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T
    BAT在线教育平台实力大比拼:两大主体+一大场景+一个体系 摘要: 阿里的电商基因、腾讯的社交体系和百度的搜索流量。这些优势对BAT打造在线教育平台有哪些天然的帮助又存在着哪些风险和不足? 在线教育被资本热捧的今天,BAT三大巨头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淘宝教育”、“腾讯课堂”和 “百度传课”。借助自身的规模和流量优势,BAT不谋而合,走的都是打造在线教育平台的路线。然而,这三大巨头在互联网领域又有着各自的优势:阿里的电商基因、腾讯的社交体系和百度的搜索流量。这些优势对BAT打造在线教育平台有哪些天然的帮助又存在着哪些风险和不足?   在线教育平台:两大主体+一大场景+一个体系 我们从打造在线教育平台所需的两个主体、一个场景和一个体系出发,作为评判依据。首先,教与学的行为,来自教育的两大主体:老师与学生。简单的买卖关系上,老师是卖家,学生是卖家,交易的是教育产品。无论打造的是B2C还是C2C平台,教育机构或老师个人需要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才能吸引学生。其次,教与学发生的场景,需要课堂的互动和课下的沟通:一个高效、便捷有氛围的在线课堂和一个能及时互动和答疑的课后社区。最后,是构成在线教育闭环的交易反馈体系:支付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   腾讯领跑教与学场景,淘宝领跑交易反馈体系,百度追赶 我们先来看三大巨头在一个场景和一个体系上的表现。   先从电商巨头阿里说起。阿里在2013年8月推出了“淘宝同学”,正式进军教育领域。一开始,教育不过是我们能在淘宝里找到的任何一种产品一样,被分门别类的展示出来。“淘宝同学”更像是一个花样集市,展示着琳琅满目的教育产品,有些来自线下,有些来自线上。阿里的优势仍然是它完善的导购、支付和信用评价体系。   但很快阿里就发现教育产品和淘宝里其他的产品并不一样,简单地摆放和导购,并不是做真正的在线教育。于是它砍掉了“淘宝同学”的线下部分,专注在线教育。于是它在淘宝旺旺上延伸出“旺旺直播间”,为教与学打造一个真实的线上场景。在旺旺直播间,每个机构卖家可开设 5个主会场,每个主会场可开 50 个分会场。分会场支持收费功能,可十万人同时在线。可以看出,阿里希望突破单纯交易平台的局限,更好地将整个教学过程引入线上的核心要素。   腾讯的优势在基于QQ打造的社会体系和网络。在打造一个高效、便捷有氛围的在线课堂和一个能及时互动和答疑的课后社区上,腾讯是有天然优势的。在“腾讯课堂“推出以前,QQ群已经被很多用户自发地用在视频授课、课程资料共享和课后交流答疑上了。这其实谷歌推出的Google Classroom很像。在没有 Google Classroom以前,Gmail, Google Doc和Google Drive已经被很多老师用在作业管理中了。Google Classroom只是把这些功能重新整合和完善,更好地为老师的教学服务。类似的,腾讯进一步完善了QQ群在教育方面的功能,QQ视频辅以PPT演示、白板、发言等功能。在打造支付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方面,腾讯可能不如阿里有经验,但也在逐步完善在交易支付和用户评价体系。   与阿里和腾讯相比,百度在教与学的场景或交易评价体系上没有明显的天然优势。百度的优势在搜索。所以百度一开始推出“百度教育”的平台,主要为线下传统的教育机构提供展示和倒流的服务,这是百度搜索的老本行。之后百度有了度学堂,涉足在线教育平台的打造。有趣的是百度在2014年8月收购了传课网,度学堂和传课网合并,启用新品牌“百度传课”。百度是BAT里唯一通过收购其他在线教育平台来加速自身平台打造的。也许是因为它发现自己和阿里/腾讯相比缺少了在教学场景(工具)和交易体系上的优势。而传课网的传课KK和直播互动教室正好可以弥补。用户可以直接通过传课KK客户端,实现购买课程、进入教室、课程评价、个人信息设置、添加好友、好友聊天、视频语音等多项操作。直播互动教室拥有添加课件、录制课程、使用白板等各种功能。   总结一下。在打造一个高效、便捷有氛围的在线课堂和一个能及时互动和答疑的课后社区上,“腾讯课堂”借QQ群打造的社交体系具有天生优势,“淘宝同学”通过开发“旺旺直播间”,百度通过收购传课网借“传课KK”来追赶。在打造支付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上,“淘宝同学“借助阿里的电商基因有天然的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适于评价普通商品的评价体系并不适于教育产品,简单的好评货差评,直观的买家秀并不能给予潜在的用户足够的信息。在打造适于在线教育的评价体系方面,三大巨头都扔在摸索中。   吸引学生和老师:三大巨头各有千秋,潜能待开发   我们再来看看两大主体。   首先看学生,也就是BAT各自的用户基础是什么,怎么把这些用户转化为在线教育平台的用户。