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assdoor
    glassdoor计划在爱尔兰都柏林立脚,开展新业务 此文为HRTechChina编辑部编译,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Glassdoor、最透明公开的就业与招聘信息平台之一,今天宣布其在欧洲扩张计划--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开设一个办事处并推出本地化的爱尔兰网站 (https://www.glassdoor.ie) 和移动应用程序。业务扩张之际,Glassdoor 上面的评论也增加了不少,全球超过 1000 万的员工提供有关445,000多家公司的点评、 评级、 薪酬报告和其他工作场所的评价。   公司计划将 2016年1月开设的都柏林办事处作为其欧洲总部,未来三年估计会增加100 个就业机会。都柏林是其欧洲的第二个办事处,第一个是2014年在伦敦开设的办事处。   Glassdoor 一边向全球市场迈进步伐,另一边公司已经在美国本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增长最快的职业网站,甚至超过了CareerBuilder.com。在glassdoor网站上,公司员工以匿名方式,根据网站上不同条目提供某个公司的真实工作情况--再也找不到像glassdoor这样透明的网站平台了。 与众不同的是,Glassdoor 的用户提交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十分细致-- 例如根据网上披露的不同公司不同职位的工资报表, 求职者不仅可以看到年薪或小时工资,还可以看到各种奖金、 股票红利、 小费和其他形式的经济补偿,十分详尽。   Glassdoor自从推出的那天起就要为世界人民服务,我们的主旨仍然是为不同国家的求职者和雇主带来更多的更透明的工作信息。 ”今天(欧洲都柏林办事处开办)是Glassdoor 不断成长路上另一个令人激动的里程碑,但这仍然只体现了我们最基本的能力”,Glassdoor 首席执行官和创始人罗伯特 ·霍曼说道, “业务增长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我们也很高兴能成长为雇主,我们欢迎来自爱尔兰及世界各地的专业人才."   Glassdoor 是个雇主和求职者双方都积极参与的双面市场。约 54,000 的雇主在glassdoor上注册有免费账号,被授权的公司代表可以回应他人的点评、 更新公司信息以及访问基本分析结果。此外,Glassdoor 在北美和欧洲拥有近 3000 家客户,他们利用glassdoor发布职位,宣传雇主品牌和产品广告。   Glassdoor目前正在积极招聘新人,现有员工超过 550 人,主要分布在马林县总部(离 San Francisco北部只有几英里)。   GLASSDOOR EXPANDS IN EUROPE; LAUNCHES IN IRELAND, ANNOUNCES PLANS TO OPEN OFFICE IN DUBLIN MILL VALLEY, Calif. (October 28, 2015) – Glassdoor, the world’s most transparent jobs and recruiting marketplace, today announced it is expanding its presence in Europe, announcing plans to open an office in Dublin, Ireland as it launches a localized Irish website (https://www.glassdoor.ie) and mobile apps. This expansion comes as Glassdoor surpasses 10 million employee-provided reviews, ratings, salary reports and other workplace insights for more than 445,000 companies around the globe.   The company plans to open its Dublin office as its European headquarters in January 2016 and estimates up to 100 jobs will be created over the next three years. Dublin is the second European office for Glassdoor, which opened an office in London in 2014.   While Glassdoor expands its global footprint, the company has also grown substantially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becoming the fastest-growing job site in the U.S., and surpassing CareerBuilder.com in U.S. traffic[1]. No other site combines job listings with such a vast array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 provided anonymously by employees revealing what it is really like to work at a company. What sets Glassdoor’s user-generated content apart is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detail – for example, within a salary report on Glassdoor, job seekers can not only see annual salary or hourly pay, but they can also see cash bonus, stock bonus, tips and other forms of financial compensation, all specific to job title and company.   “Since the day we launched, Glassdoor has appealed t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nd our focus remains on bringing greater workplace transparency to job seekers and employers in every country. While today marks another exciting milestone in Glassdoor’s growth, we’re still just scratching the surface of what we’re capable of,” said Robert Hohman, Glassdoor CEO and co-founder. “Not only are we proud to see our business grow, we’re also excited to grow as an employer and welcome aboard talented professionals throughout Ireland and beyond.”   Glassdoor is a two-sided marketplace with active participation from employers in addition to employees and job seekers. Approximately 54,000 employers have a Free Employer Account on Glassdoor, which allows authorized company representatives to engage on the platform by responding to reviews, posting company updates, and accessing basic analytics. In addition, nearly 3,000 companies across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are Glassdoor client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ompany’s job advertising, employer branding and display advertising products.   The company, which is actively hiring, currently employs more than 550 people, primarily located in its headquarters in Marin County, just a few miles north of San Francisco.     About Glassdoor Glassdoor is the most transparent jobs and recruiting marketplace that is changing how people search for jobs and how companies recruit top talent. Glassdoor combines free and anonymous reviews, ratings and salary content with job listings to help job seekers find the best jobs and address critical questions that come up during the job search, application, interview and negotiation phases of employment. For employers, Glassdoor offers recruiting and employer branding solutions to help attract high-quality candidates at a fraction of the cost of other channels. Glassdoor, which has approximately 34 million registered users across more than 190 countries, operate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job apps on iOS and Android. The company launched in 2008 and has raised approximately $160 million from Google Capital, Tiger Global, Benchmark, Battery Ventures, Sutter Hill Ventures, DAG Ventures, 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 and others.   Glassdoor.com is a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Glassdoor, Inc.
