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这家创企只需要你的一个小动作,就能预测到你接下来的一系列行为
来源:猎云网(编译:冬冬)
你可能从未听闻Button这个创企,但它很可能已经渗入了你的生活中。
这家B2B创企致力于在应用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如今,它已经成功地吸引了众多大牌的客户,例如Uber、FourSquare和Airbnb等。
Button的关键目的是了解并满足你的潜在需求。
CEO Mike Jaconi解释道:“打比方,你通过Foursquare选择了一个商户,我们便会通过OpenTable(目前美国领先的网上订餐平台)了解商户的基本信息,应用传达的位置信号可以告诉你周围相关的Uber情况。”
实际上,关联作用相当重要。
如果你正在为几周以后的旅行物色当地心仪的饭店,那么此时Uber并无用武之地。Button的厉害之处在于它预测的用户需求与用户真实的内心想法不谋而合。
大部分用户以为这不过是应用添加了新功能,并没有意识到是Button暗中引领他们做出了选择。
Jaconi说道:“用户常常会恍然大悟:‘哎呀,这不就是我一直心心念念想要的嘛。’”
对企业也大有裨益
Button对于应用研发人员来说是天赐之宝。
除了诸如Uber之类专做交易的应用,大部分应用的收入来自广告。然而,FourSquare这类应用能够引入新的商机,比如你使用Uber,你就会有新的收益来源。此外,你从其他应用那里挖来更多客源,公司就会投入更多的广告,相应的收益也会提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Jaconi的数据表明用户越多,他们自身获得的收益越大。
Jaconi说:“每个人都可以建立核心产品,我们为相关的产品牵线搭桥,这样对于用户来说也方便很多。公司往往不满足于与顾客建立一次性交易,于是他们选择通过Button进一步挖掘顾客潜在的需求。接着他们充分利用Button的技术来判断何时应该提供类似Uber之类的服务。”
Jaconi笑道:“只要轻轻一点,你就能实现愿望。”
这个主导Button企业文化的想法与日本的哲学思想“待客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Jaconi说道:“所谓‘待客之道’最简单的字面解释就是主人能够在客人开口之前就洞察出他们的需求。”
这个日本哲学与Button的完美融合使其一跃登上Crain最受欢迎的纽约公司排行榜榜首。此外,这种哲学思想恰恰也是公司文化的奠基石。
Jaconi补充到:“细细想一下,你就会发觉这是一种神奇的预知能力,是公司的精髓所在。”
Source:finance.yahoo
-
硅谷
Everlaw 获得 810 万美金融资,从数据存储开始深耕法律领域
近日,为律师事务所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公司Everlaw宣布,已完成 810 万美金的融资,本轮融资的投资方为 Andreessen Horowitz。
Everlaw 是一家为律师事务所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初创公司,该公司可以让用户轻松访问和搜索自己所存储的数据,实际上提供搜索服务的公司很多,但是 Everlaw 的特点在于其数据存储是基于云端的。
据了解,律师行业由于应律师协会要求,必须在每个案件结束后,将相关的数据进行归档,因此数据收集是一个很冗杂的工作,同时在每处理一个案件之前,都必须查阅相关案件的数据,Everlaw 为此建立了智能搜索功能,并附带数据可视化工具,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追踪。Everlaw 的首席执行官 AJ Shankar 称,他们一直在不断完善智能搜索方面的功能。
作为 Saas 工具提供商,Everlaw 最先颠覆的就是售卖本地数据中心的软件公司,该公司称,要做垂直于法律领域的头部玩家。而其它法律领域的初创型公司,Clio、 Ravel、Rocket Lawyer 等,也表示自己的公司要处理大量的数据。
Everlaw 原名 easyESI,创立于 2011年,目前已有超过 50 家律师事务所和该团队进行合作,企业用户按照使用的数据字节多少进行支付。
来源:36氪,作者:董雨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2347.html
-
硅谷
你们都在模仿的WeWork要正式入华了,该颤抖还是淡定?
听说美国正版的WeWork要来华了,第一个站点选在上海,招聘工作目前已经展开啦!
不信你看!
