏。
大数据分析驱动–进军B2B市场营销解决方案500亿美元市场
3年前杰夫·伊梅尔特在看了LinkedIn做的一张GE人才流动的图表后当即表示“这个图我每个月都要看到”。那之后以数据分析驱动的人才解决方案业务已发展为占LinkedIn总营业收入约60%的第一大业务线(上一季度财报人才解决方案业务线收入1亿6百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另外的两大业务线市场营销解决方案和付费订阅则分别占到大约20%,今年7月刚刚启动的第四大业务线销售解决方案目前占到约1%。
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图片来源:LinkedIn)
据LinkedIn商业分析部资深总监张溪梦介绍,LinkedIn的业务解决方案往往都是先从为了支持内部员工开始分析建模的, 然后通过采集更大的数据量以逐渐优化模型,进一步发展为一系列相关数据产品的整合。比如4年多前他刚加入LinkedIn时,就是从分析销售相关数据开始初步搭建模型,一个人支持200余名销售人员,后来这套系统经过不断优化,已发展到如今LinkedIn 内部有 3500 人以上在用,其中销售员工大概3000 多人,效率大为提高,并且该系统也从支持内部的市场营销发展为支持外部企业客户的市场营销解决方案业务。
在目前大约500亿美元的数据分析驱动市场营销市场中,LinkedIn计划于2017年分得约10亿美元的份额,为此LinkedIn于今年7月份以1.75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了位于旧金山市中心的技术营销初创公司Bizo,其中90%以现金支付,余下10%以股权支付。Bizo擅长B2B营销,帮助企业专门针对会员的显示和社交广告活动进行测算与评估。就交易与业务整合,LinkedIn公司产品副总裁大卫·塔克(David Thacker)说:“我们计划将Bizo的媒体解决方案和多渠道培育产品等整合到我们的业务组合之中(例如LinkedIn的受赞助内容平台、广告业务等),不过,我们并不计划继续使用他们的数据解决方案业务。”
内部孵化器与系统开源 - 保持创新活力
“LinkedIn现在虽然已经是大公司了,但为了保持创新精神和团队快速开发能力,特别建立了内部孵化器机制。”LinkedIn全球研发团队的黄振裕介绍说。具体运作流程是每个季度员工可以向技术或产品部门的高管直接提出构想,经评估得到批准后将在3个月的时间中尝试进行初步实现,其间他们手上的日常工作可由其他同事暂为代理。如果孵化项目进展顺利,将得到进一步的资源支持,3个月到期后还可以继续深入开发。这样的孵化机制尤其激发了那些既想开发特定新项目又不愿为此放弃固定工作的中度冒险级员工们。
另一方面,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分布系统之一,开发并使用了很多技术来处理与大数据和高效能系统相关的难题。硅谷崇尚开源,Twitter用的Kafka就是LinkedIn开发的基于流的大数据采集开源系统,后成为Apache开源项目,每天在LinkedIn处理260亿条信息,同时还被除Twitter以外的多家硅谷公司采用,如Pinterest, Square和Netflix。其它LinkedIn主导开发的开源项目还包括Samza和Helix等,LinkedIn还是硅谷最早用Hadoop的前5家公司之一,当然,基于隐私保护,这些硅谷公司之间只是分享开源系统架构和机器学习算法,并不会分享数据。
附:截至2014年年中部分基本运营数据
全球超过3亿注册用户,每秒新增3名注册用户
超过200个海外市场,全球26处办公园区,22种语言版本
每日4亿5千万页面访问量,每年57亿次职位搜索量
超过450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领袖在英文平台上分享原创内容
