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业
    【众乐邦】“35岁+”即失业?再就业受阻,中年人开始接受灵活就业 “35岁职场危机”,成为近几年职场人频繁热议的焦虑。公务员招考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企业多数招聘岗位门槛限定在35岁,尚未达到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的35岁却已然成为职场“生死线”。 而随着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就业竞争环境越发复杂,互联网等行业的裁员潮,让35岁+人群的职场路更加艰难。 前程无忧于近日发布《“35岁+”人群就业压力观察2022》,调查显示,七成“35岁+”人群的职业晋升停滞在了35岁之前,多重因素导致“35岁+”人群再就业空间压缩。 01 《“35岁+”人群就业压力观察2022》显示 “35岁+”再就业空间压缩 报告发现,“35岁+”人群在餐饮住宿、批发零售、建筑装修、基础制造、城市服务等线下场景从业的占比明显高于90后、95后,而这类细分就业领域更易受到疫情和整体经济下行的正面冲击,职业稳定性和再就业空间均较差。 但是从整体来看,“35岁+”人群不具备再就业的学历竞争优势,从而导致可选择就业岗位的质量局限性。过去一年中,“35岁+”受访者平均投递简历数量同比增加近四分之一,但获得的面试机会却同比下降二成。 《观察》发现,当下企业雇主倾向于职能类管理、高技术含量专家等具备高度自主知识更新能力的“35岁+”人群,从事标准操作或事务性工作的“35岁+”人群因精力、体能、知识架构等原因,更容易被年轻群体或数字技术所取代。 02 “灵活就业”正在开始被接受 但新的困境又产生 那些失业的“35岁+”人群再就业会选择哪里? 调查显示,一部分会降维求稳,选择细分领域中小企业再就业。其次超过半数的“35岁+”人群表示愿意尝试生活电商服务、公众号或其他自媒体等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正在开始被大范围接受。 但是真正入局进行灵活就业时,又会发现有许多新的困境产生。 首先是酬劳结算难保障问题:灵活就业一般工作时间、交接形式等都灵活不固定,这也就意味着酬劳结算也难固定,甚至无保障。 例如部分用工企业对接人员多,人力结算耗时、请款流程长等因素导致酬劳结算周期长,灵活就业个人收益难以及时入账。或者个人给用工方交付了任务,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合同协议和交易证据,对方拿到成果跑路不给报酬等等。 其次是纳税问题,灵活就业者虽然是自己工作没有组织约束,但也是标准的纳税人,取得收入依旧需要申报纳税。很多个人灵活就业者缺乏纳税意识,很多时候都会忽略这一点。 或者对个人纳税流程不熟悉等等,由此造成的纳税动作缺失和纳税不完整等,会给个人带来税务风险,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03 众乐邦深耕灵活用工服务 助力个人更好的实现“二次重生”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灵活就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再就业”或者发展职业生涯第二曲线的选择。而数字经济平台的发展也加快了新职业体系的重构,让更多依存于互联网平台的灵活就业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也催生出许多服务于灵活就业、灵活用工的平台,如众乐邦灵活用工交易鉴证平台。 众乐邦作为一个中间平台,连接企业和灵活就业者,解决其双方在灵活用工过程中的痛点难题。其建立“企业 - 众乐邦 - 个人”三方合作模式,先统一承揽企业需求,再将任务分派到个人,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用工衔接、酬劳结算、交易鉴证、纳税规范等一体化服务。 除了为B端企业提供灵活用工服务,实现降本增效,众乐邦也非常关注灵活用工中个人的权益。 如在用工过程中会对企业的资质、业务真实性进行审核,让个人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及沟通繁琐流程得到有序连接,保障个人权益不受损害; 同时众乐邦自建SaaS系统,全流程把控风险,任务完成后高效快捷进行酬劳结算,个人再也无需担心结算周期长、酬劳难到手等问题,众乐邦帮助个人更好地实现个体价值,助力个人更好的实现“二次重生”。 灵工专家 | 晶   晶 编辑撰文 | 竹   子  
    失业
    2022年07月07日
  • 失业
    【麦肯锡长篇】工作的未来对于职业、能力、薪资、意味着什么 在一个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新的研究评估了2030年在不同情景下失业和就业的情况。我们所生活的技术驱动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自动驾驶的汽车,能够读取X光的机器,以及响应客户服务查询的算法,都是强大的新型自动化的表现形式。然而,即使在这些技术提高生产力和改善我们的生活的同时,它们的使用也将取代人类目前从事的一些工作活动-这一发展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自动化和新的工作世界 强大的新技术正在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重塑我们的世界。但我们的工作会怎么样? 在我们2017年1月的自动化报告基础上,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最新报告“工作流失,就业增加:自动化时代的劳动力转型”(PDF-5MB)评估了到2030年在不同情景下可能创造的就业数量和类型,并将其与自动化可能失去的工作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大量的职业转移,对劳动力技能和工资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的关键发现是,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到2030年可能有足够的工作来维持充分就业,但转型将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与之匹配,甚至超过我们过去看到的农业和制造业转移的规模。 1.自动化对工作有什么影响? 2.就业增长的可能方案是什么? 3.未来是否有足够的工作? 4.自动化对技能和工资意味着什么? 5.我们如何管理即将到来的劳动力转型? Automation will have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global workforce. 1.自动化将对工作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以前发现,利用目前展示的技术,从理论上可以自动化大约一半的活动人员在全球从事的活动。很少的职业----少于5%--包括可以完全自动化的活动。 然而,在大约60%的职业中,至少三分之一的组成活动可以是自动化的,这意味着所有工人都有大量工作场所的转变和变化。 虽然自动化技术的可行性很重要,但这并不是影响自动化采用速度和范围的唯一因素。其他因素包括在工作场所开发和部署用于特定用途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成本、劳动力市场动态(包括劳动力和相关工资的质量和数量)、自动化超越劳动替代的好处以及监管和社会接受。 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的新研究估计,到2030年,全球几乎零到30%的工作时间可以实现自动化,这取决于采用的速度。我们主要使用场景范围的中点,即15%当前活动的自动化。各国的结果差别很大,反映了目前由工人从事的活动的组合和普遍的工资率。 自动化对就业的潜在影响因职业和部门而异(见上文互动)。最容易自动化的活动包括在可预测的环境中的物理活动,例如操作机器和准备快餐。收集和处理数据是另外两类活动,用机器可以越来越好、更快地完成。这可能会取代大量的劳动力,例如抵押贷款、律师助理工作、会计和后台交易处理。 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即使某些任务是自动化的,在这些职业中的就业也不会减少,而是工人可能执行新的任务。 自动化将对涉及管理人、应用专业知识和社会互动的工作产生较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现在无法与人的性能相匹配。 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工作-比如园丁、管道工或儿童和老人护理提供者-到2030年时自动化程度通常会降低,因为它们在技术上很难实现自动化,而且往往工资相对较低,这使得自动化成为一个不那么有吸引力的商业主张。 2.就业增长的可能情景是什么? 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人很容易被识别出来,而通过技术间接创造的新就业机会就不那么明显了,而且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和地区。我们模拟了一些新劳动力需求的潜在来源,这些潜在需求可能会刺激到2030年的就业机会,甚至不包括自动化。 对于前三种趋势,我们只模型基于在各国观察到的当前支出和投资趋势的趋势线方案。 收入和消费增加,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 我们先前估计,2015年至2030年,全球消费可能增长23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将来自新兴经济体的消费阶层。这些新消费者的影响不仅会在收入产生的国家,而且在向这些国家出口的经济体中也会感受到。