作为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BAT的用户基础都是很大的,但具体的用户特性又不太一样。 “淘宝教育”的定位是“知识兴趣交易分享平台”。淘宝的用户喜欢买东西。淘宝之前发布的24小时生活数据发现:女性爱购买美妆,一天三次;中老年爱在下午逛逛收藏;男性爱逛家装建材和手办玩具。 “淘宝教育”通过知识兴趣类的课程作为营销热点来吸引用户。比如在“淘宝教育”下有一个专门的女生学院,提供化妆、塑身、美甲、服饰搭配等课程,吸引淘宝上爱美爱购物的女性用户。腾讯的用户趋于年轻化。企鹅智酷发布的《用数据读懂95后》报告中发现,QQ中95后用户占比最高,达到44.36%,排名第二位为QQ空间,40.82%。如何把年轻用户转化到“腾讯课堂”的平台上?而百度通过“百度文库”积累了内容,也积累了一批具有知识交换、阅读需求的用户。这些用户是否能成为“百度传课”有别于“淘宝教育”和“腾讯课堂”的切入点?   再来看老师,也就是入驻BAT在线教育平台的这些教育机构或明星老师。在百度知道看到一个问题“百度传课 淘宝同学和腾讯课堂三家教育平台哪家好?”排名最靠前的回答说“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最重要,哪个平台无所谓”。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在线教育的本质,还是内容最重要。   三大巨头本身都不生产内容,所以如何吸引优质的教机构或明星老师入驻才是最关键的。如何吸引优质的教育内容?BAT们需要看看自己能够提供什么。首先,大数据。阿里的电商优势通过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数据勾勒用户图像。腾讯的社交基因通过QQ/微信分析用户的社交体系和兴趣热点。百度的搜索流量能勾勒用户的关注热点。这些大数据能够帮助入驻机构进行精准营销。其次,宣传与转型。很多线下教育机构需要借助BAT的平台进行招生,打通线下与线上的教育。BAT如何为线下机构提供宣传和转型的服务,也将成为吸引他们入驻的重要吸引力。比如,腾讯课堂提出会把以用户反馈为评价标准,把机构分为新手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对于新机构的扶持政策,会帮助它们找到第一批精准用户并留住用户对于五星机构也会有一些特殊的扶持。   总结一下。在老师和学生两大主体上,BAT是各具优势的,但都还没有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基于自身的用户属性优势,提供给入驻教育机构完善的一体化服务,以吸引更优质的内容,才是关键。   本文系作者 芝麻西瓜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345015.html
    BAT
    2015年07月22日
  • BAT
    大数据如何玩儿?这是BAT的不同思路 去年5月笔者曾撰文阐述百度、阿里和腾讯这三个互联网巨无霸开始挖掘大数据。一年过去,拥有海量数据的公司已在多个领域尝试对掌握的数据进行利用,大数据意识和能力进步飞快,体系和工具日趋成熟。   大数据应用实践,硕果累累   百度在大数据方面让人印象深刻的有百度迁徙这样的公益项目,应用在民生和新闻等领域。最新动态是,百度网盟利用基于大数据的CTR(广告内容匹配)数据,站长的平均收入提升70%。   阿里则对外宣称已经拥有100PB数据并以令人欣喜的速度增长,马云最新的内部邮件将阿里战略阐述为云端+大数据,阿里要进入数据时代。   腾讯广点通平台不乏亮点应用,例如美丽说借助广点通在移动端取得丰收,小米手机与QQ空间合作更是基于社交数据营销的经典。   百度、阿里均已将大数据升级为公司战略,李彦宏、雷军等互联网代表人物在两会时都曾有建言,推动政府的大数据意识和开放,大数据正在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专业领域走向全民应用的阶段。   互联网牵头大数据的必然性   为什么国内的大数据应用,只有几个互联网巨头取得成就呢?是因为它们拥有最多的用户、流量和数据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所有关于大数据的论断都认为,大数据并不在于大。质量、性质以及谁拥有它,将决定大数据能被挖掘出来的价值和难度。   物联网传感器、视频监控设备时时刻刻都在收集海量数据,但价值没有微博大,因为数据难以变现。运营商拥有用户通信相关数据,从语音到短信再到位置,量大过任何一个互联网巨头。只能白白浪费,因为运营商不被允许也无能力去利用这些数据。与之类似,政府部门、软件企业均拥有大数据,却只能任其沉睡。   之所以BAT走在国内大数据应用的前列,即与其拥有的数据性质有管,与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基因、开放创新和积极进取有关。   大数据利用难点在于技术。从数据的收集到存储到清洗,再到脱敏,归类,标签化、结构化,以及最后的建模分析、挖掘利用,均是技术活儿。