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街网
美图完成收购大街网57.09%实际股权,耗资3.95 亿港元
美图公司公告称,就关于收购DAJIE NET INVESTMENT HOLDINGS LTD.约57.09%实际股权事宜,交易框架协议所载的所有先决条件已获达成或豁免,并根据交易框架协议的条款及条件于2019年11月19日交割。
此前公告,于2019年8月28日,该公司、该等卖方及若干其他人士订立交易框架协议。于交易框架协议项下拟进行的交易完成后,通过Dajie Net并根据VIE协议,公司将收购目标集团(在中国运营线上招聘业务)约57.09%实际股权。总代价约为3.95亿港元,其中3.43亿港元将透过配发及发行8573.91万股代价股份偿付及余下结余约5252.97万港元将以现金偿付。
天眼查数据显示,11月14日,大街网运营主体北京大杰致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美图的运营主体厦门美图网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公司法人股东。与此同时,雷军卸任董事,同时卸任的还有原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姜浩天、清控银杏创始人罗茁等。
此外,经营范围发生变更,不再包括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仅限互联网信息服务、不含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含电子公告服务),新增经营范围为信息社区服务、信息即时交互服务等。
大街网是一家移动社交招聘平台,其运营主体北京大杰致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1月,注册资本约4314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董事长兼CEO王秀娟。
作者: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191126A0MDDP00?openid=o04IBAFy0W2LDUISEZ-LFFVHRJHw&key=&version=27000834&devicetype=android-28&wuid=oDdoCt5aKwy-D9I6H5vlGBZRIUNk&sharer=o04IBAFy0W2LDUISEZ-LFFVHRJHw&uid=&shareto=&from=groupmessage
-
大街网
美图拟购大街网57.09%实际股权 总代价约3.95亿港元,同时大街网创始人王秀娟还将出任美图公司COO
美图公司(01357)发布公告,于2019年8月28日,该公司、该等卖方及若干其他人士订立交易框架协议。于交易框架协议项下拟进行的交易完成后,通过Dajie Net并根据VIE协议,公司将收购目标集团(在中国运营线上招聘业务)约57.09%实际股权。总代价约为3.95亿港元,其中3.43亿港元将透过配发及发行8573.91万股代价股份偿付及余下结余约5252.97万港元将以现金偿付。
美图公告宣布,大街网将正式并入美图商业生态体系,进入全新的战略发展阶段。此次交易之后,大街网将为美图的海量用户提供社交化求职、职业培训、灵活用工等增值服务;同时,大街网创始人Susan王秀娟除继续管理大街网外,还将出任美图公司COO,主要负责商业化,进一步丰富美图商业生态体系,提升美图产品的变现能力
根据交易框架协议:
离岸卖方已有条件同意出售,而该公司已有条件同意收购离岸股份(合共佔Dajie Net已发行股本约57.09%),总代价为3.43亿港元,将通过向离岸卖方配发及发行8573.91万股股代价股份支付;
境内退出代名人已有条件同意出售,而美图VIE公司已有条件同意收购境内股份(合共占境内目标公司股权约54.81%),代价为零;
境内卖方已有条件同意出售,而美图VIE公司已有条件同意收购境内股份(合共占境内目标公司股权约20.56%),现金代价为人民币4775.42万元;
目标集团已有条件同意促使在交割日期后60天内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及于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后,外商独资企业(将订立创始人协议以成为交易框架协议的订约方)以及境内目标公司及其股东将订立VIE协议。
代价股份发行价为每股股份4.00港元,较8月28日收市价1.98港元溢价102%。一经发行,代价股份将占扩大后的公司已发行股本约1.99%,惟须待交割达成并假设除配发及发行代价股份外公司已发行股本将不会变动。
目标集团于2017年度及2018年度实现除税前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8667.5万元及人民币2687.79万元。
据悉,大街网为社交网络招聘平台,覆盖数以千万计由大数据分析提供支持的参与者及企业。透过将技术及互联网相结合,大街网能够提供令人信赖的精准匹配服务,极大提高了效率及质量,从而满足人力资源行业的需求。
鉴于美图应用80%以上的用户年龄在35岁以下,集团寻求将大街网的专业社交平台作为一项增值服务提供予其更广大的用户群,从而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和黏性。该等交易旨在加速大街网的壮大,从而通过个人及组织订阅及定向广告创造新的商业化机遇。
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n/stock/relnews/hk/2019-08-28/detail-ihytcitn2662194.d.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
大街网
大街网获一亿人民币D+轮融资,预启动上市计划
2017年5月26日消息,移动社交招聘平台大街网宣布完成1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此轮投资由文轩资本领投,北极光创投,创始人susan跟投。
近年来网络招聘行业竞争愈发惨烈,过往由传统招聘网站所把持的网络招聘市场受到越来越严峻的冲击和挑战,已经面临被蚕食鲸吞的危机,市场上对传统招聘模式无法解决新时代招聘问题的抱怨声也呈现鼎沸之势。
