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应用
    【纽约】面向一线员工的移动优先学习平台Opus获得200万美元融资 面向一线员工的移动优先学习平台Opus于2022年4月14日宣布完成了一轮200万美元的融资。由Gutter Capital领投,Metrodora Ventures加入,现有投资者也参与其中。 这是Gutter Capital的第一笔核心投资,由联合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Dan Teran领导。Metrodora Ventures于2020年由Chelsea Clinton创立。 本轮投资将帮助Opus通过扩大产品和销售团队继续加速增长。 2020年10月,Opus推出了为拥有大量分布式无办公桌员工的企业提供移动优先培训------1.1亿美国工人在餐馆、幽灵厨房、大学、设施公司、零售、建筑和体育领域的一线工作。该公司由首席执行官Rachael Nemeth和工程副总裁Jeffrey Silver创立。 Nemeth的早期职业是食品制造和服务行业,最近曾在Danny Meyer的Union Square Hospitality Group工作过。她拥有第二语言学习证书,有五年的厨房英语教学经验。在加入Opus之前,Silver是Managed by Q公司的工程经理。在此之前,他与他人共同创办了 "Into",一个社交网络应用。 该公司已发展到覆盖从制造设施到连锁餐厅等垂直领域的企业。2021年12月,Opus发布了他们的协作式课程编写工具,以及他们的iOS和Android应用程序。 目前,市场上有1200个学习管理系统(或称 "LMS")--但它们都是基于网络的、单一语言的,并且需要数小时的时间来完成课程,因此一线员工无法使用。当雇主使用这些传统系统来培训一线团队时,这种组合导致采用率和参与度低下。自从Opus移动应用发布以来,92%的客户的一线员工已经采用了这项技术。平均而言,员工从下载应用到开始上第一节课只需要60秒。而且,Opus客户看到的用户参与度一直在85%以上。 Opus与传统学习系统的一个关键区别是,它反映了一线工作的现实。有些技能员工可以通过数字方式学习,有些则必须在实际的动手环境中进行培训。他们的专有平台允许雇主创建、翻译和提供定制的微培训,他们可以在不到10分钟内完成。员工在他们的手机上收到培训,并在三分钟内完成。同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他们的技能验证功能,验证实际的在职技能,如接听电话或叉车操作。 劳动力短缺对雇用一线劳动力的企业影响过大,而这一群体占美国工人的70%。雇佣一个正常的劳动力对于维持一个强大的供应链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经济的快速复苏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雇用一线工人的行业有一些最高的 "不出现 "和流失率。例如,食品服务行业的年流失率为110%。这个数字在大流行期间有所增加,使员工的保留和生产力成为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我认识Rachael、Jeff和Vince很多年了,我很高兴能把Opus作为Gutter Capital的第一个核心投资。Opus有一个特殊的团队,结合了使命、领域专长和卓越的产品。我们很高兴在下一章支持他们,因为他们为数百万无办公桌的工人提供了他们需要的工具,使他们能够茁壮成长,"Gutter Capital的联合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Dan Teran说。 Metrodora Ventures的Chelsea Clinton说:"投资Rachael和Opus的团队是一个简单的决定。Rachael致力于缩小无办公桌工人的软件不平等差距,这是我们劳动力中很大且不断增长的一部分,这让我们深受鼓舞。" "我们很高兴加深与丹和Gutter Capital团队的合作,并欢迎Metrodora加入--两者都是愿景和价值观一致的投资者。我们存在于未来的工作中,它必须是前线第一的。Opus是关于获得好技术和好工作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achael Nemeth说,"当雇主有一种简单、优雅的方式来培训和吸引他们的无办公桌员工时,这些员工往往会留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并得到发展。 关于Opus Opus 是一个移动优先的学习平台,可帮助企业快速提升其一线团队的工作效率。全球80%的员工不会整天坐在办公桌前,但99%的技术是为办公桌员工构建的。Opus 释放了人类的潜力,并加强了员工与同事的关系。凭借面向一线员工的高影响力技术,Opus 帮助企业加速进入新的工作时代。
    移动应用
    2022年04月15日
  • 移动应用
    无需编码,Glide可帮助您直接从电子表格构建移动应用程序   Glide的创始人是Y Combinator 2019年冬季班的一名成员,他们认为在企业中构建移动应用太难了。他们决定从电子表格开始简化流程,并自动将内容转换成滑动移动应用程序。 Glide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戴维•西格尔(David Siegel)正在Xamarin与其联合创始人贾森•史密斯(Jason Smith)、马克•普罗布斯特(Mark Probst)和安东尼奥•加西亚•阿普里亚(Antonio Garcia Aprea)合作。Xamarin是一家跨平台的移动开发公司,微软于2016年斥资5亿美元收购了该公司。在那里,他们亲眼目睹了企业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的困难。当他们在微软的两年任期结束后,四位创始人决定成立一家初创公司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看到,一些全球最大的公司是多么迫切地希望拥有一种移动战略,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是多么痛苦和昂贵。”在智能手机问世10年后,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重大进展。 创始人从研究开始,研究了近100种无代码工具,但他们对其中任何一种都不太满意。他们选择了受人尊敬的电子表格(很多人用来跟踪信息的商业工具)作为他们的移动应用程序构建器的源代码,从谷歌开始。 有句话说,电子表格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编程模型,智能手机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电脑。