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岗位
【北森】聚焦六大行业关键人才,北森发布《2022销售类关键岗位系列白皮书》
近日,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重磅发布《2022销售类关键岗位系列白皮书》,白皮书以销售类岗位为对象,以云服务、医药、银行、快消、连锁、直播电商六个行业为代表,分析了在这六个行业中销售业务开展模式的转变及工作挑战,梳理了销售类岗位的人才画像,并对销售队伍的整体建设给出了管理建议。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希望,白皮书中关于人才画像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能对六大行业的企业销售队伍建设有参考价值。
同时,白皮书中根据业务情况分析人才要求,并基于人才要求考虑整体队伍建设的底层逻辑,也希望能对其他行业或岗位的人才管理有所启发和借鉴。
企业人才建设 为什么要聚焦销售岗?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之所以这次把目光聚焦到“销售类”的关键岗位上,主要因为两点。
第一,销售人数众多,且流动率高。如何管理好这部分人群,提升销售人效,尤其考验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能力,是企业基础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对企业在艰难时局中实现降本增效有极大影响。
第二,在业务转型的过程中,销售人才的转型容易被忽视。无论是业务创新还是数字化转型,企业的人才管理通常都更关注与新产品、技术相关的新型人才,但产品技术的创新和升级,都需要销售来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商业化落地。
再加上外部市场环境多变和不确定性的影响,销售模式势必会发生很多变化,而原有的销售打法将不再奏效,急需企业更新和升级原有的销售管理体系,其中也包括销售的人才管理模式。
不同行业的销售类人才建设 分别面临哪些挑战?
在《2022销售类关键岗位系列白皮书》里明确指出,云服务行业要想实现健康的增长,提高续约率和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就需要以客户为中心,打通从售卖、交付到后续服务的完整闭环;销售队伍的建设标杆模式就是要向着成为客户的Owner来转变。
在国产创新药已经成为当前医药行业主旋律的现在,其医药营销队伍就要向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销售转变为专业的医药学术代表。
在银行业中,因外部环境与挑战驱动着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升级之际,银行需要建立自己差异化的零售战略和业务模式;销售工作也要转向在全渠道中展开,同时向客户推销标准化产品的方式也需要转变为基于客户个性需求的解决方案式销售。
在消费品连锁行业中,快消行业因消费者需求变得更加多元而面临更大挑战,企业除了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内外部协同效率之外,覆盖线下渠道的销售队伍建设也是重中之重。
连锁行业因实体门店仍是企业营收的主力军,业务稳健发展离不开运营线人才梯队的建设;直播电商市场高速增长,商家纷纷布局直播电商渠道,直播运营和主播是达成业务目标的关键岗位,也是招聘需求量最大的两类岗位。
企业销售队伍升级 HR应该怎么做? 为了帮助企业销售队伍升级管理体系,《2022销售类关键岗位系列白皮书》中针对不同行业也给出了不同的管理建议。
云服务行业因一直面临着销售人才招聘压力大、人才流失率较高的问题,应该更多关注招聘、新人融入、持续成长与晋升三大环节,用招培一体的方式建设销售队伍。
而医药行业因要从销售转变为专业的医药学术代表,现有人才转型升级难度大,外部社招成熟人才有限且存活率不高,而校招人才吸引力不足且人才流失率高;销售队伍人才升级要持续开源,做好校招,同时还要健全人才培养及考核激励机制。
银行业原有的人才供应链已渐渐无法满足现有的业务需要,需要根据业务当前的需要和市场人才的状况,重塑和升级原有一线营销体系的人才供应链;梳理出适应银行业务需要的人才画像,在招聘和选拔时把好关,再配套对应的培养方式、销售管理及考核激励方式,才能把整个队伍发展起来。
对于消费品连锁行业来说,快消行业基层岗位招聘规模大,人才吸引力不足,流动率高;管理岗位人才入口质量参差不齐,后备储备不足;销售队伍建设需要通过开展校招补充高潜人才,建立销售管理岗位人才储备机制,推动销售体系建设和工作标准化等方式来做改变。
连锁行业因基层店员补充人才缺口压力大,管理人才培养难度大,需要多管齐下突破外部人才供应链的瓶颈,并提前投资做好运营线管理人才的储备。