我们估计,在全球范围内,仅收入增加对消费品的影响就可创造2.5亿至2.8亿个新就业机会,而更高的卫生和教育支出可创造多达5000万至8500万个就业机会。 人口老龄化 到2030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至少比2014年增加3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医疗保健和其他个人服务的支出明显增加。这将创造大量新的需求,包括医生,护士和卫生技术人员,但也包括家庭保健助理,个人护理助理和护理助理在许多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估计,到2030年,医疗保健和老龄化带来的相关工作将增加5 000万至8 500万。 技术的开发和部署 与开发和部署新技术有关的工作也可能增加。从2015年到2030年,技术支出总额可能会增加50%以上。大约一半将用于信息技术服务。与从事医疗或建筑业的人相比,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数较少,但他们是高工资职业。 到2030年,我们估计这一趋势将在全球创造2 000万至5 000万个就业机会。对于接下来的三种趋势,我们建模了一个趋势线情景和一个升级场景,假设在某些领域进行额外的投资,这是基于政府、商业领袖和个人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做出的明确选择。 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投资 基础设施和建筑是两个历史性的支出不足领域,如果采取行动弥补基础设施缺口和解决住房短缺,可能会产生大量额外的劳动力需求。在趋势线的情况下,最多可创造8,000万个就业机会,在加速投资的情况下,在加速增长的情况下,可创造多达2亿个新的需求。这些工作包括建筑师、工程师、电工、木匠和其他熟练的贸易人员以及建筑工人。 对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气候适应的投资 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如风能和太阳能;能效技术;以及气候变化的适应和缓解,可能会对各种职业中的工人产生新的需求,包括制造、施工和安装。在趋势线情景下,这些投资可能会创造多达10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在升级情景下,全球可能创造多达1000万个额外的就业岗位。 以前无偿家务劳动的“市场化” 我们认为,最后一个趋势是支付替代目前未支付和主要是国内工作的服务的潜力。这种所谓的以前无酬工作的市场化已经在发达经济体中普遍存在,而且全世界的女性劳动力参与也将加快这一趋势。我们估计,这可以在全球创造5000万至90万个就业机会,主要从事儿童保育、幼儿教育、清洁、烹调和园艺等职业。当我们看到所有国家就业增长的净变化时,具有最高百分比工作增长净值的类别包括: 医疗服务提供商 专业人员如工程师、科学家、会计师和分析师 IT专业人员和其他技术专家、经理和高管,他们的工作很难被机器教育者所取代 特别是在拥有年轻人口的新兴经济体 “创意人员”是一种小型但不断增长的艺术家、表演者和演艺人员,随着收入的增加, 他们将对休闲和娱乐建筑商及相关专业产生更大的需求,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建筑手册以及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如家庭保健助手和园丁)的投资增加的情况下。 你想了解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更多信息吗? 即将到来的劳动力转移可能是非常大的。 职业净增长或下降的变化意味着,今后许多人可能需要改变职业类别,学习新技能。这种转变可能是自20世纪初美国和欧洲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最近中国以来从未出现过的规模。 7500万至3.75亿人可能需要转换职业类别并学习新技能。 我们估计,有4亿至8亿人可能因自动化而流离失所,需要在2030年之前在全世界找到新的工作,这是基于我们的中点和最早(即最迅速)采用自动化的设想。如下一节所述,基于未来劳动力需求和自动化的净影响,将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然而,人们将需要找到他们进入这些工作的方式。在总流离失所者中,75万人到375万人可能需要在我们的中点和最早的自动化收养情景下切换职业类别和学习新技能;然而,在我们的趋势线采用情况下,这一数字将非常小,少于1000万美元(附件1)。 就绝对值而言,中国面临着最多的需要转业的工人-如果自动化被迅速采用,最多可达1亿人,占2030年劳动力的12%。虽然这似乎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与过去25年中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农业移民相比,这一数字相对较小。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可能需要学习新技能并在新职业中找到工作的劳动力比例要高得多:美国和德国高达2030年劳动力的三分之一,而日本则接近一半。 3.将来是否有足够的工作? 如今,考虑到潜在的自动化,人们越来越担心是否会有足够的工作岗位供工人使用。历史会表明这样的担忧可能是没有根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市场会适应技术中断对工人需求的变化,尽管有时实际工资会很低(表2) History shows that technology  has created large employment  and sector shifts, but also creates new jobs. 我们通过两组不同的分析来解决这个关于工作前景的问题:一组基于对有限数量的新劳动力需求和自动化催化剂的建模,另一组使用的是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变量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如果历史可以作为指导的话,我们还可以预计2030年劳动力需求的8%至9%将用于前所未有的新型职业。 这两项分析都让我们得出结论,只要有足够的经济增长、创新和投资,就可以创造足够的新就业机会来抵消自动化带来的影响,尽管在一些发达经济体,需要按照我们的逐步发展方案增加投资,以减少就业短缺的风险。 一个更大的挑战将是确保工人拥有向新工作过渡所需的技能和支持。未能完成这一转变的国家可能会看到失业率上升和工资低迷。根据上述趋势,未来创造就业机会的规模以及自动化对劳动力的影响因国家而有很大差异,具体取决于四个因素。 薪水标准,工资水平 较高的工资使企业的自动化采用更加强大。然而,低收入国家也可能受到影响,如果公司采用自动化来提高质量,实现更严格的生产控制,将生产转移到更接近高工资国家的最终消费者,或其他福利,以降低劳动力成本。 需求增长 经济增长对创造就业至关重要;停滞或缓慢增长的经济体创造的净新就业岗位很少(如果有的话)。因此,经济和生产力增长和创新较强的国家将面临更多新的劳动力需求。 人口特征 像印度这样快速增长的劳动力的国家,如果雇用年轻人,可以享受提高GDP增长的“人口红利”。日本这样的劳动力萎缩的国家预计,未来的GDP增长将会降低,只从生产力增长中得到。 经济部门和职业的混合 各国的自动化潜力反映了经济部门的组合和每个部门内就业机会的组合。例如,日本拥有比美国更高的自动化潜力,因为制造业等高度自动化的行业的比重更大。 自动化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国家 上述四个因素结合起来,为每个国家的工作前景创造不同的前景(参见交互式热图)。日本是富裕的,但其经济预计将缓慢增长到2030年。由于高工资和经济结构的影响,它面临着经济扩张导致的就业增长放缓和大量自动化工作的组合。 McKinsey&Company |  Source: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analysis  然而,到2030年,日本的劳动力也将减少400万人。在升级的情况下,考虑到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新工作岗位,日本就业岗位的净变化可能大致处于平衡状态。 到2030年,美国和德国也可能面临自动化带来的大量劳动力流失,但他们预测的未来增长-从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将更高。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在不断升级的情况下,随着创新导致了新的职业和工作,它大致处于平衡状态。到2030年,德国的劳动力将减少300万,而且它将有足够的劳动力需求来雇用所有的工人,即使在趋势线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另一个极端是印度: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15年里自动化的潜力相对较小,反映了低工资率。我们的分析发现,大多数职业类别预计将在印度增长,这反映了印度经济强劲扩张的潜力。 然而,印度的劳动力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1.38亿人,约占30%。印度可以创造足够的新就业机会来抵消自动化的影响,并通过在我们的升级方案中进行投资来雇用这些新的进入者。 中国和墨西哥的工资比印度高,因此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自动化。预计中国经济仍将强劲增长,劳动力将减少;与德国一样,中国的问题可能是劳动力短缺。墨西哥预测的未来经济增长速度要温和得多,它可以从增加就业机会以及在新的职业和活动中进行创新以充分利用其劳动力中受益。 