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嗅网
    传言坐实:社保基金战略入股蚂蚁金服 关于今早(6月18日)社保基金入股蚂蚁金服的传闻,蚂蚁金服官方今日(18日)下午已联系虎嗅并确认。   蚂蚁金服回应全文: 我们非常高兴的宣布,全国社保基金战略入股蚂蚁金服。我们期望通过全国社保基金的战略投资,使蚂蚁金服成为真正的国民企业,老百姓在享受蚂蚁金服提供的各项便利服务同时,更能够分享蚂蚁金服的成长及收益。   蚂蚁金服从成立之初,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与金融机构及各家合作伙伴携手,为普通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便捷、低成本的服务。全国社保基金的战略入股反映了对于蚂蚁金服未来发展的信心,更标志着蚂蚁金服在新的发展阶段开始扬帆启航。   蚂蚁金服将继续基于平等、分享、开放、互动的互联网精神,服务好普通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秉持“让信用等于财富”的梦想,为社会带来更多微小而美好的改变。   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成立距今尚不足一年,却反复引起资本界的注意。但是其具体的股东架构一直较为神秘,虎嗅君在此结合公开资料梳理下蚂蚁的投资传闻。   √ 今年2月,据财新网报道称,蚂蚁金服首轮引资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名单中,“国字头”背景的社保基金、邮储银行、国开金融分别入股约5%、3%、3%。还有一些知名的私募股权基金也有望分一杯羹,名单尚未最后确定。   √ 曾有上海证券报的报道,此次融资前蚂蚁金服现有股东仅两名,分别为杭州君瀚(有限合伙)和杭州君澳(有限合伙),持股比例分别为57.86%和42.14%。杭州君瀚的LP是马云和谢世煌,杭州君澳的LP是刘振飞、吴咏铭、陆兆禧、彭蕾等阿里高管,其共同的GP是马云控制的云铂投资。   √ 据凤凰网转载自上海证券报的消息称,根据他们手上掌握的融资推介材料介绍,蚂蚁金服计划于2017登陆A股市场并已选定中金公司担任其IPO的财务顾问。届时蚂蚁金服的的股东结构将必须得以披露。   来源:虎嗅网
    虎嗅网
    2015年06月19日
  • 虎嗅网
    58同城:四处的出击,不得不的2.0 最近一年时间以来,58同城是最活跃的互联网公司。获得腾讯4亿美元投资、收购安居客、参股e代驾、与宿敌赶集网合并……在5月8号“生日”当天,58同城发布了金融发展战略及金融理财品牌——58钱柜。同日,58同城还宣布了对中华英才网的收购。据姚劲波自己统计,58同城上市18个月,投资并购14家企业,投资总额达16.66亿美元,差不多每个月对外投资1亿美元。   姚劲波为何忙不迭地“布大局”、“打大仗”?与搜房、易车、前程无忧等垂直网站相比,58同城有无优势?   先来看下58商业模式的基本面。 营收增长迅猛 58同城是国内最大分类信息网站,为本地商户和消费者提供房屋、就业、二手物品交易等信息发布服务,“同城”二字由此而来。   58同城的营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发布信息的商家贡献的“会费”,二是网络的广告收入。两项收入增长较为均衡,2014财年,58同城会员费和广告费收入占比分别为52.5%和47.2%。 推动会费收入增长的自然是会员数量。2010年、2011年,付费用户分别为1.7万和8.6万。到2014年4季度,付费用户数达60.5万,户均缴纳65.8美元。 不过,58同城付费用户的增速却呈振荡回落,2014年Q4的环比增速仅为8%。 网站的用户不是来看新闻的,就是来找租房、招聘信息的。而付费会员不仅贡献了营收,还给网站带来了读者要看的内容。2014年Q4独立访问用户数达3亿。有了流量,58同城顺理成章地做起了变现生意,赚取不菲广告的收入(模式与百度竞价排名类似)。   2011年,58同城营收仅为1100万美元,2014年达2.6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9%! 搜房、前程无忧等垂直网站的模式与58同程类似。它们的主要收入都包括两个部分:首先由B端用户(商家)付费发布信息;然后,用这些信息吸引C端用户(网民),形成精准的流量(如求职、租房、买车),进而通过收取广告费将流量变现。   与赶集合并效益被高估 58同城的流量生意看起来很妙,前提是B(商家)自动把信息发布到网站,C(用户)自动上来浏览。世界著名的生活信息网站Craigslist就是这样,员工不到40名,日均PV超过6亿。   但中美国情差异注定了58同城不会有Craigslist的幸运:Cragslist是美国小业主自己上来注册,58同城得雇用数千勤奋的地面销售人员去“扫街”,一家一户地推销;美国人在网站发布的虚假信息不多,58同城要通过专设的信息审核部对每天数百万条信息进行审核(从开始填写信息到发布成功,要经过5道过滤,包括人工审核);美国用户有问题可自行解决,大不了看看Q&A,中国会员要打电话,58同城只好跑到天津泰达建立了一个有500个座席的电话呼叫中心……   在中国的国情下,58同城的增长策略就是一手在线上买流量,让C光顾网站。另一手到线下“扫街”、“地推”从众多B中发展、维护付费会员。   2C的营销分为两个部分:线上从百度等引擎购买流量,线下通过传统媒体打广告(例如请杨幂代言、每天在地铁喊上百次:五~八~同~城~~~)。 2B的营销费用则耗费于庞大的线下代理人团队及呼叫中心等服务系统。 2011年,市场营销支出一度占到营收的241%。好比每卖一个10块钱的肉夹馍,要花24.1元来宣传、促销、发奖品。媒体称58同城“花钱买营收”一点没错,而且价钱高得离谱。   好在随着营收的增长,虽然市场费用绝对值创下新高(2014年达1.8亿美元),占营收的比例已缩减到68%。 2012年,58同城发展并维护一家付费会员的成本为84美元/季度,而会员缴纳的会费仅为79美元/季度;2013年,付费会员的成本、收益分别为48美元/季度和66美元/季度;2014年,会员发展、维护成本又上升到50美元/季度。 与赶集合并后,压缩2C、2B营销费用的空间非常有限。   在线上,流量要向百度们买,而关键词的价格不单单是赶集和58两家抄高的。未来赶集不参与竞价,搜房、易车、前程无忧等大小玩家不会让58同城低价获得“租房”、“买车”、“招聘”这些关键词!   在线下,假如杨幂、谢娜各喊100次给两家网站带来的UV数都是100。让杨幂一个人喊100次,给合并后的58、赶集带来的UV绝不会是200。要保增长,广告费就不能太省。   最后,通过地推团队的人员优化、减少摩擦、价格战,市场费用会有所下降。但商家还得一户户去谈,会费要一单单去收,服务一刻也不能停。付费用户规模不减,费用降不了多少。   总之,在1.0版的增长策略下,58同城已经没多大潜力可挖,即便合并了赶集,营收增长、利润增厚的空间也比较有限。   赶不上“子集” 搜房网、安居客、易车网、汽车之家、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的商业模式与58同城大同小异,只不过它们各自耕耘的垂直领域是58同城“势力范围”的“子集”。但“子集”们赚钱的本领却高于58同城。   2014年,搜房、易车、前程无忧在垂直领域的营收分别为44亿、25亿和18亿,而58同程在房产、汽车、招聘、家电、家政、休闲娱乐、婚庆摄影、搬家、团购、交友、宠物、周边游等十几个领域统共取得的营收为16亿。 既然大家做的都是流量生意,58同城营收不赶不上“子集”还得从流量找原因。   根据Alexa数据,58同城、前程无忧、搜房、易车日均UV(独立访问数)排名分别为中国第76、135、161和6024名(以上均为月均值)。58同城日均PV(页面浏览量)约5500万,前程无忧约为3500万、搜房网约为2200万、易车约为50万(以上均为月均值)。   可以看到,通过不惜代价的导流,58同城的流量已经压了“子集”们一头。营收收入不及子集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流量的质量(转化率低),二是在变现潜力大的领域及地域流量不足。58同程把招聘、房产、汽车等各个领域的流量加起来才超过前程无忧和搜房,而且这些流量分散在全国各地,单单在招聘、房产领域和北、上、广等重点地区,58同城流量则远远落后。   