所以当我们开始探索Glide时,我们问自己,这两种力量能否结合起来,创造出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让个人和企业开发出Xamarin客户需要开发的那种应用程序,而且要快得多,”西格尔说。 图片:Glide公司开发了Glide服务,它可以让你在谷歌表格中添加信息,然后非常快速地从内容中创建一个应用程序,而不需要编码。 西格尔解释说:“你可以很容易地组装出一个精致的、数据驱动的应用程序,你可以自定义它,并将其作为一个进步的网络应用程序进行分享,这意味着你可以获得一个与任何人分享的链接,他们可以在不下载应用程序的情况下将其加载到浏览器中,或者你可以将Glide应用程序作为原生应用程序发布到应用程序商店。更重要的是,app和电子表格之间有双向连接,所以当你在任何地方添加信息时,另一个元素就会被更新。” 在咨询了Xamarin前首席执行官、GitHub现任首席执行官纳特·弗里德曼之后,两位创始人决定申请Y Combinator。他和其他顾问告诉他们,YC将是第一次创业的创业者利用YC庞大的网络获得创业指导的好地方。 西格尔说,他们学到的主要教训之一是,走出这个领域,与客户交流,而不是陷入对开发工具的行为的热爱的陷阱,这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该公司已经帮助YC的其他公司使用Glide工具构建移动应用程序。 Glide现在是实时的,人们可以使用自己的电子表格数据创建应用程序,也可以使用网站上可用的模板作为起点。有一个免费的层可以免费试用它。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 Glide helps you build mobile apps from a spreadsheet without coding
    移动应用
    2019年02月13日
  • 移动应用
    观点:企业级市场召唤一个“真正移动”的时代 编者按 : 彼得·瓦格纳(Peter Wagner)和马丁·吉尔斯(Martin Giles)都是风险投资公司Wing Venture Capital 的合伙人。   移动设备、云计算和大数据显现出来的优势地位,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运行的企业级应用不能充分发挥这一革命性转型的作用。甚至标榜自己是“移动为先”的某些服务,往往也不能推出新奇的功能来提高生产力和利润。   现在,企业级应用市场的规模达到 1000 亿美元,要想主导这个市场,就必须是做到“真正的移动”(authentically mobile),即如果我们不充分利用移动生态系统的特有属性的话,各项服务将难以完成,甚至不可能完成。   名副其实的真正移动企业级应用数量还很少。但是,一些从事客户关系管理业务的公司(如 Clari 和 Base CRM)和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创业公司(如 Yoi),他们的服务体现出了移动真实性的一些特点,这预示着移动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对于传统因循守旧的应用,“移动为先”的应用(优先使用移动应用而不是事后再用)必定是一大进步,因为传统方式只是在移动平台上简单模拟台式机的功能。“移动为先”的服务则提供更加优雅和更加直观的用户界面,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一些的独有功能。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传感器和轻便的用户输入设备来储存数据,可以对内容和操作方式进行超个性化的设置,同时这些服务的使用时间随意,对用户的吸引力更大。   但是,“移动为先”的服务主要还是优化现在的工作流程,以适应已有的新平台,而没有开创全新的功能。这是要达到真正移动应用(它们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前所要经历的一个中间阶段。下面的表格概述了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所谓真正的移动应用,就是说,没有移动设备,工作流程将很难进行。与“移动为先”的服务不同,它们更加注重搜集和分析促进创新体验的数据。若要设计出真正的移动应用,光是专注于移动的创业公司孵化器的纸上谈兵还远远不够,因为企业流程和相应的数据超出了移动获得主导权之前的那个时代的范围。   很多工作人员的手机上都安装了消费类应用,这是真正的移动。例如,Uber 就利用了移动的“及时性”特点,并辅以 GPS 技术来追踪人们的位置。如果在台式机上来运行 Uber 之类的应用,简直是太荒谬了——这种模式可以用来判断一种企业级应用是不是真正具有移动的特点。   一些打入企业市场的消费类应用声称自己实现了真正的移动,至少是部分实现了。例如,Dropbox 吸引用户的地方在于移动用户必备的同步属性。但是,它在台式机上使用的效果也很好,因此这就不是真正的移动了。然而,当 Dropbox 用在其他设备上时,它的重要性就大大显现出来了——Dropbox 的数百万用户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还有一些真正的移动消费类应用会以全新的方式来改善劳动力。但是,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们可以为“真正的移动”主导的市场提供个性化产品。估值极有可能达到数十亿美元的公司将是面向知识性人才的。相对于那些面向商店、工厂和医院的工作人员的“低等”应用来说,这些“高等”应用的收费更高,市场空间更广。   “真正的移动”趋势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 Slack(以团队沟通协作为基础的移动办公平台)却自我标榜为“原生的移动”,此举说明这一领域还是有很大潜力可挖的。就像 Dropbox 一样,Slack 既能在移动设备上运用,也能在台式机上运用,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并不符合“真正的移动”的标准。但是,它的一些核心功能,如“一体化”的高度集成、多样的数据来源和记录系统,只有在移动环境下才能发挥出特殊的作用。Slack 最多不过就是一个多平台交叉应用,越来越接近“真正的移动”。   一般来说,商业通讯就是在多个应用之间交叉进行。Blue Jeans Network(一家获得 Wing Venture Capital 投资的创业公司)已经推出了一种服务,使员工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参加多点式、跨平台的视频会议,并可以彼此之间分享视频画面。展望未来,开发商们可能会开发出真正的移动应用,那时,工作人员就可以轻松地把手机上的视频会议画面传输到会议室或台式机上了。   客户关系管理(CRM)也为“真正的移动”大发展做好了准备。