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
    BIPO 荣获“2021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年度大奖评选”中两项荣誉 近日,中国领先的人力资源科技垂直媒体平台—HRTechChina重磅揭晓了2021年度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大奖榜单,旨在表彰推动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并在该领域持续探索钻研的优秀企业机构及个人。 BIPO凭借其在人力资源科技领域内的专业服务及优质产品,持续推动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行业深耕的实力,在此次评选中斩获了两项荣誉。BIPO CEO Michael Chen荣获“2021年度人力资源科技最佳CEO”称号,同时BIPO HRMS也荣登“2021年度人力资源科技最佳产品”榜单。 面对中国人力资源科技行业高速变化,科技与创新加速渗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企业的人才管理方式也随之持续革新。Michael始终秉持企业全球化与数字化的理念,重视数字化带来的业务转型,通过研发创新,持续推动BIPO在全球的战略发展,提升服务辐射能力。BIPO已在亚太区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服务团队,业务遍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此次获奖不仅是个人荣誉,也是对BIPO在人力资源科技领域的持续创新力能力的认可。 在企业快速扩张的同时,BIPO持续致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同时积极探索如何满足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双重需求。对此,BIPO所研发的HRMS系统真正实现了数字化赋能人力资源服务,帮助客户去能够实现流程自动化,能够实现降本增效。BIPO也在不断提升科技,切实解决底层问题,提升客户的使用体验,为企业提供更具价值的服务。 未来BIPO将继续聚焦于Core HR相关领域,持续通过技术改进系统,为客户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数据分析服务,帮助企业重构科学的人力资源体系,致力于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
    2022年05月09日
  • 科技
    【博尔捷数科】喜报!博尔捷数字科技“复合用工管理云平台”荣膺“2021年度人力资源科技最佳产品” 近日,中国领先的人力资源科技垂直媒体平台HRTechChina重磅揭晓了2021年度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大奖榜单,博尔捷数字科技集团凭借其产品“复合用工管理云平台”在人力资源领域出色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荣膺“2021年度人力资源科技最佳产品”奖。 本次评选共有358家企业机构申请参选,经过公开征集、筛选、官方组委会专业评定等环节,通过层层筛选,严格审查,最终评出获奖结果。奖项的评定旨在表彰推动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并在该领域持续探索钻研的优秀企业机构和优秀的科技产品。 国内首创“复合用工管理云平台 ” ✦ 博尔捷数字科技集团一直坚信数字化加平台,是人力资源未来的趋势,平台化已经不是只是在做链接和交易,未来要做的是把整个行业管理起来,提供可视化、可量化、可优化的数字工具以及共创共赢的机制。 博尔捷数字科技集团首创的“复合用工管理云平台”,基于“系统+平台”模式对多种用工模式进行统一管理。平台理念是在满足HR SaaS常规需求的基础上,将业务外包的项目管理、众包管理和合伙人管理纳入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对多种用工模式进行合理规划,实现人力资源最优化配置。 针对企业多业态用工模式打造复合用工管理云平台,基于各个垂直领域行业特点,深入企业各种用工形态和用工管理维度。运用行业领先的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打造企业 “复合用工管理云平台”,包括劳动力众包管理SaaS、品牌合伙人管理SaaS、DHR SaaS和数字园区SaaS平台。云平台能同时覆盖对全职员工、合伙人、零工及外包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灵活用工业务流、合同流、 票据流和资金流的“四流合一”。通过对企业用工结构进行数字化平台双边构建,促进企业多业态用工形式发展,赋能企业复合用工管理,助力企业降本提效;帮助个人灵活就业,成为“斜杠青年”,获得多元收入。 平台强大的技术能力 ✦ “复合用工管理云平台”以PaaS平台支撑,解决目前市场上单一HR SaaS模块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问题,将业务流程与系统服务完美融合,形成自身强大核心竞争力。 有PaaS平台支撑的SaaS系统,可实现多场景定制开发,随需求变化,适应业务的变化和发展。能够提供企业进行定制化研发的中间件平台,同时涵盖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还能通过引入合作伙伴自主开发专属应用来打造开放生态。 博尔捷数字科技集团不仅能够提供稳定、可靠、安全、合规的SaaS产品,更通过搭建统一的复合用工数据汇总与管理平台,将业务数据与人力成本联动,帮助企业动态优化用工结构,节约人力成本、提高用工人效。
    科技
    2022年04月27日
  • 科技
    【北森】完美收官!北森招聘科技趋势论坛讲了些啥? 3月30日,由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和人大商学院联合主办的“业务‘智’协同,招聘无边界”「2022 R-Tech招聘科技趋势论坛」落下帷幕。 千余名HR领域菁英人士与行业大咖、数字化招聘转型优秀企业代表汇聚云端,共同探讨招聘行业的创新实践与变革。以下是本次大会的精彩回顾。   01、招聘走向无边界时代  论坛初始,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长周丹女士,首先为大家解读了《2022中国企业招聘科技趋势报告》。 企业招聘正走向“无边界”化,而新招聘科技的应用有效推进了用人经理与HR的招聘协同。基于对科技应用的新思考和成功实践,周丹院长还为中国企业的人才管理变革发展提供了新洞见。 她表示,从企业整体的招聘需求趋势来看,2020年企业全年招聘需求波动率为45.2%,而2021年招聘需求指数稳定在高位,且波动率降至25.4%,全年招聘正逐渐成为常态。即便在传统的招聘“淡季”,企业也没有停下招聘的步伐,也在积极为应对人才需求做准备。 此外,为了扩大人才搜索的范围,快速获取优秀人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号召全员内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在招聘科技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员工能以更便捷的方式参与到招聘中去,尤其是不少用人经理逐渐成为招聘的主力军。 这让招聘的周期性和边界越来越模糊。全年持续投入,更多员工的卷入,让招聘不再只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而是一项企业全员参与的无边界任务。    02、拥抱科技 重塑招聘正当时  在以前,数字化招聘是散点的,企业更多的是在招聘工具、HR业务能力和候选人体验上进行投资升级。 但在技术的迭代下,数字化招聘2.0则再度完善了招聘的业务体系,让招聘效率迈上了新的高度,从新范式的重塑到新角色(HR、用人经理)的重塑,再到更全面的体验重塑,真正突破了招聘的天花板。 1、重塑范式 大量Z世代青年步入职场,使人才吸引的方式朝着社交化、强互动和多元化开始转变,社交招聘和基于人脉社交的内推等渠道价值凸显。 此外,从疫情期间被迫使用视频面试工具,到后疫情时代选择性进行远程面试,再到真正接受、逐渐成为日常面试方式的视频面试,也突破了无接触招聘的最后一环而改变了面试评估的方式。 在招聘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招聘的流程运转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原先断点式的、以面试为主开始向前后进行延伸,通过需求和编制的联动,让招聘流程真正形成端到端的闭环协作与管理。同时,招聘运营的方式也正在从不仅要关注当前的招聘效能指标开始,往还要持续洞察人才密度,以及从人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视角持续关注员工/组织的长期发展上发生着改变。 