截止近期,官方公布的活跃用户规模已达五千多万。大街网基于大数据的行为追踪技术,为企业客户提供反向“悬赏邀约”的在线撮合模式,实现被动求职者的在线撮合效率。
大街网董事长/CEO王秀娟女士表示,大街网已经进入上市筹备阶段。
此前大街网曾在2010年获得雷军顺为创业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
在2011年获得和通国际、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和新东方的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B轮和C轮暂未公开
2015年10月获得2亿人民币D轮融资,由基石资本领投,北极光、软银,卓誉资本,俞敏洪,蔡文胜跟投。
-
大街网
一份简历的距离:招聘行业O2O的各种商业模式都在这里了
还记得当年马云和王健林,为争线上线下零售份额的亿元赌局吗?赌局的底牌就是:线上觉得一定要做轻、成为平台,这才够聪明;线下觉得互联网只是工具,是营销平台,是“嘴把式”,没有线下支撑怎么可能做好服务!结果3年不到,马云改口说互联网的未来在线下,阿里强势控股银泰、入股苏宁、推出“喵街”。王健林频频为万达电商站台,万达强势推广飞凡、重金控股快钱支付。两大巨头的共同选择,无疑宣告着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O2O时代的到来。
最近,大街网的2亿融资,在资本市场的寒冬中十分亮眼,然后关于拉勾的新一轮大额融资的传闻也不胫而走。看来在资本市场的寒冬中,招聘行业依然是一块香饽饽。
招聘,是个很难标准化的行业,越是中高端求职者越是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过30多年市场经济沉淀下的中高端人才数量激增,中高端人才招聘逐渐成为招聘行业的主战场。而仅靠线上业务,是无法撬动中高端人才招聘市场的,线上加线下的O2O深度融合,相信会是今后招聘市场的未来和主旋律。
根据笔者的经验,把招聘行业分为线上、线下+线上、中间件三大部分,分别的代表公司是:
线上:大街网、猎聘网、猎上网、51Job/智联、拉勾;
线下+线上:才客(科锐国际)、猎必得(八爪网络);
中间件:北森/大易、谷露为HR或猎头提供的SASS招聘管理软件。
笔者将从线上+线上融合的角度谈下对以上每家公司的看法,以及对招聘行业未来的预测。
一、大街网(类型:职场社交网站,同类产品:Linkedin、脉脉)
最近招聘行业最热的新闻,莫过于大街网融资2亿人民币,然后在线下搞了一场讽刺三大招聘网站的告别简历的大街葬礼。但凡互联网公司融资,都得把动静搞得越大越好,轮到招聘行业自然也不会例外,只不过大街这次的品味值得商榷,换来的貌似不是鲜花而是……
职场社交有戏吗?职场社交+APP会不会有一番新天地?我认为在中国很难做大,想必大家都会拿Linkedin说事,但我要说国情不同。国外有比较好的社会诚信体系,大家愿意Share个人信息,而中国社会缺少诚信体系,个人信息是很敏感的,愿意Share个人信息的属于少数,不是大众。
人有3个属性:社会属性、工作属性、人的属性。中国人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拼的民族,工作已经很累了,还让我搞职场社交,我只能对你说——洗洗睡吧!
在社交网站中比较活跃的是行业大佬(社会属性,打造个人品牌),市场、公关、销售、猎头等(工作属性,拓展客户和人脉),而这类群体还是少数,怎么办?瞄准学生群体和年轻人等最有社交欲望和时间的人呗,学习Facebook从泡妞、约会的学生市场入手,本质上和Linkedin推出“赤兔”的思路并无二致。
至于大街宣扬的“简历已死”,“卡片取代职位JD”,“用感兴趣取代投递”,“用聊天取代电话和面试”,笔者觉得形式大于内容,更多的是以价值观认同的方式来迎合年轻人的个性,争取年轻用户的一种营销方式而已。那么问题来了,数量真的多了?年轻人真的多了?他们成长后会不会离开你这个平台去找新的身份归属的平台?用户以大学生、年轻求职群体为主,用户数据如何变现?如何盈利?
对大街网的建议:年轻人群体非常分散,靠广告或其它营销方式拉动非常难,用户获取成本非常高。而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他们也必然会离开大街网去新的身份归属的社交或招聘平台。
应该把主力战场牢牢的定位在大学生,大学生群体不仅数量庞大非常集中,而且是社交活跃分子。除了线上产品,以线下的方式给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好的社交、求职、职业咨询等服务,区别于其它社交网站和求职平台,从而不断的提高用户数量和黏性。在拥有了用户的情感认同和忠实度后,随着用户工作年限的增加,推出区隔化的产品,留住年轻用户群体。
二、猎聘网(类型:独创,同类产品:暂无)
根据笔者的观察,猎聘网的发展思路有如下四个阶段:
1、发展初期,主打猎头推荐工作,切入市场空白迅速积累了一部分个人中高端用户。
2、在线上思维主导下,追求用户数量、用户黏性,提出“只给年薪10万以上的人找工作”,加上强大的广告宣传攻势、个人用户数量不断提高。
3、继续增加广告投放,希望个人用户数量不断提高,可以颠覆51Job和智联招聘。51Job和智联招聘的用户更多的分布在二线、三线、四线城市,个人求职者应该以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猎聘网没有这么多银子做如此纵深的广告拉动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的用户,而且制造业、服务业求职人群对猎头推荐工作的需求程度不大,这条路走不通。这应该是猎聘在江苏卫视、地铁站等猛砸一通广告后消停下来的原因。
4、既然个人用户数量增长有限,就想办法把数据最大化变现。在这种思路下,猎聘推出了“面试快”,组建职业咨询顾问团队自己开始做线下猎头业务。
现在的猎聘,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猎头O2O平台,线上沉淀人才数据、线上 +线下的方式变现,思路和方式是正确的,因为中高端个人用户数量有限,所以只能提高数据变现的价值。
但猎聘的模式需要解决两个很大的难题:
1、自建猎头团队和公众猎头之间的简历分配问题,是否要屏蔽简历?如果不屏蔽简历自家猎头推荐的人被抢了怎么办?如果屏蔽简历人才,人才被联系的少用户体验如何确保?如何做左右手互搏?
