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咨询
    【美国】为员工和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公司CuraLinc获得一笔未披露金额的融资 纽约私募股权投资公司Lightyear Capital LLC(以下简称 "Lightyear")完成了对CuraLinc Healthcare(以下简称 "CuraLinc "或 "公司")的战略投资。CuraLinc 是一家提供员工援助(EAP)、学生和劳动力心理健康计划的创新型供应商,其个性化解决方案可在员工、会员和学生的整个心理健康护理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参与、授权和支持。 CuraLinc 成立于 2008 年,是劳动力心理健康福利领域的领先企业,覆盖全球 4200 多家客户的约 900 万名员工和学生,其中包括众多财富 500 强企业的雇主。公司提供一整套员工福利服务,包括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危机支持、短信疗法、数字团体疗法、管理咨询、心理健康导航和宣传、学生援助计划以及数字认知行为疗法(dCBT)。 "我们很高兴能与整个 CuraLinc 团队合作,"Lightyear 管理合伙人 Mark Vassallo 说。"CuraLinc的投资延续了Lightyear在医疗保健、员工福利和保险分销领域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包括我们对Therapy Brands、Alegeus和Datalot的成功退出。我们期待着支持 CuraLinc 的领导层实现下一阶段的增长。 "CuraLinc创始人兼总裁Sean Fogarty表示:"在Lightyear,我们找到了一个与我们的价值观一致并支持创始人领导的企业的合作伙伴。"我们相信,Lightyear 在员工福利和心理健康护理领域深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运营网络以及作为管理团队首选合作伙伴的良好声誉,都将使我们受益匪浅。有了这笔新资金和合作,我们将推动持续增长和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客户"。 光年公司常务董事Michael Langer说:"尽管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但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心理健康问题的护理和治疗仍然遥不可及。行为健康咨询的平均等待时间为六周,近50%的精神疾病患者不寻求治疗。我们相信,CuraLinc 提供的价值主张有助于解决当今医疗保健领域最关键的一些问题。 Lightyear董事总经理Michal Petrzela补充说:"CuraLinc已经成为一家与众不同的、一流的劳动力心理健康和EAP公司。我们很高兴能利用我们在员工福利、分销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经验和运营网络,抓住日益增长的市场机遇。 Davis Polk & Wardwell, LLP 担任光年公司的法律顾问,Houlihan Lokey 担任光年公司的财务顾问。洛克律师事务所(Locke Lord LLP)担任法律顾问,芝加哥公司(The Chicago Corporation)担任 CuraLinc 的财务顾问。交易条款未披露。 关于 CuraLinc Healthcare CuraLinc Healthcare提供以连接为动力的变革性心理保健服务--将技术与个性化宣传相结合,通过对员工、家庭和学生的健康、福祉和工作效率产生显著影响的项目为他们提供支持。 关于Lightyear Capital Lightyear Capital是一家总部位于纽约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主要与金融服务和技术、医疗保健和商业服务领域的成长型公司合作。20 多年来,光年资本一直与管理层密切合作,并利用其行业专长、顾问网络和运营资源,加速企业发展,打造市场领先企业。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公司管理资产达 50 亿美元。
    管理咨询
    2024年08月13日
  • 管理咨询