在无边界的招聘时代,招聘不再是信息的孤岛,而是多场景连通的数字化闭环。 2、重塑角色 为了帮助用人经理成为优秀的招聘官,首先要用人从观念上进行改变,即从需求方转换为Owner,将人才招聘作为用人经理的重要管理任务,加强其对招聘工作的重视和使命感。 其次,要借助招聘科技的力量,帮助用人经理掌握企业统一的人才语言和招聘动作,提升招聘质量和协作效率。 第三,一款全新的用人经理工作台可以帮助用人经理和HR之间进行无缝协同,而招聘系统融合的既有工具可让用人经理拿来即用。 最后,要教会用人经理看懂招聘数据,通过对招聘数据的实时复盘和分析,优化招聘动作和决策,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还可基于人才画像,帮用人经理快速定位到高潜候选人,提升人才甄选的准确性。这也使得,在无边界的招聘时代,HR与用人经理的协同角色开始从串行向并行进行转变。 3、重塑体验 在体验经济盛行的今天,全员体验的升级也已成为了招聘科技发展的新方向。随着Z世代全面进入职场,候选人愈加期待在面试中被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选择的权利,而预约面试则可让候选人来选择面试时间,从被动到自主,从繁琐到省心,提升招聘体验。 同时,更新颖、更多元、更友好的测评工具不仅可减少作答时间,还可让候选人使用体验更好。对于面试官来说,一款专业、便捷、智能的招聘系统可极大提升业务面试官的体验。 而对于HR来说,招聘科技的发展可帮助其自动处理各个招聘环节中重复、繁琐的工作,让招聘工作更轻松。    04、大咖分享、智慧碰撞 用科技赋能招聘官  本次论坛,腾讯HR科技中心总监孟盛、贝壳组织文化中心与雇主品牌负责人蔡彦芳、《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行动指南》作者徐刚、互联网独角兽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尤珺也分别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干货内容分享。 腾讯HR科技中心总监孟盛认为,与传统的管理理念不同,现代组织想要发展、推进业务,需要重新看待人的作用和工作关系,组织需支持组织中的个人获得心理满足感、组织中的团队具备创业精神。 贝壳组织文化中心与雇主品牌负责人蔡彦芳认为,企业打造雇主品牌有助于形成优秀人才蓄水池,降低招聘成本,减少适配风险,是企业品牌打造和建立差异化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行动指南》作者徐刚认为,HR要立足于自身优势链接技术,要懂人性、有想法,而不是懂算法。互联网独角兽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尤珺认为,互联网+时代,人才求职主要考虑三要素:福利待遇好,企业抗风险能力强,个人发展空间大,员工在企业中的体验越好,业务影响力越强。 同时,瑞莱智慧人力资源负责人原每日优鲜的人力资源总监张玲、明略科技集团校园招聘负责人吕玉鑫、哈啰出行招聘负责人陈洁、天音控股集团CHO张云喻、广州致景科技招聘运营专家黄土莹、易鑫集团招聘负责人张俊峰、畹町时尚人力资源负责人蒋菡及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产品专家梁崇理、北森招聘云产品专家吴丹、北森首席人才管理专家吴云龙、北森客户成功高级总监张鹏也分别在分论坛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04、 见证荣耀时刻  R-Tech新势力实至名归 今年R-Tech招聘科技趋势论坛的“R-Tech招聘科技年度大奖”共评出了包括百度、美团、江小白、我爱我家、三七互娱、北控水务、九阳股份、星巴克中国、携程、恒生电子、立白集团、周黑鸭集团、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拼多多、妙可蓝多、青岛啤酒、洽洽食品等在内的100家领先企业。 他们用新理念与新范式来迎接招聘变革,用各种新技术和新工具为企业人才招聘赋能,他们是真正引领下一代招聘的新势力。以下是完整榜单👇 在无边界的招聘时代,我们不仅要积极尝试通过先进的招聘系统重塑招聘流程,还要更深入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工具赋能招聘过程中的关键角色,提高体验度,增强招聘效果。 通过利用数据的力量,提升招聘各关键环节的运营质量,让招聘工作向“后Offer阶段”的延展成为赢得人才的重要实践。
    科技
    2022年03月31日
  • 科技
    蓝领直播招聘成为2022新风口? 无需投递简历,只需留下联系方式,即可在直播间完成求职? 新蓝领群体的求职真的如此简单易行?九尾科技旗下的新蓝领招聘平台“招聘猫”即将把这些愿景变为现实。 昨日,九尾科技发布了“招聘猫2.0”预告,平台即将推出直播功能,突出垂直平台在B端服务、精准求职者流量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新蓝领招聘领域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我国的蓝领招聘市场规模越发庞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有4亿蓝领,制造业蓝领约占1亿,建筑业蓝领占5000-8000万,服务业蓝领约占1.2亿。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一代蓝领从事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工作。 与第一代蓝领群体相比,新一代蓝领学历普遍偏高,他们的求职更为高频,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寻找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个蓝领1年中主动求职和跳槽的频率是4-5次,2020年,蓝领的线上招聘渗透率为31.3%,未来五年蓝领网络招聘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27.8%。 然而,一些蓝领招聘平台存在流量获取困难,近期也不乏有互联网平台纷纷跨界下场,试水蓝领赛道。另一方面,由于发布门槛偏低、发布流程便捷、资质审核繁琐,使得蓝领招聘平台的招聘端和求职端的信息不完整和琐碎。 因此,除了需要流量,平台还需要丰富的行业服务经验,更好地完成对用人企业的交付。   而九尾科技,是国内领先的推动数字化升级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一直致力于消除种种行业痼疾。其最早被人熟知的是灵活就业领域的头部平台“兼职猫”,在把兼职猫的模式跑通后,九尾科技开始布局全流程人力资源服务,于2021年推出的“招聘猫”作为城市服务业全职招聘平台,面向的正是庞大的蓝领群体。 3个月前,为了进一步提升招聘的效率,更是开展了“招聘猫2.0”的版本研发与测试,该版本最大的亮点在于即将推出直播招聘功能。该功能可以使求职者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直播面对面直接与企业交流,更快速了地解岗位信息和企业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大大提高用人企业的招聘效率。 (九尾科技-招聘猫2.0预告) 面向新蓝领群体,“招聘猫2.0”既有精准的流量优势,又能通过大数据智能系统和名企直聘的形式,高效、直接地为蓝领找工作提供便捷服务,并且提高企业的招聘效率。 依托于九尾科技大数据智能匹配系统,“招聘猫2.0”实现了与九尾全平台产品的4400万用户流量与147万家企业招聘信息实时打通,为全国求职者提供海量工作岗位。目前,平台招聘信息已覆盖了服饰、零售、餐饮、物流配送等行业以及全国数十个城市。 同时,“招聘猫2.0”平台的大数据智能系统与LBS定位技术会根据求职者设定的地理位置与求职需求,智能推荐求职者周边最新的招聘信息,帮助求职者快速找到身边好工作。而直播功能的开发,通过实时的聊天沟通,以及岗位展示,帮助B端提高招聘效率,为C端高效匹配好工作。 (“招聘猫”高效求职) 完善的业务模式也有被复制的风险,在后疫情时代,市场环境的竞争不断加剧,对人力资源产品的数字化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如何构建九尾科技独有的竞争壁垒,成为九尾科技创始人兼CEO王锐旭和团队关注的重点。 在王锐旭看来,目前的人才市场也在经历数字变革,定制化的人才招聘成为企业的刚需。他表示,目前的困境是一方企业找不到人,另一方求职者找不到工作,彼此难以匹配。而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得以实现。 为此,近年来九尾科技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领域发力,构建推动数字化升级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除了对兼职猫、招聘猫、云校招live三大产品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升级大数据匹配系统,将平台数据转化为人才资源库,满足企业、求职者双方不断升级的供需平衡。还通过防御体系、风控体系,设立黑中介智能筛选系统、可视化监督系统,扩大监测范围,完善检查手段,提升了信息安全保障力度。而针对企业非固定用工的需求的人员管理,九尾科技则通过自主研发的鹿用Saas系统帮助企业完成对求职者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效,使人力得到最大空间的发挥。 (九尾科技数字化产品矩阵图) 为了响应“稳就业促民生”,九尾以其产品与服务交出了成绩单。九尾科技的三大产品——兼职猫、云校招live、招聘猫,形成了求职者从在校生的兼职实习,应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到进入社会后的全职或灵活就业服务。而鹿用saas系统为企业提高了人效管理,更精细化地满足企业的招聘用人需求。 这也是九尾的一站式人力资源数字化生态。
