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Box第四财季营收为6260万美元,高于分析师预计,但亏损也进一步扩大 [摘要]Box营收高于分析师预期,但亏损额大幅超出预期,盘后股价跌12%。 在线文件共享以及云内容管理服务平台Box今天发布了该公司截至2015年1月31日的2015财年第四财季及全财年财报,这也是该公司今年1月底上市以来的首份季度财季。财报显示,2015财年第四季度, Box营收为6260万美元,比上一财年的3880万美元增长61%;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5292万美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4346万美元。   财报显示,由于投资加大,Box第四财季亏损也进一步扩大。 Box公司2015财年第四财季营收为6260万美元,高于分析师预计的5800万美元,但是,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基本和摊薄净亏损为1.65美元,不及汤森-路透社分析师预计的每股亏损1.17美元,受此影响,Box周三盘后股价大幅下跌。   2015财年第四财季业绩概要: 营收为6260万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3880万美元增长了61%。   帐单营收为8200万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的6150万美元增长了33%。   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为4580万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运营亏损4020万美元有所扩大;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为3220万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3520万美元有所收窄。   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5292万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净亏损4346万美元有所扩大;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基本和摊薄净亏损为2.64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净亏损3.46美元有所收窄;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基本和摊薄净亏损为1.65美元,比上一财年同期的2.85美元有所收窄。   运营活动使用的净现金为1560万美元,上一财年同期为2260万美元。   2015全财年业绩概要: 营收为2.164亿美元,比上一财年的1.242亿美元增长了74%,略高于分析师预计的2.12亿美元。   帐单营收为2.464亿美元,比上一财年的1.742亿美元增长了41%。   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为1.667亿美元,上一财年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为1.588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为1.272亿美元,上一财年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为1.452亿美元。   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1.82亿美元,上一财年净亏损为1.69亿美元;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基本和摊薄净亏损为11.48美元,上一财年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基本和摊薄亏损为14.89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基本和摊薄净亏损为8.13美元,上一财年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基本和摊薄亏损为12.91美元。   运营活动使用的净现金为8490万美元,上一财年为9180万美元。   截至2015年1月31日,Box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合计为3.304亿美元。   业绩展望: Box预计2016财年第一财季营收将介于6300万美元到6400万美元之间(而分析师的预期则为6200万美元);预计第一财季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所占营收的比例将介于负56%到负58%之间。   Box预计2016全财年营收将介于2.81亿美元到2.85亿美元之间(而分析师的预期则为2.769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亏损所占营收的比例将介于负50%到负52%之间。   股价表现: 在周三的美国股市常规交易中,Box股价上涨0.89美元,报收于20.53美元,涨幅为4.53%;在当日盘后交易中(截至发稿之时),Box股价下跌2.53美元,到18美元,跌幅为12.32%。在过去的52周,Box最高股价为24.73美元,最低股价为16.41美元。尽管周三盘后股价大幅下跌,但截至本周三收盘,Box的股价仍比当初的IPO(首次公开募股)的14美元高出45%。(悦潼)   来源:腾讯科技
    硅谷
    2015年03月12日
  • 硅谷
    Starfighter:我们不是来改善传统招聘面试的,我们是来摧毁它的! 来源:36氪  作者:糖醋 Starfighter是由三个 geek 开发的编程游戏,将于近期上线。但它绝不仅仅是用来玩的,而是一个通往顶级科技公司的迷宫。在这里,普通人可以学习或者提高编程技能,高端玩家则可能遇见一些编程难题,解决之后就会收到某公司抛出的橄榄枝。   他们放出的话是:“我们不是来改善传统招聘面试的,我们是来摧毁它的,要用更好的东西替代它。”语气可够狂的。但是常规的招聘面试确实存在一定问题,因为仅凭学历、关键词来筛选工程师其实很不靠谱,而通过聊天也很难知道一个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究竟如何表现。   Starfighter 决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做招聘这件事。通过追踪玩家的行为和技能,模拟一种类似工作时解决问题的过程,看看玩家们究竟能有什么样的表现。通过不断更新的内容吸引玩家,同时告诉招聘方玩家的真实能力如何。毕竟,90% 工程师都没有心思在 Github 的个人主页上详细展示他们对 REST APIs 的理解。   这样一来,招聘方自然会愿意为一场完美的相亲式招聘买单。而从来不会直播他们面试过程的玩家们,也有可能用MeerKat直播他们是怎么玩 Starfighter 的,万一不小心去了 Google 呢。不过话说回来,Google 自己一直在招聘上做得非常好,比如在每个求职者的“package”中看得到他几乎所有暴露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包括考试分数、论文、博客文章、社交网络帖子等等,Google 的人力运营(People Operation)部门会通过这些对应聘者加以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他们。   目前还没有公布 Starfighter 与哪些公司达成了合作,但如果平台可以聚集一批高质量的工程师的话,相信自然会有公司找上门。通过这种新颖的招聘方式,玩家、招聘方和游戏开发商都可以从中获益。Starfighter 把自己的游戏类型归为“CTFs”(Capture The Flag),也就是夺旗游戏,从对方阵营抢夺物品的同时保护己方物品。介绍里还有更狂野的:“我们的有些设置好玩到爆,因为如果你在真实世界这么玩的话会被送进监狱。”是不是有几分好奇,又有点按捺不住?    