2、如何组建有服务质量的线下团队(相信大家还记得猎聘的短信门事件)?而且是大规模的线下团队;如何避免顾问形成路径依赖,只找猎聘自己的人才库?毕竟猎聘的简历数量还是有限。
对猎聘网的建议:如果过快的追求变现数据、追求盈利,可能会伤害现有的猎头用户,同时影响个人用户体验。如何在盈利、猎头用户体验、个人用户体验中寻找到一个平衡?要知道无忧精英网、智联卓聘可是黄雀在后!
三、猎上网(类型:招聘O2O平台,同类产品:猎必得)
猎上网融资成功后,搞得市场中很快出现了多家同类产品,有主打行业垂直细分的,有主打有人才简历库可以打通HR、猎头、人才三端的,个人感觉这类平台未来的道路会比较艰难。
创业的本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掠夺和利用,猎上网已经走在了最前面,B端/HR端/猎头端资源必然会向它倾斜。而互联网行业打破了地域限制,具有天然的垄断性,是赢家通吃的行业(如淘宝、京东),所以猎上网现在更多的是自己和自己竞争。
笔者认为,招聘O2O平台要做好,需要解决四个问题:
(1)对企业/招聘职位资源的获取;
(2)对猎头服务资源的获取;
(3)平台运营流程的搭建和优化;
(4)帮助现有猎头行业整体Case效率的提升。
目前看来,只要有品牌和BD团队做到第(1)点相对容易,(2)(3)(4)点想要做好很难,因为:
1、单体猎头的服务产出有限,猎头行业整体的服务输出能力有限,优质的猎头服务资源非常稀缺。
2、平台运营流程的搭建和优化,不仅需要好的产品和运营机制,更需要很多优秀的猎头加入实现线上和线下更好的对接,而优秀猎头数量很少,是否有线上思维?加入平台的意愿度如何?
3、目前猎头行业还没有出现针对细分行业系统性、实操性的培训,无法真正快速提升单体猎头以及行业的Case效率,猎头的成单率基本靠顾问能力的自然生长。
对猎上网的建议:
1、吸引行业有线上思维的优秀猎头顾问加入,同时根据平台业务特点强化内部培训培养衔接线上线下的人才,更好的优化平台运营流程。2、根据行业属性打造落地性强的培训课程,不断提升平台猎头的Case效率。
四、51Job/智联
随着2013年热钱疯狂涌入招聘行业,各种招聘网站对51Job/智联的围剿一直没有停过。中低端招聘,遇到了58同城、赶集以及各种蓝领招聘网站;垂直招聘遇到了拉勾网、内推网等网站;中高端个人用户向猎聘网、Linkedin迁移。
激烈的竞争促使巨头开始了变革的脚步,于是乎51Job巨资收购应届生,强势切入大学生招聘市场,推出无忧精英网,希望打造大学生招聘、中低端招聘、中高端招聘三位一体的布局。智联也推出了智联卓聘,对中高端招聘领域虎视眈眈。
巨头的变革,前进路上必然不会平坦,如何做左右手互搏,一旦开放简历资源,业绩下滑怎么办?毕竟是上市公司,有业绩压力,如何平衡内部山头,整合资源导入新的业务?如何避免路径依赖,突破旧有惯性思维的束缚?
对51Job/智联的建议:不断出现的垂直招聘网站,必然会逐步侵蚀51Job/智联的市场份额,中高端招聘才是它们凤凰涅槃的未来。从这个角度看,无忧精英网、智联卓聘的担子任重道远,未来和猎聘也必有一场争夺座次排名的殊死一战。
五、拉勾网(类型:互联网垂直招聘平台,同类产品:内推网)
拉勾网的模式,通过对互联网垂直行业的职位聚合,最大化的解决职位信息的不对称。同时,让人才和HR、招聘部门负责人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招聘效率。这类平台确实切中了互联网行业招聘的痛点,但个人求职者应该以年薪20万以下的人群为主。在疯抢人才的互联网行业,年薪20万以上的求职者已经被众多猎头盯着,他们绝大部分会选择通过猎头求职。
沉淀的人才数据如何变现?这是拉勾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我们看到拉勾推出了人才拍卖一拍,但笔者不看好人才拍卖模式,有拍卖价值的中高端求职者意愿度不高,低端求职者做拍卖没有价值,而且还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这个模式很难做大。
对拉勾网的建议:线上沉淀的人才数据的层次和数量很难有非常大的突破,关键是如何对人才数据实现最大化的变现。做线下RPO招聘业务是一个选择,针对人才职业成长提供相应的线下增值服务也是一个选择。
六、才客网(科锐国际)
写到才客网的这一天,正巧是科锐国际登陆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的日子。成立近20年的科锐国际,是国内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本土猎头公司,这次正式登陆创业板,相信会在猎头行业激发出又一波创业高潮。
成立于2014年9月的才客网,可以说是科锐国际试水O2O招聘一记重拳,也是线下+线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先行者的道路总是不平坦的,才客网的定位从最开始的人才去库存化,到招股说明书中提到的利用互联网跨地域、无边界、海量用户的优势,基于庞大候选人及客户的数据资源,地理定位的先进技术以及垂直数据挖掘能力,同时按照客户需求衍生出多种增值服务,为现有业务提供支撑,为现有客户带来新的服务体验。
从上面这段描述的字里行间看,笔者感觉才客网还在摸索前进的路上。
对才客网的建议:科锐国际有千余名猎头顾问、庞大的人才数据库,以何种模式、产品形式,把优质线下资源接入线上,实现线下+线上的良性互动,可能是当下最重要的。
七、猎必得(八爪网络)
猎必得,是八爪网络推出的一个招聘O2O平台,本质上和猎上网的区别不大。比较猎必得,反而是它的东家八爪网络更值得玩味。不久前,八爪网络宣布以3亿人民币将猎头公司科锐福克斯从CSDN回购了回来,对外宣称包含猎头O2O交易平台(猎必得)、企业招聘管理软件(雇得易)、猎头管理软件(云猎)、猎头创客空间(云猎空间),以及传统线下猎头业务(科锐福克斯)四位一体的招聘O2O公司!