    科技
    2022年01月28日
  • 科技
    【数据】当前82% 的员工认为机器人可以比人类能够更好地支持他们的工作-来自甲骨文的调查 根据甲骨文公司和人力资源研究与咨询公司Workplace Intelligence的一项新研究,在COVID-19大流行病让人们感到孤独和与自己的生活脱节之后,人们正在转向机器人来支持他们的职业发展。、这项对13个国家的14600多名员工、经理、人力资源部门领导人和C级管理人员的研究发现,世界各地的人都曾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感到困顿,但都准备重新掌控他们的未来。 全球劳动力感到孤独、失联和失控 一年多的封锁和大流行病带来的持续的不确定性,使许多工人处于情绪混乱之中,感觉他们的生活和事业失去了控制。 ·80%的人受到了去年的负面影响,许多人在经济上挣扎(29%);精神健康下降(28%);缺乏职业动力(25%);感觉与自己的生活脱节(23%)。 ·62%的人认为2021年是有史以来工作压力最大的一年。超过一半(52%)的人在2021年比2020年更多地在工作中与心理健康作斗争。 · 自这一流行病开始以来,感觉对个人和职业生活几乎没有控制力的人的数量翻了一番。人们指出,他们对自己的未来(43%)、个人生活(46%)、职业(41%)和关系(39%)失去了控制。 ·76%的人在个人生活中感到束手无策,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焦虑(31%);被困在相同的日常工作中(27%);比以前更孤独(26%)。 人们有动力做出改变,但面临巨大挑战 尽管在过去的一年中存在挣扎,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渴望在他们的职业生活中做出改变。 ·93%的人利用过去的一年来反思他们的生活,88%的人说,自大流行病以来,成功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已经发生了变化,工作与生活的平衡(42%);心理健康(37%);和工作场所的灵活性(33%)现在是最重要的。 ·75%的人感觉在职业上被卡住了,因为他们没有增长的机会来发展他们的事业(25%),并且太过疲惫而无法做出任何改变(22%)。 ·70%的人说,在事业上的困顿感对他们的个人生活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他们增加了额外的压力和焦虑(40%);导致个人的困顿感(29%);并使他们的注意力从个人生活中转移(27%)。 ·83%的人已经准备好做出改变,但76%的人说他们正面临重大障碍。最大的障碍包括财务不稳定(22%);不知道什么样的职业变化对他们有意义(20%);没有足够的信心做出改变(20%);以及在他们的公司看不到增长机会(20%)。 ·进入2022年,职业发展是首要问题,许多人愿意放弃关键的福利,如休假时间(52%);货币奖金(51%);甚至部分工资(43%)以获得更多的职业机会。 ·然而,85%的全球劳动力对其雇主的支持不满意。他们正在寻找组织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技能发展(34%);更高的薪水(31%);以及在公司内担任新角色的机会(30%)。 世界各地的员工都渴望获得新技能,并向技术寻求帮助 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工作场所动态中留住和培养顶尖人才,雇主需要比以往更关注员工的需求,并利用技术提供更好的支持。 ·85%的人希望技术能够通过识别他们需要发展的技能(36%);推荐学习新技能的方法(36%);以及提供实现职业目标的下一步措施(32%)来帮助确定他们的未来。 ·75%的人将根据机器人的建议做出生活上的改变。 ·82%的人认为机器人能比人类更好地支持他们的职业,包括提供无偏见的建议(37%);快速回答有关他们职业的问题(33%);或寻找适合他们当前技能的新工作(32%)。 人们认为人类在职业发展中仍有重要作用,并认为人类更善于通过以下方式提供支持:根据个人经验提供建议(46%);识别优势和劣势(44%);超越简历,推荐适合个人性格的角色(41%)。 ·87%的人认为他们的公司应该做更多的事情来倾听他们的需求,55%的人更有可能留在一个使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来支持职业发展的公司。 "过去的一年半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包括我们的工作地点,对很多人来说,我们为谁工作。虽然对员工和雇主来说都有很多挑战,但这也是一个改变工作场所的好机会,"Workplace Intelligence的管理合伙人Dan Schawbel说。"结果清楚地表明,对技能和职业发展的投资现在是雇主的一个关键差异化因素,因为它在员工感到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个人和职业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员工进行投资并帮助他们寻找机会的企业将收获一支富有成效、参与度高的劳动力。" "去年为未来的工作设定了一个新的方向。令人惊讶的是,在全球大流行的压力、焦虑和孤独中,员工找到了他们的声音,变得更有力量,现在正在为他们想要的东西发声,"Oracle云HCM高级副总裁Yvette Cameron说。"工作场所不断变化的性质改变了人们对成功的思考方式,并重新设定了人们对组织如何能够最好地支持他们的期望。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企业需要更加重视帮助员工识别和发展新技能,并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旅程,使他们能够重新感觉到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掌控。"   英文原文: AUSTIN, Texas, Oct. 26, 2021 /PRNewswire/ -- People are turning to robots to support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after the COVID-19 pandemic left them feeling lonely and disconnected from their own live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by Oracle and Workplace Intelligence, an HR research and advisory firm. The study of more than 14,600 employees, managers, HR leaders, and C-level executives across 13 countries found that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have felt stuck in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ves but are ready to regain control of their futures. The global workforce feels lonely, disconnected, and out of controlMore than a year in lockdown and the continued uncertainty due to the pandemic has left many workers in emotional turmoil, feeling like their lives and careers are out of control. 80 percent of people have been negatively impacted by the last year, with many struggling financially (29 percent); suffering from declining mental health (28 percent); lacking career motivation (25 percent); and feeling disconnected from their own lives (23 percent). 