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
    “快法务”获腾讯战略换股,看来流量还是关键性指标 今日,快法务正式对外宣布已入选腾讯“双百计划”,与腾讯创服平台达成战略合作。本次合作的具体形式是,腾讯按照快法务现有估值,用等额的资金换取等比例股份,不过该笔资金只能用于快法务在腾讯的广告投放,主要是广点通、微信广告等渠道。也就是说,快法务用股权置换了腾讯的流量。 “快法务”的定位是一站式企业综合法律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从公司注册、财税记账、商标专利、社保公积金、合同文书、法律顾问等500多款在线综合法律服务产品。公司于2014年4月成立,同年8月获策源创投数百万美金A轮投资,2015年9月获得顺为基金千万美金B轮投资。 这样算来,快法务已经成立将近3个年头,公司现在处于拓市场阶段。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腾讯的流量更多是To C,对快法务这样To B的平台是否有效?创始人夏文奇坦言,他们曾经也有过同样的担忧,不过快法务跟腾讯此前已经合作了一年多,测试后发现,广告精准度、流量转化率都是比较高的。 再来看市场格局的差异化,快法务强调的一站式服务,一来客户各业务的需求是链条性的,二来是可以增加服务频次。不过这样把竞争面也会扩大,夏文奇认为目前产生竞争的有三类: 第一种是一站式服务平台,从主站页面前端看上去跟快法务类似,但实际后端的服务系统、平台的运营体系、以及对供应商服务质量的把控上,就是体现各公司水平的地方。这里夏文奇强调了快法务后端的标准化系统,就跟“淘宝上的物流系统”一样,供应商可以在平台接单的同时,打通内部管理流程。 第二种是垂直类服务商,像是社保、财税等。相对这些竞争对手,快法务定位一站式,在产品的丰富度上有竞争优势。其次,平台+自营的模式,会比单一模式考验团队基因,以及服务整合能力。 第三种是猪八戒、58赶集这类走平台模式的大公司,但他们目前更多在信息撮合阶段,提供的服务较弱,所以创造的价值也相对有限。 据悉,使用快法务的客户主要分三种,一类是初创公司,他们通常从注册开始购买一系列服务;再一类是发展型企业,大多在50—200人的规模,他们的需求通常在年报、知识产权等方面;还有就是大客户,像是山东橡胶集团、海航等,他们的诉求点就在于集中采购。 据夏文奇透露,在快法务平台上,卖的最好的是6000-15000元的套餐,从注册公司开始,到买地址、银行开户、申请商标、以及合伙人协议等。平台目前的付费企业有4万多,60%的客户在6个月内都会复购,每个月付费客户中,付费的老用户超过50%。 来源:36氪,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4166.html
    腾讯
    2017年02月20日
  • 腾讯
    移动CRM厂商销售易完成2.8亿元D轮融资 腾讯领投 移动CRM厂商销售易日前宣布获得腾讯领投,红杉资本、经纬中国、真格基金跟投的2.8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同时还发布了基于PaaS平台的教育、财富理财、家装、传媒、医疗等五个行业解决方案。 销售易创始人兼CEO史彦泽表示,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产品和技术团队扩充,提升PaaS平台的行业解决方案能力,同时加强市场投入与服务团队的建设,更好的服务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帮助企业拉近和客户的关系,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 销售易PaaS平台于2016年4月推出,同年7月移动PaaS平台推出,这是一个以元数据驱动架构,拖拽式应用开发框架为基础,构建的安全、多租户、全渠道的PaaS平台,帮用户构建新型业务应用程序。 融资方面,2013年11月,销售易获得了红杉资本A轮投资;2014年7月,销售易获得红杉资本B轮投资;2015年3月,销售易获得经纬中国、红杉资本1500万美元C轮融资;2016年4月,销售易完成由经纬中国领投的1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完)
    腾讯
    2017年01月13日
  • 腾讯
    从三个故事谈腾讯如何用产品思维做人力资源 本文来自“腾讯大学”(ID:tencent_university),撰写 Bella王小西 为了支持生态发展、与合作伙伴共赢未来,腾讯大学特别推出了腾讯生态圈高阶领导力项目——远航计划,项目涵盖战略、组织、运营、创新、游学五个模块内容。在12月3日的远航计划第二期,腾讯高级副总裁,人力资源负责人奚丹分享了有关腾讯用产品思维做人力资源的三个故事。 作为产品起家的互联网公司,腾讯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其它公司有什么不同?腾讯HR有一个很有特色的要求就是,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近日,在腾讯大学针对投资公司高管的领导力项目-远航计划的培训上,奚丹用三个故事,分享了在腾讯如何用产品思维做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个故事:从安居计划谈如何挖掘用户需求 腾讯的经营理念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做产品首先要了解用户。HR最重要的用户是员工,挖掘员工真实需求也是所有HR工作的基础。奚丹分享的第一个故事是腾讯最有名的福利——安居计划,看HR是如何挖掘员工的真实需求的。 缘起:数据分析揭秘流失率最高的群体 对员工流失情况做数据分析是腾讯HR日常重点关注内容之一。2012年的结果引起了HR的特别关注:有一个群体流失率非常高,达到普通员工流失率的3倍。这个群体就是毕业进公司满3年的毕业生。大家都知道,优秀毕业生是腾讯人才重要来源,会得到非常好的待遇和大投入的培养资源。