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初创公司招聘首批业务员最容易犯的 5 个错误   本文作者是 HubSpot 初创公司的创始人,他曾经招募了 200 多名业务员,从中发现了一家初创公司在这个极为关键的招募过程中最容易犯的 5 个错误。这五个错误分别是:雇佣一名高级领导;太过看重从业经验;没有将足够的精力用来构思和完善「进入市场策略」;忽视了销售过程中的开发经验;招聘来的人都是「产品推销者」而非「顾问式的销售员」。 你的最小可行化产品已经完工,种子期融资如今已经躺在你的银行账户上,甚至你应该完成了 A 系列融资。接下来你将面临的是重大挑战,招聘公司低易品销售员。   这是非常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环。如果这一步棋走对了,那么你将实现每一个创始人梦寐以求的业绩上的腾飞;如果走错了,那么它将把公司带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 HubSpot,我雇佣了超过 200 名的业务员。在这个过程中我犯了很多失误,我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多年以后我将这一切拿出来跟其他人分享,帮助几十家初创公司能够在招聘第一批业务员上走的更加稳健。下面是我所见过的创始人在招聘业务员过程中最容易犯的 5 个错误。   错误 1: 雇佣一名高级领导 是啊,我们刚刚就从竞争对手那里挖过来了一个销售总监!竞争对手还是上市公司!刚好就是我们准备去颠覆的对象!   大错特错,麻烦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   初创公司经常很贪心,往往在目标领域中吸纳一些声名显赫的人物。但问题就在于,这个领导人已经多年没有在销售一线上活跃过了。当考虑加入你们公司的时候,他问的第一个问题便会是:「我的助理在哪儿?」你需要的恰恰应该是一个贴近销售一线,能够愿意埋下头来真抓实干,不辞辛苦的角色。   错误 2:太过看重从业经验 以下是我和初创公司创始人的对话:   我:「如果你现在做第一批的业务员招聘,你所考虑的首要标准会是什么?」   初创公司创始人:「在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经验。」   这样的对话出现的概率是 99%。但是我不认同这样的答案。这个答案看上去似乎是充满逻辑的,当然从业经验直接反映人才的价值。但是,初创公司往往太过注重这个条件,却忽视了应聘者身上存在着其他致命的弱点。   别误会我。在 HubSpot,我们也在这个行业里面招了很多从业多年的业务员,但是,也许你不相信的是,这些人只是占我们业务员队伍比例很小的一部分。很多业务员其实都是来自于销售软件以外的领域,甚至之前从事的行业压根和软件和科技没有任何关系!关键是你需要从一个奄奄一息的行业中寻找到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然后将他们拉到你的领域当中!   错误 3:没有将足够的精力用来构思和完善「进入市场策略」 当你的第一批业务员加入到你的公司的时候,「进入市场策略」一般来说还没有成型。销售员应该给谁打电话?大公司?小公司?他们是否应该让终端用户进行免费的产品体验?是通过合作的方式开辟营销渠道?还是通过直销?交易是否需要一次登门拜访?又或者整个交易直接在电话中就可以完成?这些业务员会面对怎样的工作模式?是存在很多主动打进电话,征询产品的客户?还是得需要业务员一个个的打电话出去,准备好接受电话那一段的冷言冷语?很多业务员或者领导者都愿意将之前雇主那里的策略照搬过来。既然那个时候管用,那么现在肯定管用!   我看未必吧?   错误 4: 忽视了销售过程中的开发经验 「没错!我们刚刚从 Fortune 500 强竞争对手那里挖过来了顶尖的销售人员。他在 1800 名销售员中名列第一!他即将给这里带来完全让人震撼的业绩!」   好吧,我同意这位销售员非常具有才干。但是,当他加入你公司的时候,她需要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产品的卖点到底是什么?」   「是否有一个销售的流程值得我们来遵循?」   「在销售过程中会存在 10 大反对观点,该如何一个个将其驳倒?」   曾经,这名顶尖的业务员刚刚加入你的竞争对手的公司,那个 Fortune 500 的大公司。他会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按照既定的流程来完成自身的提升。他对于遵循这样的蓝图非常在行。事实上,他确实是最棒的。   但是,他是否能自己打造这样的蓝图?你需要一个人能够在新的公司,一个没怎么进行结构化设置的公司中从无到有的打造一切,至少要将公司销售过程中最基础的一些东西架构完毕。   错误 5: 招聘来的人都是「产品推销者」而非「顾问式的售卖者」 不管你是否相信,在你刚开始的一千个销售电话中,最有价值的并非什么早期客户,又或者是电话所带来的营收。真正有价值的是产品投入市场之后换来的第一批反馈!这能够让你的团队持续的了解你的买家特征,不断在自己的产品上迭代更新,并且不断完善你向市场传达的信息!   