失业工人需要尽快重新就业,以避免失业率上升。 为了模拟自动化对整体就业和工资的影响,我们使用了一个考虑到自动化和动态相互作用的经济影响的一般均衡模型。自动化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经济影响。大多数注意力都集中在潜在的劳动力替代问题上。但自动化也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在这样做时才采用自动化,这样才能以相同或更少的投入(包括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投入)生产更多或更高质量的产出。第三个影响是自动化的采用增加了对经济的投资,推动了短期gdp的增长。我们模拟了这三种效果。我们还根据历史数据为失业工人找到新工作创造了不同的情景。 研究结果显示,在几乎所有情况下,我们的报告重点关注的六个国家(中国、德国、印度、日本、墨西哥和美国)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或非常接近充分就业。然而,这一模式也说明了迅速重新雇用失业工人的重要性。 如果失业工人能够在一年内再就业,我们的模型显示自动化提升了整体经济: 短期和长期保持充分就业,工资增长快于基线模型,生产力更高。 然而,在一些失业工人需要数年才能找到新工作的情况下,短期到中期失业率会上升。劳动力市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调整,失业率也会下降-但平均工资增长会放缓。在这些情况下,2030年的平均工资水平会低于基准模型,这可能会抑制总需求和长期增长。 4.自动化对技能和工资意味着什么? 一般而言,目前可能增长的职业的教育需求高于因自动化而取代的工作。在发达经济体,目前只需要中学或以下学历的职业与自动化相比出现了净下降,而那些需要大学学位和更高学历的职业则在增长。 在印度和其他新兴经济体,我们发现对所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需求都较高,在需要中等教育的职业中,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最多,但就业增长最快的将是目前需要大学或高级学位的职业。 未来的工人将花更多的时间在机器能力较弱的活动上,例如管理人员、应用专门知识和与他人交流。他们将减少花费在可预测的体力活动和收集和处理数据上的时间,因为在这些方面,机器已经超过了人类的性能。所需的技能和能力也将发生变化,需要更多的社会和情感技能以及更先进的认知能力,如逻辑推理和创造力。 在下降的职业中,工资可能停滞不前或下降。虽然我们没有模拟不同职业之间相对工资的变化,但劳动力供求的基本经济学表明,对于劳动力需求下降的职业来说,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的分析显示,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大部分就业增长将是目前处于工资分配高端的职业。一些目前工资较低的职业,如护理助理和教学助理,也将增加,而范围广泛的中等收入职业的就业率下降幅度最大。 收入两极分化可能会继续下去。 政策选择,如增加对基础设施、建筑和能源过渡的投资,可能有助于创造对中等工资就业岗位的额外需求,如发达经济体的建筑工人。 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工资趋势非常不同,我们的情景显示,随着这些经济体的发展,零售销售人员和教师等中等收入工作岗位将增长最快。这意味着他们的消费阶层在未来几十年将继续增长。 5.我们如何管理即将到来的劳动力过渡?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用户和企业的好处,以及它们的生产力贡献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都是令人信服的。它们不仅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体,而且有助于创造经济盈余,使社会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劳动力转移。 面对我们所描述的工人过渡的规模,一种反应可能是试图放慢采用的速度和范围,试图维持现状。但这是个错误。虽然较慢的采用可能限制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但这将减少这些技术对企业活力和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应该接受这些技术,但也要解决劳动力的转变及其带来的挑战。在许多国家,这可能需要像马歇尔计划那样规模的倡议,包括持续投资、新的培训模式、便利工人过渡的方案、收入支助以及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 所有社会都需要处理四个关键领域。 保持稳健的经济增长支持创造就业机会 维持强劲的总需求增长对于支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至关重要,对新的业务形成和创新的支持也是如此。确保充分的总需求以及对企业投资和创新的支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将是至关重要的。在某些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也会有所帮助,例如,增加对基础设施和能源过渡的投资。 扩大和重新设想工作再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发展 提供工作再培训和使个人能够终生学习适销对路的新技能将是一项关键挑战-对一些国家来说,这是一项核心挑战。职业生涯中期再培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成功的职业转变所需的技能组合。企业可以在某些领域起带头作用,包括在职培训和为工人提供提升技能的机会。 改善业务和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包括流动性 劳动力市场需要更大的流动性来管理我们预期的艰难转型。这包括恢复发达经济体正在衰退的劳动力流动。数字人才平台可以通过匹配寻求技能的员工和公司,以及为那些愿意接受他们的人提供大量新的工作机会,从而促进流动性。劳动力市场不灵活的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可以向其他放松管制的国家学习,比如德国,德国将其联邦失业机构转变为一个强大的就业匹配实体。 向工人提供收入和过渡支助 必须提供收入支助和其他形式的过渡援助,以帮助流离失所工人找到有报酬的工作。除了再培训之外,一系列的政策也能起到帮助作用,包括失业保险、在找工作方面的公共援助以及在工作之间跟踪工人的可携带福利。 我们从历史上知道,在劳动力转型期间,许多职业的工资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低迷状态。可能需要采取更长期的政策来补充工作收入,以支持总需求并确保社会公平。更全面的最低工资政策、普遍的基本收入或与生产力增长挂钩的工资增长都是正在探索的解决方案。 决策者、商界领袖和个别工人都可以在促进未来劳动力过渡方面发挥建设性和重要的作用。历史告诉我们,当世界各地的社会面对巨大的挑战时,往往会为其公民的福祉而奋起。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支持劳动力的投资和政策已经受到侵蚀。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大多数成员国,用于劳动力培训和支持的公共支出已经下降。100年来,教育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在至关重要的是扭转这些趋势,各国政府将劳动力转移和创造就业作为一个更加紧迫的优先事项。 在一个工作的角色和意义开始转变的世界里,我们都需要创造性的愿景来看待我们的生活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和如何被重视的。 随着IT的变化,企业将出现在工作场所的前线。这将要求他们重新评估他们的业务流程,并重新评估他们的人才战略和劳动力需求,仔细考虑需要哪些个人,这些人才可以重新部署到其他岗位,并在可能需要新的人才的地方。许多公司正在发现其自身利益以及其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以培训和准备新的工作领域的工人。 个人也将需要为迅速发展的工作未来做好准备。掌握在需求和重新设置直觉方面的新技能对于他们自己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对人类的劳动有需求,但各地的工人都需要重新思考他们的工作原理、工作原理以及他们为这项工作带来什么样的人才和能力。 Author: James Manyika, Susan Lund, Michael Chui, Jacques Bughin, Jonathan Woetzel, Parul Batra, Ryan Ko, and Saurabh Sanghvi 原文来源: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future-of-work/jobs-lost-jobs-gained-what-the-future-of-work-will-mean-for-jobs-skills-and-wages 以上AI翻译完成,仅供参考,英文可以访问上面链接。
    失业
    2019年08月13日
  • 失业