招聘O2O平台、SAAS招聘软件、猎头管理软件、猎头孵化器、线下猎头公司,八爪网络要连接HR、猎头、求职者的布局确实是360度无死角,但需要解决两个很大的难题:
1、如何做左右手互博,HR资源/职位资源集中到猎必得的平台,影响自家猎头真金白银的业绩怎么办?
2、招聘O2O平台有猎上网、SAAS招聘软件有北森、大易,猎头管理软件有谷露、线下还有不断崛起的互联网行业猎头公司,如此大的布局是协同作用还是会造成资源分散、各自为政?
对猎必得的建议:如果八爪网络决定以猎必得作为O2O的突破口,就把所有职位资源全部导入猎必得,把猎必得打造成真正的招聘O2O平台,所有职位不仅开放给科锐福克斯的猎头团队,还对所有猎头用户开放。这么做,短期内可能会损失部分自家猎头公司的猎头业绩,长期看有可能打造出一个大型的招聘O2O平台。而随着平台聚集的职位越来越多,科锐福克斯的业绩也有可能逐步提升。
八、北森/大易
2015年4月28日,北森宣布完成1.1 亿元 C 轮融资,由经纬中国、青宥仟和领投,红杉中国跟投,融资后的估值接近 10 亿人民币。2015年6月3日,大易宣布完成8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由常春藤资本、证大集团、光大资本联合投资。短时间内,两家公司分别获得大笔融资,看得出资本对于企业级招聘SAAS管理软件的情有独钟。
在北森、大易的众多产品功能中,一键发布职位到不同渠道、简历数据化整理以及检索的强大功能,让笔者印象深刻。根据笔者HR的从业经验,这绝对是针对HR超级痛点的杀手级功能。而一键发布职位的功能,有可能让北森、大易打造出一个职位聚合平台。
对北森/大易的建议:如果通过一键发布职位的功能,将HR职位聚合到某个平台,将有机会切入招聘行业或者做招聘O2O平台。
九、谷露
谷露软件,一家提供猎头SAAS管理软件的本土公司,短短3年的时间就在中国市场拥有了过万个人用户,其中不乏Manpower、Fesco Adecco、kelly Services等全球500强人力资源公司。
作为一款猎头管理软件,谷露在中国有大量的中高端猎头用户,由于猎头日常使用管理软件的频次非常高,这使得谷露有可能成为中高端猎头的一个入口。
对谷露的建议:由于覆盖了大量中高端猎头,如果有好的产品设计以及运营机制,逐渐引入B端的职位做职位分发,可以以另一种路径切入招聘O2O行业,渗透中高端猎头市场。
笔者对于招聘行业未来的预测
1、招聘行业是最没有用户黏性的行业,求职者从A网站到B网站的距离,只是一份简历的距离。所以招聘行业,是一个永远有机会,永远有挑战者出现,行业老大们永远没有绝对安全的行业!