62 percent found 2021 to be the most stressful year at work ever. More than half (52 percent) of people struggled with mental health at work more in 2021 than in 2020. The amount of people who feel little to no control over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ves doubled since the start of the pandemic. People noted they have lost control over their futures (43 percent); personal lives (46 percent); careers (41 percent); and relationships (39 percent). 76 percent of people feel stuck in their personal lives, feeling anxiety about their future (31 percent); trapped in the same routine (27 percent); and more loneliness than ever before (26 percent). People are motivated to make changes, but are facing big challengesDespite struggles over the last year,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re eager to make changes in their professional lives. 93 percent of people used the past year to reflect on their lives and 88 percent said the meaning of success has changed for them since the pandemic, with work-life balance (42 percent); mental health (37 percent); and workplace flexibility (33 percent) now top priorities. 75 percent feel stuck professionally, because they don't have growth opportunities to progress their career (25 percent) and are too overwhelmed to make any changes (22 percent). 70 percent of people say feeling stuck in their career has negatively impacted their personal lives as well by adding extra stress and anxiety (40 percent); contributing to feeling stuck personally (29 percent); and taking focus away from their personal lives (27 percent). 83 percent of people are ready to make a change, but 76 percent said they are facing major obstacles. The biggest hurdles include financial instability (22 percent); not knowing what career change makes sense for them (20 percent); not feeling confident enough to make a change (20 percent); and seeing no growth opportunities at their company (20 percent). Going into 2022,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top of mind with many willing to give up key benefits such as vacation time (52 percent); monetary bonuses (51 percent); and even part of their salary (43 percent) for more career opportunities. However, 85 percent of the global workforce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ir employer's support. They are looking for organizations to provide more lear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 (34 percent); higher salaries (31 percent); and opportunities for new roles within their company (30 percent). Employees around the world are hungry for new skills and turning to technology for helpTo retain and grow top talent amidst changing workplace dynamics, employer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employee needs more than ever before and leverage technology to provide better support. 85 percent of people want technology to help define their future by identifying skills they need to develop (36 percent); recommending ways to learn new skills (36 percent); and providing next steps to progress towards career goals (32 percent). 75 percent of people would make life changes based on robot recommendations. 82 percent believe robots can support their careers better than a human by giving unbiased recommendations (37 percent); quickly answering questions about their career (33 percent); or finding new jobs that fit their current skills (32 percent). People believe humans still have a critical role to play i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believe humans are better at providing support by offering advice based on personal experience (46 percent); identifying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44 percent); and looking beyond a resume to recommend roles that fit personalities (41 percent). 