WeWork目前有7个上海岗位在招,例如项目经理、社区经理助理、前台助理等
事实上不管它何时来华,2015年WeWork早已和Airbnb、Uber、LendingClub在中国名气齐飞,已然是中国学徒们膜拜的共享经济领域四大神兽。尤其是WeWork已经成为中国一大波新兴众创空间的经典教科书与对标品。
WeWork的在华门徒有且不限于:优客工场、SOHO3Q、联合创业办公社、优办、梦想加、科技寺、点点租等。
国内最早的联合办公空间是2010年成立的联合办公社(P2);目前布点最广的则有SOHO3Q。
WeWork是什么?
WeWork可是纽约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它成立于2010年,如今已在全美、欧洲以及以色列有54个布点。WeWork的创始人亚当·纽曼(Adam Neumann)生于以色列,曾在以色列海军部队任职;2001年,他来到美国,在纽约经营儿童服装的生意。后来,亚当发现,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有着大量闲置的办公物业,无人租赁,与人合计,他们便决心租下来盘活。
2008年,亚当和他的合伙人米格尔·麦克凯尔维(Miguel McKelvey)开始一个叫“Green Desk”的共享办公、绿色办公的项目,并最终通过出售该项目,赚到了启动WeWork的资金。
米格尔·麦克凯尔维(Miguel McKelvey)与亚当·纽曼(Adam Neumann)(从左到右)
2010年,WeWork成立,开始为创业者提供共享的办公场所和各种各样的福利设施与活动,例如一年一度的灵修(retreat)和所有会员(3万余)提供医疗保险等。
去年夏天,WeWork拿到了来自富达、摩根大通和其他投资人的4亿美金融资,总融资额达9.69亿,估值约为100亿美元,在全世界创新公司估值榜上位列11,并被美国快公司杂志评为年度最有创新力的公司。
目前,WeWork已经实现盈利,其商业模式之成功大多依赖美国相对完善的创新体系,以及准确认知到自身创新服务中介的角色。
WeWork向WeWorld发展?
2015年,WeWork把主要经历放在了办公空间的扩张上,完成了英国、荷兰和以色列这几个重要国家的布局,增长速度快得惊人(为2014年增幅的2倍)。
最早放出了WeWork将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媒体消息来自2015年8月《华尔街日报》一篇“联合办公来到中国”的文章:
彼时WeWork的估值已经达到100亿美金
而更早的4月,WeWork已经在其推特上表示对于中国市场的憧憬。
“为啥上海不能有这么棒的联合办公空间?”WeWork对此的回应非常积极
11月,纽约地产新闻网站The Real Deal进行了对WeWork入华进行更为细致的猜想,预测该动作将在完成柏林站点的布局之后。
外媒都已注意到中国联合办公的火爆
12月,该网站又发表一篇标题为"WeWork to go WeWorld?"的文章中透露道,WeWork进入中国的模式会充份借鉴领英(LinkedIn)进入中国的模式,在中国寻找一个靠谱的、接地气的合伙人。
有人揣测,目标合伙人是联想控股成员企业——上海弘基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Huge Enterprises),公司主营商业地产运营服务和咨询业务。具体来看则是商业策划咨询、承租改造、营销代理、运营管理等,与WeWork非常契合。
另外,通过在国家工商总局网站检索,能发现目前WeWork已经完成主要及相关的,共计35个商标的注册,其中包括“WeWork”、“WeEat”等,注册时间为2015年8月。
种种迹象表明,WeWork入华可能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
在WeWork之前,还有Regus
事实上,WeWork不是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办公品牌,前有雷格斯(Regus),一家同样以灵活办公、虚拟办公、会议室出租为主营的办公品牌,客户有超过半数的全球500强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自1995年,雷格斯在北京燕莎开设第一家办公中心,其在华时间已经超过20年,设立的办公中心超过100家。
雷格斯的办公空间备受跨国企业、世界500强喜爱
从经营模式上来看,雷格斯与WeWork同属整租分拆的“二房东”,是提供会员制、基本商务服务的灵活办公方案提供商。
但从目标客户群而言,WeWork更乐意为中小企业、创业者提供办公服务,其业务的主打也是这样一个“多元、沟通、具有想象力”的办公空间;而雷格斯的目标客户群则更倾向于大企业,例如谷歌、东芝、汇丰银行等等。
从空间设计上来首,WeWork提供的环境更具有工业设计感、时尚感,而雷格斯则还主要在经营“格子间”等传统办公空间。
这也是WeWork估值高的原因之一:用轻盈的模式实现盈利,并彻底地颠覆了办公产品的形态,使其价值达到最大化。
中国版“WeWork们”以何姿势迎接?