不幸的是,许多业务员在电话中完全采取了另外的做法,他们将这难得的机会视为单方面的灌输,尽可能的往电话那端塞入更多的产品信息,这个产品有多么多么奇妙,以及它未来会有多么多么强大。这种方式在我们业内有个行话叫做「Show up and throw up」(亮相登场,呕吐下场)。业务员应该直面现实,确实产品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在这个环节跟客户进行更深入的沟通,而不是举起双手表示投降,直接了当的说:「生意没做成。」   关键问题是:「为什么生意会没做成?」   相比之下,一名顾问式的销售者就会利用第一次打电话的机会,更多的了解潜在的买家的心理。在不断的沟通过程中,他们开始明白顾客心中有着怎样的预期,了解他们为了实现某个目标采取怎样的策略,在应用这些策略上又存在着哪些挑战?当他沟通完这一切之后,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生意没做成」,还带来的是「为什么没做成」的答案。由此,整个公司都能够持续深入的调整自己的销售策略和后续产品的开发方案,使得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更加牢靠坚实。   以上就是初创公司极为容易犯下的五个错误。那么自然有同学会问了,我该怎么找到正确的业务员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主要涉及了三种人,他们是你招聘业务员时更加理想的对象。   1.在其他公司,一定是一个规模相对大一点的公司里,有个业务员刚刚获得了提拔。这个人就是你最理想的招聘对象。一般来说,他离业务第一线并不是很远,并且他还拥有一些比较成熟的销售过程开发经验。   2.一个刚刚失败的创业者,他曾经有过非常正式的销售培训。往往他们都是在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中,在咨询式的销售领域拥有极高的才干。   3. 在别家公司的发展初期,一些表现顶尖的业务员。他们或许不知道怎么去打造销售过程的开发战略,但是他们看过别人是怎么做的,并且也曾经参与其中。他们也会对你的初创公司带来极大的帮助。   本文来源:onstartups 译文创见首发 由 TECH2IPO/创见 花满楼 编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硅谷
    2015年06月23日
  • 硅谷
    办公管家初创企业Managed by Q获1500万美元融资,希望外包你的后勤 Managed by Q是一家为其他企业(目前主要以初创企业为主)提供办公室的清洁、维修、补充库存等后勤服务的初创企业,成立于2013年12月,总部位于纽约,目前约有员工150人。其想法是,许多企业都需要一定的后勤人员编制来负责办公室的管理工作,而这些人员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因此Managed by Q希望通过类似外包的方式帮助这些企业进行后勤管理。   Managed by Q提供了一套免费的iPad app,用户通过它可以管理清洁用品、必需品、厕纸、纸巾等用品以及咖啡、麦片之类的食品饮料,一旦存货不足可以通过app安排补货。实际上,Managed by Q还会跟踪用户上个月的用量情况,然后替用户预测下个月的用量。   此外,如果公司需要杂工,比方说装家具、挂东西等,也可以通过iPad app召唤上门服务。   不过对于许多没有租用物业服务的公司来说,最大的问题也许是清洁卫生工作。Managed by Q重点提供的正是这一块服务。不过,跟Uber类的所谓1099经济(自雇型经济)不同,Managed by Q的这些派遣人员全部是正式员工,因为创始人认为这样更能让这些人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商业模式方面,Managed by Q的iPad app、存货跟踪服务以及客服支持均为免费提供,清洁服务和杂工服务为按时计薪,其中清洁服务为25美元/小时,杂工为80美元/小时。除你越外,Managed by Q还在芝加哥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将在旧金山设置新的分部,据称在那里已有200家公司排队等候提供服务了。   此轮融资由RRE Ventures领投, Greycroft Partners、Homebrew等跟投,杰西卡·奥尔芭等个人亦有参与。此轮过后其总融资为1740万美元。   来源:36氪 ,作者:boxi
    硅谷
    2015年06月19日
  • 硅谷
