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
当你的HR系统用不起来时,真的就只是软件问题吗?
当你的HR系统用不起来时,真的就只是软件问题吗?
编者按:公司花钱买了人力资源系统,为什么用不起来?用不起来的时候,真的就只是软件的问题吗?本文来自肯耐珂萨的分享,他们从4个方面对“用”不起来进行了观察与思考,以下为全文,Enjoy~
HR数字化转型升级似乎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现实的落地情况呢?却是骨感的。甚至还有企业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选型、实施、不适用、替换、不适用、自研、再选型的无休止的拉锯中。
这不仅是资金、人力和时间的浪费,也是机会的流失,和组织对数字化热情的消耗。“公司花钱买了人力资源系统,为什么用不起来?”面对来自老板的质疑,人力资源部门的复杂之情难以言表。
“这个软件不行”,大概率上,大家会首先怀疑这个HR软件。的确,没有尽善尽美的产品,但是,当你的人力资源软件系统用不起来的时候,真的就只是软件的问题吗?对于这个话题,肯耐珂萨基于这些年在人力资源数字化中的实践,对问题进行了梳理剖析,一共4点,与大家分享。
01 人力资源软件,让管理先行
人力资源软件,根本上是企业管理软件的一种,是企业将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应用到“人”这个资源的管理中,目的还是问管理要效能,只是使用的工具在不断升级。
有个前提的认知肯耐珂萨始终强调,在数字化人力资源这个命题中,主体是『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是手段,是为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主体的提升优化而服务的。当然,要做好数字化人力资源,『数字化』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如果偏离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主体而唯技术论,那么叠加再多的先进技术,使用再新再大牌的产品,也是无的放矢。
那么,当你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用不好或者用不起来的时候,是否有检视过:“我们组织的发展阶段适合吗?我们人力资源管理自身做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上软件系统的土壤”?
管理软件的应用需要匹配的管理环境,事实上,一个组织使用的管理软件中,就暗藏着组织的管理思路。
建议启动软件项目的时候,结合组织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成熟度,进行综合考量,就像种树之前要先看土。想明白上线HR软件的管理诉求,理清楚使用HR软件的目标价值,把实施软件的土壤先理理好。否则土壤不好,软件这个种子也是“过客”。
02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应用场景,以实用驱动
软件系统上线后,是不是很多人也遇到过这番景象?
一边负责系统的团队伙伴抱怨:大家一点都不积极,一点都不愿意学,只知道说软件不好用……
另一边,员工也在一波又一波的软件使用培训中不耐烦:为什么要用软件,对我们有什么用,是不是浪费时间……
公司花钱花人力花时间,上线了一个软件系统,大家却不愿意使用,如果不用系统就跑不起来,越跑不起来就越发挥不出效果,也更加没人愿意使用了。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呢。其实科技类产品是有一个用户接受度模型的,根据Fred Davis的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驱动用户使用意愿的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简单来说,就是要有用、易用,核心是有用性的问题。用这个底层逻辑来看我们的人力资源软件,主要用户是谁?什么对他们而言是有用的?