带宽成本去哪儿了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58同城带宽成本超低。   网站的营收成本主要消耗在网站(带宽、运维人员、设备折旧等)和内容两个方面。2014年,58同城毛利润率高达95%,而搜房、易车、前程无忧分别为79%。76%和73%。带宽费用是营收成本的子集,毛利润率高则营收成本低,意味着带宽费用低。 2014年,搜房营收折合人民币43.6亿,营收成本高达9亿。搜房具有明显的媒体属性,而且自己采集房源的比重越来越大,营收成本高是自然的。但前程无忧基本没有媒体属性,营收仅比58同城高11.5%,但主要由带宽和网站运维费用购成的营收成本却比58同城高414%!   58同城的流量成本哪里去了?是由区域代理商分担了?或是转嫁给VIE结构中的其它实体? 被迫寻找增长策略2.0 58同城对增长策略1.0的局限性想必早有体会。所以,2013年10月上市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活动。   姚劲波总结说: “在汽车里面内部分化,我们投资了二手车,我们投资了最大的代驾公司‘e代驾’,我们投资收购了最大驾校的软件‘驾校一点通’,也投资了P2P汽车平台‘宝驾租车’;在房产领域,我们全资收购行业排名第二的网站‘安居客’,和58紧密结合以后,已经超越过去行业老大;我们还推出‘58到家’、‘乐家月嫂’、‘点到按摩’等新型的O2O本地的服务,把58到家自己的服务打包在一起,做中国互联网公司提供到家服务最全,订单量最大,口碑最好的平台。”   截至2015年5月8日宣布收购中华英才网,58同城在18个月内投资16.7亿美元并购了14家企业。   搜房、前程无忧、智联招聘、易车、汽车之家等成功的垂直网站是从早期互联网蛮荒的血海中拼杀出来的,正如将“八大菜系”中的任何一个做到极致那样不容易。不擅厨艺的姚劲波开的是“啥都有”的“大食代”(不仅有八大菜系还法餐、意餐和印度菜),并花不少钱雇人到街上拉客。进来的客人虽多,但多半看看就走,即便坐下来也只点最便宜的菜。所以,58同城营收、利润都不如那些名菜馆。   按传统观念,开设兼有八大菜系但什么菜系都“不地道”的餐馆肯定不会成功。但在互联网时代则未必。姚劲波先是把“大食代”做大,菜不好吃、亏钱都不在乎,大到一定程度拿去上市。打通公募、私募融资渠道后,以股票加现金的方式收购擅长川菜的安居客、擅长鲁菜的中华英才、擅长粤菜和驾校一点通……   在可预见的未来,58同城的单项业务恐难超越每个细分领域最强的“子集”们。而且房产、汽车、招聘都是万亿级别的大市,足以孕育市值百亿美元的平台层垂直公司,搜房、易车、前程无忧会保持高昂的斗志,捍卫各自在细分领域的王者地位。中国人信奉”宁为鸡头不为牛尾“,赶集、安居客、中华英才都是上市无望才忍气吞声、寄人篱下的,失意者们的集合会是一个成功的群体吗?   不过,谁说复仇者联盟没有取胜的机会。从58同城近来高涨的股价看,投资人还是蛮有信心的。截至5月12日,58同城股价已升至78美元以上,市值近64亿美元。   祝58系们好运。 本文作者:Eastland 来源:虎嗅网
    虎嗅网
    2015年05月13日
  • 虎嗅网
    盘点校园兼职O2O: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 文/虎嗅实习生 杜暮雨   在线招聘已趋于成熟,各类招聘公司有行业、职能、人群的细分。在人才最贵的21世纪,大学生劳动力却显得异常廉价,对大学生兼职需求的企业却在日益增加,校园兼职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校园招聘行业被互联改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其中问题也日益凸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数据,我国普通、网本专在校人数总量4428.3万 ,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人数达2468.1万。由于大学生素质较高、工作积极性强、工资低廉,企业非常愿意付一点小钱来让大学生完成一些短期、琐碎的工作,而大学生往往认为兼职可以提前接触社会、锻炼自己,还能赚生活费减轻家庭压力,双方都存在很大需求。至于需求有多大,看看各大院校满墙的招聘广告和大量的学生兼职交流qq群就知道了。   为大学生提供兼职招聘信息的中介由此应运而生,但涉世未深、思想单纯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屡屡遭受各种坑害,中介却无法解决问题甚至其本身就是罪魁祸首。兼职体验差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   1. 企业、学生双方无法互相鉴别其可靠性,滋生不诚信行为   2. 中介利用信息掌控权强行乱收费   3. 兼职过程中学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究其原因,在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学生掌控信息不足且作为弱势群体容易被欺骗。   由于移动互联网促使信息透明、减少中间环节的特性,非常有利于改善大学生兼职市场,不少创业者纷纷进入这一领域。   这些产品虽然本质上仍是中介平台,但在信息透明化、过程可掌控、可基于LBS查信息等方面的确让大学生兼职体验有了重大改善。不过这一领域还远未成熟,尚未出现明显的巨头产品,且不少公司仅在其所处城市提供服务,产品之间存在同质化现象。   虎嗅对国内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校园兼职O2O创业公司进行了盘点,希望能让你对大学生兼职行业有更新的认识。   兼职猫——信息广泛,新推出“兼职旅行”板块 【发展概况】13年开始研发,现产品下载量过200万,商家进驻45000家,全国覆盖近百所城市 【团队构成】团队创始人王锐旭系90后创业者 【融资情况】2015年1月获挚信资本数千万A轮融资 【保障体系】纯信息平台,没有保险及先行赔付等服务   兼职猫的招聘信息、用户和落地城市数量较多,但其兼职信息通过系统而非人工筛选,宣传中提及的“多重审查”,是指上传营业执照就会获得资质认证的企业,但不上传执照的企业仍能发布大量信息;这种方式让人想起了最早的58同城和赶集网,一样是对信息进行认证鉴定,但大家都知道发展到后期其所谓的“认证”已形同虚设。   兼职猫会基于用户浏览历史、个人信息做个性化兼职推荐。用户可以在应用窗口中和企业文字沟通。   值得一提的是,兼职猫新推出了“兼职旅行”板块,提供各种客栈、青旅的义工招聘信息,正好抓住了文艺青年们囊中羞涩、又渴望旅行的需求。   探鹿——互评机制+安全保证 【发展概况】2014年8月创立,刚刚获得天使投资;目前只在郑州投入运营 【团队构成】创始人周文华曾创办蓝领就业服务平台中劳网,联合创始人来自智联招聘,其他核心成员来自阿里、美团、百度糯米等公司 【融资情况】蓝驰1000万人民币天使投资 【保障体系】企业缴纳保证金,如果企业违约,探鹿担保先行赔付   探鹿试图营造企业、学生平等互通的平台,工作完成后双方可以相互评价,更客观的塑造企业、学生的信誉和能力。   在安全保证方面,招聘方必须缴纳保证金以免“放鸽子”,兼职信息全部由人工审核认证。学生、企业还可以在线上签约、支付工资,线上线下形成闭环。   相比之下,探鹿没有什么特殊的业务,而是着重对以上几个大节点的把控,试图让兼职过程更清晰。但能否让郑州的大学生买账,还要看安全和信誉彻不彻底。   同学帮帮——深度介入+网络社区 【发展概况】已覆盖南京、杭州百余所高校,累计户数12万,月活跃率60% 【团队构成】创始人殷海峰,此前曾参与创办飘信 【融资情况】2015年4月获得A轮融资金额数千万元 【保障体系】全程提供岗位争议解决,深度介入用工过程;出现薪资克扣等情况,经核实将提供先行赔付保障   同学帮帮所有岗位都有员工一对一担保,保证商家质量;有申请报名、结果通知、兼职上岗与上岗后岗位评价、工资支付等操作环节;在兼职类型、时间上可提供定制化推荐;根据学生数据构建“人才库”,向企业精准推荐人才。   其特色在于深耕用工过程的督导,包括学生上岗时间、工作表现、企业是否有违规行为等。此外,同学帮帮还建设了不同板块的社区,帖子主要是一些生活趣闻、工作感慨,想必是试图靠贴近大学生的内容吸引用户,但谁会专门进一个兼职APP里看灌水帖呢?   