    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处于自动化的“高风险”状态 未来没有人能完全避免自动化,但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e)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美国约25%的就业岗位面临“高风险”。在就业市场尚未全面反弹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明显的预兆。 研究显示,在交通、食品准备、生产和办公室管理等领域工作的人面临的风险最高,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可能会使大约70%的任务实现自动化。毫无疑问,涉及处理、数据收集和体力劳动的活动在这里风险最大。 预计自动化将对中国某些地区以及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产生巨大影响。同样,它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的人群。 该研究称:“未来几年,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以及代表性不足的群体,似乎都可能面临自动化带来的更为严峻的挑战。”“年轻工人和拉美裔将尤其受到影响。” 这一切似乎都有一定的必然性。当然,我们已经看到这种情况的不同版本,在十年之后。但布鲁金斯学会表示,地方政府和行业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现有工人的技能,帮助应对冲击。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 One-quarter of jobs are at ‘high-risk’ of being automated
    失业
    2019年01月28日
  • 失业
    Daivergent将自闭症谱系的人与数据管理工作联系起来 文/Jordan Crook 伟大的创业公司通常来自个人的地方。Byran Dai的新公司Daivergent也不例外。 Daivergent成立于2017年12月 希望将企业客户与自闭症谱系领域的人们联系起来,他们将帮助完成AI / ML数据管理任务。 戴的弟弟布兰登正处于自闭症谱系。戴认识到他的兄弟和其他人在某些高复杂性任务中是完美的候选人,这些任务需要特别注重细节,例如数据输入和浓缩,质量保证和数据验证以及内容审核。 在几乎每个人都在研究AI和机器学习算法的环境中,组织数据是首要任务。Daivergent认为,它可以汇集完美的数据专家库来完成这个领域的任何任务。 Daivergent与各种机构合作,包括AHRC和Autism Speaks,以寻找人才。那些人经历了一个筛选过程,评估他们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然后他们成为Daivergent的承包商,在那里他们接受进一步的培训,然后开始从事项目工作。 该公司表示,美国有250万成人患有自闭症,而Autism Speaks报道,在患有自闭症的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年人中,失业率为85%。 Daivergent不仅为这些人提供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途径,而且还为企业和公司提供了一种方式,让他们可以雇佣美国工人从事海外承包商的项目。 当一项新任务进入Daivergent时,该公司将该项目拆分为较小的任务,然后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其工作人员。该公司还确定整个项目的复杂性,考虑到请求的紧急程度,决定定价。 戴维根收取了一小部分收益,并将其余部分转给了工人。 目前,Daivergent有25名活跃的工作人员为客户执行任务,150名工人注册并完成资格审查程序,另有400名成人在候选人库中自闭症。 该公司最近从ERA加速器毕业。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 Daivergent connects people on the autism spectrum with jobs in data management
    失业
    2018年10月19日
  • 失业
    VR 和 AR 拯救美国劳工:培训新技能,对抗机器人带来的失业 编者按:本文编译自Fast Company名为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Can Protect The American Workforce的文章。 在硅谷的任何一条街上散步,处处可见就业困难的美国劳工,他们被就业压力压的喘不过来气。当然,前提是你首先遇到的不是无人机。 在街道上奔驰而过自驾车,让乔治·杰森都自惭形秽的机器人,可以取代整个部门的计算机算法,即将代替配送员和狗仔队的无人机。因此,不难解释为什么一些专家预测,未来将是反乌托邦的世界 ,大部门人都将面临失业。 如今,美国的劳动力不仅老龄化,而且还得与全球各地的劳动力竞争。世界各地的廉价劳动力挡住了美国人的就业之路,自动化和大数据也取代了大部分工作。 幸运的是,未来并不像这些专家们所预测的那样暗淡。任何历史或经济专业的学生都知道,新兴技术会取代一部分工作,但也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就像汽车的出现取代了马车,但是汽车修理工,卡车司机应运而生。 如今,我们面临着类似的技术变革。许多行业和职业面临着生存危机。但与此同时,企业可以利用新的技术创造价值,从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因此,问题不仅仅是缺乏就业机会这么简单,而是大部分劳动力没有习得适合他们的的技能。 现在,不仅高新技术产业有很多职位空缺,传统行业也是如此。德勤2015年的一项研究估计,未来十年,美国将会出现350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而其中200万个将一直处于空缺状态。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行各业的企业必须大量投资员工的培训和再培训,这就是所谓的员工“技能提升”。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员工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迅速获得信息的方法,提高工作和沟通的效率。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培训员工才能更经济,更高效呢? 办法倒是有一个。硅谷提出来可以使用AR和VR培训员工。 全球最大的企业已经开始利用AR和VR来培训员工。原因是,这项技术可以使培训更佳安全和高效。同时,这项技术在培训员工软技能(如换位思考和团队合作)方面也潜力惊人。 虚拟化,企业的新宠儿 人只要戴上VR头显,立即可以沉浸在数字世界中。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先进的计算机图形学和一系列技术。在工作的时候,虚拟现实会诱使大脑相信,自己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位置,甚至是一个新的世界。 虚拟现实是一个强大的培训工具。通过这项技术,我们几乎能够重新创建任何场景。同时,成本和风险相对较低,培训时间也较好掌控。例如,飞行员必须在飞行模拟器上进行上千小时的训练,锻炼如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例如飞机失速和机身震动。 有了VR技术,我们可以无限地创建各类逼真的场景。 德国著名的铁路公司Deutsche Bahn通过VR让求职者体验一天工作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可以通过VR检查最新Intercity Express列车的底部。这吸引了大量求职者也提高了劳动力的保留率。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这无疑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竞争优势。 UPS是世界上最大的派送服务机构。每时每刻,公司都有10万辆卡车奔波在路上。如今,为了提高效率,UPS也将VR引入了培训中心。在VR技术的帮助下,新员工模拟驾驶运送车辆来学习如何检测和避免一般的道路危险。 试验表明,这种培训方式更高效,更有吸引力,因而更成功。毕竟,游戏化,逼真的模拟场景非常受年轻游戏玩家的欢迎。 零售巨头沃尔玛已经部署将近200个虚拟现实培训中心。其目的是为每年黑色星期五做准备。 通过VR设备,受训的员工可以体验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并学会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库存短缺,流量控制和客户冲突等。 VR让培训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是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 与直觉相反,虚拟现实甚至可以用于软技能的训练。对于企业来说,考核和训练软实力非常难,例如同理心,敏锐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这些因素往往决定着个人能否成功。 VR可以将使用者置身于另一个人所处的境地之中,并且帮助使用者进行换位思考。 医生使用基于视角的虚拟现实技术来获取病人的就医体验,以此来改善他们对待病人的方式。 NFL(一个致力于保留妇女和少数名族领导职务的组织)也在使用VR技术提高受训者的技能。此外,NFL还希望通过让受训者体验受害者的经历,提高所有雇员对于偏见和骚扰的敏感度。 意料之中,比起客户的口述,让受训者亲身体验更加有效。 AR,高效的学习工具 VR只能掌控你的视野,AR却可以掌控你所有的感官。AR会尝试了解你的世界,在你眼前呈现有用的视觉图像。 AR可以运用于耳机,智能眼镜甚至手机之中,实时提供上下文信息和工具,就好像它们是物理环境的一部分。 