目前直播电商人才供给市场不成熟,从业人员能力参差不齐,但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人才需求量大且流动快,优质人才争夺激烈,直播运营人才目前主要靠外招人才,建议在面试中着重考察胜任岗位的关键能力来提升招聘的精准度,再逐步建立人才内生能力;而总部的主播团队可考虑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两个人才来源入手,线下门店的主播团队则可以内部培养为主。
在各行业都在积极部署数字化转型的今天,站在拉动企业增长第一线的销售人员,更需要以新的姿态来迎接新的销售环境。
《2022销售类关键岗位系列白皮书》可为企业的销售队伍建设和管理指明方向,现在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限时免费下载。
-
岗位
【仕邦】“十个岗位八个外包”,只有大厂才需要外包吗?建议所有企业都来看看
外包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因此网络领域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腾讯、小米爱岗位外包,十岗八外包。
其实,大厂的岗位外包行为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在很多职场社交及招聘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如阿里、网易等内部不少岗位都采用了外包的形式。
显而易见,“岗位外包”用工模式早已得到众多大厂的“偏爱”。目前,外包岗位的员工更是遍布各行各业,而不仅仅局限在互联网行业,如沃尔玛、亚马逊、肯德基、麦当劳等名企,都在用岗位外包。对企业/单位来说,岗位外包已成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首选。
01、为什么名企钟爱岗位外包?
其实就是两个字:省钱!这也是很多HR的工作痛点。我们都知道从2019年1月1号开始,社保将由税务部门逐步开始征收,那也就意味着社保税改的落实和执行,从2019年已经开始慢慢地执行了。随着社保入税+金税三期、四期的强大,只要对比工资和社保不一致,企业就存在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的人工成本会越来越高,简单给大家算个账:一个公司员工平均工资为5000元,按当地最低基数缴纳社保3000来计算,企业每月需缴纳570元,如果是100人的公司,每月则需570x100=57,000元。
一旦社保合规后,企业需要为员工全额缴纳社保,即每月950元x100人=95000元。
每月的社保成本就增加了20000元,一年就是24万元。
但是岗位外包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企业采用岗位外包,可以让人才以流动的方式为企业服务,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这也是很多名企钟爱岗位外包的原因。
02、哪些企业需要岗位外包?
不符合劳务派遣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要求的企业;
派遣员工总数超过用工总量10%的企业;
需要短期或季节性用工的企业;
需要降低就业风险的企业;
在没有公司主体的异地,需要长期用工时。
通常来讲,企业会把部分业务或职能工作外包给相关的机构,由其自行安排人员按照企业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业务或职能工作。应此需求,市场上也就出现了一些专门为企业做外包工作的第三方服务企业,比如专门为企业提供综合人力资源服务的仕邦人力,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性质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之一。那么,岗位外包究竟能帮企业解决哪些难题,为什么大厂、名企都"爱不释手"?
03、岗位外包能帮助企业解决哪些难题?
解决企业、事业单位非核心岗位的弹性用工需求;
解决企业、事业单位用工编制问题;
解决企业用工风险、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解决全国多地设有分公司,政策各异难管理的问题;
解决企业用工淡旺季,五险一金频繁增减的问题;
总的来说,采用岗位外包这种用工形式后,企业可以根据本公司的发展,依据岗位效益、市场的工资价格灵活地岗位外包工调整工资的标准,更可依据业务需要随时增减员,这样做就能为企业节省:招聘广告费、退休资遣费、用错人成本等,最大程度上为HR减轻事务性工作,为企业降低员工管理成本。
-
岗位
HR管理与AI取代的职位有关系吗?
HR管理与AI取代的职位有关系吗?有吗,有吗?