这种“奶妈级”的介入的确让兼职看起来更安全,若想不浪费人力成本,恐怕要针对用工过程的焦点建立员工服务标准才行。   一米兼职——“保送”上岗,手机打卡 【发展概况】2014年12月上线,26天后用户注册量破万 【团队构成】创始人刘旭元;联合创始人焦长应,曾任乐职网运营总监 【融资情况】2015年1月获数百万天使投资 【保障体系】所有用户求职信回复不超过24小时;兼职者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和客服联系安排业务人员帮解决。若发生克扣、不发工资情况,工作人员会实地考察,若情况属实则为兼职者先行垫付   同样是经过人工考察商家,必须有营业执照认证才可发布信息;一米会在工作完结后垫付工资,兼职者可在手机端打卡签到计算工时,商家确认后系统会立即把钱结算到个人账户,保证24小时内到账,支持提现。   一米兼职一大的特色是“保送”工作,提供一些无需面试的兼职,用户只要报名就能上岗。这种类似于“特卖抢购”的模式更容易把职位“卖”出去,也解决了报名难的痛点。   微兼职——另辟蹊径,众包兼职 【发展概况】2014年6月上线,获“2014年最受用户欢迎兼职APP” 【团队构成】创始人赵诚,原高德地图数据众包业务负责人 【融资情况】2014年11月获美林基金和泽厚资本数百万A轮融资 【保障体系】所有兼职职位均提前支付全额薪资   除普通兼职招聘信息之外,微兼职主要的业务是发布类似于填问卷、下载APP、起名、翻译短文等兼职,用户还可以发布寻人、寻物、寻饭馆等启示让其他用户帮忙。   这是把众包模式复制到兼职上,可谓一种创新,但收入通常只有几块钱,更适合在碎片时间完成。   职有我——传统中介疯狂转型 【发展概况】从传统行业出发,由早前的“橙色部落”更名而来,成立六年来累积了40万会员、4500家长期合作、60万人次的就职量 【团队构成】创始人刘占禹,原“橙色部落”创始人 【融资情况】2015年1月获150万天使投资   职有我的前身是一个传统兼职信息中介,作为被“颠覆”的一方,在倒逼转型互联网的路上大胆开创了“先行垫付”工资模式,学生在工作前就可以拿到工资。这一招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想必是多年的行业经验积累和盈利给予了他这样做的自信。   58同城、赶集网曾将兼职中介搬到线上,而相比于分类信息网站,这些O2O产品又有如下变化: 1.58、赶集的管理力度和态度让低质量信息泛滥,如今这些创业公司都力图降低信息水分,建立自己的信誉。 2.移动端基于LBS的信息推荐更有利于用户找到合适的兼职。 3.签到、打卡和支付环节打通了交易环节的闭环,使平台不再单纯提供信息。 4.新产品在争议调解、异常情况赔付上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5.在传统网站上找到兼职意味着事件的结束,而新兴产品为用户提供了财富管理、就业培训等后续服务的可能,在盈利模式上更加丰富。   多数大学生兼职产品都是在最近一年内涌现而出,已经形成一股无法阻挡的潮流促使这个市场快速地改变。多家企业都在不同的城市起家,试图先占领一个小型市场,然后扩张。同时,各家企业都在单纯提供信息之外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甚至于出现了先付工资这种类烧钱式行为,也出现了专注垂直领域如演艺圈(群演、观众等)兼职这种另辟蹊径的走法。当然,大家心里惦记的都不止兼职这一块,已经有多家公司表明要为学生提供简历对接校招、就业培训、职业规划等服务,利用各种活动将线上的流量引到线下,以图盈利。   回想团购、电商、打车、外卖等多次互联网商战,大部分玩家最终都不免沦为巨头崛起的牺牲品,但大学生兼职这场战争还刚刚开始,所有参与者必须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让产品服务真正解决这帮莘莘学子的痛。   最后,让我们根据兼职场景梳理出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招聘信息的把控,大家都在讲这一点,但仅靠营业执照审核是不够的。建立合理的考评规则、缴纳保证金等措施会更有力。 2. 如何让用户报名更加简单,比如减少烦人的面试环节,用完善的个人资料、简历、评级来让企业在线上选人。 3. 用工过程可视化,打卡计时、签到等工作节点让学生讨薪有据可循,双方评价体系让每个人都更注重“个人品牌”。 4. 结算速度和异常情况赔付。兼职本身就是短期行为,拖延结算工资的时间无疑是对学生的压榨,平台需要承担风险来保证大学生拿到钱。 5. 安全问题保险。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企业往往因为没有法律约束推卸责任。法律我们定不了,但为学生上个保险还是可以做到的,企业与其烧钱推广,不如把钱用在这里,想必口碑传播会更好。   以上全部是大学生兼职实际场景中遇到的问题,创业公司在思考靠其他服务盈利之前,还是先把这些基本的需求彻底解决吧。   本文并未将所有校园O2O创业公司一一列举,欢迎补充。
    虎嗅网
    2015年05月04日
  • 虎嗅网
    从程序猿身上薅“羊毛”的生意:盘点在线IT职业教育创业公司 来源:虎嗅网 文/虎嗅实习生 刘涛   近日Linkedin 花15亿美元大手笔收购Lynda让在线IT职业教育又火了一把。其实,作为现阶段在线IT教育领域最有名的公司,Lynda占据的只是这个教育链条上的一个节点。   细数一个人学习编程并最终成为一名职业人士的路径,在线IT教育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节点:学习编程语言入门,系统规划职业路径并学习(前端工程师,java工程师,ios工程师等),准备笔试/面试题目,通过在线测评获得个人能力反馈。在每一个节点上,国内外都有大量的创业公司参与进来。 而处在“职业技能培训”这个节点上的创业公司们,相对来说离“钱”更近一点。因为IT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程序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来使自己不OUT,所以对于这方面的教育需求是持续的。的确,处在这个节点的公司们是最先建立起自己的收入模式的。在本文中,虎嗅君会选取“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中几个最有特点的国内创业公司,扒一扒它们的竞争策略都是怎样的。   一、极客学院,为学习者制定专业、系统的学习路径图 【融资情况】2014年9月,获得由SIG海纳亚洲、蓝驰创投 2200万美元B轮投资   【产品模式】极客学院主打的产品模式为知识体系图和实战路径图。所谓的知识体系图指的是系统的学习路径指南。比如说一位用户选择了IOS开发这个职业路径,那他可以根据极客学院提供的课程一步步进阶学习。而实战路径图指的是用户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可以上手练习实践项目。   网站采取视频教学,每段教学内容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长度从3-10分钟不等。课程视频从研发到拍摄、制作均有自己的团队完成,通过自己的讲师团队授课严格控制课程质量。每天保持2—4门课程的上新频率。   【推广模式】现在极客学院主要还是To C的业务,先用免费的免注册课程吸引用户体验,再推荐用户加入其按月付费计划。其面向企业的定制培训业务刚刚开始,目前,好未来、微软等公司与极客学院的合作洽谈已进入。   【收入模式】极客学院采用的是会员付费制。每月会员费为30元,用户可以获取网站的全部课程内容。这种按月付费无限制浏览课程的模式其实在国外已经非常流行, Code School, Treehouse 和 Lynda 之类的在线职业IT教育网站都采取的是这种模式,定价也集中在20至30美元每月。   二、麦子学院,通过学习管理机制使得学习效果最大化 【融资情况】2014年7月,获得由五岳资本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投资。   【产品模式】和极客学院一样,麦子学院会规划出职业路径供用户选择,但是麦子学院更专注移动开发方面的培训。它在iOS, Android 和 Windows Phone,以及手游和web app上均开设了从入门到进阶的课程。   