超过350万公司资料页,覆盖140多个行业,发布超过2百万职位信息
腾讯科技 王倩 10月23日 硅谷报道
-
腾讯科技
微软公布云战略未来规划
[摘要]在财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80%在使用微软的云服务。
在提出“移动为先、云为先”战略之后,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在今天举行的云战略说明会上,首次完整展示了微软对于云计算未来的规划。
具体来说,以Microsoft Azure公有云、Office 365和Microsoft Dynamics为基础,微软将面向全球各个区域、众多行业、不同业务领域的客户,提供完整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与其他平台不同的是,微软的云计算平台将具备超大规模、企业级品质、混合云方案三个特点。
为了实现此完整规划,微软公布了一系列云服务的创新举措及进展,包括Azure新增G系列虚拟机和高级存储、微软与戴尔合作推出全新的云平台系统,正式发布全新的Azure Marketplace并有宣布企业分析和数据管理企业Cloudera及基于container的Linux操作系统CoreOS两个新合作伙伴加入微软云生态系统。
纳德拉表示,企业需要的是一个运行可靠,可以随时扩容,并且灵活易用的云平台。目前,在财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80%在使用微软的云服务。
会上,微软公布了Azure公有云下周起将在澳大利亚正式商用。到2014年底,其将在全球19个区域运营。
来源:腾讯科技
-
腾讯科技
学大升级“e学大”:构建在线教育双生态系统
[摘要]今年3月份,学大教育发布e学大智能平台。
近日,已在美国上市的学大教育对其产品“e学大”进行了升级,在设备、教学、体验、资源和管理五个方面进行优化。这也是传统教育机构学大加速战略转型互联网中的一大举措。
今年3月份,学大教育发布e学大智能平台。在e学大本次升级中,新增了iOS和Android平板电脑应用,实现PC、手机和Pad的全线覆盖;从1对1教学扩展至1对多的小组教学方式;并增加了激励、趣味、社交等元素,在平板电脑端支持离线使用。
据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学大在今年第二季度为了推广其在线教育产品e学大,向学生和潜在客户销售平板电脑产生了1190万美元的成本。
学大披露,e学大在发布后以每月新增2千个微视频,1万个教案,15万题库的速度快速增加,目前已达到1万个知识点,4万个优秀教案、2 .5万个微课程,100万个题库。
“K12不是一家通吃的行业,各家都有各家的路。”学大教育CEO金鑫表示,e学大将建设“校外自建,校内共建”两大生态系统。其中,校外系统以课辅行业为核心,在学大内部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并开放加盟渠道,同时实施系列并购计划;校内系统以全日制学校为主体,提供数字教育服务。最终实现学大教育“用互联网连接人和教育”的战略目标。
via:腾讯科技
-
腾讯科技
中国式在线教育的10个陷阱和5种“死法”
眼下,在线教育正呈现火爆景象。或许下一个市值数亿、数十亿的大腕儿就在这个行业中间诞生;当然,谁也说不好,或许众多玩家中下个月就会有谁被腾讯、阿里、百度收至麾下,亦或沦为在线教育先烈,成为死在沙滩上的壮士。
其中,K12和在线语言领域最热,潜在的风险最大。但无论是你已经小有所成,还是折戟其中,那些在线教育路上的陷阱都值得从业者或想加入这一战团的人们来警醒。为此,腾讯科技走访新东方、学大、沪江网、猿题库、智客网等众多在线教育高管们,讲述在线教育路上的那些陷阱和经验,以求让后来者走得更加顺利……
陷阱1:视野太窄,只紧盯着学校、学生