在技术革命中,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世界上所需的劳动力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一些行业几乎已经完全消除了对人类员工的需求。数字化不仅让客户受益,也在降低企业、政府机构甚至自由职业者的运营成本。
在进入劳动力市场,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更 "未来主义 "的视角之前,我们应该把这个过程放到过去几十年来事物变化的背景中去。数字化时代不是几年前才开始的,而是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从第一台计算设备问世开始,我们就一直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这让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部分变得更加轻松。小工具的广泛使用肯定是21世纪的事情,随着智能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的普及,现在已经超越了整个世界。现在甚至还有智能冰箱、电视和洗衣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形成全智能家居的前景。这些在本世纪初根本无法想象。
最近的10年,从教育到金融,对各行业的影响最大。现在,大学作业通过不同的特别定制的平台来完成,而学校的孩子们则可以使用 "谷歌课堂 "等软件,使学生和老师的沟通更加方便。
金融业经历了几个世纪以来最大的变革。这个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的行业已经通过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它的工作方式。执行绝大多数的银行业务不再需要到办公室。现在,一切都可以通过几乎所有商业银行提供的网络和移动平台轻松完成。它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极其友好的界面。考虑到以前全世界的农村人口都没有适当的机会获得这些服务,这些变化吸引了数百万人使用各种银行服务。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易也发生了变化。它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在交易中获得成功。现在,在辅助交易者的人工智能软件的帮助下,计算和技术操作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其中一个备受好评的程序是Profit Secret,它被认为是该行业的真正突破。该软件可以帮助交易者计算风险,评估不同的市场,并安全地进行交易。这就是人工智能变得异常重要的地方,也是它肯定可以帮助的地方。
人工智能替代岗位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placing workers
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岗位数量激增,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听到人工智能,绝大多数人都会立刻想到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说话,也可以像人一样行动。在大众文化、电视、文学作品中,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复制品的观念一直在建立。电影中的机器人通常采用人类的形态,或者与我们有些相似。在现实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要复杂得多,也广泛得多。
从吃豆人时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使用人工智能来支持不同的计算操作。此后的大部分视频游戏和移动应用都在使用人工智能,但形式和规模各不相同。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并不是一个以自我发展为导向的人工智能机器的成就理念,它可以自行思考、决策,并有可能自行行动。相反,我们谈论的是具体部门定制的算法,这些算法可以帮助我们用更少的人力实现更多的目标。
这种人工智能的使用,一个很原始的例子就是农业。没有多少人知道,农业领域正在大量数字化,人工智能的使用也在成比例增长。像荷兰这样的粮食出口大国和技术先进的国家的农场,已经进入了全自动的灌溉系统和气候控制。开放式的农场或温室都配备了传感器和计算机,它们可以对水的需求做出决定,调节温度,有时甚至更多。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预计技术会进一步进步,大大降低该行业的员工数量。
同样的情况在很多其他行业也很明显,特别是在高度发达的国家。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尤其高。各大工厂和发电厂的员工数量正在一天天减少,运营成本直线下降。使用人工智能往往还能让工厂的效率更高,浪费的资源更少,更环保。但是数以万计的人力资源和一些管理岗位的员工呢,他们应该是俯瞰、雇佣、管理工厂、农场、厂房里的那些员工的。如果这么多岗位都被人工智能取代,他们的未来会怎样?
HR的未来
世界著名的研究分析局Gartner报告称,每4家公司中就有1家已经在人力资源领域试用人工智能。这尤其涉及到在线招聘、自动对申请进行分类,甚至对申请进行决策。然而,没有多少人意识到人力资源工作者对自动化过程的脆弱性。
然而,我们应该采取更复杂的方法,彻底审视这个全面的过程。人力资源工作者不会因为工作被机器取代而束手无策。人类工作者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在雇佣人工智能算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官员没有任何作用。尽管如此,这个硬币肯定有非常积极的一面。根据Gartner的文件,未来几年,人工智能将因自动化而消除估计180万个中低级工作岗位。报告还指出,人工智能将创造和支持超过230万个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主要是为高素质的工人提供的,并提供更多的薪酬和福利。因此,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仍然会有工作机会,但主要是在高科技、金融和电子商务领域。
尽管人工智能对包括人力资源领域在内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压倒性的积极影响,但这一领域的人仍将不幸失去工作。那些在农场、工厂和其他设施就业的人将很难占据与他们以前的经验无关的其他职位。然而,从大局来看,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源的影响仍将以积极为主,该领域创造的工作岗位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因此,HR这个备受重视的职业不会很快消失。
-
岗位
中国大学生们都怎么找实习的?