Clari 可以通过手机向销售部门主管发送提醒,确保他们在会面前具有客户或潜在客户的最新信息。它还能提醒他们在外奔走时随时更新交易状态,以便可以快速捕捉和分享数据。Base CRM 则包括一项地理位置功能,可以绘制出用户的联系人地图,提供到达那里的一键式导航。   除了这些至少部分体现了移动真实性的应用开发早期例证,整个客户体验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覆盖售前和售后互动两个方面——将成为那些在企业员工和客户之间打造实时、动态联系的产品的沃土。   另一批真正的移动解决方案将出现在 HR(人力资源)领域,它们正在从相互孤立的《呆伯特》(Dilber)式卡通片,转变为一个数据驱动的整体,与重要业务流程紧密结合。新兴的“人力分析”领域(追踪员工互动等事情)看起来特别具有发展前景。   Yoi 已开始着手改善员工管理的成功率,向新入职的员工提供他们在外出活动及在办公室时所需要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Yoi 还可以实时捕捉和量化员工的数据,并反馈给部门主管,令其迅速介入,解决员工遭遇的烦恼,或是加速员工学习过程。   Yoi 就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例证,证明移动应用可以与数据和云端的力量相结合,用于深入揭示一个原本相当晦涩的过程,提高员工留存率。   其他对真正的移动企业级应用做好准备的领域还包括,支付、旅游管理和数字安全。正如我们在之前指出的,有些真正的移动消费类应用将会进入企业级市场,解决一些公司的实际需要。但创业者们也面临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机遇,为企业及其客户和员工从零开始开发新产品。在新兴的真正移动应用商店内,大量闲置货架正等待新产品的到来。   Mobile First, But What’s Next? Editor’s note: Peter Wagner and Martin Giles are partners at Wing Venture Capital.   The ascendance of mobile devices, 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 is having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ives of workers. Yet many of the business applications that run on their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still fail miserably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revolutionary shift. Even services that tout themselves as “mobile first” often fall short of delivering novel functionality that boosts productivity and profit.   The offerings that will come to dominate the emerging $100 billion market for enterprise applications will be those that are “authentically mobile,” a term we use to describe services that would be extremely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achieve without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the mobile ecosystem.   Truly authentic mobile business applications are still pretty rare. But services from firms such as Clari and Base CRM in customer-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from startups such as Yoi in human resources, have elements of mobile authenticity that make them harbingers of what is to come.   Mobile-first applications, which treat mobile use cases as the priority rather than the afterthought, are certainly an improvement over traditional, “pave-the-goat-paths” ones, which simply mimic desktop functionality on mobile platforms. Mobile-first services have more elegant and intuitive user interfaces, and they take greater advantage of some of 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These include the ability to gather data via sensors and lightweight user inputs, frequent, in-the-moment, “bite size” usage, and hyper-personalization of content and operation.   But mobile-first services still focus on optimizing existing workflows for the new platform in town rather than creating new-to-the-world functionality. They are an intermediate evolutionary stage on the road toward authentically mobile applications, which are true game-changers. The following table summarizes what makes these so powerful.   