世界上最大的电梯公司ThyssenKrupp拥有14,000名服务工程师,该公司已经将AR技术应用于提升员工技能。 该公司已经部署了Microsoft Hololens设备,一个可穿戴的AR耳机,并通过这个耳机培训和帮助24,000名服务工程师。技术人员无需亲赴现场,就可以通过三维投影来查看,拆卸和重新组装最新的产品模型。在AR场景中,他们可以修改原理图,体验教程,并与专家通过Skype通话。与此同时,他们还能观察产品模型的小部件。试验显示,该设备将服务效率提高了四倍。 在提升员工能力方面,AR非常强大。因为,AR可以实时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同时还不影响员工完成手头的工作。这样在不影响员工的生产力的同时又能提高他们的技能。在GE风能部门,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利用AR显示“瞄准线”原理图。与之前相比,这种做法将风力发电机的服务速度提高了46%。 这些案例才是VR和AR应用于培训的第一波尝试。现在几乎所有的iPhone都支持ARKit,而且大多数Android手机也都支持ARCore,VR头显的质量也会更高,价格也会更便宜。早晚,人们可以把AR装进口袋,在家里使用VR。 基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企业不仅能够利用VR培训在职的员工,还能考察求职者,服务客户。在这过程中,企业无需像传统培训方式一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试想一下,员工上班第一天,不仅心情喜悦,而且已经体验过了他们未来要做的工作。 自动化,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进步使毫无准备的工人们心生担忧。 工作虽然不会轻易消失或被机器人霸占,但其性质将会改变。同时,除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技能匹配也至关重要。 沉浸式VR为企业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快速,更有效的途径。企业和员工也可以更好的合作。 原文作者: WILL BYRNE AND DALE KNAUSS 原文链接:https://www.fastcompany.com/40484853/virtual-and-augmented-reality-can-protect-the-american-workforce
    失业
    2017年11月07日
  • 失业
    机器人将导致人类失业率超过50%,但那又怎样? 摘要: 美国莱斯大学计算机工程教授摩西·瓦迪在向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演讲时表示:2045年人类失业率将超过50%。“如果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话,未来人类可能只需要慵懒地躺着,或者打打高尔夫,剩下的就是享受美食。” 或许是出于刻意迎合,在今日学者眼中,2045年注定将成为人与机器彼此纠缠的关键性节点。最近,美国莱斯大学计算机工程教授摩西·瓦迪在向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演讲时表示:2045年人类失业率将超过50%——鉴于那时本文读者大部分依旧健在,这个比例着实令人不悦。   当然,瓦迪教授同时指出:我们可以把一切事情交给机器——只要你荷包鼓鼓,“如果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话,未来人类可能只需要慵懒地躺着,或者打打高尔夫,剩下的就是享受美食。”   也在不久前,牛津两位学者分析了700多种不同职业所需技能,以判断它们在未来的不同命运,结论令人沮丧:几十年之内,机器或许将取代今日47%以上的人工作业。他们还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在机器人时代,男性更容易下岗,女性相对好些。   理由其实蛮粗暴的——体力活儿多由男性操控,机器易如反掌,譬如美国有300万卡车司机,大部分为男性,无人驾驶技术取代他们是分分钟的事,即便有些男性从事脑力工作也岌岌可危,毕竟任何有关海量信息处理的文书工作都能由机器轻松胜任;女性工作则不同,有不少涉及复杂沟通,甚至还要付诸情感,譬如美国有300万秘书和行政助理,大部分为女性,这种相对“感性”的工作对机器可谓艰难。   那么问题来了,尽管没人会否认“每个人都要像奴隶一样低效地工作以便保住工作是毫无意义的”(拉里·佩奇语),但生活的真相却偏向罗斯福那句经验之谈:“没有哪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富裕,可以承受对人力资源的浪费。”   瓦迪教授也在演讲中表示:“典型的回答是:如果机器能从事人类工作,我们就可以自由地追求休闲活动,但我不认为未来非常光明,也不认为这种充满了休闲的生活有多少吸引力。我认为,工作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好理解,人们总想找些事情来做,以示存在感,哪怕你不喜欢工作,但那种“我们不需要你”的感觉一点也不好受,甚至将可能引发不安和混乱。   好在,历史一再证明,人类丧失工作的悲观论调并非事实,常识是:漫长的文明史上,尤其工业革命之后,那些老旧且低技能的工作,会被新鲜且需更高价值的工作取代,一般观念下,这被理解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式。   譬如,1862年,美国90%的劳动力是农民,20世纪30年代下降到21%,如今则不到2%。用《一课经济学》作者赫兹利特的话说,“当今全球人口是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形成规模前的4倍,如果没有近现代机器,这个世界根本无法养活那么多人。我们当中四分之三的人能有工作可做,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都要拜机器所赐。”   进一步讲,人类是一个欲求无限的物种——至少在理论上,只要欲望永无止境,经济就会阔步向前,新的技术环境总会帮助人类释放和发掘新的欲望(这也是体验经济的基石)。   举个例子,凯恩斯曾表示,当所有东西都自动化之后,人类基本就没什么物质需求了,也没必要工作了。马克·安德森就直接反驳道:“凯恩斯是在二三十年代写下这些话的,当时许多人还面临严重的食物短缺和冬季取暖问题。但他也犯了很多人所犯的‘劳动合成谬误’,假设有些需求是你一旦得到就再也不需要的了。   他们认为人类有了食物、衣服和房子就够了,不再需要SPA、心理医生、游戏、旅游,不需要人工器官和角膜移植,不需要我们所发现的数十万新事物……你可以回到凯恩斯时代,告诉他美国中产阶级父母都想要自己的孩子去上小提琴课程。”   嗯,更进一步讲,只有人类发明小提琴之后,才会诞生“小提琴家”这个社会分工角色,也才会诞生帕格尼尼这样的天才——同理,那些仍在暗处的天才此刻正在等待着释放他们才华的工具,但它们尚未被发明。   用凯文凯利的话说,技术演化就是一个不断增加可能性,并不断循环定义“人类可以是什么”的过程:“当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接手我们大多数基础工作后,我们的粮食,衣服和居住问题就能比较轻松解决,然后我们才有时间思考‘人类是什么?’。   工业化不仅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还让许多人意识到,人类可以是芭蕾舞演员、专业音乐家、数学家、运动员、时尚设计师、瑜伽大师、同人小说家,或者是其他名片上标注的职称。在机器的帮助下,我们胜任了这些角色。但显然,随着时光流逝,机器又会把这些工作做的更好。接着,我们又重新出发,再次思索‘人类应该做什么’,找出更多答案;而机器人又要经过几代才能回答这一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或者说2045年,人类可以是什么?   可以预见,就像瓦迪教授所言,2045年绝大多数工作将被机器取代,但三十年之后的你我并不会因“失业”而“慵懒地躺着”,相反,新秩序下的分工体系会像三百年前的农民穿越到2016年那般眼花缭乱,未来的奇思妙想非我辈能够想象,那些新增加的工种可能在现实,也可能在虚拟(毕竟2045年是传说中的奇点),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甚至,人类分工协作将越来越细。你知道,经济日趋繁荣和人类不断推动分工细化直接相关,古时的360行如今已是成千上万(春节回家不知如何向父母解释自己的工作,对不?),按此趋势,未来分工只会日趋细化,并更多以个体方式存在(短短两年司机就从组织内脱离)。换句话说,只要分工趋势不变,任何人的工作都将以其他人的工作为依存条件。   所以说,人们总会对悲观话题格外敏感(比如这篇文章的标题),但它很可能不是生活的真相。   【来源:钛媒体  作者介绍:李北辰;微信公众号:李北辰】
    失业
    2016年02月24日
  • 失业