    电子邮件广告企业LiveIntent获2000万美元融资 来源:i黑马 收到的最新融资消息,让人感觉电子邮件前景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   近日,提供电子邮件广告工具的初创企业LiveIntent刚刚宣布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此轮融资由Bullpen Capital领投,Alpha Capital等跟投。其总融资额已超3200万美元。   LiveIntent成立于2010年,开始是为出版商在社交网络建立关系。但现在已将业务方向调整为实时自动的电子邮件广告系统。   跟普通的电子邮件广告不一样的是,LiveIntent利用了机器学习技术。采用预测性算法,根据收件人的特点兴趣爱好、接收时间、场景等因素来匹配潜在的买家和卖家,从而推出具有针对性的电子邮件广告,提高广告的命中率等指标。   公司宣称其邮件广告服务每月消费者覆盖面超过5500万用户,客户包括花旗银行、迪斯尼、GAP、卡夫、AOL、AT&T、梅赛德斯奔驰、LaQuinta、克莱斯勒,以及天气频道、赫斯特等。   LiveIntent去年收入翻了3番,员工规模也实现了翻番。在2014年的计划是继续扩大规模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推出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广告。
    硅谷
    2015年06月19日
  • 硅谷
    前谷歌高管创办智能招聘平台Connectifier,已获600万美元投资 编者注:当今招聘网站层出不穷,但却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尤为严重。现在,一家名为Connectifier蓄势待发,与往常不同的是,其通过人们在网上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简历,通过将碎片化信息利用和匹配,创造了一种复合型信息。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做到的。   像LinkedIn和Monster.com这类网站已经成为了招聘企业和求职者的香馍馍。现在一家新的企业应运而生,企图通过人工智能和强大的搜索引擎来运作招聘流程,通过各种途径一步到位,即刻建立3亿网上档案来为你找到所需之人。   这家公司就是Connectifier,由前谷歌两位工程师共同创立。更厉害的是这家公司悄无声息地便在高科技、金融、销售和医疗的拔尖公司中积累了成千上万的客户,这是多么巨大的客户基础!   如今,它更是全世界大范围的公开发布它的产品,并且对外宣布获得了来自True Ventures(最大投资者)、Galeo Ventures、 Okapi Ventures以及天使投资人Sean Ellis、Andrew Chen、Jonathan Downey和James Hong等在内的共计600万美元投资。 虽然去年Connectifer表现得非常低调,但发展迅猛已不容小觑,从2014第一季度到2015第一季度,公司收入已提升487%。Connectifier招聘途径的关键在于其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技术改进来删掉网上的无用数据,由此获得精确实用的个人档案。并且这些所得到的档案不仅仅是那些求职者的,甚至包括在职人员。这种前摄性的行为正是猎头的本质所在。   有些网站可以让求职人递交个人简历供招聘者参考,有些网站可以供求职人去寻找其适合的工作。但是令人可惜的是,没有一家网站的服务考虑到如何去使用网络内容的强大力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帮助被信息湮没的人们去寻找其适合的岗位。   也有像Careerify之类的服务(LinkedIn今年早期运行的),并不参考其他社交媒体数据和资源去帮助建立用户档案,但这样对于没公布自己档案的人而言也毫无用处。与此同时,合伙人兼CEO John Jersin当他在谷歌任职时就反对第一手资料——这也无疑是症结之一。   “我当时带领了一支10名工程师组成的队伍。然而任何时候缺人手都不足为奇,因为根本无法找到我们在硅谷所需要的合适人选。”对于工程师的需求就好比加利福尼亚的缺水状况,永远供不应求。“这就意味着招聘人手的战略重要性。于是我深入研究,试图找出如何能够做得更好的答案。”   结果却显示这么多年来这一领域毫无创新性可言。“所以我们既然把问题抛了出来,就要想办法解决它,”他说。随之团队中便加入了同事Ben McCann——一名实时分析专员,作为合伙人一起构建新平台。   虽然Connectifier仍然是创业初期且前路漫漫,但今时今日公司的产品却足以能够填补在当今招聘前景中所匮乏的三大领域所产生的市场空白。   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过滤掉过期信息。虽然仍有很多人是LinkedIn等网站的常客,但其中却有数以百万的人虽建立了个人文档但不曾更新,更别说去添加更多的数据来引起招聘单位的注意了。   Connectifier惊人之处在于甚至于在文档建立中都不采用LinkedIn的资源,取而代之是纵观社交网站、论坛以及任何你可能在线的地方,从根本上去挖掘出关于你的最新动态,包括如何联系到你,就像通讯录扩展工具Rapportive。   第二步,就轮到AI(人工智能)上场了:Connectifier已经研制出一种可以分类和匹配碎片信息的方法,从而产生用户的复合型信息。于是乎,在后台“本质识别”产生,也就是说,当招聘者寻求一个具体的名字或者特定匹配某人的档案时,这些符合信息的复合档案便会作为搜索结果呈上来。   第三步(即Connectifier进行趣味工作的程序)是公司的人工智能的又一展示。