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的朋友
吴晓波:预见2017(演讲全文整理)
整理/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昨天,小巴熬夜为大家整理出了年终秀上吴老师对2016年8个预测的复盘,总结了过去一年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儿。
今天,2016年正式过去了,在2017的第一天,小巴第一时间奉上吴老师干货满满的“预见2017”超长演讲。
2017年,关于创业、关于消费升级、关于投资领域,关于所有你关心的事,吴老师将会做出哪些预测和展望呢?
以下根据吴晓波频道年终秀现场演讲整理
预见2017
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名词:舒适感。
有一个新闻客户端,知道你喜欢什么东西,并且不断向你推荐你喜欢的东西,这时你会感到非常舒服,但也是你要警惕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拒绝舒适感,拒绝之后会很焦虑,产生不适感。有了不适感,你才会愤怒,才会反抗。
2017年很可能是让你产生不适感的年份,这是好事儿。我们会面临一个非常陌生的年份,甚至比2016年更让我们陌生,这份陌生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2017会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呢?
1新锐中产渐成主流
我们对2016年的第一个预见是中产消费元年的到来,这件事在2016年变成了现实。我认为2017年它会由元年的萌芽状态渐渐成为主流,这个主流不仅仅是消费、产品方面的变化,它有可能是橄榄形中间的数以亿级的中产阶级的扩大。
当这些人不断增加时,这个社会改变的不仅仅是消费观,它会改变什么呢?会改变审美,会改变价值观,会改变这个国家很多的公共问题,甚至改变我们对“公平”这两个字的理解。当新锐中产成为这个国家的主流时,中国将出现新的增长点。
今天我们这个国家,在主流社会中有60后、70后、80后、90后,不同年龄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认为要理解2017年的中国,就要来了解统治中国社会的这四类人。
60后已经从中国产业经济的创业一线大规模退出,这是一件让人很纠结的事。中国2000位富豪的平均年龄是53岁,集中出生在1963年,在互联网行业、信息行业中,他们是最焦虑的群体。2017年他们会退出一线舞台,交给80、90后,成为80、90后的投资者。
他们是未来投资的主力人群,因此60后的投资观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事情。
对于70后,我们要关注的是消费观。今天中国的汽车、服装、娱乐、电影,很多观念是由70后主导的。
而对于80后呢,要关注的是80后的审美观。80后正慢慢走到舞台的中央,他们现在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中层干部主力人群,所以他们的审美观在定义中国的文化是什么,中国的消费是什么。
再来就是90后,90后是中国过去100年以来第一批在和平时代和物质丰裕年代出生的人,他们成长在一个互联网化时代。他们成为未来中国消费的反叛力量。
这些人,他们的家庭构成了今天中国的中产阶级,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人群。他们的投资观、消费观、审美观和叛逆观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2工匠精神再造国货
2017年,随着消费升级,工匠精神将再造国货。
我们在研究经济史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景象,什么时候一个国家的国民开始要穿自己的服装,买一把中国人自己做的雨伞,喝中国人自己的茶叶,用中国人自己的杯子,穿中国人自己的衬衫?