    Glassdoor
    2015年10月30日
  • Glassdoor
    美雇主评价网站Glassdoor再融7000万美元,将向海外拓展 注:Glassdoor自问世后便有着不俗表现,并持续引起资本方关注,近日该公司又获得7000万美元投资,投资方包括Google Capital、老虎环球管理公司,截止目前融资共计1.6亿美元,接下来将向海外进行拓展。以下为腾讯科技翻译全文:   1月7日,美国雇主评价网站Glassdoor近日宣称,该公司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筹集到7000万美元的资金。Glassdoor最新一轮融资的主要投资方为谷歌资本(Google Capital)和老虎环球管理公司(Tiger Global Management)。目前的Glassdoor正在计划进行一步拓展业务。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一轮融资让Glassdoor的估值达到了10亿美元左右,大约是2013年12月融资时估值的两倍。谷歌资本是Glassdoor的最新投资方,老虎环球管理公司此前已经对Glassdoor进行了投资。参与对Glassdoor最新一轮投资的各方还包括Battery Ventures和Sutter Hill Ventures两家公司。自从2007年首轮融资以来,Glassdoor目前为止的融资总额已经达到1.6亿美元。   Glassdoor网站可以让员工以匿名方式对雇主进行评论。除此之外,Glassdoor网站还可以销售显示广告,并向公司征收费用,从而帮助公司修改它们页面的一些功能。Glassdoor声称,该公司计划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聘用更多的员工,并研发一些新产品。Glassdoor目前雇员约有350人,最近在法国推出了首个非英语版本的网站。   如今,在谷歌资本和老虎全球管理公司投资推动之下,大量的资金流向了私营科技公司,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Glassdoor时行了最新一轮融资。相关的报告显示,最近几年,谷歌资本和老虎全球管理公司已经对多家初创型企业投资了大量的资金。   Glassdoor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霍赫曼(Robert Hohman)声称:“当前正是融资的绝佳时机。目前可用的资本量较大,特别是对那些拥有特定业务模式的成长型公司而言。我们就从中受益。”霍赫曼也是Glassdoor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则是Zillow公司创始人之一的里奇·巴顿(Rich Barton)。   霍赫曼拒绝披露Glassdoor公司的具体估值、营收等数据,也拒绝透露这家公司是否盈利。目前,Glassdoor在全球已经拥有2700多万注册用户和2000多家企业客户。   Glassdoor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LinkedIn和Indeed。Indeed是北美地区最著名的职业网站,于2012年10月被日本最大的人力资源和信息服务公司Recruit收购。
    Glassdoor
    2015年01月07日
  • Glassdoor
    看准网,70后“大叔”做中国版Glassdoor,帮80、90后做职业选择 最近各路90后创业者纷纷登台亮相,吸引了不少媒体和投资人的关注。不过,在商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70后们似乎也并不服气,前智联招聘CEO赵鹏就是其中之一,在离开智联招聘之后,他和朋友一起做过一段时间投资,但最终还是选择创业,推出了雇主点评与职场信息平台——看准网,希望成为有中国特色的Glassdoor,来帮80、90后的职场人做出职业选择,同时也“为70后正名”。     看准网的前身是运营6年的企业点评类网站“分智网”,2014年5月由赵鹏团队收购,6月正式改名,定位为雇主点评与职场信息平台,提供公司基本情况、雇主评价、薪酬资讯、面试经验、招聘职位等信息,所有内容全部由用户匿名提供,覆盖全行业,但以TMT领域最为活跃。他们同时推出了移动端应用“Boss直聘”,提供招聘服务。2014年初,他们完成由策源和顺为投资的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 Glassdoor的中国门徒 在赵鹏看来,很多人的职业生涯受制于三个盲目:盲目地坚持;盲目地跳槽;盲目地规划,甚至没有规划。