WeWork入华一定会给国内的众创空间带来不少挑战。2015年一年,已经涌现太多这样的品牌,例如前面提到的SOHO3Q、优客工场等。在摸索众创空间的经营这件事情上,各家要学习与反思的还非常多,如何盘活空间、实现盈利、出产好项目、留住用户、制造口碑等等。
在办公空间风格上,SOHO3Q与WeWork靠得近
作为国内最高调的联合办公企业,2015年,SOHO3Q加速了扩张力度,在北京、上海连开几个站点,并且收获了较高的入驻率。对于这样一个商业地产转型产品,SOHO3Q的成功是可见的。但随之而来的压力却是,如何保障持续拿下一线城市的核心地段?如何从重资产、重开发的角色变“轻”,SOHO中国也一直在内、在外寻找借力,例如,与腾讯开发平台进行合作。有消息,SOHO3Q以后将会从SOHO中国单独出来,从而以更为轻巧的姿态寻求扩张。
撇开SOHO3Q这样的“富二代”,其他联合办公、众创空间面临的问题也不少:
第一,城市核心地段的可改造空间是稀缺品,如何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拿到更加优质的物业?
第二,如何吸纳更多优质,有支付能力的项目和团队入驻?
第三,如何在做好“二房东”的基础上,做好生态,做好服务,留住项目?
第四,如何实现空间盈利,短期内实现成本收回?
第五,如何制定出更合理、更弹性、更有效率的办公租赁合约?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一切猎奇都变得稀松平常的时候,挑战才真正开始。”
WeWork能不能成为第二个领英?
前面提到的纽约地产新闻网站The Real Deal在12月又发表过一篇题为"WeWork to go WeWorld?"的文章,透露WeWork进入中国的模式会充份借鉴领英(LinkedIn)进入中国的模式,在中国寻找一个靠谱的、接地气的合伙人。
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难无非以下原因:
中国互联网的激烈竞争,有时没有底线
跨国互联网公司自身傲慢
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缺乏创业的精神
中国特殊的监管政策
对于已经在全球很成功的跨国互联网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拒绝路径依赖”,无论之前多么成功,进入中国市场后还是要放低姿态,保持创业的初心,适应中国市场规则。
领英正是从三个角度入手,解决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尴尬:
人——心态必须是创业者而非职业经理人;
架构——给中国团队多少自主权和独立性
产品——对全球产品的路径依赖。
套用在WeWork身上也一样适合。而对于WeWork而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如何避免其他跨国科技公司在华的尴尬,如何更好理解中国市场,如何在尚不成熟的创业环境下完成模式盈利?
WeWork没准可以从在办公室里放一张乒乓桌开始。
-
硅谷
Salesforce 的竞争壁垒是什么?
美国客户关系管理公司 Salesforce 近年保持业务快速增长,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财务状况方面,2015年 的软件订购收入占总收入的 93%,比去年增长了 24%,达到 16 亿美元。同时,Salesforce 产品上的成功并非只来自其明星产品 “销售云”(Sales Cloud),年报显示,Salesforce 共有五种产品,超过 75%的客户购买了至少两种产品,将近 70%的客户购买了另一明星产品服务云(ServiceCloud)。
出色的业绩表现并不能保证一家公司的长盛不衰,像甲骨文、SAP 和微软这样的软件巨头早就盯上了云服务市场,Salesforce 未来将备受来自竞争者的威胁,而竞争壁垒可以有效的(但可能是短期的)抵抗竞争压力。所以,Salesforce 的竞争壁垒是什么?