Authentically mobile applications address workflows that have been frustratingly elusive in the absence of mobile devices. Unlike mobile-first ones, they also place much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data, which fuel the innovative experiences they deliver. Conceiving them requires far more than just a “mobile for X” startup incubator whiteboard exercise because the business process and data being tapped were simply out of bounds in the pre-mobile world.   Many workers already have consumer applications on their phones that are authentically mobile. Uber, for instance, takes advantage of the “in-the-moment” property of mobile and leverages GPS to track people’s location. It would be ridiculous to think of developing an app such as Uber for the desktop — an acid test that we can usefully pose when assessing whether a business application is authentically mobile.   Some consumer applications with at least a partial claim to mobile authenticity have already crossed over into business markets. An example is Dropbox, whose appeal is grounded in the mobile must-have property of synchronization. It’s pretty useful on the desktop, so it fails the strict acid test for mobile authenticity. Nevertheless, its value soars when it touches other devices — something that is obvious to its millions of users. Other authentically mobile consumer apps will empower workforces in novel ways. But there is an exciting opportunity for startups to create products specifically for the corporate market with mobile authenticity at their core. The ones most likely to become multi-billion-dollar businesses will be those designed for knowledge workers. Such “carpeted floor” applications can charge higher prices and target larger markets than “linoleum floor” ones aimed at folk in warehouses, factories and hospitals.   It is still early days here, but the popularity of Slack, a workforce-collaboration tool that bills itself as “mobile native,” hints at the opportunity waiting to be tapped. Like Dropbox, Slack is a powerful tool on desktops as well as mobile, so it doesn’t pass our strict acid test. But some of its core properties, such as its “all-in-one place” hyper-integration with varied data sources and systems of record, are particularly valuable in a mobile environment. It can best be characterized as a multi-platform crossover application with an increasingly strong claim to mobile authenticity.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in general is a place where more crossover applications will emerge. Blue Jeans Network (a Wing portfolio company) already offers a service that makes it possible for employees to conduct multi-point, cross-platform videoconferences and collaborative screen shares from their mobile devices. Looking ahead, vendors may develop authentically mobile applications that make it simple for workers to, say, transfer a video session easily from a phone screen to a conference room or a desktop.   