2、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在行业细分、特定用户群体两个方向,会不断出现重度垂直的招聘网站。
3、能够为C端求职者提供优质的线上+线下服务,能够不断获取中高端人才数据的公司,会有更大的未来。
4、招聘行业线上+线下的融合将会不断加剧,真正融会贯通了线上+线下思维的公司会走的更远。
5、中高端招聘领域会不断出现新的竞争者,但由于中高端人才的个性化求职需求很难标准化,所以价值会向线下转移、向优秀的猎头顾问转移。
作者:Leo(微信号:shizigao)、麦仕猎头创始人、资深互联网猎头顾问。麦仕猎头,专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中高端职位。
来源:猎云网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31370/1.html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HRTechChina立场
-
大街网
大街网获2亿人民币D轮融资 基石资本领投
大街网今日宣布完成2亿人民币D轮融资,由基石资本领投,北极光、软银,卓誉资本,俞敏洪,蔡文胜跟投。
大街网今日(10月26日)宣布完成2亿人民币D轮融资,由基石资本领投,北极光、软银,卓誉资本,俞敏洪,蔡文胜跟投。
据了解,此前大街网曾在2010年获得雷军顺为创业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在2011年获得和通国际、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和新东方的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B轮和C轮暂未公开。
据悉,此轮大街网融资的资金将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与全国性市场拓展上,并进一步加大对三四线城市的投入。
根据资料显示,大街网成立于2008年底,专注于移动社交招聘,希望用大数据技术、移动化产品去除冗余,去除中介,去除工具化损耗,让招聘者和求职者精准的相互找到。
-
大街网
IT老友记专稿《中国招聘行业进入“勾搭”时代》
基于鲜活社交的理念,要做“不像招聘的招聘”。大街网在移动领域连落三子,布局初现端倪。
今年以来,大街网在移动端频繁出击,小推鸡、吐司分别在招聘的B端与C端取得不错的成绩。在6月18日上海的一次行业论坛上,大街网CEO王秀娟演示了刚上线的其第三款产品移动产品:“勾搭招聘” 。据老友记了解,”勾搭招聘”的产品核心玩法是基于LBS和IM的一款匿名招聘社交产品,找附近的工作、寻觅附近的人才是其主要玩法。
对于为何推出这样一款产品,大街网CEO王秀娟说:“传统的招聘基于PC互联网, 是严肃的, 沉闷的,压抑的,需要等待,而移动互联网时代, 是信息直达的,好玩的,随时随地的,是等不及的,与人沟通交流,“勾搭”是趋势。无论成不成 ,先”勾搭”了再说,只要有点那个意思,马上开启动IM对话。”
这款产品将时下最为火热的几个概念LBS、匿名社交一网打尽,在招聘上开辟出了一条不一样的玩法。
下面老友记从一些核心概念和亮点来解读一下。
1、突破阻碍面对面-去中介化
现在的网络主流招聘,比较常见的是在平台海投简历,等待招聘方面的的面试邀请。而”勾搭”的玩法是直接让招聘方和应聘方沟通,省去中间等待的环节。
这是”勾搭”的核心要素,看到心仪的人才,看到不错的职位,双方马上在”勾搭”上展开沟通,打破以前投递简历后的漫长等待HR的反馈的常规, “勾搭”可以删除“等待”,立即沟通。并且,将平常严肃的薪资以及面试环节做到好玩有趣,这就是”勾搭”的特色。将传统的中介环节省去。而去中介化,也是互联网玩法的精髓之一.
甚至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小屏幕上聊着聊着就把薪资Offer给谈成了。
2、看见人才和机会-O2O玩法
这是”勾搭”的一个重要核心,利用手机自带的LBS找寻职位。
现在找寻工作,离家近、和现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口已经渐渐成为主要因素,”勾搭”的形态正是基于这两点考虑。
基于LBS寻找家附近的工作,亦或者找寻你现在上班的地方周边的工作。
离家近很好理解,在家里打开”勾搭”,看看家庭所在地址附近的工作。而找寻你现在上班的地方的工作则是由于现在的商业地产主流形态是产业链的聚集,一个个的园区将各垂直行业聚拢在一起,彼此之间更方便合作等,因此这也有益于完成招聘方和应聘方都对口的定向要求。
高晓松新近转会新东家,他怎么说的?“我这两年老去优酷,现在去爱奇艺,一看这两个公司楼对楼,搜狐也在旁边,我问你们怎么都在一块办公?他们说方便跳槽嘛。”
运用LBS带来的另外一个便利是,双方一勾搭,相谈甚欢。马上就近约个地方见面,多方便!
3、安全匿名找下家—匿名保护
中国的特殊形态使得工作压力的急剧增大,当你还在工作岗位上时,却被上司或HR获悉你有跳槽的想法,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出现的状况。
所以现在职场上的白领90%的人,90%的时间是被动求职状态,即长期观望更好的机会,等待好机会”勾搭”;”勾搭”的形态能更好的激发白领用户的被动升迁的状态,更好的撮合。
在这层之上,”勾搭”还加了一层保护伞,借助当下最火的匿名社交的玩法,将招聘匿名化。
“勾搭”平台上的“找机会”和“找人才”就像在相亲的化妆舞会, 全方位展示各自亮点,双方一眼看透各自强项;但“人才”的面具在遇到“心仪”的机会前,可以好好的保护自己,在“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阶段,绝对不被人发现。
4、瞬间亮出必杀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抓眼球”
如今的80后是越来越没有耐心了,长长的简历,看上去是那样的沉重和令人不兴奋。再说了,如今每个人都是靠“优势”来胜出的,只要亮出“绝活“,就很容易脱颖而出。最近听说斯坦福那些顶级大学, 招生都不是招”成绩最好“的,而是”最有特色“的。能说会唱,直接就可以来一段;能写会画,当场就能秀一下,哪怕是程序猿攻城师,也可以当场编一把。音频,视频,图片,文件全能,还需要再翻单调枯燥的简历?
做专业的事,但不一定只能选择严肃的做法
随着更接近网络的80后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以及90的逐渐步入社会,现在的各个行业都开始面临新一轮的改变。
如果说“严肃冰冷”的LinkedIn更适合70后(现在35岁以上)的人群,那么“贴心有趣”的”勾搭”显然更匹配80后人群。
因为好玩、有趣、鲜活是如今80后、90后的标签。像招聘这样专业的事,并不一定只能选择规规矩矩的严肃的执行。探索一种有趣的方式,看似“不像招聘的招聘”也是一个新的方向和尝试,效果究竟如何也许还有待时间的证明,但是大街网在这条不断颠覆积极创新的路上,走得越发坚定了。
那么hrtechchina小编想要问各位HR一句,大家会去尝试类似地招聘吗?