不同于极客学院全部为内部研发团队制作课程,麦子学院会邀请国内外知名IT公司的从业者开设并录制课程,讲师来自于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一线互联网公司。   同时,麦子学院还引入了一系列学习管理机制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导师服务,有专门的老师为你批改作业,提供在线答疑。此外还有班级制度,通过量化学生在班级中的排名来督促学生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推广模式】麦子学院在B端和C端都有业务板块。在C端会通过客服人员咨询向你推荐适合的职业课程。在B端则是和开课吧一样,直接和高校合作,为高校设计制作课程,再由高校嵌入到学生的课程体系当中。   【收入模式】目前麦子学院主要是向C端收费。但是和极客学院的会员制收费模式不同,麦子学院会针对用户所选择的每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收费,收费在5000-6000元不等,同时会提供导师辅导,招聘企业推荐等增值服务。   三、开课吧,以专业自制内容切入To B高校市场 【融资情况】2014年1月,获得复星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投资。   【产品模式】“开课吧”是一个垂直于泛IT领域的在线教育产品,为用户提供涵盖技术和理论的IT行业相关课程。和Cousera类似,用户可以在开课吧上完成注册+预告+定期听课、小组作业、考试的学习过程,并在社区内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   同时,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开课吧上所有的课程视频,皆来自专业自制。开课吧会邀请行业专家来设计相应课程,拿到专家提供的课程内容后,开课吧将其分解为不同课时,并在自己的摄影棚中为专家拍摄教学视频,而后剪辑并加入动画演示效果,放到网上。   【推广模式】开课吧并不是一款纯粹面向C端用户的产品,其沿用了其母公司慧科教育和高校合作的经验和资源,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为其制作课程,再由高校嵌入到学生的课程体系当中。   例如,通过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网络大学合作,学生只要通过其课程的最终考核,将获得课程结课证书,经过大学认证的课程还可以转换成大学的学分。   【收入模式】开课吧现在的盈利主要来自于高校支付给开课吧的费用,原先与慧科教育合作的院校将用开课吧的平台让学生完成部分学分课程。据开课吧创始人方业昌表示,当与高校的合作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扩大来自外部的C端用户,从C端收费。预计的收费模式是会员服务,比如包月、包半年、包年服务,目前价格尚未敲定。   四、我赢职场, 做培训+认证考试+就业垂直服务 【融资情况】2014年12月,获得国科嘉和的3500万人民币A轮投资。   【产品模式】我赢职场的产品应该是这几家在线IT教育公司里做的最重的。由于CEO郄晓烨之前做线下IT培训的经历,我赢职场非常看重培训+就业的闭环垂直服务。在培训上,我赢职场有两套课程体系。   第一个是和国外知名企业合作推出的认证考试课程。比如,在获得微软,思科以及甲骨文的授权下,我赢职场的讲师制作推出这些企业的认证考试课程,学生学习通过考试后可以获得这些企业的认证证书。第二个则是就业课程,我赢职场会选择招聘市场的热门方向开设课程,课程涵盖移动开发到电商运营等非技术岗位。   在就业指导上,学生在选择课程会和我赢职场签订就业协议。在学生完成学习后,我赢职场会通过30多人的线下团队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职业机会。   【推广模式】目前我赢职场主要还是针对C端个人用户推广,其中相当大比例为付费意愿高的在职人群,通过认证考试课程来满足这些职场人群升值加薪的需求。   【收入模式】我赢职场会针对C端用户的培训和认证考试分别收费。一般来说,培训和认证考试的费用都会在数千元。以MCSE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为例,这门认证考试课程的培训费用为3300元,考试费用则为4000元。   据我赢职场CEO郄晓烨透露,虽然我赢职场的产品模式很重,涉及到的研发和线下费用开支不小,但这样垂直服务的模式可以实现更高的溢价。   以上就是虎嗅选取的4家最有代表性的在线IT教育公司,本文并未将所有在线IT教育创业公司一一列举,欢迎补充。   展望:从职业IT教育到招聘服务的生态闭环 在线IT职业教育的用户之所以有更高的付费意愿,根本还是在于之后职业发展所能带来的可期回报,所以职业教育和招聘服务的结合必定是未来的趋势。   回到Linkedin收购Lynda的交易上来,LinkedIn 内容产品负责人莱恩•罗斯兰斯基(Ryan Roslansky)的一番话令人印象深刻,“在未来,求职者能立刻知道自己的目标职位需要什么技能,之后可以参加相应的课程获取这项技能。”   而在国内,不少在线IT教育公司已经开始涉足招聘的服务环节。除去像虎嗅在上文提到的我赢职场从一开始就在做垂直服务(包括课程培训,认证考试,以及职业对接),慧科教育(旗下拥有开课吧)也在2014年8月底推出了名为“找座儿”的在线招聘平台,希望与开课吧形成专业互补,打通泛IT领域从学习到就业的链条。   总之,这些在线IT教育创业公司作为离“钱”最近的在线教育公司已经在市场中占得了先机。要想杀出重围,一方面要靠不断积累的优质课程内容,在产品上下硬功夫。另一方面,无论是靠整合行业资源还是自己单打独斗,都要打通这就业的最后“一里路”。
    虎嗅网
    2015年04月24日
  • 虎嗅网
    赶集网押注蓝领招聘,已启动上市 来源:虎嗅网  作者:Eastland   2014年,赶集网重金邀请谢娜作为代言人并投放巨额电视、户外广告,喊出了转型招聘的口号。一年后,代言人升级为更贵的范冰冰。   2015年3月10日,赶集网对外宣布2014年招聘业务营收7.68亿元,同比增长160%。在发布会上,CEO杨浩涌还透露2015年、2016年赶集网招聘业务的营收目标分别为15亿和30亿元。   15亿收入是什么概念?市值20亿美金的前程无忧,2014年线上招聘收入为12.48亿,同比增长15.1%。照此速度,2015年线上招聘收入可达14.4亿,略低于赶集网。在随后的采访中,杨浩涌透露赶集网已启动上市工作。杨浩勇相当一部分“底气”来自招聘业务的崛起,而二手汽车业务才刚刚开始烧钱,暂时难当大任。   十几年前,网络招聘绝对是新生事物,面向的是白领中的白领、精英中的精英。前程无忧创始人甄荣辉曾在HP、贝恩有15年工作经历,创业时最早一批客户多半是世界500强。猎聘、拉勾两只新兴力量,一只主打猎头,另一只做互联网公司招聘,都号称有“海量高端职位”。但常识告诉我们,高端职位不可能海量,海量的不量高端职位。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超过700万,2014年前程无忧线上个人求职者总数不过是38.8万。目前线上招聘的格局大致是:猎聘做猎头;拉勾做互联网;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做白领并从中层向基层延伸;赶集网和58同城主要是司机、保安、传菜员。   赶集网押注的是“中、基层蓝领招聘”,回避了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猎聘、拉勾们的正面竞争,问题是蓝领招聘“钱景”如何。   蓝领工人的使用单位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大进大出型,富士康在郑州一家30万人的工厂,每年要招60万人(每6个月“大换血”一轮);二是多如牛毛的小馆、小作坊、小洗车铺,经常只招1、2个人,但每名新人平均只干2.6个月,与工友吵嘴、在别处打工的老乡召唤或者只是心情不爽,分分钟可能不辞而别。据统计,中国中基层就业人数的总规模为3.75亿人,每人平均一年2次跳槽,每年7.5亿次。   