总的来说,Salesforce 的竞争壁垒来自三方面:产品、客户规模和经济状况(这也是大多数 SaaS 公司的竞争壁垒)。
首先,Salesforce 是一家很纯粹的卖产品的公司,客户每年需要付费使用,这点给了 Salesforce 持续不断的收入和现金流。除产品本身,Salesforce 还同时构建了软件传送环境 AppExchange(类似 App Store)。在 AppExchange 上,共有 2500 个 APP。Salesforce 的客户中,超过 70%的客户从 AppExchange 下载并使用至少一个第三方软件,而有 23%的客户使用至少 5 个第三方软件。Salesforce 的平台战略支撑了整个公司的 IT 基础设施和商业模式。
关于客户规模,Salesforce 的收入中一半来自大型公司,剩下一半由中小公司贡献,而大公司的续费意愿是很强的,而来自中小公司的收入比例将继续降低,在 2015 财务年第四个季度,Salesforce 的用户变动率(churnrate)只有 9%。最后,Salesforce 在经济上的成功也在本文开头既有描述。
财务数据参考 MorningStar
原创文章,作者:范宇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2362.html
-
硅谷
“Excel 杀手” Anaplan 融资 9000 万美元,估值 10.9 亿美元
堪称 “Excel 杀手” 的创业公司Anaplan刚获得一轮 9000 万美元的融资,此轮融资由 Premji Invest 领投,Baillie Gifford、Founders Circle Capital、Harmony Partners、Salesforce 等跟投,公司在此轮融资中的估值为 10.9 亿美元。至此,公司的融资总额已达 2.344 亿美元。
Anaplan 的 CEO Frederic Laluyaux 表示,此轮融资也将是公司的最后一轮融资,公司的下一个目标就是 IPO。
Anaplan 的产品是一款财务规划云计算应用,可以很方便地当作电子表格来用。不过功能比 Excel 要强大得多,它不仅支持团队协作,还提供了一系列模块式的预设工具,帮助企业追踪销售、资本支出、利润规模和员工等,例如用户可以查看增加更多员工会给销售带来什么影响,会给某个业务部门的利润带来什么影响。
2014年,公司曾获得一轮 1 亿美元的融资,公司当时的估值为 10 亿美元。此轮融资后,估值并未明显提高,说明钱虽然融到了,但融资条款比之前更苛刻了。
Anaplan 目前用 6 万员工用户,400 个跨国公司客户。2012年,公司营收 1000 万美元;2013年,平均每个季度实现营收 1000 万美元;2015年,平均每个月实现营收 1000 万美元。
来源:36氪 ,作者:达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2312.html
-
硅谷
打破初创公司招人难题,“智能虚拟猎头”会是一个可行路径吗?
与大企业招聘的流程化管理不同,初创公司往往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和招聘人员,招人的任务就自然地落在每个团队成员的肩上。可是招人并非易事,如若事必躬亲,将耗费团队成员本该用于产品开发和拓展业务的时间和精力。但早期员工对于初创公司又至关重要,一旦需要招人,都是十万火急,所以在招贤选才时又不得有半点马虎和拖延。
与团队理想的核心人才之间的沟通壁垒常常使得初创公司陷入非常尴尬的处境。他们往往要面临的是超时的招聘周期、高额的招人成本还有不尽人意的招人结果。
硅谷一家以数据为驱动的公司——HireTeamMate就是要解决这一难题。它运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尖端技术,为成长型企业和初创公司提供定制化的智能虚拟猎头(Virtual Recruiter),将企业和初创公司在招聘环节面临的三大挑战一一击破。
“我们用技术取代原先招人环节中人工的部分,让企业能专注于招人最核心的部分——考核面试和录用上,为团队迅速成长壮大提供效率和质量保障。”HireTeamMat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teven Jiang(江海庆)说。
定制化的人工智能猎头颠覆传统手动招人模式
Zenefits把人力资源部移到云端,而HireTeamMate则是把职业的招聘人员(Recruiter)搬到云端。之前职业招聘人员做的重复性高的体力活在HireTeamMate的平台上都实现了自动化、机器化。目前,HireTeamMate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一个公司提供定制化的智能虚拟猎头。虚拟猎头能够根据客户本身信息和招人的需求,快速高效地定位和筛选人才。
定制一款属于自己的智能虚拟猎头很简单。招聘经理只需要登录自己的领英账号(Linkedin),HireTeamMate的系统就可以迅速识别个人身份和公司信息,与此同时背后的数据中心也在悄无声息地处理和组装与公司团队相关的所有数据。几十秒后,一款专属的智能虚拟猎头就定制成功了。智能虚拟猎头可以帮助招聘经理做大量繁琐的招人工作,包括发布招聘广告、定位贤才、筛选简历和协调面试时间。