正如Jersin向我形容的一般,你可以基本填完平台上的信息,例如某一领域的专长或是与你想要雇佣的人员有类似的文章发表,然后将会有一系列显示与你所提供的信息匹配的档案结果产生。   试想一下,就好比谷歌的图片搜索,既可能会有正确的内容匹配,也可能只是相近的图片,但这基于你所提供的图片。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作为一个总在思考如何最大程度挖掘出仍未出名的优秀写作和新闻人才的人,作为一个可能比任何人都花费更多的时间在LinkedIn和其商业上的人,这一切都和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个项目的确可以填补当今的市场空白。   从长远角度上说,Connectifier利用和组织海量信息的途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招聘产物,吸引着投资者。   “他们本来是带着一个小问题在探索,但现在他们把问题用数据驱动的方法转变为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商机,” Tony Conrad(True Ventures的合伙人)说。据他表示现在Connectifier已经资金流动相当活跃,这对于基于软件服务模型的企业而言是另一个活跃且罕见的迹象。   虽然Jersin说招聘对于Connectifier而言市场已经足够大了,且不需要去寻找其他应用科技的方式,Conrad则不是这样认为。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想法,”他认为科技支撑服务。“他们现在所做的已经是行业焦点,但我认为他们正在向更大的企业的发展。他们已经知道能让他们扩大规模和能力的科技途径。但是一旦你拥有这么多的此类数据,你能够把它运用到一种完全不同且使用面更广的用途么?当然可以。”   SOURCE:techcrunch      
    硅谷
    2015年06月19日
  • 硅谷
    LinkedIn推基于人脉圈的资讯应用Pulse,还有一大波单功能应用正在路上 36kr原创文章,作者:饭遥 LinkedIn 上线了大幅改版的新闻阅读应用 Pulse。与一般的新闻阅读应用需要在前期进行订阅不同,新版 Pulse 将会直接收到系统推送的个性化推荐新闻,包括商业资讯、行业动态等。 推荐算法基于用户的 LinkedIn 信息,如所从事的行业,关注的职业人士等。当然用户也可以在后续的操作中进行订阅、关注等操作。新版 Pulse 还会向用户推送提及用户公司、同事或是 LinkedIn 关系网中其他人的新闻;另外,联系人们进行评论、转发的消息也会呈现在新版 Pulse 信息流中。 同时新版的界面更加简洁,采用了卡片式的信息流设计。向左滑动卡片是将信息从信息流中移除,向右则是稍后阅读。这些操作也能帮助 Pulse 进一步改进推荐算法。 与之前的新闻应用相比,Pulse 大大的强化了其社交属性。如果这套推荐模式起作用,也让 LinkedIn 得以通过其积累的社交资源提升旗下应用的活跃度。 事实上,同样作为社交产品,据最近 Cowen & Co. 的一项调查,用户每天在 Facebook 应用上花费的时间为 44 分钟,而在 LinkedIn 上花费的时间在 1 分钟左右。 因此在去年秋季 Jeff Weiner 开始直接监管产品工作后,LinkedIn 开始学习 Facebook 的做法,将 LinkedIn 应用功能拆分一个个独立的应用。除了 Pulse 之外,还有专门针对求职者和招聘者的应用。据 WSJ 消息,消息人士透露,LinkedIn 还正在测试名为LinkedIn Groups 和 LinkedIn LookUp 的两款应用。前者能够向用户推送来自所属群组的消息,后者则允许用户快速查询同事信息。 与此同时,鉴于Facebook’s Messenger,WhatsApp,Snapchat,Kik. Messenger 的火爆,LinkedIn 也在尝试对其所有应用的即时通信功能进行优化。  
    硅谷
    2015年06月18日
  • 硅谷
    印象笔记寻找新CEO,或为上市做准备 上周,Twitter 宣布现任CEO科斯特罗将于7月1日卸任,其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杰克·多西将会担任临时CEO,并且和董事会一起寻找下一任正式CEO的人选。   但 Twitter 并不是硅谷地区唯一一家在寻找新CEO的互联网公司。Fortune 援引 The Information(付费) 的报道称,笔记应用印象笔记(Evernote)也在寻找一位新CEO来代替现任CEO Phil Libin。   印象笔记已经成立了8年时间,现任CEO Phil 虽然不是公司的创始人,但在公司成立不久之后就开始成为印象笔记的领导者。他告诉 The Information,公司现在在找一位“职业CEO”,并且已经有了一些人选,这位公司未来的CEO会比自己做的更好。而在寻找到新CEO之后,Phil 将把更多精力放到产品上。   相比 Twitter 动荡不断的管理层,印象笔记的高层要稳定的多。Phil 一直是公司的核心领导者。不过最近印象笔记高层也有一些变动,比如招募了第一任CFO Jeff Shotts,以及将曾经负责全球运营的副总裁 Linda Kozlowski 提升为了COO。   