CRM is also ripe for greater mobile authenticity. Clari can send alerts to sales executives via mobile phones to ensure they have the most recent information related to a customer or a prospect before meetings. It can also prompt them to update the status of their deals on the go so that the data is captured and shared promptly. Base CRM includes geolocation functionality that maps users’ leads and contacts, and offers one-touch driving directions to get to them.   Beyond these very early examples that have at least a partial claim to mobile authenticity, the entire universe of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spanning both pre- and post-sales interactions, will be fertile ground for products that create vibrant, real-time tethers between a company’s employees and its clients.   Another cluster of authentically mobile solutions will appear in HR, which is being transformed from the disconnected, anecdotal adjunct of various Dilbert cartoons into a data-driven discipline that is tightly integrated with critical business processes. The fledgling field of “people analytics,” which measures things such as employee engagement, looks especially promising.   Yoi sets out to improve success rates in employee onboarding by providing new hires with information they need while on the move, as well as when they are at their desks. Importantly, the application also captures and quantifies data from employees in real time, feeding it back to managers who can step in swiftly to address any pain points or to speed up a learning process.   Yoi is an interesting example of how a mobile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ower of data and the cloud can be used to shed more light on a rather opaque process and to improve employee-retention rates.   Other domains ripe for authentically mobile business applications range from payments to travel management and cybersecurity. As we noted earlier, some authentically mobile consumer apps will migrate into the business arena to address companies’ needs. But there is an exciting opportunity here for entrepreneurs to create new offerings designed from the ground up for companies, their customers and their workers. Plenty of shelf space is waiting to be filled in the emerging, authentically mobile application store.   来源:techcrunch.com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移动应用
    2015年05月20日
  • 移动应用
    移动应用大行其道:你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从自适应网页设计到支付,移动应用对于小型企业而言已经变得日益重要。该如何将移动为你所用,答案就在下文之中。   移动应用将很快成为“主流”的说法并不恰当,同时也说明着这种情况还尚未发生。市场已经发生了改变,许多商家已然将移动业务视作企业基石的一部分。Forrester称,将移动业务纳入商业战略的企业已经迈出了超前的一步。如果你想要自己的企业获得成功,那么你就必须利用移动设备来改善客户体验。然而,客户体验从昔日的台式机、笔记本转移到如今屏幕更小的移动设备,这对于那些依旧钻研该如何通过网页、app与客户进行互动的企业而言,并非易事。如果你的企业还纠结于该制定何种移动策略的话,以下这些内容会对你有所帮助。   了解移动用户 在现如今这个日益趋于数据导向的世界中,商家在努力去了解消费者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哈佛商业评论》发现,68%的移动设备使用都是发生在用户的家中,包括打游戏、浏览购物或是八卦网站在内的大多数活动所占用的都是“私人专属时间”。通过对许多用户与设备进行互动方式的研究,企业可以对自己的营销力度进行调整,从而与目标受众相匹配。   忘掉app 尽管尚有例外,但是依赖于app或是网页来吸引客户的商家可以说是已经落伍了。Forrester指出,与其说期待app下载量或是网页访问数的增长,倒不如对用户进行定位,从而“占用”他们使用移动设备的时间。   想要与客户进行接触?以下的这些方式可供你参考:   移动支付app——在2015年,店家们正忙于将店内的设备(刷卡机)更换成能够接受新型EMV芯片卡的设备。将设备升级到NFC功能版本的成本大约在40美元左右,这与将设备完全NFC化的花费相较而言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自己的智能手机更换为具有NFC功能的新款,Apple Pay和其它NFC支付方式的使用数量也会呈现增长,零售商们在处理这些支付时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导航app——消费者一般都是边走边查店铺信息,所以商家必须保证自己的店铺信息能够在各种导航app中有着明显标注。   