这些工匠精神怎么出现?美国、日本各个国家都一样,当中产阶级成为消费主力的时候,国民本土文化崛起,国民自信心崛起,就需要有本土文化的商品。当需求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供给就发生了。
这么多年,中国制造业者、企业家,长期以来认为模仿是最大的成功,把国外的电影、国外的衣服、国外的家电拍回来,用最低的成本、最大的规模制造出来。很长时间里,中国的消费者没有为本土创新买单的意愿,而这一切在今天发生了变化。
同时,这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是整个金字塔式的环境解构的过程,是消费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2017年中国大型企业、大众品牌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同时一些愿意为内容、产品付出努力的人将成为中国新的一批企业家。
他们不再是规模很大的企业,而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的生产和制造不再是性价比模式,而是性能比模式。其实我不知道他们能走多远,能做多大,能坚持多久,有没有人会成为独角兽,有没有人会在两年后破产,我真的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我要支持他们,因为他们是产业转型的未来,他们用和父辈不一样的方式制造这条围巾、这件衬衫、这双皮鞋。他们用他们的方式重新让所处行业感到非常不舒服,他们都是叛逆者。
年轻人用这样的方式来告别大师们,我们把他们定义为新匠人。这些人一定不是回到传统中,而是用新的工艺、新的审美、新的技术,重新完成变革。
3跨境并购倍级增长
今年5月份我带了150个企业家去德国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现在有一个名词叫“德国工业4.0”,我们看到柔性的生产线、新的传感技术、智能化的车间。明年我们还会带500个人继续去看西门子的工厂以及奔驰的工厂。
我比那些企业家晚到了两天,下飞机后导游来接我,第一句话是:吴老师,我们已经有两个团员要买德国工厂了。
我跟驻德大使馆的领导打电话,问2016年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案增加了多少。“增加了3倍”——这是未来几年慢慢成为主流的景象。因为中国的产业转型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最真实,我们有超过14亿的消费人口,1亿的中产阶级。
整个产业转型建立在消费升级的前提下,所以未来我们会成为全球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升级最大的试验场。当我们有强大的消费能力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人民币泡沫化红利到全世界抢购最好的技术、设备和原材料。
我想我们不会像日本人一样买一些标志物,我们会以中小企业为主,以中国的中产阶级和富裕阶级家庭为主,以更渗透的方式到发达国家去买他们的金融资产、技术资产、实业资产。这在2017年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4人工智能穿透产业
我们认为2017年人工智能会有发展。
2016年年初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则新闻,阿尔法狗战胜了韩国的围棋冠军。但是我们会说这个狗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如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年我出版了一本书叫做《腾讯传》,念一段文字给大家听。
0:42“吴老师”朗读录音来自吴晓波频道
念得好不好?我如果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机器念的呢?这是一家中国的语音技术公司向我要了十个小时的演讲内容,然后让机器深度学习,用我的声音念出了这段文字。
这是人工智能进入我们生活的一个非常小的应用,这些应用已经慢慢地在向各个行业渗透。
今年年初我们在深圳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他们把自己叫做金融科技公司,这家公司原来有2400人,做P2P,做互联网金融销售。我去的时候有多少人呢,400个人,砍掉了2000人,但是在过去十个月里发展了500万用户,做了200多亿的贷款余额。
通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方式,把你的名字、一些信息告诉他们,机器可以在两分钟之内认定能不能贷款给你30万。
所以,在2017年,人工智能会以比我们想的更快的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穿透我们的产业。
5资本市场频繁换壳
在资本市场,2017年会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年份。
2016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暴涨给了中央政府极大的警惕,2017年年底会召开十九大,所以整个2017年中国的政治、经济、舆论都将以稳定为第一前提。
因此不动产市场在2017年会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不可能出现类似2015年第四季度和2016年上半年的暴涨行情。资金会去哪里呢?会进入股票市场。二级市场中好的公司,或有重组价值的公司将成为重要的争夺目标。
对于机构资金来讲,无论私募基金还是社保基金都很充裕。但在资本市场以外,无论实体经济还是服务行业仍然处在水深火热的转型当中,所以大规模的资金缺少好的标的物,他们一定会找到一个相对确定的目标,哪怕它是一个壳。
2017年,在规范化的前提下,我认为险资会入市,跟它一起进去的还有私募基金、风险基金,甚至国家的主权基金。
同时,在资本不断进入上市公司的前提下,中国现在的3000家上市公司,当中绝大部分都是传统没落的、处在一个非常不适状态下的资产,他们将利用2017年的资产荒和资金入市完成改造。