管理者、员工、HR是人力资源软件系统的三大主要用户群体,他们在组织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使用HR软件的场景也有差异,对软件的诉求自然是各有侧重。
因而,对于上线一套HR软件并且成功使用,肯耐珂萨在实践中强调达成这个目标的重要一环是要梳理清楚这三类用户的主要使用场景,充分回答好这个问题,让软件系统与工作场景真正做到息息相关。
既工作相关、又实用有帮助,当你的用户们通过使用软件系统可以有这两点收获,他们的使用意愿会被提高。正如那种子的发芽,自身内在的生长能量被激活,强烈推力使它们破土而出。
03 功能从不遥远,逻辑主线要把握
数字化风口下,各类工具层出不穷。凡事皆有两面性,恰当应用就是数字红利,胡乱堆砌反而容易变成大家身上的数字化压力,学习成本、时间成本陡增。
“一个用得起来、用得好的软件系统,并不是简单地做功能堆叠,混乱的选择很难建立可持续的有效的应用”,在肯耐珂萨,我们会进行类似的探讨,无论是甲方客户还是作为乙方的我们,都一定要有逻辑,要建立主线,这是软件系统生命力的支撑。
在实施人力资源系统前,如果缺乏整体梳理和规划,表面可以解决单点问题,但背后的风险无法避免。比如,数据的孤岛,不同的数据散落在各处,不统一,不联通,无质量。再比如,流程的断点,人力资源部门需要管理多个重要的流程,如果这些流程无法在线上顺畅跑通,那么数字化的增效意义何在?反而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这些堵点的背后是逻辑的不通,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软件系统有合理的预期认识,建议在上线前就应该先把底层逻辑和流程梳理清晰。切记,上线系统是为了借数字化工具把流程这条线串好,用好,最终拓展成管理的面,高质量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首先树干、树枝、树叶肯定是一体的,只有它们长在一起是一个整体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树,单看任一个部位都不能代指整体。而它从一颗种子变得枝繁叶茂,必然也是节节而进,有它的生长过程和规律。
04 干预思维惯性,工作模式要转变
科技的使用是要经历一段磨合期的,因为它会改变原有的习惯。我们已经习惯了在C端接受新的科技产品,只要精准击中了用户的痛点,再加上好的使用体验,很快旧的习惯就被改变了。
但是,B端不一样,人力资源软件是个B端的管理软件,改变没有那么简单。这不仅仅是工作习惯的改变,也不是一个人的改变,它还有流程的、权限的、文化的调整,是整个组织的建设事项。
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改变,更喜欢待在舒适区里,一旦组织进入了数字化的建设,上系统后肯定会带来工作习惯和思维的调整,抵触是人之常情。
所以,当你的人力资源软件用不起来的时候,是否也回顾过:你们整个组织的上上下下都具备变革的决心了吗?肯耐珂萨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也会去提醒强调:上系统是工作模式、行为习惯的改变,这种改变需要组织的干预,需要变革的过程。
从一粒默不作声的种子开始,植物为了生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充满了力量,而这些都来自于它的最大智慧——不断改善自己去适应环境。
05 写在最后
一个人力资源软件系统能成功用起来,就犹如培育一棵植物,有合适的土壤吗,有发芽的驱动力吗,有重视生长过程和规律吗,有适应环境的调节能力吗。
管理环境、用户场景、功能有用性、流程逻辑、方法论、习惯变革,它们有如植物生长的土壤、阳光、氧气、肥料、水和温度。
企业和人力资源团队需要明白,一旦准备上线实施一个软件系统,就有必要进行通盘的规划。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软件作为工具,暗含着管理的逻辑和方法论,需要系统性的管理体系、流程和方法,软件才能发挥效用。
如果再把今天的这个问题拿出来,相信短时间内很多企业在落地中或多或少还是会遇到类似的困扰,那么你会怎么考虑?也非常欢迎你与我们交流。
-
软件
SLACK宣布为大型组织提供新的管理功能
SLACK最近一直致力于为更大的客户加强该产品。几周前涉及到更复杂的安全工具。今天,轮到管理员获得一些新的工具来帮助在更大的环境下更容易地管理Slack。
首先,Slack创建了一个通知通道,作为向整个组织发送消息的一种方式。它通常用于交流诸如人力资源政策变更或软件更新等行政事项。公告通道允许管理员限制谁可以发送消息,谁可以响应,因此通道保持干净,限制聊天。
斯拉克公司企业产品总监伊兰·弗兰克(IlanFrank)表示,公司一直在要求这种能力,因为它们需要一个有可靠信息来源的清洁渠道。
弗兰克解释说:“有了这个功能,[管理员]就可以将这个频道设置为一个只有公告的频道,而[IT或HR]中的合适人员可以发布公告,而现在,这是一个干净、受控制的重要公告和更新环境。”
另一件事是Slack今天宣布了一个新的API,用于创建模板化的工作空间。这在用户不得不频繁创建大量新空间的环境中尤为有用。想象一所大学,教授们为他们的每堂课设置空间,为学生提供一套工具,他们都必须加入这个空间。
手动完成这个操作,特别是当每个人都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同时设置它们时,可能会很乏味和混乱,但是通过提供编程模板工作流,它为流程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自动化。
Frank说,虽然工作空间本身并不新鲜,但自动化层却是如此。他说:“这方面的新特点是API和自动创建和管理这些连接器的能力[以编程方式使用代码]。”
首先,它将允许基于Web窗体中的信息自动创建工作区。后来该公司将增加脚本功能,以建立更复杂的工作流与自动化配置,应用程序和内容。
最后,Slack正在自动处理Slack通道或工作区中使用的工具的审批过程。预先批准的申请可以自动添加到Slack中,而那些未被批准的申请必须经过单独的程序才能获得批准。
公告工具从今天开始提供给具有Plus和EnterpriseGrid计划的客户。API和审批工具将很快提供给EnterpriseGrid客户。
作者:Ron Miller
原文链接:http://techcrunch.com/2019/08/14/lastest-slack-feature-are-geared-towards-admins-in-large-organizations/
-
软件
如果你也身在小团队,该选择哪款协作工具?