随着用人成本不断上升,在一些基础岗位上,企业对实习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教育部规定高校本科实训实习课时需占总课时30%以上,且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怎么找到实习、怎么找到好实习也成了许多大学生的心病
据实习招聘平台“实习僧”统计,全国有400万左右的大学生抱怨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实习企业。那么,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什么才是合适的实习企业,他们最喜欢在怎样的岗位实习?最近,实习生招聘平台“实习僧”发布了《中国大学生实习招聘大数据分析报告》,基于420万大学生用户和10万家企业用户,选取130万样本,为我们得出了一些答案。
少年不可欺,学生也会看趋势
大学生非常了解IT互联网是毕业后很好的就业方向,因此他们在找相关实习时格外用力。当然,由于使用实习僧的大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属性,该结果可能也与采样人群有关——不过各企业应该对不具备互联网属性的学生也不太感兴趣。
基于职位投递量,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岗位排序为:IT互联网类职位(36.46%)>人事行政(17.43%)>市场商务(17.22%)>财经法务类(14.65%)。
而对比之下,企业最热门的职位需求为:IT互联网类职位(35.02%)>市场商务类职位(19.40%)>人事行政类职位(18.08%)>财经法务类职位(10.26%)。
看来学生和企业的岗位需求还是比较一致的。
矛盾的显现:你对实习薪资理解有误
即便岗位重合度较高,多数学生朋友对实习薪资的理解却有问题。一方面,从整体来看,学生对实习薪资的期待落于50~200元/天的区间,而企业愿意给出的薪资反而更高些;另一方面,就职互联网岗位的学生对实习薪资的期待较高,而互联网公司反而比较“抠门儿”。
孩子们都盼着互联网公司多给俩实习工资,然而……
怎样找实习才容易?
实习僧在两个维度上对学生给出了建议:投递岗位和时间。实习虽不是正式工作,面试成功也需要技巧,让数据来说话吧。
首先,不同岗位被通知面试的几率差距较大:
其次,投递简历的时机居然也有讲究,以月份为准:
逃离北上广,恐怕不容易
在就业市场上,北上广仍然是残酷的代名词。然而,一方面,北上广的互联网公司密集,能提供极多的实习岗位;一方面,许多二三线城市的产业覆盖面较窄,某些专业很难找到心仪的公司。因此,在实习问题上,北上广体现出的对人才的吸引力就和毕业后找工作的市场别无二致——不去北上广,你又有什么选择呢?