这个过程会比较野蛮、血腥,很可能充满种种灰色交易。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行业状况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衍生工具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会愿意在中国本土上市。
在这些投资、转型、买壳和新的规范调整过程中,2017年资本市场会比2016年表现得更加活跃。
6理财恐慌持续蔓延
中国转型仍然非常艰难,我认为2017年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破产倒闭的状况会持续。
外贸公司,如果没有办法跟新的跨境电商模式嫁接,那特朗普上任会对中国的外贸造成冲击,外贸将继续处在一个动荡的环境中。
为了完成这次空前的产业转型,中央政府仍然会做两件事,第一是会继续通过PPP的方式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以维持6.5%以上的GDP增长。第二是继续容忍货币的“量化宽松”。
中国企业中的20%将引领这个国家的经济转型和升级,80%的企业仍会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状态下。
如果这些事情在2017年成为现实的话,就意味着2017年中国家庭贫富悬殊继续拉大。所以2017年可能会出现理财的恐慌,中产阶级不知道买什么资产,眼睁睁看着货币贬值。
7新型垄断挑战公平
我认为未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有两个非常重大的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我们要通过年轻人、工匠精神、广大的中小企业完成这一次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是一次代价非常大,但我认为成功概率很高的转型。
第二个主题是公平,历史永远在发展和公平中摇摆。
互联网经济作为一个让社会变形的普适化经济,在各行各业都引发变化。但我们一方面看到互联网、新技术的力量把旧的商业模式彻底推翻,另一方面又看到新型的垄断。
又如,中国允许发片公司和影院合为一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人可以控制影院的屏幕数和电影的上映速度,这就在中国影视市场诞生了垄断。垄断产生之后,垄断者发一些烂片填充到我们的时间当中,中国的电影创新就被扼杀了。
很可惜在中国过去这些年里,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监督能力被破坏了。《东方早报》将在2017的第一天停刊,它是最早报道三聚氰氨的媒体,今后谁给我们报道三聚氰氨?
成为新中产的标志并不是拥有多少钱。你的家庭资产仅仅是你成为中产阶级的前提,成为合格的中产阶级需要对中国的公共事务表达态度和立场,为这个社会的公平奉献我们的力量,这是我们社会稳定、健康和理性发展的前提。
所以我认为,2017年以后,随着中产阶级不断崛起,反对垄断和对公平舆论环境的重新定义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8全球通缩政经动荡
2017年,全球仍然在一个通缩的环境下,反全球化的景象会继续蔓延。
法国、德国将要改选,2017年是欧洲动荡的观察点。美国的特朗普当选第一年,会在欧洲做什么?会对中国做什么?而在2017年年底,我们的政府也面临换届。欧洲、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全球会在通货紧缩和反全球化的状态下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
各位会发现,每一年都会出现很多令人焦虑不安的事情,但是我们每年12月底还是会来到这个舞台预见下一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它会在不断的不适应和变化中迎接新的可能性。
大家还记得在去年年终秀演讲幻灯片上的最后六个字吗?“风很大,一起上。”我们在2015年看到了互联网+,看到了传统制造业遭到互联网经济和新经济的巨大冲击。2015年底,中国的制造业者、企业家做好了面对变革的准备,但是一年过后我们发觉,变革仍然会从出人意料的方向袭来,我们的生活还是有相当大的部分被不确定性改变。
2017年这样的景象仍然会发生。所以我们仍要做好准备,保持理性的状态,用积极向上、健康,甚至带有一点快乐的心情向新的一年迈进。
-
时间的朋友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精简版:2017年的5大趋势与变化
2016年12月21日,罗振宇发了一条微博,微博中称,“今天是我坚持每天60秒的第1461天。距离我结束这份坚持还有六年。”
2016年12月31日,坐标深圳,罗振宇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二次“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距离他结束这份坚持还有十九年。
演讲同步在《深圳卫视》直播,邦哥亲赴现场聆听演讲并做如下笔记:
1、时间战场
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未来有两种生意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一是帮助用户省时间,二是帮助用户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2、服务升级
市场上有一种叫做“父爱算法”的需求。将来会诞生很多伟大的公司。背后的精神就是六个字:你不用懂。听我的。真正的机会不在于付费还是免费,而在于你是不是在提供服务。
3、智能革命
智能革命这个话题,比脸还大,比肾都虚。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会相当大。也许只要5到20年,在我们还没有退休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极其陌生。未来社会什么样?推荐你看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书。