87 percent of people believe their company should be doing more to listen to their needs and 55 percent are more likely to stay with a company that uses advanced technologies like AI to support career growth. Supporting Quotes:"The past year and a half changed how we work including where we work and, for a lot of people, who we work for. While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challenges for both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this has been an opportunity to change the workplace for the better," said Dan Schawbel, managing partner, Workplace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investment in skill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is now a key differentiator for employers as i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mployees feeling like they have control over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ves. Businesses that invest in their employees and help them find opportunities will reap the benefits of a productive, engaged workforce." "The last year set a new course for the future of work. Surprisingly, amongst the stress, anxiety, and loneliness of the global pandemic, employees found their voice, became more empowered, and are now speaking up for what they want," said Yvette Cameron, senior vice president, Oracle Cloud HCM. "The evolving nature of the workplace shifted the way people think about success and reset people's expectations for how organizations can best support them. To attract and retain talent, businesses need to place a higher priority on helping employees identify and develop new skills and provide personalized career journeys so they can feel in control of their careers again." Learn more about this global report here: https://www.oracle.com/human-capital-management/ai-at-work/
    科技
    2021年10月27日
  • 科技
    2021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奖揭晓|麦穗人工智能获「创新产品奖」 2021年9月10日周五在创新之城深圳,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奖颁奖典礼于金茂深圳JW万豪酒店盛大举办,现场超过500+企业HR科技达人共同见证了这一荣耀时刻! 在数字时代,追求创新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与企业的协同支持,为进一步推动创新探索精神,HRTechChina特别发起“2021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奖”,同时在9月10日的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年度论坛深圳站中揭晓并举行颁奖典礼! 本次评选环节,评委严格把关,近百家企业提交报名申请,以数据案例支持,以原创实践佐证,经过认真审核参评企业提交的案例和数据,部分抽查访谈研究,最后确定了14家企业和团队以及17家HR科技创新产品,荣获2021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奖,麦穗人工智能凭借行业领先的技术实力获得「创新产品奖」,实至名归! 本次分享会邀请到了超过100位来自各行各业知名企业的HR深度参与,分享和探讨了数字化时代趋势下,企业战略如何迎接商业的挑战、如何推进组织智能化转型升级以尽快适应未来变革。 HRTechChina从成立以来,推广和传播最新的人力资源科技方面的新知、项目、动态、技术等等,更是致力于推动中国人力源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创新需要勇气,HRTech的创新更加需要市场环境与HR行业和企业相互协同和支持。我们也看到HR行业的同仁,奋不顾身的投入其中,而评选奖项可以更加进一步的激励创新、探索和冒险精神! 麦穗人工智能:招聘数字化变革的领先者麦穗自2017年成立以来,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打造智能化场景方案,为各个行业规模的企业定制直击痛点的招聘解决方案。依托简历解析、人岗匹配、知识图谱、职位解析四大行业明星级的智能化招聘产品,麦穗完成了自动化、标签化、协同化的企业招聘管理的协助升级,帮助企业完成跨平台实时同步职位与人才、历史与新增人才数据的画像构建与多角色人员的高效协同。麦穗人工智能经过4轮融资,高速平衡发展,已成为国内人才画像处理量最大的技术企业。2020年,麦穗人工智能成功完成超过5700万次的简历解析,人才搜索和人才匹配累计调用达4.8亿次,每次服务请求时间降低到1秒以下。麦穗主要模型平均准确率突破92%,成功帮助企业节省了78%的时间。 麦穗凭借过硬的技术优势,获得各行业领域知名客户的信赖,服务包括泰康集团、京东方、任仕达在内的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疫情下逆势上扬,实现收入7倍增长和90%的续费增购率。不止于此,期待未来此次评选表彰了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各领域的创新与实践,对于麦穗来讲是又一次阶段性的成就,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在我国AI招聘领域发展越发迅速的今天,麦穗将持续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和客户体验,助力中国人力资源的数字化进程,让智能招聘真正服务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科技
    2021年09月10日
  • 科技
    仁云在深圳|2021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年度论坛圆满落幕!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数字化背景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人际关系、工作环境、数字技术、组织模式、人员个性化、数据多样化等多方面的新挑战。 2021年9月10日,2021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年度论坛在金茂深圳JW万豪酒店圆满落幕! 本次论坛,近千名人力资源科技领域的专家领袖、技术大咖、企业的人力资源高管等将会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当下最新的人力资源科技前沿趋势、最新的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实践。 新的数字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构建更系统的服务平台、效能平台和智能平台,可以关注到企业员工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协同管理者为全体员工服务、与每位员工实现共享与互动。 在本次论坛上,仁云CEO张向党结合自身的企业实践案例,发表了《基于共享服务的HR管理数字化探索和实践》,指出了新时代的数字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并分析了VUCA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方法,希望以人力资源的方式对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此外,在本次论坛上,还公布了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奖,仁云荣获“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产品奖”!  