    硅谷
    2015年03月11日
  • 硅谷
    SugarCRM收购销售管理应用Stitch,移动CRM再受热捧 // 提供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的公司SugarCRM昨天宣布收购销售管理系统应用Stitch,但是SugarCRM并未透露收购Stitch的具体价格。   SugarCRM开发了在全世界120多个国家拥有150多万用户的开源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Sugar,以高性价比的CRM解决方案成为同样提供CRM系统服务的软件巨头Salesforce的强劲对手。   Stitch是一款帮助销售人员跟踪记录客户数据和联系情况的iOS应用,号称能通过学习分析用户的行程、Email和CRM数据为用户提供“私人销售助理”一般的人性化服务。   之前Business Wire报道过SugarCRM在2014年业务发展迅猛、销售数据喜人,尤其是企业版的销量猛增,其2014年第四季度的平均订单规模相比去年同一季度增长了97%,而14年超过10万美元订单的再次订购额也和去年同比增长了55%。   SugarCRM这次收购Stitch也是希望增加自己在移动端的竞争力。看来未来移动端的CRM服务将是企业软件开发商的必争之地。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sugarcrm.com, businesswire.com]
    硅谷
    2015年03月10日
  • 硅谷
    硅谷一周投融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Namely 获 C 轮 1100 万美元融资 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Namely 获 C 轮 110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2 年,帮企业用户管理员工工资、福利、绩效及新员工招聘,目前服务约 150 家企业用户。   Namely 提供的工具可以帮雇主管理诸如工资表和津贴费、绩效管理、员工出勤表以及人才招募等服务。虽然也有很多类似的公司,比如 TribeHR、Zenefits 和 Workday,但致力于为雇主与员工提供互动平台的 Namely 并非只是一家单纯的人才管理公司。   此轮由 Greenspring Associates、RSE、Lerer Hippeau Ventures、True Ventures 和 Matrix Partner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328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扩展用户基数。 // // //     客户管理平台 Booker 获 C 轮 3500 万美元融资(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6013) Booker 是一家为中小企业提供预约管理、CRM、市场营销、忠诚管理、POS 系统、业务分析等一系列配套商业服务管理的初创企业,成立于 2010 年,总部位于纽约。其目标是为所有企业建立一个基于云端的“统一平台”,帮助当地企业实现在线的商业管理,以及消费者与服务的无缝对接。 目前在超过 70 个国家运营,月处理超过 100 万单预约邀请,客户除中小型企业外,还包括个别福布斯 500 强企业。此轮融资由 Medina Capital 领投,Jump Capital、Signal Peak Ventures 两家新投资者及 Bain Capital Ventures 等原有投资者跟投,大型支付终端提供商 First Data 作为战略投资者也参与了投资。  目前共融资 770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加深业务垂直度并与更多营销工具整合。   邮件管理工具 ToutApp 获 B 轮 1500 万美元融资(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6016) ToutApp创立于 2011 年,近日完成 1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领投方为 Andreessen Horowitz,原有投资方 Sigma West、Founder Collective、500 Startups 和 the Launch Fund 跟投。此轮后该公司总融资量达到 2000 万美元,领投方的 Scott Weiss 将加入 ToutApp 董事会。目前共融资 200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打造 CRM 管理系统。 ToutApp帮企业用户尤其是销售人员跟踪和管理邮件,从而提升销售效率并加强业绩表现。 // // //   企业云端移动管理平台 CloudMine 获 A 轮 50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1 年,让企业用户可以在移动端通过获取储存在云端数据完成数据分析和数据提取。此轮由 Safeguard Scientifics、MentorTech Ventures、Dreamit Ventures 和 Ben Franklin Technology Partner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82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团队扩建和用户扩展。 // // //   大数据初创公司 Alation 获 A 轮 90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2 年,试图让组织中工作人员可以更容易获取数据,目前还在隐秘模式中,由来自谷歌高级工程师、苹果设计师和甲骨文高管共同创立。此轮由 Andreessen Horowitz、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Bloomberg Beta、Costanova Venture Capital 和 Data Collective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90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团队扩建。 // // //   员工管理工具 CultureAmp 获 A 轮 63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1 年,旨在帮企业用户了解员工情况,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方式,它发现企业高速发展时,员工自身发展也许会与企业不同步,所以互相沟通和了解非常有必要。此轮由 Felicis Ventures、Index Ventures 和 Blackbird Venture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63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扩展。 // // //   内容发布平台 Pressly 获 A 轮 21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1 年,可以把网页内容转化到互动性的平板应用中,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用户。此轮由 iNovia Capital、OMERS Ventures 和 Gibraltar Venture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36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扩展企业用户市场。     企业分析工具 Clearbit 获种子轮 200 万美元融资 创立于 2014 年,为企业用户提供数据分析接口,让企业可以更好分析跟客户相关数据,从而提高销售并降低损失。此轮由 Fuel Capital、BoxGroup、First Round 和 SV Angel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20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团队扩建。   消息来源:硅发布    作者:吴戈
    硅谷
    2015年03月10日
  • 硅谷
    美国在线课业答疑平台studypool获12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将 Uber 和 Airbnb 模式引入到在线教育领域的创业项目Studypool以“学生有偿提问老师竞价解答”的方式,为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搭建起一个在线课业答疑平台。该项目于近日刚刚获得由 Lerer Hippeau Ventures 领投、多家机构跟投的 12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Studypool 的答疑流程是这样的:登陆网站并注册后,学生若选择“简单问题”,则基本可以在 8 分钟以内获得平台上老师的快速解答。如果问题较难,学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付费提问,老师则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可解答时间向学生“报价竞标”。提问学生可以根据不同老师的专业背景、系统评级、学生评价进行筛选,被选中的老师给出答案,学生根据满意程度进行付费。 创立于 2014 年春的 Studypool 目前已拥有超过 2 万多名教师和 4 万多名学生用户,并已积累了约 15 万个问题和另外 5 万多篇相关知识。用户的问题涉及到数学、经济学、金融学、商科、编程等众多领域。Studypool 的用户偏向大学生,但高中生的数目却在快速增长,截至目前已有 30% 的用户是高中生。   同样都是 UGC,看起来好像和百度知道以及国内很多在线教育答疑 APP 很像,但 Studypool 在产品设计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为了保证每个问题的回答是专业的 Studypool 要求入驻平台的老师提交官方资格证书和教育学历档案以获得平台的身份“认证”。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人页面,类似淘宝卖家一样,在个人页面展示这位老师的专业背景、个人简述、系统评级、答疑历史和学生评价。而最大的特色就是对老师专业技能进行图像可视化,帮助学生在众多老师中寻找最合适的。 关于涉及到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Studypool 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案。首先,它允许用户匿名提问。其次,如果问题中涉及到个人信息,平台可以进行隐私加密处理。平台对用户提出的第一个私密问题提供免费加密服务,之后每次需要加密处理的问题平台会向用户收取 2.85 美元服务费。   Studypool 直接用现金对老师进行激励,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老师入驻平台,另一方面增强了在线老师尽可能多次答疑的积极性。此外,老师们还可以通过在自己的页面上传售卖课件教材赚钱,平台抽取 20% 佣金。   Studypool 在一开始就有较为清晰的盈利模式。它对学生的每次付费提问进行 20% 的佣金抽成,还会提供其他多种付费增值服务。这一次 120 万美金种子轮融资将用于继续扩大它的用户基数和发展相关产品服务,包括对现有网站的升级改进以及引入手机端 APP 的产品开发等。   来源:36氪
    硅谷
    2015年03月10日
  • 硅谷
    Outbound:帮助企业通过电子邮件和移动设备向客户发消息 随着移动革命的来临,无论客户身处何地,企业都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这便需要企业在电子邮件之外寻找一种新的营销手段。Outbound 是一家获得 Y Combinator 投资的创业公司,希望可以帮助营销人员开展新形式的营销活动,而不是仅限于“打开页面和点击链接”。为此,Outbound 将帮助营销人员借助于专门针对移动设备优化的手段,比如说推送通知、短信、甚至是应用内消息,最终与客户建立联系。   Outbound 的联合创始人 德鲁维卡兰·梅赫塔(Dhruvkaran Mehta)和 乔什·维斯伯格(Josh Weissburg)在实际的工作中曾遭遇过上述问题。两人此前在一家名为 Getaround 的汽车分享公司共事,维斯伯格专注于解决与用户互动的问题,而梅赫塔则作为工程师参与推动用户增长的项目。   维斯伯格解释说,他在 Getaround 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说服在 Getaround 注册的车主完成创建个人简介的过程。由于步骤十分复杂,有些车主留下的信息并不全面。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与这些客户取得联系,无论他们当时身处何方——无论在网上或是在外办事——鼓励他们采取下一步行动,完成个人简介的创建过程。   据维斯伯格介绍,创建这种针对性营销活动,与各行各业的客户建立接触,从工程学角度讲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正是由于这种经历,维斯伯格和梅赫塔才有了开发一款新产品的想法,让非技术人员(如市场营销人员)更轻松地发出针对性消息,然后了解哪些消息管用,哪些消息不管用。   2013 年夏天,两人开始打造一项服务(即 Outbound 的前身),不仅允许营销人员实现营销活动自动化,而且还能基于具体的触发机制向用户发送信息,同时还针对自身和控制组发起多个营销测试活动。   梅赫塔解释说:“随着企业意识到人们向移动设备的转移,而他们的大部分收入也来自于移动领域,他们必须要开始与这些受众进行互动,让这些人总是留在自己的移动产品上。