评论网站——虽然对于商家来说,对消费者的评价进行控制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相较于店家自己的页面而言,消费者从Yelp 和 Google Reviews上获取的信息会更多。商家确保自己的信息在这些网站上有所罗列,并且鼓励忠实客户来此发表评论,这点非常重要。   让移动端下单变得简捷 星巴克即将推出的点餐移动端对于消费者所期待的便利而言,只展现了极小的一部分。如果当地餐厅能够提供送餐服务的话,移动端点餐将会大有不同,特别是当店家与诸如GrubHub等外送承包公司展开合作时。对于产品供应商而言,让消费者能够很快的在移动设备上找的自己的产品、撰写评价、进行购买将会是一个持续的挑战,意味着购物页面必须在屏幕更小的移动设备上也能良好展现。   专注于移动内容营销 如果你的内容营销策略完全专注于在谷歌上如何进行呈现的话,那么在2015年,你可能需要对此进行重新思考。品牌也开始专注于从移动设备上与消费者进行接触,在这种方式中,客户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及感受与浏览传统网页是有所不同的。在现如今以移动为主导的营销世界中,讲述故事法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品牌与消费者进行接触时所采用的独特方式。   不难发现,今年,手机在很大程度上对客户的行为造成了影响。品牌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科技加以利用,与消费者进行接触,从而在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商家可以调整自己的内容营销策略,与第三方应用签订合同,从而拿下客户。   (via inc,译|快鲤鱼)
    移动应用
    2015年04月14日
  • 移动应用
    调查显示:50%的企业在移动应用安全方面的花销为零 上周Ponemon Institute发布了一个最新的研究报告,他们对超过400家大型组织在开发移动应用时的安全工作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了一些我们非常信任的企业,例如财富500强中的一些银行业、零售业、健康行业和事业单位。   调查的结果让人深感忧虑。40%的企业在将企业应用送到员工手中之前,不会对应用安全进行检查和扫描,从而导致企业的数据有被盗取的可能。另外还有33%的企业从来不对自己所使用的应用进行检查。   更让人震惊的是,有50%的企业在移动应用安全方面的花销居然为零。要知道,这些应用的用户经常会将自己的个人或是企业敏感数据上传到应用服务器中。   而且一些企业自己也没有做好自我保护工作。员工在自己的设备上大量使用脆弱的企业应用,而同时他们还会下载个人应用,这也加大了企业数据被入侵的危险性。Ponemon的调查发现,大约有67%的企业允许员工在工作设备上下载未经验证的个人应用。员工还可以使用这些设备访问企业的各种关键数据。   这种安全方面的疏忽,给黑客们提供了一个温床,让他们可以透过员工的移动设备来获取企业数据,尤其是那些提取了Root权限的安卓设备以及经过越狱的iOS设备。黑客可以通过这些设备轻松盗取敏感文件、个人数据,甚至可以远程打开设备的摄像头和麦克风,从而监听企业的重要会议。   许多安全产品提供商,例如Citrix、Arxan、Appthority和IBM都相继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试图扫灭移动设备上的恶意软件。但是这个问题依旧没有彻底解决,企业究竟要如何开始对移动设备的安全进行投资呢?   在去年一年中,共有超过1160万部移动设备被恶意软件所感染。而由于数据被盗给企业所带来的伤害,据统计超过了1100万美元,这其中还并未包括未来的客户流失所造成的进一步损失。   2014年,Ponemon Institute的另一份报告指出,数据入侵共计会给企业造成500万美元的损失。这些损失也在督促着企业开始对计算机、服务器和传统IT的安全性进行大规模投资。然而根据今年的报告来看,企业们却忽视了移动设备的安全。也许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我们还没有经历过严重的移动设备数据被盗事件。然而,随着移动设备数量的增多,以及移动数据的不断膨胀,黑客很可能在短期内将目光盯向移动设备。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移动设备数据侵入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政损失以及品牌声誉方面的损失。与其被迫采取行动,为什么不能防患于未然呢?   本文作者Subbu Sthanu 是IBM公司移动安全和应用安全部门总监。在加入IBM之前,Subbu曾先后供职多家著名安全软件供应商,例如Novell、NetIQ、Trustwave和BeyondTrust等。   (via VB,译|快鲤鱼)
    移动应用
    2015年03月27日
  • 移动应用
    关注:2015企业移动应用红蓝海之争 本文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 闵杰 / // // //   红海:资本市场“逐利”企业应用   “两年前美国资本市场对企业移动信息化的公司投资颇多,并购投资融资案例不断冒出来。中国IT资本市场一般落后美国1~2年时间,由此推算,中国资本市场的热点将在今年投放到企业移动上来,将有更多的厂商在企业移动应用领域竞争,所以才有了进入红海的说法。”从事移动办公解决方案的厂商数字天堂某高层告诉记者。     这两年,国际IT巨头在移动办公领域频频布局。SAP收购 Sysbase后,就拥有了SUP移动中间件平台和移动管理平台Afira两大超能力,在移动企业应用平台(MEAP)整体解决方案上率先完成布局。IBM在先后收购以色列公司移动中间件产品Worklight和Fiberlink通讯公司(Fiberlink以MaaS360的品牌提供基于云的企业移动管理解决方案)后,也完成了MEAP整体拼图。Oracle先后发布Oracle移动平台和移动安全套件,加紧了移动办公的布局。而国内的企业动作也不差。现在国内的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竞争本身就非常激烈,IDC高级分析师王学亮告诉记者,除了传统IT厂商之外,很多新兴移动信息化厂商也加入战团,从业厂商数量很多,包括运营商、移动设备制造商、ISV、SI以及传统的老牌IT厂商,如IBM、SAP、用友、金蝶。     BAT们也盯上了这块市场。