且与此同时,北上广面对的竞争反而没那么激烈。
海归别自矜,普通学校别自弃
与许多人想象出入较大的是,985、211的标签并未使实习生获得多少优势。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海归学生找实习成功的几率比国内学生还要明显低。对海归学生来说,也许名校意味着根本不需费力找实习,而普通学校则无法带来明显优势。
985、211带来的加成在多数领域几可忽略:
此外,人人都爱白纸一张的本科生:
拒你的理由有很多,英语还真不是重点
这可能是实习僧给学生朋友们最实用的忠告:一定要早点儿投递简历,先到先得哇!不信,请看企业拒绝简历的原因排行:
岗位已招满(57.94%)>经验(9.55%)>时间不合适(8.18%)>技能不匹配(7.18%)>地点不合适(4.31%)。
至于很多人担心的英语四六级,实习僧表示好多实习简历上压根儿就没提这茬儿……
综上,实习不难找,早投简历、选对岗位才是关键。由于不同岗位的面试几率相差实在有点儿大,如果你没有特殊的追求,完全可以尝试投递那些面试成功率较高的岗位。另外就是,实习面前,人人平等,名校与否绝非找实习的门槛。
本文由小田一成授权发表,经虎嗅网编辑。原文出处https://www.huxiu.com/article/210832.html
-
岗位
新年换一份更有前景的工作 LinkedIn选出了20个,美国地区
腾讯科技讯 据外媒报道,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近日利用其网站数据,根据年薪中位数、职位空缺,以及晋升潜力,评出了2017年美国20大最具有前景的工作。
在这20大最具前景的工作中,科技领域岗位占了12席,医疗领域也有很多进入。
这12个工作岗位的平均年薪中位数为98,533美元,其中网站可靠性工程师的平均薪酬最高,达到14万美元。跟分析相关的岗位的年薪中位数为122,000美元,大大高于入围科技行业岗位的平均年薪中位数。
对销售工程师、敏捷教练(scrum master)和网站可靠性工程师等三个科技工作岗位的需求预计在年内出现最大的增长。
在最具前景的前五个科技工作岗位中,跟分析相关的岗位占据了三席。它们是数据架构师、分析经理和数据工程师。数据架构师的年薪中位数是122,000美元,分析经理为109,000美元,数据工程师为105,000美元。在这三个工作岗位中,对数据工程师的需求最旺,预计将出现85%的同比增长。
领英还统计出了人们跳槽的三大原因: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道路、追求更高的工资和争取更多的机会。在科技和软件行业,人们更换新工作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工作的挑战性、公司文化的可适应性和工作安排的灵活性。
领英对最具前景工作岗位的研究和分析证明,科技、医疗以及石油和能源行业是最吸引人才的行业。其中科技和软件公司吸引了大量来自其他行业的新员工。
下面是2017年最具前景工作岗位完整榜单:
1、医院医生(Hospitalist)
基本年薪中位数:222,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87%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6.0
2、药剂师(Pharmacist)
基本年薪中位数:123,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45%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5.0
3、销售工程师(Sales Engineer)
基本年薪中位数:80,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159%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6.0
4、网站可靠性工程师(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
基本年薪中位数:140,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93%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8.0
5、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
基本年薪中位数:97,5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11%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8.0
6、金融分析师(Financial Analyst)
基本年薪中位数:64,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27%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8.0
7、技术项目经理(Technical Program Manager)
基本年薪中位数:129,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49%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8.0
8、项目经理(Program Manager)
基本年薪中位数:97,4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17%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7.0
9、数据工程师(Data Engineer)
基本年薪中位数:105,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85%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8.0
10、敏捷教练(Scrum Master)
基本年薪中位数:100,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104%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8.0
11、软件工程师(Software Engineer)