毕业生从进公司到独当一面,平均需要三年时间。入职3年的毕业生,正是投入大量资源刚刚培养起来的骨干。从表面的离职原因来看,排前三位的理由有三个:继续深造,职业发展和家庭原因。真实的员工需求真的是这样吗? 调研:深入访谈追踪原因 HR团队针对核心毕业生做了深入的电话访谈,收集第一手真实的信息,发现了一个没想到的关键因素:丈母娘。2012年前后刚好是深圳房价快速攀升的阶段,虽然腾讯加薪幅度在互联网公司里面算比较高,但房价涨幅仍然远高过这一数字。毕业三年又正好到了结婚年龄,很多学生选择回到家乡或二线城市,虽然待遇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可以马上置业,满足丈母娘结婚必须有房子的要求。 解决关键问题:安居计划 了解到真实原因,怎么解决?HR和CFO一起进行了头脑风暴,发现了三个关键点:第一,基于投资回报和公司薪资增长判断,这些孩子将来一定可以买得起房子,需要做的只是提前这个周期;第二,如果买房找银行贷款,以毕业生的情况贷不了很多钱;第三,腾讯账上有很多现金,本金和利息成本是腾讯在人才保留上可以承受也愿意投入的。 基于这样的分析,HR推出了“安居计划”:公司拿出一笔基金,免息提供给符合条件的员工,帮助员工提早买房。这个举措的效果特别显著,实施几年之后再看数据,在人才竞争非常激烈的外部环境下,参与安居计划的员工流失率不到1%。既对公司保留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员工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在员工一生中比较关键的时刻起到了帮助。 关键启发之一:腾讯是第一家推出安居计划的互联网公司,最初推出这一方案正是源于对员工需求的深入挖掘。用产品思维做HR,要从表面现象挖掘根源,找到员工真实需求,才能采取真正有用的措施解决问题。 第二个故事:从企业文化培训谈让用户参与 跟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不是老板拍脑袋,不是靠HR的经验判断,而是让员工参与进来。就像做互联网产品一样,用户参与设计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做得是聪明的决策,实际上的真实效果需要用户反馈来验证。奚丹分享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腾讯如何做新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如何把企业文化培训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参与。 传统“洗脑式”企业文化培训 每个公司都有新员工培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灌输”公司企业文化,俗称洗脑式培训。腾讯的文化没有那么强势,但文化又很重要。腾讯最早的新员工培训,也是以灌输式的企业文化课程为主。这种方式偏向于单向说教,HR一直在琢磨怎么样让新员工来了之后真正理解腾讯文化是什么,可以快速融入。 主动参与:寻找腾讯达人 负责内部员工培训的腾讯学院牵头,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把授课的时间缩短,增加一项课后作业:“寻找腾讯达人”。要求新员工在几天时间里任找一位公司老同事访谈,挖掘他们身上最能体现企业文化的故事,回来后分组讨论和分享。小小的改变带来非常大的变化:过去的新员工特别是技术员工比较害羞,只是跟自己团队交流,有了达人访谈之后变得非常主动。在公司电梯里、食堂里羞涩的技术GG都会主动和老同事攀谈,了解了腾讯老故事的同时,让新人对公司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建立新人在公司里的广泛人脉。 关键启发之二:企业文化培训从“告诉你腾讯文化是什么”变成“请你去主动寻找”。用产品思维做HR,要变被动为互动,让员工参与其中,理解和收获才会更大。 第三个故事:从绩效体系优化谈灰度试错,敏捷迭代 互联网公司变化频繁,产品迭代周期快,组织和人相关政策的变化必须跟上业务的节奏。奚丹分享的第三个故事是腾讯绩效体系优化的故事,如何在一家两万人的公司推送运行十几年的绩效体系改革。 更有弹性的考核体系:四档变五档 腾讯早期的绩效考核分四档,SABC,S最优秀,C最差。当时企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员工更有紧迫感。但随着公司快速发展,很多业务成为行业第一,管理者和HR都希望把考核更弹性化。考核结果从四档变成五档,从而肯定大部分员工的表现,只让头部和尾部凸显出来,好的表彰和发展,不好的鞭策甚至淘汰。 一年半完成三轮灰度迭代 旧的绩效体系运作十几年,根深蒂固,改变有很大困难和风险。HR思考能不能像做游戏产品一样,先灰度测试,慢慢磨合之后,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逐步解决,再逐渐放大。因此在四挡变五档的变化中共做了三轮灰度迭代。 第一轮,腾讯HR一直遵循那句话“先尝自己出的狗粮”。所以考核变革先在HR自己团队300人试点。试点过程中发现,方案设计的再完美,和员工真正的感受还是有差别,这一轮试点收到很多吐槽,根据槽点又对方案做了修改。 第二轮,寻找典型业务部门3000人的团队试水。又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业务对HR术语不理解,也有一些新的矛盾等等。基于这些反馈再次对方案做了一轮优化。 第三轮:全公司推广。经过两轮试水,在全公司推广时虽然还是会听到一些不同声音,但已经大大降低了对新体系的不适应或者排斥。 绩效考核一年一次,通过历时一年半的灰度迭代,HR缩短了一半完善管理工具的历程。 关键启发之三:运行的十几年的绩效体系必须变革,要快也要稳。用产品思维做HR,小步快跑,灰度迭代,既能响应业务需求又能不断纠错完善方案。 腾讯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理念和故事 文化排在管理第一位。