【文章来源:大街网】
-
大街网
招聘者,你的精神荒芜了吗?
【 文章来源:老邢笔记 】
和朋友聊天,他说Linkedin推出中文网站是他心中“迟来”的爱,其实还有一点恨!各种有关职业社交的新老版本终于尘埃落定,观者似乎也有了不再纠结的那种欢快感,互联网改变传统发布+下载模式终将过去,中国线下招聘的市场份额争夺拉开序幕。
商战其实就是一次次唱“抢眼”的高调:赶集网视频最多招聘职位(低端)、猎聘地铁广告最精英(中高端)、大街网媒体最社交(微博伙伴)……招聘网络平台烧钱争夺流量,招聘圈内HR职场人也开始纷纷抱团,各种圈子、TOP评比、大聚会……实际上是利用Group圈定人脉,争取更主动的未来的话语权。2014开春,一个繁荣的招聘季!
热闹,终归是一场戏,台下很多观众如企业招聘者却抱怨获取合格简历更难了,他们正被教育着:招人有效果就得花钱!过去抱抱主流的渠道大腿花点小钱“发职位”就能碰到好简历!无怪乎,拉勾网24小时反馈,明码标价,微信直播,让求职者和HR们惊叫不已。说白了,招聘的盘子就这么大,你悄悄的走了,她刚刚恰好就来了!
我个人感觉大家忽略了两个现象:
一个是招聘圈的人才匮乏。在中国真正能实践“招聘营销”的人,大多出身文理、跨国海归居多,创过业(单枪匹马)、扛过枪(抢单打标)或跨界思维(4A广告公司),少之甚少。无论外面如何风云变幻,也只是工具/渠道而已,似乎招聘管理者的位置并没有显著提高,即使老板批你要死,亦或下次点赞鼓励!招聘过程所产生的内容依然贫乏。对于某些人来说,招到人才是他的全部,他在招聘中对其它没有任何需求,也没有其它内容,所以一场运动一场风,一旦你不招聘了,就无聊,烦闷,无所适从。
另一个问题是缺乏享受招聘的体验。招聘者的职业道德已经被塑造成一个漏斗,一台机器,一旦不招人或招不到人,就像机器停转,你的职场就引止步(跳槽走人吧)。我们的存在,难道就是招到人或是收到钱?职业人士为钱而跳槽,其实就是明显的套牢和不自由,我们能做的,是留住他/她片刻孤独的灵魂。虽然大多数时间里随波逐流,做得不得不去做的事件,但我的悲剧可能在于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被依赖的!?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话是如此蛮横又无所适从。如果人不过一种沉思的生活,他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人应该试试不同的生活,即使是在相当的情境下!要存乎心,更要成于行!
最后,我推荐大家读一本书《李银河:我的生活哲学》,很中人心。
-
大街网
职场社交,等风来
通常情况下,美国互联网界有什么火爆,中国必然有一大堆效仿者,新浪搜狐之于雅虎,饭否微博之于Twitter,人人qzone之于Facebook……恐怕LinkedIn是唯一的例外。在一个以“关系”构成的社会做关系为啥这么费劲呢?
职场社交更多的是基于弱关系之上,LinkedIn创始人霍夫曼在《至关重要的关系》一书中阐述过这个观点。魏武挥老师也曾分析,LinkedIn的流行是建立在弱关系的基础上,因为弱关系更能够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使得社交网络中的成员能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他认为中国职场充斥了我的老爸是县长,我的干爹开奔驰,我的舅舅是老板……这都是建立在强关系的基础之上,很难建立起一个基于弱关系的职业社交网络。
职场社交,风来了!
我不认为现今贵国缺乏职场社交的基因,特别是当下。
市场经济崛起,在很多新兴行业,特别是正在被互联网思维改造的领域,更好的商业模式更优秀的人才远远超过市长的小舅子。同时这些领域对人才数量的需求远远超过市长的小舅子、小姨子、大姑、二姨、三大爷……这是人才需求的基础。
需要人才,更需要的靠谱的人才,需要人才类的大众点评,而最高效、最靠谱的寻找人才的方式肯定是找靠谱的人(信任的同事、朋友)推荐。这不就是弱关系吗?
年后,微博、微信、豆瓣、qq签名、qq群、微信群,各种招聘信息扑面而来,希望那些年假休了、红包领了、奖金收了的人换个地方升职加薪当上CEO赢取白富美走上成功之路。仔细想想,找朋友推荐靠谱的人,这不就是弱关系吗?只不过这些用户需求一直散落在各种产品之中,不是用户不需要,而是没有一个好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
另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领英来了,LinkedIn的亲生骨血。血种纯正、资金丰厚、不缺人才……种种因素显示,领英会沿着高调入华、步步为营、矛盾频发、心力交瘁、不声不响,并终将步Yahoo!、Google、Groupon的后尘,成为炮灰。而领英最大的价值就是重新激活职场社交领域,催生出一到两个职场社交平台。
风来了,猪呢?
如何成为一只合格的职场社交猪呢?
1、弱关系:很多人忽视了LinkedIn关系的基础——邮箱通讯录,天生的职场社交基因,天生的弱关系体系(强关系一般电话沟通)。然而中国不具备美国的邮箱文化,qq,似乎关系太强,新浪微博,关系又太复杂,那弱关系是什么?