4、认知迭代
2016年,有一种气氛在弥漫,叫事情正在起变化。面对这个全新的庞然大物,你有两个选择:交越来越贵的“共识税”,或者打越来越残酷的“认知战”。抢认知变成下一个战场。谁能提出新认知,谁就占领未来。阿里和京东就是最好的例子。
5、共同体危机
有一个词,使用频率在2016年飙升了200倍——“后真相”。情绪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事实。郭德纲和曹云金互撕,冯小刚和王思聪互撕,从这一场场互撕中,我们应当学到什么。
以下是演讲精简版:
首发|创业邦( 微信号:ichuangyebang)
编辑|邦哥
活动|2016年12月31日 罗胖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
2016年充满了神转折。所谓三大黑天鹅事件分别是:AlphaGo狂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英国脱欧;特朗普赢得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
这就是2016。全世界好多事都只看到掉下来一只靴子。另一只靴子什么样、掉不掉、什么时候掉、怎么掉?现在一概不知道。
很多人今年会因为环境的不确定,而感到茫然失措。但是创业者不会。
我们定义的创业者,不仅仅是指那些拥有一家公司的人,只要他是试图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更多的人达成协作,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他在我们的眼里,就是一个创业者。
创业者的世界很独特。他们不会去感受那些缥缈的好和坏。远方的消息好也罢,坏也罢,我们仍然身处具体的处境中,只有具体的问题和具体的方法属于自己。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
因此,以下趋势与变化,是你作为创业者,在2017年不应忽视的“具体的处境”。
一、时间战场
2016年,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国民总时间。GDT(GrossDomestic Time)。在我们可见的未来,时间是绝对刚性约束的资源。一分一秒也多不出来。
三年来,人均每周上网时长变化趋于平缓,稳定在每周26.5小时。算到极限,有10亿网民,每天花5个小时。互联网可以开采的国民总时间,大概为18250亿小时。
这将带来商业上的巨变。
首先,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
再也没有什么行业边界了,每个消费升级的行业都在争夺时间。电影、视频、游戏、休闲、度假、直播,在时间维度上,它们都是竞争对手。
时间战场,变成了特别重要的一只黑天鹅。
也就是微信的张小龙敢说,微信有一个基本价值观,一个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其他的创业者哪里能这么傲娇。你生意再大,拿不到用户的时间,你的未来就岌岌可危。
这就是为什么马云从旺信、来往,到现在的钉钉,一直放不下社交情结,2017年,阿里系,甭管是支付宝还是钉钉,一定有一轮像样的社交进攻。
第二,消费者花的不仅仅是钱,他们为每一次消费支付时间。
2016年初,中国电影屏幕是3万块;到年底飙升到4万块。但整个电影票房从去年的440亿仅仅只涨到了今年的450亿。
除了行业补贴停止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电影是一个要支付时间的消费品。
猫眼的老板郑志昊说,看电影,不是碎片时间的支付,是整块时间。做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时间风险也越来越高。
所有的行业都必须警觉,不是你不努力,也不是你的行业没价值,也不是你的价格不够低,而是你索取了过多的用户时间,大家付不起了。
第三,商机从空间转向时间。
这一轮消费升级提供的不是炫耀品,而是体验品。不是优化消费者在空间里的比较优势,而是优化消费者在时间里的自我感受。同样是茶,他们不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付钱,他会为了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而付钱。
所有的体验,本质上都是时间现象。
消费升级,人们不见得再会去买昂贵的奢侈品。
未来有两种生意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一种是帮助用户省时间。
那省下时间干什么?
这就是第二项生意——帮助用户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二、服务升级
时间是新的战场,也是新的货币。在这个处境里,商业有两个获得用户的办法:
一个是让他上瘾,拖住他的时间。
一个是提供服务,优化他的时间。
今日头条每个月为1.5亿用户提供服务,每天有7000万人上瘾一般花76分钟在上面看新闻。
有一次,我和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在一起开会。我私下跟他交头接耳。
我说,用户要什么,你就给什么,甚至他们没说出来你就猜到了。这叫母爱算法。在中国这个市场,没人比你做得更好了。但是好在这个市场上还有一种父爱算法的需求。将来也会诞生很多伟大的公司。
这就是我讲的服务:给人们他还不知道的好东西。互联网让所有的产业都必然向服务业演进。围绕这个服务进行的消费升级,也是我预判的下一个阶段的消费类创业机会:
让用户在自己的知识盲区里能“放心”。
有一次我约朋友吃饭,让和菜头给建议。他说了很简单的几句话:
1,某潮汕牛肉火锅。
2,我吃过十家,这家最好。
3,严格按照商家提供的时间涮肉,说四秒绝对不要五秒。
4,调料只许用酱油加点辣椒圈,绝对禁止用麻酱。
完了。
爱死他了。我愿意为这样的粗暴态度付费。
所有这样的服务,背后的精神就是六个字:你不用懂。听我的。
这样的服务升级,是2017年市场上的第二只黑天鹅。
这波机会的本质,是靠父爱算法告诉用户,放下你手里的烂东西,我告诉你一个好东西,跟我来。这正是这波服务业机会最有意思的地方。
有人问过我,如果你有很多很多钱,你会做什么?