互联网公司行业和人员变化很快,规章制度没办法第一时间覆盖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文化就成为最有效的手段,可以统一大家思考问题的方式,覆盖所有灰色地带的阳光。大家有统一的价值观,即使没有明文规定出现某个事情怎么办,也会朝一个方向去思考和努力。 选人是HR最重要的前线工作。腾讯的用人哲学是“强将精兵”,控制人员规模,前瞻的基于公司发展做全球优秀人才扫描。比如今年启动的全球AI人才mapping,派HR参与全球顶尖的AI会议,拜访AI领域最好的高校、研究机构、高科技企业,收集了几千人名单,和几百个华人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虽然AI领域具体的招聘需求尚不明确,但是要传递一个信息:我对你很有兴趣,时机成熟时候就会考虑邀请你。互联网业务有时是比较混沌的状态,布局要趁早,如果想的非常清楚才开始招聘时机就错过了。 围绕业务发展培育人才。腾讯学院有非常完善的培养体系,领导力培训、专业类型培训、新员工培训等。在促进业务发展方面培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移动互联网大潮来临时,腾讯做了组织架构调整,希望所有事业群都具备比PC时代更强的移动互联网能力。腾讯学院在当时推动了全员的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培训,进行了一系列课程开发和案例采集,帮助公司有转型意愿的开发快速转型到移动互联网开发,确保公司核心人才的能力发展。 舍得花成本留人。腾讯一直有一个很强的理念,在财务能支撑的前提下,希望把公司最大的投资放在员工身上。无论调薪、奖金、股票授予,都做积极的投入。今年腾讯18周年,在讨论给员工发什么有纪念意义的礼物时,HR有一个想法:有没有可能给全体员工发股票。这个想法源于一直以来的遗憾,腾讯这么多优秀一线员工,很多人还没有腾讯的股票。没想到老板也主动提出了这个想法,而且把HR原本建议的股数提升为300股,投资员工的力度和决心大大超出最早的方案。全员发了股票之后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很多员工真把自己作为股东看,言行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因此,在员工身上的投资最有价值,会让每位员工对公司真正有参与感和主人翁精神。 马化腾曾经说过,对腾讯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业务和资金,业务可以拓展,可以更换,资金可以吸收,可以调整,而人才却是最不可轻易替代的,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用产品思维做HR,背后的理念正是源于把人才视为最重要的财富的初衷,像做产品一样围绕员工的利益和价值持续打磨人力资源体系。赢得员工,才能赢得未来。  
    腾讯
    2016年12月15日
  • 腾讯
    分答拿了腾讯的 A+ 轮投资,下一步腾讯难道要投资罗辑思维? 11月24日,在行&分答公司对外宣布,其已经完成了来自于腾讯的A+轮融资,穆棉资本是其独家财务顾问。在此之前,分答已获得来自元璟资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A轮投资,以及更早前来自周亚辉和阿尔法公社的 PreA 轮投资,累计金额已经超过2亿人民币。由于没有具体的融资数目,我们只能估算其本轮融资为数千万人民币。 由于投资方只有腾讯一方,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本轮投资是专门给腾讯入局开放的。这似乎也比较顺理成章,因为分答最早版本就起源于微信。即使现在,分答的微信公众号依然是其用户使用服务的一个重要渠道。引入腾讯的投资显然对于扩大分答在微信端的推广、扩大用户基数有很大的好处。 有趣的是,对最近同样在知识分享领域发力的知乎,腾讯也曾经领投了其5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对于这一现象,腾讯投资部执行董事夏尧表示:“腾讯非常看好知识分享领域的广阔前景,该领域与腾讯生态能够形成良好的互补和协同。” 夏尧所谓的“与腾讯生态形成良好的互补和协同”,主要是指知识付费服务产生的线上资金交易服务。听一条分答一块钱,看一场知乎live 十几块二十几块,这种纯线上而且快速增长的交易对于微信支付来说也是很大的流量。周源在知乎的分享会上也曾经提出,“支付方式的变化是知识付费服务出现和发展的重大推力”。他的讲话可以证明知识付费服务和移动支付的相辅相成关系。 同时投资分答和知乎,这显示出了腾讯在为微信支付寻找小额支付渠道上的努力。当然,这也符合腾讯注重内容和产品的投资风格。实际上,在分答和知乎live火了之后,市面上出现许多模仿它们的垂直领域产品,如领英做的垂直职场的赤兔,垂直电竞圈的伐木累,甚至丁香园也曾经想要做医疗语音问答产品。但他们都没有能够达到分答和知乎live的爆火的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微信这个平台对于产品运营的强大助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测。除了果壳和知乎,罗辑思维同样在知识付费领域发力,还开发了“得到”App。在先后投资了知乎和果壳之后,作为知识付费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玩家,罗辑思维是不是也会得到腾讯的青睐?这个可能性,估计还真不小。 来源:36氪,作者:段旭,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7388.html
    腾讯
    2016年11月25日
  • 腾讯