两类企业都是赶集网的客户,而是不前程无忧的客户:第一类招人太多、第二类招人太少。但赶集网的客户中,只有10%会付费,最少的只花4块钱下载一份简历,上个顶置也只需100元。根据赶集网披露的收入及企业客户数,每家企业每支出约1400元,而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客户年支出在3000元以上。   过去,年龄低、学历低、预期收入低的“三低人群”是不会通过网络求职的。现在智能手机保有量达到7.8亿部(2014年末),城市乡村几乎人手一部。由于文化生活的相对匮乏,蓝领及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更容易成为智能手机的重度用户。   针对低端求职者的需求,赶集网推出“语音求职”和“地理位置求职”等产品。前者让求职者录制60秒以内的自我介绍并上传,就可获得雇主回复。后者适于打工者沿街找工作的场景。这些求职者找到工作后的收入不见得低于白领,流水线工人三、四千,快递员五、六千,厨师七、八千,捏脚、美甲技师轻松过万。减少“闲置”,让劳动者尽快与适合的岗位匹配,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但仅仅提供汇聚信息的平台,就想从每次成功的求职收取成百上千的费用,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会不愿意买单,除非提供更加专业、更有价值的服务。   赶集网宣布启动上市,再次打破“被58同城收购”的传言,押注蓝领招聘的思路也很不错,最大的问题是推广及流量成本与用户付费愿望的不匹配。在这方面,赶集网最多能与58同城分庭抗理,如果腾讯发力手Q、微信招聘呢?    
    虎嗅网
    2015年03月13日
  • 虎嗅网
    杨元庆用一台移动设备就能管理联想,靠的是 SAP HANA? 德国软件巨人 SAP 上周发布了新一代商业应用套件 S/4 HANA,与该产品以往版本的最大不同是,S/4 HANA 完全基于高性能内存计算平台 SAP HANA,也只能运行在 SAP HANA 上面。   SAP 首席执行官孟鼎铭 (William McDermott) 表示 S/4 HANA 是该公司“23 年来,甚至是 SAP 历史上,最重大的软件产品发布”。SAP 联合创始人兼主席哈索・普拉特纳 (Hasso Plattner) 上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语出惊人:“如果这款产品没有成功,我们就完了。彻底完了。就是这么简单。”   S/4 SAP HANA HANA 是德国哈索・普拉特纳研究院 (Germany 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和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的合作产品,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8 年。当时普拉特纳先生想要打造一款能够实时响应用户查询的数据库产品。HANA 作为一款内存运算数据库技术,放弃了以往从硬盘当中存储和调用数据的技术,将所有相关数据存储在系统本地内存中。这种技术的好处是,实时信息能够针对商业环境中突然变化做出快速调整。重要的管理决策可以在第一时间完成。   SAP 号称 S/4 HANA 能够将 600 Gigabytes 体积大小未经处理的企业数据减小到 8 Gigabytes。从理论上说,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已经能用一台移动设备来管理自己的公司了。作为 SAP 合作伙伴的联想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 SAP HANA 应用案例,联想集团副总裁刘晶表示,联想之前就在 IBM 的 DB2 上使用 SAP BW 产品,之后又升级至 BW on HANA,2014 年联想的核心战略系统全面迁移至 SAP HANA,目前这个方案还在实施。联想的核心管理层 (比如杨元庆) 就可以使用移动设备通过 SAP HANA 查看联想集团的运营情况。   SAP HANA 产品技术的详细特点和性能如何,这里就不介绍了。我们下面从 S/4 HANA 的产品发展、云计算战略和在中国的发展三个角度来简单探讨下。   “大道至简” SAP 主推的一个概念叫“大道至简”,普拉特纳先生在谈到 S/4 HANA 的时候以该公司旗下的 Business ByDesign 产品举例,后者是 SAP 推出的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产品,普拉特纳给出的评价是“要么是野心太大,要么是过于保守,可能两者兼而有之”,他认为 SAP Business ByDesign 之所以没有获得巨大成功,原因之一是“应该对数据库做简化,但是却没有”。从某种程度上说,“简单” 这也是 S/4 HANA 的产品思路之一。SAP 执行董事会成员、SAP全球业务总裁安睿博介绍,S/4 HANA 中的 “S”代表的是 Simple,而“4”代表了第四代。   SAP HANA 自推出之后就备受关注,此次 SAP 发布的新一代商务套件完全基于 SAP HANA,将扭转了多年来大量 SAP 软件的用户使用其他厂商数据库 (尤其是 Oracle) 平台的局面。SAP HANA 对于 Oracle 的威胁,自从该产品推出以来就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之一,哈索・普拉特纳与埃里森互相不合,两家公司明争暗斗。针对内存计算数据库,Oracle 也推出了自己的产品。   S/4 HANA 的云计算平台版本目前只有一个被称之为 Simple Finance 的产品,SAP 的发言人表示今年会有更多应用程序推出。考虑到 HANA 在 2013 年就已经开始支持云计算平台,这一情况未免有些差强人意。研究机构 Forrester 的分析师认为该产品云计算平台的版本“目前仍在发展过程中,但是路线图和功能应用尚不明显。” SAP 在云计算领域的业务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大部分软件仍旧以本地部署的方式被采购。过去几年 SAP 在云计算领域最大的动作是收购,总计达 200 亿美元的投入收购了 SuccessFactors、Ariba 以及去年的 Concur 等一批云计算软件公司,此举使得 SAP 新增了共计约 5000 万的云计算用户。在谈到 SAP 的并购策略时,普拉特纳坦言,“你可以说我们的内部研发没有做出足够的贡献。”   纽约第一站,北京第二站 据安睿博介绍,S/4 HANA 的全球发布行程,纽约是第一站,北京是第二站,足见 SAP 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立足中国 22 年的 SAP 目前覆盖了 Forbes 全球企业 2000 强中 95% 的中资银行、78% 的中国保险企业、89% 的中国运输企业、86% 的中国电信服务企业和 80% 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营企业。   紧密关注政策和产业趋势,是 SAP 在华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 S/4 HANA 北京发布会上,SAP 大中华区总裁纪秉盟就特别强调了中国政府的十三五计划、电子商务大潮、物联网和工业 4.0 等发展议题。不难看出,和公司产业紧密结合的 SAP 对于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怀着很高的期望。   不过 SAP 的企业用户们关心更多的,倒是软件升级维护和成本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尤其是在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选择最合适的产品,如何让技术更好地为业务发展服务,或许才是 SAP “大道至简”的本意所在。   作者:涵詔   来源:虎嗅网
    虎嗅网
    2015年02月10日
  • 虎嗅网