    薄云信息申请新三板挂牌上市 净利润扭亏转盈 4月19日消息,薄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于近日正式申请新三板挂牌,全国股转系统披露的挂牌资料显示,薄云信息于2016年3月2日完成股改,董事长夏勇、总经理欧阳剑鸿二人合计持有公司70.26%的股权,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薄云信息2014年度、2015年度净利润分别为-284.86万元、379.59万元。 公告显示,薄云信息2014年度、2015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280.56万元、2177.98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84.86万元、379.59万元。 挖贝新三板研究院资料显示,薄云信息主营业务为管理咨询与培训业务。 薄云信息的管理咨询与服务致力于服务有愿景的中国企业,以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战略和经营目标达成为目标,通过战略规划与实施、产品开发以及销售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打造高效的企业管理体系。 薄云信息本次挂牌申请的主办券商为民生证券,法律顾问为北京市观韬(深圳)律师事务所,财务审计为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来源:挖贝网
    管理咨询
    2016年04月20日
  • 管理咨询
    超越咨询顾问的算力,在 BI:大数据改变管理咨询 文章来源于知乎专栏:数据冰山,同时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数据冰山   消费品企业应该如何使用内部产生以及外部采集的数据,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建立用户画像与会员体系,以数据驱动的方式进行精细化的生产、运营和销售?   传统的管理咨询公司,虽然有无数顶尖的大脑,但是他们的大脑只靠 Excel 等简单工具的辅助,这样的算力,能不能满足上述的需求?   在 2015年 上半年,数据冰山团队有幸为国内一家时尚消费品行业的龙头公司进行数据平台的建设,历时半年,完成了内部数据的打通和洞察,用户画像,会员体系的搭建,以及外部数据获取与跟踪。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的一些体会,希望更多的消费品企业可以用数据驱动的方式来进行精细化的运作。   其实作为龙头消费品企业,其数据生产能力与中等规模的互联网公司不相上下,支撑日常业务的 IT 系统大大小小共有十余个,比如:   1)分销系统:支撑全国上千家线下门店每日的销售配货,每日订单量在数十万量级; 2)电商订单系统:负责处理十余个主流电商(京东,天猫,唯品会,一号店,聚美,亚马逊,当当网,有赞等)的订单管理与客服; 3)仓库管理系统:负责全国各大区域的仓储物流,数千个 SKU 的备货情况; 4)BI 系统:负责各主要业务系统的数据聚合,制成日常统计报表;外加大大小小的财务系统,人力系统,绩效系统,品牌 / 分公司订货系统等,每日产生的数据维度以及量级其实已经相当庞大。   但和互联网公司相比,消费品企业的数据消费,数据分析能力存在明显的短板。越来越多的管理层也十分希望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管理用户和数据,使用数据驱动他们的决策。   面对这样庞杂而分散的数据以及对快速实时产生数据的渴求,不仅传统企业的 IT 及经营分析部门束手无策,再高端的管理咨询公司也只能挠挠头说 “臣妾做不到呀”,实在是超越了这群聪明人大脑的算力。   接下来会从三个角度分享如何为传统行业搭建数据平台,首先介绍大数据(数据科学)与商业智能(BI)在消费品领域的应用,然后详细讲解用户画像与用户体系搭建,最后分享如何利用外部数据(电商,社交媒体)对行业趋势与其他企业的运营进行监控。   在这里面所用到的数据相关的技术,已经大大超越管理咨询顾问的算力。如同封面图中的《魔戒》水晶球 Palantiri,它如同数据技术赋予了人类及精灵看到任何地方的能力。而传统的人类,无论如何提高人肉的眼力,也只能到目力所及的有限范围。   1大数据和商业智能(BI) 我们很少说自己是一家大数据公司,因为大数据这三个字的意义更多是指一种概念和思维方式,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含义,既不是一种工作也不是一种技术,可能勉强算得上是一些门槛稍高的,和数据科学有关的算法,技术以及工具的统一称谓,比如数据挖掘 (聚类,关联),机器学习 (逻辑回归,神经网络),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比如分布式运算 (Hadoop, Spark)。但在服务具体企业的时候,我们难免会被套上大数据的壳子,毕竟大家都在找能做 “大数据” 的公司。   相比大数据,Business Inteligence (BI) 的历史就要久远许多,在各大软件厂商的不断教育下,大中型公司几乎都采购了 BI 软件。