    战火烧到传统行业和国家生意,云计算大战才刚开始   2010年,在第二届深圳IT领袖论坛上,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进行了首次公开对话。   当时,云计算是和今天的人工智能、VR一样火的概念。技术背景最深的李彦宏表达了理性,“云计算这个东西,不客气一点讲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马化腾则认为将各种企业管理系统都在云端处理,不需要本地服务器,很有想象空间,但为时过早;恰恰是马云力挺云计算,他觉得“老瓶装新酒”的东西最可怕,你看不清它在玩什么,爆发出来最可怕。   6年后的今天,阿里云果然成了中国云计算市场的老大,腾讯云也开始发力追赶,百度曾把很大的精力放在“轻应用”上,这是和主要提供云服务器、云数据库、云存储的前两者不同的模式。现在,不管是营收还是利润上,百度的PaaS(平台即服务)模式都称不上成功。   7月5日,马化腾罕见地出席了腾讯云在深圳的年度论坛,腾讯云副总裁曾佳欣说,“今年,腾讯云已经成为腾讯公司在TO B领域最重要的业务之一。”   腾讯开始着力发展云计算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利润丰厚的大生意。   近日,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阿里云单独估值已经高达390亿美元,占阿里巴巴集团市值的20%。阿里云营收还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   和全球云计算市场的老大亚马逊AWS一样,阿里云的优势在于起步早。2009年,阿里云就成为独立的子公司,而直到2013年,腾讯云才开始对外提供服务,百度云更是迟至2015年。长达4-6年的先发优势也体现在了数据上,德意志银行今年4月的报告显示,阿里巴巴云计算规模是腾讯的10倍,百度的30倍。   这有点像亚马逊、微软和Google的格局:2006年,亚马逊开始把自己处理海量请求和数据的能力打包成AWS开放出来,因为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火热,AWS的发展甚至超出了亚马逊的预期。   今年,AWS预计将产生100亿美元的收入,云计算的利润更是惊人,仅今年第一季度,AWS的利润就达到了6亿美元,这甚至帮助亚马逊扭亏为盈。   微软也在发力云计算,尤其是新CEO萨提亚·纳德拉上任后,“移动为先、云为先”成了微软的新战略。目前,微软的云服务Azure已经是云计算市场的第二,有分析师估计,微软的市场份额是亚马逊的1/3。   工程师出身,而且一直为微软的云计算和企业部门服务的纳德拉也采取了更务实的态度,变得更加愿意让自家软件与其它公司的软件共存了,“如果客户想要试行混合云模式——将业务运营分散在他们自有的服务器、AWS和Azure上——那也没问题。”《福布斯》最近的一篇报道写到。   Google是云计算市场的后来者,而且它和百度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专注于PaaS平台Google App Engine(GAE)。今年1月,Google斥资3.8亿美元收购了创业公司Bebop,该公司的创始人戴安娜·格林(Diane Greene)还是成立于1998年的VMware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后者很早就开始提供云计算和硬件虚拟化软件和服务。收购完成后,Google任命格林为云计算业务的主管,希望在这一领域有更大的作为。   数据分析、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地图、人工智能等技术是Google云计算的卖点。现在,Spotify、可口可乐、迪士尼等大公司都开始在Google上部署部分功能。   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也是类似的情况,BAT被认为是最适合做云计算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现在看来,阿里云的领先地位还会持续很久,不过,因为有微信和QQ这两个超级平台,腾讯云对创业者也有很大的吸引力。百度也将在7月13日召开云计算战略发布会,从预热海报上可以看出,百度把宣传重心放在了深度学习上。   “未来主体是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处理大数据。”马化腾用了一个讨巧的说法,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设想。   所以,在腾讯云论坛上,马化腾还拉来了万科的郁亮、新东方俞敏洪、美的公司方洪波,他们都在分享中都提出了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和设想。   万科使用城市洞察的大数据系统,来发现更精确的职住比以及买房者偏好;新东方希望搭建基于教育行业本身的视频、点播、直播,而且,它想把新东方内部产生的数据、投资的企业产生的数据以及合作伙伴的数据打通,开发更个性化的教育及周边产品;美的更是设想了给每一台机器添加上独立的IP、传感器后,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理解消费者的需求,改造制造业。   传统企业的很多要求已经超出了云计算平台当前的能力,不过,这正说明了云计算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水、电。   广东省政府副省长袁宝成也出席了腾讯云论坛,并表态会坚决支持腾讯云的发展。实际上,从去年开始,腾讯和阿里巴巴就开始抢做国家生意,云服务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对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来说,真正的大战才刚刚开始。就像《福布斯》对亚马逊、微软、Google的评论,这张战争中,真正收益的将会是作为用户的创业者们。   7月5日,就在腾讯云论坛当天,阿里云用一条消息悄悄刷了一下存在感:阿里云深圳节点计算价格下调50%。腾讯也要开始接招了吧?  