浓缩观点
所有的团队协作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你在用着协作工具的同时,还需要一大堆的云端存储,日程提醒等应用,那只能说这个协作工具是非常失败的。但同时,一个好的协作软件要做到团队协作+ 任务管理 + 知识管理再加简单,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近一年来,移动端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竞争点,云服务的概念也已经成为趋势,除了云端存储的各种云盘以及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外,各种企业、团队协作工具大量的涌现出来。从国外的Asan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项目管理类协作平台的鼻祖)、Trello、Yammer,到国内的后来者们如Teambition、Worktile、Tower.im、明道等不下十种的协作软件,都希望在企业协作工具市场分一杯羹。这些产品有着各自的有点有缺点,在国外的版本上取长补短,相互竞争。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加入企业协作软件市场?
首先,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管理,扁平化也成为企业管理的趋势。同时在网络越来越普及和方便的情况下,在多个移动端办公成为常态,使人们更加需要云服务的出现,进行资料的存储和传输。
其次,基于传统时代的办公环境和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下,原来拖沓的企业层级结构、各个项目及员工之间的沟通不畅,工作进程无法实时监控等众多因素,需要一种更加高效率、便捷的协作方式出现。
最后,中小型创业团队相较之大公司而言,团队所需要面临的问题也会相对较多,更加需要一个流畅的协作工具来帮助执行,而就团队来说也比较轻,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协作软件比较倾向于中小型团队的一个原因。
那么,这些被人关注的产品到底是不是好用?尽管海外团队协作型应用市场和产品都比较成熟,但由于其产品汉化问题、较难在国内落地等问题,钛媒体编辑选择放眼国内,试用了几款诞生在国内的企业协作工具,尝试对其产品做简要的点评:
企业协作软件的评测
第一款产品Worktile。并不是因为他是国内做的比较早或者做的好,而是因为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款企业协作软件,从界面上来说,算是一款比较简洁的产品,在功能上主要分为任务、项目、日历、文档和讨论。
作为一个小白用户来说,在笔者刚开始还没有见过任何一款团队协作产品的时候,这个界面对于我来说操作起来确实不容易,好在它有着用户社区和帮助中心,里面有很多详尽的帖子来帮助小白用户掌握各种技巧来方便办公。
Worktile最让我觉得有亮点的地方,是在每个任务底下都可以设置检查项,拖拽进行任务分配之后,可以设立检查项,来查看每一个任务的进度,同很多协作软件一样,可以在任务底下进行讨论或@。作为移动端来说,worktile方面表示主要是想解决团队协作的及时性问题,注重办公效率,所以设计的非常简洁,功能也相应减少,同时安装包也很小。
总结:这款产品着重于项目管理和任务管理方面,做到了简单,但是用户体验和界面设置都还有待提升。而Worktile方面也回应到,今后的产品优化的方向会更加的简单,使信息化不高的企业更容易上手。
价格:10 人以下团队免费,10 人以上团队每人每月 10 元,100 人以下公益团体及学生社团可免费使用。
第二款产品teambition。从使用感受来说,这是目前国内的项目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协作软件,功能是比较齐全的。它也是以团队项目管理为核心,并围绕主要功能增加了资源共享,素材分享等功能,设置了团队成员动态的时间流板块,同时还支持项目或任务回顾。整个页面的设计非常的小清新。
作为一个项目管理的协作平台,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在项目这部分。teambition不仅可以实现任务、列表及成员分配的拖拽,还可以对任务紧急情况进行标记以及重复任务的安排。另外,同Worktile的检查性功能有点相似,它可以在某个任务底下添加子任务,跟踪任务进程。而“分享墙”个人觉得有点和文件库相似得功能,但加入了评论的功能,可以实现即时通讯、实时互动。