    百一测评:帮公司把招聘笔试挪到微信上去 随着互联网不断简化传统行业不够效率的业务流程,招聘行业也逐渐涌现出各种新思维的尝试。   在线测评网站“百一测评”(http://www.101test.com)从招聘的下游——笔试环节切入,试图在兼顾考试的严肃性和便捷性的同时,尽可能地解决人力资源统筹上的负担。   说到底,在线测评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很早以前,在市场上就有ATA、北森这样的老牌测评机构驻扎多年。百一测评创始人王熠航告诉编辑,百一与现有测评服务提供商有两点根本性的不同:   首先,传统在线测评侧重的是“测评”,输出的是内容,通过一套心理测试题考察员工的性格与职位匹配度。而百一测评侧重的是方式,输出的是技术,主要业务是帮助企业通过互联网在线的形式考察应聘者的知识结构,提升招聘笔试效率。考题大部分是客户提供、针对不同岗位设计的。可以说,百一测评就是传统招聘笔试的在线版。   其次,传统测评对网络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像ATA是通过电脑中预装的软件答题,公司组织一场在线考试,首先需要预约机房。即便是在线考试,网络配置也不足以支持几百人的统考(当然,测试性格职位匹配度也没有必要多人统考)。百一测评则完全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应聘者通过自己的笔记本和手机就可以答题。并且当几百人统考网络压力很大时,百一也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   王熠航表示,百一测评去年举办了2万人的校园招聘,2万人的社会招聘,共有三四千人通过百一的平台被录取。谈及创业的初衷,王熠航最初想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简化招聘考试流程,为HR减轻工作负担。   来自亚信的资源 2010年,王熠航和老公司HR一起做过一次校园招聘。同行的是三个女生,旅行箱里放满了卷子,王熠航称过自己手中的一摞,100份,足足8.3公斤重。笔试结束后,四个人通宵阅卷,一直到凌晨四五点才结束,第二天一大早马上又要开始面试。王熠航后来回忆起来,那次校招经历竟成了项目的初衷。   70后的王熠航是老一辈IT人,创业前是亚信科技的高级技术经理。2014年,亚信内部创业,让员工申报项目。王熠航的“百一测评”从7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经过VP和CEO层的讨论,当场拿到了数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目前尚无新的融资。   亚信对于项目的关照,除了投资,更重要的是第一批资源和试错的机会。2014年,百一测评承担了亚信及子公司50多场校园招聘和数千人的社会招聘。   前亚信科技人力资源经理柏一鸣主持了2014年的校园招聘。从9月份起,她前往山东、南京、长沙、武汉、成都等城市宣讲,组织笔试、面试。第一次不用背卷子、判卷子,柏一鸣感觉浑身轻松。最重要的是减小了资源浪费。招考一名技术人员的卷子几十页,HR每年都会预估考生人数准备富裕卷子,但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学生放弃考试,这些卷子就都作废了。还有少数时候,预估的人数少了,卷子不够发,所有人不得不再等一个小时,等HR重新印好卷子开始考试。   中南大学的那场考试,不知道是因为毕业生多、工作难找,还是“微信考试”的营销噱头和90后的孩子们起了化学反应,原计划500人的场次,最后到场700人。学生们坐满了一个大礼堂,两个大教室,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用微信答题。   用微信考试 “微信考试”是百一测评首创的考试形式。像传统考试一样,HR把考生召集到考试现场,利用微信服务号与考生对接。考生通过微信服务号输入个人信息、答题。考试结束后,HR端会自动生成学生成绩和排名。   目前市场上做微信考试的,百一测评是唯一一家,王熠航并不担心被抄袭或是超越,原因很简单,百一团队对于这项技术创新得益于团队的亚信基因,对于一般竞争对手而言,这项业务技术门槛太高。   微信考试的难点在于大用户量的考试并发请求与复杂的校园2\3G移动网络环境之间的矛盾。校园wifi完全指望不上,一场校园招聘三五百人起,教室或礼堂的热点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百一测评通过前后端算法,力求2G网络也能支撑大量的考生现场考试。   在每场考试前,企业会联系在校学生用百一测评的考场勘测APP对考场测速,平台自动根据三大运营商的带宽和信号强度提前告知每场考试可容纳的人数。   中南大学那场考试,700部手机同时答题,信号为中等强度(-80)。   在线考试与监考难题 除了“微信考试”,百一测评还推出基于PC端的“在线考试”。不同于ATA这样的老牌机构所推出的在线考试,客户需要先联系机房,在电脑上预装软件,百一的在线考试完全是通过互联网,HR可根据考试要求和时间安排选择将考生集中在办公区统一考试或是分散在各地离线考试。   在百一测评推出的四类业务——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企业内部测评、招聘外包(RPO)中,三分之二的校园招聘喜欢用微信考试,而社会招聘则更倾向于在线考试。   功夫熊猫招聘网.中国与百一测评合作举办了十几场招聘,从金融行业的零售到地产行业的管培生,对于在线考试的需求分散在各个岗位。功夫熊猫.中国的创始人刘俊妹告诉我们,在功夫熊猫所定位的K级客户中,对于传统笔试繁复的考试流程的抱怨从不少见,他们对于简化操作流程是有非常强烈的需求的。   去年12月份,功夫熊猫受到一家国有金融银行委托,组织一场127人的招聘柜员的考试,考场就在银行的办公区。考试现场,考生开始答题时,电脑摄像头会开启,对考生的的表现进行记录,同时系统还会远程监测考生离开答题页面的次数,并反映在最后的报告中。   无论是微信考试还是在线考试,一个不可回避的敏感词就是监考。王熠航坦然承认,考生作弊手段花样翻新,软件所能监控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但柏一鸣的经验是,一场考试时间紧迫,考题又是公司自己出的,可预测性并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作弊浪费的是自己的答题时间,对总成绩并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刘俊妹认为,HR加系统监测已经是双保险,她更担心的是网络会不会出问题,但一场招聘会试验下来,她和客户那边对于产品的体验都是满意的。   与招聘网站合作 百一测评目前对试用期的客户都是免费的,过了试用期限,王熠航也承诺只会向客户收取很少的费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百一测评除了技术开发之外并没有太多的花销。不养销售,推广也完全要靠合作。百一测评团队目前11个人,基本上全是技术。与功夫熊猫.中国的合作就是王熠航开发的推广捷径:与招聘网站对接资源,用服务交换客户。   刘俊妹也会在使用中对系统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希望百一做一套系统直接和客户的服务器对接,注重保护客户的人员数据信息安全。   对于未来的盈利模式,王熠航表示一方面可能会对企业方的一些高端服务收取一些费用,另一方面,C端的用户也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毕竟,在这个吃人口红利的行业,每年有700多万应届毕业生和不可胜数的社会求职者都是他们的目标受众。他现在会利用百一的微信服务号推送一些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的内容——有的考生在参加百一组织的微信考试后,并没有将服务号取消关注。有时候也会发一些求职建议,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建立和维护好自己的粉丝群。   但王熠航同时表示,盈利模式这部分,目前并没有考虑的很清楚。现阶段,踏踏实实做好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Claire.W    来源:虎嗅网