    腾讯
    2016年07月12日
  • 腾讯
    在企业级市场总是慢半拍的腾讯,这回在SCRM能赶上趟吗? 腾讯在企业级市场的战略思考,一样很难甩掉强大的社交基因。   经过近一年的酝酿,腾讯在6月中旬正式发布了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平台(SCRM)——腾讯企点,这是腾讯去年以来产品开放布局中的又一步棋。   SCRM已不是新鲜词,在腾讯企点之前,已有较早提出SCRM概念的时趣、以4s店的微信公众号为入口的车商通SCRM、还有日前刚完成新一轮融资的六度人和(曾获腾讯战略投资)等。   而这一类产品的出现,正是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演变正在影响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SCRM里的S即social,简单理解就是在CRM的基础上打通社交渠道、提高互动性。因此,传统的CRM关注的主要是单个客户的交易数据,而SCRM则更加关注围绕单个客户所扩展的社交价值。   腾讯副总裁殷宇告诉记者,中国的企业往往在客户关系管理中面临一个痛点,即“比较偏重销售后端管理,业务信息流转不畅,以及缺少社交化连接”。而这些痛点的源头,往往是因为企业的CRM实施过程缺乏连接能力和社交基因。   腾讯企点的产品思路,就是让企业以多媒介的方式去连接用户,通过打通网站、H5、公众号、APP、二维码等媒介手段直达客户的QQ、微信等终端,让来自各个平台和渠道的客户数据都能自动统一入库到腾讯企点客户库,以此来实现多通路管理——最终目的是降低SCRM的运营难度,通过腾讯企点所建立的客户库和分析能力,去描绘客户群像,分析客户需求。   问题是,社交基因放在企业级市场到底好不好用? 腾讯擅长的是消费级市场,企业级市场从不是它的主场。前有用友、金蝶等老牌选手,后有“眼中钉”阿里钉钉,企业微信一直被认为是腾讯对标阿里钉钉的产品,但这个晚了老对手一年多推出的产品一直不温不火,还在和钉钉打下的市场中艰难抗衡,记者赵雷曾在《85万家企业用户的阿里钉钉,已经全面超过微信企业号》中分析,微信企业号在腾讯整个产品体系中承担的使命,和钉钉完全不一样。   腾讯引以为傲的“优良基因”显得有点“玩不转”,腾讯的社交基因侧重于生活、娱乐,硬要套入工作场景,也并不如想象中容易,一不小心还被戴个“不安全”的帽子。   企业级市场强调的是效率和安全,无止境泛滥的社交某种程度上反而是种阻碍。 不久前,马化腾在谈到企业级市场时曾表示“中国的企业级市场将成为媲美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等少数细分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市场之一”,觊觎企业级市场之心显而易见,在今天的“互联网+”论坛上,他又称腾讯未来关注的三个方向是云服务、LBS和安全,将安全单拎出来,也从侧面反应了腾讯要与企业级市场死磕到底的决心。   在企业级市场总是慢半拍的腾讯再次高举社交这张牌杀入战场,光有决心还不够,打好手上这张利弊参半的牌才是更为关键的。   (本文来自钛媒体,记者/谢康玉,编辑/葱葱,原文链接:http://www.tmtpost.com/1908851.html)
    腾讯
    2016年06月22日
  • 腾讯
    企业微信,为何给我们空降了3个“兵”? 4月18日,腾讯正式推出了企业微信1.0版本,在iOS、Android、Windows、Mac四个平台同时开放了注册下载,并宣布可免费使用。   HRTechChina团队也在昨日第一时间陆续下载开通企业微信,在企业微信上组建了自己的团队群。可是在今天早上,令人咋舌出乎意料的事情出现了。   本想作为测试的我们尝试着又建了个3个人的小群,却不料在群成员里硬生生又多出来3个人。并且,我们表示压根不认识!在微信通讯录里也没有这样的好友,所以不存在拉错人的情况出现! 同事第一时间截的图   查看了这三个人的个人信息,同事第一时间截的图他们职位显示为:产品经理。之后小编截图的时候分别为游戏合作组组长,游戏合作组员工以及商务拓展组员工,其中一位的邮箱后缀直接显示为Tencent。。。。。。 之后小编截的图 企业微信上线,本来对于我们来说多了一个团队协作工具。可是在我们的工作群里硬生生给空降了3位“大侠”,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就算是来协助我们更好地使用企业微信,可是这样也不好吧?至此,群是沉默的,我们哪敢在企业微信群里讨论工作上的事?   截止发稿之时,三位大侠已经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还是隐藏了??不知道。  
    腾讯
    2016年04月19日
  • 腾讯