但现实情况是,许多适用于电子邮件的技术真的不适合推送通知…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讲,即便发送的消息数量更少,但只要质量更高,企业仍可以赚到更多钱。”     这就是说,企业需要一种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不仅在有关营销自动化的问题上,将移动当作“一等公民”,而且还能帮助企业发现哪种是覆盖这些受众的最佳方案,然后分析他们的任务是否得到满足。   例如,使用 Outbound 服务的企业不需要让客户打开电子邮件并点击链接,而是试图让客户填写完整的个人简介,增加支付信息,完成注册流程,填写缺失的信息,对帐号进行升级等等。 有了 Outbound 的服务,营销部门人员就不需要坐下来就创建消息平台的问题,与公司工程团队进行长时间讨论,或是诉诸于昂贵的营销自动化软件——这种软件也不能满足他们多渠道战略的需要。相反,营销人员可以上网登录 Outbound 的网站,立即开始创建他们想要的营销活动,填写相关信息,包括他们希望用户做什么以获得回报,以及希望以哪种方式(如推送、电子邮件和短信)与这些用户建立联系。   在举办了营销活动以后,营销人员还可以在 Outbound 网站上实时了解活动效果,以及追踪历史数据和趋势。   Outbound 在 2014 年夏天最早推出了这种服务,但当时它更多专注于渠道消息。今年早些时候,Outbound 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开始支持更复杂的逻辑和 A/B 测试。根据客户规模的不同,Outbound 的服务价格最低为每个月 149 美元(向 2000 活跃用户发信息),最高为每个月 899 美元(向 3 万活跃用户发信息)。(Outbound 的服务价格根据客户需要送达信息的活跃用户数量而定,而不是基于发送的消息条数。)   到目前为止,Outbound 已与 16 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其客户的业务主要涉及教育、金融服务和卫生保健等领域,其中包括 HealthLoop、uBiome、eTherapi、GetSmarter 和 Omada Health 等公司。   Outbound 总部设在旧金山,目前获得了 150 万美元的融资,除了 Y Combinator,投资方还包括 Subtraction Capital 的保罗·威拉德(Paul Willard)、InterWest Partners 的道格·佩珀(Doug Pepper)、Correlation Ventures 的特雷沃·基恩兹勒(Trevor Kienzle)以及 YCombinator 的加里·谭(Garry Tan)和亚历克西斯·欧海宁 (Alexis Ohanian)等。   YC-Backed Outbound Helps Businesses Message Customers Over Both Email And Mobile With the shift to mobile devices, businesses today have a need to reach their customers wherever they are – and that includes marketing to their customers outside of email alone. A Y Combinator-backed startup called Outbound wants to help today’s marketers run campaigns that go beyond just tracking “opens and clicks,” and can also reach customers using mobile-friendly channels like push notifications, SMS and even in-app messages. The problem is something with which Outbound’s co-founders, Dhruvkaran Mehta and Josh Weissburg, are personally familiar. The two previously worked together at the car-sharing companyGetaround, where Weissburg was focused on activation and Mehta was the engineer who worked on growth alongside him. At Getaround, one of the challenges Weissburg faced was getting car owners who were listing their vehicles on the service to finish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ir profile, he explains. People would get stuck on different steps and would just drop off. He then needed to be able to reach these particular customers wherever they were at the time – on the web or on mobile, for example – and encourage them to take the next action needed to complete the process. Setting up these targeted campaigns to reach the customers in question across the various channels was a huge pain on the engineering side, says Weissburg. But the experience gave them the idea to build a product that would make it easier for non-technical people – like marketers – to more easily send out these sorts messages, and figure out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In summer 2013, the two began building what has now become Outbound, a service that not only lets marketers automate campaigns and send out messages to users based on specific triggers, but also test multiple campaigns against each other and a control group, among other things. “As businesses realize