基本年薪中位数:94,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13%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6.0
12、临床护士(Clinical Nurse)
基本年薪中位数:75,7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77%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6.0
13、医师助理(Physician Assistant)
基本年薪中位数:104,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37%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4.0
14、业务分析师(Business Analyst)
基本年薪中位数:70,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20%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8.0
15、税务经理(Tax Manager)
基本年薪中位数:103,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52%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6.0
16、数据架构师(Data Architect)
基本年薪中位数:122,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26%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6.0
17、麻醉师(Anesthetist)
基本年薪中位数:156,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148%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4.0
18、分析经理(Analytics Manager)
基本年薪中位数:109,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49%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8.0
19、客户成功经理(Customer Success Manager)
基本年薪中位数:72,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85%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10.0
20、医疗总监(Medical Director)
基本年薪中位数:230,000美元
岗位空缺年增长率:3%
职业发展得分(总分10分):6.0(编译/翼飞)
-
岗位
“岗位”需要被踢出组织
转眼间“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企业还是人才,都被裹挟进了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以至于如今管理界的大咖们都纷纷出来写文章、开微课表态,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自己对管理学往何处去的观点,着实让我这样的只写了几篇小文章的小菜鸟感到惶恐。
但我在看完这么多对趋势的分析和判断,觉得这中间还是缺了点什么,为了让有人不再迷茫,有人不再忽悠,有人不再在忽悠中迷茫,我决定还是把我的想法继续展开一点点。
技术进步的时代特点
这个时代的技术进步,不再是某个单点的技术进步,而是全方位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技术进步被有机整合后形成的全面进步,如果我们忽略了其中一点,就很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淘汰。
如同以前的战争形态可以因为某个单一的技术革新而完全改变,比如因为马镫的出现使得大规模骑兵作战得以实现,或者火药的普及使得冷兵器时代结束。可是如今的战争再也无法因为单点突破而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有无数个突破有机组成的系统性革新,比如由美国发起的信息化战争,就是以信息化的军队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在全维空间开展的多兵种一体化战争。
当我们把眼光放回到管理学的范围里,我们一样会发现在若干个如今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变化的领域,无论是人才分析、OKR、合弄制、平台化组织这样的具体实践,抑或是幂律分布、内驱力这样的前提假设和理论贡献,还是实证管理这样的方法论贡献,都越来越清晰地呈现着一种大一统的趋势,这种趋势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是所有突破的有机结合。
最基本的变化
因此在这个时代,任何对单点突破的诠释都不足以让我们去洞察管理所发生的变化,而是必然需要将理论、实践、方法论放在一起去考察,使三者充分融合,而不是各自孤立。
这样的考察不是慢无头绪的,如果一定要从这一团乱麻中间,找到一处线头,进而破解这个管理学的世纪之变,那我们必定要回到管理学的源头去探寻差异的根源所在,这就是我们如今几乎翻开任何一本人力资源的教科书前两章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名词——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基本就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的自然延伸,在工作分析中,任何一个岗位都被视作可以被分析为更小的颗粒的行为,通过对这些行为的组合便可以形成相应的岗位,最后变成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与之打交道的岗位说明书。
而破解之道,正在其中。结论似乎是耸人听闻的,因为这套看似体系健全的方法有一个最危险的缺陷,他同时背叛了人和组织。