2、高端人群:职场社交必然起源于高端人群,总监多了,经理才会心向往之,经理多了,主管才会提起兴趣,主管多了,普通职员、毕业生、实习生才会入驻。很难想象一个充斥着心灵鸡汤和娱乐新闻的平台会吸引职场人士进行“职场社交”。
3、数据分析:有了基础的关系,有了高端人群,如何向高端人群推荐与之匹配的人群,为他们带来价值,留住他们,进而吸引更多的人。
风来了,猪呢?
大街:雷军老师投资的公司,号称中国第一的职场社交,借助新浪微博的关系链,口碑+关系链,积累了不少用户。或许是因为人人网出身的关系,大街主打学生群体,打了四五年,不少学生从大街网走上职场,与此同时离开了大街网。而学生群体除了吸引了大量的HR,似乎对高端人群没有丝毫的吸引力。
知乎:业内人士最看好的职场社交平台,上线三年,通过社交问答沉淀了大量的高端人群以及社交关系。然而问答的门槛太高,回答问题特别是答案出色的用户必然是少数,如何让更多的用户参与问答,从而在这个平台结识更多的朋友,这是个问题。
周伯通:2011年开始基于新浪微博做招聘,一度积累了几十万的用户,中途社交招聘走入瓶颈,缺乏数据分析能力,HR收不到靠谱的简历,用户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招聘效率下降,自然逐渐远离了这个平台。前段时间据说从移动互联网人群切入,重新开始。然而数据分析的问题不解决,依然会拖后腿。
脉脉:去年年底上线的一款手机app,据说是搜狗的团队创业做的(搜狗很多高管都在里面),第一次登录,虽然没填什么信息,但个人信息已经很详细,貌似部分来自微博,部分应该是计算出来的。即使有些头像姓名信息匹配错误,也着实令我大吃一惊。此外,他通过微博的二度人脉极大的扩展了自己的人脉圈,同时也没有产生过多的噪音。不过,毕竟是刚刚开始,谁也不知道市场是否接受这种解读。
LinkedIn花了477天才获得100万用户,3年半的时间(2006年底)达到1000万用户。10年,才成功IPO。职场社交一定是个慢生意,需要良好的耐心,需要跟投资人打交道的技巧,慢慢培育这个生意。正如《射雕英雄传》里黄裳的故事,到头来拼的是谁能活的更长。
【文章来源:杨泽】
-
大街网
职业社交网站之争:西洋拳能否打败中国武术?
跳槽,是职场永恒的话题,很多时候更是突破职场瓶颈、升职加薪的捷径。招聘网站已经是明日黄花,职场人士对猎头的不靠谱大多深有体会——就业荒和用工荒同时存在;职业社交网站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
2014年,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183.38, -4.58, -2.44%)上线简体中文测试版,正式进军中国,中文名为“领英”。这让媒体和舆论开始关注职业社交网站,大街网、Wealink,这些本土职业社交网站也得到更多关注。在2014年2月24日LinkedIn正式宣布上线中文版的当日,大街网的百度(160.47, 1.29, 0.81%)搜索指数飙升了55.7%。
中国互联网界的经典问题再次出现:国际公司和本土公司,谁能笑到最后?
国际市场的领先者,中国市场的后进生
遵循大多数国际互联网公司前辈们的道路,LinkedIn诞生于美国,占领了世界,最后才进入中国市场。LinkedIn在2003年上线,定位于“商业客户导向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2011年5月19日,LinkedIn在纽交所挂牌上市,筹资3.5亿美元。截止2013年底,商业客户导向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已经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7亿用户。2014年2014年2月25日,Linkedin正式公布了中文名称“领英”,并发布了简体中文测试版。2014年3月6日领英开放注册。
作为最庞大的市场,中国是几乎所有国际互联网公司最看重,也是进入最谨慎的市场。LinkedIn首席执行官杰夫·韦纳曾对中国区总裁沈博阳说,“如果不能连接中国,那LinkedIn的使命就得改了。”这个时候,大街网作为现在中国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已经深耕了5年;市场份额紧随大街网的Wealink甚至上线了近十年。
大街网作为本土的职业社交网站,其对标模式正是LinkedIn。截止2013年6月,大街网注册用户达到2400万——远远高于目前Linkedin在中国的400万用户。而根据2014年2月艾瑞IUT数据显示,大街网在PC端的月度用户覆盖达到1186.7万,在职业社交网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西洋拳”与“中国武术”
同样打着“职业社交”的旗号,即使大街网创立之初有模仿LinkedIn的痕迹,但两家的差异却是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从LinkedIn和大街网的官方介绍、创始人访谈等公开资料就可以看出,LinkedIn的核心是“人脉”,而大街的核心是“工作”,两家的品牌核心恰好组成了“职业”和“社交”二字。
简单注册登陆领英和大街网,从首次登陆的好友推荐就能看出两家的根本差异:LinkedIn默认推荐已有好友的关联好友,以及用户在其他社交网站的好友;大街网则默认推荐用户所任职公司和行业的好友——实际上这些好友是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简单来看,LinkedIn的推荐方式更利于用户的人脉拓展和沟通交流;而大街网的立足点,则在职场信息交流和工作机会分享上,有着更高的效率。
简单的说,LinkedIn的做法是,先交朋友,再找好工作;大街网的重点是,找好工作,也能交到朋友——这个差异,可能源自于东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人情社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但契约意识尚不成熟,相对国际互联网公司所诞生的北美、欧洲,中国职场,对于“关系”和“能力”的平衡更为微妙,所谓“职场厚黑学”也更为流行。另外,中国绝大部分用户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对于“找工作”和“换工作”的需求和迫切程度要高于建立愉悦朋友圈的精神需求。在这一点上,土生土长的大街网们显然更符合国情。