that populations are moving mobile and most of their revenue is coming from there, they need to start engaging those audiences and keep people coming back to their mobile properties,” Mehta explains. “But what happens is that a lot of the techniques that apply to email are not really applicable to push notifications…We believe, fundamentally, that companies can make more money by sending fewer, but better messages,” he adds. That is, the businesses need a solution that not only treats mobile as a first-class citizen when it comes to marketing automation, but also helps the business figure out what’s the best means of reaching those customers and then measuring if their goals were met. Instead of just getting customers to open an email and click a link, for example, a business using Outbound may be trying to get users to complete a profile, add payment information, finish a sign-up process, fill in missing information, upgrade an account, and so on. With Outbound’s service, marketers don’t have to sit down and have lengthy conversations with their company’s engineering team to build out their messaging platform, or turn to sometimes expensive marketing automation software that can fail to address their need for a multi-channel strategy. Instead, marketers can go online to Outbound’s website to start immediately creating their desired campaign, including information like what user actions will kick it off, what they want users to do in return, and how (e.g. push, email, SMS) they want to reach those users. The service then returns a “to do” list customers can bring to their developers that tells them the exact API calls to make. Or, in the case of those who are already sending their data to the online hub at Segment.com, using Outbound is only a matter of toggling a switch to turn it on. After the campaigns are running, marketers can watch the results in real-time on Outbound’s online dashboard, as well as track historical data and trends. The company first launched its service publicly in summer 2014, at which time it was focused more on funnel messages. Earlier this year, however, it expanded to include support for more sophisticated logic and A/B testing. Pricing for the service ranges from $149/month (2,000 active users) to $899/month (30,000 users) depending on company size. (The pricing is based on the number of active users being messaged, but not how many messages are sent out.) Today, Outbound is working with 16 companies including those in the educational space, financial services, and healthcare in particular. Some of its customers include HealthLoop, uBiome, eTherapi, GetSmarter, and Omada Health, to name a few. San Francisco-based Outbound is backed by $1.5 million in funding from Y Combinator, Paul Willard of Subtraction Capital, Doug Pepper of InterWest Partners, Trevor Kienzle from Correlation Ventures, plus YC’s Garry Tan and Alexis Ohanian.
    硅谷
    2015年03月09日
  • 硅谷