很多在线教育创业者没有看清楚,被眼花缭乱的市场所吸引,被“教育”两个字所迷惑。一谈‘教育’,马上想到K12 (基础教育阶段)、大学、幼儿园,概念太窄,而且过度追捧概念。教育是个更大的市场,是个大概念,不能紧盯着学校、学生这个市场。
当然和所有互联网行业一样,在线教育首当其冲的是创业者的产品要给力,要击中用户痛点。这是一切的基石。正如弘成教育董事长黄波所言,当前在线教育不缺需求,缺的是好的产品和服务。
陷阱2:体制和技术受到束缚
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技术、方式来真正冲进在线教育。产品模式只是对当前学校传授式教学模式的简单技术模仿升级,学习无趣、被动,学生不买单。
中国教育领域相对比较保守,封闭,外界很难打进去,MOOC(针对于学堂的在线教育)一进学校,马上被政策、被校长、被老师、被学生弹出来,只能在边缘的地方,如英语培训等边角区折腾。
陷阱3:急功近利,贪多嚼不烂,钱要用到刀刃上
典型案例:龚海燕的梯子网和那好网的双双崩塌,就是因为贪大求全,战线拉得太长。
在线教育急不来,需长时间的运营积累和用户累计。龚海燕想一两年就盈利,太难,其两年换三个商业模式,等不起耗不起,没有下一笔风投注入,最终玩完。
如果企业融钱无望,只有通过紧急规模裁员,收缩战线来极大地降低成本,结果可能艰难活下来了,但在各种势力夹击下,将掉出一线阵营。
陷阱4:股权架构:看不见的致命隐患
典型案例:泡面吧在处理公司控制权问题上严重失当,最终估值近亿元的企业一夜分家,走向衰败。
此外,创业者在获取融资时候,需要控制好比例,否则容易丧失话语权,或被投资人扫地出门。一般最初投资占股15%-25%之间最为适宜。
有一些在线教育企业,傍上巨头,心里笃定。但这种公司的挑战在于,创始人能否不被巨头“同化”、“架空”乃至完全“消化”。 若低价卖给大公司,创始人逃离苦海,结果可能是企业在被大公司整合的过程中,人心思动,失去前进动力。如传课网被百度收编。
陷阱5:好高骛远,只看上大平台,瞧不上垂直细分
新东方在线副总潘欣认为,很多在线教育创业公司一上来就要做大平台,这是一个陷阱,最终可能会没有足够资源和资金支撑而挂掉,而针对更垂直细分领域的项目更有机会成功,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和英语更适合做在线教育,K12可能在移动端和电视端能有所突破。毕竟,通过电视面向家庭里面的教育市场大有可为。
因为大平台,看起来高大上,但不接地气。互联网上基本有一个规律:一上来就要做平台的必死,必须找到单点突破,力出一孔,先做小做精,等有所斩获后再逐步扩张。
陷阱6:人群定位偏差:不是所有的用户都适合
产品上要聚焦,用户上也要聚焦。在线教育并不适合高中以下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需要在线下由老师来进行一些面对面的辅助性教学。而高中以上,包括一些成人自考、考研等都比较适合在线教育。
此外,如果师生互动比较频繁、实时交互比较强的就不太适合在线教育。一些纯知识的讲授或者是技巧的传达,可以用在线教育的模式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
对用户来说,更丰富教育形态的出现可能造成选择困难增加。
陷阱7:互联网免费思维能打败收费模式 O2O有戏否
教育行业的特殊性,付费根本就不是问题,只要有效果,无论是家长还是学习者,都舍得花钱为之买单。而且“迅速试错,快速迭代”这一互联网典型的成功思路并不适合在线教育。
学大CEO金鑫认为,单纯的在线教育并不适合K12阶段的孩子,只有结合线上线下的O2O教学模式,连接起线上和线下、课上和课后,才更加适合本阶段的学生。而且,目前单纯在线教育还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对于资金链要求非常高,如果资金链断裂很容易失败,O2O健康的盈利能力也更适合企业的长远发展。
陷阱8:教师真的积极拥抱吗?