总结:总的来说,teambition的使用还算流畅。在移动端上ios版本的后台不运行时仍然会有提示,但是安卓版本只有在后台运行时会进行消息提示。其实teambition一直将另一个国内较早的团队协作创业项目tower.im视作比较强大竞争对手,在笔者的使用体验之后看来,其在功能设置上和teambition是有几分相似,但在用户体验和界面设计上teambition似乎略胜一筹。
价格:在收费这一点上与tower.im也较为相似,免费版拥有20个个人项目(指同时运行的项目)。企业版拥有无限项目,并且会逐渐增加管理和数据统计方向的功能。企业版收费499元/月,按年付费。
最后一款协作软件,名字叫“伙伴”。这是一个加入了社交因素的协作平台,笔者其实是不赞成在企业协作软件里加入社交因素的,所以在此没有去研究明道或者国外的Yammer等。作为一个协作软件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效率,过多社交元素的引入会导致一个软件变得越来越臃肿,但是这款名为“伙伴”的工具,在这方面处理的还算恰当,功能齐全的同时还不会受到太多社交信息的干扰。
与前面两款适合中小型企业使用的协作软件不同,伙伴更适合大公司来使用,它有着很清晰的公司分层结构,还可以查看各个部门的工作进程。但同时,还是刚才说到的因素,个人觉得伙伴的界面设计过于臃肿,加入了很多企业社交因素在里面,或许对于大公司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总结:目前伙伴是部署版的,企业用户可以自行下载伙伴的服务器程序,在公司内网建立属于自己的伙伴协作平台,数据和稳定性可控,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完全隔离外网。
虽然笔者一直对协作工具中的社交元素不感冒,但是提到企业社交协作平台就不得不提到明道和国外的Yammer,就好比你虽然不喜欢吃葱姜蒜,但那却是美食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Yammer 是企业社交网络的开山怪,而明道是国内最早,有一定影响力,也是专注于做企业社交平台的产品。基于产品定位,明道和Yammer的界面都很注重社交应用,包括群组、通讯录、人脉等之类的工具,就产品界面来说也是遵循清新简洁的风格,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好。
明道作为后来的模仿者并没有完全将Yammer模式搬进国内,而是在功能方面稍微的突出了团队协作功能,而Yammer 则是纯粹的企业社交网络。其实在国内,中小型企业或团队因为人数较少,交流沟通基本上用不到企业社交平台,近一点了,“交通基本靠走,沟通基本靠吼”,稍微远一点了,QQ、微信完全可以解决沟通的问题,所以明道可能也考虑到了这点,它更像是针对稍微大点的企业建立的社交平台,同时在团队协作方面进行项目管理的处理。
什么样的软件才算好的协作工具?
归根结底,所有的团队协作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你在用着协作工具的同时,还需要一大堆的云端存储,日程提醒等应用,那只能说这个协作工具是非常失败的。但同时,一个好的协作软件要做到团队协作+ 任务管理 + 知识管理再加简单,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协作工具会主动的设置任务提醒,web端会进行桌面通知或邮件通知,移动端在后台运行时也大多会进行通知,但是笔者觉得,团队协作的一个理想状态是它能够长时间保留在团队成员的浏览器后台。
这就需要团队协作工具不只是一个只有在有任务提醒的时候才去登陆的东西,需要产品增加更多让团队成员在完成项目管理的同时,又能够自觉的登陆这个平台,但是本身又不会产生信息干扰的核心功能。而后续的协作工具可能会增加更多自定义功能,以及更具体的模板来帮助企业或团队建立更流畅的工作流程,来切合团队需求,提高产品的黏性。所以说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还是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文/韩佩)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