其实 BI 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和大数据一样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技术和工具,像是数据仓库,OLAP cubes,Data Mart,Star schema,数据挖掘等等。那么他们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东西呢?   1.1商业智能(BI) 其实软件厂商所提供的 BI 软件与广义的 BI 概念还是有很大程度的区别。   为了追求高度的抽象化与通用性,BI 软件大部分时间所承担的责任是一家公司的各类报表应用:将各个 IT 系统的数据聚合至 BI,然后进行统计汇总,并统一在前端通过 BI portal 呈现出图表与数值,便于业务人员了解日常数据和运营情况。   所以除了 ETL 部分以外,BI 软件绝大多数的功能都是通用性极强的,跨行业,非定制化。ETL,是英文 Extract-Transform-Load 的缩写,用来描述将数据从来源端经过抽取(extract)、转换(transform)、加载(load)至目的端的过程。其实传统的消费品企业面对零散的数据库,特别需要 ETL 的服务。   ETL 看似低端,其实当今的大数据顶尖企业 Palantir,在最初为 CIA 服务的时候,也是从 ETL 开始的,让美帝特工不用在分散的多个数据库上分别做一次查询。   这也就决定了 BI 软件的 sweet spot 在于监控和绘制通用性的统计报表,比如时间序列统计,分布统计,分段统计等等。   图 1 展示了这家消费品企业两年间平均价格变动与总销量的时间序列,可以看出销量两年来稳步增长,有小周期性(一二月份卖得少,换季的月份卖得多),而卖出商品的价格两年保持基本一致,并呈明显周期性变化(对于时尚消费品,冬款的造价自然要高出夏款许多)。 图 2 展示了集团旗下各品牌的销量分布和占比,可见此集团有一个相当强悍的主品牌,以及 2-3 个在垂直领域表现不菲的子品牌,定期输出销量分布,可以监控各品牌的发展情况并衡量品牌策略是否成功。 BI 软件的强项是将这些业务数据汇总起来,无需编程即可绘制出可供长期监控的可视化报表,同时实现随时更新,而不是传统管理咨询的一份静态报告。传统咨询提供的报告,往往在出炉的第一天就过时了。   1.2数据科学 反观数据科学,如果站在一个数据工程师的立场上,BI 软件做的事情其实也属于数据分析的范畴,任何数据洞察,数据挖掘工作都需要涉及到这些通用维度的基本统计。但在这种浅层分析的基础之上,数据科学家可以通过带入较强的人为干预和行业性输入,做到许多高于 BI 的数据洞察。而将这些洞察落地,运用至具体产品设计,营销方案,会员体系和售后服务中,便可以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实现以数据驱动业务。   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图 3 是用户重复购买间隔的 CDF 曲线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横坐标代表天数,纵坐标代表百分比。数据显示,有 37%的用户在第一次购买后的一个月(30 天) 内会进行第二次购买,而 45%的用户在第二次购买后的一个月内进行了第三次购买,51%的用户在第三次购买后的一个月内进行了第四次购买。随着购买次数的增加,CDF 曲线向左倾斜,也就意味着用户在建立了品牌认知后,购买频率显著增高,两次购买之间的间隔明显缩短。   因此,诱发新用户建立品牌意识,进行二次购买的窗口为 3-4 个月的换季档,而对老客户的消费唤醒窗口期则更短,以 1-2 个月为最优。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数据工程师利用自己的行业知识和经验来实现数据洞察的例子,也是 BI 软件无法做到的。首先研究复购间隔是消费品行业独有的场景,更重要的是想要完成这个洞察,其中所涉及的统计工作具有很强的定制性,也较为复杂,需要编写统计脚本或是使用多条复合 SQL 来实现,数据工程师的价值也在此有了体现。 除了复杂和高定制性的统计逻辑外,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和挖掘也并非 BI 软件的强项。对于大型消费品公司来说,全电商渠道的运营已经成了常态,每日来自京东,天猫,唯品会,一号店,聚美这些大型电商平台的订单数高达数万个。而这些订单中的邮寄地址里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比如用户所在的城市,地理位置,甚至是身份,职业,消费能力等等。通过程序和地图 API 将这些邮寄地址转化为经纬度后,可以对用户群做大量的精细研究。   图 4 便是我们利用送货地址做的用户群分布的热力图,以北京的海淀区为例,大量的用户密集集中在中关村周边,其次便是各大高校宿舍聚集的区域,如五道口,知春路等地。红色标签为品牌线下店铺位置,可见门店已经覆盖了中关村,北京大学和五道口等地,但对于知春路片区,以及用户相对集中的牡丹园并未开设分店。相比之下安贞里分店四周并没有特别多的目标用户群出没。