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在择业中所拥有的信息不足,企业可以通过简历、面试甚至是试用这样的方式来了解求职者,但是求职者却往往只能靠道听途说和朋友介绍来了解企业,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往往带来的就是一段不成功的职业生涯。     很多人并不一定是非要跳槽找工作,他们需要有更多的信息来帮助他们做决定,而招聘网站们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     此前在美国,雇主评价网站Glassdoor已经证明了用户这一强烈的用户需求,总融资额超过9300万美元,IPO前景光明。Glassdoor通过支持用户匿名评价公司、发布各种薪酬分析大的玩法吸引了数百万万用户,由此延伸出来的招聘业务甚至有颠覆传统在线招聘业的架势。     但问题是,把这样一种模式放在中国还会成功吗?     对于这样的担忧,赵鹏的回答是不要猜用户,让用户自己在平台上跑,用户有什么需求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不照搬别的模式,简而言之就是“不妄为”。     他自己坦言,对于90后的职场人他确实有些看不懂,所以也不敢去猜这些用户究竟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和行为,他们需要做的只是收集这些用户行为的数据,让数据来做判断。     在赵鹏看来,在线招聘行业都是在to B服务,很少有人站到C的一方考虑问题,垂直招聘网站们在产品形态和交互体验上向C倾斜了一下,就立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本质上还是to B的。而他们想做的是一家完全站在用户这边,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信息平台。     “我只信用户,信用户产生的数据,信方法论。”赵鹏这样说道。     先做大规模后谈盈利模式 但对于这样一个信息平台来说,只有足够多的用户贡献信息才能产生规模效应,这显然并容易。     Glassdoor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成功吸引到他们的第100万名用户。但只用了一年,就拥有第二个100万名用户。而用户数量从200万到300万,他们仅仅用了7天时间。对于这种模式来说,最难的就是最初那一百万用户的获取。没有足够多的用户,盈利模式更无从谈起。     不过有着多年市场经验的赵鹏却显得非常自信,用户获取、盈利模式并不是他目前担心的问题。     当谈到未来盈利模式时,看准网方面是这样规划的:在用户规模足够大,信息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深度挖掘信息,提供高价值信息,比如薪酬详细分析报告、个人职业规划、面试秘籍等等,让用户为这些高价值信息付费,同时也允许用户继续免费浏览普通信息。     “我们并不是要做一个招聘网站”,“尽管我们有Boss直聘这样的服务,但那只是顺应用户需求提供的。”赵鹏还是希望看准网能够走不同于招聘网站的盈利道路,尽管这条路需要一个或许很漫长的市场培育期,因为对于中国用户来说,上网分享自己的职业信息显然还没有成为习惯。     不过这个市场随着职场人士地位和心态的改变,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企业和职场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平等,对信息透明的需求也就更大。此前我们就曾报道过基于公司点评的卧龙阁和主打薪酬查询的曝工资,对于这样一个强马太效应的领域来说,无疑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大的机会。     [36氪,  作者: 流光逐云]
    Glassdoor
    2014年09月05日
  • Glassdoor
    集企业招聘、点评、社交平台“卧龙阁”,HR们敢把公司“SHOW”吗? 打破职场暗箱,让你的跳槽加薪更有底气,企业点评社区“卧龙阁”想成为中国的Glassdoor 把秘密窝在心里是痛苦的,眼前摆着一个秘密却不能一窥究竟也是痛苦的。这两样痛苦,就在“职场”这件事上完美统一,从而让你的痛苦加倍。前年融资 2000 万美元的Glassdoor就从解决职场不透明入手,让企业职员匿名对公司作出点评或工资曝光,从而为外部的求职者提供参考。而国内创业公司“卧龙阁”的理念与 Glassdoor 类似,试图让国内企业的待遇、氛围、成长环境变得更加透明。 简单说,“卧龙阁”是一家以企业点评为基础,涉及社交、招聘、媒体的职场社区。该网站基于半匿名的点评机制(你可以看到点评者的 ID,但不知道点评人是谁),让那些身在公司内部、或者已经离职的人把他对公司的感受倾吐出来,也让那些外部人士能够轻易触及这家公司的本貌。 