对人的背叛相对更容易被发现,因为这套方法基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因此其根基不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工作的基础上,因此人的特性与需求并没有被考虑在这套方法之中,因此动态的人与静态的岗位的适配变得十分困难,这点在我们尝试用角色去诠释岗位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比如大卫·尤里奇每年都要在全世界宣讲一遍的HRBP(人力资源业务伙伴)角色模型,就是尝试用角色去降低岗位的颗粒度。
然后我们将会发现,实际上一个人很难扮演好一个岗位所要求的所有角色,比如我们可以设想有这样一个HRBP,他对代码有着炽热而浓烈的爱,但因为在组织中遇到发展瓶颈而转身成了HRBP,但在BP的岗位上,他的代码能力无法得到发挥,因为公司和绝大多数组织一样,并不能给他一个编程型的HR或者HR型的工程师的岗位,他只能在工作之余自己写写代码慰藉自己的心灵。于是他最后只有脱离组织去做一个自由职业者(Freelancer),以期能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
我相信组织中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即我们和岗位的匹配实际上是很难完全达成的,但组织又要完成人岗匹配这一个艰难的任务,于是搞笑的一幕出现了,组织开始用各种指标(比如Hay Group使用的海氏职位评估)将不同岗位称重,然后按照年资、绩效结果、能力素质或潜力等因素对人进行评价(实际除了在招聘的时候,组织内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年资和绩效结果是决定因素),然后把人和岗位这两者大而化之地强行匹配到一起,这中间的冤假错案想必数不胜数,估计会把柯南和卷福气得半死。
而对组织的背叛则要隐晦一些,因为工作分析看似是解决了组织的需求,使组织中的所有工作都能落到岗位,进而通过人岗匹配落到个人头上,但实际上它大大消弱了组织应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能力。因为凭借岗位管理的组织,是不可能容忍如孟尝君的“鸡鸣狗盗”之徒的存在的,即使有成员擅长“鸡鸣狗盗”的角色,也不可能被组织所发现和管理,因此在组织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碰到需要“鸡鸣狗盗”角色的场景时,组织是没有能力去发现和调配这样的角色去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而就像我们所熟悉的“鸡鸣狗盗”的故事一样,这样的场景往往对组织是生死攸关的,就好像被秦王扣留后的孟尝君。
于是我们发现这套方法最危险的缺陷衍伸出了两个严重问题,第一是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第二是人才的权责利不匹配。
第一个错误其实在一定的场景下并不是一个错误,这就是工业时代相对静态的场景,当一个岗位的内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发生什么变化的时候,工作分析得出的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将会有更充裕的时间找到对应的人才,而整个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因为就业的压力也可以往固定的岗位要求上去靠拢,两者的矛盾并不尖锐。可是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岗位说明书写出来以后就过时的时代,岗位没有时间去寻找人才,社会也无法及时改变对人才的培养去适应岗位的变化。
第二个错误在任何场景下都会出现,只是在工业时代的静态场景下不那么明显,即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导致人才的工作范围发生变化的时候,授权和反馈无法跟上,比如一位在创业公司担任高管的朋友曾三番五次跟我抱怨,说她因为自己的某些擅长领域,总是不得不经常帮助其他部门的同事做一些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又不计入自己的绩效,没有得到组织的反馈,但碍于情面又不得不做,于是她每次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内心都十分抵触。
在人作为企业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最重要资源的今天,组织必然是围绕着人为中心设计的,再也不可能像泰勒和福特那样撇开人性的因素去设计一个组织,因而这种同时背叛了人和组织的工作分析方法的被弃置,就这样变成了管理学变局的必选项。
从”岗位“到”角色“
但作为对工作分析的回答,我们必然要提出一个足以替代工作分析,且去掉了工作分析的危险缺陷的方法去重新定义工作,但这种方法的目的必然不是创造之前工作分析的输出结果,即一个静态的岗位的,而是要创造一个动态的、足以应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概念。
我们决定将这个概念称之为角色(Role),并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使我们足以论断对角色的管理必然会替代过去对岗位的管理:
第一,角色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自然延伸,与人工定义出来的岗位不同,角色是人在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属性中天然存在的,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只要必须与其他任何个体或组织打交道,就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绝对纯天然不含任何添加剂,因此没有比角色更自然的管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间交互关系的方式了。
第二,角色比岗位颗粒度更小也更为灵活,因为其自然产生的特点,使其不依赖于人为的工作分析而存在,而是通过对工作的发现而存在,比如培训师这样一个角色,在一个组织中往往并不依赖于岗位,比如一个经理人和一个老员工甚至一个刚刚从业界挖过来的顶尖专家都可能承担着培训师的角色,去辅导和培养新人。但类似于这样的角色在岗位中往往并没有得到管理,因为你不可能为一个老员工或者一个顶尖专家去专门优化一遍他的岗位说明书,但是在对角色的管理中我们却可以将这种情况很好地管理起来。