我说,我每天吃饱喝足,找一个团队,每天替我去世界上搜集最好的老师,用最有趣的方式,给我讲最好的课程。每天中午,我睡醒午觉之后,一个葛优躺,坐在那里,让他们讲给我听。每天讲一个话题,破我心中的一个迷雾。如果我家房子够大,我会在身边再放几把椅子,请朋友来听。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卖票。
有一次,我把这个梦想讲给我们公司的CEO脱不花听。她说,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做的“得到App”吗?
我从2016年上半年就开始四处鼓吹内容付费,年中就开始推出得到App里的订阅产品,正是在内容领域实践上述思路。
我知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机会。
真正的机会不在于付费还是免费,而在于你是不是在提供服务。
知识过去不是服务,它只有一系列的产品。出版业在卖书,传媒业关注拿到了多少注意力,最像服务业的教育业也不过是一种对用户的管束机制。
所以,如果有人能提供高品质的、可持续的、专业化的知识服务,这就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创业跑道。
得到App的灵感其实来自O2O。在前两年的O2O创业泡沫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神奇的景观:每个人被互联网赋能成为一个君王。滴滴是他的御马监,美团饿了么是御膳房。
他为什么不能有个翰林院呢?
这就是得到App:我们请全国各个领域最有学问的老先生、姿态谦恭的服务你。你付了费,就是君王。
君王的朝廷里也容不下太多的臣子。六部九卿太医院目前还空着,创业者抓紧。
三、智能革命
智能革命这个话题,比脸还大,比肾都虚。但又不得不提。
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崛起。过去,我们对所有人造的东西都会说,听我的;而这一次,我们只用说,你看着办。
智能革命来得又快又急,2016年,不管是谷歌、苹果、亚马逊、Facebook、微软、还是中国的BAT,不管原来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大家都把重兵压在了人工智能上。
在近些年的商业进程中,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口径一致的判断。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人工智能是未来,是下一个主战场。就像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说的:人工智能,技术方向尚不明朗,但所有大公司都已重兵进入。
还用说吗。智能革命,2017年的第三只黑天鹅。
人工智能火到这种程度,我作为文科生也只好去四处请教我能找到的人工智能专家。学了一圈之后,我渐渐知道了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一些误解。
简单澄清三点:
第一,人工智能不是在复制人类,它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存在。
机器和人类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是机器不会疲倦。你在打游戏的时候,他在学习,你在休息的时候他还在学习。
这导致机器思维和人类思维的一个重大区别。
人因为能力有限,思维方式是尽量简化。所以我们有那个重要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样可以更方便地理解和传递知识。但是机器的能力足够强,它不需要把世界简化了之后再去理解。人工智能其实是让世界恢复了原本的复杂性。
于是,运用机器思维的亚马逊公司,它拥有3亿用户,就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大数据,运算出三亿个结果,给每个人展示一家独特的店。
在人工智能逻辑里,它不关心人类对一件事情的定义,但是它可以输出你要的答案。只要有大量的数据,它就能用跟人完全不同的思路,达到同样的结果。
第二,人工智能不会提高玩家参与的门槛,是降低了参与门槛。
以前各个领域的人工智能,比如搞声音识别的和搞视觉识别的、搞自动驾驶的,是完全不同的行当。但是,因为人工智能的算法底层被打通了。各个应用场景中的人工智能,在算法上越来越像。真正最重要的战场转换到大数据上了。
谁的数据更多,更精准,谁的技术怪兽就会被喂养得更强。
过去我们以为,人工智能这一波机会是大公司独享的机会。但是现在看起来,那些顶尖的算法工程师会出来创业,会进入新兴公司和新兴市场;那些计算能力,已经在通过云技术变得人人可用;那些数据,本来就不是大公司的。
而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会相当大:
首先,全世界43%的人工智能论文都是中国人写的;其次,我们每年能毕业上百万的工程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像我们中国人一样乐于向互联网贡献数据,通过各种买买买、卖卖卖。
假设人工智能医生真的是靠大数据和海量的病例才喂养得出来,那么,未来最牛的人工智能医生还能出现在哪个国家呢?