    虎嗅网
    2015年02月09日
  • 虎嗅网
    年底招聘大戏,招聘网站自导自演的一场盛大狂欢? 本文作者:wayneshi 来源:虎嗅网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04825 /1.html   不管最终效果究竟如何,2014年底这台招聘大戏的确搞的很任性。“双12招聘周”和“年底招聘风暴”竞相对垒,招聘行为经过商业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求职者的年度狂欢”,好一阵热闹风光。可火是火了,但我们不禁要问,轰轰烈烈的年底招聘热潮,到底是顺应需求,还是招聘网站自导自演的一场盛大狂欢?   在最不适宜的时间玩招聘,容易玩出火 喜欢反其道而行之似乎是互联网人不走寻常路的惯用手法,新花样都是玩出来的,这一点可以理解,不过前提是不能逾越行业常规。   12月到3月的跳槽人数一般较低,原因不言自明——年终奖。愿意选择年底跳槽的人要么是公司没有年终奖,要么是下家待遇非常优厚,不过在大部分人守着年终奖等过年的情况下,大批量的好职位空缺是不会出现的,因此就有可能出现跳槽之后仍不满意而再次跳槽的情况,当招聘节无法解决企业方招聘的需求时,它的举办也就失去了意义。   大范围简历轰炸——招聘节反成HR灾难日 如果说年底招聘节是求职者的盛会,那么对HR而言就是“世界末日”。往常20人竞争的岗位如今变成了40人或者更甚,听上去似乎是对企业而言十分乐观的数字,然而成倍的简历投递量却并不意味着职位要求的契合度更高,恰恰相反的,HR花了大量时间审阅与招聘职位不符的、抱着“试一试随便投投”的心态而投递出的简历。   参加了年底招聘节且排名前100的某互联网公司HR即表示:“参加招聘节收到的简历能有平常的三倍多,热门职位甚至能有五倍,不过90%以上都会被过滤掉,工程量非常大,效果不见得很好。”   如果招聘方法本身不能得到优化改善,那么再来更多顶着“互联网创新手法”名义举办的招聘节、招聘周,其本质仍是原始低效的。   持续性招聘行为无法由“促销”代劳 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尤其是常年缺人的互联网行业,招人都是个从年头持续到年底的任务,无论是行业大牛还是创业团队,抢人大战从未停止过。一两次集中的招聘行为并不能解决互联网公司常年人才匮乏的现状,一劳永逸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在招聘领域的。   既然如此,周伯通和拉勾还纷纷选择做年底招聘节,其原因就很值得玩味了。事实上,所谓的招聘三大巨头虽然仍掌握着招聘市场大部分流量,但其细分领域的表现却开始逐年走起了下坡路,用户体验更是一团糟,这直接导致了短短一两年间各大垂直招聘平台的拔地而起。所谓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已经不适用于市场残酷的生存拼杀了,谁能杀出重围先一步捕捉到用户谁才算真正迈出了第一步。因此周伯通双12招聘节启动不到三周,拉勾的年底招聘风暴就火急火燎席卷而来也就不奇怪了。   一方面,年底是各大企业招人最低迷的时期,这时候来一剂强心针刺激刺激求职者对企业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参与热情可以理解;另一方面,双12可谓现成的营销噱头,几乎要给人一种错觉,即看到“双12”就有便宜可占。   可惜的是,招聘并不等同于年底清仓大处理,买错的物品可以退货,工作却非儿戏。当职位招聘被廉价“促销”,可以想见,未来的招聘市场会变成什么样,“新春招聘周”、“暑期招聘月”、“圣诞招聘专场”……先别笑,这可不是玩笑,一个不小心,也许下一个为“招聘促销”买单的人就是你。
    虎嗅网
    2014年12月27日
  • 虎嗅网
    确证!微信将推出“企业号” 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微信“企业号”终于在昨天得到确证,本人亲眼在一位朋友的手机上看到了微信的这个新模块。在微信的“通讯录”菜单部分公众号项目下,在原有的订阅号和服务号之下,多出了一个“企业号”。据朋友透露,他们已经内测这个功能几个月了。   百度掌门李彦宏在今年的百度联盟论坛上预言,企业级市场将出现大量互联网商机;对比他此前对互联网思维、中间页、读图时代的多次准确预言,企业级市场的互联网服务的确已经到了该收割的时机。而微信“企业号”的加入,则将为这一市场的引爆点燃决定性的引信。   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觉得好像微信随便推出个啥功能,自媒体们都要出来唱个赞歌。这方面我要谦虚地承认,的确出现过捧得过热的情况,比如微信5.0大幅度扩大了扫一扫功能后,淼叔当时很乐观地预测这将对“近场O2O”带来正面影响,结果微信再一升级,扫一扫功能又被大幅度精简了,原有的封面、街景、条码扫描都没了,只剩个二维码扫描。这说明一方面有些技术还不大成熟,另一方面很多功能可以归约到二维码扫描上实现。   但这次的企业号推出,的确将给整个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级软件行业(包括SAAS、PAAS甚至IAAS,分别为基于互联网提供的软件、平台、基础架构服务)带来巨大的契机。原因也很简单,客观地说,微信因为其简洁有效的设计和克制的功能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移动互联网标杆应用,庞大的用户量和丰富的第三方开发者、企业用户,决定了它任何一次创新,都带来大量商机向移动互联网迁移甚至新生。微信公众号催生了如火如荼的自媒体、微信支付带火了理财通、红包则成为社交平台上最独特有力的营销工具。   所以,“携移动以令天下”的微信,在企业号上将给业界带来哪些机会?   企业号能做什么   我们首先从企业号的基本功能和架构说起。   在整个公众号体系中,订阅号是维护者发布信息的平台,服务号是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即将出生的企业号,则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平台,也就是说,企业号将在移动互联网上,为企业提供对内部员工的管理、沟通与服务。从目前得到的消息来看,企业号内的消息将出现在用户的信息流中,而不像订阅号那样被折叠。这也使得企业号内容成为优先级最高的消息。   就像订阅号、服务号目录下,用户可以订阅多个公众号一样,在企业号这个目录下,用户也可以订阅多个内容,不过这些内容叫做“功能模块”可能更合适些(每个模块的外在形式与公众号类似)。一个企业申请了企业号之后,员工们通过自己的微信订阅这个企业号,下一步就可以使用该目录下的各种功能模块,完成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与交流。例如,他可以通过向“打卡签到”模块发送一张地标照片,表明自己虽然外出但仍然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也可以通过“报销”模块提交一张发票的扫描件,在手机上走完审批流程;他还可以向“工作日志”模块发送一句语音,让自己的团队都听到最新的想法与进度。   就像微信最新的愿景口号“连接一切”一样,企业号的出现,就是为了将用户的“企业身份”通过微信平台与所属企业连接在一起。   企业级软件市场的爆发契机   有部分声音认为,微信一做企业号,那些目前在做协同办公、网上CRM的企业就是死路一条,因为他们无论如何没法跟微信竞争。这实际上是误解了微信“连接”的属性。稍加思考就可以明白,微信的强项不在于开发各种具体而微的应用,而是沟通、社交与平台搭建和维护。所以,企业号中的各个模块,微信不可能自己亲力亲为去做,而只会是开放标准接口,由各家SAAS厂商接入自己的服务。   所以在企业号上线后,我们将可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企业号之内,表单使用麦客CRM的模块,签到登录用纷享销客,群组交流用明道;具体使用哪些模块,完全由企业自由配置和购买。这时候,微信实际上就成为大量企业级应用的市场,起到分发和连接的作用。   