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作平台
    专访今目标CEO文荣:跨企业的沟通协作平台,才是企业互联网的未来 在今目标 CEO 文荣看来,从 05 年开始做企业服务,到今目标以今天的形式呈现,是一步一步探索和试错的结果。(点这里查看今目标以往的报道)   05年的起步 05 年开始,ERP 概念开始起来,当时德国公司 SAP 正在中国市场忙着推广自己的“灯塔计划”,试图寻找各行业中的标杆企业,向他们推介 ERP,推介 SAP 的产品及管理理念。 也正是这时,中国的管理软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当时的大环境 中国企业信息化的程度普遍不高。国外企业管理软件,是随着 PC、局域网到互联网逐步发展的结果,国外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也跟着这个过程一起提升。国内企业并没有走这个过程,这也造成很多借用国外企业服务概念的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面临落地困难,水土不服的问题。   国内企业服务提供商对整个行业的认知度,以及自己的能力方面,也跟不上,往往提供的服务,跟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在两边都不太成熟的情况下,今目标开始不去做个性化非常强的产品,而是走比较宽泛的路线,做一款通用性强、能够满足大部分企业基本需求的产品。   这里得指明一点的是,企业尽管不同,但不同的企业之间,他们对基础的信息化工具需求,共性还是较高的。比如即时通讯、邮件、文档、考勤、审批、项目管理等。   这样做,其自身的风险和成本,以及企业用户自身的试错成本和风险都有所降低。   因此,自 05 年开始尝试通过网络给企业提供服务,盈利模式采用 SaaS 的方式。但尝试了 4 年,发现通用性的产品在向中国企业收费时,这种方式行不通。   个性化的“项目” VS 通用性的“产品” 个性化的产品,在文荣看来,并不能成就一个品牌,相较一个产品,它更像是一个一个具体的项目。它的优点在于,收费更容易,劣势在于用户教育成本较高,适用企业比较有限。   而尝试走通用性产品路线时,又会面对个人化工具的竞争。   当时今目标的切入点选择以企业排名第二的需求“即时通信”入手,以此延伸至 OA,审批等。但尝试之后发现,通用性较强的工具,很容易被分散的个人工具所取代,想要让企业用户为基础的功能付费比较困难。   收费的项目 VS 免费的平台 中国的企业有个特点,他们更愿意为潜在的商业机会买单,而不会为提高效率买单。这样说,并非是指所有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的企业服务都适合免费,通常意义上讲,你所提供的服务离个性化越近,越适合收费(甚至考虑到自身的人力物力成本,以及培训客户的成本和风险,只能选择收费),离通用化越近,越适合免费。   用文荣自己的话讲,走免费的道路,是摸索出来的。而免费,带来的是商业模式本质上的转变,而非营销模式上的转变。   不靠产品收费,也让今目标开始走向开放的道路,通过开放平台来创造营收。换句话说,它相当于是面向用户免费,而对客户是收费的。   而它的产品逻辑就变成了:先通过宽泛的产品,以免费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企业用户,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 (目前提供约 35 种不同类型服务),这个是底层。如果企业有个性化的需求,可以选择在今目标开放平台上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这个是在底层之上的第二层。   同上面所说的,中国企业很愿意为潜在的商业机会买单,因此,很多第三方的企业服务提供商,很愿意入驻能给自己带来收益的开放平台。   未来的尝试:企业互联网 文荣认为,目前的企业服务,大都将目光集中在了企业内部,而非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联之上,而后者,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很多企业效率不高,一部分原因处在内部,另一块则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协作沟通上,这一块,互联网的价值如果可以发挥出来,不仅作为提供互联平台的产品其用户粘性会成倍增长,其相较只关注企业自身效率问题的工具,竞争力也会明显增强。   目前今目标已经在尝试打通企业同其上下游的关系,让不同的企业,彼此因为共同的项目,在今目标这个产品中彼此关联起来,形成一张企业互联网。(比如,通过今目标,三家不同的公司,可以在其平台上,共同管理同一个项目,项目有新的进展,所有相关成员,都可获得最新的进度推送。)   这种方式,在国内外都算是较新的尝试,而这样做,也会面临很多风险。比如企业信息安全问题、权限问题等。据文荣介绍,目前今目标采用的方式包括:严格授权等。公司与公司之间的互联,需要彼此授权,到具体的项目,哪些人可以查看项目信息,也需要授权。   最后,被问到如何面对腾讯等巨头的竞争时,文荣说:“对于企业服务来说,所有的门槛,都是用户门槛,技术门槛都是次要的,当用户粘度增加起来的时候,门槛自然形成。” 同时,他也表示:“未来两年左右,企业服务公司会出现类似个人互联网式的巨头。”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果子]  
    协作平台
    2014年05月19日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