第三,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的延伸,它是人的替代。
过去一万年,人类的总趋势是,在技术的帮助下,个体变得越来越强大,选择变得越来越多元。我们面对的世界越来越丰富。
我们的能力确实是被无数倍地放大。但是丰富到这个程度,其实也很尴尬了。因为我们看不过来,所以海量信息并没有什么用。
所以,公司们也在发生变化。
Google的逻辑起点本是要给大家更丰富的世界、更强大的能力,但到了今天,这个逻辑倒转过来了,它倾向于给你的信息越来越少,越来越逼近你实际的需求。你不用亲自在信息的海洋里游泳。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人工智能这个词太自大了。它暗示一个意思是,这是我们研发制造并由我们自己控制的工具,错了,它不仅是人的延伸,更是人的替代。它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另外一个智能物种。
它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主人和工具之间的关系,而更像是心理学界经常用的那个比方:大象和他的骑象人。人工智能是那头大象,它按照自己的算法在行走,骑在大象上的人,偶尔可以施加影响,但是已经说不清谁在主导谁。所以,人工智能不是让我们多了一项工具,而是让我们多了一个跨物种合作的可能。
过去,不管技术多强大,我们都是活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而未来,我们在很多场景下,会活在人和机器的关系中。
大量的人被替代,大量的人际关系被解体。每个人原先的生存基础都在动摇。
未来社会什么样?这就极其考验我们这代人的想象力。《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又了一本新书叫《未来简史》,就在回答这个问题。
这会是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书。
这本书里说,未来可能出现一种没用的人。如果人工智能足够强大,愿意毫无怨言地被剥削、被奴役,那有的人类可能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了。
近在眼前的是一系列职业的消失。有了人工智能,司机、文秘、公务员、医生、律师、厨师,这些职业都会受到威胁。
也许只要5到20年,在我们还没有退休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极其陌生。这次冲击来得又快又大。过往的人类历史证明,进步是好的,更好的是缓慢的进步。但这一次,好消息是,我们在进步,坏消息是,我们在飞快的进步。
那怎么办?
我们这一代人最有效的生存策略也许是,像王烁说的那样,做智识的游牧民族。看见哪里的青草更肥美,我就转场到哪里。
四、认知迭代
2016年,有一种气氛在弥漫,叫事情正在起变化:国家版本的“新常态”、王兴版本的“下半场”、李彦宏版本的“下一幕”,还有马云版本的“五新一平”……面对一个全新的庞然大物,大家都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述它。
但是有一件事可以确定,那就是我们的认知必须迭代了。
拿网红来举例。真格基金的徐小平老师给网红下了一个定义:网红,就是自我赋权的权威。
他们不需要权威机构给颁奖、发证、授权、升职,就可以有自己的协作体系。回忆专用小马甲、delicious大金、PDD娇妹、张大奕……你都谈不上喜不喜欢,大多数你是压根就不知道。
这个世界正在飞速逃离你的理解范围。
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知——世界会是平的。我们以为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流工具,它会把整个社会像一碗鸡蛋一样,慢慢的越搅越匀,大家会共享信息、价值观、观念和认知。
但是十几年过去,我们发现,世界是碎的。互联网正在造就大量的人间隔膜。人和人互不理解、互不认同、甚至互不知道。
世界越来越破碎,而那些治愈破碎的力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值钱。
这个力量我们称之为共同的认知。
地分南北,人有老幼,各自奔走,想法不同,但是人人都认得范冰冰。她不值钱,谁值钱?猫眼老板郑志昊说:现在的投资,大妈买黄金,土豪买资产,一流投资家买IP。IP是什么?你以为是虚头巴脑的知识产权吗?它就是越来越稀缺的共同认知。
越来越稀缺的东西,就越来越值钱。这背后的逻辑和过去几十年的房地产业一模一样。
你可能会说,做其他产业的人岂不是很悲催?我们挣的钱,岂不是都交了“认知税”?