    2016失业潮到底会不会出现? 4类群体最危险 年过完了,假期结束了。翠花、淑芬、建国们回到北上广深,纷纷变回了露西、薇薇安、史蒂夫。要上班了,还有的要换工作了。但很多文章都说今年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真的是这样吗? 2016,真的会有失业潮吗? 在冬季达沃斯论坛召开前夕,论坛曾发布报告一份报告,指出新一波工业革命将创造210万个新工作岗位,主要领域包括电脑工程、数学。但是,710万个工作岗位将消失,其中办公室白领和管理岗位受冲击最大。这意味着未来全球将有500万甚至更多人面临失业。那么中国呢? 2016年中国经济面临“三去一降一补”的结构性改革,即经济运行去杠杆、工业去产能、楼市去库存、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补供给侧和人力资源短板。 此前,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曾撰文指出:从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下行,但就业状况无恙。但也许在2016年,中国可能逐渐面临职业难求、薪酬难涨的持续压力。 财经评论员齐俊杰近期的文章中指出:失业潮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其他行业主要表现在收入下降,企业生命周期缩短上。所以这是韬光养晦的一年,扛过去不折腾是对大家的忠告。 过年期间,走亲访友中也确实发现,经济不好!很多亲朋好友的厂子、公司都关门倒逼,或者随时歇业,有的制造业工厂,从来都是过年放3天假,初三就开始加班的,但今年听说早早就放假了,一放放到正月十五才上班。不是因为老板傻,而是实在没那么多活可干,老板们显然也不能亏了,这些制造业工厂大部分都是底薪很低,开工赚工时,多拿加班费的,所以长时间放假,工人们收入基本被打了对折。不过这还算是不错的,听说南方几个朋友的厂子,已经裁了几轮员工了。 有的老板说,今年的生意肯定不会好做,客户少了,订单少了。出口生意还不够汇率折腾的,国内做衣服的也基本没什么人要了,而一些做化工的,则受到环保的要求,基本都停产了。至于小钢铁厂,五金厂在去年就已经干不下去了。制造业的寒冬已经来了,这是相当肯定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第一企业负担太重,实在活不下去了,各种税费加在一起,企业不创造40%的毛利,基本上很难生存。第二资金缺乏,银行很难贷款了,即使拿到钱,利率的风险补偿也太高,如果借钱的成本在年化10%,那还不如把厂子关了什么也不干。第三,用工成本太高,工人现在要价太高,企业如果要转化这部分成本,必须加在商品上,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大工厂都迁往了东南亚。中国制造基本上被成本扼杀。工厂迁走了,工人自然是大比例的失业。有的厂子比如富士康,还大比例增加了机器人,其目的也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员比重。制造业的就业面临的外部需求减弱,内部成本上升,科技升级的多重压力,未来越来越差的就业形势,将是一个趋势。 有人说了,工人多要点钱有什么不对,不能老是昧着良心,替资本家说话。这个确实不能怪工人,由于房价上涨,工人的生活成本增加。他们也要租房也要吃喝还要养家,所以如果企业主给不到这个收入,他们也是不如回老家,没有人愿意倒贴钱工作的。所以这就是一个僵局,工人要开工,企业就没利润,产品没有价格优势,如果降工资,那么工人宁可不干。双方谈不拢,企业就不干了。而这其中罪魁祸首就是生活成本,生活成本中最大的一块就是租房,可以说包租婆们是扼杀中国制造的直接凶手。 制造业的失业增加不可避免,而且短期内应该是不可逆的趋势,那么新兴行业呢?今年恐怕也不乐观,由于资本开始退潮,很多创业公司拿钱会越来越困难,恐怕烧钱的公司会率先倒掉。互联网的江湖也会进入残酷的优胜劣汰,拿个PPT就骗来千万投资的日子恐怕也是一去不复返了。但好在新经济下,还有足够的就业空间,A公司倒掉了,还有BC,只是创业公司的生命周期,可能也要在经济大势之下大大缩短了,所以那些身处互联网行业之中的人,恐怕换工作要更加频繁,收入的溢价能力也会逐渐降低。除非你是那种特别优秀的人才。 制造业和新经济之外,还有很多传统经济模式,这些员工可能从没想过换工作,也没有太多的失业危险,但他们不得不承担收入降低的痛苦,企业利润下降,加上反腐让之前一些肥的流油的企业,纷纷表姿态,压缩员工收入和福利。 这就是今年的就业形势,失业潮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其他行业主要表现在收入下降,企业生命周期缩短上。所以这是韬光养晦的一年,扛过去不折腾是对大家的忠告。 发改委的观点:不会出现新一轮失业潮 有能力保持就业稳定 据新京报报道,针对2016年可能出现失业潮,“去产能”可能引发的煤炭、钢铁行业下岗潮的担忧,2月17日上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盺回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状态看,不会出现新一轮“失业潮”。 事实上,早在去年,关于下岗潮、破产潮会再次出现的担忧就已经出现。而化解产能过剩将是2016年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首,有观点认为这将会引发类似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 “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过剩劳动力顺利实现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就业,没有出现待岗滞留等问题。”赵辰盺说,劳动力市场整体较为活跃,过剩劳动力可顺利实现流动就业。2011年以来求人倍率始终保持在1以上,就业需求总体大于供给,劳动力市场流动就业能力较好。随着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产业、新业态和服务业等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另外,赵辰盺提到,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就业增长具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发改委出台实施了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文件。今年“双创”将继续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 对于职工安置,赵辰盺表示,中央多措并举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钢铁和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将加强奖补支持,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统筹对地方化解过剩产能的人员分流安置给予奖补。同时,通过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内部退养等方式,着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努力减少下岗工人数量。 4个群体最危险 智谷趋势严九元则认为2016年必是中国经济大洗牌的一年,衰退的产业继续衰退,勃兴的产业继续勃兴。可以预见,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跌宕及国家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就业市场的一池春水也会经历一番强力席卷。智联招聘联合中国就业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16年就业景气指数周期性走低概率极大,但下行速度将小于2015年。 2016年,就业市场会存在较多变数。不过,整体来看中国不可能发生失业潮,目前就业市场依然是岗位供给多于需求,虽然制造业和重工业的就业市场不如人意,但蒸蒸日上的服务业足以给人惊喜。 2016年,很可能成为某些行业的就业寒冬期。“供给侧改革”开始动真格,“去产能、去库存”已升级为中央的军令状,加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一部分人的就业前景必将受到冲击。严重者,甚至如经济学者钟伟所言,“2016年失业潮和降薪潮可能拉开序幕。”他们认为,以下这些人群的就业状况在今年最“危险”: 1,“去产能”行业的员工 2016年,中国的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面临一场“去产能”的艰苦战役。总理李克强新年地方考察的第一站即是煤炭大省山西,为“去产能”进行动员。 既然压缩产能,减员必然少不了。有分析者预计,这一轮“去产能”将会在2-3年内导致钢铁和煤炭行业100万人失业,其中钢铁产业可能会有超过30人失业,煤炭行业超过60万人。 事实上,产能过剩行业的严峻就业情况在《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已有所体现。2015年第四季度,能源和矿产行业的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排倒数第三,仅为0.57,即100人在这个行业里面争夺57个职位,供求局面近乎失衡。 中国东北部最大的煤矿公司龙煤集团去年已宣布计划分流10万名员工,在42座煤矿削减40%的劳动力,一斑窥豹,可见那些产能过剩行业的就业情况有多么糟糕。2016年,能源和矿产行业的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恐怕会有大幅度下滑。 1998年,中国经济也面临产能过剩的挑战。不过,彼时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下游行业,以纺织业最为典型,而现在集中在钢铁、煤炭等上游行业,上游行业“去产能”更加艰难,周期可能更长。1998年启动的“去产能”战役打了4年,不难预计,至少三四年内我国的钢铁、煤炭行业将会持续减员。 钢铁和煤炭生产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河北、山东、辽宁是全国主要的钢铁产区,山西、内蒙古和山西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4%。产量大省也必定是去产能大省,失业压力也将集中于这些省份。 目前来看,由于去产能行业已不占经济的核心地位,产生的震荡比1998年下岗潮要小。 2,大学生 2016年毕业的中国大学生数量将达到历史最高的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 据统计,今年的毕业生加上30万海归和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岗位。