于是有了图 4 的用户分布及店铺选址。   热力图这样的算力往往超过了管理咨询公司的能力范围,然而对于用户的选址却是很有价值。 对于一些并无日常监控必要的统计,有时也会贡献许多有价值的洞察。   图 5 展示了线上用户购买时间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得出,周末线上购物的时间十分均匀,除了半夜之外大部分时间段都有网购发生。相比之下工作日的线上购物时间分布就变得十分有趣,大量的订单集中产生在早上九点和十点之间,也就是说大量的时尚白领在上班途中,或是步入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败一件自己心仪的宝贝,然后才能心情舒畅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那么不管是自营电商促销,短信推广,还是各宣传阵地的推送,工作日早上 8 点至 10 点都是一个不错的窗口。 和图 5 类似,图 6 将线上用户的购买数据按照一周七天进行分布统计,也会出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周六周日上网买东西的用户极少,每周网购的出现在周一和周二。或许上班族们都是通过线上血拼来抚慰自己,治愈周一综合征的。而越临近周末,大家在线买东西的热情也就越低。​   像图 5,图 6 这样的数据洞察往往也是 BI 软件无法捕捉到的。数据工程师们可以将这些没有长期监控的意义的指标转化成拥有商业价值的洞察。同时这又是传统的管理咨询公司无法做到的,因为他们缺乏能力整合如此海量的数据并按天甚至按小时进行实时输出。 个人认为,数据科学 (大数据) 和广义的商业智能原本没有本质区别,两者都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内容,并且两者的核心都是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式,提升业务表现。   但我们平时所谈论的 “BI” 很多时候其实指是软件厂商所提供的 BI 软件 / 套件,用于实现业务报表和统计监控的功能。暂且不提厂商们是否有故意偷换概念的嫌疑,BI 软件和数据科学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可以说 BI 软件通过高度抽象的方法,提供了一种非常便利的数据汇总,统计,可视化的工具,从而完成了数据科学的一部分工作,而许多深层次的,带有行业性的,高于 BI 软件的分析与洞察,仍然需要数据工程师的参与,以及特定数据系统的支撑来共同完成。   总结 与传统的管理咨询公司相比,在 BI 层面,大数据的相关技术胜在算力:数据整合能力、实时处理能力以及呈现能力。   这一期只是小小的开胃菜,而在后续的章节(关于建立用户画像和利用外部数据理解行业及趋势),大数据的相关技术将进一步将算力的差距拉得更大,让传统的脑力无法追赶。  
    管理咨询
    2016年02月23日
  • 管理咨询
    没错,Hay被收购了,但不代表什么 文/杨冰  来自公众号:管理笔记   这个新闻在昨天晚上忽然被业内人士不断转载,并赋予一些特殊的含义,标题被写成:“Hay被贱卖,一个时代可能因此而结束了”。提到“一个时代”,是指以能力素质模型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   收购本身我不予置评,Hay并没有关门停业,就如同Mercer被威达信,Hewitt被Aon,Watson wyatt和Towers perrin合并一样。除了必须要做的高管调整之外,业务在短期内不会有重大变化。   令人奇怪的是这些题目以及释放出来的各种信号,也有人将几大顾问公司的变故和倍受关注的拆掉人力资源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这几年几乎没有什么创新连接起来。   奇怪,Hay并不代表能力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也不是一个时代。   基于能力的人才管理在2000年以后覆盖和补充了基于岗位的六大模块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基于岗位的时代,hay率先倡导的岗位评估挑了大梁,成为镇店之宝,其影响力就如同BCG矩阵之于BCG公司,金字塔原理之于麦肯锡,暗香之于沙宝亮,影响力延续到今天。   其实一直以来我个人喜欢合益的一句不起眼的话:“我们协助相关组织的领导人将战略转化为现实”。   在海氏评估法之后以及当下,我们似乎记不起来Hay group有什么独特创见的理念或产品,这家低调的以传统咨询渐长的老牌顾问公司。很快跟不上协同保险、投资等多元化发展的mercer,同时也跟不上大力通过薪酬调研为利器开疆扩土的Hewitt,至少在中国是这样。   时至今日,战略解码、员工效能以及去年收购的TelentQ测评产品等并没有让hay一枝独秀。与此同时,大小顾问公司也都在寻求突破,因为大家在中国都是这几个亿,某些年份,甚至还比不上“思八达”这类培训公司。