    科技
    2021年09月10日
  • 科技
    官宣!微知数科品牌升级,用科技驱动产业数字化升级 官 宣!!! 微知数科品牌升级,新版logo发布! 此次升级保持了微知原logo的主题色,在结构上做了调整。体现出微知在保持初心的同时,再次升级进化。微知数科Logo包含4个英文字母MSDT。其中,MS就是微知英文全称Microseer的缩写;D代表Digits,即数字化,这是微知一直以来的探索方向;T代表Technology,即科技,这是微知11年来的内在基因。 相较于旧版logo,新版本的设计巧思更多哦!你都发现了吗? 1、从“二维”到“三维”的进化 画面中元素从“二维单线连接”到“三维网络环绕”,标志着我们向多维度的人力资源数字化未来世界又近一步; 2、“环环相扣”的闭环服务 画面中“环环相扣”的结构,代表着微知线上与线下结合所形成的闭环服务与微知人力资源数字化生态布局; 3、始终坚持的“链接“使命 网络式的链接则传达着微知的使命——“链接企业,服务雇员一切需求”; 4、用“心”服务,客户第一 仔细看Logo中暗藏着“心”形的小点缀,表达着我们始终坚持“客户第一”的用心服务,也表达着微知11年来每一次的升级都不忘初心。 作为一家人力资源科技公司,微知数科始终坚持“用科技驱动产业数字化升级”。本次品牌升级的同时,也针对微知数科的核心服务板块进行了全面升级。 5大核心服务板块的全面升级,是微知生态化布局的重要一步。以数字化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帮助用户降本增效,释放用户价值。赋能产业,普惠人力。 未来,微知数科将始终保持初心,不断探索,与更广泛的行业伙伴深入合作;强化技术研发和交付服务能力,完善人力资源生态产业链布局,以科技为核心,为人力资源产业数字升级继续发力。 链接企业,服务雇员一切需求
    科技
    2020年08月18日
  • 科技
    最前线丨IBM、亚马逊先后停用人脸识别,这次伦理终于赢了 在伦理和民众情绪面前,科技也得让道。 美国的科技公司正掀起一场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反思。 不久前,IBM的CEO阿里德·克里希纳在给过会的一封信里面说,IBM将不会继续提供、开发、研究面部识别或者分析软件。相比决绝的IBM,亚马逊的态度看起来暧昧了不少,只是宣布将暂停警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一年,也隐晦提到,“如有需要我们将随时准备提供帮助。” 黑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在美国扔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让全体美国人关注警察执法正当性的同时, 又引申到了警察们普遍使用的人脸识别技术上来。 其实,在人类技术发展的长河中,人脸识别几乎是最具有争议的一项技术。 在过去的十年中,人工智能的进步让人脸识别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这项技术也逐渐成为美国执法部门保护公民安全的辅助工具。 不过,由于人脸识别技术需要依托大量的公民面部生物信息,技术上也主要由私营公司提供,所以几乎很难受到法规和政府的监管。在实际运用中,人脸识别一直存在着隐私争议,此次的弗洛伊德事件,又让人脸识别背后所涉及的年龄、种族偏见问题浮出水面。 在伦理和民众情绪面前,科技也得让道。IBM并不是第一家对旗帜鲜明放弃人脸识别的科技巨头。 早在2018年,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微软已经悄悄删除掉其2016年建立起来、号称全球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谷歌的高管也曾经公开表态称,人脸识别技术存在社会风险,不会通过Google Cloud提供人脸识别API。 同年,也有学者研究首次揭示了许多商业面部识别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程度,其中就包括IBM的系统。IBM虽然在此后一直在调整面部识别的偏差问题,比如通过公开数据集调整数据偏差。但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完全根治。 推动IBM做最后决定的或许是如今熊熊燃起的民族情绪。 但其实,对于IBM来说,其实放弃人脸识别并不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决定——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人脸识别并没有为IBM带来多大的营收,放弃小利益把钱花在刀刃上的云计算、又能迎合民众诉求。 但长远的影响可能是,IBM此次也踩到了当局痛处,IBM很大一部分的业务来自于与美国政府的合作,这一决定是否会对后续合作产生影响也还无法判定。 亚马逊可能是少数对人脸识别态度比较模糊的科技公司。此前一次公开演讲中,亚马逊CTO Werner Vogels在回应人脸识别争议时候提出了“技术无罪”的观点,同时,亚马逊同时也是少数几个向执法部门出售面部识别软件的主要科技公司之一。 难能可贵的是两家公司对人脸识别伦理的表态。IBM在给国会的信中提议,AI系统的供应商和用户都有责任保证对AI进行偏见测试,尤其是在执法中使用的时候,需要对偏见测试进行审计和报告。 此外,阿里德·克里希纳还提议,需要提高警务透明度和问责制。亚马逊方面也表态称,主张政府制定更严格的法规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道德使用。 随着两家科技公司旗帜鲜明的选择,也会促进更多科技公司开始反思。毫无疑问的是,人脸识别这场围绕商业技术和伦理的这场争议中,伦理取得了短暂的胜利。 原创文章,作者:邱晓芬。
    科技
    2020年06月12日
  • 科技