    企业微信真的来了,但我为什么不看好它? 4月18日,腾讯正式推出了江湖传闻已久的企业微信1.0版本,在iOS、Android、Windows、Mac四个平台同时开放了注册下载,并宣布可免费使用。而随着企业微信的推出,意味着腾讯再一次吹响了进军企业即时通讯行业的号角。几乎可以断言,企业移动办公领域的火热竞争局面也将因此变的更加激烈。   腾讯的机会在哪里?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微信推出企业版的传闻愈演愈烈之时,我也曾在文章中指出,纵观全球科技行业的发展大趋势,无论是美国的戴尔、IBM公司,中国的联想,还是深耕互联网领域多年的谷歌、亚马逊等,都在从消费级市场转向企业级市场,事实上BAT也从未放弃过布局企业服务市场的野心。   根据海比研究2016年3月份给出的报告显示,预计2016年中国移动办公市场(主要由协同办公应用、企业级即时通信、电话会议三部分组成)的规模将达到327.4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惊人的42%。所以即使对于BAT来说,更深层次的企业级服务市场也是一个在未来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的重点,只有积极的拥抱这一领域,才能更好的延续往日的辉煌。   而腾讯的机会在于,其坐拥6亿用户的微信无论在流量、生态和知名度这几个方面都碾压了竞品们,推出一个功能与微信类似——但是弱化社交属性强化办公功能的“企业版”微信能够很容易的被微信用户群体所接受,种子用户的获取可谓易如反掌。同时对于腾讯来说,微信、QQ等产品拥有的众多第三方开发者也能为企业微信的体验优化和功能迭代做出许多贡献。   此外,当前国内的企业IM市场并没有霸主级别的产品诞生,无论是一线阵营里的钉钉、纷享销客,还是二线阵营里的红圈营销、蓝信、金蝶云等产品,都还在你追我赶,没有哪一家能够真正的拉开差距。   总得来说,既有布局需求,又有流量基础,当前市场环境对后来者也仍有机会,诸多条件加持下的腾讯想要进军企业IM市场还是有相当大机会的。   强势出击还是差强人意? 老实说,在刚得知腾讯将拉出一批独立人马做出一个独立于微信之外的企业微信的消息之时,我是非常期待的。但很可惜,就目前的1.0版本来看,企业版微信所有的功能都是中规中矩,当然这毕竟只是第一代版本,更是腾讯用来投石问路的产品,走中庸之路无可厚非,但几乎没有亮点和新意就说不过去了。   在OA功能方面,企业微信结合了公告、考勤、请假、报销,再加上绑定企业邮箱、手机考勤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市面上能看到的企业即时通讯软件都具有的功能,在此无需做过多赘述。   而在企业微信官网,官网罗列的所谓三大亮点是:第一,统一的企业通讯录,方便查找同事信息,利于企业统一管理;第二,贴合办公场景的沟通方式,集成电话与邮件,提供回执与提醒消息,贴合办公场景,提高办公效率;第三,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包括协议全程加密,防止网络窃听等。   企业通讯录是企业沟通的必备之物,这一点算不上真正的亮点。而所谓的消息回执,其实就是阿里钉钉早就拥有的功能之一,也是钉钉早年以之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武器之一,如今企业微信只是同样拥有而已。而在安全保障方面,相比传统的协议全程加密,防止网络窃听这些企业通讯工具必备的安全措施,相比之下或许钉钉的澡堂模式提供的30秒阅后即焚更有新意一些。而企业微信力推的“休息一下”模式则稍显鸡肋,作为一个办公工具提供这种用户强制不使用它的功能,究竟有多大意义目前还不得而知。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微信推出的功能基本都属于企业IM工具的标配,着实差强人意。而对于企业级产品的用户来说,因为涉及到了数据的迁移,所以迁移成本是非常大的,而如今企业微信的功能又不够吸引人,那么想让用户转而使用它就成为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了。   我为什么不看好企业微信 就像阿里做不好社交,腾讯做不好电商一样。对于腾讯来说,企业级市场不仅仅是一个蕴含巨大机遇的市场,更是一个容易遭遇失败的市场,过往推出的微信企业号的失利就是前车之鉴。   众所周知,微信目前在社交领域处于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这也源于腾讯社交帝国C端起步的深厚基因,但这也只能代表微信在消费级市场的领先。   所以我不看好企业微信的第一个原因就在于此,C端的产品和B端的产品在理念上是有根本区别的。过往To C的背景与思维使企业微信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那些专注To B的产品,就以企业微信主打的“休息一下”、“回执消息“等功能为例,这些功能背后的思路表达出了企业微信思考的是如何更少地去打扰到用户,这显然是腾讯长期养成的To C的产品思维在作祟。   事实上企业微信作为一款B端的产品,想要成功的进行推广最重要的是得到企业老板的认可,因为只有老板觉得好,才可能对这款企业办公工具拍板使用。所以企业微信首先要考虑的并非是普通用户即员工用户的感受,而是站在企业老板的出发点去思考,究竟老板们想要的是什么?我想要么是能够细致精准的管理员工,要么是能随时随地的找到员工,但绝对不会是不打扰员工。   基于这一点,不同于C端的大部分产品可以通过免费、补贴模式进行强势推广,B端产品注定是要收费的,原因很简单,企业作为B端产品的用户更在意的是产品的服务优劣,而非是否免费,就目前来看,企业微信的商业模式仍不明确,仅仅一个免费使用并不足以遮掩这一点。   其次,无论是钉钉、纷享销客,还是其他企业IM产品,相较企业微信都有一个巨大的优势:时间。仅以二线的imo班聊为例,其就具有超70万的企业入驻量,更不要说纷享销客等一线产品可能近千万的用户了。