其实包括国内的这几大,遇到的也都是类似的情况,因为报价模式不同于外资顾问公司,基本在1亿上下徘徊。   当然,有成长快的公司,第一种是将咨询做成加盟合伙模式,快速将团队从形式上做大。第二种是“咨询+资本”。第三种是以顾问基因去做管理培训的公司,借助企业大学的热潮,开展以人才发展为核心的体系建设,并售卖自有课程和从国外引入的课程。第四种是对接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公司。以上大抵是这十年“快公司”中的几种,对号入座并不难,但不包括招聘和人事外包类公司。   在这先现象背后,有几件事情值得思考。 1、有人在这件事情基础上说,这些年管理或者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无创新。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我们进入了理念创新最为丰富的时代,也进入了讨论理念最激烈的时代。代表人物如尤里奇老师,这可能和他是老师出身有关,他说从关注模块、关注产出、关注业务到“由外而内”,hr理念不断发生重大转变。但是无论是尤里奇,还是学院派、顾问们以及在职的hr大咖,都无法以个人或联合途径将这些理念结构化和转化,就像当年的六大模块。多年前的“三支柱”忽然在国内流行,虽然不少企业最后将其搞成了“三只猪”。我们不缺创新,也不缺实践,缺的,可能是伴随社会、科技发展背景下的商业变革再次达成稳定这一助推器。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管理创新实际上是滞后于实践的,不能被明确和向应用转化的。   2、关于管理顾问的价值。未来应该会回归,当下有些乱。商业合作中,从企业端而言,对顾问的价值认知不清楚是主流,甲乙方角色认知、沟通、分工容易出现问题。当然,这个顾问这一职业不再神秘,渐渐不被敬畏有关系,表面上有解决问题能力就可以做顾问,于是职场遇到瓶颈的高管、刚毕业的Mba、学院派的老师们都来了,但过程都必须会经历,顾问做的越久,对系统思考的感触会越深,在行为上表现为越来越谨慎,有一个简单的结论是顾问和企业都需要注意的,外资顾问公司的方法论对民营和国有企业实际上帮助非常有限,一定有不同意见,但作为顾问来看,这几乎是一种普遍事实,因为东西方思维方式、文化和管理演进的节奏是不同的。因此,企业与顾问团队专业、人格的匹配是重要的。   3、关于管理咨询公司。包括HR 管理顾问公司,几大国际公司以及内资大小顾问公司,这个行业自然不会衰退,相反,仍将是主流。因为企业几乎是刚性的需要案例,需要第三方,需要信心和期待。但是如何聚焦价值创造,如何更长久的贴近企业,共同成长,需要带头人静下来思考。顾问公司也需要“由外而内”,手上拿的是锤子,所有问题都变成了钉子的工具型顾问公司必不长久。以倒卖课程为主的培训公司,高层团队不专业,也终将不会长久。以价值为导向,下努力寻求管理切入点,激发企业持续增长潜能的顾问公司,内行管理内行,要团队不要明星的顾问公司,才会有更长足生命力。随着国内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Hay等一众外资顾问公司的本土化路径将是最大的挑战。我本人知道的一个正在发生的趋势是他们近些年也在关注收购本土中小型的优秀私营顾问团队。   管理的实践必将融入和跟进社会商业,这既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差的时代,我们就都无法挣脱,慌慌张张、唯恐落伍,追求无限,却只会带来更大的有限。或许,由外而内,讲的是另一重意思,是“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是尼采在100多年前说过的话,今天听来,这句话仍然有穿透心灵的力量。现象归现象,发生了什么事,别人说什么,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    
    管理咨询
    2015年09月25日
  • 管理咨询
    Hay被贱卖?!一个时代可能因此结束了 // // // 据最新消息,咨询业巨头合益集团(Hay Group)被主营高管搜寻业务的公司光辉国际(Corn/Ferry International)收购,收购金额仅4.25亿美元!   而收购合益集团的光辉国际(Korn/Ferry International, NYSE:KFY), 是一家提供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并且专注于高管搜寻的公司。1969年成立于美国,1999年,Korn/Ferry在纽交所上市(NYSE:KFY)。现任CEO:Gary Burnison。   这场收购,或许标志着能力素质模型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的结束!   合益集团于1943年在美国费城成立,是一家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在全球47个国家设有86个办事处。包括IBM、联合利华等众多“世界500强”在内的全球知名正在使用合益的服务。其中,全球最受推崇的50家企业中,有35家是合益的客户;全球前十名的企业中,有9家在使用合益的体系。从成立至今,合益已为全球近万家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咨询公司之一,也是全球历史最为悠久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   来源:微信公众号:蜜蜂派                        