第三,角色是以人为中心的,因为角色的出发点和最终应用都是人,而不是静态的岗位,用人而不是用人为定义的岗位作为主体,将使其具备面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
因此,角色是在个体与其他个体和组织的交互中以人为中心,被自然发现和定义的、小颗粒的、动态的基本单位,除了这些特点以外,对角色进行管理还有以下的三个优势。
第一,对角色的管理更简单,角色易于被分析,因为我们只需要运用一点技术手段,分析个体与其它个体和组织的交互,就可以对角色进行精细化分析和管理。
第二,以角色为基本单位建构的组织更强大,因为其与传统组织最大的不同就是其结构将是网状的,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科层制组织的树状结构。网状最令人惊异的一点,是在这样一个结构中,没有永恒的中心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可以被视为中心,也随时可能真正地成为中心。这预示着每一个人都有着足够的空间和巨大的可能性,组织也将具有巨大的弹性,这使得长久以来与科层制组织相伴相生的雇佣关系有了被改变的可能性。
第三,角色可以打破岗位的藩篱,实现更灵活的组合,比人岗匹配更加敏捷,也更能照顾到不同人和不同工作的具体情况,使人尽其才;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所谓的岗位,其实只是角色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即对特定的角色组合进行命名,在一定的场景下这种组合几乎不会发生变化,就可以被视作为岗位。
在优劣势已经如此明显的对比下,为什么岗位管理必然会被角色管理替代,人岗匹配必然会被角色匹配所替代,就足可以被解释了。
如何实现角色匹配
虽然布赖恩·罗伯逊在《Holacracy》一书中对角色在组织中的应用做了广泛的探讨,但其对个体与角色如何匹配一段却语焉不详,似乎仍然陷入了“规定角色”的窠臼,在应用层面看来是多少有些疑惑的。
我也曾力图设计一套工作分析的方法去分析角色,把组织中的角色一个个地分别按照一定的模型定义清楚,但后来我发现这简直是徒劳的,因为你完全不可能用一个在脸上写满了确定性三个字的方法去对付一个充满了不确定的世界。
所以角色匹配,在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根本目的上,和在以人为中心的重要原则上,可以遵循这三个过程来实现:
第一,社会化评价,因为角色的产生来自于人与其他个体和组织的自然交互,所以对角色的定义和匹配也应该来自于交互的过程,由个人自评和同行评价为基础,实现对个体所承担角色定义和认可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完成后我们可以明确和定义个体所承担的具体角色,然后明确其职责与对应的权力,角色在职责范围内将拥有完全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切忌操之过急,单方面规定个人的角色,因为优秀的人才是不需要组织去告诉他应该贡献什么价值,而是由他自己告诉组织我可以贡献什么价值。
第二,重要性排序,角色之间的确不是完全平等的,对组织的价值也有大小之分,我们依然是采用对交互过程的跟踪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个时候可以采用行为数据的挖掘,对个体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沟通频次、有效性等进行分析,便可以得出组织中真实的角色重要性,用于替代静态的岗位价值评估。
第三,角色演进,通过对交互过程的跟踪、数据的挖掘和社会化评价的开展,可以对价值较弱的角色进行诊断,分析是个体的问题还是角色的问题。如果是个体的问题可以通过第一个过程对个体的角色安排进行调整,如果是角色的问题可以对角色进行优化或合并。
整个过程只需要制度和技术的匹配就可以实现,业界的数据挖掘技术目前已经成熟,不需要太多额外的人工就能实现,只要建设好系统,实际上成本比目前从工作分析到人岗匹配的运作成本要低很多。而这个方法最令我欣喜的一点是,它不但可以打破科层组织的树状结构,也完全适用于平台组织及任何采用网状结构的组织。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有可能存在因人而设置角色的情况,这是完全正常的,甚至是组织的机会。这就好像足球比赛里的“自由人”这一角色,天生就是为“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定制的,后来能承担这一角色的人少之又少,直到天才萨默尔的出现。
从以上的种种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以对抗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目的管理变革,必然是以作为个体的人为最基本出发点,从此,人不再是工具和资源,甚至也不再是资本,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态度、认识、情感、性格,进而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个人动态关系。正如德鲁克所说,“信息型组织需要自我控制,强调个人要对互动关系和交流沟通负责”。
如果我们不能考虑到这些因素,所有的以人为本都将是一句空话。但只有我们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连接了个体与组织,管理的变局,才真正让人看到了希望。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春暖花开(CCH_chunnuanhuakai)获得授权,“春暖花开”是管理践行者陈春花的自媒体,内容涵盖最新的管理思想、商业评论、演讲实录、著作连载与人生感悟。
文/刘东畅 (来自微信公众号:春暖花开),本文头图由海洛创意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来源:虎嗅网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41061/1.html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