    SAP全球裁员2250人 将加速通过互联网销售软件 // -1, //IE内核 presto: u.indexOf('Presto/') > -1, //opera内核 webKit: u.indexOf('AppleWebKit/') > -1 || u.indexOf('UCWEB') > -1, //苹果、谷歌内核(UC急速浏览器也支持webkit) gecko: u.indexOf('Gecko/') > -1 && u.indexOf('KHTML') == -1, //火狐内核 mobile: !!u.match(/AppleWebKit.*Mobile.*|UCWEB/), //是否为移动终端 ios: !!u.match(/\(i[^;]+;( U;)? CPU.+Mac OS X|iOS/), //ios终端 android: /Android|Linux.*UCWEB/i.test(u), //android终端 iPhone: u.indexOf('iPhone') > -1, //是否为iPhone iPad: u.indexOf('iPad') > -1, //是否iPad webApp: u.indexOf('Safari/') == -1, //是否web应该程序,没有头部与底部 UC: u.indexOf('UC') > -1 }; }(); if(shell.android || shell.iPhone || shell.UC){return true;}else{return false;} } if(browser()){ var str = window.location.href; if(str.lastIndexOf("magazine.caijing.com.cn") 欧洲最大软件公司SAP周五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3%约2250人,主要因为公司将加速通过互联网来销售产品。   SAP在全球拥有约7.5万名员工。公司人力资源主管斯特凡·里斯(Stefan Ries)称,公司去年也进行了类似比例的裁员。里斯说:“基本上,这是公司应对市场环境变化而进行的持续措施。此次裁员并不是削减成本计划的一部分,而是重心调整所致。”   里斯还称,与此同时,SAP今年还计划在高增长领域增加2200名员工,如云计算业务、 Hana数据库业务,以及去年73亿美元收购的Concur业务。同样,SAP去年也增加了同样数量的员工。   当前,SAP正对其核心的软件业务进行重整,希望说服企业客户其软件能运行他们的最关键应用。   在欧洲,SAP员工可以签署主动离职协议。在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员工还可以选择提前退休。(李明)   来源:新浪科技
    硅谷
    2015年03月09日
  • 硅谷
    云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推出新玩法,促进预测营销 现在对于营销来说重要的已经不是客户在做什么了,而是客户下一步想做什么。这正是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商Salesforce推出新服务的理念所在。   昨天,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商Salesforce营销云服务推出了先期客户满意度的升级版:预测性决策(Predictive Decisions)。   该功能会检查一个匿名或已知客户的喜好,分析客户互动的轨迹,然后提供推荐内容和产品,或通过网站和电邮提供实时推荐。   “以前,信息和内容必须从第三方资源获得,”家具零售商Room & Board的网络客户体验主管Kimberly Ruthenbeck说,该公司使用了Salesforce的营销云服务。   她说,现在预测性决策功能让收集用户行为信息变得更容易了,因为信息和内容会实时传到平台上。另外,个性化过程是自动的。   通过电子渠道客户会获得定制的店内销售体验。当客户选择或拒绝推荐时,预测性决策会自动更新客户资料以反映这些喜好。   “过去营销人员对于使用预测性营销很挣扎,”Salesforce的产品营销副总裁Gordon Evans说。   现在,对于一位两周前买了一套灰色沙发的30多岁女性顾客,Room & Board的营销渠道能更容易地自动表示她可能会对一个刚上架的黑色枕头感兴趣。   Evans称新一代的预测营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包括传送多个来源客户信息的难题,新品推出的内容更新,以及在所用渠道和顾客旅程中的个性化推荐。   Salesforce以前营销云服务上的预测营销重点关注网站。“我们正在做的是把服务扩张到电邮和其他途径,让它使用起来更容易。”   对于卖家来说,事先知道顾客想要买什么很重要。Salesforce称新的预测功能可以让网站收入提高10%,转化率提高25%。   当然,如今“预测性”成了营销的一个常见修饰语,许多平台都宣称他们能提供产品推荐。Evans表示新功能与众不同,因为它是营销云服务原创的,顾客信息、新内容和推荐将实时传送到所有渠道。   “顾客与公司互动时想要相关的经验,”Salesforce咨询合作方Bluewolf的首席运营官Corinne Sklar说。   “预测性分析是通向智能新体验的入口,这种体验将彰显品牌和促进客户忠诚度。”她又表示Bluewolf最近关于Salesforce的报告发现后者将近四分之三的客户将增加在分析上的投资,以促成“有意义的顾客时刻”。   【文章来源VB,编译:菜蚁,首发钛媒体】 Salesforce pumps up its anticipatory marketing with new Predictive Decisions It’s no longer just about what the customer does. It’s becoming more about what the customer wants to do next.   That’s the idea behind Predictive Decisions, the new level of preemptive customer satisfaction launched today on Salesforce’s Marketing Cloud.   It looks at an anonymous or known customer’s preferences, analyzes the trail of customer interactions, and then offers recommended content, products, or offers in real time across such channels as websites and email.   “Before, data and content had to be pulled from third party sources,” Kimberly Ruthenbeck told me via email. She’s director of web customer experience at furniture retailer Room & Board, which uses the Salesforce Marketing Cloud.   Now, she said, Predictive Decisions makes it “much easier for us to implement the collection of user behavior” because data and content are streaming in real time into the platform. Plus, she noted, the personalization process is automated.   The customer gets a more “customized, in-store sales experience” across digital channels, she said. When the customer chooses — or rejects — the recommendations, Predictive Decisions automatically updates customer profiles to reflect those preferences.   “Marketers were struggling to use predictive marketing,” Salesforce VP of product marketing Gordon Evans told me.   Now, he said, it’s easier for Room & Board’s marketing channels to automatically suggest that a mid-30s woman who bought a gray sofa two weeks ago might be interested in a new black pillow that was just added to the catalog.   He said this new generation of the company’s predictive marketing required addressing several key challenges — including the difficulty of streaming multiple sources of customer data, content updates like new products, and the resulting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across all channels and across the entire customer journey.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predictive marketing on Marketing Cloud focused on websites, he said. “What we’re doing is expanding that into email and the rest of the channels, and making it easier to use.”
    硅谷
    2015年03月06日
  • 硅谷
    3/4的中小企业主(SMBs)表示数字营销很有效 根据2014年11月BrightLocal的研究,四分之三的北美中小企业(SMBs)表示数字营销对吸引消费者很有效,37%的企业计划未来十二个月向数字营销上投入更多支出。但是,缺少这方面的技能、预算和时间阻碍了数字营销的发展。 当问及受访者对数字营销的态度时,理解数字营销并能自己执行数字营销计划的中小企业主下降了11个百分点,从2013年的40%下降至2014年的29%。近28%的中小企业主已经开始学习数字营销以自己执行营销计划,但是目前还无法实现。   同时,那些希望实施数字营销计划但是却面临困境的受访者的比例也有所增长。和去年相比,更多的受访者认为预算(17%)和时间(10%)阻碍了数字营销。有趣的是,虽然预算面临困境,中小企业主对聘请营销专家来处理企业数字营销持更开放的态度;在经营企业时节省时间也许比些许额外支出更重要。   其他结果显示一些中小企业主已经开始采取行动,64%的受访者自己制定数字营销方案,和2013年的68%相比有所下降。18%的受访者表示2014年求助于顾问或代理企业,和去年相比增长15%。 数字营销的问题可能让中小企业主想起其创业初期,2014年12月The Alternative Board的调查显示,全球38%的小企业主(SBOs)将营销、广告和公共关系作为创业初期支出最多的方面,排在第一位。雇佣和训练员工排在第二位,包括数字营销技能,有35%的受访者选择。近十分之四的受访者希望曾在营销方面支出更多,希望花更多时间训练雇员的受访者更少(23%),在繁忙时期在技能上支出超过了时间投入。   当然,一些中小企业在数字营销之前就已经创立了,但是他们的感觉说明在营销和雇员身上多花点钱并不是坏主意。   编译自:eMarketer  译者:孙莹  来源:199it
    硅谷
    2015年03月06日
  • 硅谷
    微软的小秘密:大批云计算用户只注册不使用 [摘要]真正用Azure的客户很少,微软向销售团队施压,使用数据不达标将拿不到奖金。   多名知情人士对Business Insider表示,最近几天,微软销售经理之间流传着一个令人恐惧的新词:消费。   “消费”也称“使用”,指的是一个客户实际消耗的云计算资源。   因为签订广泛的合作协议而注册微软云计算服务的客户数量,与实际使用这些服务的客户数量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知情人士表示,这种脱节给微软内部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   ——为了与亚马逊网络服务(AWS)竞争,微软一直在努力吸引企业注册Azure。虽然只收取很少的额外费用,甚至分文不收,但其中很多客户其实根本不打算使用这项服务。微软一直在将这类交易中的部分营收算作云计算营收,但如果这些客户并没有真正使用微软的云计算业务,这些营收就无法持续。Office365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是一套基于云计算的电子邮件和生产力套件(尽管我们听说Office 365正在步入快车道)。   ——微软正在向销售团队施加压力,迫使其将这些“只注册不使用”的客户转变成真正的“用户”。微软为此调整了很多销售团队的薪酬计划,为他们制定了“消费”目标。   ——我们听说,一些销售员将因此离职,或者因为实际使用数据不达标而拿不到奖金。拿不到奖金对销售员而言可谓致命打击,他们都要靠奖金才能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销售部门正在召开各种各样的会议,制定相关计划来提升销售指标。   在我们就此询问微软后,该公司回复称,其云计算使用量“表现强劲”:“我们发现各类规模的企业对微软云计算服务的使用量都表现强劲。所有Azure客户中有超过60%至少使用一种增值服务,例如流媒体视频。还有超过80%的Office365企业客户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负载。”   挺进云端 要理解销售人员为何对这些新制定的消费指标感到头痛,最好先了解一些背景信息:   在云计算行业,企业只需要根据实际使用的资源支付费用,例如计算时间、存储空间,以及增值应用和服务的使用量等。   这种模式很受客户欢迎,因此他们纷纷放弃传统的软件和电脑使用模式,通过云计算来获取计算资源。   因此,所有大型科技公司都在争先恐后提供云计算服务,唯恐被竞争对手抢在前面。他们都不遗余力地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攫取份额。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测算,云计算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566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270亿美元。   