在两者的用户定位上,普遍认为LinkedIn目前虽然只有400万中国用户,但集中在与发达国家关系密切的精英阶层和海外公司的中国驻派人员(可以看作中国职场的金领阶层),这些高端用户是LinkedIn发展中国市场的坚实基础。而大街网则完全不同,大街网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学生,这一点和巅峰时期的人人网类似。大街网创始人王秀娟在接受路透社采访的时候曾说:“大街网致力于满足中国80、90后屌丝用户的职场社交诉求。”
用户定位是LinkedIn和大街网差异化最大的地方,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则可能是LinkedIn最大的瓶颈和大街网最大的机会:LinkedIn主要用户集中在35岁以上的资深职场人,大多处于中产阶层。LinkedIn的社交诉求和品牌定位同样更易于吸引这部分高端人群。但与西方中产阶层为主的纺锥结构不同,中国社会是一个巨大的金字塔结构,中产阶层是接近金字塔尖的少数派。并且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偏年轻化,中年用户的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基于网络的社交需求不足——少数的中产阶层,与少数的35岁以上互联网用户,其中的交集又将打上更大的折扣,这都决定了LinkedIn在中国发展未来的瓶颈所在。
沈博阳坦言,现在无法证明LinkedIn一定会成功,跨国公司的挑战一定存在,但是LinkedIn为此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本地团队和运作加上国际平台的支持,成功可能性至少大于50%。沈博阳同时表示,虽然LinkedIn在中国成功必须要本土化,但是他并不打算一下子让LinkedIn变得非常“本土”。在他看来,LinkedIn在中国发展初期还是会主打英文名,因为现在来说,用英文名更能唤起用户的品牌感知。而他强调的另一个关键点便是“耐心”。他认为对LinkedIn中国来说,心态或许比战略更为重要。
王秀娟则表示大街网主流用户是“80、90后屌丝用户”,极为符合中国互联网市场特性。从2013年YY(79.19, -2.65, -3.24%)语音(多玩)上市、9158视频真人秀走红开始,“得屌丝者得互联网”已经成为主流思想,数量庞大的底层用户给互联网公司带来的不仅是庞大的市场份额数据,还有令人咋舌的消费能力。大街网的问题在于,强调“职场”,即“找工作”的需求,必定会削弱“社交”的积极性,从艾瑞等第三方数据也能看出,大街网、Wealink等本土职业社交网站的用户活跃度不高,例如2014年2月份,大街网用户人均浏览时长仅5分26秒,平均每个用户仅打开了3.87个页面。如何提升用户的社交积极性,是大街网们区别于传统招聘网站,以及讲好未来(22.59, -0.51, -2.21%)商业故事的重要问题。
对策:取长补短,不如继续补长
LinkedIn进入中国,对于大街网等国内职业社交网站来说,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大街网创始人王秀娟认为:“ LinkedIn入华对于国内这个尚未成熟的市场来说是好事,不仅可以引发大家对职业社交更多的关注,还可以与本土的网站一起培育市场。”职业社交还仅仅一个千万级用户规模的小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每个人都需要工作,“找工作”是一个刚性需求。互联网巨头的涉足,能产生巨大的舆论聚焦,将行业推入发展快车道。而从用户定位和构成来看,LinkedIn与本土网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产生过多的竞争和冲突:用户的构成差异也将直接影响企业用户的构成。
国内某大型猎头公司CEO分析认为,从盈利模式上来说,LinkedIn的用户收费模式在中国极有可能水土不服,能够克服中国用户“互联网免费”思维的,只有世纪佳缘(6.73,-0.21, -3.03%)等婚恋网站勉强部分达成。而大街网的企业收费和广告模式,更接近于传统招聘网站,但社交元素的加入和正在爆发的市场,未来有机会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对于这两家处在同行业但实际迥异的网站,考虑如何取长补短,不如继续做强其所长:
1. 在这个社交的细分化市场,忌做大而全的服务,继续分别强化自身的诉求,社交和工作。
2. LinkedIn继续其高端路线,保证良好的互动和分享体验,留住核心用户并继续扩散。
3. LinkedIn暂缓其用户收费为主的商业模式,未来可考虑VIP增值业务收费,同时继续以社交和信息分享为核心竞争力,以吸引低端用户中的高潜力用户,成为其突破瓶颈的突破口。
4. 大街网继续“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同时需补足用户体验,尤其是招聘中的隐私保护;
5. 大街网需强化其社交元素,但不必跟随LinkedIn建立纯粹的社区,而应该以“职场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核心用户和意见领袖为主导的职场信息分享服务。
6. 大街网可强化其职场教育属性,在用户量和市场爆发后,加入更多的在线培训、视频教育等用户前后向付费模式的服务,对于用户忠诚度、活跃度以及商业模式,都有诸多裨益。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穆媛媛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