“传统的职业招聘人员的工作方式都差不多。拿到招聘要求后,就到各个网站去打广告,给可能符合职位要求的人群发信息。收到大批简历后还要一份一份地阅读筛选。这种’广撒网’的方式成本高、效率低,对于初创团队的快速成长很不利。试想如果这些没有专职招聘人员的初创公司采用这样的传统方式,那将要花费多少本该用于技术开发和业务拓展的时间呀!” Steven说。
HireTeamMate颠覆了传统的手动招人模式,从被动地等人理会到主动出击。智能虚拟猎头通过对于大量相关数据的深度挖掘和量化分析,能够更精准地判断一个人是否在找工作或者想换工作,更多元地评价一个人是否符合工作需求。而这一切都不需要人力参与。
“我们就是想把招人过程中的脏活累活都让计算机去做,” Steven说,“让公司专注在真正地选贤(Hiring),而让虚拟猎头来做前期的撒网和筛选(Recruiting)。”
与智能虚拟猎头相补充,HireTeamMate还成功地将Uber的模式应用在招人上,雇佣了一批慧眼识珠的伯乐(Talent Scout),利用他们自己的社会网络去找企业需要的“千里马”。这些伯乐并不是HireTeamMate的全职员工,只是利用自己的闲散时间做为半职业的猎头向企业推荐优质的候选人。
“目前,招人还是无法实现完全的机器化。如果完全通过搜集和分析网络数据去招人,会遗漏那些并不喜欢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的人才。特别是一些资历很深的高管,他们一般都是通过自己的人脉网络获知更好的工作机会。我们的伯乐团队与数据化招人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招人解决方案。”Steven说。
目前,HireTeamMate已经有五十多位伯乐。他们有的还在读博士,有的是大公司的员工,甚至还有家庭主妇。HireTeamMate对于伯乐有着严格的筛选,只有那些具备足够广的人脉网络,同时沟通能力强,信誉好的人才能入选。“我们伯乐团队中也有全职太太,但是她丈夫是硅谷科技公司的工程师,所以她也可以接触到很多和她丈夫背景相似的工程师。”HireTeamMate还为伯乐们邀请了Google的全职招聘人员和职业猎头做周期性的专业培训,帮助伯乐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人才的动向。
Steven还告诉记者,这些伯乐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去找企业需要的人才。他们每推荐成功一个人,会拿到相应的推荐费。而根据要招的职位高低,推荐费也不一样。
一切以数据为驱动,实现人才和初创公司的双向匹配
HireTeamMate把招聘周期从两三个月缩短到平均两个半星期,最短的一次从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到发录用合同仅仅花了四天时间。如此高效率的背后是一个由数据构建的多维度人才和公司匹配引擎。而他们所解决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如何招人,而是更深层次地研究了如何去用数据描述一个人,描述一个公司。
不难发现HireTeamMate团队的背景都相当技术化。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teven Jiang和首席技术管Shawn Zhang都是博士学历,有在高校和研究所的工作经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数篇学术论文。他们另外一位团队成员是数据科学方面的专家,现在是印第安纳大学的终身教授。
“我们的团队基本都有学术背景。做学术的人喜欢刨根究底。在我们眼里,所有事物都能用数字来表示。而我们在努力弄清人和公司有怎样的数据结构。”
一方面,HireTeamMate收集关于个人的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深度分析,建立和企业需要人才的关系。“我们会通过分析这个人在不同社交或者社区平台的活动情况判断他是否近期会想换工作,并透过数据判断他真实的技术实力和工作风格。”
Steven举例说,例如一个人如果经常活跃于技术社区如StackOverflow,积极地回答技术问题,那么就可以反映出他技术知识很扎实,而且比较乐于助人。同样,如果一个人近期修改了Linkedin上的信息,补充了一些关键性技能,那么他很可能在找工作或者在寻找机会跳槽。
另一方面,HireTeamMate也在收集初创公司的多维度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后形成初创公司的全方位信用评级报告。这样,即使没有像上市企业要求的信息公开,求职者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初创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对于初创企业,这也是一种最实在和最简便的“自我营销”手段。
“在公司刚成立,还没有什么名气的时候,需要动用很多心思去说动对方加入团队。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招人其实还是一个市场营销的过程,需要向应聘者极力展现公司的潜力和愿景。相比于传统较为单薄的宣传方式,我们提供的评级报告用数据客观评估公司实力,让应聘者能够更快地定位有卓越发展前景的初创公司。” Steven说。