如之前的报道所述,微软过去几年一直在努力通过所谓的“先试再用”模式,吸引大批企业客户尝试该公司的云计算产品。所谓“先试再用”,指的是向企业提供云计算优惠,希望他们在用完优惠额度后继续付费使用微软的云计算服务。   但实际上,微软不会直接为用户提供免费的代金券。一位知情人士说:“客户必须为‘企业协议’(EA)中的所有服务支付费用。根本没有免费的产品。”微软的大型企业客户几乎都会签订这样一份EA协议。   只不过,作为这项协议的一部分,微软会为协议中的软件部分提供高额折扣——例如,Windows授权费或SQLServer数据库授权费——然后将这些折扣应用于协议中涵盖的云计算服务。   事实上,与不附带云计算服务相比,该协议总共收取的费用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但这却意味着微软可以把通过该协议实现的部分营收列入云计算营收。关于这一点,我们之前已经做过相关报道。   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先试再买”战略,可以帮助微软将资金导入云计算业务。但这项业务同样蕴含着风险,如果企业客户没有持续使用微软的云计算业务,而是在优惠券用光后停止使用,微软就无法将其算作真正的云计算客户——尽管从财务报表上看,它似乎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这其实正是某些案例的真实写照。   “微软这个令人不堪的小秘密是:真正使用Azure的客户其实很少。”知情人士去年11月对我们说。   另外一名知情人士最近对我们说:“微软拿到了钱,但客户并没有使用云计算服务。”   知情人士表示,微软会在谈判数百万美元的协议时,绑定数万美元的云计算优惠额度,但实际上,这家企业客户根本不准备使用Azure(甚至还没有对这项服务的安全性进行认证)。   知情人士说:“别误会我的意思,有些客户的确很喜欢Azure,也的确用它做了不少事情。”但在某些销售区域,不到20%的企业客户却贡献了90%的Azure使用量。   对于促成那20%交易的销售员而言,新制度非常有利,但对其他销售员来说,情况却有些不妙。   普遍情况? 另外一名接近微软的人士表示,这一问题并非普遍存在。   该知情人士称,在看过了数千份EA协议和Azure协议后,他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包含了企业不想要或没有使用的Azure优惠额度。   谈到折扣问题时,这位知情人士承认,上文所述的折扣方式也会应用于其他产品,以便微软可以计入Azure的收入,但他认为这个问题并不普遍。   “我们并没有给Azure打折,我们对其他产品打折,以便借此为EA中包含的Azure创收。但这种情况的比例很低。”该知情人士解释说。   他表示,微软不会在这些合同上“亏钱”。   “实际上,客户会为他们并没有使用的东西(Azure)付钱。Azure协议持续一年时间,所以如果这包含在他们的EA协议中,他们就有一年的时间来使用这项服务。如果不使用,他们虽然付了钱,但却享受不到这项服务所带来的价值。”   该知情人士还证实:“是的,我们会要求销售员吸引客户使用Azure,因为这才是我们收取Azure费用的真实渠道。”   然而,其他销售员却对我们说,这种绑定Azure的模式其实非常普遍。   软件授权顾问辛西娅·法伦(Cynthia Farren)也在我们去年11月报道此事时证实了这一情况。   她当时对我们说:“我也听一些微软销售人员说过,他们负责的所有EA协议都会附带一些云计算服务,但并非所有客户都使用了这些服务。”   华尔街质疑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内部人士开始注意到这种情况,并要求微软披露更多细节。   当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Nadella)今年1月表示,该公司的云计算业务将成为一项年营收55亿美元的业务时,很多业内专家呼吁其公布更多细节。   “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实际的活跃用户总数。我希望他们能以更透明的方式披露这些数据(例如活跃用户等。)”法伦之前对我们说。   华尔街分析师同样如此。   在今年1月的微软财报电话会议上,花旗分析师沃尔特·普利特查德(Walter Pritchard)就曾向纳德拉和微软CFO阿米·胡德(AmyHood)询问Office 365的实际用户数——知情人士对我们透露,这项服务的企业用户正在快速增加。   “能否谈谈部署率?我知道你们的合同数很多,但有多少用户真正使用了这项服务,使用了电子邮件、SharePoint和其他云计算服务?”普利特查德当时问。   微软管理层当时回避了这个问题,胡德并没有披露活跃用户数,而是表示:“实际目标是向用户展示云计算服务,然后让他们尽可能快地转向这类服务。”   压力增加 很显然,微软现在正在对销售人员施压,确保用户实实在在地使用这项服务。   “根本的挑战在于,微软激励销售团队大举销售Office365和Azure,而不在乎客户是否需要、是否想要,甚至是否计划使用这些服务。”一位知情人士对我们说。   知情人士表示,以往,销售奖金只与同意在合同中增加云计算服务的客户数量挂钩。而现在,微软开始将“消费量”列为销售员和销售经理的考核指标——即使是已经签订的合同,同样会使用这一指标。   “新的薪酬对销售员不利,因为他们签下的客户并没有‘消费’云计算服务。很多区域都会每月或每两周展开一次‘消费业务评估’,以便促使销售员完成任务。”知情人士说。   知情人士所谓的“完成任务”指的是让客户使用他们付费购买的所有云计算服务,而且还要多用一些。   正当一些销售员担心无法让客户真正使用微软的云计算服务时,亚马逊和谷歌却开始从微软疯狂挖角云计算人才。   知情人士表示,微软在不恰当的时候遭遇了谷歌的亚马逊的大举挖角,人才严重流失。   业界共识 事实上,其他企业也在努力转变观念,不再单纯吸引用户,而是开始关注实际的云计算使用量。   惠普CFO凯西·雷斯杰克(Catihe Lesjak)今年1月坦陈,该公司也在开展这类项目。   根据惠普2月末公布的最新财报,该公司去年的软件营收同比下滑5%。“我们将继续把产品组合和运营模式转向SaaS和订阅服务。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销售动机的调整也将对短期营收产生影响。”她承认。   与此同时,有着被誉为“云计算之王”的Salesforce CEO马克·本尼奥夫(MarcBenioff)也在该公司在2月底宣布财报时大肆宣扬用户如何使用该公司的云计算服务。Salesforce是微软在云计算领域的最大竞争对手之一。   “我们本季度为客户处理了1770亿次事务,同比增长68%。你可以看到我们的使用率在飙升。客户使用我们产品的次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平均每个工作日处理约30亿次企业事务。这在企业技术领域堪称空间,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平台能够达到这一水平。”他说。   Salesforce多年以来一直在互联网上发布该公司的使用量统计数据。   现在,纳德拉也在面临压力,不得不开始披露使用细节。但在披露信息前,他显然希望先积累一些真正拿得出手的数据。(长歌)   BI中文站 3月5日报道
    硅谷
    2015年03月05日