不过,这群“天之骄子”很可能在今年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中沦为弱势群体。 知名学者于建嵘认为,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就业难题会越来越严峻,归咎于两大原因,一是院校专业结构畸形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大量人才过剩;另一个是毕业生对工作的不认可,受青睐的大都市白领工作机会有限,而愿意去中小企业做蓝领的人不多。 中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大部分大型企业的扩张步伐也随之放缓。2015年百度和阿里巴巴宣布减少新招人员即说明,对于今年1000万求职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他们不放下身段,执意要进入一线城市的外企和名企,估计大部分人要碰一鼻子灰。 事实上,如果大学生抬头望一望,会发现除了北上广之外,中部地区也有很多机会。智联招聘的调查数据显示,中部地区的人才需求量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和西部,正呈现井喷式的态势。2015年第四季度,中部地区的在线招聘职位同比增加14%,远超东部的10%和8%,这说明,中部地区的就业市场提供了更多选择,武汉、郑州、西安、合肥等大城市有理由获得更多毕业生的垂青。 中部地区的发展前景长期看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将继续推进,国家资源会进一步倾斜,中部的区位和政策优势逐渐显现。截至2015年,中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已达到63家。可以说,2016年对北上广的大学生求职者可能真的是最困难的一年,但如果他们选择去中部,或许会更乐观一些。 3,农民工 2016年,对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前景来说,恐怕不会是特别好的年份。因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两大行业同时遭遇深刻危机。 首先是东部沿海制造业。目前我国大约有50%的青年民工从事制造业,但人口红利的消失,已经导致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竞争力迅速下降,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且愈演愈烈,昔日“世界工厂”东莞2015年出现了制造企业倒闭潮,2016年难有改观。不仅东莞,还有宁波、常州、无锡、昆山、苏州、无锡等地的制造业工厂的业绩普遍下降超过四成,减员势在必行,而恰恰是上千万农民工的饭碗依托于这些企业。 智联招聘的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我国的制造业用工需求陷入零增长。2016年,中央层面会继续推动“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的升级要求更高素质的工人相匹配,知识水平不高,职业技能缺乏的农民工群体距离一场就业危机越来越近。 给农民工带来就业危机的是另一大行业——建筑业。建筑行业吸纳了22.3%的农民工就业,超过6100万的农民工从事建筑业。但现在建筑业遇到大麻烦,2015年房地产的投资仅为1%,2016年反弹希望很小,建筑业的用工需求顿时失去动力。2016年,大批青壮年民工或面临无事可做的窘况。 不过,这一潜在危机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各地除了出台政策刺激楼市之外,还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对无楼可盖的建筑民工不啻救命稻草。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交通/运输行业在今年第四季度的在线招聘职位数量同比增长了28%,这种变化显然受益于国家“稳增长”的政策。基础设施投入在2016年的力度越大,青壮年建筑民工的失业压力才会越小。 4,实体店员工 实体店的艰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被电商逼到死墙角的实体店也不知凡几。最近有人统计了2015年实体店阵亡名单,结果十分惨烈: 与实体店的萧条形成对比,我国的电子商务依然红火,仅从电子商务行业的用工需求即可见一斑。《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互联网/电子商务的用工需求同比增长52%,这是非常惊人的比例。电子商务攻城略地,实体店节节败退,构成一曲冰与火之歌;但对实体店的老板和员工来说,这更像是一曲送行的哀歌。 2016年,实体店的境况可能会更加糟糕,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仅遭到电商更凶猛的份额争夺,当下经济整体不景气更直接导致居民减少开支,对那些忍受不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实体店来说,除了关门歇业,似乎很难有其他选择。 2015年,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罕见提到:“尽管网上商品零售、快递等新兴业态创造了部分新的就业岗位,但也必须注意到网店对实体店带来的冲击和显著的替代效应。”2016年,“网店对实体店带来的冲击和显著的替代效应”只会加强,这或许会迫使不计其数的实体店员工重谋生路。 本文转载自腾讯财经,责编:刘桓。
    失业
    2016年02月17日
  • 失业
    机器人工作能力提升的时代,人类还能去做什么? 摘要: 随着自动化的崛起和3D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纷纷鼓励企业将制造业务回迁。中国、孟加拉国等国家面临着极为严重的“过早去工业化”风险。 近日,日本软银公司的机器人Pepper又受到了关注。软银公司在自家的手机商店对Pepper进行测试,让他们取代店里的员工来接待顾客。据软银介绍,这些机器人可以与消费者签订购买合同,甚至还有导购、经理、售后等具体分工。这听上去有些梦幻,但是预计三月底,我们就能真正体验到这种极具特色的机器人零售店了。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到机器人工作能力的提升,而这一消息也让很多人担心机器人真的会在未来抢走人类的饭碗。那么,这种担心是否是杞人忧天?机器人工作能力的提升又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机器人工作能力日渐增强,未来或取代人类走上更多岗位 近年来,机器人取代人类走上工作岗位是一个比较火热的话题。不过,很多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因为多数机器人都只会做一些流水线上的简单工作。但是,软银的机器人Pepper竟然能够向顾客推销手机,还能提供一条龙服务。这让很多人觉得“狼真的来了”,机器人在工作中真的会取代人类了。 实际上,这种担心并非完全是杞人忧天。据花旗银行和牛津大学马丁学院联合发表的一项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随着自动化的崛起和3D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纷纷鼓励企业将制造业务回迁。中国、孟加拉国等国家面临着极为严重的“过早去工业化”风险。 其中,埃塞俄比亚有85%的工作岗位面临自动化的威胁,而中国和印度分别有77%和69%的工作岗位面临着被机器人剥夺的风险。 这组数据显示出了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尤其是制造业,许多公司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机器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机器人不用发工资,也不用考虑任何福利待遇,最大限度地节省了金钱;   机器人工作起来可以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不用休息,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时间;   机器人不会有情绪,就算给它们施加再大的压力,也不会像某代工厂的员工被逼到跳楼,最大限度地节省了精力;   机器人工作起来准确度极高,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   机器人不存在工种局限性,只要设置好了程序,任何危险的、繁重的工作都能轻松胜任。 除了机器人拥有的种种好处之外,各家企业对机器人青睐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招人难。尽管许多珠三角制造企业给出的待遇都是“月收入5千起,高级单身公寓,配有空调、WIFI、健身房”,但是依然招不到人。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苗圃表示:“我们在两个星期之内,我们要招2000人,这是非常难的,不是一下子能招得到。还不是钱的问题,我们待遇应该说不错的,无论从福利还是工资都不错”。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很多人不再背井离乡;另一方面是由于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很多90后表示:“不愿意做知识含量低的重复劳动”。 对于这种现象,企业老板也看的比较透彻。唯美陶瓷董事长黄建平认为:“招工最难的工种是那些需要出体力的,比如说像搬运工,像包装工,这些工种的话,90后这些新的工人他们不太愿意从事这些重体力劳动,你给再多的钱他们也不愿意从事这一类型的工作”。 