移动办公应用企业imo新任总裁刘轩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BAT们正在从C级市场向B级市场转型,例如腾讯推出了企业号,要从原来的微信向企业市场转型,之后阿里巴巴也推出了自己的企业即时通信工具“钉钉”,百度也有自己的直达号。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杨志伟告诉记者,投资人对这个市场,过去一直是看淡的,但是现在突然间成为投资界比较热门的一个类型,最近他也看到各式各样围绕着企业移动的应用越来越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要求的高效的沟通和协同所需要的技术手段、设备、网络环境、内部计算和各种IT技术本身等,在今天已经达到了能够让企业的沟通和协同真正成为企业执行力的境地。     对于即将进入红海阶段的观点,王学亮表示赞同。他说:“从我们调研的结果来看,最终用户已经开始接受移动解决方案,并付诸具体行动,大部分企业都设置专门的移动信息化预算,并开始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从厂商角度来看,部分厂商增速非常快,未来有厂商年收入将会突破1亿元,并已经开始受到资本市场的追逐,大量并购融资案例开始涌现。”     蓝海:市场正处理性上升阶段   但是,相反的观点和判断也有。刘轩铭回答记者:“我并不认为现在是红海。企业互联网在现阶段有点像局域网,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联,需要有个平台来打通企业内部和外部、不同计算设备之间的障碍。而且所谓的企业市场不能仅仅看到企业软件的市场,或者是企业市场转换成云服务的市场,应该要看到还有更多新的模式出现。”     企业移动应用市场的实际情况如何,数据可以表明。据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调研,部署移动OA的企业占比达到84.6%,移动CRM占比达到61.5%,部署移动业务管理的企业达57.7%,部署移动ERP的大约30.0%,部署移动财务的达到10.1%。大多数企业用户在移动OA的使用深度和广度方面主要集中在“事务级处理”,以及基于移动端进行简单的文字和电子表格处理、文件收发、电子文档管理、办公日程管理等。     市场正处在理性上升阶段,用户需求更加明确。数据显示,2013年移动OA市场规模达到0.87亿元,而2014年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41亿元。今后几年中国移动OA市场依然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2015年移动OA市场规模将突破2亿元,增长率在50%以上。     移动OA仅仅是企业移动信息化的一部分。伴随着移动OA的普及与应用的深入,基于移动OA进行业务处理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必然会促使移动OA深入到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并与ERP、CRM等业务相关系统之间进行数据打通,并成为移动门户的重要应用组成部分。     这个市场上,市场参与者既包括向移动OA开拓的传统厂商如通达、万户、蓝凌、泛微等,也有一批专门从事移动办公解决方案的厂商如烽火、数字天堂等。但是并没有领导者或是王者,总体上呈现小、散的特点,各个品牌所占据的渗透都较小、分布较分散。目前品牌渗透率较高的致远、通达等所占的比例尚不足15%;其次的金蝶、万户、泛微等品牌,所占的比例在4%~10%之间;而更多品牌的市场渗透率基本低于4%。     所以,刘轩铭认为现在还没有一个有足够威胁性的企业或产品出来。     纯移动信息化厂商更有竞争力   最具竞争力的是国内新兴的纯粹移动信息化厂商,他们具备软件定制开发能力,能够迅速迭代开发。     2015年将是企业移动应用市场的爆发年,也是资本市场最为疯狂的一年。在投资人眼里,企业移动应用或是说企业互联网已经到了爆发的时间点。所以,投资人看好这个市场,企业也纷纷投身其中,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谁会更有优势?谁会更有竞争力?王学亮认为,最具竞争力的是国内新兴的纯粹移动信息化厂商,具备软件定制开发能力,能够迅速迭代开发,满足行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另外就是传统的IT厂商,拥有大量的客户基础,在移动互联时代,可以基于良好的客户关系和庞大的客户存量,来叠加销售其移动解决方案。     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一个事实:现在传统的市场推广渠道占据了移动信息化大部分的市场出货量,厂商直销和分销商代理销售是绝大部分,而通过应用分发渠道所占比例不足5%。     即使是BAT的进入,这里还有很多壁垒和瓶颈。刘轩铭告诉记者,BAT们在B端并没有很多积累以及对这个市场的足够理解,也没有足够好的产品。现在是各个服务商在各自竞争,企业用户需要进入很多入口,调用很多的应用和工具。而以后的趋势将是一个服务提供商整合所有的资源,让企业更方便地调用各个应用,提供服务。imo正在做这个事情。   观点 赛迪顾问软件和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郑昊:深入核心业务的应用不多见   赛迪预计2015年移动信息化整个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未来几年增长率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专业从事移动管理的思可信、国信灵通、携智等,传统信息化和专业移动信息化厂商如IBM、思杰、东软、天畅、烽火星空等是较早参与移动管理领域中来的厂商。互联网公司也开始进军移动信息化行业,包括奇虎360也已经推出BYOD安全解决方案。对于移动信息化行业,个人认为我国移动信息化行业还未进入红海。站在市场需求角度,移动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未来的大势所趋。从具体的应用层面来看,目前的产品多数还是围绕着企业边缘业务系统进行发展,深入业务核心系统的产品并不多见,例如移动ERP、移动PLM等,针对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实现移动化的需求一时还不能充分满足。而站在供应商角度,是采用“红海战略”还是“蓝海战略”,需要基于供应商对“蓝海”的理解和认识。我很认同这句话:“尽管有些蓝海完全是在已有产业边界以外创建的,但大多数蓝海则是通过在红海内部扩展已有产业边界而开拓出来的。”虽然较早参与的专业厂商、传统信息化和专业移动信息化厂商占据了移动信息化市场主流,但后起之秀带来的威胁也不可小觑,如国内致力于Hybrid混合移动应用开发的AppCan,互联网安全企业奇虎360,以及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     2014年12月,AppCan获得B轮1亿元人民币融资并正式宣布AppCan移动应用引擎开源。