它们远早于企业微信起步,在长时间领跑的基础上,企业微信又只推出了标配等级的功能,用户们更加没有道理改弦易辙了。   再次,微信和企业微信或许是两码事,但名字上的高度重合会带给用户一种奇怪的感觉,这种关联性总会让人在看到企业微信的时候想到微信,这一点就与企业微信把工作和生活分离的初衷相违背了。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一点是,虽然腾讯很早就预见性地推出了企业QQ并尝到了企业级市场的甜头,但企业级服务市场已经不是新鲜领域了,场上早已拥有众多取得了不错成绩的厂商。正如上文所说,企业级市场的一个特色是数据迁移问题,即在使用某家的产品后,如果采用其他家的产品会面临一个数据迁移的问题。所以企业微信如何从其他友商那里夺取用户是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生态问题。   无论如何,纵观现在的企业移动办公市场,企业微信并不具备什么优势可言,反而有很多落后的方面需要拍马追赶。但好在当前行业内并未有霸主级别的产品,微信又具备相当程度的用户忠诚度,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企业微信能够尽快的实现功能优化,进行差异化竞争,提高用户满意度。那么这一领域究竟鹿死谁手,也还值得期待。   本文系作者 科学的fan 来源:钛媒体
    腾讯
    2016年04月19日
  • 腾讯
    “企业微信”上台,腾讯终于要 PK 阿里钉钉   一张名为 “企业微信” 的应用截图流出。 与个人版微信的绿色白色 logo 不同,企业版微信其采用的是蓝白色调,延续腾讯应用宝的设计元素,也让人联想到蓝白系的阿里钉钉。   先回顾下腾讯做企业协作的经过: 2005年——RTX 腾讯通。仅用于企业内部交流,但需要企业自行搭建服务器,不能与个人 QQ 互通。 2010年——营销 QQ。企业统一对外的窗口,一主号多工号、海量好友容量、消息群发等功能,主要用于销售及客服的工作场景。 2012年2月8日——企业 QQ。包括企业帐户中心和客户端(包含 PC 及移动客户端)两部分。采取云存储,不需要自建服务器,可以与外部的 QQ 好友互通。 2014年——微信企业号。基于微信的团队沟通工具,仅在手机移动端。   IM 是入口 这里,阿里钉钉、纷享逍客、企业微信、微信企业号等归位一类,还有一个做了 7年 的老牌项目——“班聊”(获金沙江投资)。这类叫做 “IM+ 协作”,在聊天的基础上开始协同完成工作任务。   另一类,就像 worktile、teambition、tower 等,先建一个项目,再根据项目进行沟通协作,属于 “协作+IM”。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场景,“说话” 是最基本的行为,所以 IM 是国民级产品,成就了 QQ、微信。同样的,企业协作解决的就是沟通问题,以 IM 为底层的产品才会成为入口。   企业级市场团队协作的逻辑应该是怎样?   企业级应用 CRM、OA、ERP、团队协作等都是分开在做的。现在很多团队协作应用开始在自己的平台上串联 CRM、OA、ERP 等,他们的逻辑是,用团队协作可以链接整个公司的业务,但若垂直在 CRM、ERP 等一个门类做协作,只能局限成销售团队的协作、管理团队的协作,不能动员公司全局。   这个逻辑是没问题的,不过当创业者开辟一条通往市场的丝绸之路时,大厂往往就沿着方向进入了。拿 CRM 举例,大家总是对比销售易和纷享销客,但销售易只做 CRM,纷享销客更多是基于协作平台突出了 CRM,后来阿里的钉钉就寻迹切入市场,导致我们经常看到同一个楼宇里,钉钉的广告放一天,纷享销客的广告放一天。   并且就在 3月7日,纷享销客获新一轮融资,更名 “纷享逍客”,公司定位从 CRM 转为移动办公平台。说明,这个市场有肉吃,纷享逍客又回来正面厮杀。   工作、生活要分开,手机、PC 要打通   微信用户已突破 6 亿,覆盖用户大部分的空余时间,但症结在它没有分开工作和生活。当你的好友数量增多,微信会经常打断你专注的事情;当你的朋友圈里多了老板、客户,你便不能随意更新一些 “范二” 的状态。   所以微信虽然做了企业号,还是需要单独做一款企业 App。   而阿里钉钉据说保持着每个月10 万新用户的增速,可是过于侧重移动端,毕竟除了销售等跑在外面的业务人员,企业内的其他员工大多依赖 PC 办公。所以,手机、PC 端要打通。   还有一个问题,回到上面 “协作平台串联 CRM、OA、ERP” 的逻辑,钉钉虽然跟很多企业合作,开放入驻了很多功能。但这些只是基本的串联,没有真正的跟钉钉这个产品融合。   最后,关于企业微信,腾讯尚未作出回应。   来源:36氪,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4318.html
    腾讯
    2016年03月09日
  • 腾讯