构建了一个多维双向的匹配体系后,HireTeamMate能够更加精准迅速地找到企业需要的人,也可以帮助求职者做出更理性的职业选择。虽然每次HireTeamMate给客户提供的人选不多,但都很契合公司需要找的人。“我们有一次只向公司客户提供了一个人选,而这个人就是他们需要的。公司面试完以后立刻就给他发了聘用书。”
为国内初创企业输送海外精英人才
今年四月份,Steven和Shawn从三星北美研究中心辞职在硅谷成立HireTeamMate。短短半年时间,HireTeamMate拥有的用户数已经超过10万,累计发布的招聘岗位超过一千个,产生的可追踪的录用人数超过一百个,而从发布招聘岗位到找到合适人选的平均周期仅为2.5个星期。
他们不仅在发展美国本土市场,也致力于中美之间的人才输送。随着国内掀起新一轮创业浪潮,越来越多的海外精英想寻求国内的发展机会,而与此同时国内的创业公司也求贤若渴,希望引进海外精英人才助力公司发展。HireTeamMate就在其中扮演“红娘”的角色,为国内的创业公司输送了很多海外优秀人才。目前,HireTeamMate已经和几十家国内初创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成功地输送了多位硅谷的尖端科技人才。
最近,HireTeamMate刚刚帮助了一家坐标在北京即将要上市的科技创业公司找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位毕业于清华和斯坦福并且有在Facebook、Twitter等多家全球知名科技工作经验的尖端研发人才已经接受聘用,收拾好行囊准备在国内科技界大显身手。
“中国经济的腾飞需要海外精英人才的助力。很多海外人才仍在犹豫,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有哪些合适的机会。我们在努力尝试弥补国内企业和海外人才之间的信息差,为更多国内企业输送海外尖端人才。”Steven说。
来源:钛媒体特色栏目“硅谷新公司” 作者:硅星闻
-
硅谷
云应用数据监控创企Datadog,获9450万美元融资
猎云网1月13日报道 (编译:竹子)
云端应用监控创企Datadog,今天宣布获得了9450万美元的融资。上一轮融资也是在去年一月,金额为3100万美元。
Datadog能够帮助开发人员和运营团队监测云端应用在工作时的各种数据。他们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功能丰富的控制台,这个控制台支持多种主流云服务,把从基础设备和软件采集的数据统一处理并存储,允许用户创建仪表盘和搜索访问已有数据,让用户可以对多服务进行一站式管理。Datadog 目前已经开放了所有 API。
类似的工具还包括New Relic、ScienceLogic、SignalFx和Stackify。另一竞对Boundary在去年被BMC收购。
Datadog 2010年创立于纽约。本轮融资将用于拓展亚洲和欧洲市场。去年10月,公司就公布了在巴黎设立研发中心的计划。亚马逊的AWS、微软Azure、谷歌云平台和Red Hat OpenShitf、Airbnb、EA、Spotify和Twilio均是这家公司的客户。
这轮融资由Iconiq Capital领投,Amplify Partners、Contour Ventures、Index Ventures 和 OpenView Venture Partners 参投。截至现在,公司融资总金额约为1.48亿美元。
Source:VB
-
硅谷
Udacity 推出全新学位 Nanodegree Plus:包就业,否则全额退还学费
Udacity 是一家专注提供在线编程教育服务的 MOOC 公司,公司今天推出了一个新的学习项目:Nanodegree Plus,它是一种学位,每个月学费 299 美元。
Nanodegree Plus 这个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确保学员毕业六个月内能找到工作。拿到 Nanodegree Plus 学位的学员如果在毕业后六个月内找不到工作,Udacity 将全额退还学费。这一举措让 Udacity 和其他 MOOC 公司如 Courera 何 edX 进一步区分开来。
Nanodegree Plus 学位里面涵盖四个就业方向,分别是机器学习工程师,Android 开发、iOS 开发和资深网页工程师。
Udacity 创立于 2012年,公司位于加州山景城。去年11月 份,公司获得一轮 1.05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 10 亿美元,成功进入独角兽行列。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
硅谷
帮企业寻找跳槽员工的 SmashFly 完成 2200 万美元 B 轮融资
近日,SmashFly 完成 2200 万美元 B 轮融资,本轮由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领投,资金将主要用于迭代产品和业务发展! 机会很多啊在招聘领域,大家不要盯着一个地方一窝蜂嘛!