虽然印象笔记一直是硅谷的明星公司,也很早就进入了10亿美元俱乐部,但最近两年的发展可能也进入了平台期。在2012年的时候,印象笔记完成了一轮7000万美元的融资,跻身10亿美元俱乐部,但之后三年都没有融资的消息。Fortune 分析称,印象笔记近期的高层变动可能是在为上市做准备。   从产品上来说,印象笔记在最近两年也有转型的趋势:从专注个人市场,转型为更重视企业市场,同时也有一些电商方面的尝试。毕竟企业级服务更容易获得收入。去年印象笔记推出了“工作群聊(Work Chat)”,就是进军团队协作服务市场的明显信号。   但在团队协作、和笔记管理方面,印象笔记也面临着很多竞争对手。现在最火的团队协作工具是 Slack,苹果最新推出的笔记应用可能也会对印象笔记形成一定的冲击,容易吸引走一批轻度用户。现在印象笔记有超过1亿用户,但并未向外界透露有多少活跃用户。   印象笔记于2012年正式进入中国,现在几乎所有印象笔记的产品都有相应的本地化版本。印象笔记本地化的特点是发布独立于全球的服务,将服务器也设在中国,可以说开创了海外互联网公司本地化的一个新的模版。   来源:pingwest
    硅谷
    2015年06月18日
  • 硅谷
    甲骨文第四财季净利润28亿美元 同比下降24% [摘要]甲骨文第四财季业绩未达华尔街分析师预期,盘后股价大幅下跌逾7%。 甲骨文今天发布了2015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报告显示,甲骨文第四财季总营收为107.0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13.20亿美元下滑5%;净利润为27.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6.46亿美元下滑24%。甲骨文第四财季业绩未能达到华尔街分析师预期,导致其盘后股价大幅下跌逾7%。   在截至5月31日的这一财季,甲骨文的总营收为107.0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13.20亿美元下滑5%,但若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则比去年同期增长3%,这一业绩表现未能达到分析师此前预期。汤森路透调查显示,分析师平均预期甲骨文第四财季营收为109.2亿美元。   按业务划分: 2015财年第四财季,甲骨文软件和云服务营收(由新软件授权营收、云SaaS(软件即服务)和PaaS(平台即服务)营收、云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营收、以及软件授权更新和产品支持营收四部分组成)为84.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6%,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78%;去年同期,甲骨文软件和云服务营收为89.14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79%。   甲骨文第四财季新软件授权营收为31.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7%,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29%;去年同期,甲骨文新软件授权营收为37.69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33%。甲骨文第四财季云SaaS和PaaS营收为4.1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4%;去年同期,甲骨文SaaS和PaaS营收为3.22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3%。甲骨文第四财季云IaaS营收为1.6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去年同期,甲骨文云IaaS营收为1.28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甲骨文第四财季软件授权更新和产品支持营收为46.8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44%;去年同期,甲骨文授权更新和产品支持营收为46.95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42%。   甲骨文第四财季硬件系统营收(由硬件系统产品营收和硬件系统支持营收两部分组成)为14.0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4%,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4%;去年同期,甲骨文硬件系统营收为14.66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3%。