不要忘记,微信刚在前两天开始内测“微信登录”和UnionID功能,这两项功能保证了微信ID在不同应用间的通用性,也同样保证了企业号管理者在后台对来自不同厂家的模块获取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能力。   独立SAAS厂商愿意接入微信企业号系统吗?应该是愿意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微信上搭建轻量级的“入门级软件”,可以让用户和企业先行熟悉协同办公服务的氛围,培养起在手机上完成工作、交流数据的习惯。当企业每个员工都习惯这一点后,SAAS的市场教育工作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native APP一些更加专业、更加方便的特性,将吸引企业正式进行部署。而由于微信登录功能的存在,无论是企业号模块还是独立APP,SAAS供应商们都可以保证用户数据的统一和连续。   而对微信本身来说,推出企业号将使得用户在自家平台上的黏性更强,也为利润最丰厚、商业价值最广阔的企业级软件们提供了用户入口和平台,巩固了自身的平台,留住了身在企业的高素质用户,并把产品的“闲聊”色彩冲淡,拓展到工作领域。通过”连接“而非”独占“来留住用户,这大概也是微信产品哲学的又一次体现。   文章来源:虎嗅网     作者:阳淼    山寨发布会创始人,他将在微信公众号“山寨发布会”上更新他的最新观察,个人微信号2350285,新浪微博@阳淼 ,私信开放。  
    虎嗅网
    2014年07月01日
  • 虎嗅网
    蚂蚁招聘:要解决1000万小微企业的招聘问题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小微企业1000多万户(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数据),平均人员不超过10人,百度“小微企业+招聘”,你会发现这些小微企业一直面临着招人难的问题。 目前有一家自己都还是小微企业——蚂蚁招聘,上海的创业公司,今年2月刚上线却有此雄心想来解决小微企业一直以来的这个问题,他们是怎么做的? 服务10人以内的小微企业 问及这个话题,蚂蚁招聘的CEO黎阳先介绍了大型招聘网站的现状,他以51job、智联招聘为例,二者市场定位是服务大中型企业,产品打包定价都是适合大企业的,一般都是推荐套餐,比如年套餐3000元可以发布100个职位,58同城和赶集网等也存在相似的问题。而100个职位,对小微企业来说,完全不需要。 黎阳称,51job、智联招聘并不是说不想为小微企业服务;以智联为例,早在5年前就推出99元一个职位的做法,但这个项目在企业内部一直没有争取不到资源,因为如果这个产品卖得多,会严重影响他们主打套餐的销量,所以一直存在却没有做起来。 正是由于大型招聘网站没有做好小微企业的服务,黎阳介绍了蚂蚁招聘的做法:先与各大招聘网站,如51job、智联、58同城、赶集网、大街网、中国人才热线合作,批量购买其发布权,将小微企业的职位需求信息发布到相应的合适的网站,然后把不同网站上的求职者信息收集并反馈给企业。虽然表面上是批发转零售的形式,还是要通过传统招聘网站, 但黎阳认为蚂蚁招聘至少已经具备如下优势。 效果好。蚂蚁招聘向用户保证三个月内为企业提供150份的简历,让企业得到足够的选择机会。(像智联招聘也有99元一个职位的业务,但不保证简历数) 费用低。蚂蚁招聘以职位数量计算,每个职位299元,一般小微企业只有一两个职位的需求,费用也就几百。 方便。小微企业有时候会在多个网站发布招聘信息,注册、签合同、发职位、每天刷新,而通过蚂蚁招聘一次注册即可。 在满足小微企业招聘的基本需求之后,蚂蚁招聘还为小微企业做了招聘的工具,这些工具常见于许多大企业辅助HR管理招聘,如ATS(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求职者跟踪系统),黎阳介绍小微企业的招聘过程很随意,信息分散、流程不固定、候选人的互动不规范。蚂蚁招聘帮助小企业规范招聘过程,将过程分成五个步骤:待筛简历、初筛合格、面试安排、录用员工、成功入职。(虎嗅注:后台试用过一次,每个步骤的操作简单,招聘事宜可通过平台一站式解决) 在谈到蚂蚁招聘能够为小微企业提供大企业HR所使用的工具时,黎阳特意介绍了团队的COO,曾任职于IBM、阿里,一直从事大型人力资源软件的咨询和实施,为数十家大型民企外企提供招聘管理系统资讯、实施服务。蚂蚁招聘的核心框架是由COO搭建的。 这家今年2月才上线的小微企业,目前只有5人,注册企业用户400多家,有180家企业在上面发布了招聘信息,近20%的重复率,目前发布了210多个职位,由于上线时间不长,5月底,营业收入近2万元,但相对3月的8000元,增长了2.5倍。 小微企业只用299元,一个职位就能收到200份的简历,蚂蚁招聘看似解决了数量问题,那质量怎么保证? 猎头工作提升质量 黎阳有超过10年招聘经验、3年猎头公司管理经验,服务过的客户包括Qualcomm、Marvell、GREE、展讯、EA等客户。他说为什么猎头能为企业找来合适的人选,其中猎头对简历的筛选起了很大的作用。可筛选就意味着有标准,所以算法一定程度上可完成猎头的简历筛选工作,从而提高简历的质量,蚂蚁招聘将从意向度和匹配度两个维度来入手。 意向度:黎阳说蚂蚁招聘会在招聘中,增加一两个环节,如关注公众号、上传视频等,他说这一点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实际上很重要,如果应聘者意向度很高,入职后也会比较稳定。 匹配度:这主要是关键字的搜索,黎阳举例说明,通过对海量简历的分析,如果出现较多A单位到B单位的情况,那么,B单位招人时,有A单位工作经验的人就成为首选。这种简历搜索的难度,黎阳介绍是纯搜索难度的1%,但是由于是对历史的分析,所以样本数要比较大,至少是百万级。一旦解决匹配度问题,用人单位看到的简历会附有蚂蚁招聘的推荐级,可减少小微企业招聘方面的工作量。 蚂蚁招聘整个团队有一定的互补性,CEO有招聘和猎头的经验,CTO曾是韩国最大互联网公司Daum的技术总监,COO熟悉HR招聘软件,整体来说可以做到黎阳所说的“通过互联网帮人们找到合适的人”,正因如此,他透露之前阿里B2B业务的诚信通想购买蚂蚁招聘的核心代码。目前蚂蚁招聘还没有完成融资事项,黎阳介绍应该会在三个月内有融资方面的结果。 挑战:还是小微企业那点事 在采访中,虎嗅问到黎阳最大的挑战,他脱口而出的是企业的认知度。黎阳说,蚂蚁招聘目前是通过一些口碑效应,朋友介绍,来开拓业务的,对于立志于做小微企业的招聘平台,这种的认知度和只有400的注册用户还是远远不够的,不过这同时也是中国1000多万的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共通问题。 蚂蚁招聘目前还是要通过51job、智联来完成自己的业务,对大型招聘网站的依赖度比较高,当虎嗅将这个问题抛给黎阳,他承认这一点。不过他认为蚂蚁招聘目前与大型招聘网站的定位完全不同,蚂蚁招聘做是大型招聘网站没有或者不可能服务好的小微企业,所以竞争现在还没有到来。 在谈及竞争,他说与蚂蚁招聘同样定位小微企业的招聘网站,目前基本没有,模式相同的也只是大易和北森,但二者只服务中大型的企业,他认为服务小微企业与中大型企业性质 完全不同,利润比例也不同,就算二者要进入小微企业领域,也要面临“由奢入简”的适应问题。 由于认知度不高以及未来大型招聘网站参与竞争的风险,黎阳表示,蚂蚁招聘会尽快拓展更多合作网站,他说全国有几千家招聘网站,大概50-60家效果比较好,如果将来合作面扩展到50家左右,那么风险会小很多。同时蚂蚁招聘的合作伙伴今后可能会是地域性的门户网站、论坛、社区之类,黎阳介绍这与小微企业招聘范围比较小的特点也是比较符合,选择地域性的合作伙伴更容易帮小微企业找到更为合适的员工。 采访将要结束的时候,谈到与Linkedin之类的社交招聘网站,黎阳说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Linkedin是一种“闷骚型”的招聘网站,用户都是工作很多年,找工作基本上不愿意再上51job、智联上投简历,但这部分人的跳槽需求也是必然存在的,所以Linkedin出现了,用户只需求将从业经历放到网上,这也是为什么Linkedin网站上付费用户大部分都是猎头的原因。他认为这类人与蚂蚁招聘所定位的服务对象完全不同,基本上也产生不了任何竞争。 【文章来源:虎嗅网】
    虎嗅网
    2014年06月18日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