在线教育推广的时候需要转变教师的行为方式,教师的上课、备课方式都需要改变,而且需要上传教案,这增加了教师额外的工作量。传统老师没有时间,平时教课以及课后备课几乎占用了全部时间。
此外,教师在线教授内容的侵权问题是个无解的答案。一个学生交一份钱,但实际上却是四五个学生一起听,目前没有任何技术手段可以避免。
传统教育老师进入线上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流量。线上的老师必须要自己进行招生,必须要在学生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其拥抱在线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
陷阱9:追求质量过犹不及
在线教育追求内容质量无可厚非,但有从业者走了极端,而忽视了量的积累。毕竟,平台是需要海量用户来做支撑,而优质的内容是需要长久才能出来。所以,如果一味追求质量,平台会被耗死。需要,先把量做到一个级别,再逐渐提升内容。可采用低一级内容吸引用户的数量,高一级内容来黏住粉丝用户。
陷阱10:平台第一老师第二
在线教育链条的核心是老师。作为从业者,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先把平台搭建起来,而是应该找到好的老师。平台很多,关键是用户为什么要去你这个平台。在线教育的本质依然是教育。
目前的情况是,在线教育的两级--“在线”和“教育”并未有得到真正的沟通,平台端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搭建教育平台,而那些熟悉教育行业的老师们却又不懂互联网到底能给教学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结语】
总之,热潮不断,浪花淘尽英雄。这可能是2014年在线教育行业的主旋律。有业内人士对未来在线教育企业的可能面临的死法总结如下:
其一,续融资跟不上,“弹”尽粮绝而死;
其二,无疾而终。一些传统企业凑热闹做在线教育,红红火火上线,最终雷声大雨点小,悄悄关门;
其三,内讧或投资方不和,创始人被赶出局,投资人自己玩不转,最终死亡;
其四,细分的领域选错,有的领域注定不适合做在线教育,一开始就注定关门或转行;
其五,大环境“毒”死。有的细分在线教育,市场还不成熟,企业怎么拼命砸广告做推广都没办法有好的收获。
但愿,我们猜到了开始,猜不到结局。我们也希望,通过以上展示的诸多在线教育路上的陷阱和可能死法,剖析出创业风险,让行业选手们绕开它,最终收获一片春光。
来源: 腾讯科技 胡祥宝 10月16日报道
-
腾讯科技
IBM和SAP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摘要]SAP已选择IBM作为其关键业务应用的首选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
10月15日,IBM 和SAP宣布达成战略合作,SAP已选择IBM作为其关键业务应用的首选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加速提升客户在云端运行核心业务的能力。
此次合作,使SAP的HANA企业云可以通过IBM的高可扩展、开放以及安全的云计算平台实现交付,随着IBM云数据中心的不断扩张,HANA企业云也将覆盖到全球范围的主要市场,SAP客户能在全球范围内将SAP软件部署到更快更安全的环境里。
SAP选择了IBM的云平台,而不是其它企业的云平台,这是对IBM企业级云计算平台能力的认可。该公司花费数十亿美元进行研发,现拥有超过4万名云计算专家。
公开数据显示,IBM云计算支持着《财富》500强企业前50名中的47家,IDC最近的调查也显示,美国各地的企业把IBM公司评价为头号云计算提供商。
SAP首席执行官孟鼎铭对此表示,此次与IBM签署的这份全球协议预示着云计算合作新时代的到来。“我们相信,我们的客户将从此次合作及SAP HANA企业云的扩张中获益。”
对于此次合作,《纽约时报》网站认为可以卸下SAP在云业务方面的成本负担,无需大规模投建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建设)耗资巨大,这也不是SAP擅长的业务。”
自从投资20亿美元收购SoftLayer以来,IBM一直持续大举投资构建全面的云产品组合,其中包括投资12亿美元将其全球数据中心扩建到40个,以及投资10亿美元创建Bluemix(这是一套基于Cloud Foundry的云计算“平台即服务”),以期为数以百万计的开发人员带来帮助。