SmashFly 主要帮助企业寻找那些可能跳槽的员工,持续与他们保持联络并在企业有招募需求时快速匹配。
创始人Mike Hennessy 在 2006年 将其招聘软件创企 Brassring 卖掉后,他发现应用于企业的潜在招聘管理是个机会,存在市场空白。于是在 2007年,二次创业,做了 SmashFly——目前总共获得 3100 万美元投资。
Mike Hennessy 认为,找到潜在的新兵就像营销,你必须保持他们的兴趣,并且在正确的时间吸引他们的目光。这就是为什么他启动了 SmashFly 创业公司,专门管理入职潜在员工的兴趣,让他们加入一家公司,最终希望将其转换成一名正式员工。
SmashFly 公司的 CEO Mike Hennessy说:“营销就是一个品牌,你怎么找到人,你如何移动,使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你把同样的经验应用到招聘上,我们会提供的顶部 ‘漏斗’,帮助你寻求怎么找到、如何吸引、并且使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的方式。”
具体做法上,SmashFly 公司首先会建立职业网站,这个页面会发掘潜在的新人,无论他们来自那里,比如 Twitter 或 Facebook帖子都会成为渠道之一。如果某人表露出跳槽意向,平台就会与他们保持持续联系,同时对接到适合的企业。
出处:http://36kr.com/p/5042257.html
-
硅谷
IDG 要卖?
据外媒报道,来自内部的消息人士周五确认称,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目前已聘请高盛投资公司,帮助其探索出售或引入外部投资等战略选择。
IDG 一直是一家私有公司,在创始人麦戈文于 2014年3月 份去世后,许多业内预测称,IDG 或将寻求出售。果不其然,IDG 一位前高管于周四首先在 Twitter 上爆料了该消息。而后,又有内部人士称,IDG 目前有四个备选方案:
一是将公司整体出售给第三方;
二是管理层收购公司全部股份;
三是引入风险投资;
最后是维持现状。
IDG 可能的收购方包括英国-荷兰出版公司 Reed Elsevier PLC、德国最大的出版集团 Axel Springer SE、赫斯特集团,以及日经集团。
IDG 集团(International Data Group)公司创建于 1964年,总部设在美国波士顿,是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旗下拥有《计算机世界》和《Macworld》等出版物,还有子公司 IDC——一家研究公司。
IDG 是科技出版行业的先驱,由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帕特里克·麦戈文(Patrick McGovern)在 1964年 创办。该公司于 1967年 发行了著名科技杂志《计算机世界》,曾经 IDG 公司在中国合资与合作出版的与计算机、电子、通讯有关的报纸与杂志达 30 种,每年举办 18 场以上的计算机、电子、通讯的展览会,并为国外信息产业界主要生产商举办近 60 场专题研讨与演示会。
然而由于网络的兴起,IDG 的出版业务在遭受严重的销量和营收下滑。IDG 的《计算机世界》已在 2014年 停止发行印刷版,其在美国地区的最后一份印刷杂志《CIO》,也已在去年12月 实行完全线上发行的政策。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中国网络投资界享有极高声誉、投资的网站数量和投资总额也名列前茅的 IDG,在美国本土却是一家专事投资纸介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公司,几乎没有人知道它是做风险投资的。
IDG 存在以下投资特点和喜好:
第一,大多投资集中在项目初期,股东结构简单的公司,大多投资资金量比较小。
第二,喜欢投资创新领先项目。
第三,IDG 投资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一开始投资介入的时候,不大去考虑盈利模式。
第四,IDG 不是天使投资。
第五,中期介入项目投资较喜欢占大头。
下图为 IDG 创始人帕特里克·麦戈文: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baike.baidu.com、fortune.com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