甲骨文第四财季硬件系统产品营收为8.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6%,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8%;去年同期,甲骨文硬件系统产品营收为8.70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8%。甲骨文第四财季硬件系统支持营收为5.8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6%;去年同期,甲骨文硬件系统支持营收为5.96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5%。   甲骨文第四财季服务营收为8.99亿美元,同比下滑4%,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8%;去年同期,甲骨文服务营收为9.40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8%。   按地域划分: 甲骨文第四财季来自美洲的营收为61.33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58.57亿美元;来自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营收为30.67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37.68亿美元;来自亚太地区的营收为15.06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6.95亿美元。   盈利: 甲骨文第四财季净利润为27.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6.46亿美元下滑24%;每股收益62美分,比去年同期的80美分下滑23%,但若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则比去年同期下滑12%。不计入一次性项目(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甲骨文第四财季调整后净利润为35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为78美分,比去年同期下滑14%,但若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则比去年同期下滑5%,同样未能达到分析师此前预期。汤森路透调查显示,分析师平均预期甲骨文第四财季每股收益为86美分。   甲骨文第四财季运营利润为39.8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9.09亿美元下滑19%。甲骨文第四财季运营利润率为37%,低于去年同期的43%。   在整个2015财年,甲骨文的总营收为382亿美元,与2014财年相比基本持平,但若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则同比增长4%。全年净利润为99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净利润为125亿美元。全年每股收益为2.21美元,同比下降7%,但若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则同比持平;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每股收益为2.77美元,同比下降3%,但若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则同比增长2%。全年运营利润为139亿美元,运营利润率为36%。   甲骨文今天宣布,公司董事会计划按每股15美分的价格向普通股股东支付季度现金股息,将在2015年7月29日向截至2015年7月8日收盘为止的在册股东发放。   当日,甲骨文股价在纳斯达克常规交易中上涨0.27美元,报收于44.91美元,涨幅为0.60%。在随后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6:47(北京时间18日4:47)的盘后交易中,甲骨文股价下跌3.33美元,至41.58美元,跌幅为7.41%。过去52周,甲骨文的最高股价为46.71美元,最低股价为35.82美元。(瑞雪)   来源:腾讯科技
    硅谷
    2015年06月18日
  • 硅谷