认知税,成了2017的第四只黑天鹅。
不一定。你也可以自己来抢占认知。抢认知变成下一个战场。谁能提出新认知,谁就占领未来。
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交越来越贵的“认知税”,或者打越来越残酷的“认知战”。
阿里从2009年开始做“光棍节”,一直演化到今年的“双十一”。从当年的5000万营业额,做到今年的1207亿。马云是生生地在全体中国人的脑子里,插进了一个认知。你说这是一个得逞的诡计,我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商业创造。
认知这个战场还有一个很残酷的逻辑:一旦被占领,再难有他人的立足之地。
站在刘强东的角度,你就能理解,这有多尴尬了。京东每年都要成立打猫办,跟阿里争夺双十一这个认知。请问这个做法是聪明还是傻?
一方面好像显得傻,因为无论京东多努力,双十一这个符号以及社会认知都还是属于阿里。以至于,每次大战之后,京东都不好意思宣布自己的销售额成绩。这似乎在证明,认知一旦形成,很难被颠覆。但是另外一方面,要依我说,这恰恰是刘强东的精明之处,因为他其实是在打造另外一个认知,我是阿里的唯一对手。
大概是今年七月份的时候,我和脱不花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虽然我们在做电商,但是我们再也不能说自己是在做电商了,只要有阿里京东在,在网上买东西这个认知,会渐渐地收敛到他们两家的旗下。这是一个缓慢、坚定、很难逆转的趋势。
虽然我们是一家小公司,毕竟天那么大,我们也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认知。可以稍稍得意地说一句,我们这家小公司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个有趣的示范。
就拿我们今天的跨年演讲来说,去年起步,今年成长,从一开始就宣布要做20年。这就是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个认知,一旦占领,再无敌手。这不是说别人不能做,或者做得没我们好,而是,在跨年演讲这个认知上,它会面临我们这个很难击穿的天花板。
认知这件事,还有一个奇妙的特性。
它是种子,只要你浇灌,它就生长。它是时间的朋友,时间越久,价值就越大。它是免费的,你浇灌它的方式,决定了它长成的样子。
(邦哥备注:11点05分,罗振宇兴奋地公布,深圳卫视直播在所有的跨年平台当中,收视率全国第一。)
五、后真相
后真相(post-truth)的意思,不是没有真相,而是对这个世界来说,情绪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事实。
后真相时代的来临,最核心的变化是人们越来越不关心真相,而只关心立场、态度和情绪。
过去谣言泛滥,是因为信息太少了。
而后真相时代,是因为真相太贵了。
相声演员郭德纲和他的徒弟曹云金互撕,电影导演冯小刚和万达院线的“太子”王思聪互撕……你关心真相是什么吗?