不过与 Glassdoor 有些不同,“卧龙阁”看上去显得更加“社交”一些。网站使用了微博架构,使得招聘、点评的信息可以在社交环境下得到策展。而且一个常见的场景是,当你觉得一段点评并不能够解答全部疑惑,你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找到点评人,与点评人进行直接沟通。这与 Glassdoor 比较纯粹的“搜公司—看点评”的体验不大相同。 据“卧龙阁”创始人韩卉介绍,他们加入社交元素倒也不是奔着“职场社交”的目标,更多是考虑让点评内容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在韩卉看来,一个完全匿名的点评社区,无论是平台方还是用户都很难辨认一条信息的真假,当遭遇恶意刷评论的现象时也缺少核实手段。而赋予点评者一个虚拟身份和一定关系链,可以让点评者有更多的信息沉淀。信息沉底越丰富的点评人,我们也可以认为其可信性更高。 其实,韩卉本人也对在国内照搬 Linkedin 并不看好。在她看来,欧美人的社会关系更多体现为信息,而信息可以被传播和分享。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则更多体现为资源,没有人会愿意将资源免费分享。所以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寻找一个相对刚性的动机作为社交的起点,放在“卧龙阁”上就是点评以及由点评引发的后续互动。 除了社交外,“卧龙阁”还创造了一套基于虚拟货币“龙誉”的交易系统。如果用户撰写的点评超过 300 字,会被系统默认为“精品点评”,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定价销售。相对地,当某个用户想浏览“精品点评”,也需要向点评人账户支付一定的“龙誉”。龙誉的来源可以是你撰写原创点评、参与的互动以及直接充值等等。 如果你认为“龙誉”只是一种变现手段,那真的可以说小看了这套机制。对于“卧龙阁”而言,“龙誉”系统是一个撬动网路效应的杠杆,也是一种用户引导的手段。 “卧龙阁”团队希望创造这样一种正循环:首先让用户对你的内容有所期待(这需要你本来就有一批优质点评),然后用户会为了看到优质的点评而贡献点评,最后随着用户贡献行为的增加,整个平台的内容质量又会进一步提升。当然这种半强制性的内容贡献多少会影响消费体验,但对一个基于网络效应的社区来说是必须接受的牺牲。而且使用虚拟货币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用户行为。比如如果一家公司频繁被人搜索和浏览,但是点评数量又不太够的情况下,就可以用“龙誉”设置悬赏点评,吸引用户来充实内容。 当然,跟任何货币一样,“龙誉”能够生效的前提是持有者认同它的交换价值。目前对“龙誉”来说,主要的交换价值还在于获取“卧龙阁”上更多的精品内容,脱离这一平台会变得毫无意义。但“卧龙阁”团队也在尝试为“龙誉”拓展更多的外部使用场景,比如你现在已经可以用“龙誉”兑换话费。 “卧龙阁”项目去年年初开始上线推广,运营至今已经积累了将近 80 万注册用户,月内重复登录用户约有 60 万(这是个很高的数字,“卧龙阁”团队也在研究背后原因)。在不依赖外部抓取的情况下,已经积累 5 万多条公司点评和 15 万条工资福利信息。创始人韩卉曾历任玛萨玛索市场总监和乐蜂网平台推广中心总经理,在营销领域有比较丰富的资源和经历。 谈到盈利模式,韩卉表示虽然会帮企业做招聘业务,但对企业捏造口碑的要求将保持警惕。长远来说,韩卉希望“卧龙阁”成为一个企业与员工、公众的沟通平台,通过对企业口碑的监控采集,帮助企业更好地经营品牌。 目前市面上提供与“卧龙阁”类似服务的,还有“分智网”和我们此前写过的“曝工资”。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沈超]  
    Glassdoor
    2014年04月08日
  • Glassdoor
    Glassdoor发布年度CEO排行榜:LinkedIn CEO Jeff Weiner成为年度最佳CEO 在线工作和职业社区 Glassdoor 今天发布了 2014 年 Top 50 CEO 榜单,其中 LinkedIn 的 CEO Jeff Weiner 成为年度最佳 CEO,去年的年度最佳 CEO 是 Facebook 的 Mark Zuckerberg。 去年,LinkedIn CEO Weiner 甚至没能挤进 Top 50 排行榜,今年却跃居第一,得到的支持率也达到 100%。去年的年度最佳 CEO Zuckerburg 今年排名跌至第九,支持率也从去年的 99% 降至现在的 93%。 那么 Glassdoor 的这个 CEO 排行榜是怎么评出来的呢?Glassdoor 是根据在 2013 年 2 月 1 日至 2014 年 1 月 31 日期间各个公司员工对各自公司 CEO 的评分来对各个 CEO 进行排名的。 