    腾讯投资新东方在线,在线教育创业者怎么办? HRTechChina中国人力资源科技 向上的科技!微信号:HRTechChina 这几天朋友圈被腾讯投资新东方在线3.2亿人民币的消息刷屏了,这并不奇怪,在整个2015年,腾讯在在线教育领域动作不多,但是“腾讯一出,谁与争锋”?大佬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笔者早在2013年就写过一篇《腾讯一出,谁与争锋?》的文章,对于腾讯进军在线教育有很高的预期,原文写道:“在腾讯发力之前,笔者把百度、阿里、YY教育置于在线教育的第一梯队,把腾迅、360教育、新浪放在第二梯队,现在来看不仅要把腾讯放在第一梯队,而且腾讯很可能一跃成为第一梯队的老大或老二。” 现在来看,此次腾讯投资新东方在线,具有重大的标志性意义,这意味着在线教育进入拼爹和寡头时代。 一、腾讯为何现在出手? 在2013年开启的前在线教育热潮下,腾讯仍然没有大的动作,但是动作也不小:早在2013年底,腾讯新的版本中,增加了QQ群教学模式,被业界视为腾讯进军在线教育的信号。但是腾讯对在线教育行业的动作不多。2014年5月以来,腾讯的二级域名——腾讯课堂(ke.qq.com)开始进入推广期,而且已经吸引了不少教育培训机构在网上开课,主要有英语培训、职业培训、中小学课程、兴趣类课程等。但是这些都没有培养出巨头企业。 读者可能没有注意到,前几个月百度投资的沪江网融资10亿元。腾讯投资新东方在线,算是对百度和沪江网的回应。腾讯课堂平台下还远没有产生巨头,在线教育要是通过C2C的模式产生下一个巨头是不可能的,可能腾讯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这个时候选择与新东方投资业界头魁是正确之举。 二、腾讯投资新东方在线带来的蝴蝶效应 1、中小机构生存空间被挤压,马太效应将现 腾讯课堂一开始就采用了平台模式,即与各培训机构合作、由各培训机构开课而不是自己建团队的模式。据悉腾讯课堂入驻了2万多家培训机构,自己通吃产业链是不现实的,因为教育培训行业品类众多,谁也吃不了这么多市场。 但是对于腾讯来说,腾讯与其培养一大堆做不大的小企业,不如培养一些能做大的大企业,腾讯讲课早期试图自己开发内容和运营,但是均宣告失败。投资无疑是最节省资金和时间的捷径。 某种意义上,在线教育比拼的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产品和技术,而是背后的战略性资源。新东方刚刚公布的2016财年Q2财报显示,新东方在线净营收1330万美元,同比增长19.4%,付费用户同比增长215%,累积注册用户1190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新东方在线有了腾讯资源的注入,只要操盘手不把手上的牌打烂,营收翻倍增长唾手可得。 这样无疑会大大打压在新东方在线、沪江网等夹缝生存的中小企业,由此可判断会引发同类产品的“马太效应”。 2、“互联网思维”流弊显现,战略资源换流量思维将兴起 “互联网思维”经雷军等演绎后,以其“免费、极致、快”的特点一时间侵占了无数创业者的大脑,笔者也对其五体投地。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数创业者发现自己拼命做用户体验,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原因何在? 互联网下的确为口碑营销带来了极大的空间,但是在线教育在用户被“免费”惯坏了的恶劣环境下,商家越来越难撬开消费者的口袋。雷军等把“互联网思维”玩得炉火纯青,为什么创业者一用就失效了呢?因为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太大了,而有效获得用户的成本又太高了。 好的产品也需要有好的营销平台,尤其是在线教育又不是手机、电脑之类的消费品,更需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如果有好的产品和服务,再加上巨大的流量,会带来什么?我想各位读者应该会有判断! 三、对在线教育创业者的启示意义 对广大苦逼的在线教育创业者来说,苦难的创业过程是望不到头的煎熬。屌丝逆袭的例子实在是少之又少,沪江也是苦了十多年才修成正果!在线教育倒下的项目尸体,很多人都看不到。笔者有以下建议供创业者参考: 1、让巨头看上你,收购或投资 对于有些起色的创业者来说,在细分领域中如果进入前几名,最好使出浑身解数,让巨头看上你,投资或收购你自然是理想之选。这样的项目少之又少,如果你做得还不错,赶紧多多刷脸,让巨头看上你。 2、舍弃小情怀,加入巨头阵营 对于投入几百万血本无归、又无法融资的朋友来说,与其抱着小情怀,不如舍弃项目,加入巨头阵营也不失为明智之选。笔者认识多个创业的朋友,在舍与不舍之间徘徊,最终不得不狠下心来终止运营来止损,但是加入大阵营后豁然开朗,如鱼得水,相当于二次创业。 3、合并同类项 对于介于二者之间的夹心层来说,舍弃太可惜,而融资无望,这类项目不如合并同类项目,就是找体量差不多的同类产品,不如在一起合并了,壮大一些声势再找投资方或收购方,不失也是一条路子。 2016年教育行业行情持续看好,至少有30多家教育产业投资和并购基金,对创业者来说,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作者:吕森林 来源:亿欧网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进行寻求报道。   HRTechChina提供、关注最尖端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您可以搜索“HRTechChina”公众号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
    腾讯
    2016年0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