    “程序猿”聚集地Github估值达20亿美元,你知道值钱在哪么? Git是饭桶的意思,Hub是中心聚集处的意思,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有一种“饭桶的聚集地”的自黑味道。但是据彭博社报道,这个“饭桶聚集地”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总规模为2亿美元,估值约达到了20亿美元。   Github有什么用 根据官方《Github中国开发者年度报告2014》,截止2015年1月20日,Github的用户数目前已超过一千万,其中四百万的增长发生在2014年,不可谓不神速。其商业模式也较为清晰,依靠免费的服务吸引海量的用户,再推出针对高级用户和企业用户推出收费的服务。   在程序员中无人不知的Github的作用最主要有以下两点功能 代码分享+程序员垂直社交 企业代码管理   Github的个人主页中可以显示个人照片、自己的项目以及关注者与被关注者的数量,有点类似于博客的方式。用户可以在上面交流学习项目,一些有趣的项目也能吸引到爱好者们进行协作开发。   针对于有代码管理需求的用户,收费功能则可以把开源的代码进行权限设置,使得权限变成不共享的状态。从而用于企业的代码管理以及团队内部的协同开发。根据官网的资料显示,个人用户权限管理的目前定价为7美元每月而一个10人以内的企业账号的价格则达到2500美金每年。   为什么能估值20亿美金 Github获得如此估值其实并不让我觉得很意外,这个产品的现状与想象的空间都极大,下列几点可以成为这个20亿美元估值的支撑:   已有成熟盈利模式,据Github CEO 透露,他们在2011年就已实现了盈利,并且用户成长速度极快。   程序员知识分享、交友社区:Github经常被黑被调侃的地方就是“全最大的同性交友软件”。在我看来这倒不是一句调侃的话这么简单,因为切下程序员这庞大群体的细分社交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平台上的分享者渴望得到他人认同或者技术能力的提升,并且从中还能收获快乐。   数据沉淀:Github中的代码分享的数据沉淀下来使得平台中的代码量越来越大,这无形中树立起了更高的竞争壁垒。   云端存储:Github天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代码存储的网盘,云服务中的企业级用户的付费能力比较高,例如dropbox的估值已近百亿美元。   应聘工具:Github可以给程序员的个人简历加分许多,许多国内外公司在招募员工时已经要求申请人在简历中加入其在GitHub上的相关资料。通过Github上的信息,HR能够快速知道应聘者的实战水平,并且也能为应聘者的学习能力以及协作能力提供旁证。   高速成长背后的隐忧 活跃度不足 虽然在Github上聚拢了大量的程序开发人员,并且增长势头十分凶猛。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活跃度是需要被担心的,92%的项目在创立就没有任何的更新。Github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更像是一个代码存储的网盘。剩下的8%里面有60%只有1个fork(代码复制操作),也就是说,项目影响力仅限于自己的朋友同事或者同事圈等很小的圈子。真正能有一定传播,复制能达到100次以上的项目只有不到1万个。   来自对手的价格竞争 与所有的代码托管平台相比,虽然在开源共享代码数量上面Github以及牢牢站稳了第一的位置。但是后来者例如Bitbucket早已对这个领域虎视眈眈,甚至免费把私人权限开放给了个人用户,企业用户可以创建多达5个用户的免费账号,十人的账号价格为10美金每月。虽然在数量上很难超越Github,但是如果通过优惠的价格加上更好的功能设置直接吸引走了付费用户,目前的海量的免费用户对于Guthub反而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
    硅谷
    2015年06月17日
  • 硅谷
    SaaS历史:第一家SaaS公司的卓越历程 导语:一起看看,第一家SaaS净收益是如何从-100%变为积极净收益,创造优秀财务业绩? 本文作者是Redpoint Ventures 联合合伙人汤姆斯 汤古茨——主要关注软件投资领域。加入Redpoint前,汤古茨曾任Google 广告投放项目经理一职。完成机械工程本科与工程管理硕士学位后,汤古茨与朋友共同创立一家小型SaaS服务公司,主要针对法律事务所提供SaaS软件支持服务。 第一家SaaS初创公司最早以一个套装软件公司起步。该公司起初在电脑软件商店售卖付费软件软盘和CD-ROM,随后首次改变业务模式,直接向企业销售软件许可证。通过这种经营模式,该公司在1998年上市,但不久出现2001年的暴跌,该公司的市值总额只有800万美元。   因此,该公司又再次变革,发展成为一个纯粹开展SaaS业务的公司,向任何拥有浏览器的人销售软件。十三年后,该公司在2014年创造了超过6亿美元的年收入,并以83亿美元的价格被SAP收购,创造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SaaS收购案。此外,该公司还是极少数能同时实现积极收益和现金流收支平衡的SaaS公司之一。这家公司就是Concur,一家差旅费用管理服务商。   SaaS的历史不是很长。但Concur的故事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代表一个开创性的征程,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公司的创始人通过不懈坚持,最终建成了一个创造新行业的公司。