1亿元融资将重点用在两个方面:开源后的运营服务工作和涉足智能硬件。也就是说,AppCan在2015年将提供软硬一体的移动应用开发、发布平台,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更广阔、更自由的移动支撑平台。在全新的政企业务布局中,由中国电信上海理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开发的MDM应用已经成为中国电信政企移动互联应用中的最重要产品。     目前来看,以行业特色解决方案为切入点的竞争可能越来越多。目前移动信息化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同质化较强,产品研发与行业的业务流程、行业文化特点、客户特点等欠缺深入契合。随着用户移动应用的逐步深入,移动信息化会更加体现各行业业务特性和企业文化特色。   亚信科技移动SaaS业务部总经理洪涛:中小企业移动需求最多   不同的企业规模对移动应用的需求程度是不一样的,从市场调研发现,有86%的移动应用需求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转型移动应用的主力,而大型企业尤其是国企和500强企业,则转型缓慢。在大型企业,IT建设项目周期长,大多是项目制建设,其企业自身的IT能力较高,较难形成长期的SaaS业务模式。不过,大型企业的移动化项目比较容易形成标杆。而中小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化需求强烈,其决策链条简单,决策速度快,项目实施简单,定制化要求少,信息化建设短平快,自身IT维护能力弱,采用租赁模式能有效降低信息化门槛,中小企业也比较容易接受SaaS模式。所以,我们的目标市场还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和县级政府部门,他们没有高额的资金预算建立自己的服务器和IT系统,才是真正需要移动SaaS服务的目标客户。   华为交换机与企业通信产品线业务发展总监黄添:移动办公需要安全合规方案   不是移动互联网吃掉各行各业,而是融入各行各业,让各行各业的工作更加高效、管理更加便捷。移动信息化或者叫移动办公,它是下一个台风口。影响整个企业办公移动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使用习惯、企业应用的不足、成本管控等等原因,但有很突出的原因是安全合规的问题。企业的运营、资金等很多重要数据都在里面,如果不安全合规,企业没有信心把办公放在移动办公上来做。华为对企业移动办公BYOD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简单讲是从手机接入开始,到各种接入,到专署的安全隧道,到最后企业的安全管理,包括这些应用上的运营,最后基于这个安全平台能够给合作伙伴接口做业务开发。    
    移动应用
    2015年02月02日
  • 移动应用
    2014我们不得不和道的科技趋势:四大因素驱动软件凌驾硬件趋势已形成   作为一个IT人,业内工作者,我们每年都会对过去的一年进行盘点和对新的一年进行展望,有一些趋势和技术是我们2014年必须关注的,无论是高管还是基层员工,或者是媒体从业者,意见领袖都需要对未来进行展望。   今天我从云端、移动、大数据与社交网络等四股IT驱力,所掀起的IT变革进行梳理,希望能给网友们一个明晰的IT趋势图。   云端、移动应用、大数据和社交网络,是Gartner于2013年提出,将改变数字世界未来的4大驱力。在这4大驱力互相交织、影响下,除了对企业、消费端的生态产生影响,也将同时对企业IT预算产生根本的冲击,其中最显著的改变,就是2014年企业IT在软件项目支出,将出现千禧年以来的最大幅增长。 这样的变迁,主要导因于4大驱动发力点:云端技术的成熟。公云应用越来越普及,让企业未来可以不用为了需求扩大,而添加大量的硬设备,或者聘请硬件维护的人才。SaaS服务潮流,更让企业能依不同的使用规模,动态地控制IT成本。在Gartner的预测中,由云端启动的软件市场能量,将在2014年逐渐发酵。 除了云端技术作为支撑企业IT软件的推力之外,移动应用是另一股带动软件市场的拉力。移动设备的普及,导致BYOD需求的迫切增加。企业未来不再需为员工准备平板、手机,相反地,企业需要的是制定适当的政策,并导入适当的管理软件,如MDM(Mobile Device Management)、以及MAM(MobileApplication Management)的相关应用软件。这样的趋势,也会直接导致硬件和软件支出的此消彼长。 此外,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更将进一步拉升企业的软件采购需求。社交网络上大量的用户言论,提供了丰富、密集的大数据分析来源,这些数据报括消费者对商品的言论、兴趣、喜好,再搭配上社交网络蕴藏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性别、年龄、按赞的网页以及人际网络等),逐渐形成企业制定产品规格、规划营销手法的重要参考依据,想要善用这些优势,相较于购置硬件,企业在大数据软件、解决方案上的投资与研究,势必就得要持续增加。 除了Gartner提出的4项驱力之外,软件定义一切(Software-defined Anything)的趋势,也将逐渐扮演软件鲸吞企业IT预算的要角。以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这种网络虚拟化的技术来说,网络管理员不再需要调整路由器和硬件网络架构,就能利用软件、程序重新规划网络,控制网络流量,在既有网络硬件资源的情况下,就能达到网络资源利用的优化。此外,例如SDDC(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S(软件定义储存)、SDI(软件定义架构)等新观念的普及,都可能导致企业IT在软件采购上的预算比例逐渐增加。 不过,企业IT在软件和硬件上的支出比例虽有改变,并不意味着硬件的采购力道就会因此下降。为了加速导入,企业越来越考虑采用厂商软硬件整合的Appliance设备,也越来越多厂商推出类似产品,例如大数据设备以及储存云设备等。像这样从”软件优先”,再让”硬件架构配合软件”,做出整体优化的作法,也将持续成熟。 就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来看,在硬件发展成熟至一定阶段后,软件的加速成长是必然的。企业IT投资比重的变迁,也不会自外于这个趋势,2014,软件凌驾硬件,主导IT预算分配的态势,已经逐渐成形。   作者:人称T客
    移动应用
    2014年0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