    怎样“度衡”平安人才土壤 听!平安科技外脑怎么说 平安是什么?平安人呢? 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一家累积了20248项科技专利的综合金融集团能算科技公司吗?它持续以两位数增速“长成”国际金融巨擘;平安人也很难用“传统金融”或“科技”、以及“国际化”或“本土化”的标签去区格,因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发展增速渐成谜;其融合之人才渐成林。 那怎样的人才土壤,才能将种子孕育为“茂密的森林”呢?答案或是平安核心文化DNA——“危机感与包容”。前者可谓平安创新动力之源和方向,后者乃海纳百川、团队协作之本。   人才土壤,不止一点心动 如果你是科技类“高精尖”人才,很可能会被“广纳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中国平安所吸纳,其人才观,文化,包括海量数据+丰富应用场景,大概是你想要的——因其可将你的科研创新成果“变现”。在平安诸多科技外脑“个人目标”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 事实上,科技外脑也在找寻像平安那样的科学创新实验田。诸如中国平安首席科学家肖京、产险AI副总经理肖嵘、平安金融壹账通区块链高级产品总监陆一帆等,这些科技外脑无不被平安事业平台所吸引,他们在个人目标与事业组织平台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 中国平安首席科学家肖京是一个标志性人物,他的引进为平安带来了一批科学家,也带来了真正的工程师、科学家文化,让科技真正产生直接的价值。 “信任、包容、充分的资源支持”,他用这几个关键词描述其加盟平安时的心境。他说,在平安只要是合理要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脑子里规划出来的任何一项技术,在平安都能找到很好的应用场景。当然,既定考核目标的压力也不小。 “我们能感受到包容文化,虽说也不乏危机感,开始可能有些不太习惯赛马制;但思维角度的改变能带来有趣的结果。这正是我们想要的,IT人员的梦想就是通过技术改变世界……”肖嵘说。这位从美国西雅图转战深圳的科学家,2018年5月加入平安,负责产险AI部工作,同时兼任科技中心创新智能应用团队负责人。 平安金融壹账通区块链高级产品总监陆一帆亦表示, “平安更像一家科技公司;这个平台的‘门槛’其实有点高——因为我们的技术标准需要远远超出BAT等互联网巨头,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公司一方面对创新团队较多包容;同时,绩效导向又会倒逼你‘生产’出靠谱有用的创新产品;并逼着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纠错。”陆一帆说。这位被猎头“相中”,原本打算借机向平安高管营销其产品项目的年青科学家,还是被平安 “折服”了。深耕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人员,其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拥有丰富应用场景,与平台资源支持。 如果你遇见平安,它不要求你完美,但会将你定位在价值核心的节点上——人尽其才,如此,会动心么?   6444的人才土壤成份 2020未来已来,这块有着未来属性的平安土壤之成份如何? “平安的土壤非常适合成就人。公司提供了广阔平台和资源支持,让每位员工最大程度发挥出个人潜能,实现公司价值与个人价值提升。”中国平安集团副总经理、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蔡方方解释。 不过,数字化智能时代的人才土壤也是块“试金石”——价值至上,去伪存真。 蔡方方坦言,平安在人力资源领域的挑战主要来自4个方面——吸引人、升级人、替换人和融合人;而平安的简单、高效文化是解决这四方面挑战的根基。 平安自我总结,平安以吸引人的“六大秘诀”(即6+N)形成了平台的核心吸引力。 它们分别是:A,丰富的业务应用场景:通过生态系统所涵盖的数百个城市及数以百万计的业态实现;B,大量真实数据:覆盖近9亿人口,涵盖金融、交通、医疗、房产等五大生态圈数据;C,雄厚实力的专业人才:10万多名科技专才、逾2000多名顶尖科学家及两个海外研发中心,能够产生聚集效应;D,长期投入:平安过去十年累计科研投入五百多亿,预计未来十年将持续为科研投入达千亿;E,平安的成就:过去20年,平安复合增长率是20%~30%,创办10多家科技公司,4家已经成为独角兽,均说明平安“创业”的成功率高;F,个人成功案例多:联席CEO陈心颖、谢永林,平安首席科学家肖京等在科技、寿险、银行、金融等多个领域创造佳绩,他们都是在平安这个平台上成就自己的典型案例。 此外的“N”是,平安近年来持续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核心员工持股计划和员工长期服务计划吸引优秀人才。公开信息披露,仅2019年就有31026名平安员工受益于长期服务计划,约占平安内勤员工总数的10%,其中不乏中高层管理者。 九九归一,“事业是平安集团吸引人才很关键的手段,也是我们的巨大优势。平安的薪资待遇不是市场上最高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之所以愿意加入平安,首先是看重它广阔的平台。”蔡方方说。 而“得益于公司的广阔平台和资源支持,这块‘四有’土壤很容易‘升级人’,每位员工可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蔡方方称。即,有平台(一个透明、公平、高效的环境)、有标准(设立了一系列清晰的标准)、有机制(建立了“将知识转化为价值”为导向的公司培训体系)、有空间(多元的业务场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蔡方方具体解释,“有机制”来看,每年在培训方面的投入相当于薪酬总额的5-8%。同时培训也讲究千人千面,每个人的培训方案都是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自身绩效表现,进行人岗画像匹配得出的,无论什么代际员工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有空间”而言,平安为公司每一个有“升级”意愿和决心的员工提供更多赛道,打破个人发展的“天花板”。在平安,既支持卓越“专才”耕耘纵向领域,拓展战略、科技创新;同时也鼓励“职业经理人”开疆拓土,在业务发展和公司管理做出卓著贡献。