第二,Concur公司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机制,来比较许可证软件和SaaS服务的商业模式。   上面的图表描述了Concur公司在三个不同时代的收入,时间段从1995年延伸到2014年。当该公司转向许可证软件业务时,其年收入为200万美元。在随后的五年里,也就是在转换到SaaS服务的2001年之前,Concur的年收入迅速增长到约4100万美元。Concur在2005年完全过渡到云时代(Cloud era),公司的年收入也随之在2014年猛增到超过7亿美元。 Concur公司的毛利率在云时代后期达到最高值。在CD时代,磁盘的读写、包装、运输和存储费用,以及需要支付给零售店的佣金,让毛利率低于40%。许可证模式让毛利率增长到60%多。在许可证时期,专业服务(培训和定制)占据了企业主要的销售成本(COGS)。在云时代,规模化经济让Concur公司得以一直保持高毛利率,在2010年达到约72%。 让我们转向盈利能力(净收益)。Concur公司向SaaS服务转型后,净收益也从小于-100%变为积极净收益。 几乎与此同时,Concur实现了现金流收支平衡(CFBE)。同时实现现金流收支平衡和积极的净收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也证明了该公司商业模式和团队管理的实力。   Concur创始人兼CEO在谈及公司的历史时说道,“我们发现只有正现金流是不够的,我们也想创造收益。这迫使公司严格要求自己......盈利经营为我们的弱项带来了希望。如果我们在发挥自己专长的同时,也能够关注我们的弱项,我们将会变得无懈可击。”   很少有企业能够在巨大的商业模式变革中生存下来。Concur在两轮变革后愈发繁荣,创造了优异的财务业绩,并从一开始就处于创始主导地位,能做到这些非同寻常。
    硅谷
    2015年06月16日
  • 硅谷
    互联网如此之大,Assemble想给各类人才提供一个交互社区 导语:它能够帮助那些有想法、但没有时间、能力或者专业技术的人和能够完成工作的人联系在一起,合理将想法打造出现实的产品。 互联网在帮助使用它的人找到爱情,寻找住处和找到挚友方面十分有帮助。ASSEmble是一个帮助人才相互认识的新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帮助那些有想法、但没有时间、能力或者专业技术的人和能够完成工作的人联系在一起,合理将想法打造出现实的产品。   Assembly位于旧金山,获得了风投$290万的资金,主要负责为设计师、开发人员、营销人员、项目经理和其他在项目中的创意专业人员提供一个信息交互平台。当一个团队使用Assembly研发一款产品时,网站将会控制收益分配,将团队的花费、研发进程和收入透明化。   Assembly同时可以看做生产线和记账员。创意在assemble.com网站上展示,对创意感兴趣的开发人员、编辑、经理和工程师可以一起合作,一起将创意做出实物。Assembly在每个月末关注经营方,获取收入,给每个团队成员支付收入。   每一个为项目工作的人都拥有一部分项目的股份;那些一直在这个项目的人的股份将会不断增加,而在早期加入项目、但却最终转投其他项目的人的股份将会缩水。当新人为这个项目作出贡献时,例如开发人员解决了一个bug,设计师设计了新的页面。他们将会收到股份。   公司的CEO Matthew Deiters表示:“我们有一些员工每月都能滚动拿到$1000。”同时,当达到某个基准时,或者为了激励使用者完成一个未完成产品的某一部分,公司也会发放一些额外的奖金。   现在有两个需要警告的部分:一、不是每一个Assembly的产品都能够挣钱,所以有些合作的人不会得到报酬,只能在履历表上填上这个经历。同时,创意人需要参与或者与他们创造的产品不断沟通——即时用很小的方法,例如在车间参与评论,至少每年参与一次。   自2013年发布以来,已经超过400万人使用Assembly打造的产品。在这些产品中,Signup Sumo可以在有影响的人签约开始使用他们的服务时提醒开发者/建立者;Helpful可以作为项目团队或者公司的共享收件箱;Formspree and Chartspree可以再不需要JavaScript的情况下将表格和图表放入网站。   Deiters和他的联合创始人Dave Newman、Chis Lloyd在2012年于湾区的Y Combinator孵化器相见。这只团队最初是打算建立一个招聘平台,后来创造了将开发者和类似广告撰稿人和平面设计师合作者配对的服务。传统上一般这都是在朋友和同事间合作以上过程。以后用Assembly就可以把覆盖面扩大,尽可能的扩大搜索人才的范围。Deiters解释道:“我已经做工程师大约十年了,一直在打造团队,并参与团队。”当他和他的团队想要实验的时候,他们发现不能像流水线一样发现设计师和开发人员去做一份一次性的产品。为什么不创造一个为了打造创意产品的平台,并且平台能够管理项目、记录项目数据呢?   Deiters表示:“互联网就是如此伟大:能够让人们聚合在一起,创造出他们个体无法创造出的产品。”     (entrepreneur 杰出100企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硅谷
    2015年0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