需要服务器集群、数据利用模型和数据处理算法来保障,然后才是挖掘出来的结果的包装、变现。   相对其他拥有大数据的金主来说,互联网企业的技术甩开它们几条街。运营商技术是外包;银行的技术外包居多;其他公共部门例如政府、交通、教育、能源等行业,技术对他们是遥远的名词。   还有动机。互联网企业的服务产品几乎是免费,必须通过其他模式赚钱。过去是广告、游戏和增值这三种模式,到了移动端广告模式遇到瓶颈,需要新模式,抑或加强原有模式。这两点上,大数据都会起到大的作用。   BAT大数据思路迥异   BAT三家的数据各有特色。   百度是基于用户搜索行为的需求数据,阿里掌握着交易以及信用数据,腾讯则掌握着社交关系数据。各有千秋。它们对大数据的应用方向并不相同。百度和阿里更为激进。腾讯观望多过行动,也可能是说得少做得多。   首先是动机。   百度收入95%以上来自广告,淘宝的主要收入模式也是广告。百度、淘宝和CCTV是中国前三大广告投放阵地。腾讯主要收入来自游戏和社交增值业务,广告收入占比仅为三成左右。   本阶段大数据变现的主要途径是精准广告,这契合百度和阿里的诉求,两家将大数据升级为公司战略。   其次是技术。   搜索引擎是技术驱动,百度和其创始人李彦宏最具技术基因。马云对外宣称因为其不懂技术所以阿里技术最强。只有腾讯不怎么强调技术,一直强调产品能力。   大数据是技术活儿,百度和阿里这两位自认为技术很强的玩家探索在先符合常理。百度和阿里在大数据技术已经进行较多布局,从人才到架构到基础设施再到技术理论。   百度有深度学习研究院、高价聘请大数据领域人才以及与高校合作,正在建设亚洲最大云计算机房;阿里有飞天计划,有先进的跨机房5k集群、Apsara分布式计算系统,还有数据委员会这样的架构。   几家在云计算平台上的不同态度可以佐证我的观点。云平台和大数据是连体婴。“移动端”、合作伙伴和用户个人的数据,均需要“云”来收集、存储和处理。要掌握大数据,一定要具备承载数据的开放的云。   阿里云09年成立,百度云12年推出,分别对应到IaaS模式和PaaS(Amazon VS Google)。它们的云服务在向开发者和用户提供基础设施、云端服务的同时,收集第三方网站、应用、硬件和用户的数据。百度迁徙能够生效便是得益于第三方App为百度贡献位置数据。   腾讯云去年9月才推出,起步晚了点。虽然腾讯开放平台成熟,但开放平台更多是分享腾讯的用户和资源出来,目的不是收集数据。而且开放平台是运营、合作、生态层面的事,云平台才是技术问题。   最后是位置。   典型的互联网交易场景大概是这样的,用户在聊天、社交、娱乐的过程中,会被吸引注意力,关注“兴趣”,抑或因为兴趣而发现新的信息。然后用户去了解、去寻找想要的东西(需求、欲望、找到所求),最后在网上完成交易(电商和O2O)。   这里引用一下漏斗模型——一个悠久经典的营销概念。在这个模型里,用户消费时的大致决策路径是从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最后到行动(action)。   上图是被倒过来的漏洞。漏斗越到底部转化率越高。阿里在欲望和行动之间,百度在兴趣和欲望之间,腾讯则在漏洞顶部。   广告收费模式可以看出三家的位置差异。百度是CPC,按照点击次数付费(不管点击后的行为),阿里淘宝客等广告则直接可以对应到购买行为,CPA(按实际效果)和CPS(按效果佣金)居多。腾讯门户、QQ聊天Banner广告更亲睐于CPM或者CPT(按照展示次数或者时长),广点通是CPA,但亮点案例集中在应用下载领域,而不是交易领域。   三家都不希望只处于某一个环节,而是期望上中下通吃。百度有贴吧这样的兴趣社交产品,有视频这种注意力型业务,还推出了直接在结果页下单的“微购”,上下延展;腾讯重组了搜索业务(与搜狗合并)和电商业务(与京东合并),向下的机会还有;阿里投资微博、布局智能电视以及做导购网站做微淘,努力在向上走。   几个互联网巨头的动机、技术和位置的不同,在大数据应用上的思路也不同:腾讯蜻蜓点水,阿里布局为先,百度技术至上。相同的是,几家都在想方设法笼络更多的数据,收集数据是第一阶段,形成收集数据的能力和机制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才是数据挖掘,目前BAT三家均处于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之间,一旦大数据应用全面进入第三阶段,积累更深、投入更多的百度或将有望显出优势。   AppStore和iPhone的诞生,将人们带入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了传统的软件业和手机业。未来,对大数据商业价值的发掘将给互联网公司拓展出更大的增长空间,甚至有可能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硬件产品,就像AppStore和iPhone那样,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作者微博@互联网阿超,微信SuperSofter
    BAT
    2014年04月09日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