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器人逐渐成为了制造业的主力,并且有向着更加高端复杂的工作进军的趋势。机器人取代人工,到底是在消灭人类还是在解放人类?在机器人工作能力提升的时代,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二、机器人可能会抢走人类饭碗,但也会促进人类进步 其实,机器人取代人,并不是“将来”的问题,而是百年前就已经历过的历史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纺织业。 大机器的出现使得人工需求量急剧缩减至原来的2%到5%,而效率的提高导致了剩余产品量的增加,直接提升了对外倾销的需求,这也是近代史上西方对我国进行侵略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一直以来,机器人取代人的说法就甚嚣尘上。虽然人们认为这还是很遥远的事情,但是有外媒称,最近几年的科技突破,使机器人逐渐能够模仿人的思维。因此,机器人也拥有了从事知识性和服务性工作的能力,而不再只是局限于工厂流水线和事务性质的工作。 此外,在大多数人看来,科技给他们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工作岗位的减少。去年,《纽约时报》、CBS新闻频道和凯泽家族基金会联合对25岁到54岁年龄段的无业美国人进行了调查。在具备求职意愿的受访者中,有37%的人认为,他们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就是科技导致的机器换人。 与美国相比,由于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加速等问题,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可以预见,随着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岗位的范围逐渐扩大,许多从事最底层工作或是简单的脑力劳动工作的人将会面临着失业问题,也会让工作变得更加难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机器人抢了人的饭碗”这种想法,是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的作用。对于农业社会来说,土地的数量有限,养羊就不能种地,因为羊会抢了人的饭碗。 到了工业时代,现实就改变了。虽然生产汽车的工业机器人会抢汽车工人的饭碗,但却带来了设计、制造、销售、组装等更多的岗位。依此类推,如今的机器人换人风潮,也可以产生更多的新岗位。这有利于把人类从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境况中解救出来。 在制造业工厂的车间流水线上工作的员工,通常都处于每天重复机械性操作十二小时以上的状态,农民工们则要在高危的工作环境下承受着风吹日晒。机器人的介入,确实会使许多这样的人失业。但是比起让生命在这种重复中浪费,机器人在这些岗位上工作则可以使他们得到解放。 例如201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家科技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K5的安保机器人,可以有效发现异常行为并及时上报给控制中心。有了它,人类就可以从保安这种简单枯燥又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岗位中解放出来了。 但问题在于,机器人所替代的岗位多数还是体力工作或流水线工作。就算有新的岗位产生,也轮不到被机器人抢了饭碗的农民工等群体。另外,机器人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确实会产生大量的新工作,但其新产生的岗位数必然要少于被机器人取代的岗位数量。 一方面是对机器人的需求,一方面是失业问题的渐趋严重,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最重要的还是提升国民的基础素质。 目前,我国国民素质虽普遍提高,但文化程度仍然偏低。许多底层劳动者仍是初中文化甚至小学文化。所以,机器人的介入也促使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培养劳动者的技能,提升他们的知识层次,使他们有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胜任新产生的岗位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在失业之后不感到恐慌。 实际上,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忧。从工业时代到来之初,就总有人担心因技术而造成失业的问题。不过到今天,从事现代工业以及相关岗位的人数比早期要多得多,也未出现岗位被填满的现象。 机器人能力的提升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在一些岗位上使用机器人可以促使人类接受更多的知识,从而将宝贵的时间成本投入到更高级的事业中。在机器人能力提升的时代,人类应该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能力,用有限的时间从事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有利于推动社会更加快速地向前发展,从而使人类得到进步。   【钛媒体作者介绍:东方亦落,本文版权归“最极客”所有】 来源:钛媒体
    失业
    2016年02月03日
  • 失业
    美国失业者不满:机器人把我们的工作抢走了  [摘要]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表示,机器人和新科技造成工作岗位流失,这是人类社会未来十年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机器人越来越多取代人类岗位,这已经不算是新闻。不过,在当前一系列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重要突破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担心机器人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扮演负面角色,其中最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失业者,担心机器人让自己饭碗不保。有民调显示,四成美国失业者认为,是机器人等新技术让自己无法找到工作。   随着谷歌等科技巨头将资源投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机器人技术正在大幅提升,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制造出了原型车,将无需司机驾驶,另外《洛杉矶时报》甚至已经采用机器人撰写的突发地震新闻。   外媒报道称,传统上,机器人取代的只是工厂里的蓝领岗位,如今,机器人已经可以取代一部分涉及到知识和服务的白领工作。   过去,人们相信新技术的问世,在消灭工作岗位的同时,可以创造新的岗位。如今,一些学者开始怀疑,新科技正在造成工作岗位绝对数的流失。   美国前任财政部长萨默斯最近表示,他已经不再相信自动化技术能够给美国带来新增的工作岗位。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ErikBrynjolfsson表示,机器人和新科技造成工作岗位流失,这是人类社会未来十年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许多员工感受到了机器人技术的威胁。CBS等机构推出的一项民调显示,在25岁到54岁的失业美国人中,37%的人表示是机器人等新技术让自己找不到工作岗位,46%的受访者表示,缺乏寻找新工作的技能培训。   其他的调查显示,在就业人口的技能培训和获得上,美国正在落后于其他国家。   作为对比的是,机器人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机器人不仅仅是执行操作员的指令,还可以智能学习,可以对人类的自然语言作出回应,做出身体移动动作。   谷歌等科技公司和汽车公司,目前均在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这成为新技术影响工作岗位的典型例子。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走向成熟,大量的出租车司机和卡车司机将会失业。当然,新技术也可以让部分司机提高工作效率,赚得更多。   白领工作岗位也同样面临威胁。美国劳工部预测说,广告销售代表和客机飞行员这两种职业的岗位数量,未来十年将会下降。   今天商业客机驾驶的工作已经实现部分自动化,未来自动化程度将会更高,直至取消飞行员。   谷歌是全球最大的网络广告公司,在公司,其依靠互联网软件系统向企业销售各种搜索广告位,对于广告销售代表的需求已经下降。   另外一类面临被软件或者机器人取代的工作,是电话营销人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继续发展,更多的职业将面临失业风险。例如,最近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了现金的面部表情识别技术,可以确定对方是不是疼痛中或是存在情绪抑郁。这样复杂的技术,也将让机器人完成过去依靠人类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晨曦)   腾讯科技讯
    失业
    2014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