与SAP的战略合作,也使IBM获益。美国知名财经博客网站Business Insider称,IBM将在云计算的大战中超过亚马逊,成为全球第二大云服务提供商,仅次于微软。
IBM总裁兼CEO罗睿兰(Ginni Rometty)表示,“此次合作是IBM在企业云计算部署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巩固了IBM作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地位。”
来源:腾讯科技
-
腾讯科技
经济学人:数字革命让CEO比以往更脆弱
[摘要]数字革命时代,CEO每一句鲁莽的评论都会立即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经济学人》日前刊文称,数字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互联网与公司的性质,CEO们却比以往更加脆弱,声誉更容易受损。
《纽约客》杂志去年曾刊发了一幅漫画,上面有三只排成一排的猴子:其中一只拿着麦克风(标签上写着“听到所有邪恶”),第二只猴子拿着摄像机(写着“看到所有邪恶”),第三只则抱着手提电脑(标签上注明“张贴所有邪恶”)。今天的老板们依然需要担心媒体中这些愚蠢的猴子们。
但是近来,对于老板们职业生涯的更大威胁是Twitter上蜂拥而至的“愤怒小鸟”。由于数字革命,高管们现在住在玻璃屋中。他们每一句鲁莽的评论都会立即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每次不够明智的“全部回复”都可能为竞争对手提供敏感信息,在危机中一句愤怒的抱怨可能会让你万劫不复。
英国石油公司BP老板托尼·海沃德(Tony Hayward)在发生墨西哥湾漏油危机时说过“我想回归正常生活”,但他再也未能恢复过来。
数字革命已经彻底改变了公司与他们的批评者的力量平衡。尽管大公司组建庞大的公关团队,但任何拥有智能手机或社交媒体账户的人现在已经有同样的能力,可以将消息传递给全球观众。告密者曾不得不复印文件,有时候需要藏在内裤中偷出来。现在,他们可以通过电邮或即时通讯设备于一瞬间与全世界共享。
反对企业的人进入数字世界后,如同鸭子遇水。非政府组织善于寻找有关公司的不好新闻,并在社交媒体上向全世界公告。机会主义者也成为水里的鸭子,可以通过“卖空”股票赚钱。他们赌股价暴跌,然后发动损毁股价的数字风暴。
与之相比,公司还未能适应数字世界。公关宣传活动搞得越好的大企业,在自己的地盘上试图应对发微博的人时,才会猛然发现自己被如海潮般的讽刺所淹没,麦当劳、摩根大通、英国最大能源公司英国天然气公司以及澳洲航空等,都是如此。
英国天然气公司曾试图就起股价上扬现象发起在线讨论,却遭到连珠炮似的炮轰,有些回复中甚至提及“去死”、“贪婪”等词。
这种情况最终可能会有所好转。但美国危机管理顾问埃里克·德泽霍尔(Eric Dezenhall)在名为“玻璃爪:即时丑闻时代脆弱声誉防御宣言”的文章中,指出公司受到争相谴责的两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互联网本身的性质。
这是一种以丑闻为食物的怪兽,特别喜欢强者或特权者的“新鲜血肉”。过去,编辑就是媒体界的警察,他们要求至少两个消息源。
可是现在,业余爱好者可以在网上张贴任何他们喜欢的东西(尽管有时候需要面临指控),编辑常常成为“点击暴君”针对的目标:他们发布的新闻受到读者的点击越多,他们在本职工作上幸存的机会就可能越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约拿·伯杰(Jonah Berger)与凯瑟琳·米尔克曼(Katherine Milkman),曾对《纽约时报》3个月内发表的7000篇文章进行系统性研究。
他们发现,“有高度吸引力”的内容,比如容易引人愤怒或激动的故事,作者可能获得更多电邮申请。有关邪恶CEO的故事更是堪称“完美点击诱饵”。
第二个原因是公司的性质。
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业务运行,不太擅长为陷入丑闻的老板辩护。无论公关团队如何努力,非政府组织和检举人总能找到更多的内幕资料。