在 Top 50 的 CEO 中,有 14 位 CEO 来自科技类公司,下面是科技类公司 CEO 的排名情况以及支持率: LinkedIn CEO Jeff Weiner:排名第 1,支持率 100%; Qualcomm CEO Paul Jacobs:排名第 4,支持率 95%; Intuit CEO Brad Smith:排名第 6,支持率 94%; 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排名第 9,支持率 93%; Google CEO Larry Page:排名第 10,支持率 93%; Salesforce.com CEO Marc Benioff:排名第 12,支持率 93%; Riverbed Technology CEO Jerry Kennelly:排名第 13,支持率 93%; Apple CEO Tim Cook:排名第 17,支持率 92%; eBay CEO John Donahoe:排名第 19%,支持率 91%; Cognizant Technology Solutions CEO Frank D’Souza:排名第 24,支持率 90%; EMC CEO Joe Tucci:排名第 26,支持率 89%; NetApp CEO Tom Georgens:排名第 31,支持率 86%; Amazon CEO Jeff Bezos:排名第 32,支持率 86%; Yahoo CEO Marissa Mayer:排名第 49,支持率 79%。 以下是 Top 50 CEO 的完整排行榜: [本文编译自:thenextweb.com]
    Glassdoor
    2014年03月21日
  • Glassdoor
    Glassdoor选出2014年50大最适合工作的公司,排第一的是贝恩咨询 在线工作与职业社区 Glassdoor 刚刚发布了50大最适合工作的公司榜,其中有 22 家技术公司上榜,这说明这类公司在打造企业文化方面更加出色。 排第一名的则是咨询公司贝恩咨询。 在技术公司里面排名第 1 的是 Twitter,这是 Twitter 首次进入该榜单,Twitter 在 50 大的排名中也高居第 2,仅次于咨询公司贝恩。 技术公司里面排名第 2 的是 LinkedIn,在总榜单中 LinkedIn 的排名为第 3,这说明这家职业社交网络公司的确很了解如何让雇员喜欢自己。 Facebook 虽然也上榜,但排名出现下降。过去 3 年这家社交网络巨头一直雄踞技术公司榜首,但今年跌到了技术公司的第 3,以及总排行榜的第 5—这也是它首次被挤出前 3 的位置。 Google 在技术公司中排行第 5,总排行榜为第 8。过去 6 年 Google 一直上榜,取得这一成绩的还包括苹果和高通。 其他进入前 10 的技术公司还有 Guidewire、Interactive Intelligence、Orbitz、Riverbed, 以及 Intuit。Salesforce 勉强进入了这个榜单,是总排行的第 50。 Glassdoor 通过向各家企业的员工发放匿名调查问卷来了解企业的工作和公司状况。过去 12 个月,Glassdoor 收集了 50 多万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职业机会、报酬、福利、文化、价值观、工作—生活平衡度,对管理层的感觉、是否向朋友推荐所在公司、对公司前期看法等。Glassdoor 再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有用的报告,帮助求职者确定某公司是否适合自己,进而形成一份公司的排名。 以下就是技术公司排名的完整清单: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venturebeat.com, glassdoor.com, ]
    Glassdoor
    2013年12月12日
  • Glassdoor
    快讯:职场社交网络Glassdoor获得5000万美元E轮投资 Glassdoor(http://www.glassdoor.com)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职场社交网络,提供求职者讨论、信息聚合、招聘服务等,员工可以匿名发表对公司的评价、职位薪酬等,该公司日前获得5000万美元E轮投资,老虎基金Tiger Global Management领投,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 Sutter Hill Ventures、 Battery Ventures、 Benchmark、 DAG Ventures跟投,这样该公司累计融资达到9150万美元。  
    Glassdoor
    2013年12月09日
  •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