过去,我们总说真理越辩越明,基于事实的论战,总归有对有错。但大家看到的事实不同,认知的层级不同,是非对错很难论定。
过去,我们用认知去抵达事实;现在,不管是事实还是认知都成了表达自我的工具。
这个变化不是一件小事,它是一个全人类文明的转折点。它带来的结果,不仅是事实模糊了,纷争增多了这么简单。它其实在摇晃我们文明的一块基石。
它带来的真正危机是共同体危机。我们2017的第五只黑天鹅。
文明的进程不只是财富的膨胀和个人的自由,其实还有一根坚定而强韧的线索,就是建立共同体,换句话说,就是怎样定义“我们”。知道我们是谁,协作才能展开,财富才能积累,安全才能获得,尊严才能建构。
后真相时代正在不断地削弱我们的共同体意识,而这正是我们的文明之锚。
过去,建立共同体或者定义我们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除了国家这个共同体之外,血缘、地域、阶层、单位……这些共同体构建依据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弱化。
那么认知会成为构建共同体的依据吗?不会,因为它太脆弱,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成长都不同步。
但创业者们之间的共同体,在这个时代却凸显了出来。
只要你正在试图通过提升自我的认知,试图构建全新的合作,试图探索不同的可能,你就是创业者。
不管你是为公司还是为自己,也不论你是自由职业者还是打工仔,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身份——时代的探险家,人类文明新边疆的开拓者。
在所有时代的探险者群体中,都会自然形成守望相助、无私分享的伦理。因为内心太孤独,风险太难测,多一分信息,就多一分胜算;少一次协作,就少一次生机。暂时的成败,什么都不算。一生的对手,也都值得尊敬。
这是创业者会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根本原因。
我们这一代创业者和其他共同体有很多地方不一样,这也往往是外界误解我们的地方:
我们是永远的犯错者。
在创业者的世界里,永远没有正确这个词,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知道,有比我们当前做法更高明的策略。
我们是永远的逃亡者。
以前认为挣钱最重要,后面发现增长比挣钱重要;当你以为增长最重要的时候,后面发现增长的速度才是最重要的;当你在追求增长速度的时候,你又会发现超过市场预期的增长速度才重要。创业的本质是要增长,要预期中的增长,要超过预期的增长。
无论你跑在哪里,跑得多快,后面都有一条狗,在穷追不舍。这哪里是在创业,这分明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逃亡。
我们是永远的挫败者。
任何其他行业的人,一生只需做出一个即可名流青史。他们的价值都是用最高点来衡量,而创业者的价值是按结局来衡量。
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惠普、雅虎……人们记住的不是这些伟大的公司最辉煌的时刻,而是终局时他们落魄的样子。商学院的教授会毫不迟疑地更改自己的教案,把一个成功的典范,改成一个惨痛的教训。
任何一个创业者,只要你在卸任或者死去的那一刻,你的事业不处于上升期,你就是一个挫败者。
作为创业者,我们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宿命,我们创业者是一个共同体。
所谓共同体,未必真能帮到彼此,但是我们应该有能力感受这个共同体里其他成员的苦乐和悲欢。这不是一个责任,这是一个能力。
既然我们的终极宿命是错误,是逃亡,是挫败,我们还应该承受共同体其他人对错误的指责,对逃亡的加码,对挫败的嘲笑吗?
举个例子,2016年9月,关于黄太吉大面积关闭店面的报道铺天盖地。在这些报道中,我们可以闻到一种浓烈的幸灾乐祸的气味,一时间,我也看到很多创业者的转发文字。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果然不出我所料。
9月21日,黄太吉创始人赫畅发文章问了大家三句话:
“黄太吉四年的出现,对中国的餐饮行业究竟有没有贡献?”
“黄太吉对于餐饮新一代创业者究竟影响有多大?”
“你们真的希望一个没有黄太吉的世界吗?”
赫畅要得多吗?无非是一个等着他做出努力、克服困难的机会而已。
创业者就是珊瑚虫,他们是用身体堆出岛礁,最后穿出海面。他们每一代人,都在用生命的某一个片段,来推动商业文明的进步。
以成败论英雄,是他们应当承受的宿命。但是,同样承担这种宿命的创业共同体,再这样做就不厚道了。你用你当下的快感,垒起你自己成长路上的一座座高墙。信口雌黄的批评何其容易,就算你对了又能怎样?
与其去嘲讽职责,不如仔细欣赏他人为你探的路,感受价值创造瞬间带给你的惊喜。
你看,这就是创业者共同体。
我们非常郑重的呼吁,2017年开始,创业者不黑创业者。
以上好像都在诉苦,但是创业者也有一笔其他人没有的财富。
人生的各种活法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在自己的活法里是不是步步登高,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色。作为创业者,我们拥有了一根看得见的进度条,反映我们的内心成长、认知升级。所有人都看得见,你爬了多高,走了多远。
对一个创业者来说,你读了多少书,上了多少学,开了多少会,承受了下属的多少委屈,你的进度条不会骗你。
自由市场经济演化至今,终于可以赐予这一代创业者一个巨大的福祉——可以用数字标定一个人人生的高度。
2016年,每一个创业者都拥有一些可以标记自己的数字。2017年,我们推动它,也就是推动自己向上成长。
正如莎士比亚在《暴风雨》里写到:“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