在美国,任何明智的公司都不会冒险与陪审团对赌,因为负面判决可能阻止他们继续与政府做生意。纽约前总检察长艾略奥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曾利用这一逻辑,让三星、高盛、摩根打通等大公司损失数十亿美元,直到其本人最终也陷入丑闻。
当然,聪明的公司也不会冒险去保护陷入困境的老板,因为有许多合格的替代者正在排队等候。看看BP的前任老板约翰·布朗(John Browne)、惠普前CEO马克·赫德(Mark Hurd),他们都曾是公司中最有能力的管理者,但最终被抛弃。因为他们的私生活被公之于众,公司担心受到牵连。
商业领袖们正意识到这些威胁。2013年,咨询公司德勤针对300名高管面临的危险进行调查,声誉所受的威胁最高。参与调查的ANZ银行高管詹妮弗·埃文斯(Jennifer Evans)说:“经过数十年建立起来的声誉很可能在一瞬间受到挑战。”
股市变得比以前更敏感,更容易变成高管们的声誉灾难。
1989年埃克森·瓦尔迪兹(Exxon Valdez)号油轮漏油事件发生2周后,Exxon公司股价暴跌3.9%,但迅速反弹。2010年BP在墨西哥湾陷入漏油危机2个月后,该公司股价暴跌一半,但至今已经完全恢复。可是,商业领袖们依然不确定到底该如何做。
隔墙有耳 智能手机有眼
德泽霍尔给出许多实用建议。他告诉CEO们:限制外界对他们玻璃屋的窥视,将他们智能手机和电脑上的摄像头覆盖住,避免电邮中的“全部回复”功能,发送任何措辞强硬的信息前请三思。
他还驳斥一种说法,即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社会责任相当于公关的政治资本。因为“数字民团”总是假定企业是有罪的,甚至可以指责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虚伪,就如同漏油后对BP的指责那样。
德泽霍尔还警告称,不要使用一刀切的方法回应危机。常见的处方是迅速清理丑闻,有时候甚至还需要故意火上浇油。
德泽霍尔认为,在即时全球丑闻的时代,最好的防御就是干好你的工作。他指出,在丑闻危机几乎毁掉自己职业生涯2年后,高尔夫球大师老虎·伍兹(Tiger Woods)选择为耐克拍摄广告,广告词为“用夺冠搞定一切”(Winning Takes Care of Everything)。
不幸的是,对于CEO来说,这种方法可能不太好。如果你是陷入丑闻的高尔夫球选手,你可以救赎自己。但是遭到社交媒体暴徒咆哮攻击的老板们,并非都有第二次机会。(风帆)
来源:腾讯科技
-
腾讯科技
网络公开课模式已失败?不,它只是进入2.0时代
//
9月29日,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将成为“下一个大事件”,但却不再像原来那样受重视。可是对于安南特·阿加瓦尔(Anant Agarwal)来说,MOOC的辉煌才刚刚开始。阿加瓦尔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学教授,也是麻州剑桥非营利组织edX的首席执行官。阿加瓦尔堪称MOOC领域的元勋,edX通过MOOC向世界上任何人或精英大学提供免费在线课程。
2年前,MOOC突然崛起,现在却逐渐在公众的认知中下降,即使最著名的支持者都开始放弃,但阿加瓦尔依然在坚持。阿加瓦尔认为,现在只是有效利用MOOC模式的开始。2013年,edX课程注册人数翻了一倍,阿加瓦尔认为我们正处于MOOC 2.0时代的边缘。他说:“在其他人认输的时候,我们依然在壮大。”
阿加瓦尔并非对MOOC模式持乐观态度的唯一人士。本周,来自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以及中国清华大学研究人员发布报告显示,参加麻省理工学院在线物理课程学习的学生,效果与真正参加上课的学生相同。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大卫·普理查德(David Pritchard)说:“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许多知名教育家认为,没有太多人学习MOOC。即使有,也多是那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崛起-衰落-崛起