目前,平安有七大职位序列,包括执委、管理、职能、专业、业务、科技、运营,员工可以选择与发展方向和能力匹配的赛道。 再者是“四能原则”替换人。即在平安,干部有“四能”:能上能下、能左能右、能高能低、能出能进。 “这些在平安很常见,大家习以为常。能左能右,就是我能干这个事,也能干那个事,团队经常调来调去、轮岗、多范围拓展。薪酬也是能高能低,这些都是企业能长期保持活力的表现。”蔡方方说。 最后的四大挑战应对之策是——“四大特质”融合人。 蔡方方解释,平安的人才融合不仅体现在国际化和本土化人才之间,也体现在新人和老人之间、不同团队之间、不同职能之间等各方面。平安能够融合人的根本原因仍是基于“简单”、“危机意识和学习精神”的文化和“绩效导向”、“统一评价标准”的机制。 比如,由于简单,平安内部没有派系或者小圈子,没有所谓的“山头主义“或“裙带关系”,大家简单地在同一个目标下工作,不考虑多余的杂念。 再如,由于危机意识,平安人普遍有非常强的学习动力,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从他人带来的激励、知识和启发,这就在人与人之间营造出了非常好的良性学习氛围等。 如此,平安的人才土壤成份或许可以用四大维度的“6444”来标注与度衡。即 “六吸引”( 应用场景、数据、专业人才、长期投入、成就、成功案例)、“四升级”(平台、标准、机制、空间)、“四替换”(能上能下、能左能右、能高能低、能进能出)、“四融合”( 简单、危机意识和学习精神、绩效导向、统一评价标准)等。   痛并快乐的成长 被平安特质土壤吸引至平安的肖嵘痛并快乐着。在这位从西雅图到深圳的科学家看来,平安的应用科技很“撩”人。一年半了,肖嵘仍沉浸于——海量数据与丰富场景的应用科技创新中。 肖嵘拥有数十项美国专利及顶级学术期刊/会议论文,是ICCV、CVPR、ECCV、CSVT、PAMI、ICME、ACM Multimeida的会议杂志审稿人,是CVPR2006、ISPA2011程序委员。他到来之时,正值平安“科技+生态”转型之际;这个“外脑”于中国平安而言,亦可谓第四个十年选用的适配科技人才。 2001年,肖嵘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统计学习及机器视觉方向的研究,是微软 FaceSDK的奠基人之一,2009年被授予微软 Icicle奖,2012年作为资深软件工程师,加入美国微软Bing多媒体搜索部门。而自带光环的肖嵘也将平安产险视为“AI战场”第一站。 “文化差异+AI应用场景+强执行力”是肖嵘离开微软研究院,选择平安的三大动因。 肖嵘说,第一是华人由于文化等差异,在海外很容易达到事业的天花板,职业上的突破是个难题;第二是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在真实的生产场景才能体现价值,平安具有海量的业务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第三是平安的强执行文化,技术的突破能很快的转换成生产力。 问及在平安是否会“水土不服”?如何融入平安战略?肖嵘坦言,需要一些过程,例如文化差异,研究院的环境比较自由,崇尚创新,开放和分享;而平安崇尚的是绩效导向,赛马制和危机感。 他说,衡量一个研究员的能力首要维度是技术创新,然后才是应用。而在平安,更重要的是应用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同时综合业务场景和技术可行性这两个维度。 不过,这种思维角度上的改变,带来了很多很有意思的结果。肖嵘举例,通过拍照来估测体重,研究人员一般不会选择这种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因为通常人们都认为秤永远都比相机更适合这个工作。然而,在农险的场景下,让客户通过秤重来自行提交理赔申请的话,具有很大的欺诈风险,而拍照称重的风险就相对可控。当选定拍照称重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时,我们就会发现,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例如图片分割,三维重建,深度卷积网络等技术都可以用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类似应用场景与发现令肖嵘很兴奋;如他一般,在实际创新应用中,找到方向的科技外脑并不少见。 此前任职于IBM,从事区块链研究,超级账本联合创始人之一、2016年加盟平安的陆一帆说,刚回国时,没有找到区块链的落地应用场景方向,但后来变得越来越清晰;因为实险田就在自己的手里。以前作为科技输出公司的话,试验田受制于人,科技人员只是提供工具,而任由他人告之你——工具的使用效果。 “现在不一样了,可以自己主导参与科技实验田。”陆一帆称。 而且,时间给予了他们最好的回报。在2018 IDC Fintech全球百强名单中,金融壹账通以区块链技术摘下大奖2018 Real Results Awards。陆一帆加盟平安这几年来,不断刷新着平安区块链研发和应用。 1月2日,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正式上线发布。该平台将区块链作为重要底层技术,由金融壹账通提供技术支持,其昭示数字政府和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当天,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也在上线仪式现场,见证平台受理并通过首笔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线上无抵押融资授信。 有人说,区块链圈内,平安的认可度很高。假以佐证的是,阿里对外宣传其区块链技术时,其针对的竞争者是平安,而非腾讯;阿里称自己第一,平安第二。 其实,“这样帮我们做‘广告’还挺好的。”陆一帆对此笑称。言毕,又置身于全加密区块链的项目之中。全国首笔线上无抵押区块链融资发放时,他不禁感叹:实用全世界唯一的全加密区块链FiMAX实现,全部数据匹配,计算,校验均在密文状态下实现。 这便是平安土壤里长出的平安人。他们中间,有逾500位顶尖科学家,在平安事业平台上开拓创新,成就彼此。
    科技
    2020年0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