    管理咨询
    2015年09月24日
  • 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O2O智淘淘:你能颠覆麦肯锡吗? “提起管理咨询你能想到什么?” “麦肯锡。” “还有吗?” “……”   管理咨询,是由具有丰富理论实践经验的专业顾问,与企业有关人员配合对企业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解决企业问题,推动企业健康稳健发展为目的高端服务行业。自麦肯锡1926年在美国开创现代咨询业至今已有近九十年历史,而管理咨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以来也已超过三十年。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管理咨询的角色愈发重要起来,对国内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迫切需要“第三方专业顾问”在自己的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提供专业经验和系统解决方案,但咨询公司有限的服务力量和高昂收费却常常把他们拒之门外。而对咨询顾问而言,常年的高压和奔波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家庭难以平衡,同时,发展空间有限,收入/投入比相对较低等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国内咨询行业广泛存在“留不住人”的局面。   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让企业降低咨询费用,又让咨询顾问获得实惠?互联网、O2O的发展为咨询业带来了新的可能。通过互联网O2O的方式,直接让企业对接顾问,花更少的钱找到更好的顾问,也让顾问以更自由、更灵活的方式找到好项目,两方都获益。管理咨询O2O平台“智淘淘”的创始人闫铎东表示,他们就是看准了企业和顾问这两方面的需求。   闫铎东向创业邦介绍到,在智淘淘,有咨询需求的企业可以免费发布需求信息,智淘淘将信息进行结构化分析后推送给相匹配的认证咨询顾问,顾问自主决定是否申请参与该咨询项目,企业根据顾问申请情况和顾问资历自主决定是否与该顾问合作。   智淘淘的顾问从哪来?闫铎东透露,智淘淘上线前,创业团队通过在以往工作中的人脉积累和认真的地推获得了第一批“种子顾问”和“种子项目”。而自2015年1月底上线以来,已经有超过500位顾问注册成为智淘淘顾问,他们都具有至少5年的管理咨询专业经验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经验。   智淘淘服务的核心是让企业和顾问通过互联网直接对接,发挥互联网“去中介”的作用,把以往咨询公司的高收费拉下来(智淘淘顾问收费是咨询公司收费的1/3-1/10),在这个过程中,智淘淘还为用户提供咨询需求分析、企业-顾问会议组织、顾问选择建议、资金托管、项目监理等服务。   此外,在过去的工作中智淘淘的团队深切的感到,管理咨询的一大痛点是标准化程度太低,智淘淘也正着力提高管理咨询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实现服务的“高质量”、“可复制”和“快速扩张”。   目前,智淘淘有三位核心成员,都具有一线知名管理咨询公司丰富的工作经验,也都是85后。闫铎东表示,目前智淘淘尚未融资,但是他们相信自己正在做一件顺应时代趋势,并创造巨大价值的事儿。   此前,与“智淘淘”相类似的平台还有HRTechChina报道过的 专注中小企业咨询的 “收费版知乎”的“答赏”,也是一款通过垂直领域的专业问答涉足在线咨询,为企业经营者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致力打造最有价值的商业分享和人脉社区。 其实,问答类APP和网站领域,国外有Quora,国内有知乎。不同于知乎上形形色色的问题,答赏专注于管理咨询行业这一垂直细分领域,使专业性成为其最大的差异化属性。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管理咨询
    2015年0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