2012年以来,MOOC日益受到瞩目,《纽约时报》称这一年为“MOOC元年”,几乎没有一天没有edX或Coursera、Udacity等与其类似公司的新闻,它们欲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实现教育民主化。但是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地受到挫折。批评家们尖锐地指出,这些公司夸大了它们的潜力。他们援引事实称,完成MOOC在线课程的学生数量超低,并据此认为MOOC模式从根本上说已经失败。
即使MOOC最早期支持者、Udacity首席执行官塞巴斯蒂安·特伦(Sebastian Thrun)也放弃这种模式,将Udacity转变成各种科技公司的在线职业学校。去年接受采访时,特伦提及这种转变时说:“我意识到,我们没有像其他人期望的那样教育人才,我们有一个糟糕的产品。”
但是像阿加瓦尔这些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的人,正提供新的燃料。他们正在证明:无需高昂学费,你也可以接受高质量的大学教育。与此同时,阿加瓦尔说,MOOC能够提供更多优势。近来,最令阿加瓦尔感兴趣的MOOC还有“另一面”,他和同事最近刚刚发现MOOC出人意料的用法。
阿加瓦尔说,实际上,他对许多国家都开始采用edX的开源平台Open edX感到震惊,这些平台允许任何人使用edX基础设施推出自己的MOOC。现在,包括法国、中国甚至沙特等不同国家,都推出edX支持的本土教育平台。在沙特,劳工部甚至正利用Open edX教育更多女性、残疾人以及乡村公民。阿加瓦尔说:“这是我未曾梦想过的。”
校园中的大MOOC
为了吸引更多人参加教育在线,MOOC也开始在校园中采取行动,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其他大学正采用所谓的混合学习模式。在混合学习环境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学视频接受新知识,以便将上课时间用于完成手头工作。阿加瓦尔说,在麻省理工学院,三分之二的学生使用edX作为完成校园课程的方式。
MOOC另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是,他们借此获得大量人们如何最好学习的数据。比如EdX已经发现,教学视频越长,学生们观看它的时间越短。因此,如果视频长达40分钟,学生们可能只看一半。如果它只有6分钟长,学生可能全部看完。
了解这些问题对于设计大学课程非常重要,因为大学教授经常可以就一个话题讲解一个小时以上。阿加瓦尔说:“这意味着,学生们只想一口一口地去学习。”现在,edX已经在网站上推出A/B测试,允许教授们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比教学效果。阿加瓦尔说:“这是教授们开始了解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有效、什么方法无效,并逐渐改善教学的过程。”
近来,edX还发现其课程的另一个应用:大学预科。为了削减预算,全国各校区都取消了跳级课程,即使学生们越来越重视这些课程,他们视跳级为削减学费的一种方式。EdX现在希望填补这一空白,允许学生在网上学习这些课程。
不仅如此,edX还提供大学入学指导课程,学生及其父母可以了解诸多事宜,例如如何获得财政援助、如何写毕业论文等。这些技巧也成为预算削减的牺牲品,因为学校减少了学校辅导人员数量。阿加瓦尔说:“现在,你不必再上富人校区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指导。”
MOOC需要进化
当然,MOOC并非没有缺陷。阿加瓦尔承认,只要MOOC保持免费,学完全部课程的学生数量可能会一直很低。但是只要有糟糕的老师,肯定就会有糟糕的课程。
但是谴责MOOC的整体模式就好像在谴责Uber可能导致司机变坏、谴责Airbnb导致客人破坏房子等。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这些公司都需要自由发挥。
或许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公司需要空间来找出他们真正的服务宗旨。这种耐心将允许Uber从出租车服务公司成长为按需交付的巨人,让Airbnb变成全面的酒店品牌,而不再是寻找廉价沙发的简单工具。只通过最初暴露出来的缺陷判断一款突破性技术的好坏是不恰当的,或许我们应该给它时间去获取信任。
来源:腾讯科技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